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种子万能搜索神器:正视“山寨”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22:44:18

本文观点独特,认为山寨经济是整个经济结构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好的山寨甚至能起到创新的作用。文章同时指出,山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彻头彻尾的山寨。


请勿过于高看创新,是时候正视山寨的力量了。
作者:德雷克·班尼特

iPad上市已经过去了两个星期,却仍是技术业界的热门话题,它的照片也频频出现在杂志封面上,市场分析师们在猜测它是否会改变出版业和娱乐业的格局,而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则是有增无减。这可是一件至少要花费500美元的玩意,在美国人对非必需品购买仍小心翼翼的时候,对于这么一件难以用三言两语说清楚的设备,人们找不出太多要购买的理由。

虽然言之过早,但是相比其他消费品牌而言,该公司取得的另一项成就是,它似乎已经成为创新的同义词(或代名词)。由于创造出了直观且令人无法抗拒的技术产品,苹果已经赢得了独特而有利的声望,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沟通以及休闲方式,也影响着越来越多地充斥我们生活的电子产品的外观和感觉。

简而言之,苹果的成功是创新的力量与魅力之见证。还有其他一些我们愿意看到的例子。从福特到惠普、谷歌,这些全球企业均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从根本上说,创新者造就了现代生活的模样——疾病被征服、工作自动化、天涯若比邻、海量信息跃于指尖。富于革新的艺术家为我们带来了立体主义和嘻哈风潮。创新的社会学家及政治家给大家引入了所得税抵免和特许学园。发明家创造出抗生素和安全气囊,扫雪机还有掠夺者无人机。

因此,政治人物和商界领袖之流都为创新歌功颂德也就不足为奇了。奥巴马总统,正如其前任布什总统一般,常常谈论创新的价值,他指出,去年千亿美元的刺激计划都投入到高科技教室、高速铁路以及智能电网之类的创新项目中,并把开发可靠的清洁能源的国际竞赛描述为争夺全球经济主导权的战争。在商业领域,无法创新普遍被视为“死亡判决”。

“在某个车库里面,(未来的)企业家正在磨刀霍霍,你公司的名字也许就在待宰的清单上,”加里·哈默(Gary Hamel)这样写道,“现在你有一个选择——先发制人。你得在创新上超过创新者。”哈默是一流的商业战略作家及顾问。

虽然创新的价值无可估量,但我们对其不顾一切的关注,也许掩盖了其饱受诟病的亲戚——山寨的价值。山寨总是有点声名狼藉——公司总裁们通常不会颂扬山寨的优点。但是,虽说创新带给了世界新事物,但山寨则让它们走进千家万户;创新者打破陈规,山寨人则完善新律;尽管创新者是大赢家,山寨人却通常是更大的赢家。的确,看似的创新实际上往往是巧妙的山寨——在精通技术的观察家眼里,苹果真正的天赋,不在于如何创造出新技术(这方面鲜见其作为),而是如何去合成和包装旧技术。

过去十年,形式多样的山寨不断涌现。从剽窃歌曲到抄袭引擎设计,技术使得这一切都简单多了。崛起的大国,如中国和印度,是依靠生产低成本产品来替代尖端名牌产品而迅速发展的企业大本营---不管是汽车、计算机、还是药物,不胜枚举。与此同时,生物、商业和经济领域的研究人员也在仔细研究如何山寨,为什么要山寨以及何时山寨。

一些人发现,这是一种比我们所认为的要好得多的策略——商业如此,人亦然,野生环境中竞争的动物也是这样。山寨以最快的方式传播知识,加速了洞见和发明锤练的进程,排除掉没有出路的方案,省时、省力又省钱。

奥戴德·申卡尔(Oded Shenkar)是俄亥俄州立大学菲舍尔商学院的教授,也是即将付梓的新书《山寨:聪明公司如何利用仿制来获得战略优势》的作者。“我们听说了那么多有关创新的东西,我不知道这方面的书籍或文章有多少,就算没有数以千计也是数以百计,”申卡尔说:“但是,如果你真的希望高效成长并创造利润,那么山寨的地位至少跟创新同等重要。”

