什么是橙色的:明朝灭亡与东林党的“偷税漏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1:01:37

1644 年农历甲申年三月,闯王李自成的大军攻破北京, 35 岁的崇祯皇帝让太监敲响紧急状态下召集官兵勤王的大钟。可平时那些在朝廷上慷慨激昂的东林党,无一人出现,早就作鸟兽散了。只有太监王承恩陪在旁边。

崇祯吊死的时候,太监的评价是:“若魏忠贤还在,天下本不会如此的。”文官的评价是:“独夫授首,何足道哉!”崇祯皇帝对东林党的遗恨:“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

可惜,崇祯到死的时候才发现东林党“偷税漏税”的真面目。

在明朝后期有一个“怪现象”—任何国家加强对私人经济活动控制的政策,任何国家试图增加工商业税收的行为,都必然遭到他们在朝廷的利益代言人—东林党坚决一致的抵制排斥,而且这样的抵制活动,几乎无一例外地获得了成功,而且这样的成功进一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正确性。“不与民争利,藏富于民”几乎成了他们无往而不胜的理论法宝,“农本商末”在他们那里的意思仅仅是你国家要打就只能打农业的主意,你要增加农业赋税,可以商量,你如果想要增加工商业税收,那就休想!

明代财政在万历之前以农业税为主。而张居正改革重在税收,重点从征收农业税转移到征收工商业的税收。这自然大大触动了江南的工商利益集团,在这个背景下,东林党开始形成。

张居正一死,他们就废除这个税收制度。但想逃税,没那么容易!万历皇帝心知继续征收微薄的农业税,不但国库不够用,而且农民也无法忍受。万历仍想方设法从江南的资本家手中征税。由于管理外库的的户部不接收工商税,只收农业税,万历便把工商税收到内库。这就是所谓的万历贪财之迷。而实际上,万历三大征所用的钱,正是内库的工商税。

通过“廷击”、“红丸”、“移宫”三案的精彩演出,东林党终于在万历死后第一次把持了朝政。他们马上逼迫泰昌废除了各项工商税收。当时中国各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江南工商业发达,而几乎不用交什么税;北方各省的农民则难以忍受高高的税收,一遇到天灾更是食不果腹。

正是这种背景下,魏忠贤出现了。怎么做的,当然是找东林党人交税。经过几年时间,国库开始又充足起来。各地开始出现魏忠贤的生祠。东林党怎么坐得住呢?

天启的死是个好机会。崇祯站在了东林党一边。东林党欲杀魏忠贤而后快,可崇祯只免除他职务,令其守陵。魏忠贤忧愤而死,崇祯厚葬之。

东林党又掌权了。当然,废除工商税是第一步。

此时辽东战事吃紧,明军缺饷,愈演愈烈。加上各层军官的层层盘剥,士兵拿到手的很少,士气极为低下。明军的将领天天写奏折要钱,崇祯皇帝一筹莫展。东林党则指责辽东军官指挥不当,作战不力,贪污军饷。节流往往流于道德说教,不开源怎么行?当然,东林党不会增收工商税,负担自然又落到农民身上。

终于,最贫穷的西北农民起义了。还攻进北京,崇祯自杀。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悲剧开始了。

国破家亡,人财皆失,时人短视,疯狂逃税数十年,自以为占了大便宜,却不知这实乃地地道道的自杀之举,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