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电脑官方旗舰店:论 针 刀 医 学 临 床 机 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25:30
论 针 刀 医 学 临 床 机 制2011-10-10 22:05:24    来源:    

从小针刀疗法到针刀医学应用于临床30余年来,有目共睹的临床疗效,简便易学的操作程序,让不少临床医生,尤其基层医生趋之若骛。被这么多医生认可,又受这么多病人欢迎,根本的问题是疗效好。但通过针刀医学原理诊治的疾病,为什么会产生这么明显的疗效?目前已有报道散见于一些专著和部分论文中。经本人多年思考,针刀医学的临床机制有以下四个方面:

1. 通经活络,疏通阻滞的经络机制:

既然针刀是由针灸针和手术刀两种理念融合而形成,那么它也必然具有针灸针一样的治疗作用。这种作用产生的原理,是因为经络“是血道、水道的综合体,它既包括血液循环、淋巴与神经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互为作用密不可分的庞杂体系”。在病理状态下,经络通道受阻(包括气郁、血瘀或由力平衡失调造成的组织位移,卡压了相应的血管神经亦或神经的通道),便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针刀的作用就是通过一定针法对病变部位(血管神经卡压点)进行松解治疗,使被卡压的血管神经得以解除,疼痛也就随之而解。如对腰三横突综合征的治疗,当针刀将腰三横突尖端肌纤维粘连点剥离松解后,症状马上消失,腰臀部及下肢酸麻胀感也迎刃而解。此病的疼痛线路一般自腰部足太阳膀胱经至下肢部。按《内经》、《素问》中《刺腰痛篇》中:“是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又说:“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古人主张在治疗腰痛病时,不要忘记在委中穴针刺一下,而且可见到有米粒状肿物,刺之出黑血,疗效满意。我们在临床治疗中,针对腰痛症的措施,往往对病灶处进行必要的治疗外,对相应的外周神经卡压点如坐骨神经处的巨髎、环跳、风市、阳陵泉及白环俞、殿门、委中、秩边等穴进行穴位松解,往往收到较好疗效。这便是针刀“以松治痛,通则不痛”的道理。因而我们在进行针刀治疗时,也非常有必要按照中医的经络辩证、脏腑辩证、气血辩证等理论指导临床,这对提高临床疗效十分必要。

2. 神经刺激、脊膜反应的应激机制:

临床上,我们往往遇到周围神经卡压和腰椎侧隐间狭窄的病人,需采取松解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为了消除症状,往往同时对相关神经或硬脊膜进行有限的必要刺激而产生疗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下面重点从病理生理学角度谈一下认识:

针刀同针灸针一样,对人体同样是一种微侵袭式治疗方式。除了上面说的针对经络穴位的治疗而产生疗效外,同样对神经、硬脊膜,尤其是周围神经的刺激,对人体将产生复杂的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什么?人们的机体受到强烈刺激而出现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反应称为应激(stress)或应激反应。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称为应激原(stressor)。应激原分为:

① 机械性损伤因素:大到骨折、挫伤、挤压伤,小到注射、针刺等等。

② 物理因素:环境过冷过热、气压的高低、电离辐射、噪音等。

③ 化学因素:乙醇、烟呛中毒、大剂量吗啡、阿托品中毒、硫酸、盐酸烧灼等等。

④ 生物性因素:各种致病微生物。

⑤ 精神因素:强烈的精神刺激,七情所伤。

⑥ 躯体性因素:疼痛、失血、饥饿、超负荷体力、缺氧等。

此处重点谈一下机械刺激损伤因素,即针刀对人体产生的应激反应。

针刀作为一种治疗工具,对人体的刺激虽然轻微,但同样也属一种应激反应。既然是应激原,就或多或少对人体同时产生双重作用。

    应激原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时,一方面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同时另一方面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防御作用:①增强心功能,改善组织供血;②血流重新分布,保证心脏供血;③扩张支气管,增加摄氧;④升高血糖,增加供能;⑤提高中枢兴奋性促进其他激素分泌。

消极影响:①肾、胃肠缺血;②能量物质消耗;③心血管应激性反应

当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的生理意义同样是双重性的:

应激原→CRH和ACTH分泌增多→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

防御作用:①升高血糖,提供能量;②改善心血管功能;③稳定溶酶体膜,减轻组织损伤;④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

消极影响:①蛋白分解过多;②抑制免疫,感染增加;③抑制组织再生,影响创伤愈合。

2.1 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反应:

应激原作用于机体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是最早参与应激反应的系统之一,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迅速增加,血中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浓度上升。 

    此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的积极意义在于:

2.1.1心跳加快、心输出量增加,有利改善周围组织器官的血供;

2.1.2通过收缩皮肤和内脏血管,扩张冠脉和骨髂肌血管内的血液重新分布,确保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供;

