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戴上绿领巾:哲学的基本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0:59:00

哲学的基本问题

1886年,恩格斯在他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写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什么可以在哲学中占据这样一个极为显著的位置呢?一切,要回到人类在地球上的产生之初说起。

1. 问题的由来

  大家都知道,人类最早是由动物进化而来。因循着自然界变迁的步伐,在地球上浑浑噩噩了数亿年的生物终于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种新的,极具生命力的新物种产生了。它,就是人类。

  与地球上许多旧有的生物相比,人类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并不单纯依靠自己的体力,而是制造出各式各样的工具,并依靠这些工具进行着各种活动。能制造工具,说明人具有辨别自然界事物的能力,我们懂得什么是我们需要的东西;同样与之相对应的是,我们也明白什么东西是我们不需要的。大家应该也注意到了,制造工具的前提是人类知道什么是“我”需要的,什么是“我”不需要的。因此,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自我”意识的建立,人们可以将自己和身边的大自然区分开来。而这种意识的基础,就是人的思维。

  大自然是无情的,它创造万物,也毁灭万物,一个人的出生也在昭示着他将来的死亡。在一次次生与死的轮回中,智慧的人们开始思索,思索着摆脱这一轮回的一切可能。于是,为了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古老的信仰就应运而生了。
纵观人类在远古时期的各种原始信仰,虽然表现的方式不尽相同,信仰的神灵各式各样,但总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的思维神灵化。即思维可以脱离肉体,而以一种独立的形式存在于世界之上。比如在奴隶社会时期,地球上许多国家都有着殉葬的传统。那些奴隶主、贵族们相信,即使他们的肉体死亡了,他们的意识也不会灭亡,而是以“灵魂”的方式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之上。这样,即使他们的肉体已经死亡了,也要有奴隶去照料他们的“灵魂”。

  另一个是将自然界各种现象的人性化。即早期的人类将大自然中许多的自然现象归咎于众多神灵的作用。如中国神话中的雷公、电母,希腊神话中阿尔卑斯山上面的众神,就是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产生的。在神话中,那些神灵有着大自然中超人的力量,而且象人类一样有着自己的性格,虽然这些只是那些老人们杜撰出来的,但是依然吸引着无数世俗的百姓,令他们无限神往。

  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进,人们对神话中的超人力量始终无限渴求,为了满足这种渴求,智慧的人类又开创了新的宗教理念。由前面讲述的人类原始信仰可知,人的肉体死后,还有灵魂存在;而大自然中又有许多神灵,他们的力量无限强大,身上又有着和人类一样的性格特点;这样,人们就很自然的联想到,二者是否可以统一起来呢?如果二者是统一的,那么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使他们得以二合为一呢?带着这些问题,人类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并顺利的在理论上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相关的理论充斥在浩如瀚海的诸多宗教经典之中:如佛教的“六道轮回”,就主张人死了以后,他的灵魂可以在另一个躯壳得到转生,并根据他前生的行为进入“天上道、人间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之一,善事做的多,即可以进入“天上道”或“人间道”,反之,就沦入其他如“饿鬼道、畜生道”之中;道教的神仙思想则认为人可以通过修行达到长生不老、白日飞升的境界,长生不老为仙,而仙人都有神通变化故尊称“神仙”;基督教的“千禧年论”宣扬上帝基督将再临人世,消灭那些制造罪恶、灾祸的“敌基督者”,追随上帝的信徒将复活或者直接升入天堂实行千年统治,千年后魔鬼撒旦又被释放,作恶人间,此后天使降临消灭魔鬼,所有死去的人都复活以接受上帝的最终审判,地球变成一个没有罪恶只有幸福的净土。通过这些宗教信徒的宣扬,人类的灵魂成为了神灵产生的基础,所谓“众生皆有佛性”,人类社会,成为神灵接受主神惩罚的场所和人类超脱肉体的训练场。这些宗教的出现,使人和神的距离大大的拉进了。神不是独一无二的,而只要人类愿意,他们就可以变成神。当然,期间要经过许多的考验。

  随着人与神的最终统一,一个新的课题又出现了。既然自然界中的各种力量是神的意志在作用,而神灵却是人类中某些佼佼者的灵魂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大自然的力量,是受到基于人的思维意志的灵魂的驱使。那么,抛开其中种种的其他因素,我们是否可以肯定“人的思维意识决定了大自然中的一切客观存在。”这个大胆的论断一出,震撼了许多无知的百姓,为了追求这样近乎虚无飘渺的境界,他们放弃了对现实世界的改造,而在精神世界里苦苦寻觅。相信有到过西藏的朋友都会强烈感受到这种宗教的震撼:如此恶劣的环境,如此执着的信仰。但神又为他们作了些什么吗?除了在精神世界里欺骗他们以外,物质上的贫穷一直在伴随着他们,让他们对现实生活不再抱有希望,只得将未来托付于未知的神灵,但结果呢,却使我们感到悲哀。于是,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挺身高呼,相对于未知的神灵,他们更愿意相信那些客观存在的大自然才是真正的主宰。于是,思维意识和客观存在的关系,就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2.两个答案

