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走过的草地:穷乡僻壤怎样建起幸福家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7:29:25
本报记者 刘裕国《 人民日报 》( 2010年11月07日   05 版)
四川省罗江县倒湾古镇的农民新区。
陈 湖摄
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些人,四川罗江县巧打组合拳,构筑产业带——
穷乡僻壤怎样建起幸福家园
不离乡、不离土,就在自家的稻田边、坡地上建起 “农民幸福家园”,实现了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塑造新风貌、培育新农民的目标。这是四川罗江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创举,受益农民已突破10万,占全县农民人口总数的近1/2。
2009年,罗江在全省33个丘区扩权强县试点中排位大幅上升,挤进了中上方阵;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0.63亿元,创历史新高;近1/3农户进行了农房重建,民生显著改善。
当地干部说:“这个做法叫做‘以乡促城’、‘农村包围城市’”。
当地农民说:“就地建新家,生活不比城里差!”
以农为“魂”,新型社区“嵌入”产业带
罗江农村浅丘连绵,土地贫瘠,是典型的“穷乡僻壤”。多少年来,多少人梦想着“拔出泥土”,加入城市。自1996年复县,罗江就在为农民的幸福艰难地寻路。
然而,罗江是个农业县,24万人中农业人口占了90%以上,绝大多数农民仍然选择留在农村,他们幸福的根基在稻田、大棚和池塘里。
2006年盛夏,新一届县委选择了 “以乡促城”、差异化发展的路径:建设活力幸福新罗江。“让农民不出乡土也能过上好日子!”县委书记卢也充满自信。
马不停蹄的大调研,风起云涌的大讨论,络绎不绝的专家论证,罗江人在新一轮探索和发展中闯出一条新路:以“农”为“魂”,多业并举,打好组合拳,构筑产业带,在产业带上建起幸福新村。
依照“幸福家园”规划,全县109个村、17个社区,分别因地制宜做规划,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分步实施。
10月6日,记者来到上半年才完工的罗江县白马关镇凤雏村,一座带有徽派风格的新城显露雏形。白马关镇凤雏村位于白马关景区核心区域,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境内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庞统祠墓、金牛古道、点将台、落凤坡等蜚声海内外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国道108线、罗绵公路、成绵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环山旅游公路贯穿其中,交通十分便捷。以农为魂,整合资源,“嵌入”新型社区的思路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这个1000多农户的小村庄一直以传统农业为生。“5·12”大地震后,罗江县成立了白马关景区管委会,并请来美国公司对其进行高规格规划。3个村、2000户农民进入拆迁安置视野。白马关镇镇长徐昌金说:“嵌入式安置”办法就是现有原住居民不离开景区,不离开农田,嵌入景区建设之中。当地农民理解的“嵌入式”就是“喊我们到景区里住”。
从去年3月第一个安置点开建起,镇上的干部就不断进村做宣传,“村民生活条件得到哪些改善”、“今后吃什么,靠什么致富”成为主要话题。
去年底,集中安置点模样出来了,从本地文化中挖掘出的徽派民居风格使安置点更像一个气派的寨子。具有徽派民居风格,虽然每户住宅占地面积只有219平方米,远远少于原有屋基,但由于有道路、绿化、水、电、气、光纤等配套,同时建房的钱由政府从土地收益中统筹支付,群众十分满意。
拿起锄头搞“一产” ,放下锄头搞“三产”
按照一村一景的思路,罗江以中心镇、精品村为突破,连片推进镇、村发展,组团式扩张,把集中居住点建成景点,推动村镇向产业靠拢,产业向村镇延伸。打造形成以“千鱼欢”、“香山鹭岛”、“国色天香”、“鹡鸰古镇”、“贵妃苑”、“春花秋月”等休闲度假村为节点的“十点五线”文化旅游产业网络。
在这些产业网点上,农民既“安居”,又“乐业”。县委卢也书记介绍说:“他们拿起锄头搞‘一产’, 放下锄头搞‘三产’,依托土地,全面发展。”
