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96周年党课内容:谈谈信息语言规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0:09:10
作者: 周艾久   发表时间:2006-12-31  被阅读:470次  

      一、信息的语言环境         信息语言,是在信息的传递使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信息对语言材料、表达方式的选择,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种特殊性,是由它一定环境和条件所决定的。        (一)特定的读者。信息的主要任务是准确、快捷地为领导层综观全局、宏观决策服务。它在为同级党委服务的同时,为上级、最终为中央服务。总之,信宿是领导集团。信息服务对象的这种规定性,决定着信息语言必然选择定向表述的方式,即向领导者或领导集团表述、而不象报刊、书籍,谁都可以看。因此,信息语言的运用务必首先考虑它的接收对象。         (二)新兴的文体。有人把信息归属于公文范畴,似乎不妥,因为信息基本上不具有公文的属性和作用。同时,由于党务信息的“内部情报”性,使它与新闻消息有着本质的区别。信息应该是介于公文和新闻消息之间的一种新兴的独立的文章样式。因此,信息语体色彩具有明显的二重性,既有庄重严肃、准确缜密的一面,又有生动活泼、可读的一面。         (三)精短的篇幅。精短,是信息书面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多为“百字文”,这有利信息的快捷加工和传递,以保证领导者用最经济的时间,迅速有效地利用信息。因此,信息篇幅的精短,是信息在领导决策中的特殊功用和十分强烈的时效性所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认真解决信息语言的“多余度”问题,实现由“自然语言”到“精炼语言”的转变,达到以最少的语言表述含量最丰富的信息的目的。         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了信息语言环境的基本要素,是我们认识信息语言特殊性的前提和条件。       二、信息的语法特征         语法是语言要素之一。信息语言除了具有一般语言的结构规律外,在语法上还有自身的某些特殊性。        (一)大量使用偏正修饰手段。偏正词组由两部分组成,前为修饰语,后为中心语,它们之间有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由于信息用语有很准确、不含混、无歧义、好理解等要求,所以偏正词组在信息中大量出现。而且这种修饰,往往对中心词语在时间、处所、范围、程度、性质等方面作多层次、多角度的限制。如“中央宽大处理xxx的决定受到全国各地各界普遍拥护”这一信息用语,在“拥护”这个中心词的前边加了四个修饰词,对中央决定的执行作了准确、鲜明的反馈。信息用语的偏正化特征,还表现在使用结构助词“的”和介词结构的频率相当高,其中又以信息标题中最为常见,而且多为二者兼用。如“xxxx大桥4号桥墩被一艘下漂的900吨重的大型浮吊船撞伤”这一信息标题,恰当地运用“被”字句式,再加上两个定语,对施事者(浮吊船)的份量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修饰,从而突出了受事者(xxxx大桥4号桥墩)的危险性,这就便信息的接收者明白无误地了解了关系xxx交通命脉的这一事故的情况。       (二)对句类的选择,基本上是陈述句。由于信息是向领导集团定向表述的,所以信息语句普遍地运用陈述的语气,而极少用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如“各地干部群众认为十三届六中全会是一次得民心的会议”这一信息语句,就是运用陈述语气,将干部群众对六中全会的客观反映向中央领导同志摆陈出来,表述清楚。        (三) 在语句结构上,多用主谓典型句式。主语是指陈述对象,而谓语则是对主语加以陈述,主语是句子叙述的起点。信息的标题,基本上是典型的主谓句。如“xx市xx村一共产党员将私营的价值200万元的冶炼厂无偿交给乡政府”这一信息标题中,“一共产党员”就是被陈述者,实际也是整条信息的“话题”。信息的这一语法特点,要求我们在撰写信息时,必须防止主语或谓语的残缺,防止乱用省略句和非主谓句。否则极易出现句子的“无头”、“无尾”,或“头”“尾”不符,即所谓“张冠李戴”的现象,产生语意的混乱和不好理解,影响信息主题的准确表达。       