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视有那些功能:少林拳术秘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19:56:54

陈铁笙(尊我斋主人) 著

http://hds.360doc.com

第一章 气功阐微
柔术之派别,习尚甚繁,而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神功为造诣之精,究其极致所归,终以参贯禅机,超脱生死恐怖之域,而后大敌在前,枪戟当后,心不为之动摇,气始可以壮往,此所谓泰山倒吾侧,东海倾吾右,心君本泰然,处之若平素也,虽然,是岂易言哉,每见沉心求道之士,平日养气之言,不离于口,静悟之旨,怀之在心,苟一旦临之以可駴之事,则面目改观,手足失措,甚至神魂撼荡失舍,归于无何有之乡,如是而求其能静以御敌,真有戛戛其难之势,夫高尚者且若是,至于一般浮动轻躁者,其气之易摇,心之易乱,乃成芸芸众生之固有性质,故举目而望气功之微妙变化,空谷中几无跫然嗣响之音,吾道之所以日益衰也。
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如是始可言命中制敌之方,顾养气之学,乃圣学之紧要关键,岂仅此邈尔柔术所能范围乎,不过柔术之功用,多在于取敌制胜之中,故养气为尤不可媛者,正以此也。

练气与养气,虽同出于一气之源,然有虚实动静及有形无形之别,养气之学以道为归,以集义为宗法,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呼吸为功,以柔而刚为主旨,以刚而柔为极致,及其妙用,则时刚时柔,半刚半柔,遇虚则柔,临实则刚柔退而刚进,刚左而柔右,所谓刚柔相济,虚实同进也。

注曰,以上练气之说,中有玄妙,不可思议,若泛观之,几如赘语重叠,无关要旨,不审此问有亟须诠释者,而后精微乃见,则以文字而堕入玩弄光景之障,则宜嫌词费耳,今释之如左:

(一)运使
既云练气,则宜勤于运使,运使之法,以马步为先(又名站蹖),以身之上下伸缩为次(如是则腰肾坚强,起落灵捷,将来练习拳法,无腰酸腿战之病),以足掌前后踏地,能站立于危狭之处,而推挽不坠为究竟,练成功时,虽立足悬崖,而坚立不虞颠仆(足掌前后踏地,练习既久,始能如是,平常人之足,则前后不相应,故一推挽即倾跌),以上乃练足之法,若寻常未经练习之人,则多虚浮,上重下轻,足踵又鲜实力,倘一经他人推挽,则如无根之槁木,应手即去,此未曾练气所致也,故运使之入手法门,即以马步为第一着,谚云,未习打,先练蹖,即此意也,苟能精马步,则气贯丹田,强立不倒,而后一切柔术,单行手法,及宗门拳术,可以日月渐进矣,初练马步时,如不常乘马之人,忽而乘马终日,腿足腰肾必酸痛异常,其力必较未练以前反觉减退,此名换力,盖从前之浮力虚气,必须全行改换,到此不可畏难,宜猛向前进,如初庄站数十分钟,次则加增数分,总以逐渐而进,为最紧要,又站时若腿酸难忍,可以稍为休息,总以两腿久站不痛,觉气贯丹田,足踵坚强,斯为有得矣。
足既坚强,则练手尚焉(手法详后),练手之法,以运使腋力,今其气由肩窝腋下,运至指尖,如是而后全身之力,得以贯注于手,久之则手足两心相应,筋骨之血气,逐活泼凝聚,一任练者之施用而无碍也。

(二)呼吸
肺为气之府,气乃力之君,故言力万不能离气,此古今一定之理,大凡肺强之人,其力必强,肺弱之人,其力必弱,何则,其呼吸之力微也,北派之柔术,数十年前,有专习练呼吸,以增益其气力者,其成功颇觉可惊,南派则练运使之法多,练呼吸之法少,盖以呼吸之功,虽能扩张血气,有时不慎,反至伤身,后因慧猛禅师移锡南来,始传呼吸之妙诀,于是南派亦有练习此术者,但未盛行耳,录慧猛禅师口传秘诀如左。
呼吸之四忌
甲.忌初进时太猛初时以呼吸四十九度为定,后乃从缓增加,然亦不可一次呼吸至百度之外也。
乙.忌尘?秘藕齯圻a宜于清晨旷寂幽静之区行之,晚间练习,宜在庭外,不可紧闭于室中。
丙.忌呼吸时以口出气初呼吸时不妨以口吐出肺胃之恶气,以三度为止,稍久,则呼吸须使之气从鼻孔出入,方免浊气侵人肺部之害,又呼吸时宜用力一气到底,然后肺袋之涨缩,得以尽吐旧纳新之用,以生气力。
丁.忌呼吸时胡思乱想大凡人身之气血,行于虚而滞于实,如思想散弛,则必气凝结障害,久之必成气痞之病,学者慎之。
以上四忌,须谨避之,自无后患,迨至成功时,则周身之筋胍灵活,骨肉坚实,血气行动,可以随呼吸以为贯注,如欲运气于指尖臂膊,及胸肋腰肾之间,之意所动,气即随之,倘与人搏,则手足到处,伤及肤理而制人,气之功用神矣哉。
洪惠禅师曰,呼吸之功,可令气贯全身,故有鼓气于胸肋腹首,令人用坚木铁棍,猛击而不觉其痛苦者,气之鼓注包罗故也,第有一处,为气之所不能到者,即面部之两颊处是也。
呼吸之术,北派最盛,而江西河南两派,则以长呼短吸为不传之秘诀,河南派则名为丹田提气术,江西派则名为提桶子劲,﹁劲即气力之俗称也﹂,究之名称虽异,而实则无甚差别,其法直身两足平立,先呼出浊气三口,然后曲腰以两手直下,而握固提上,其意以为若携千斤者,使气贯注丹田臂指间,迨腰直时,急将左右手次第向前冲出,而气即随手而出,不可迟缓,惟手冲出时须发声喊放,方免意外之病,自此以后,则手或向上冲,或左右分提,仍须腰曲与前同,总以气血能贯注流通为要,又向上冲时,觉得气满腋肋之间,左右分提时,仍伸指出而握拳归,俨如千万斤在手,则丹田之气,不期贯而自贯矣,但提气时须渐渐而进,有恒不断,学者须静以求之,勿视为小道可也。