10月11日,虽然国庆长假已过,但御营镇太平寺村一组名叫蔡家院子的农家乐还很火。女主人孙丽丽刚刚送走一桌客人,又笑脸迎宾。“我们是两手抓,农忙时全家人都把主要精力投在地里头,农闲时办好农家乐。”她说,家里有5亩承包地,每年收稻谷2000多斤,玉米、小麦、油菜合计也能收2000多斤。地里有粮,心里不慌,再说,庄稼地帮我们把农家乐开得火,不少游客就是冲着我家的新鲜蔬菜、无公害粮食来的,去年开张时只有罗江游客来,现在德阳、绵阳、成都的来客也不少。
他们围绕“农”字调整产业结构,前院是农田,后院是庄园,像蔡家院子这样就地办起第三产业的农家,在罗江县新建的10多个新农村点上随处可见。
国庆节来到蟠龙镇宝峰村,远远就能看见汉白玉的贵妃雕塑。数千亩枣树构成了“四川省贵妃枣标准化生产基地”。基地年产贵妃枣40余万斤,总收入达150多万元。今年,村民们结合原有5000亩贵妃枣基地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集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低碳旅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模初具。
当地很多群众都因枣而富,青山间越来越多的“小洋楼”就是最好的佐证。“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现在全村有四五百户村民家里都种上了枣子。我们这里采取的是‘农业局+种植基地+专业协会+农户+科研院所’的运作模式,到2012年,枣园将达到8000亩。”合作社理事长张瑞青说。
出如画,入有余,大和谐,同快乐
国庆大假的第二天,在罗江县蟠龙镇宝峰村见到村民刘助国。他的幸福和喜悦都写在脸上。新建不久的农家四合院里,花台别致,鲜花绽放,成都游客的小车停满大红门前的小路。品尝农家菜,采摘“贵妃枣”,笑声洒满小院,刘助国说:“今天挣几百元钱是小事,这么多的欢乐是啥钱也买不来的。”
“过去不敢想的自来水、天然气都进家入户,昔日烧柴煮饭的历史终结”,农民陈华顺十分高兴,他的新家卫生间、卧室分离,十分整洁。他用安置费付了建房款后,还余了近2万元,买家具、电器的钱也有了。陈华顺所在的凤雏村有107户农民因选择进入景区居住而生活大变样。
凤雏村村支书邓典才说:“过去随手就丢的垃圾要集中堆放,自行车、摩托车要停进车棚,家禽粪便要及时清除……”5月中旬,镇上找来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首期7天的“新公民培训”。镇干部说,培训分3期进行,一定要让农民明白为什么要爱护环境。村上专门制定了“门前三包”的职责,成立保洁队和巡逻队,加强自我管理。徐昌金说,下一步的村民自治管理,可借鉴城里的业主委员会形式,由景区管理办指导,提高自治能力。
地处浅丘的万安镇芒江村只有1200余人, 2009年,在“幸福家园”建设中,芒江村确定了依托专家壮大优势产业,依托区位优势实行“亦农亦游、农游并举,依托和谐自然实现生态共享”的新农村发展思路。2010年芒江村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7200元,同比增长20%以上。
倒湾古镇是白马关景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存,结合新农村建设,恢复打造的一个集“吃、住、行、游、娱、购”等为特色的旅游景点。2010年,餐饮业发展到20家、小商铺40户,农民人均收入将超7800元。
如今,在罗江,一个“出如画、入有余、大和谐、同快乐”的幸福家园已然崭露头角。
记者手记
走进四川罗江农村,怦然心动。
一个浅丘连绵穷乡僻壤之地,就两三年的时间,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个个“出如画、入有余、大和谐、同快乐”的“农民幸福家园”已然崭露头角。
罗江建设新农村没什么“绝招”,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些人,资源还是原来的。然而,罗江人的思路和办法发人深省:以“农”为“魂”,还打“农”字牌,不过,走老路得穿新鞋。罗江把整合了的产业作为土壤,把农民新家园这棵树,牢牢根植于这片土壤之中,让农民的智慧得到极大发挥,乡村的历史就这样改写了。
许多慕名前往的参观团对罗江的发展惊叹不已。他们有一个共识:建设农民新家园,未必都“拔出泥土”,加入城市;未必都靠“卷帘门”开启发展门路;也未必把过好日子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抢抓时机,走适合自己的路,你会觉得天宽地阔,前景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