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平简历:解构百年民族心灵创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0:22:20

 

解构百年民族心灵创痛

[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发布日期:2012-01-22 ]

 


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庚子年(1900年)是个充满耻辱、创痛的年份。尽管已经经历近两个甲子,但是留给我们的伤痛丝毫没有减轻。慈禧太后携光绪仓皇辞庙,西方列强军队蹂躏千年古都、北京城生灵涂炭、东南的督抚作壁上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啻为奇耻大辱。

  但遗憾的是,时隔将近两个甲子,今天反思庚子之难,多数国人的心态还沉浸在悲情之中,还停留在口头哭诉的“伤痕文学”阶段难以自拔。但笔者认为,一个遭受了苦难的民族,如果把精力只是放在控诉上,而不是放在自省和自强上,悲痛如果不化作力量和反思,眼泪就是最无用的化妆品。

  更重要的是,除了自强,更应当反思和追问,如此奇耻大辱是如何造成的,只有还原和探究其最残酷的本质,才能做到让历史永不重演。而遗憾的是,多数国人对庚子之变的认识还停留在“帝国主义野蛮入侵”的认识上。因此,认真还原历史,探究历史真相才是首要任务。去年,军旅作家王树增先生重新修订并出版了《1901》一书。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梳理与还原,给我们重新还原了历史真相。

  原来,事情并不像多数国人想象的“入侵”那样简单。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通过政变重新实行训政。慈禧打算另立新君,但各国公使联合起来反对,慈禧只得作罢。恰逢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固然运动有反对帝国主义的一面,但同时也有盲目极端排外的一面。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山东、河北等地焚烧教堂,杀戮传教士和中国教民。义和团仇视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用者辄置极刑。

  朝中守旧派端王意识到义和团是一支可以利用来反对洋人的力量。甚至利用义和团吹嘘的“刀枪不入”的神功增强了慈禧利用义和团的信心。不仅如此,端王还利用自己管理总理衙门的特权,给慈禧太后伪造了假照会,假照会逼迫太后把大权让给光绪,导致慈禧勃然大怒而命令清军和义和团攻打使馆。引发了八国联军以保护大使馆为由的入侵。

  在今天看来,各国设立使馆则是现代国际政治、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实在是太昧于外交常理和国际法,竟将国家争端演化为围攻使馆的暴行,这恰恰给西方列强制造了一个出兵的借口。这也应了战争史上常用的惯例战争的借口比战争本身更重要。相反,南方13省督抚们置朝廷的命令于不顾,与上海各国领事签定《东南互保条约》,使得南方人民得免战火,东南半壁江山得以保存。

  王树增认为中国人应从这一巨祸中总结一些经验。一个民族需要认识本民族的缺陷。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封闭性文化,造成民族至今不变的心理趋于保守、回避变革的惰性心理。

  与通常的历史著作不同,《1901》对历史场景有精确的描绘,使得本可能枯燥干巴、教条空洞的近代历史变得生动异常。《1901》一书的叙述注重点面结合,很有宏观性和立体感。

  另外的看点还在于,作者注重对“野史”的挖掘。其中,书中用到了书中使用了许多一般读者很难见到的素材。譬如著名学者辜鸿铭充当李鸿章的幕僚参加对外谈判,怒斥他当年的学生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譬如李鸿章访俄竟然由一个俄国商人接待;在庚子事变中,为八国联军打先锋的竟然是中国军团,他们都是英国人训练的中国人。用莫言的话说:“是一部既让人感到热血沸腾、痛心疾首但同时却又妙趣横生的书。”

  稿源:海南日报

(编辑:张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