(三)刚柔
技击虽小道,精而言之,亦有上中下三乘之别,三乘为何,即刚与柔变化与呆板二者而已,其宗派法门,千差万别,虽各有其专家独造之功,而刚柔各别差等,乃于是判焉。
上乘运柔而成刚,及其至也,不刚不柔,亦刚亦柔,猝然临敌,随机而动,变化无穷,指似甚柔,遇之则刚若镔铁,身似呆板,变之则捷若狡兔,敌人遇此,其受伤也亦不知其何以伤,其倾跌也亦不知其何以倾跌,神龙夭矫,莫测端倪,然此种上乘工夫,非朝夕而能奏效也。
中乘刚多柔少,其原因以学者初入手时,走入左道旁门,不得名师传授指点,流于强使气力,刚柔无相济互用之效,或用药力,或猛力,强练手掌臂腿之专技,不辞痛楚,朝夕蛮习,遂致一部分之筋肉气血,由活动而变为坚凝死坏,后虽遇名师补救,亦未能全改其所偏也。
下乘术以柔为贵,至于专使气力,蛮野粗动,出手不知师法,举步全无规则,既昧于呼吸运使之精,复不解刚柔虚实之妙,乃以两臂血气之力,习于一拳半腿之方,遂自命个中专家,此下乘之拳技,不得混以柔术称之,学者所宜明辨也。
中乘之术,不过偏于刚多柔少,尚有师法,犹可补救,惟下乘者,日从事于插沙(乡鄙之拳师,教人用木桶盛沙使紧,以手指频频插之,使指尖硬如铁石)、打桩(打桩者,即用圆木一段,钉入地中,用足左右踢之,由浅而深,谓如能打翻入地二三尺之桩,则足力所至,遇之必伤,此潮州派也)、拔钉(拔钉者,敲钉于板壁中,每日用手指拔之,以能拔出最深之钉为究竟,据谓与人相斗,指力到处,皮肤为之破裂,此江西派也)、磨掌(磨掌者,每日将掌边向棹沿几侧,频频磨擦,至皮外凝结,坚硬时再沙石勤磨,并以桐油等物涂之,总以掌沿坚皮高起,刚硬似铁为止)等事,纵能精练,然遇柔术名家,鲜有不败者也。
 

第二章 五要说
术既有刚柔之判,利害亦随刚柔而相生,学者须辨之于始慎之于初,而后可无伤身意外之患,故刚柔之术有五要焉:
(一)渐进
平日未经练习之人,或曾练习而因故辍弃太久者,其全身之脉络筋骨,不甚灵活,倘遽尔用力过猛,轻则筋脉有张弛之痛.若重则脏腑起震裂之大患,数十年来,士大夫家,皆以练习柔术为戒,盖因少年爱习此道者,多罹残疾与夭折之害,推求其故,实由于不知渐进之方,而又好逞血气,且不遇名师,从事于下乘拳技,其受害曷可胜叹,定性禅师谓此为长生术,今练习者竟与斯相背戾,此之谓操术不良,岂斯道之咎哉。

(二)恒心
既得方术,当以恒心赴之,勤敏持之,不可中道停辍,万事皆须有恒,柔术尤要,吾见与人谈及此道,爱之者十常八九,惟能始终不懈,达成功之境者,千百中仅得一二人,皆以无恒之故也,三年小成,十年大成,获毕生之益,无一朝之患,既保一身,又可扶危救弱,而长生犹其余事耳。

(三)节欲
人身气血未煅炼,则虚浮而无力,既煅炼则灵活而易动,倘于斯时,不知节制慎守,则全副精神,必有如决江河,一溃而不可复收之害,反不若不练之为愈也,然此乃人生之大防,不仅此道宜尔也。

(四)爱国
吾宗之练习此术,乃有爱国思想存乎其间,诚惧筋肉废弛,不能报国,东海可移,此志莫易,磨筋练骨,留以有待,故吾人夙夜孜孜,以俟机会,宜默识此意,不可怀一毫凌侮同族之心,为吾宗之罪人也,戒之戒之。

(五)守戒
吾宗之术法,虽创始于达摩禅师,而推阐变化,以臻厥大成者,以圆性禅师(生于二百七十年前,别创击剑术及十戒约规)为首屈一指,及诸故老南来,更欲以此为磨砻筋骨之具,斯道乃重放一大光明,其开始,第一式以左手握拳,右手拊其背,意最深远,不知者祗以为开手作礼式也,地盆则以踏入中宫,亦为不忘祖国之意,凡遇敌欲搏时,先退三步,再进一步半,此名踏入中宫,再举手如第一式,若敌人系同宗派,则停手不交,此为少林最要之宗法,违之则犯大不敬,同人必有惩创之,十戒之约,始于圆性禅师,后经痛禅上人稍为增易,明不忘祖国也。

(按)痛禅上人即明皇族朱德畴剃度后之名也。上人为胜国懿亲,之桂之台,皆不得意,至淡水死焉。闻上人柔术最精,当其在梧州时,捕者数十人,悉被次第抛置街心,上人乃得潜逃出险云。

