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诗歌朗诵:花尾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6:45:11

想起当年“花尾渡”

 

    陈贤庆

 

     序

农历五月初五将近,很自然会想到粽子,想到龙舟。近日,报上又正报道着南海上打捞古船的情景,也引发了我想到谈谈“船”这话题。

世上的船千姿百态,说之不尽。简而言之,人类最古老的水上工具,肯定是独木舟,后来,发展到毛板船,牛皮船等。社会不断进步,造船业也渐渐发达,便有了快捷灵活的绍兴乌篷船,秦淮河上的画舫,三国时期的蒙冲战船,隋炀帝游大运河时乘坐的华丽龙舟,郑和下西洋的巨型宝船,以及战争用的军舰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一直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中国人的海上贸易远及世界各地,开辟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从车渡船到花尾渡

 

我想到更多的,则是广东珠江内河上曾经行驶过的“渡船”。

我们一般都了解,在轮船产生之前,船只就靠桨、橹或风帆来驱动。但是,不说不知道,过去,在广东内河上,还有用脚踏驱动的船,称为“车渡船”。光绪七年(1881年),广东航商新会人谭毓秀受农村脚踏水车的启迪,设计人力车渡船,在渡船的尾部安装脚踏筒形推进器,以人力分班踏车,推动渡船航行。筒形轮直径5至6英尺,打水板6至8块,用链条传动,每分钟40转,使用人力8至10人。这种船,船身中部有上下两层,既可搭客也可载货。因车渡是由三家“合”字号的厂店共同制作改装而成,故时人称之为“三合渡”。第一艘车渡船命名为“福安车渡”,行驶于广州至顺德大良。当时西方的轮船尚未传至广东,所以谭毓秀的车渡是一种创新。车渡比拉纤桅杆渡和内河帆船行驶迅速简便,所以继“福安车渡”之后,南海、开平、香山等地纷纷效法,省内外各地亦多来取法仿制,一时车渡成为内河的主要交通工具。

光绪末年,小火轮船已传入广东,珠江下游民用小火轮船拖带渡船逐渐增加,较大型的车渡也有用小火轮拖带,只有在不适宜轮船通行的河道仍用脚踏明轮推动自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航商谭礼庭将大型车渡进行改装,拆去脚踏明轮装置,采用浅水船的平底 ,并仿照客货轮船的模式在船上建造楼厅,船头货舱改动不大,又吸取画舫的形式 ,在渡船的外表涂上绚丽夺目的彩画,看上去很像彩凤,遂被人称为“凤尾渡”。

清末民初,航商又将凤尾渡的楼厅向前延伸,约占船身的五分之四,船分3层半。底舱装载货物;二层大舱为客货舱,有客载客,无客载货;三层称公舱,全载旅客;最顶半层在艉部,为船上员工住舱,或加钢板作为护航人员的“炮垒”。船体用进口坤甸木装造,甲板用柚木,结构坚固,船头彩绘1只貔貅用以压邪,船尾两舷绘有红红绿绿的彩色图案装饰,远看色彩斑烂,故称“花尾渡”。

渡船内部客舱两侧设有双层卧铺,并有华贵厢房、餐厅,又有浴室、卫生间设施,船上不设主机,由拖轮拖带航行,不受噪音之苦,使旅客感到方便舒适,是具有广东特色的一种独特船型。20世纪20年代末,花尾渡已成为珠江下游的主要水上客运工具。抗战胜利后,是花尾渡的鼎盛时期,以广州为中心,大小花尾渡航行于梧州、肇庆、江门、三埠、石岐5大航线。

花尾渡是由机动拖轮拖带的优质木船,比较平稳,载客较多,大的船可载客三四百人,稍小的也可载一两百人。还可载几十吨货物。同时;花尾渡船体雄伟,装潢非常漂亮,穿行在珠江三角洲弯弯曲曲的河道上,犹如一座活动的水上宫殿,为华南独有的一景。 最著名的当数新兴利渡,是由内河航运巨擘刘荣光先生斥巨资建造的靓船,在1948年左右建成参加广州至三埠航线的营运。它是当时珠江航运中最大最漂亮的花尾渡,被誉为‘内河皇后”。当年来往广州至三埠的乘客,一般都首选乘搭该船,解放后不久,该渡改名为“曙光401渡”。一直到六、七十年代,花尾渡仍在珠江航运中唱主角。1980年2月27日凌晨,曙光401渡在开平单水口以西5公里潭江河面,突然遭遇龙卷风袭击致沉没,罹难者293人。从曙光401渡沉没后,花尾渡逐步被淘汰,代之是钢壳机动的客货船。

 