    因着人与神是一体的观念,人类终于将自己提高到了一个可以和自然界对抗的高度来,谁的力量更强大呢?是人类的思维意识决定一切,还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决定一切?思维意识和客观存在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并根据这两个不同的答案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学术群体。主张人类思维意识决定一切的是唯心主义,主张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主宰一切的是唯物主义。不过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前者的力量得到肯定,客观存在沦为思想意识的附庸,意识主宰了存在,唯心主义成为世界上的主流思想。一切似乎都无法再有改变了,可是谎言终究是谎言,它必定有破灭的那一天。随着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日渐扩大,许多古老的神话在事实面前破灭了。随着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力量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拥护,一个唯物主义大发展的崭新时代即将到来了。

  十五――十七世纪的欧洲,为了寻找传说中遍地黄金的“东方”,那些渴望一夜暴富的冒险家们开始把目光投向海洋的另一边。人们开始了一次次的远航,虽然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找到他们心目中的黄金,但许许多多有趣的发现减轻了人们的失望,甚至让其中一些人感到无比的惊喜。其中意义至为深远的当数葡萄牙人麦哲伦的远航:1519年9月20日,在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的资助下,麦哲伦率船五艘、水手265人,由西班牙的圣卢卡港起航,越过大西洋,12月13日船队到达里约热内卢湾,沿巴西海岸南下,次年10月21日经过南美大陆与火地岛之间的万圣海峡(后改名为麦哲伦海峡),10月28日进入太平洋,继续西行。途中经历种种困难,于1521年3月船队抵达菲律宾。4月27日,麦哲伦因干涉马可坦岛居民的内政而被杀。他的船队最终由西班牙人埃尔卡诺率领,横渡印度洋,绕过好望角,于1522年9月6日返回西班牙。此时船队仅存一艘“维多利亚”号和18名疲惫不堪的船员。麦哲伦及其船队耗时三年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环球旅行,以实践证实了地球是圆的,不但使许多关于大地的神话不攻自破,而且极大的鼓舞了人类挑战自然,追求科学真理的信心,其后不久的欧洲启蒙运动,则正式向主张意识主宰物质的唯心主义宗教神学发起了挑战。

  1624年,荷兰思想家阿科斯塔在他的著作《论灵魂不死》中,否认灵魂不死和肉体复活的陈腐观念,抨击基督教和犹太教的相关教义。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则反对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肯定世界是物质的,并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强调发展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在法国,许多唯物论者在编撰《百科全书》的过程中走到了一起,以《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为核心,形成了“百科全书派”的思想家群体。他们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阻挠人类进步的最大敌人,主张一切观念和制度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接受人们的批判和改造,推崇机械工艺,重视体力劳动,以实践推动着唯物主义的发展。

  但我们在阅读人类历史的时候,不难发现唯心主义并没有因为唯物主义的思想而受到太大的影响,至少它的信徒不会因为这个原因而减少。比如说近代自然科学的两位核心人物意大利人伽利略和英国人牛顿,就都是宗教的信徒。伽利略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有资格称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作为学者,他最早宣扬人类是可以理解世界的,并且认为我们只要善于观察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就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展了哥白尼的天文学说,提倡以数学结合实践的新的学术研究方法,并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但是,作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并不认为《圣经》是错误的:因为《圣经》并没有试图告诉世人任何关于科学理论的东西,通常都只是假定,当《圣经》和事实发生矛盾时,就成为比喻。虽然在他的晚年屡屡受到教廷的迫害,但他始终相信科学家的任务是探索自然界的规律,而教会的职能是管理人们的灵魂,两者不应互相侵犯。

  而另一位科学家牛顿则是一位更为我们所熟悉的伟人。他创立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包括机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提出光的微粒说,对光的色散等许多现象进行实验研究;独立于莱布尼茨发明了微积分。牛顿在开普勒和伽利略的基础上建立起超出其他自然科学研究水平的严密力学体系,使科学家不仅能正确描述地上物体的机械运动,并且还能算出宇宙中天体的运行轨道,确定天体在某一个时间里的活动位置。在这样激动人心的理论面前,人们臣服了,古典力学也因此变成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典范,牛顿的科学研究方法从此支配着其后近300年的物理学研究。在这个时期里,那些试图以自然原因解释自然现象的哲学家们往往借助力学的规律去说明自然,牛顿也不例外。在哲学上,牛顿深信物质、运动、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存在,坚持用观察和实验方法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力求用数学定量方法表述的定律说明自然现象。但是,牛顿的唯物主义观点并不完美。在他的眼中,宇宙是由某些不变属性的、单个分离的、通过万有引力结合起来的物体组成的,这些物体在绝对空虚的空间中按照力学规律做着机械运动,他把物质和运动、空间和时间、时空和物质的运动割裂开来,提出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观念,认为物质的根本特征是惰性;把运动的泉源归结为外力;最终逻辑地导出了关于“神”的第一次推动的错误结论。这样,在他的晚年,牛顿投向了基督教的怀抱,并着手进行对《圣经》的研究,相关的写作手稿有150万字之多。