2.1.3通过扩张支气管,改善肺泡通气,以便摄取更多氧,以满足应激机体对氧增加的需求;

2.1.4促进糖原和脂肪的分解,使血糖、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上升,以向组织细胞提供更多能量物质;

2.1.5儿茶酚胺除对胰岛素分泌有抑制作用外,对其他激素(如促皮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等)的分泌起促进作用,以加强各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同时放大儿茶酚胺本身的生理效应;

2.1.6儿茶酚胺可提高中枢神经兴奋性,使机体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

同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兴奋,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如,外围小血管强烈收缩,诱发血小板聚集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大量能量物质消耗,心肌耗氧量增加,引发轻度心肌功能性缺氧;儿茶酚胺过多时,可引起机体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导致器官组织自由基损伤。

2.2 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反应:

应激刺激后数分钟血浆内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这是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糖皮质激素合成增加,释放增多的结果。大量动物实验证明和临床观察证实:应激反应中糖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可显著提高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耐受力,是保证机体在恶劣条件下生存的重要因素。例如:摘除肾上腺的动物只要条件适宜,仍可生存下去,但对应激原刺激的耐受力显著减弱,一旦遭受应激原刺激可迅速发生衰竭、死亡。这类动物应激时,如果及时补充足量的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可免于衰竭死亡。因而,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的积极意义是:

2.2.1促进蛋白质分解和糖原异生作用,可使血糖维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向组织细胞提供充足的能量物质;

2.2.2 通过容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

2.2.3 稳定溶酶体膜,减少溶酶外漏,防止和减轻组织损伤;

2.2.抑制化学介质如:白三烯(leukotriene.LT)、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5-羟色胺(5-hydzoxytryptamine,5-HT),致炎性细胞因素等的合成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组织损伤。

但是大量分泌糖皮质激素对机体也有消极作用。如:糖皮质激素可引起蛋白质大量分解,导致机体出现负氮平衡;糖皮质激素对免疫机能有多环节抑制作用,削弱机体抵抗力,使机体增加感染机会;同时也可抑制组织的再生能力,使创伤的修复、愈合受限。

2.3 应激时对其他激素的影响:

应激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或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使机体多种其他激素如:高血糖素、生长激素,醛固酮、血管升压素等合成分泌增多。这些激素从不同角度协同或增强儿茶酚胺或和糖皮质激素的生理效应,以促进内环境的平衡和协调,并参与应激时增加机体能量供应。应激反应中,在众多激素分泌增多的同时,有一种激素分泌却减少,即胰岛素分泌水平下降,血糖水平升高,这是应激机体一种保护性反应,旨在让机体获得更多能量,以应付应激的过高反应。

应激反应的生物学意义在于:应激反应是机体在生命进化过程 中获得的稳定内环境的适应性机制。它是在神经内分泌系统控制下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防御反应,旨在动员机体内在力量去抗衡、消除各种应激刺激产生的损伤性效应。防止内环境的波动。从适应角度讲,应激具有积极意义,如:

2.3.1物质分解,提供能量:

在神经内分泌的作用下,机体能源物质(脂肪、糖原等)分解旺盛,葡萄糖、游离脂肪酸等能量底物源源不断地被释放至血浆内,为应激机体提供了充足的能源。

2.3.2器官功能的适应性调整:

应激情况下,心、脑、肺等重要脏器功能显著增强,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反应的灵敏度提高;心输出量增加;支气管扩张,呼吸运动加快,肺泡通气量增大;而消化、生殖等系统功能则处于暂时抑制状态。

2.3.3保护性物质大量产生:

在应激原作用下,机体产生大量保护类物质,急性期蛋白和应激蛋白。其中急性期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如:C反蛋白,α抗胰蛋白酶等,它们的保护作用是:抑制蛋白酶的作用,防止或减轻组织损伤;抵抗致病微生物侵袭;清除应激反应中产生的一些有害物质,如:过量的氧自由基;促使损伤细胞修复。

在应激反应中,应激反应的抗损伤作用起主导作用,但在施术时,切忌过强针法、手法刺激,使应激反应适中。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通过对某些神经鞘膜或脊髓硬膜的刺激,可治疗某些疑难病,如小儿麻痹后遗症、强直性脑瘫等等。本人在38年前(1969年)与解放军医疗队下乡为农村麻痹症患儿应用小切口蚊式钳神经干刺激疗法治疗患肢麻痹,疗效满意,我想应是这种作用的结果。

朱汉章老师在《针刀医学原理》中有关《能量释放和能量补充》一节中所谈到的内容中,好象也应包括以上这些生理病理学内容。

3. 剥离粘连,组织减压的松解机制:

