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越狱无广告播放器:衡东小溪流“潜伏”珍稀鱼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8:41:43
衡东小溪流“潜伏”珍稀鱼
2011-10-15 17:31| 发布者: jyqmaya| 查看: 399| 评论: 0

台湾白甲鱼

克氏光唇鱼

衡东县杨林镇寺门前村,美丽而古老的玉壶岩溶洞就坐落在该村境内,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一带独特的自然风光。五岭山脉的余脉天光山系山涧溪流众多,其中有两条溪流经玉壶洞中的暗河,在这溪流的上游,生存着一种独特而珍稀的淡水小鱼,当地人管它叫“玉壶石鲫鱼”,它长不过六寸,重不过二两,集观赏、美味、高营养价值于一身。
10月10日,听说记者采访,电话那端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鹗博士格外兴奋,他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能够促使当地党委、政府对衡东境内的两种珍稀的溪流性鱼类予以保护,也不枉他两次跋山涉水、不远千里的衡东之行。
“怪鱼”长相酷似赤鳞鱼
去年6月,原市纪委党风室主任董石林告诉记者:家住寺门前村的衡东县林业局退休职工胡桂清打电话告诉他,家乡的小溪流里有一种鱼很像电视中介绍过的泰山“赤鳞鱼”(学名:多鳞铲合鱼),以前从没有发现过,味道鲜美,很有特色。接到电话后,对野生动物保护一直有着特殊感情的董石林非常兴奋,立即赶回家乡,探寻这种鱼的踪迹,这一呆就是两个星期。他与胡桂清带着砍柴刀,披荆斩棘,终于采集了一些标本。通过查找资料比对,他发觉这种鱼与泰山“赤鳞鱼”确实相似,便写了一份初考报告送给了市政府副市长蒋勋功,希望能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看了报告后,蒋勋功非常重视,当即要求市畜牧水产局派专家现场考察。
2010年8月19日,市畜牧水产局派出水产专家现场考察,由于条件有限,水产专家当时的判断是:这种鱼的确与普通的鱼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且生产环境极其苛刻,一般生活在15℃水温以下的石缝中,但不能认定该鱼就是泰山“赤鳞鱼”。
中科院研究员两下衡东
虽然没有权威部门的认定,但董石林、胡桂清并未放弃对“怪鱼”的研究考察,他们发现:这种“怪鱼”没有腥味,放在石头上曝晒后,鱼肉化成一种油脂物,只剩下鱼皮和鱼骨,也没有苍蝇光顾。他们将考察资料寄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请求他们作进一步考证。
4月18日,正在山涧溪流考察的董石林接到一个令他兴奋的电话——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刘焕章告诉他,该所研究员张鹗博士将前来衡东考察“怪鱼”。
5月4日,张鹗博士在董石林陪同下赶到衡东县杨林镇寺门前村,经过3天考察,张鹗博士采集了一些鱼类标本带了回去。
6月12日,张鹗博士与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戴振炎携手再次来到寺门前村考察调研,这一次他们在山里呆了整整5天,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攀岩涉水,走遍了从塘江到小岳洲方圆40余平方公里的9条小溪。令他们吃惊的是:9条小溪都应属于喀斯特地貌,自然环境和水质没有什么区别,但除在两条流入玉壶岩溶洞暗河的两条溪流的上游能觅到这种小精灵的身影外,其余的溪流却难觅其踪迹。
台湾白甲鱼与克氏光唇鱼
两次到衡东实地考察,中科院研究员张鹗博士发现,在这两条溪流中有两种珍稀的溪流性鱼类,一种为台湾白甲鱼,另一种是克氏光唇鱼。
台湾白甲鱼大多置身于较高海拔、水温在摄氏15度以下河源的溪流中,偏爱水流湍急的区域,受惊吓时,经常躲藏在石头的缝隙中,一般分布在台湾诸水系及广东和广西的珠江水系、福建和浙江的沿海河流水系、江西潘阳湖水系。洪水来临时,成鱼会千方百计地上溯到水温低于摄氏15度以下的河段产卵,对气候变化(主要是水温变化)极其敏感。
张鹗博士告诉记者,他在研究中发现,衡东的标本与江西铅山的标本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世系,不同于台湾白甲鱼其他地理居群。也就是说,长江水系居群构成了一个进化重要单元,是一个最早从台湾白甲鱼居群分离出来的子单元。虽然没有独特的外观,但是却拥有独一无二的基因组成,代表着长久分化所凝聚的基因多样性以及蓄积已久的进化潜能。