  虽然唯物主义的思想即使到现在也不能对唯心主义产生太大的威胁,但相对于更早以前的时代而言,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自然界的物质存在的力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思维意识的力量在一些宗教里面也变得不是那么绝对的了。碍于当前人类认识的局限,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还将共存着、斗争着,但最终必然会因为人类前进的脚步而改变。


3、现实的世界

  众所周知,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恒河流域和东亚的黄河流域。哲学,也同样产生于斯。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是最早闪烁着哲学之光的国家。虽然埃及和巴比伦很早就灭亡了,但是它们的哲学思想却在源于希腊的西方思想里得到传承。而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和希腊哲学也就是至今为我们所称道的世界三大哲学传统。

  我们无法否认,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曾经在很早的一段时间里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并且直到现在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它们持续发展的时间已有数千年,并且有着完整的传承记录,使得思想体系中的保守意识十分浓厚,以至于任何对先人理论怀疑的态度都被视为不敬,并且会受到学术界的前辈的责难。于是,原本活跃的学术气氛日渐僵化,最终落入了宗教的桎梏,成为人类走向文明的绊脚石。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这些东方国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民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的向过去的传统挑战,一场新的文化变革即将来临了。

  在西方世界里,随着科学发展的脚步不断前进,人类的视野也在迅速的扩大。随着众多先进仪器的诞生,人的目光无限扩张,无论是远在宇宙另一端的恒星还是构成这个世界的微小原子,都逃脱不了人的视线。研究对象的增加,实践经验的积累,科学的脚步不断的向着真理迈进。虽然在这中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但丝毫不能阻挡人们求知的脚步,反而因着战争的需要使科学更加快速发展起来。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重新提出原子是组成世界的物质的最小单元的概念;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1911年,新西兰人卢瑟福提出了原子中包含有原子核的设想,并最终证明是正确的。

  在卢瑟福的原子模型中,原子包含有一个很小的带正电荷的核心,它占有了原子大部分的质量,比它轻的多的电子则不断的围绕着它运动;原子核里面的正电荷的数目等于该元素在原子周期表上面的序数,也和它周围的电子的数目相等,这样使得整个原子是中性的。但是,卢瑟福的模型虽然在试验中被证实了,但却和牛顿创建的经典物理学产生了矛盾。根据经典物理学的理论,电子在围绕原子核运动的过程中应当会逐渐失去它本身的动能,并最终落到原子核里面去。这很显然是不可能的,难道经典物理学会是错误的吗?!人们惊呆了,这个时候,另一位划时代的科学家出现了,他,就是爱因斯坦。

  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乌耳姆;1896年进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学,1900年毕业。1905年6月,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名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在文章中他完整的提出了狭义相对性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经典物理学的危机,使整个物理学理论有了一个革命性的发展。到了1905年的9月,他又在一篇短文《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中揭示了质量和能量的对应关系:物体的总能量等于物体质量和光速平方的乘积。这一关系的发现,为原子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建立打下了理论基础,也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实现的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开辟了道路。1915年11月,爱因斯坦最终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研究,借助于这一成果,在1917年他开创了现代科学的的宇宙学。以上是爱因斯坦的主要的科学成就,作为一个科学家,他的成就在历史上只有哥白尼、牛顿和达尔文才可以相提并论;而作为一个哲学家,他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在前面曾经提到过,在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理论体系当中,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缺陷:由于在静典力学的理论中,宇宙中的物体都只是在做着枯燥的机械运动,那么就存在着一个是谁是第一推动者的问题。而推论的结果往往会得到一个宇宙中存在着一个造物主的结论,这显然成为唯物主义者无法逾越的障碍。但是,借助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我们就可以产生以前从未有过的新的可能:空间和时间在一起可以形成一个有限的、四维的、没有边界的宇宙空间。这样,就杜绝了所有“上帝”存在的可能性。

  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由于现在的科学理论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内容大大的丰富了,一个人哪怕穷尽毕生的精力也无法完全理解。而那些站在理论前沿的科学家们又忙于发展描述“宇宙是什么”的理论,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向人们解释“为什么”的问题。因此,现在的社会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需要哲学家。我们无法忘记,在18世纪的时候,西方的哲学家们是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将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人类知识当作自己的领域;而现在,随着科学的发展,一切变得那么技术性和数字化了,哲学家们再也没有了先辈的精神,大范围的缩小了自己的研究范围,以至于连英国科学家维特根斯坦都说道:“哲学仅余下的任务是语言分析。”这不能不说是现代哲学家莫大的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