三、信息的语体风格         不同的文章体裁,运用不同功能的语言材料,形成具有独立风格的语言体式,从而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如果按照事务、政论、科技、文艺四种书面语体的划分,信息应属于事务语体,但信息语言已开始形成有别于一般事务语体而独具个性的语体风格。         (一)普遍运用时间、处所名词(词组)作开门语,这几乎已成固定格式。信息的标题和正文的领头词,基本上是使用的时间名词或处所名词,有时二者连用。如题为“当前外地来京人员情况”这一信息,正文的开语是“平息北京反革命暴乱后,北京市的外来人口迅速回升”。这里,标题和正文开头共同使用了时间、处所名词(词组)。这样,就便于信息的接收者对某一情况,特别是紧急、重大情况产生的地点和发生的时间一目了然,以利决策者果断作出处置。          (二)不断运用新出现的词汇。信息是跟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向前推进无穷尽地发生着,它不断地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中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见解、新建议等,各种新词汇也就必然随之产生。这就是新词语在信息中不断出现的客观原因。如“严打”、“六害”、“扫黄”、“三来一补”、“三角债”、“三挂钩”、“打白条”、“科技兴农”、“菜蓝子工程”、“庄稼医院”等等,都是在信息中随事而出的。可以说,信息是新词汇的“助产士”。信息在运用新词语时,应掌握约定俗成、表意明确、能够理解、有利文句简缩等原则。         (三)首语入题,一语道破,是信息标题的基本要求。信息的标题,一般都是一句完整的话,它准确精当地概括出信息的主题,明晰地体现了信息的价值。信息标题一般包含处所(人名)、时间、定性、定量等几个基本要素。如“xx年xx省约有xx万负债农户”、“xx省xx县xx村部分农民贷款x万元娶媳妇”等信息标题,或有时间,或有地点,或二者兼有,而且均做到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信息的接收者只要看一眼标题,甚至不再看下文,就可获知某一信息的基本内容。信息标题的这一特点,极有利“多快好省”地实现信息的效用。        (四)用语准确、简炼、平实、生动。准确,就是看某一词句是否完成了它在信息中所承担的表达思维的一个小步骤或再现事态的一个小环节的任务;看它是否最能体现事物的属性、表达事物的本质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看它是否给人清晰鲜明的印象。信息用语的准确还要特别注意把握住概念。如有一反映假币情况的信息,称“假币总价值xx万元”。这里显然不能用“价值”,而只能用“面额”。                          简炼,就是用最经济的文字表达尽量多的内容,文字简洁而信息含量丰富。这就要求用语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善于把最能体现信息价值的语言材料利用上来。所谓用语简炼,实际是密一处而疏百处,详一点而略百点。事丰而辞简,意尽而言止。         平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质朴。无溢美之词,不求华丽,不求多变,不避重复,明白好懂就行。二是实在。言之有物,用事实说话。以实论虚,有血有肉。         生动,就是不干瘪,不呆板,不生硬,讲究活跃,讲究可读性。根据信息内容的需要,信息语言中也常常出现形容、描述、比喻等修辞手段。例如,“各地城乡春节期间安宁祥和治安秩序良好”、“xx对公开处理xxx等人拍手称快”(描述);“xx市‘扫黄’过后抓‘补红’”(对偶);“xxx反映‘吃铁路’已成为一大公害”(比拟)“xxxx银行和xx部两家文件‘打架’”(借喻)。信息中还常常引用代表性的群众语言。有一反映企业党政领导中两种思想偏向的信息中就用了这样一段话,“有的厂长认为,既然有了‘中心’就不能要‘核心’,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厂无二心’”。这就生动具体地反映了基层有代表性的思想动向。此外,还要注意信息语言的声韵,以读来顺口为原则,防止因句简而带来的语调不畅。信息语言的生动,要掌握“度”,一切以最能体现客观和信息价值为前提,绝不可为生动而生动。
             (作者单位:岳阳市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