张博士表示,台湾白甲鱼尽管栖息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河流的溪流中,但是地理隔离并未使这些鱼类发生物种分化。是什么因素使得这个物种维持这种保守性,非常值得研究。这种鱼类不仅在物种保护生物学研究和海峡两岸鱼类区系演化的探讨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长期监测这个物种在衡东境内他们所调查溪流中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可以定量地反映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这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而克氏光唇鱼多生活于底层为砾石的山涧溪流之中,个体较少,一般在100至200毫米之间,成鱼体重不足100克,卵巢有毒(其他部分无毒),人食用后会引起呕吐、腹痛、头晕、头痛等症状。由于近年来溪流大坝建设,使光唇鱼类栖息地发生改变,天然资源越来越少,捕获量锐减。同样,虽然衡东的克氏光唇鱼居群与珠江水系居群聚集在一起,却也拥有独一无二的基因组成,且在外表形态上与珠江水系的居群存在差别,衡东的居群下唇结构无两性异形,而珠江水系居群有;衡东居群的背鳍刺细小,而珠江水系的粗壮。这些差异表明:衡东居群是正在分化的居群,值得人民的关注和保护。严格意义的光唇鱼属种(包括克氏光唇鱼)分化是自然选择、性选择和适应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特殊的生物学习性清楚表明,克氏光唇鱼及其同属种类是进化生物学问题研究理想材料。
张博士还发现,衡东境内的克氏光唇鱼并没有与同属长江水系的信江居群构成一个聚群,而是与珠江水系的居群聚集在一起,这表明洞庭湖水系与珠江水系曾经有过联系。显然,研究衡东境内乃至整个洞庭湖水系的克氏光唇鱼居群的种系发育地理学,可以揭示区域沧桑变化的历史,为区域范围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
保护刻不容缓
谈到两种溪流性鱼类的保护,张鹗博士十分担忧:尽管台湾白甲鱼和克氏光唇鱼栖息于溪流的源头,这些区域森林覆盖率高,通常人迹罕至,生存环境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原始性,但由于河流自然环境受到人为因素的破坏,水利建设工程引起水文条件变化,水流量减少、水位降低,鱼类正常的繁殖和生活均受到影响。加之工业废水的排放造成水体水质的恶化,原有生态环境比较明显改变,过度捕捞等综合因素,导致两种溪流性鱼类的本种数量急剧下降,栖息地也在逐渐缩小,已经处于易危状态,如不采取保护措施,势必造成物种的灭绝与变异。
他建议:要禁止水电开发。水坝的筑建对河流原有的生态系统产生诸多较明显的负面影响。从资源保护的角度出发,这两种溪流鱼类的分布区域内不应再从事水电开发。水利工程将严重影响鱼类栖息地变迁、破坏繁殖条件、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等。因此,已建成水电工程应制订有效的救鱼措施,如通过补偿水流和人工水流来调节流量,使得鱼类产卵繁殖时有足够的水流,或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鱼类产卵场加以保护。
张鹗表示:这两种溪流性鱼类目前发现分布于衡东境内氵米   水河中游的四峰山脉、翻龟寨、塘江源等地的溪流中,当地渔政部门的管理难以到位,加之有害的捕鱼方法与渔具的普遍使用,可能导致这两种溪流鱼类资源的减少。他建议,当地党委、政府要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禁止开采具有严重污染的矿产资源,致力保护水质、减少水体污染对鱼类和其他生物资源造成的危害。加大宣传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当地居民的法治观念,提高群众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使当地居民放弃不良的捕捞方式,自觉保护两种溪流性鱼类的繁殖生存环境,以保持物种繁衍生存,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以及开发利用渔业资源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文来自:衡阳生活网(www.8hy.org),原文地址:http://www.8hy.org/article-4871-1.html
衡东小溪流“潜伏”珍稀鱼
http://rb.hi0734.com/html/2011-10/13/content_38933.htm?div=-1

