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的后裔迅雷资源:平果没六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26:16
平果没六鱼 时间:2009-7-29 9:07:05  |  访问量:1287|作者:hgsc

没六鱼,是广西平果县的一种珍贵鱼种,是从离县坡东南约1千米的一个地下岩洞中的泉口随水涌出来的。据说,这泉口通连地下河,其中通道的一些地方比较狭小,超过六市斤的鱼,体大出不来,所以凡是能从这泉口涌出来的这种鱼,都没有六市斤以上的,故名“没六鱼”。这个出鱼的岩洞也因此称为“没六鱼洞”。我国著名作家曹靖华,在1962年曾写了一篇名为《尾尾没六洞中来》的散文,对没六鱼大加称赞,更使它名声大震。
没六鱼外形奇特,体圆鳞细,嘴巴长在头部底下,下唇较厚,腹部扁平,呈青白色,肉质细嫩肥美,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易被人体吸收。没六鱼的吃法花样很多,有糖醋、红烧、清蒸、鱼丸、炒片等各种做法,滋味都很嫩滑鲜香。又因没六鱼本身就有鱼油,当地群众往往煎鱼不放油,也是鱼香四溢,故有“一家煎鱼百家香”的美誉。
出产没六鱼的没六鱼洞,原是一条地下河的一个口子。这里属于岩熔地貌,从洞口到洞底长约70多米,是一条曲折向下延伸的长廊。洞内岩石奇形怪状,有石门、洞室、石桌、龙潭、泉眼等据地质工作者考察认为,这里的地层多数是碳酸盐类岩石,经过千万年的自然风化和含有游离二氧化碳的流水腐蚀,形成奇岩和熔洞,熔洞发育沟通成为地下河,这就为没六鱼生存发展创造了特殊环境。
没六鱼是一种岩鲮,属鲤科、岩鲮属,划入广西珍贵保护鱼种之列。这种鱼只生长在岩熔地带清凉阴暗的地下河中,以摄食岩上附生物为生。没六鱼有洄游觅食产卵的习惯。每到冬至前后,或当春夏之交,地下河水位降低,它便顺着泉水游到较大、较深的水汇集处;每逢雨季水涨,没六鱼即沿地下河溯流而上。地下河在大的岩洞中,经常在“露头”一段之后,又潜流而下。根据没六鱼和洄游规律,群众在地下河于岩中“露头”的狭口处安上栏隔篱笆,装上鱼笼,不费多大气力,就可弄到一些鱼。这种鱼离洞后,不习惯见光,在别的水中也养不活,几天就死了。正因为这样,没六鱼就显得尤其珍贵。
没六鱼洞简介

修改此图此图由 问问 上传
此洞位于平果县县城东南部,系岩溶洞。洞口朝东,呈30度角倾斜而下,长约60米,垂直深度约25米。洞内有一清泉自东向北冒出,朝西南方潺潺流去,注入右江。
没六鱼是一种名贵稀少的水产品,县城东南有一岩洞(现在的城龙村驮领屯附近)。洞内盛产的没六鱼,以肉嫩、味香、肥美而闻名,“尾尾没六洞中来”,作家曹靖华在《春城飞花》一书中曾这样描述。《中国鲤科鱼类志》对平果没六鱼也有所记载,《羊城晚报》《广西日报》都作过报道,凡到平果的国内外客人都到没六鱼油参观和吕尝没六鱼的美味。
由于水质污染日益严重,洞内盛产的没六鱼年产量已急剧减少
[原创] 德天没六鱼    http://hongdou.gxnews.com.cn/viewthread-6141438.html

在德天河中,我捉到了一条在德天河中,我捉到了一条没六鱼,因可爱,我又把它放回了江中。,因可爱,我又把它放回了江中。
消失的没六鱼和虾
石山变绿的神奇故事,让记者深深的为龙东屯的村民高兴,而一出龙东屯,记者又被平果县的另一样东西吸引住了,那就是这里的一种名贵稀有,并且名字古怪的水产品——没六鱼。
