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巾心向党征文500:顾阿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20:54:11

顾阿桃

   毛泽东接见顾阿桃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名人 顾阿桃(1914—1998) 江苏省太仓市人。祖辈是渔民,没读过书没有文化。嫁给一位贫苦农民,生育有四儿一女,全家拥挤在一间半草屋内苦度生涯。

个人履历

人生经历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名人   顾阿桃(1914—1998) 江苏省太仓市人。祖辈是渔民,没读过书没有文化。嫁给一位贫苦农民,生育有四儿一女,全家拥挤在一间半草屋内苦度生涯。   1965年林彪夫人叶群到太仓县沙溪镇洪泾村参加“四清”工作队蹲点,发现她语言俚俗、生动、合韵,诸如“旧社会把我们当棵草,新社会把我们当成宝”,“我是药材店的揩台布,甜酸苦辣都尝过”,“现在我们的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等等。常有即兴发挥,天然妙得,很有煽动性和说服力。她记忆力强,能背诵许多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被树立成为讲用心得体会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的一个新型农民”。到处有人她请到各地传授学习经验。因为不识字,请人画示意图利用“看图说话”提示宣讲。   1966年被邀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在天安门城楼上,她曾双手送给毛主席一份她的看图讲用稿。1969年,当上了中共“九大”代表、不脱产的江苏省革委会常委、地区县的领导成员。每次运动都有记者采访她,报上都有她配合政治时事、紧跟中央的表态性发言,作为社会动员的符号、典型样板。她的例子,被引用来证明“毛泽东思想已经在我国七亿人民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毛泽东思想培育着革命化的新人”。1976年免职回乡,重新务农。

社会评价

  一位目不识丁的农妇被利用、树为“学毛著标兵”的“顾阿桃现象”遭到人们的批评。有副对联讽刺说“顾阿桃指点陈寅恪做学问,甫志高教导许云峰讲气节”,虽然缺乏同情的理解、宽容,却表达了一种引起普遍共鸣的谴责。   从辉煌重归平淡的她,晚年种责任田和自留地挣钱;靠卖冰棍补贴生活。村里还发放每人100多元的养老金。仍被乡亲尊敬地称为“顾妈妈”。   其1960年代学习毛选的事迹,2000年代被收录进编纂中的地方志太仓名人录。该新闻被记者解读为说明人们开始“公正、客观地审视历史,也说明政治包容度越来越大”。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刘敏华《顾阿桃:不识字的“学毛著标兵”》,载《关东作家》;倪敏毓《60年代名扬全国的政治明星顾阿桃再次被视作名人》,中国新闻苏州网2月9日;高松 《顾阿桃为啥完全变了样?》,《人民日报》1966年9月10日)

关于顾阿桃

时代的象征

  顾阿桃一生清贫,她的旧居像个标本,破败,哀怨,充满历史沧桑。在它周围,一座座漂亮小楼房拔地而起。———   今天的人不知道顾阿桃,就像四十年后,人们将不再记得眼下最当红的歌星影星。四十年前,一字不识的顾阿桃,牛气冲天地登上天安门城楼,和毛主席他老人家一起,向欢呼着的人民大众挥手。   毛主席挥着他的军帽,说:“人民万岁!”   徐娘半老的顾阿桃会说什么呢,大约只惦记着一遍遍地喊“毛主席万岁”。这个一字不识的农村妇女,这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人物,在“文化大革命”的血雨腥风里,因为“活学活用”四个字,不但当上了九大代表,而且还进入大会的主席团。人生如梦,不用再说这个那个了,就凭她能如此轰轰烈烈一场,已是何等荣耀和耐人寻味。   顾阿桃最风光的日子,我刚好十岁,在江阴农村上小学。那时候江阴不像现在这么富裕,连电灯都没有。学习顾阿桃的热潮突然开始了,老师带着我们去一户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家参观,这是全大队最穷的一家人,虽然当时大多数农民都把猪养在家里,都有猪粪臭,可是像这位老农家这样又黑又脏又臭,真是不多见。   老师是位复员军人,他把我们领了进去,自己捂鼻子走了,留给他的学生一个艰巨任务,数数有多少幅毛主席像。在这位老农的家里,到处都是毛主席像,用绳子像晾衣服似的挂着,我们数了一遍又一遍,结果还是没有数清楚,所有的同学都忽视了在林副主席的胸口,还挂着一枚小小的毛主席像章。   四十年后,在顾阿桃旧居,听说这里当年也是到处挂着毛主席宝像。多少年来,一直以为是我所知道的那位老农独创,现在终于明白,原来还是顾阿桃的原创传到了离此地不远的江阴,传到了我所在的那个生产大队。

人物形象

  顾阿桃性格开朗能说会道,这一点,不由让人想起了《沙家浜》里的阿庆嫂。辉煌十分短暂,她是叶群培养的典型,林副主席折戟沉沙,好日子便到了头。虽然贵为省革委会常委,相当于今天的省委常委,顾阿桃的遭人白眼,很快就是家常便饭。还是同为大老粗的许世友将军给她面子,说“我们那么多人都给林彪蒙了,她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妇女,上当受骗又有什么奇怪。”   如果顾阿桃活着,今年正好九十岁。她的老公还健在,一个不能再老的瘦老头子,眼泪汪汪有些辛酸地看着我们,知道来参观的这些人,好奇的目光都是冲着他死去的老妻。往事不再,据说他当年很不赞成妻子的行为,一个女人不安分守己,抛头露面出风头,何苦呢。

大家对她的评价

  顾阿桃一生清贫,她的旧居像个标本,破败,哀怨,充满历史沧桑。在它周围,一座座漂亮小楼房拔地而起。此地农民正令人难以置信地致富,他们对顾阿桃的美好记忆正在模糊,也许,很快就会真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