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网站广告费怎么算:从平常事中发现不平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56:51
:张晓嵘
  2007年6月25日,受到上百万安徽考生和家长关注的高考分数线公布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文科分数线比预期低了很多。与此同时,文科考生纷纷对自己的文综成绩比估分时大为减少产生疑惑。次日,《新安晚报》A5版稿件《文科分数线缘何大跳水》对这一看似平常却又反常的现象进行了报道。第三天,各大媒体出现“安徽文综分数线漏统”这一消息。在当年的安徽新闻奖评选中,凭借对重大事件的敏感和预见性,《文科分数线缘何大跳水》获得了安徽新闻一等奖。
  可以说这一稿件的获奖具有偶然性,如果不是出现“漏统”这一几十年难遇的重大事件,这篇文章就只是一篇带有记者一些思考的平常稿件。但是偶然中也带有必然,分数线每年都会公布,可以说很平常了,记者却在这一平常事中发现不平常,这和日常的积累、观察、思考等都是密不可分的。
  
  积累:“新闻灵感”的源泉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新闻敏感无疑是极端重要的素质之一。它是新闻工作者职业素质的集中表现,表现为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洞察能力,对客观事物发展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辨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而一个敏锐的“新闻鼻”并不是天然就具备的,它通常是在新闻实践的基础上,记者通过深入采访、认真思考加上人生阅历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素材,然后在不断总结积累的基础上,最终发现某一事件或人物不平常的一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事物的新闻性。
  曾任新华社总编辑,我国著名记者南振中在他的著作《记者的发现力》中提到,记者的发现力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与记者平时的生活空间和深入生活的程度呈正比例关系的。记者的生活空间越大、对生活的体验越深入,发现新闻的机会就越多,否则,即使新鲜事实送到面前,也难以敏锐发现。从他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信息积累的重要性,广阔的信息敏感区建立后,一旦有某个新闻事实出现,就能成为刺激记者新闻敏感的诱发物,记者长期积累思考的问题也顿时激活,那么,这个刚刚出现的事物便不再是孤立的了,而是带动了一大片的、有着深厚的积淀的思想了。
  以《文科分数线缘何大跳水》为例,它也是记者在几年教育新闻采访的积累上完成的。从事件的本身来说,它就是一个简单的分数线公布,和几十年来的公布分数线并没有区别,为何会对这一分数线的公布提出质疑,主要是和近几年来的教育形势以及考试前后社会上不平常的反映联系一起的。在记者从事教育报道5年的时间里,文科分数线一直表现比较平稳,虽然试卷大多为主观题,但是考生的估分和实际分数并没有太大偏差,申请查分查卷的现象也较少。这些都是素材和资料的积累,正是有了这些积累,才会最终发现2007年分数线公布后的反常现象。
  除了素材积累外,人际关系资源的积累也很必要,他们将会在关键时刻给记者以重要的信息。在日常的采访中,记者认识了很多教师和校长,他们都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了解教育和考试的风吹草动,一有异常他们和学生将会是第一批发现的人。事实证明这些人际关系资源积累是重要的,正是他们才最终使得记者在采访中掌握了大量素材,使报道显得有理有据,也最终保证了这一带有预见性的报道的准确性。
  