第三章 技击入手法
柔术一端,学之不难,求精为难。吾自初涉藩篱,至于今兹,垂二十有九年,走遍南北,所遇名人巨手,以数十计,凡秦晋燕赵齐魏楚蜀之地。其中名手极多,而以山左山右及秦鲁为盛。考其宗派,虽有传授之不同,要之不出南北两宗之衣钵。穷其平日得力之地,与其深造精专之术,各有其长,不可以一端尽。有练一指者,有习一腿者,有专用力于呼吸者,有从事于跳跃以为能者。争奇斗异,如当春之花,纷华绚烂,不可思议。倘不得高明以指示择别,则如披沙拣金,终无自得之妙。故每与名手遇,则缓其特长,急其寻常致力,与其初时入手之方,籍以观察各人派别,以为汇归变化之基。以此数十年来,求友不可谓不勤,询访不可谓不多,合而观之,始知师法虽有异同,而入门之规矩,则相差实无甚悬远。兹将次第列记于左方,不仅留当年鸿爪,亦以使后人按迹而求,不致漫无津涯也。

(一)地盆
南派曰地盆,又曰地盘,北派曰马步,河南派及蜀黔楚等处曰站桩,名异而实同也。

地盆之法,为初入门时所必要,藉此练气下行,不独增长足力,且可免血气上浮,致身干上重下轻,稍一动作,即觉喘呼足颤,有不打自跌之患,故地盆宜于初时痛下站立之功。

地盆有三,随学者取便习之:
(甲)八字地盆足如八字形,两腿蹬下,与跨马无异。
(乙)一字地盆此式如一字形,祗须如八字式将脚跟向前稍移,使两足平排一字,但此较八字式少难学者,须将八字式先练旬日,再进此可也。
(丙)II字地盆又名川字地盆,其法不过较八字式,将两足尖朝内收进,即成此式。但此式须将膝向前作跪式,令后脚跟少起,而足尖落地,盖练习足尖之意也。

地盆有四忌
(甲)忌两脚蹬下,不能平正不平则不能得力。
(乙)忌站立时腰背湾曲腰曲则气不能下。
(丙)忌一站即起使两腿全不受痛苦,则进功必缓而成。
(丁)忌肩耸首斜,眼光乱视凡练习时,肩窝欲平,头颈欲正直,眼光欲平正。
练习时丙手高插肋间,使气下行,腿力方能坚实,至酸痛难忍时,不妨少息,总以站立时刻,逐渐加增,以至两腿久站而无痛苦,方能有效。

(二)手法
手法虽有各家之别,其渊源要不出岳氏之双推,(武穆少年时善技击倡双推手法,后世多宗之)北派尚长手,南派尚短手,长手贵力足,短手能自顾,平时练习,非长手不能达气,与人相搏,非短手不能自保,故长短互用,刚柔相济,为此道之正宗,南北派各大家之通行手法如左。
(甲)牵缘手
此即双推手之变化法,左右手作回环之势,其两手指端,至练熟时,必作连环式如相贯之圆圈,能练圆时,则指臂灵活,一切手法,不难迎刃而解,为初学步时所当经心练习者也。
此手之用法,敌人以手或木棍击来,则以左右随势缘格,敌手与物遂落空而不能中我,失于是逼进一步,随机以取敌之要害。
此手又名猿手,盖以猿之遇击,手必若是,故灵捷异常。
(乙)缠手
此手与前手稍有不同,前者阴阳互用,此则纯用阴手(即掌下覆之式),前手作正面势,此手作侧势(或右侧,或左侧),譬如手朝前缠,右手则从腋下(乃左手腋下),尽力格出,如是循环练习,自有进步。
此手又名蛇缠手,盖取与蛇之缠绕树枝相同,以故纯用覆掌阴手出之,或谓此名牵缘阴手。
此手之用法有与牵缘相异者,牵缘乃取正面之格拦势,此则取侧面,乘势以挥击敌人之腋窝,且并作回护勾格,以备下部遇敌之用。
演练时手向内缠,非向外缠,观勾格二字自明。
(丙)长短分龙手
北派最喜练此,名师巨子,其演练手法,即开始于是。法用手左右分排,如左长则右短,右长则左短,故又名排闼手,或曰开门手,以前肘及掌缘向外翻滚,两掌心必须相应,且练时足作子午桩(桩步详后),下半马(即身稍蹬下之意),力自肩窝腋里运出。
此手亦为分格之用,到熟练时即格即打即打即格,无须重行换手,换手即迟慢也。
(丁)剪手
此手阴辟阴阖,相叉如剪,故曰剪手,以掌缘及两肘发力,但有一最宜注意者,两手叉剪时,身宜稍侧,而胸向内吞,必如是,然后与敌遇,方不至被逼,且不失其宽绰进退之势。
此法可以格压敌人之手,并可推倒敌人,惟取势,身宜稍侧,左手在前,用右手尽力砍入,以右手叉压在左手之肘湾为止,右手指端,祗可叉过左手肘湾外一寸余,否则恐被敌人封逼,此大忌也(右剪时同)。剪叉时,无论左右侧,前后手宜平,倘前手过于湾曲高起,其弊害不可胜言。
此手变化,叉合时两掌向上,名为阳手,开则变为阴手,其式如骨牌中之长三形,可以乘势而点击敌人之咽喉及目部要害处。
高练园先生云,剪手最灵快,取敌亦甚得力,能精炼则受用无穷,惟一事须谨记,无论何手,如系使掌时,其拇指须紧贴掌缘,微带曲势,切勿放开,平常练习,经心记之,久则习惯自然,自无拇指分开之弊,前四指亦须合拢平直,方能无弊。
(戊)斫挑手
又名切手,如刀之切物也,此手有双斫与单斫之别,单斫则一手挑拨,一手斫击敌人之胸间,及脉根耳部或腿部,双斫则两手长短齐出,带挑带斫,为最捷之法。
此手即从剪手稍为变化,虽名为切手,但出手时,总宜侧身排掌,斜斫而出,方能得力。
(已)托手
黔派名托天手,操练时,亦宜左右分演,如左手托上,右手则向身侧勾拔而下,右托则左手亦如之,故又名前托而后勾,托用掌心力向上托起,若端长木盘然,勾用腕力指力,此手以托开敌人之臂,乘机拊击其胸,使其立身不稳,而力无所用,故取侧势。
(庚)插手
又名点手,此手有掌插、指插、骈指插、三指插、二指插、一指插之别,然非于气功习熟,不易学步,且用掌稍易,用指较难,南北各大家以此著名者,仅寥寥数人,是为柔术中上乘法,非浅尝辄止者所能收效,昔黔中胡某,练一指之功,用五十年之力,且破产交游,足迹遍南北,遇名手多,故观其出手一步一趋,皆有师法,为吾人平生所仅见,在黔业保镳,年七十余,有暴徒疾视之,纠数十人,各执长柄铁矛,围攻于茶肆,胡某声色不少动,铁矛至,以指敲之,纷纷堕地,技亦神矣哉。
而外手法之名目尤多,其要总不出于数种之变化,为学者所最宜注意,然初入门时,则不妨广为练习,以坚筋骨而别门户,操之纯熟,则宜择一二种手法,专求精到,如士人读书,贵先博而后约,斯道何莫不然,总之手法愈简,功夫愈精到,以恒心敏捷赴之,自臻神化之境,若祗贪多急进,而无独到之技,终属下乘耳。

