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红领巾手抄报内容:原来老子和苏格拉底是不同世界里的“一个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19:37

原来老子和苏格拉底是不同世界里的“一个人”

             一直奇怪中国人心中没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但都信虚无的“老天爷”。看到下面的道论,原来老子和苏格拉底是不同世界里的“一个人”!
  ============================================================
  
  道论——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在老子体系中叫“道经”或道论。
  古希腊哲学中有一个词:Meta-physi-ca。亚里斯多德用这词作为一本书的名字,称定为第一哲学,是哲学之体。中国《易经学辞法》中有一句话:“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明治维新时的日本哲学家去翻译亚氏的那本书,就选用“形而上谓之道”这句话,概括为“形而上学”亚氏书名的日文和汉语就成了《形而上学》从此,在汉语中就有了哲学的主要成分“形而上学”这个概念。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这句话是以“形”为界限,把世界分为形而上世界和形而下世界。即无有形物的世界和有形物的世界。“器”即指可感觉到的有形物的固态和液态。这种区分是有理论困难的。如果谈“有形物以上是形道世界,那么有形物自身内就没有“道”吗?或者形上的道世界就空无一物吗?所以用“形而上学”去翻译古希腊的那个词是不大准确的,应该用“道学”去翻译。但是“道学”被宋儒剽窃去解谈儒学去了,用“道学”就有歧义。在汉语中,再也找不到更确切的词去翻译古希腊的那词了,就只好用“形而上学”。可见日本哲学家治学之严、了,在《道德经》中没有“形而上”和“形而下”只有“道”与“德”而在《庄子》中则有“形而上”和“形而下”本书不按“形而上谓之道”去解说,而按老子的“道”和“德”去解说,把“形而上学”解谈为道经或道论。
  按照苏柏体系和老子体系来理解,形而上学就是蒙蒙人的感觉所不能达到的那个世界的哲学。形而上学的认识对象是理念或道。如果认识的主体人为界限,把道世界分为两部分,那么理念或道就存在于两个世界:一个是认识的主体人之外的道世界,另一个是认识的主体人的内在道世界——灵魂。如果片面强调外在的道世界,那么主体与客体就分离了,就是二元论。如果把主体之内的一个别名,那么主体和客体就固融为一了,就是一元论。苏柏体系和老子系都是一元论。
  但是,为述谈的方便,又不得不把主体客体分开来谈。那个述谈客体的道世界就叫本体论,那个述谈主体的道世界就叫灵魂论。老子体系和苏柏体系都的形而上学具足了这两论,并且老子体系比苏柏体系论述得来为详尽和明确。 “英雄所见略同”还真应了这“一个人”
  
  ==========================================================
  1、思维方式(认识方法或悟道方法)相同,都是从渐悟到顿悟的方法。老子的“自知”、释迦“被除我执”,苏氏的“认识你自己”,都是从认识自我的善心和自然智慧出发,——“善始”。老子的“绝圣弃智”、“为道用于是”,释迦的“破除法执”“离妄想”,苏氏的“侦察伪智”的理性思辨,都是挣脱世俗功名和知识的枷锁,恢复无知无欲的婴儿状态——虚静境界,是一个渐悟过程。老子的“不出户,以知天下”,释加的菩提树下顿悟,苏氏的智慧向上直达理念世界,都是达到了顿悟天地万物的本体。认识了绝对真理——形而上的本体,三人又以同样的思维方式从形而上学,向下溶解出伦理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等知识体系。
  2、构思出的世界蓝图相同。三种体系都将世界分为四大部分:理念世界(老子称为大道世界,释迦称为“一直法界”)——理念影像世界(老子称为“望汤世界”,释迦称为“无色界”)——实物世界(老子称为“天物芸芸”世界,释迦称为“色界”)——实物影像世界(老子称为“五色使目明”世界,释迦称为“欲界”)。
  3、对知识层次的划分相同。本经至善理念知识绝对真理(老子称为圣人得道的本体悟道“知不知”,释迦称为佛果:真谛)——理念知识:相对真理(老子称为士闻道“得一”,释迦称为菩萨果:大乘)——意见和信念:经验知识(老子称为“中士闻道而行之”的知识:有为之道,人道,释迦称为启承佛果:小乘)——情感知识:诗歌艺术(老子称为:下士闻道著能行之):“道之体”,释迦称为无乘和人乘:俗谛、无明、智慧。
  4、伦理学的基本观点相同。他们都认为人无生具有善心和自然智慧,善心和自然智慧平等,没有尊卑、亲疏之分。老子说:“无色无亲,恒与善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方向”。释迦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苏氏说人都具有善理念。他们都是有神论者。老子说:“谷神不死”,释迦的“佛”是神灵,苏氏说“神造唯形式。”“民四自”他们都把善当着一切美德的本体,基本美德有正义、节制、劣数、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