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巾的主歌曲歌词:孔子和苏格拉底不是一个级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4:59:21

孔子和苏格拉底不是一个级别

 孔子死后的第二个年头,公元前478年,以雅典为首的一些希腊城邦结成提洛同盟,该同盟的建立使得希腊世界的整个政治格局变得日益复杂,以奴隶占有制为基础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希腊世界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全方位发展,对于希腊世界的日益强大,斯巴达开始感到恐慌与不安。
  孔子死后的第九年,公元前470年,西方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的苏格拉底在雅典最为繁盛的时期出生,对于这两个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圣人来说,实在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很多人总是将苏格拉底等同于孔子的地位,可是在另外一些层面上,完全存在两位思想家高低的比较。
  
  相似之处一:都热衷于学术传播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乐于自我学术的传播,只是传播的方式不同而已。传闻孔子是乘坐牛车花费14年时间周游列国以此想获得一官半职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所期望的方式是自上而下式地,受到某个国君的赏识,由此通过国君向国民来灌输自己的思想,以此来达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苏格拉底的方式截然相反,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穿行在在市井之中向雅典城民们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关于战争,艺术,政治,伦理等等,他自称是无知的人,可是以自己的问话方式来引导你承认自己的更无知,所以说,没有最无知,只有更无知。而终于,他和孔子一样,赢得了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追随左右,无论是追求自上而下式的宣传还是追求自下而上式的教授,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宣传是必不可少的方式。
  
  相似之处二:救国治国的本心一致
  
  西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以致人口锐减,农民流亡,经济凋弊,府库空虚。以及汉朝在承袭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汉高祖刘邦又施行了“封国制”,从与项羽相争之时的大封异姓王到受禅称帝之后大封同姓王,诸侯势力强大,为维持稳定局面,积蓄力量铲除异姓诸侯王,汉朝初期迫不得已缓和人民矛盾,修养生息。于是从汉武帝开始,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汉武帝将儒道思想举上两千年封建社会的神坛。尽管孔子曾在陈国为官三年,并未兑现自己的政治允诺,一生也并未在救国政治上有所建树,可是并不排除他所开创的儒道思想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所起到的救国治国的决定性作用。
  而相较之下,苏格拉底对于拯救国家有自己的见解,他所认为的在他之前的希腊哲学已经失去了该有的意义,这对于随时都要面临与外族交战并维持住希腊现有的强盛这并无意义,只有伦理道德才是至关重要的,伦理道德可以教会雅典公民如何为国家而战,如何做到正义与勇敢,诚实与自信。苏格拉底所尊崇的治国的人才必须是“有能为此事者必事之”的优秀的,专一的人才。
  他们的救国方针不同,可是,救国的本心一致。
  
  相似之处三:述而不著,子弟著业
  
  这或许是两者之间最相似的地方,两位哲人都并未有著作问世,而是在自己弟子的著作中以对话录的方式对两位先师的思想论述进行了总结表述,《论语》为孔子弟子所编的记录他言行的书,同样,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所著《柏拉图全集》是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所写的对话录,记录了苏格拉底生前与许多人的对话,著名的有《会饮篇》以及《理想国》等,苏格拉底另外的一个重要弟子色诺芬也另有著作《回忆苏格拉底》,对于导师的思想做了概述。
  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在《理想国》也一贯地沿袭了苏格拉底的思想,《理想国》的主线是正义,他指出国家的正义就是国家的三个阶层各守其职、各安本分,治国者靠智慧把国家治理好,卫国者凭勇敢保卫好疆土,劳动者以节制搞好生产,从而使国家处于安全稳定之中,每个人只能从事最适合自己所能从事的职业,各司其职,不得随意改变,这与苏格拉底所奉行的“有能为此事者必事之”的思想一脉相承,这是一种拥护奴隶制度的思想。而这种思想与孔子所谓的“仁义治国”的套路如出一辙,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学,也主要即是“克己复礼”,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颜渊问孔子:“如何能够达到仁的境界?”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便是孔子所要表述的维系奴隶制度的等级名分的根本思想,要恢复用西周的礼治来治理国家,说明孔子是企图挽救奴隶制度、维护奴隶制统治次序,在这一点上苏格拉底的与此完全雷同。
  以上三点,仅仅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相似之处,在这个层面上他们才有比较的可能,但人们并未探究谁更伟大的问题,而窃以为苏格拉底比孔子更为伟大的原因有三:
  