(三)掌法
掌法为北派擅长之术,少林则以骈中食两指为宗法。至般慧禅师起,亦曾创习掌力,惟与北派有异者,北派多四指紧排,拇指曲贴掌缘,此则曲四指如鹰爪,北派谓之柳叶掌,南派谓之虎爪掌,要之形式名称虽不同,而用力则一也。其一为何?即指向外翻,注力掌心是矣。掌法之练习,以岳武穆之双推手为宗,总须由肩窝吐力,贯至掌心,此最注意者也。掌之制敌,以按人胸肋心穴为度,他处不能施之,且有双掌齐出及单掌独进之别,学者神而明之随时变化可也。般慧禅师习此二十余年,遂能别立宗法。其用掌之歌诀曰:气自丹田吐,全力注掌心。按实始用力,吐气须发声。推宜向上起(掌须向上用始易使敌仆),紧逼短马蹬(紧逼而后出掌,短马而后可自顾)。三字注按吐,都用小天星(小天星即掌尺脉上之锐骨)。

铁斋氏曰,掌法先用指,点入敌之咽喉部,再平掌按下,觉掌心正及敌人之心窝,而后放全力吐出,但吐出时,须发声一喊,令敌心房猝然受惊,则掌力始到妙处也。

铁腥按,用掌究不如用指,因胁骨平排,其隙祇容一指,凡稍涉医学者,当能知之。

(四)指腕肘拐之练法
指掌之法,已述于前矣。腕力与肘拐骨力,均须练习,诚以全体必须训练,始称完璧,若专主于一,虽为求精之道,久之则血气偏枯,不能无害,故博宜能约,偏宜求全,方成大家也,腕与肘骨之练习,即用剪手变化,如剪手阴开时,即肘骨用力处,剪手则平掌而出,此则手作勾拔势足矣,仍宜左右前后,横拐纵拐,使腋里之力平分,惟此有二忌焉,最当注意。

用拐须迅速如风,防敌人之挑折,故忌迟。

用拐须短马,放拐时变为半长马,以免拐高,易被敌人乘虚入腋下之患,故又忌高。

拐之制人,多在稠人广众中,少则不可轻用,用时更须取侧势,如发后拐,则收回宜捷,否则后防斫击,前防挑托,慎之慎之。

(五)横力直力虚力实力之辨别

铁斋氏曰,未尝练习者,虚力多而实力少,有直力而无横力,此诚哉阅历有得之言也,横力之练习,以分龙及剪手,习之久则横力生焉,直力则由于吐自腋里为实直,否则虚直而已,其根源以气功之深浅厚薄为辨,能于吾宗所传之龙虎豹蛇鹤五形拳法精熟有得,则此又其浅焉者矣。

秋月禅师曰:“练到骨节灵通处,周身龙虎(即血气之称)任横行,掌心力从足心印,一指霹雳万人惊”。真得此中之三昧也。
 

第四章 通行裁手法

其一 挑手,斫手,拦手,切手

挑即上挑敌人之手,斫即顺斫,下拦即将敌人之手或物拦开,切即乘挑而直下,此为黔湘楚诸柔术家之通行裁解手法,但不过初入门者不可不知,迨到精熟时,则应变无方,行所无事,所谓不期挑而自挑,不期拦而自拦,不必切而自切矣,泾原有高某以精于猴拳声闻关内外,尝谓遇敌时出手当如飘风迅雷,使其闻风而倒,无可捉摸,诚哉是言也。

其二 封手,逼手,擒手,拿手

封手者,即封闭敌人之手,使不能活泼变化也,逼即乘势紧逼,进马一步,作吐放之势,使敌立足不牢也,擒拿本为一手,即擒按敌人之手,或要害之处,使敌不克强动也,故就次第言之,先逼而后封,乘机取势,擒拿则又属单行手法,与封逼不同,此为初学而言,亦系一种制敌取胜法门,若至于熟练精到时,此等手法,皆不可用,盖一举手扑足之下,敌已失其手足活泼之力,不必封而自封矣,大凡技击家之逢敌手,总以先用探手,观其宗派家法,与其深浅,而后可以变化应敌,相机进取,若浪肆封逼之术,假一旦而逢名手,不能封人,先已自封,且逼之既紧,退步无地,不徒取败,亦且见笑于大方家矣。