  观察:不放过一个异常信号
  
  有了积累后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可以写出好新闻,因为记者在积累素材时并没有进行区别和分类,它只是存储在大脑中,哪些是值得用的、怎么用却并没有明确。此时需要做的就是从一大堆纷繁复杂的资料中抓住其中一点,然后伸展开来,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具备观察发现的能力。
  记者的发现力,顾名思义需要用眼睛去看去观察。这个观察主要集中“社会热点”、群众中有疑点的问题,抓事物发展中的新变化,抓时效性强的问题等等。在文科分数线这一事件上,它符合了所有新闻该具备的特征。首先是“热点”,高考作为第一大考,有46万考生参加,与上百万人切身相关,可以说6月份没有什么事情比高考更值得关注,更“热”的了,其本身就符合了新闻报道中“重大”、“热点”的要求。
  “社会热点”的要素具备了,但并不足以让这篇稿件获得安徽新闻一等奖,因为每年都会公布高考分数线,它本身只是一个受关注的事件而已。此时记者就需要进行观察了,从这一平常事中发现不平常,事实上文科分数线确实存在着不平常。首先市民质疑的情绪比较大,文科分数线公布后,很多考生都觉得很是意外,尤其是文综科目,与自己之前的估分差距数十分。如果这只是个例那还没什么可疑惑的,但是记者随后发现这种疑惑普遍存在,不论考生成绩好坏,他们都一致反映分数低了。家长和考生们已经开始在打听查分查卷日期,准备查询自己是否有漏统的。对分数线普遍持怀疑态度,这是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此时记者之前积累的信息也开始发挥作用。
  其次是发现教育界对分数线也感到不可理解,存在着质疑的声音。当然大家谁都没有往分数会漏统这一方面想,因为这是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情,但是这并不妨碍老师们甚至是教育主管部门内部人士的讨论,这也是一个反常的现象。另一方面,记者发现高考过后组织的全省示范高中估分与此次公布的分数线差异也很大,而且集中在文科上。组织各校估分其实也是一种积累,因为历年来高考过后各高中学校都会估测分数线,供学生填报志愿,2007年虽然是知分填志愿,但是很多学校依然保持着估分的传统。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记者,这些学校估测的准确度非常高,有的甚至和分数线完全吻合,但2007年却出现偏差,且是所有学校都出现了偏差,这并不合常理。这些观察建立在积累的基础上,从研究原有事实开始,以原有事实为基础,头脑里形成一条清晰的“地平线”,这条线越是清晰,记者就越容易接近新闻的真相。
  
  思考:逐步接近事实真相
  
  记者的发现力还包括所见与众不同,所看到的其他人看不到,这是对记者发现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仅靠眼睛还不够,还要具有突出思维的思考,靠对所掌握的事实的比较,从中来发现新闻。作为新闻工作者,日常采编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面对纷繁复杂的大量情况和信息应如何处置?这就要求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过滤。当有用的信息在我们的思想中经过一定的沉淀、过滤处理后,便会留下许许多多“新闻敏感点”。通过不断对新事实进行搜索和追踪,做到能够进行有规律的发现和探索,预测新闻的发生。
  在完成积累和观察后,剩下的就是思考判断这一新闻是否值得写,怎么写。从新闻价值角度来说,这一事件符合时效性的要求,分数线是6月25日上午11时公布的,当天下午即可写稿,作为纸质媒体,可以说是第一时间对此事做反映了。其次是贴近性,如前所述,高考分数线关系了数百万人,和他们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再次是重要性,有这么多人关注,其重要性可以想象。综合这些因素,分数线出现反常这一事件完全具备了成稿的要求。
  但是怎么写开始摆在眼前,因为高考受关注度太高,且很是敏感,稍有不慎就可能在家长和考生中引起强烈反响,甚至会给自己和报社带来麻烦。尤其是质疑高考分数线的划定,因为之前没人会想到高考分数线会漏统,此时对“分数线降水”提出质疑,既要替考生和家长说话,又要不触动教育主管部门和家长考生的敏感神经,最重要的是不能出现预测的错误,“度”的把握显得很重要。写稿时记者将点落在“分数线比很多人预期的要低,同时众多考生发现实际成绩比估分少十多分”这一事实,通过采访考生、高三教师、校长、教育部门等多方人士,提出“分数线降低不寻常”这一观点。同时也让各界分析了分数线降低的原因,虽然没有人直接说可能是漏统,但是他们的观点中多少已经透露出这样的疑惑,这也让文章开始接近最终的事实真相。
  稿件于6月26日在《新安晚报》见报,而此时省教育厅和考试院也意识到分数线的反常,开始核查相关数据。6月27日各大媒体赫然出现了“安徽高考文科分数线漏统”这一消息,成为当时全国最为轰动的事件。《文科分数线缘何大跳水》一稿也因为对这一重大事件带有预见性的报道而获奖。
  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是值得大书特书的重大事件并不多,更多的是一些生活上的平常事。但平常事中往往就孕育着不平常,作为新闻工作者,就是要不断地发现这些不平常,写出“大新闻”。有些平常事往往不为人注意,但只要你经过一番细心观察,把它同周围的客观事实联系起来,往往就会发现隐藏在平常事之后的反常内容,揭示其深刻的社会意义。新闻处处有,只在乎你是不是一个有心人。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