据当地村民说,因为这种鱼重量多在六斤以下,并且喜欢在常流水的岩洞里生活,故而得名“没六鱼”。每年11月到次年的3月,没六鱼从洞内出来到右江寻食、产卵,5月到9月份,它们又从右江抢水进入洞内继续生活。平果县县城东南郊就有一个没六鱼洞,记者迫不及待的跟着村民来到了这里。
“潺潺清泉扬波去,尾尾没六洞中来”,洞口的一幅对联勾起了记者对没六鱼的无限遐想:那到底会是怎样的一种鱼呢,居然能赢得这么高的赞誉!而刚刚得到的好消息——三天前有人在这里放了一个大鱼篓,更是让记者兴奋不已,看来这次一定能大饱眼福了。
记者跟着带路的村民进入这足有200多米长的洞中,由于四周漆黑一片,还需要用蜡烛来照明。然而让记者大失所望的是那个放置了三天的鱼篓,居然一条鱼都没有捉到。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在回去的路上,记者忍不住问起了原因。平果县畜牧水产局水产站站长黄玉兰告诉记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在没六鱼的繁殖季节仍然不加控制的大量捕捞,严重影响了它的繁衍、生息;另一方面,附近一些工厂所排放的污水渗到洞中,污染了没六鱼赖以生存的环境。
在没六鱼洞附近的一个小炼焦厂,厂主对记者说,污水是专门存放在一个池子里,不排放的。虽然记者没有看到有污水直接排放进洞,但是从洞顶渗出来的污水却是千真万确存在的。在县城的另一个方向,记者找到了没六鱼洞的出水口,发现这里的水明显是浑浊的。
5、6月份正是没六鱼进洞产卵的季节,可是记者却没有见到一条没六鱼。最后,还是从县畜牧水产局找到的一本书上,见到了一尾没六鱼的图片。同行的村民看出了记者的失望,便带记者来到了另一个地方,希望能弥补未见没六鱼的遗憾。
原来,在右江边上,除了没六鱼之外,还有一个颇有名气的虾泉。据村民们说,从前每到晚上,就会有成群结队的虾逆流而上,爬进泉中,这眼泉因此而得名“虾泉”。
一位平果县林业局的退休干部告诉记者,他以前经常去虾泉,到了晚上十点钟左右,准能看到成群结队的虾从水里往上爬,早上起来收的时候,每天都有五、六十斤的收获。
听了村里人的介绍,记者非常希望能目睹这众虾爬泉的壮观景象,于是当晚就跟着村民,乘船过江,赶赴虾泉。(据说,晚上九、十点钟是最好的时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记者终于看到了两只眼睛红红的虾正在逆流而上。在灯光下小虾显得晶莹剔透,非常漂亮,看来这虾泉果然名不虚传。然而,记者高兴的太早了,除了那两只小虾之外,再也没有虾出现了。当大家失望地准备返回时,发现了一只渔民安放在这里的虾篓,打开一看,的确有虾在里面爬来爬去,但总共也不过一两斤。这跟村民所描述的,以往每晚可得几十斤的情形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平果县畜牧水产局水产站站长黄玉兰告诉记者,污染同样是造成虾的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右江的污染,虾泉上游工厂排放的有毒污水,使得每年都会发生一、两起死虾事件。
没有看到没六鱼和虾泉,那“尾尾没六洞中来”和“众虾爬泉”的景象,也只能作为一种美好的想象,留在记者脑海中了。然而,让我们担忧的是,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及时的解决的话,今后感到失望与无奈的,就不仅仅是慕名远道而来的记者了。
家乡又见“没六鱼”          http://www.jrtd.net/EC_ShowArticle.asp?EC_ArticleID=4383
[来源:本站 | 作者:张世棉 | 日期:2009年8月13日