据西江派巨子熊剑南先生之秘传遗语,谓擒拿实系专门手法,且有秘术,在深悉人身气血通行之时刻与脉络,穴道之部位,若按时按穴而擒拿之,可以随轻重而致其性命之死生,平日练习之手法,约有七十余种,而擒拿则其总称也,又曰擒拿手,学之难,传之亦不易,先辈精此者祗数人,西江中亦不过一二人,余皆湘楚黔蜀,后以此道传非其人,常有滥用伤人之事,以故相戒不轻传授,百年来,此道几不复留在人间,绝技几失薪传,殊堪浩叹,数年前在荆襄,遇一道人,颇精此术,惟未见其施用,故不知造诣何似,想此道尚未至绝迹也。

第五章 裁解手法之真诀
上所论之手法,不过为入门者略而言之。其实敌人之手可被裁解者,断非上乘。若名家巨子,变化无方,瞬息即异,岂容对家裁解乎。两家相逢,力量平等,则观变化,变化同矣;则观矫捷,矫捷同矣;则观机巧,机巧同矣;则观平日独到之技之深浅与精粗,而优劣胜负判焉。倘智均力敌,则两雄一举手即知,必不致妄相水火也。或曰:如先生言,则裁解法,可以不必学矣。曰:否。不然,此道有虚实常变之别,明乎此而后可以言裁解。何则现名为裁解,必须敌人出实手,而后可以解之裁之,虚则不解与裁也。故可解可裁者,法之常;随机生巧者,法之变。常则有迹可寻,变则神明莫测。倘属外家出手,即露四相,此等敌手,凡入门半年者,即能裁之解之而有余。四相为何:
(一)挥拳高举劈头而下,拳既高,则腋下必空,其病一。
(二)或长拳冲入,手臂伸直无余,且拳之收入迟缓停滞,手直必钝,不伤则折,其病二。
(三)既无马步桩法,长身直立,如僵立之碑,直立则后虚,一动即跌,其病三。
(四)怒气腾涨,进退甚猛,血气上升,手足无主,怒则心昏,自动不知,何能胜人,其病四。
既现此四相,可以不言而知为外家,此等出手,挑之斫之拦之切之,或封逼之,可以随意,毫无碍事,盖手既高举直出,全身之空虚甚多,自由解裁,左右逢源,此特为学之未精者而言,傥名手睹此,直如玩弄小儿,又何裁解之足言,至于名家相遇,则出手无隙可乘,手本虚也,不拒则实,手本实也,接之则虚,观其进也而实,退势若缓也而实捷,声东击西,欲虚反实,矫若神龙游空,猛如虎凶出柙,争胜负于毫末变化之微,乘机势于黍米疏密之际,又岂一挑一拨,半封半逼之手法,所能裁解见功乎,吾故曰裁解非斯道之精者此也。虽然解裁亦有一定之方法,又不能不为初学者道也。兹示之如下:
(一)高来则挑托。
(二)平来则拦格。
(三)低来则斫切。
「注」以上三项,本文自明。
(四)势猛则乘其势以猛还之。
(五)力强则借力而顺制之。
(六)敌力胜于我,则取侧锋而入。
(七)敌力弱于我,则踏洪门而进。
「注」凡来势猛必上重而下轻,先避其势,后乘其虚以取侧势而击之,无不应手而倒,所谓以猛还猛,是在精熟方可,下条借力之法,亦与此同,术语所谓借他千斤力,不费四两功,即此意也。
「注」敌力强,若踏洪门而进,则易于被制,而不能进退取机与变化。
术语通称正入为踏洪门,吾宗则名上中宫。
(八)欲防敌人之足,须注意肩窝,盖用长腿飞击时其肩窝必先耸起,此定式也。
(九)有时偶尔不备,被敌从后突然围抱,可急下半马,先以头向后撞击敌人之面鼻,因被抱时彼此之头部正对准,倘一击不中,再乘势以足向后提去,以取敌人之前阴,无不松解者,倘二击不中,则吞一口气,鼓力周身,猛起肘拐,以冲击敌人之胸肋腹部等处,而敌虽勇,亦难支架不退也,然此特初学之裁解法,倘属名家,有听声术者,虽在暗夜中,尚能有以自卫,不易轻为人制,即被制,亦应变化无方,使敌自毙,盖以用手暗中乘其不备而围抱人者,乃騃特愚人再之所为。
(十)凡与人搏,切不可用手沾实敌人之手或物,盖不实则虚,虚则易于变化,此初学者不可不知之术,若于吾宗拳术,精习有得,则阴阳虚实,神变无方,而此等裁解法,又不足道矣。

以上十法,均通行之裁解术,惟尤有两大端,须学者精心求之。

(一)为求名家巨手之确有宗法者,悉心学之,先练其常,后精其变,气力兼修,手足俱练,不安小就,苦求大成。
(二)须自己有悟性,始能进步,人之手足,同具于天,此往彼来,无甚殊异,习之既久,自能随机生巧,凡一切有形之手术,皆成筌蹄之末技耳,学者勉之。

第六章 身法示要

学者既于地盆(即马步),手法,掌法,裁解手法等,已知其用功之道,练习之方,则于此术已获十之五六,不可不进而讲求身法,盖以身法为斯道之中权关键,须于手足之动作,灵通一气,进退有方,趋避得机,起落(即长马短马之谓)如式,变化不失其矫捷,如是而后法术完备,应用得力,至吾宗之身法,详言于龙虎豹蛇鹤各拳式中,故不杂入,先以南北各派所通行者,记之如左:

