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麻雀的拍摄地点:【传播国医文化】【四】关于中医辨暑症病因简介初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52:38

关于中医辨暑症病因简介初识:

六淫中,有暑和火而无热字。在五气中,只有热,而无暑和火字。火、暑、热三者关系是,火和暑都通过热表现出来。火是热之体,热是火之用,暑是热中的一部分,并带有季节性。暑常挟有湿邪,热是热病的病因之一,而热病的来源,则不单纯为热所致,其它风、寒、湿、燥均可化热,转成热病,在体内阴分不足时,还可出现里虚热,但不能叫热病。

暑是夏天的主气,带有季节性,为火热之气所化。故《内经》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暑为阳邪,主升主散,易耗气伤津,故其致病因素有如下特点:

性质特点:暑为阳邪,主升主散,容易耗气伤阴,耗气伤津,暑多挟湿。暑病常导致“气阴两伤”故暑气侵入则腠理开而多汗,如《灵枢》说:“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

所以,在炎暑高温之时,感之轻者为伤暑,可见壮热烦渴,多汗,面赤气粗;暑热见证:见疲倦无力,气短等气虚症候,故《内经》说:“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同时可见皮肤灼热、口渴多饮、舌质红少津等阴伤症状。

1伤暑:证见寒热头痛,恶热,汗出,烦燥,呕吐,腹泄,唇干,口渴,气促,四肢无力,小便赤涩,舌苔白腻或黄腻,舌质红,脉浮滑而数,或洪数或虚。

2中暑:证见感之重者为中暑,证见头晕,心烦,闷乱,甚至突然昏倒,神志不清,或不省人事。发热烦燥,气粗,出冷汗或无汗,脉洪大而无力或陷伏。故《内经》说:“炎火行,大暑至,故民病少气,甚则瞀闷懊憹nao,善暴死。”

3暑病多挟湿。因夏季炎热,雨水较多,比较潮湿,加之人们喜食冷饮。此时容易感受暑而兼湿之邪,证见:身热不扬,困倦无力,胸脘发闷,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腹胀泄泻等症候。医家王孟英说:“暑令湿盛,必多兼感。”是有其实践意义的。

4热本身见证:发热,恶热,口渴,喜冷饮,鼻扇唇焦,面赤,目赤,烦燥,吐黄痰,小便短赤,大便闭结,舌苔黄,舌质红,脉数,斑疹,出血昏迷,谵妄发狂。

5内热,主要是阴虚及虚热的症状,如颧赤,骨蒸潮热,盗汗,心中虚烦,失眠,口燥舌焦,咽痛,咳嗽痰中带血,手足心热,便秘,舌质绛或光红无苔,脉细数无力。

6辨证要点:

1)必须了解热的特点。热侵犯人体后,即表现出的热象。热邪能损耗人体津液,并恶热而喜冷。因热致病,变化迅速。

2)辨热时,必了解和区别外热与内热,及外热因津液过耗而转为内热,和热盛耗散元气等。

3)辨热时,必了解是热因所致,或是其他病邪所致。

4)辨热要分辨有无兼证。

5)如为内热,要确定病变的成度和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