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色文化旅游:忆恩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18:35:06
  窗外,远眺望去,有着一棵高大,苍劲,经历了斑驳岁月的老杨树,一望见它,老是想起师范学校时的文选老师。
  记的那时,老师老是一副装扮,简朴的类似中山服的上衣,里面搭个白色的圆领T恤,也不扣扣子,但那件衣服穿在他的身上却显得格外妥帖,决看不出一丝随便。天天大清早,他都拿一卷书,穿过校园中的路,向学校旁边的竹林走去。此时,宿舍楼里就会引起一阵小小的骚动:快,我们也去竹林转悠转悠。他教的学生是真的不想放过单独向他请教文学题目的机会,其他学生却是想凑个热闹,由于早闻他的大名,却苦于没熟悉他的机会。不外,说归说,终究在了解他的学生的挽劝下,也都没敢去,怕打搅他难得的清静。
  实在,老师为人极和蔼,极谦逊,一经接触,如沐东风。只是知道他过往的学生却统统明白那早上属于他的清静确实难得,假如你在这个学校呆久了,又恰巧和你的某个老师关系不错,你就会知道老师的故事。老师毕业于南开大学,那时候划过右派,挨过批斗,蹲过棚子,可他从没有抛却过文学,肚子里一肚子墨水。后来,来到我们学校执教。他和夫人相濡以沫,其乐融融。
  老天好像老是那样的不公平,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把他推入了冰凉的地窖,刚刚焕发出一点气愤但愿的糊口重又陷入了沉寂……夫人和妹妹一家外出时出了意外,那次意外,他失去了妻子,只剩下两个已经上高中的儿子。妻妹失去了丈夫。他本就是做学问的人,从那次以后,传说有一个月没出过门,就钻进书里……后来,他祭拜妻子时碰到妻妹,妻妹伶丁伶仃,三个孩子,最小的是个女儿,样子容貌乖巧,却是个傻子。再后来,他没听亲朋的忠告,和妻妹成了一家人。讲故事的人讲到这儿,都会一声叹息,那感觉,是用语言表达不出的深沉。
  不外,作为他的学生来说,假如你不知道他的故事,从他的身上绝看不出一点端倪,他上课时老是带点儿乐呵呵的笑,然后站在讲台上,头微微上仰,也不看讲台下面的学生,双手合在一起轻轻的往返搓着,然后开讲。在他的课上,要说这可是学生淘气捣蛋的好机会,但希奇的是他越不看下面,下面的学生越盯着他,文选上的文章由于他的缘故似乎离每一个人都很近,每听完一节课,下来还会议论半天,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舆论:文选课就是能学真东西,谁不当真听就是肤浅。就这样,他在学生中间着名度很高,再加上我们学校的年青教师有几个曾是他的学生,对他津津乐道,他的文章也常在报纸刊物上露面,于是,在他无知无觉的情况下,就成了我们学校的风云人物。而他依然如故,淡然的上课,淡然的笔耕,淡然的糊口。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看到他,我就想起“人淡如菊”这几个字。
  后来,我有幸做了文选课代表,本来也没有多少事,可老是喜欢到他家里去,就这样熟悉了他现在的妻子和一直同他们糊口在一起的那个女儿。他的家极其简陋,是学校分配的里外套间,大约三四十平米,里边是书房兼卧室,摆着一张书桌,上面老是堆满了书。外面摆着一张床和一些做饭的炊具。他一个人的工资要供四个孩子的膏火,要维持一家的生计。和他家里人认识以后,善良的师母一到节假日总爱让我到他们家吃饭,徐徐的我被他们糊口的点点滴滴所打动:老师对并不是自己亲生的女儿极为耐心,一边做家务一边教她说话,逮住空闲就陪她晒太阳……女儿看上去很幸福,老是憨憨的笑着,这时的师母默默的看着,也会心的笑。此时,老师总拍拍女儿的肩头,示意他也很兴奋。
  再后来,我参加了文学社,就忙了起来。又后来,我又进了学生会,就更加忙的不可开交,只是在交功课的时候能到他家去一趟。有一天,他上课时突然走下讲台问我:功课上的批语看了没有?我摇头。他什么也没说,又走上了讲台。课后,我急忙翻开作文本看到了满满一张的批语,大意是我在文学方面有很好的基础,要静心写作,别由于学生会的一些杂务耽误了写作。这些批语让我很震撼,我第一次感到对老师我如斯愧疚。
  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因工作等原因旷废了写作的时候,我老是不敢回头想,站在三尺讲台也决不敢脚踏两船,有涓滴懈怠,总觉得背后有双眼睛一直在盯着我……
  鹄立在窗前,那棵久经沧桑的老杨树,枝头还挂着鲜绿的嫩叶,固然经由了多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坚强地挺立着,那么骄傲,那么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