尽管我们会因视为走捷径而否定山寨,尤其在与创新者的拓荒相提并论的时候——但是,山寨好歹也是一门艺术。研究人员对社交系统的运作进行建模时已经发现,如何山寨以及何时山寨将是决定性的,这决定了你是会超越竞争对手还是一直做一个没有竞争力的仿冒失败者。

“这不仅仅是说应该去做这件事,而是说你得知道怎么去做。”申卡尔说:“对于创新来说行得通的东西对山寨亦然:你得做得对。”

(本节译者:boxi)


申卡尔认为人们对创新的崇拜情结可以追述到18世纪晚期。而在此之前,模仿和创造并无高低之分,有时模仿甚至被认为更有价值。他在书中写道,“在罗马帝国,模仿还承担着官方教育的角色,它使得辽阔的帝国疆土内的多元文化和体制逐渐统一”。几个世纪后,亚当.斯密写道:应该赋予模仿“一种创新艺术的地位”。但到了浪漫主义时期,人们开始颂扬那些独一无二的事物和天才--像卢梭这样的哲人,像雪莱这样的诗人,以及像汉弗里·戴维这样的发明家--于是观念开始转变。模仿变得声名狼藉,被认为是缺乏想象力的代名词。

申卡尔认为在美国这种偏爱创新的思想尤其强烈。这一方面归功于歌颂拓荒者和那些白手起家的人们的民族神话,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许许多多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发明--从飞机到电视再到个人电脑--都在这里诞生。

但革命性的创新不可能常常出现。培养创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想仅仅通过创新来发展企业也是不切合实际的。通常,逐渐的改进是最好的情况,而这些改进可以来自于方方面面的资源。

哈佛大学法学院互联网法学者乔纳森·齐特林说道:"如果你们是个大的,陈腐的公司,不要东施效颦地一味追求创新,只要做好你自己就行。"

对于发明者来说另一个风险在于,因为大量的模仿者紧随其后,使得发明者只能获得其发明带来的利益中的一小部分。2005年,管理学学者康斯坦丁·马凯兹和经济学家保罗·吉罗斯基的书中提出了一种他们称为“快速老二”的特点,指那些紧随创始者进入市场的公司,往往能够利用前者所犯的错误和局限性。

申卡尔马上强调他的观点仅限于合法的模仿--他并不主张那些彻头彻尾剽窃知识产权的行为。而且,他为那些管理者、管理学学者们竟然公开讨论山寨的模仿细节和技术的现象感到难堪。

他说:“在采访中发现,许多高管甚至不情愿用那些我称之为‘i 开头的单词’来承认他们是在模仿。”

这意味着,许多公司的抄袭手法非常拙陋。申卡尔举了美国传统航空公司在面对西南航空公司的低价威胁时的反应为例。大多数建立各自的山寨航空公司:美联航的泰德航空、美国大陆航空的轻大陆航空以及达美航空的Song航空公司。所有这些公司都迅速走向失败。(注:TED, Continental, Delta都是美国传统航空公司)

申卡尔认为问题在于这些公司在争先恐后地抄袭西南航空的时候,并没有看到西南航空低价战略的核心--低工资,两地点对点航班,统一的小机型队伍---这些是违反工会合约的,还有中枢辐射航线系统,以及使用大型飞机用于传统运输。

当然,抄袭不仅仅是经营策略。我们都在模仿,模仿是人类的天性。从出生那天起,我们就通过模仿那些听到的声音(最近德国研究发现甚至连新生儿的哭声都是在模仿父母说话的节奏,也就是说我们打娘胎起就已经开始模仿了),看到的各种面部表情和手势,接触到的观点、习惯和偏见来进行学习。神经科学家通过研究猴子大脑里的镜像神经元后猜测,高级的人类情感例如同情心和愤慨情绪可能都源自于天然的模仿本能,模仿我们周围人的身体反应和情感。

亚里士多德写道:“模仿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相比低等动物的优势所在,人类是世界上最能模仿的创造者,学习是从模仿中开始的。”

(本节译者:匹夫)


如今,有许多文献从各种层面--从个人或群体,人类社会或自然界--对模仿的运行机理进行研究。研究者包括生物学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政治科学家,人类学家,数学家,计算机程序员等等,并且他们的工作既有实地考察(观察猴子或鸟或鱼又或者人类),还有对社会网络进行复杂的计算机模拟。

