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tv慕诗琪小漠:“画意摄影”:照片+画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09:00:10
画意摄影流派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30年代早期终止。画意派主张摄影师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不依附传统模式。强调画面中影调、线条、平衡等美学元素的重要性超过照片的现实意义。当时,画意派很少采用类似拼贴、叠合等方式产生类似绘画的效果,而是通过直接的拍摄和采用特殊工艺制作。

无声之音

模特:郁子

恬梦

模特:FERNANDA

界点

模特:雅莉

   如果说在19世纪时,技术门槛还是画意派的障碍;那么如今,胶片时代大师们所面对的难关几乎已不值一提。归根结底,画意的“准入证”并不高,凡是懂得画意本义的摄影师都可以做得很好——因为目前的技术手段和辅助道具都超越了前人的想象。但事实上,关于画意摄影——不管从业者在行业中的分工如何、地位几许,对这个题材一直多有保留。但在门类如此繁多的发展道路上,针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摄影师无一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变得更美。在这样的背景下,“画意派”这个在胶片时代曾经一度辉煌,历经凋零的摄影类别,静悄悄地开始复苏了。        对画意摄影来说,“画”是一种形式,要把这种形式变为有意义的作品,就要把个人的观念融入照片里。因此“画意”首重“意”字,若只追求画面效果,忽略画面内的意图,也只能是一幅失败的作品。

雪荷

模特:VIVA

  画意摄影是什么?

  若说画意派摄影需要一个定义,毋宁说需要一个地位。事实上,建立在更高层次之上的审美需求,将画意类作品置于很玄妙的境地:与鲜活热辣的时尚摄影相比,似乎更为“阳春白雪”一些,也更为隽永;而与单纯的瞬态拍摄相比,则更具内涵。以个人的理解来看,画意摄影实际上就是:瞬态拍摄+时间或空间场景+绘画技法结合而成的摄影作品。一句话,若说瞬态摄影是历史的见证,可以为之做注脚;画意则是可以装点生活的道具,是可以关照审美享受的载体,应该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对画意摄影来说,“画”是一种形式,要把这种形式变为有意义的作品,就要把个人的观念融入照片里。因此“画意”首重“意”字,若只追求画面效果,忽略画面内的意图,也只能是一幅失败的作品。

  如果说摄影是记录性大于可读性,那么画作则是可读性大于记录性。学习画意摄影的根本就是对美学知识的积累,除此之外,还要有较强的图像软件操控能力。若两者都具备了,那么在画意摄影的天地里,长袖善舞并不是梦想。胶片时代的前人通过各类技术手段综合在一起创造了这一独特的艺术类型,但也只能靠独特的肌理与划痕来诠释摄影美学的点线面。现在,我们可以用大量的拍摄素材、丰富的技术手段将画作的“意”充分地表达在摄影作品里。画作的隽永,照片的记录特性,两者相加的结果会超越两者单独存在的意义。 

风起时

模特:思思
 

唱机

模特:赤裸特工

  照片+画作的价值怎么体现?

  我从小学习美术,酷爱油画,接触到图像编辑系统的大千世界的时候,就产生了将美术与人像相结合的欲望。在逐渐的摸索中,终于蹒跚着走出了画意人像的一条小路,下面浅谈几点心得,以与同好共享。

  “意”大于“画”

  对一幅成功的作品来说,画面中的独特内涵总是让人惊喜、值得玩味的焦点,而其间的表现手段却往往会被无意间忽视掉。因为无论绘画的笔触,或是摄影、制作的技巧都是可控的,通过大量的练习即可达到,而观念的“意”是才闪光点。所以在拍摄前,一定要问自己:我的创作意图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场景?表现的地点是什么?时间年代如何?总之,决不能没有情节、没有故事,否则画面也就没有了基石。

  “画”大于“摄”

  画意摄影的根本始终是摄影,但是如果脱离开“画”的形式,画意摄影是否也就没有意义了?“画”作为外在特点之一,是这种形式的一部分。既然说是画,就要更多地遵循于画的美学原理。如何使画面更美,更符合美学原理的角度出发,去实现拍摄元素的排列与组合。对于用光要求也是同等的,一幅美的作品无不是光的艺术,不只是摄影,画画也同样如此。了解更多的美学规则,是摆在“画意派”面前的艰难任务,也是持之以恒的最高准则。