  一.孔子的排场与苏格拉底的简朴
  
  我认为孔子是一个好面子的人,他总是很注重自己的吃穿住行和派头,在《论语》中曾经有对孔子的衣食住行有过一大段细致的描述,首先在吃的方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壹而歇,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这一段是专门记录孔子饮食过程的,除此之外,他对于住,行等都有严格要求,每次出行带有大批随从不说,还总是摆着一副等待上宾待遇的架势,更是有记载孔子最罪名宠信的弟子颜回死后因为贫穷五钱安葬,颜回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马车为颜回买一口棺材安葬,被孔子一口拒绝了,他发表了三点看法:“一,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事,颜家没有能力办大棺材就不要办了;二,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没有买大棺材;三,虽然自己现在不做官了,但是以前是做过官的,得保留这个坐车的级别,可以看出,一个被称为最得意的门生,还抵不上一辆马车。而07年难得的好书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直言不讳地在书中表述《论语》所透露出来的悲凉的孤独的气氛,那实则上是直接披露孔子身在那个年代真实的处境,孔子携带一帮弟子,表面看似风光,实则是不得不如此充足门面,来显示自己有大批的追随者来拥护自己的思想,以此希望赢得某位国君的重视。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有记载:孔子適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孔子孤独的实情,像一条狗样的孤独。
  而与孔子相比,苏格拉底则要显得坦然地多,他不在乎什么上宾之礼,一个人在雅典城里随意地说话,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清清静静的一个人,看似孤独,其实并不,与孔子是两种完全相反的状态。张楚的有首歌叫《孤独人是可耻的》,内心孤独却要强装出一副不孤独的样子是更可耻的。
  
  二.对于死亡的态度
  
  孔子是很怕死的,他忌讳谈死亡的问题,于是有了那句著名的“未知生,焉知死?”,而孔子对于死亡的态度更令人耻鼻者是关于孔子看望弟子伯牛的故事,《论语·雍也》记载: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牗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可见孔子害怕到了相当的程度,去看望得了传染病的弟子竟然不敢进门,可是又碍于师徒关系,竟然从窗户里伸进手去抓了一下弟子伯牛的手,居然说了两遍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孔子一生活了七十三岁,在医疗条件如此落后的奴隶社会,如果不是摒着一副对于死亡谨慎的态度,甚至活不过五十知天命的年纪。
  苏格拉底死亡的时候却有记载,在雅典人民投票判决他命运的时候,朋友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不能违背,于是坦然地接受了毒酒,在对于死亡的态度上,苏格拉底显然要比孔子高明地多,值得尊敬地多。
  
  三.所授弟子的成就
  
  子路与颜回算是孔子最著名最有成就的弟子,而两位也就是在《论语》里多露了几回脸,并无著名之作遗世,而苏格拉底出了两个著名的弟子,柏拉图和色诺芬,而柏拉图又出了弟子亚里士多德,欧洲古代历史上最博学的人,在众多领域都有出色建树,无容置疑,在师承方面,苏格拉底比孔子出色地多。
  从对于生活的讲究度,苏格拉底易于接受眼前世界所安排的一切,不念吃穿,学问是他最大的爱好;对于死亡的态度,苏格拉底明知是死,依然慷然赴黄泉的态度已经赢得了千百年来世人的赞誉与尊崇,用臧克家的话来讲就是“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这也正好应证了苏格拉底“灵魂不灭论”的学说;而师以子荣之事历史上频出不穷,这便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说法,如同拉斐尔的巨大成就也为其师佩鲁基诺套上了一顶耀眼的光环,若是弟子不再超越师父,历史便不会进步,孔子与苏格拉底相比,两个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智者相比,孔子实则略逊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