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红色经典诗文:昔日花尾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2:26:12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17 12:20:26  

花尾渡模型   有中山“清明上河图”美誉的“故园忆旧图”,其中描绘有永乐旅店对开码头侧边的一艘花尾渡,让人怀念这种特别交通工具的百年沧桑史。今天,中山人仍然清晰地记得20世纪八九十年代岐江桥西端南侧的珍宝海鲜舫,该画舫与昔日花尾渡极为相似。

 

  花尾渡从兴起至被替代,走过了百年漫长路。 1840年鸦片战争后,广州这个通商口岸逐步兴旺。当时处于广州与澳门中间的中山,陆路交通不方便,大多是使用水路。清咸丰年间,马竹若建造一艘大木船“洪昌”号,雇用小轮“发利”号拖带,载货载人往来广州,比三枝桅风帆(有时要撑篙)好了很多。中山人喜欢争光争胜,光绪初年,沙边村归侨洪晋佳集资三百两银,建造“和合渡”及小火轮“富顺”号,同马竹若竞争。不久,中山人香港富商邓简的儿子邓耀黎在回乡时,因“洪昌”号秩序差、设备差、卫生差、服务差而指责船员,遭到反唇相讥: “你想学香港番鬼佬这么舒适,你开一只(船)呀!”邓耀黎受了侮辱,又觉得渡船生意是“皇帝女”(唔忧嫁)。便新装花尾渡“鸿兴”、“鸿安”,新买小轮“赛星”、“赛电”号投入营运。因其比较豪华,下层大舱载货载人,二楼餐楼,两边有板条间隔卧铺共两百多个,船尾有雅房四个,整艘船都涂上花花绿绿的油漆,船头船尾部分更雕绘了龙凤等图案,远看似花簇,故称花尾渡。花尾渡本身不设动力,主要靠火轮船(中山人俗称为“电船仔”,又称“拖头”)用一条长缆拖着走,每当驶进港口时,就会改为电船和花尾渡并排着走,这就叫做“拍拖”。广东人把谈恋爱叫做“拍拖”,恐怕就是从这个航运术语中借用的。

  这种花尾渡,有电灯,有收音机播放,有多种选择的餐饮供应,“抢”了很多客源。马氏老船“洪昌”、“洪氏”“和合”以低价同邓氏的“两鸿”斗。东乡老归侨望族洪瑞洲出面调解,认为大家斗到蚀,不如联营,但老船要跟上装修。后来四艘船成立永和公司,“洪昌”改名“信昌”,“和合”改为“信恒”。每隔二三天分别行走澳门、佛山、江门。

  辛亥革命后,香山县(中山旧称)商会会长曾凤俦,与外商有联系,盘算过运输成本,开设兴发公司,旗下“同兴”、“同发”花尾渡于1914年加入竞争。曾氏的船头,尖形削浪,能够往来香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香港商人黄广昌介入香山县花尾渡经营。1918年黄氏的恒昌、利盛,有彩色电灯泡、电风扇,菜式有西餐,服务员的工作服是白衫黑裤白袜黑布鞋。曾凤俦迅速与港商联手增加“永祯”、“永祥”主营香港线,同黄广昌争生意。此外,还有行走官山、高明、肇庆、梧州等地的花尾渡。1930年中山驻军统领李群也开设花尾渡,军阀李福林支持,船名“福兴”,有武装护航。抗日战争期间花尾渡瘫痪。

  1945年秋至60年代初,石岐往来广州仍有花尾渡“民生”、“中山”、“悦来”、“恒安”,后来改为各个“曙光”××号柴油机船;在“反修”时期,改为红星××号。昔日花尾渡,随着时代,完结了她的百年历史了,只留给老人作美好回忆。 

  作者:李国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