其一 进退法
身之进退,其机与势,千差万别,争于黍米秒忽之间。有一步进,有纵跃寻丈之进,又有左进右进与左退右退之别,或阳退而阴进,虚进而实退,或以进为退,以退为进,更有猛进猛退之方,长马进短马退之法,种种矩获,不可以一端尽,要在学者窥取机势,自由进退而已,吾宗之寻常进法,决用短马,紧取侧势,盖必如是而后能逼,能逼则两臂之力,可以击中要害,此为最有关系者,退则多因未能得手,故退一步而再乘机以进也,寻常进退法歌诀曰,进取捷若风,失机退宜快,乘势侧锋入,身少向前迈,(即身之上段,微向前扑)掌实即须吐,发声使惊怪,变化如神龙,敏钝决胜败。

凡身未退,而胸向里折,则曰吞.如敌以拳或物等,平胸刺击,倘其物短,则稍折,则敌之物即落空,再乘机拦格,或取侧势以进,此为吞身法,其用甚广,须熟习之。

铁斋氏曰:人当正面而立,如敌以拳与器平胸突至,则右足稍退一步,即成侧势,再用左手格避,而右足前进一步,即取击势,惟退步时,手既起,而身变化作半马,身法之一端在快耳,又曰,前所谓右足前进一步,即取击势者,乃拘守规则之语,究之进右足不若进左足之为迅速,且较进右足尤为得势,铁斋为少林派之钜子,康熙中隐居潮州,游其门者数百人,少林家法,赖以不坠,每于寻常一进退之微,必求精到无弊而后已,由是观之,斯道之妙,又岂粗心者,所能升堂入室乎。

其二 左右趋避法
进退藉势,趋避须乘机,兵法所谓避实击虚,声东击西,即与此道息息相通,不过彼为群与群斗,此为个人与个人斗而已,无论如何技精力足,总不能不有所趋避,故有所避而后有所趋,此为一定之理,趋左则避右,声东则击西,随敌之动以为方,观敌之机以为用,明于术而不拘于术,击其要而不见其迹,此所谓变化无方,心手相忘,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者也,趋避歌诀曰,趋避须眼快,左右见机行,趋从避中取,实自虚处生,山重身难压(谚语所谓泰山虽重其如压不着我何),隙开进莫停,势狡君休惧,四两拨千斤(术语所谓借他千斤力,不费四两功),平日练习之法,以精熟为要,马稳身灵,转侧机巧,进退阖辟(即左右避让)稳静,起落得势,斯为名家,至于变化莫测,出人所不能防不能制者,是又在乎苦心独造,不可以常法绳之耳。
 

第七章 拳法历史与真传

此依世俗之称谓,故名之为拳法,其实凡名家巨子,俱少有用拳者,况吾少林,为南派开山之祖乎,试观少林所练习之手法,百七十余式,用拳者不得十分之一,即用拳矣,亦不过握如虎爪,从未有五指全握者,盖以平拳一出,见笑方家,即以实用言,平拳之制胜,力分而不能中要害,又何裨于用乎,少林之拳法如下左:

(一)五拳之发源
少林技击,以五拳为上乘,至精至神之术,非于此道有所领悟,或工夫欠缺,气力未纯者,皆不轻易传授,固非吝惜隐秘,盖此中三昧,不易通晓,即朝久从事于斯,若不悟其用精用力之微,亦不过袭其皮毛,终无是处,此少林精技所以鲜传人也。

五拳之法,传自梁时之达摩禅师,达摩师由北南来,徒从日众,类皆精神萎靡,筋肉衰惫,每一说法入坐,则徒众即有昏钝不振者,达摩师乃训示徒众曰,佛法虽不重躯壳,然不了解此性,终不能先令灵魂躯壳相离,是欲见性,必先强身,盖躯壳强而后灵魂易悟,果皆如诸生之志靡神昏,一入蒲团,睡魔即侵,则明心见性之功,俟诸何日,吾今为诸生先立一强身术,每日晨光熹微,即起而习之,始能日进而有功,于是乃为徒众示一练习法,其前后左右,都十八式。
先排步直立,呼浊吸清,挺腰鼓肘,(此乃足肘),凝神静气,正体努目,此为入手之内功。
▲朝天直举
(解)即以手朝上伸举,气贯三焦,左上则右下,两掌须平,掌心相印,名为朝天踏地,此为二手。
▲排山运动
(解)上式演举,即将足排开一尺余距离,用柳叶掌向前推排,左右前后,次第推运,仍须力贯掌心,气发丹田,有猛虎下山之势,此为四手,按此与岳武穆双推手法相类,不过岳是双掌齐出,此是单掌,前推后应,似稍异耳。
▲黑虎伸腰
(解)前式毕,收足正立,再开短马,两手仍作上式,左右分推,由短马变为高马,必须以腰用力,两手齐出,且伸满时,两掌心与后足心,更须相印,如是左右前后起落伸推,久之则腰膝坚强,收效甚速,此为四手。
▲雁翼舒展
(解)伸推毕,收马排足,略事休息,再吸气一口,下贯丹田,用手紧贴腿部,运腋力由下渐起,以平肩为度,如舒雁翼,且两手起时,足根随起,落则随落,腰须硬实,足尖得力,两手起时,隐觉气实胸开,肱涨指热,方为得益,此为一手。
▲揖肘勾胸
(解)先排正两足,再以右足或左足踏进一步,以阳掌平排揖下至膝为止,「先曲掌至膝变为平掌」收转时,以渐次作勾曲势,紧贴至胸,腰稍向后翻,使气注丹田,力鼓两肘拐,但揖下时身须低伏,后足根不可离地,此为气功手法,河南西江派,及川黔楚湘等处之拳技家,多如此法练习,亦少林宗法之衣钵也,此为一手。
▲挽弓开胸
(解)此与世俗所传之八段锦中,左右开弓如射鵰,正复相类,其少有不同者,此系短马,彼系正立,其效遂相去甚远,如练习时可依乘马射球之式,腰须后翻,一字地盆,即为合法,此为一手。
▲金豹露爪
(解)以上均掌式,此乃变为豹拳式也,(豹拳式手指之前中二节作勾勒形,大节与掌背平,拇指亦作曲形,紧贴掌边)练习时如左手握护,则用左手作爪拳,尽力推出,两手循环练习,惟必须开声吐气,(气出之时,必须与拳力相应)两足仍作半马,用力与前无异,(即腋力是)此为一手。
▲腿力跌荡
(解)前式用手,此乃用足,其法有四:
(一)足尖直踢此踢足须稍低,高则无力而有弊。
(二)横腿扫击此出横腿,其势如扫,身须侧,收腿宜速。
(三)长腿高举此腿法不可轻用,因举起既高,身法虚空,在在堪虑,若遇名家,易为人制,须练习精到,出落如风,方免意外之虞,演时左右前后习之,必须力贯足尖为要。
(四)钩腿盘旋此其法脚尖由外向内钩盘,练习时两脚如画大圈,身法仍以半马为宜。