                                 我所记得的花尾渡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由于陆路交通不发达,客货运输就靠船只,因而,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花尾渡不会不熟悉。笔者就常坐这种船,到江门、新会、肇庆、梧州、石岐、太平等地。尤其是如果坐汽车从广州到湛江,那时要经历南海的九江渡和顺德的龙江渡,那真可谓两处天堑,停车渡河,每一处渡头没有一两个钟头肯定过不去。所以,许多旅客不得不选择先坐花尾渡夜船到江门,次日早晨再从江门坐车往湛江。从湛江回广州亦一样,先坐车到江门,再坐花尾渡夜船回广州,即比坐汽车多花去一个晚上。

从广州到中山的石岐、小榄、黄圃等地,不过数十公里,也有一条三级公路,但横在半路的那四个渡头就让你感到无奈和叹息,所以坐花尾渡是主要的选择,又便宜又舒服。当年我有些同学就上山下乡落户到黄圃 、三角、大涌等公社,为了节省住宿费,往往选择坐夜船,晚上10点钟在广州大沙头码头上船,在船上睡一夜,天亮便到了 黄圃或石岐,正好上岸。有时船是半夜3、4点钟到埠,船方亦等到天亮才让客人上岸。

如果中途要上岸又如何?当年那接驳工作还是做得很到家的。到了中途站,有客要上岸,船便停下,岸边小码头上会安排小艇来接驳,即使半夜亦如此。笔者就曾于1974年12月,在某个夜间2点多钟须在云浮县的都骑乡上岸,就是靠小艇摆渡到岸上去的。

当年,石岐港也是一个航运中心,有各类花尾渡往来于小榄、黄圃、坦洲、香洲、斗门、江门、太平、广州、肇庆等地。

我在上文提到,坐这种船又便宜又舒服,这个便宜,是比较乘车而言 ,当时乘车是两元多钱。那坐船的票价是多少?是否一样 ?票价是有区别的,因为船舱也有区别。船的第三层即最高一层称为三等舱,第二层称为四等舱,底层称为五等舱。当时并没有头等、二等舱,大概是消灭了“贵族阶级”,体现了相对的“平等”。从广州到石岐或从石岐到广州,船票是多少?为写此文,笔者专门询问了当年落户大涌镇的同学古女士和钟女士,由于“上山下乡”是知青们刻骨铭心的经历,所以事隔三十多年,她们仍清楚地记得,三等舱的船票是一元九角七分;四等舱是一元四角三分;五等舱是一元零六分。由于当年知青们经济都很拮据,首选的多是五等舱。

至于舒服,那更是相对乘车过渡而言了。坐船起码可以准备到达,且保证有一床位可供坐或睡。上述的三种船舱有何区别?其实三种舱中的每位乘客,都有一个床位,所不同的是,三等舱的乘客少些,四等舱多些,五等舱则最多。这是区别之一。另一区别,是三等舱最高,每个床位的床头有一小窗,你可通过这小窗远望江景。由于窗户多,空气也好些。四等舱也有小窗,但小窗适与甲板平,视野不够开阔。五等舱则已处于“水底”,无窗户可作眺望与通风,难怪是一元零六分钱了。不过,如果你坐的是夜船,又时值天凉,上得船后倒头即睡,那四等和三等舱的小窗就显得多余了,何不省下一两包的烟钱或三四天的菜钱?

坐花尾渡一般分日船和夜船,以广州到石岐为例,时间需要或一天或一夜。上得船后,你会 对号找到自己的床位。那床位大概60公分宽,只可容一人。床上有一张席子,一个枕头,天冷时还有一张毯子。所有床上用品,是不会一 天一换的,估计会延至一周甚至一月。所谓“床”,其实就是用两块10公分高的活动的木板 将大统铺隔开,一层船舱容纳了数十上百人于一起。睡在你的旁边的,可能是一位妙龄少女;当然,也可能是一位到省城治疗肺结核病、不停咳嗽 吐痰的老伯。幸而当年人际关系和谐,大家都是阶级兄弟或姐妹,鲜有吵架、打架、偷窃、非礼等不愉快的事出现。

80年代之后,广东大地尤其是珠三角大地,一座座桥梁飞架江河之上,如长虹卧波;一条条高等级的公路建成通车,车辆风驰电掣,于是,一小时生活圈甚至半小时生活圈形成,于是,那悠悠然漂浮于江河之上的花尾渡,渐渐少见,渐渐消失了。这,固然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但是,我们在享受高速度的同时,有时又会回味起那乌篷船,那画舫,那花尾渡,它们既唤起我们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同时,又觉得一种中国式的悠闲浪漫的情调 已经缺失。

唉,什么时候,能再坐一回花尾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