  “摄”大于“做”

  照片的品质好,后期的工作会相应减少很多,只一味地追求最后一环,一切靠后期的想法是错误的。这要求作者对摄影器材掌控自如。如果你喜欢浪费快门,那么在不加选择的拍摄中,往往会使自己与被摄者的耐心消耗殆尽。这一点无论对“摄影”还是“作画”来说,都绝无好处。应该说,摄影师突破自己的最好方法便是了解生活,了解被摄者的生活常态,结合自己的场景选择来表现。一个很好的办法是提前做好腹稿,最好用笔画出简图,拍摄前与被摄者进行充分交流,如果有类似的照片做参考更好。

  “做”大于“型”

  作画有写实派也有写意派,有婉约派也有豪放派,画意摄影同样如是。掌握不同的手法完成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了解绘画的朋友都知道,素描、水粉、水彩、油画、国画、混合颜料、混合材质、画布、速写纸、素描纸、水粉纸、水彩纸、乃至墙面喷涂的肌理与纹路都是不同的,笔触的质感也是不同的,有无数的肌理元素等待我们探索。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摄影师掌握的“图库”数量,即摄影师对拍摄素材的积累。“手法”和“图库”之后,才是模特的“型”。通过瞬态拍摄获得的“型”可能是接近完美的,但画意的主题内涵与表现形式才是作品成败的关键。简单来说,即在后期过程中,对画面组成元素的“质感”的实现是一个关键环节。

跨距

模特:赤裸特工 

孤独时——雪夜,模特:若一

  关于画意人像摄影的创作

  如今,画意派摄影作品似乎在主流之外形成了一条小河,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已经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尤以人像作品和风光作品吸纳最快。具体到画意人像的创作上:

  商业上的广泛波及

  从画意摄影诞生的那一刻起,画意人像便是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甚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过一段小小的高潮。那时期很多广告画面上,总是有意无意地被施加一些肌理、磨损的痕迹,而同期的摄影作品则十分倾向类似油画效果的背景。但在当时,室外拍摄的人像照片在制作画意效果时还有很大的局限,仅仅依靠将底片擦出独特的纹理,然后在暗室中进行显影程序,以期达到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等不同基调的照片。

  如今,日益成熟的后期影像技术缩小了想象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种更为自由的表达形式,也获得了观念、新媒体艺术作者的喜爱。在摄影拍卖市场或摄影类作品的销售市场中,极大数量的观念类作品是以画意人像的形式来呈现的,通过人像——情节产生的原点——来表述作者独特的创意与心思。这类作品在历届“双年展”或者交易会中经常出现,一直是参观者、购买者眼里的宠儿,这是画意摄影商业作品的触角延伸。

孤独时——矿野

模特:若一

剪光

模特:VIVA

  画意与人物的融合

  人像摄影作品需要关注模特的表现与情绪,使之成为表现主体或传达某些观念的基本载体。画意摄影也是如此,特别是针对大众化的商业市场时,人像拍摄必将到这样一个“原点”上来。要实现对人的关照,在操作上首先应照顾到顾客的情绪,最好的办法是发掘他们的历史与审美爱好。我曾经为一个顾客拍摄画意人像,了解到她的喜好之后,采用了清淡的水彩痕迹实现画面质感,这样的照片让顾客回忆起儿时的快乐时光,使之颇有好感。一句话,画意类作品注重生活、高于生活;从生活中来,也应该回归到生活本身。

  画意人像的评判与欣赏

  评判一幅画意人像摄影作品,第一便是感观,也就是一幅作品的着眼点。一眼不忘或许要求过高,但似曾相识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第二就是耐看,不同的人可以看到不同的倾向,可以关注不同情节的元素——这和画作中对于氛围的要求是一致的。第三是人物,作为情节的灵魂,要能够通过画面感知到其间人物的情绪。第四是触感,也就是画面的质感,画面元素的质感要精到,使人驻足。

  如同画家一样,坐在电脑前,将自己的观念注入到每幅作品中,不同的观念支撑不同的作品。关注观念产生的来源——生活里的点滴。将这些点滴汇入作品的场景,形成独特的氛围,阐释某种文化——可以是空间层面,也可以是时间层面,更可以是故事片段。当然,作为庞大摄影体系中的一部分,画意派始终不可能成为主流,但面对单薄呆板的单一表现方式,她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