(二)五拳之增益变化
如上四法,合之前述,曰十八法,又曰十八罗汉手,即达摩初祖之开宗法也,当时第为强筋壮骨之用,至达摩师圆寂,徒众星散,几绝衣钵,数百年后,乃有觉远上手,以严州名公子,薙度少林,上人本精剑术,技击得达摩真传,展发为七十二手法,犹不自满,复挟资云游,遍访专家,得兰州李叟,介绍于太原技击泰斗白玉峰先生,遂同寓洛之同福禅院,朝夕研究,白氏为增至百七十余手法,名之曰龙虎豹蛇鹤五拳,白氏年已五十余,犹无子嗣,遂亦薙度,同归少林,号曰秋月禅师,自得二氏之变化增益,而斯道乃集大成,真吾宗之马鸣龙树也。

(三)五拳之精意
少林技术,自白氏来而宗法一变,初本为强身之练习,继乃成技击之绝学,推其渊源,虽白氏实集其大成,而觉远上人之功,终不可掩也,白氏曰,人之一身精力气骨神,五者必须交修互练,始臻上乘,否则江湖之野技,不足传矣,以故创此五式,内外并修,至今专门名家,犹莫能出此范围也。
▲龙拳练神
(解)练习时周身无须用力,暗听气,注丹田,遍体活泼,两臂沉静,五心相印,「即手心足心与中心」如神龙游空,夭矫不测。
▲虎拳练骨
(解)练时须鼓全身之气,臂坚腰实,腋力充沛,一气相贯,始终不懈,起落有势,努目强项,有怒虎出穴,两爪拔山之势。
▲豹拳练力
(解)豹之威不及虎,而力较虎为巨,盖以豹喜跳跃,腰肾不若虎之弱也,练习时必须短马起落,全身鼓力两拳紧握,五指如勾铜屈铁,故豹式多握拳,又名为白豹拳,正以此也。
▲蛇拳练气
(解)气一遇物过,则气之收敛,胜于勇夫,有经验者自能知之,练气柔身而出,臂活腰灵,骈两指而推按起落,若蛇之有舌,且游荡曲折,有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不止之意,所谓百练钢,成绕指柔者,即为此写照也。
▲鹤拳练精
(解)此拳以缓急适中为得宜,盖取象于鹤之精足神静,故练习时须凝精铸神,舒臂运气,所谓神气自若,心手相应,独立华表,高悬千仞,瞑心孤往,久练精熟,自能于言外得之,非仓卒所能领悟也。

五拳学之能精,则身坚气壮,手灵足稳,眼锐胆壮,倘与人搏,出一指半足之功,便可压倒庸流,是在学者苦心孤诣,求之而已。

(四)附述
「甲」用力暗诀
觉远上人曰,力以能柔而刚,气以善运而充,力从气出,气隐显力,无气则力何自而生乎,外家之力,其来也猛,猛则多浮而鲜沉,内家之力,其来也若在有意无意之间,必抵隙沾实,而后全力一吐,沉重如山,可以气透肤里,此其故,盖由外家之力刚,内家之力柔,刚则虚浮,柔则沉实,习之既久,自能觉悟,盖一掌一拳之打出,手一着力,则气有三停,一停于肩穴,二停于拐肘,三停于掌根,如是而后能贯透指颠或掌心也,至于柔运(即纯粹之气功)之力,则与此不同,一举手则全身奔赴于气之所运使,所谓意到气随,捷于声响,精粗之别,学者于此可悟矣。
「乙」地盆与蹖步之别
少林谓之地盆,而他家则名曰蹖步,地盆者,短马也,蹖步者,半马也,地盆为练习时之用,蹖步为临敌时之用,故有一字八字二字之别,蹖步则有子午丁子之分,子午之式,如长三形,而后足稍平,丁字式,则用之者少,子午蹖法,南北无异也。
「丙」眼法与听功

柔术以眼为第一要着,故眼力钝视之人,万勿习此,眼光不足易于受制,斯道无他巧妙,在眼尖手快胆稳步坚力实五者而已,此虽为浅近之语,然能于此五者无所久缺,则切实受用不少,学者可先于此五者加意焉。