这一作用,是产生小针刀这一疗法的初衷,也是针刀疗法被人们最为认可的一大机制——松解作用。从现有的资料看,我们很多人将这一机制视为最主要甚至唯一的临床机制,这就值得商榷。我们不否认松解机制在临床当中的重要性,但不要忘记,我们所能松解到的应该是高应力点,这个点充其量也就是几毫米。但这数毫米的高应力点正是我们对病灶部位治疗的关键所在。随着松解疗法的完成,手法的配合(包括牵引、按摩、理疗等),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随着高应力点的解除,相关被卡压的血管神经束也被松解,因而疼痛也随之解除,这便是我们常说的“以松治痛”、“通则不痛”的原理。因为只有松解,才能使骨组织、肌组织或其他软组织的纤维位移亦或整体失衡性位移被调整至正常状态,才有可能使力平衡失调导致的动态平衡失调恢复到新的平衡状态。

从古人应用九针施治时的部位与作用,也可推测出一些与现代医学相关的信息。《黄帝内经》中《素问·针解篇》中有这样一段经文“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至也”。其“九窍”、“三百六十五节”,皆指的是人体关节部位,包括对关节囊、关节肌腱、筋膜等处的松解减压,达到以松治痛的目的。

同样在《素问·缪刺论》中有“人有所堕坠,恶血内留……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的记载,采用“刺血”治疗后,使“恶血”不得内留,疾病得愈,看来针刺减压的作用古人已认识到并已用于临床。

剥离粘连的目的是为了使粘连部的软组织得以松解,结合手法复位,使病变部位的软组织,骨组织动态平衡失调得以恢复,从而使病变部位的纤维位移,或整体失衡性位移状态得以纠正,在治疗过程中,松解是必要的,只有通过松解,才能使力平衡失调从根本上得以解除。

   同样,组织减压,不但可使过高的组织张力得以解除,同时还可使病变关节囊、滑囊,乃至骨内压的张应力减低,减轻病变组织的静脉瘀血,改善了血循环,加快了病变组织修复。因而我们说,松解粘连、减压减张,是针刀医学临床机制的主要内容。

    4. 调节阴阳,恢复平衡的生物机制:

这一机制是针刀医学最为突出的优越性,是针刀医学的灵魂和核心内容,真正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中医阴阳学说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普遍规律),“生之本,本于阴阳”(生命的根本在于对立统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健康是对立生命过程的统一、平衡;疾病和死亡是对立生命过程统一或平衡的破坏)。我们这里讲的平衡。除了中医学的阴阳平衡外,尚有生理学方面的新陈代谢平衡,生物信息方面的平衡。以及人体生物力学的动态平衡等等。这些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或失衡,轻者出现亚健康状态,重者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

临床中如骨性关节病,关节的间隙改变,骨组织上下力线的改变,长期可致骨增生,关节面破坏;腰间盘突出时腰椎间盘的位移,使腰椎力线改变,导致间盘脱水,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腰椎侧弯,腰椎间隙不等宽,最终使某些化学物质溢出,相关血管神经被卡压,而形成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的形成更是颈椎间盘组织、椎体的力线与颈椎整体关系被打破后而产生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而迫使我们对病变的颈椎进行定点定向加压复位,使椎体恢复平衡而进行独具针刀医学思维模式的治疗;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则是髋关节供给股骨头的血管内、外血循环发生不平衡后而发病,只有针对性地将导致供给股骨头的血供恢复平衡,才有望使股骨头血通骨自生坏死康复;其疗效的产生,最根本的原理是使病变部位的平衡关系得以恢复。

另一方面,针刀医学在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方面,更能体现生物学特色:

临床上假性冠心病,部分Ⅱ型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等,根据脊柱相关病的原理,在相关脊柱节段进行松解整复,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临床效果。我们只是对脊柱某个节段已出现纤维位移或整体失衡位移的状态加扶正,便会使病人出现全身性生理效应。这决不是单单对组织松解所能解释的。什么原理呢?这只能用中医的整体观来解释。这种生物效应就是我们临床医学追求的最佳生物机制。

针灸大师王雪苔教授在《论针灸特色》中,曾十分诚恳地告戒我们:“至于针刀医学,本来就是针灸学与骨伤科手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从生物力学角度提出的人体动态失衡以及通过针刀治疗而恢复平衡的理论,也并未突破中医理论框架。所以今后应当自觉地置根于中医学之中,用中医理论指引针刀医学发展。”如何阐明针刀医学临床机制,我想也同样翻开中医理论基础,“问君哪给清如许,为有源头治小来” 。中医理论即是针刀医学的源泉,这正是针刀医学特色所在。

综上所述,针刀医学在临床上所产生的效应,其机制应是通经活络,疏通阻滞的经络机制;神经刺激,脊膜反应的应激机制;剥离粘连、组织减压的松解机制;调节阴阳、恢复平衡的生物机制。这一临床机制的研究,对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整合临床思维模式,总结临床经验,更加科学规范地使临床工作更具科学性、创新性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