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传承的议论文800字:关于中医治法论之:辛开苦降治法论初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33:24

关于中医治法论之:辛开苦降治法论初识:

【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治法(即寒热并投法),是调和肠胃的方剂,适用于寒热中阻,邪犯肠胃,用于治疗上呕下泻,以致功能失调,寒热夹杂,出现腕腹痞满,恶心呕吐,腹痛或肠鸣,泄泻,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等症,治法以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以调整肠胃功能,常用干姜,黄芩,黄连,半夏,人参,甘草等,配合成方。代表方半夏泻心汤。

名称】: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和用法】:半夏6-12克,黄芩6-9克,干姜3-6克,黄连2-5克,人参或党参3-9克,大枣3-6枚炙甘草2-5克。水煎服。

源流发展】:本方见于《伤寒论》为张仲景所拟,而且广泛用于因寒热中阻,或湿热留恋,或脾胃虚弱而致的心下痞。现代常用此方法治疗有上述主证的兼有感冒发热,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原用于治疗伤寒不应而下之,或下之过早,以致心下满而不痛(心下痞)呕而发热,饮食不下。本方后世不局限于治疗伤寒误下成痞,应用很广。

性能效用】:本方属于调和肠胃剂,或列入理气剂。选药寒热并用,辛苦甘兼有,综合而为辛苦甘平之剂,具有和胃降逆,散痞开结的效能。顾名思义,“泻心”就是清泻“心下痞”“心下”是指“心窝之下”相当于胃脘部,所以“泻心”,实际上是“泻胃”。在中医学里,“痞”是指胸腹间,气机阻塞的一种自觉症状。寒热互结,胃气不和。症见心下痞满不痛,不欲饮食,呕吐恶心,肠鸣下利,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邪热或其它致病因子,阻滞在心下(胃脘部),局部胀满,按之柔软而不痛,这就是“心下痞”。

现已知道全身性的感染因素(细菌和病毒的毒素)发热看,胃局部的炎症,胃神经支配的紊乱,都能引起胃分泌和运动的障碍,构成了“心下痞”的病理生理基础。所以,在胃肠型流感,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都可以出现“心下痞”,此时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能收到和胃降逆,开结除痞的满意效果。

方义】:本方立意,在于治胃脘疾病,即寒热之气,互结而成之痞,用药所以要寒热并用,辛苦甘共进,苦寒泻心,辛温散痞,甘则和中补虚。故辛温之半夏健胃消痞,且和胃降逆而止呕,为君药,配干姜温中散寒,黄芩黄连,苦寒泄热通痞,为臣药;人参大枣甘温补益中气,为佐药;甘草补脾胃而调诸药;为使药。综观全方,寒热互用,攻补兼施,故能散寒热互结的“心下痞”。达到“泻心”的目的、

药理作用】:和胃降逆,散痞开结。从药理学观点看,具有健胃镇吐,解热,消炎和镇静等作用。

临床】用于胃脘部胀满不适(但无痛感)干呕或呕吐腐臭,不思饮食,或有发热,或肠鸣腹泻,舌苔腻而微黄,脉浮弦或弦滑。现代用于治疗感冒误用泻下法,而致上述症状者,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流感,胃神经官能症,妊娠呕吐等,而有上述症状者。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胃酸过多的溃疡病等,而有上述见症者。

按语】:为和胃消痞之剂。诸药相配,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以治寒热错杂,升降失常之证。用之能使湿热清,胃肠和,升降复,痞满除,呕利止。痞证与结胸有高下之分,结胸邪在胸中,治以陷心汤,痞证邪在心下,治以泻心汤。

江天成写于中国河南信阳。    201016日,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