一夜大雨让楼房后面的休闲草坪成了一片水的世界。池水漫堤,塘中鱼儿跑到树根下撒欢,我正惊喜,突然接到电话,老家那边一位童年一起摸鱼捉虾的好友说:“底城又见巴利了,你听到了吗?底城又见巴利了……”那兴奋,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巴利”是我们家乡对一种鱼的壮话称谓。生长在山旮旯里的父老乡亲,并不知道这种鱼的学名叫岩鲮鱼。也鲜有人读过作家曹靖华一九六二年写的《尾尾没六鱼洞中来》那篇散文。其实,我们家乡所叫的“巴利”即是文中所指的没六鱼。“底城”是家乡村子南面一片
田垌的称呼。田垌西面山脚,有个叫弄进的深潭,每年春末夏初的头场大雨,没六鱼随滔滔洞水蜂拥而出。“男女老少相约去,水中欢喜捉巴利”是烙在我脑海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故乡也因这幅雨后彩虹人影浮动的风情画而让人魂牵梦萦。
在我的印象中,水中捉“巴利”正是新粟未登场,陈粮已渐光的青黄不接的时候。缸中米粮几见底,锅里稀粥照瓦泣,饿肚子的惆怅象阴云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望天,日头走得慢,看地,苞米熟得迟。在绞尽脑汁左思右想却总也安慰不了咕噜咕噜叫的肚皮时,我们无奈的双眼呆呆地仰望苍穹,期望它噼里啪啦炸响惊雷,淅淅唰唰倾降大雨。雨大了底城就会汪洋一片,汪洋一片里追逐嬉戏的没六鱼,会扫除我们心头的丝丝忧伤,消除我们的饥饿。
当大雨如期而至,村里人乐了。男女老少手拿竹条编成的鱼罩,星罗棋布站在田垌中,眼睛死死盯住水面,伺机捕捉着一年一度的企盼,不时响起瞬间一“罩”,罩住了活蹦乱跳的没六鱼,在水花飞溅的时刻,田垌间响起了收获的阵阵欢呼声。
我谙熟没六鱼的秉性。它们欢喜水清流激的地方,特别是山泉注入田块的入口处,没六鱼格外的兴奋,别去惊扰它,慢慢地,待它们结集到二三十只的时候,便你衔我的尾我咬你的腮,在草丛中左搅右缠。滚成圈、旋成团,开始了“扣旋”。它们疯狂地上下翻卷,如醉如痴,天皇老子不管,地陷天塌不顾。把草丛搅得瑟瑟抖动,把水面搅得飞霜走雪,银珠四溅。这时候,你赶过去稳稳一“罩”二三十只尽入囊中,足有一两斤呢。
没六鱼体圆鳞细、肉腻骨酥,煎炒自出油,只要放些姜丝,即是一道佳肴。晚上,看着年幼的弟妹们狼吞虎咽,连鼻涕流到嘴边也顾不上抹。我与父亲相视一笑,连连劝阻:慢点慢点,小心骨刺,哎,生我养我的故土,你恩赐的一餐没六鱼,让我们清苦的日子飘逸些许的欢愉……
然而,这些许的欢愉后来却消失了,也许是人们把弄进潭炸宽建引水渠道的轰隆石炮,把它们吓跑?没六鱼没了踪影,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一直三十多年过去,“底城”再也见不到“男女老少捉巴利”的景象了。
光阴荏苒,石山地区石漠化整治工程和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让斑驳的荒山秃岭逐年变青变绿。十几年前栽下的任豆树香椿树,已浓荫覆盖,郁郁葱葱。加上电炉、煤气、沼气池的普及,让山林逐年蓊郁,慢慢恢复了它的生态。麻雀回来了,鹧鸪回来了,苍翠葱茏的山林间,又传来了山鸡的啼叫声,听说种在山弄里的玉米,又有猴子来剥吃了。乡亲们却以一种友善的话语说:“让它们吃点吧,它们也需要生存.”也许是山更绿水更清,宽松和谐的人心象蓝天白云般高远,感动了久违的没六鱼,今年它们又回来了。
不是提倡:“常回家看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