各家眼法,常有参差不齐之处,关中派谓与敌遇,宜先用眼光注敌肩窝,洛派则谓先以眼光,注视敌之眼光,各有精妙自得之处,不能妄评其优劣,总以融会诸家之长,而以锐利为最要,故少林之法,高于各家之上者,在平素之内功耳,内功为何,即解脱生死,心定神清,眼力到处,威如猛狮,锐若鹰准,注射之点,以眼光为标帜,手尖物尖,不注自注矣。

听法乃防敌之阨背从暗里袭击,能听则仓卒有以抵避,不致受制也。然听法以禅功深者为易,禅定之人,听及毫毛。达摩师面壁九年,听阶下群蚁响若牛鸣,斯诚听功之极轨矣。

第八章 技击术释名
一技有一技之特别名称,及其遗传习惯之名词,苟不为之详细解释当有顾名而不知义者,则释名尚焉。

至名词之同异,有为少林之独称者,有为各家所通称者,雅俗各别,称谓殊异,取其寻常通行称谓者,略记之如左。

按江湖卖技者流,拳向上为冲,为朝天一注香,两手上下排列,为狮子大张口,骈指而出,则称为双龙出洞,如是等等,亦难尽述,以其鄙俚,故不杂入。
(一)地盆(少林之名称,列于首方,各派之称,附之于下,后即仿此):通称马步,又称骑马桩。有八字马,川字马,一字马之别。
(二)呼吸(少林名练息法):北派称提气,湘黔称提桶子劲。
(三)指法:少林一指称金刚指,通称金针指;二指称金剪指;三指称三阴指,又称鼎足指;四指齐出称金铲指。
(四)掌法:五指紧排,称柳叶掌,又称般禅掌;出掌时指尖向下(即翻掌)称托叶掌;五指勾曲,称虎爪掌,又称金豹掌。
(五)阳手(即手掌朝上之式),阴手(即手背朝上之式)。
(六)牵缘手(又名阴阳回环手),剪手(又名金叉手),通称双阳踏手。
(七)吞吐法:马不动而身稍折为吞法,手从外推为吐法。
(八)灌手点拳:右手三指平握,食指大节锐出,称灌手;外四指平握,中指突出,称点拳。
(九)洪门边门:与人搏斗,正中直进,称踩洪门;左右取势称侧锋,又称踩边门。
(十)英雄独立:左足直立,右足曲而高起,两手作鹤嘴式,平膀合抱,相距五六寸,努目直视,称英雄独立。
(十一)乌龙摆尾:左手前照作拦势,右手排掌,向后一扫,称乌龙摆尾。
(十二)黑虎推山:前足曲而后足直,步大开,身向前扑,两手作虎瓜掌前推,称黑虎推山手。
(十三)白虎望路:足如上式,两掌作欲推势,称白虎望路。
(十四)白虎翻沙:矮马,右足伸长,头向上望,两手朝后照拂,称白虎翻沙手。
(十五)踩八卦:演拳时,踏东西南北,及东南西东北西南西北等方,为踩八卦。
(十六)半马(身稍蹬下,两足分开,如长三式),称子午桩。
(十七)探穴:击肩窝之合缝凹处,称探穴。
(十八)斫虎斩蛟:用双手斫敌人之手膀肉,称双刀斫虎法;击尺脉后之脉根,称斩蛟手。
(十九)踢灯:踢敌人之腰肾穴,称为踢灯。
(二十)捣金钱穴:击两太阳穴,称捣金钱穴。
(二十一)倒树法:相搏先用足踏敌人之足尖,称倒树法。
(二十二)铁帚手:以掌刷击敌人之目,称铁帚手。
(二十三)换枕手:闪至敌后拍击,或斫击敌之脑穴,称换枕手。
(二十四)探海托阴:击敌之尾脊穴,称探海手;击前阴称托阴手。
(二十五)照风手:灌击敌之耳根,称照风手。
(二十六)踩太极:踏丹田气海穴,称踏太极。
(二十七)大撞碑手:胸膛直入称大撞碑手。
(二十八)破瓜手:击人中称破瓜手。
(二十九)毒蛇探穴:插咽喉称毒蛇寻穴手。
(三十)贯窝挝边:灌腋窝称贯窝手;击肘下空处,称挝边手。
洛阳李鉴堂曰,以上不过略就寻常称谓,稍为释之,其余从阙,或问此中之名称,有近似曰者,亦确有至理存焉者,至于踏丹田气海称踩太极,未免名不副实,此何意也,余曰,以名实而论,其中不副者甚多,不仅此一端为然,但以个中人多以此称谓,已成习惯,沿袭既久,未能更易也,是编乃数百年前之旧抄本,鲁鱼豕亥,讹误甚多,当是仅识之无之僧徒所抄誊也。

第九章 禅宗之极轨
第十章 南北派之师法
其一 李镜源之技击术
其二 藤黑子之技击术
其三 胡氏之技击术师法派别

第十一章 少林之戒约微言
第十二章 明季少林之变派
第十三章 神功说
附杂录各宗师巨子遗言

《少林拳术秘诀》一书全本共十三章,如上所述之前八章言技术理法甚详,可供研习拳法者作参证之用。而后续之五章,则多论述少林拳法及南北两派之师法源流。其中所述之拳法历史及传衍源流,多有传说轶闻之语,很多说法尚须考证,且其中似乎还杂有些许如小说家言。我曾听闻此书中关于江湖轶闻等掌故皆来源于当时的“洪门”典故,亦或是因著书者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社会环境使然。后面的五章内容,于拳法技理之论甚简,而且篇幅甚长;读者若是要比照拳论,参考所学,研读前述之八章足矣。故后续之五章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