这项研究已经找到了关于模仿所具备的特殊力量的证据。在《科学》杂志新发表的一篇很有煽动性的论文中,一个研究小组提出了在各种社会环境下,模仿是最好的生存策略的证据,包括一些传统无法接受的观点。这项研究结果最早发表在由圣安德鲁斯大学的行为生物学家凯文·雷兰德 和 卢克·伦德尔组织的比赛上。他们邀请学者们各自提交一份“社会学习战略”的方案,通过一个100人试图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生存的计算机模拟程序对这些方案进行评比,角逐10000欧元的奖金。

结果最后的赢家是一位纯粹的模仿者。它提示了个人先简单地模仿并且看看这样能达到何效果,而没有花时间去解释环境的含义。的确,所有最好的表现策略都十分依赖于网络研究员所说的“社会学习”。

雷兰德说:“这次比赛真正令人惊讶之处在于,在许多情况下模仿都能够获利。”

事实证明这个窍门正逢其时。在一段相对固定的时间内,这种制胜方法先发掘出信息。而当报酬变了,就转而开始模仿别人的做法,找出一个更有效的新策略。有趣的是,在模仿当中很多最成功的革新实际却是由错误的复制促成的,即某人由于错误地模仿了其他人却无意中找到一个更好的新方案。雷兰德说,我们可以在工作中生动地看到像发现盘尼西林这样的现实生活的例子,由于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基础实验室犯的一次错误才将抗生素带给世界。

这次竞赛表明,最好的模仿者,是那些广泛尝试,并且一丝不苟地将每一种可用选择都进行比较的人。而且最好的模仿者,正如最好的创新者,绝不害怕放弃当前模式而寻求一些新的途径。

这启发了我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个人或者机构都应该积极地投身于模仿他们看到的一切事物—无论是作为政治动乱时期的国家公民,还是面对变化的栖息地的动物,或者被互联网所改变的长期支配型公司。

不过,一些社会认知方面的研究员仍然对这次竞赛以及它所说的复制的价值持怀疑态度。卢克-阿兰·吉尔罗迪欧,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一名动物社会认知行为学领域的专家,在比赛中提交了几项策略,都没有取得特别好的评价。在为结果所困惑的同时,他质疑这些策略并不适用于现实世界。

他指出,纯粹的复制将会是灾难性的, 市场泡沫的历史就是对此的明证。人类对社会线索的敏感性意味着人们经常会跟随伙伴们,哪怕会导致荒谬的结果:在一项20世纪50年代由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所做的著名研究中,当被试者被安排在其他所有人都做出相同选择的小组后,在非常简单的目试检查中也会给出错误的答案。

申卡尔认为最好的模仿者不该忘记这一点。在他的书里,他调查了他眼中的商业界模仿大师,包括沃尔玛、麦当劳、瑞安航空公司、三星还有苹果公司,并从这些高度成功的模仿者中总结出成功经验。这些建议是大量的常识,但有些却与根深蒂固的本能背道而驰——不抱有成见、不为表象所迷惑还有注意执行过程的细节。

例如,当模仿直接的竞争对手变得很有诱惑力,尤其是当他们正做得很好的时候,在更广泛的领域寻找模范往往更有用:这样当竞争者还不太可能发掘之前,创意就往往已经被检验过了。申卡尔指出了为什么俄亥俄州艺术玩具公司已经借鉴了汽车制造业,而卡地纳健康这家药品供应商又如何复制了食品经销商的方法,除了商业界以外还有大量的案例:当今武器设计师模仿视频游戏设计师、交通工程师借鉴粒子物理学、机械工程师复制了植物的复杂构造、建筑师模拟飞机的设计、而心理学家使用魔术师完善过的技巧来设计研究课题。

不过,同样重要的是要记住仅仅因为某人成功做了某事并不意味着一定可以被复制,毕竟,实践更像是这个成功的结果而非原因,或者说完全是偶然获得了成功。将乒乓球桌摆进办公室或者鼓励员工穿牛仔裤也许将不会再创造出一家成功的科技公司,就像搬进一间顶层公寓并患上结核病也未必会让某人也成为耀眼的诗人。

申卡尔说:“你必须看得更长远,确保你理解到为什么有些事情取得了成功,而且它的成功是否有借鉴意义。”他认为,如果确实有用,你就应该尽你所能赶紧“偷”为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