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爱国演讲稿:隋炀帝,放肆的“夜生活”(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44:35
        隋炀帝,放肆的“夜生活”(组图)  标签:

文化

    按照民间的说法,臭名昭著的隋炀帝杨广,曾经是个非常招人喜欢的小孩儿,《隋书》里明明写着:“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开皇元年,立为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时年十三。”后来他彻底变了,成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衣冠禽兽;但是,他登基之前,却把自己伪装得温文尔雅,人见人爱。据载:“大臣用事者,倾心与交。中使至第,无贵贱,皆曲承颜色,申以厚礼。婢仆往来者,无不称其仁孝。”下图:名声显赫的隋炀帝“下江南图”。)
  后世评述说,如果杨广没有熬到篡位就死掉,那么,中国历史便会多一个礼贤下士、平易近人的“伪君子”。已经盖棺定论并获取了“明君贤相”、“正人君子”封号的群落里,有没有隋炀帝之流的漏网之鱼呢?谁也不敢肯定。
  识人有术,须具有先见之明,没有穿透表象直抵人心的目光,妄加预言也是盲人摸象。令人生厌的是,自命不凡的“诸葛亮们”总乐于散布信口开河的预言,而且讲得相当郑重;对神童的预言即属此类表演。证据呢?未必有,“灌穴浮球之智”、“ 破瓮救儿之谋”就可以断定一个孩子的前程,这比一篇文章、两榜进士来得便宜多了。
  预言家们不会顾忌杨广式的伪装、阿瞒式的心计,只管揪住一点新奇的表象,大作鼓吹文章。如果不是隋炀帝在龙椅上恢复本相,说不定还要被风风光光地载入“神童册”或“贤德榜”呢。当杨广原形毕露,竟是夏桀商纣转世,不知曾和他“倾心与交”“称其仁孝”的人们又做何感想。
  培根为蹩脚的预言家画过像:“他们之所以乐于传布和相信这一类预言,有三种原因:第一是人们只注意到这种预言的应验,而从未注意到它失灵的情况,就像人们对梦兆的态度一样。第二是许多大略的臆测或含糊不清的传说,常常会变成预言,而人们的天性喜欢预测未来,他们以为,把实际上是他们推断出来的事情当作一种预言并没有什么危险。第三,也是最后和最重要的理由:所有这些数不清的预言,几乎都是一种欺人之术,是由一些游手好闲的狡诈之徒虚构编造出来的。”下图:隋炀帝、萧皇后的显赫生活。)

  其实,在中国最重要的理由并不是培根所强调的第三项。毕竟常作有关神童命运的预言并付诸文字的不是一帮游手好闲的市井无赖、青帮泼皮,而是精通文墨、熟知掌故的文化人。暗示并鼓舞这些家伙充当别人命运裁判员的力量,是经验判断和可能预言成真的侥幸心理;其实,猜不准也无关痛痒,升沉穷达是外人的事,自己又不当占课乞卦的周文王。结果培根讲的第一种原因生了效,民间便格外热衷于炮制预言,妄图 “以己昏昏,致人昭昭”,公众甚至迷恋于这套信口开河的鬼话。
  更危险的是,世代沿袭的幼儿启蒙读物,都在追风做断章取义的蠢事:“二十四孝”在为天下父母培养俯首帖耳的仆人或察言观色的跟班儿;传说的神童,则暗示给小孩子一条投机取巧的“登龙术”,北宋汪洙所作的《神童诗》标榜得再清楚不过了:“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家长对孩子觊觎的东西太多了,虽为神童,也不堪其苦。孩子还太小,即使偶有一些令人惊讶的“善举”或“恶行”也不代表什么。
  真正的神童与天才,毕竟千百年才出一个;个人的锦绣前程,绝非“受之天”,也不看众人谤誉。惟一能站稳脚跟的,只有辜鸿铭鼓吹的经验:“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