台湾白甲鱼

克氏光唇鱼

张鹗博士在考察时留影。
衡东县杨林镇寺门前村,美丽而古老的玉壶岩溶洞就坐落在该村境内,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一带独特的自然风光。五岭山脉的余脉天光山系山涧溪流众多,其中有两条溪流经玉壶洞中的暗河,在这溪流的上游,生存着一种独特而珍稀的淡水小鱼,当地人管它叫“玉壶石鲫鱼”,它长不过六寸,重不过二两,集观赏、美味、高营养价值于一身。
10月10日,听说记者采访,电话那端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鹗博士格外兴奋,他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能够促使当地党委、政府对衡东境内的两种珍稀的溪流性鱼类予以保护,也不枉他两次跋山涉水、不远千里的衡东之行。
“怪鱼”长相酷似赤鳞鱼
去年6月,原市纪委党风室主任董石林告诉记者:家住寺门前村的衡东县林业局退休职工胡桂清打电话告诉他,家乡的小溪流里有一种鱼很像电视中介绍过的泰山“赤鳞鱼”(学名:多鳞铲合鱼),以前从没有发现过,味道鲜美,很有特色。接到电话后,对野生动物保护一直有着特殊感情的董石林非常兴奋,立即赶回家乡,探寻这种鱼的踪迹,这一呆就是两个星期。他与胡桂清带着砍柴刀,披荆斩棘,终于采集了一些标本。通过查找资料比对,他发觉这种鱼与泰山“赤鳞鱼”确实相似,便写了一份初考报告送给了市政府副市长蒋勋功,希望能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看了报告后,蒋勋功非常重视,当即要求市畜牧水产局派专家现场考察。
2010年8月19日,市畜牧水产局派出水产专家现场考察,由于条件有限,水产专家当时的判断是:这种鱼的确与普通的鱼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且生产环境极其苛刻,一般生活在15℃水温以下的石缝中,但不能认定该鱼就是泰山“赤鳞鱼”。
中科院研究员两下衡东
虽然没有权威部门的认定,但董石林、胡桂清并未放弃对“怪鱼”的研究考察,他们发现:这种“怪鱼”没有腥味,放在石头上曝晒后,鱼肉化成一种油脂物,只剩下鱼皮和鱼骨,也没有苍蝇光顾。他们将考察资料寄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请求他们作进一步考证。
4月18日,正在山涧溪流考察的董石林接到一个令他兴奋的电话——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刘焕章告诉他,该所研究员张鹗博士将前来衡东考察“怪鱼”。
5月4日,张鹗博士在董石林陪同下赶到衡东县杨林镇寺门前村,经过3天考察,张鹗博士采集了一些鱼类标本带了回去。
6月12日,张鹗博士与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戴振炎携手再次来到寺门前村考察调研,这一次他们在山里呆了整整5天,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攀岩涉水,走遍了从塘江到小岳洲方圆40余平方公里的9条小溪。令他们吃惊的是:9条小溪都应属于喀斯特地貌,自然环境和水质没有什么区别,但除在两条流入玉壶岩溶洞暗河的两条溪流的上游能觅到这种小精灵的身影外,其余的溪流却难觅其踪迹。
台湾白甲鱼与克氏光唇鱼
两次到衡东实地考察,中科院研究员张鹗博士发现,在这两条溪流中有两种珍稀的溪流性鱼类,一种为台湾白甲鱼,另一种是克氏光唇鱼。
台湾白甲鱼大多置身于较高海拔、水温在摄氏15度以下河源的溪流中,偏爱水流湍急的区域,受惊吓时,经常躲藏在石头的缝隙中,一般分布在台湾诸水系及广东和广西的珠江水系、福建和浙江的沿海河流水系、江西潘阳湖水系。洪水来临时,成鱼会千方百计地上溯到水温低于摄氏15度以下的河段产卵,对气候变化(主要是水温变化)极其敏感。
张鹗博士告诉记者,他在研究中发现,衡东的标本与江西铅山的标本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世系,不同于台湾白甲鱼其他地理居群。也就是说,长江水系居群构成了一个进化重要单元,是一个最早从台湾白甲鱼居群分离出来的子单元。虽然没有独特的外观,但是却拥有独一无二的基因组成,代表着长久分化所凝聚的基因多样性以及蓄积已久的进化潜能。
张博士表示,台湾白甲鱼尽管栖息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河流的溪流中,但是地理隔离并未使这些鱼类发生物种分化。是什么因素使得这个物种维持这种保守性,非常值得研究。这种鱼类不仅在物种保护生物学研究和海峡两岸鱼类区系演化的探讨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长期监测这个物种在衡东境内他们所调查溪流中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可以定量地反映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这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而克氏光唇鱼多生活于底层为砾石的山涧溪流之中,个体较少,一般在100至200毫米之间,成鱼体重不足100克,卵巢有毒(其他部分无毒),人食用后会引起呕吐、腹痛、头晕、头痛等症状。由于近年来溪流大坝建设,使光唇鱼类栖息地发生改变,天然资源越来越少,捕获量锐减。同样,虽然衡东的克氏光唇鱼居群与珠江水系居群聚集在一起,却也拥有独一无二的基因组成,且在外表形态上与珠江水系的居群存在差别,衡东的居群下唇结构无两性异形,而珠江水系居群有;衡东居群的背鳍刺细小,而珠江水系的粗壮。这些差异表明:衡东居群是正在分化的居群,值得人民的关注和保护。严格意义的光唇鱼属种(包括克氏光唇鱼)分化是自然选择、性选择和适应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特殊的生物学习性清楚表明,克氏光唇鱼及其同属种类是进化生物学问题研究理想材料。
张博士还发现,衡东境内的克氏光唇鱼并没有与同属长江水系的信江居群构成一个聚群,而是与珠江水系的居群聚集在一起,这表明洞庭湖水系与珠江水系曾经有过联系。显然,研究衡东境内乃至整个洞庭湖水系的克氏光唇鱼居群的种系发育地理学,可以揭示区域沧桑变化的历史,为区域范围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
保护刻不容缓
谈到两种溪流性鱼类的保护,张鹗博士十分担忧:尽管台湾白甲鱼和克氏光唇鱼栖息于溪流的源头,这些区域森林覆盖率高,通常人迹罕至,生存环境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原始性,但由于河流自然环境受到人为因素的破坏,水利建设工程引起水文条件变化,水流量减少、水位降低,鱼类正常的繁殖和生活均受到影响。加之工业废水的排放造成水体水质的恶化,原有生态环境比较明显改变,过度捕捞等综合因素,导致两种溪流性鱼类的本种数量急剧下降,栖息地也在逐渐缩小,已经处于易危状态,如不采取保护措施,势必造成物种的灭绝与变异。
他建议:要禁止水电开发。水坝的筑建对河流原有的生态系统产生诸多较明显的负面影响。从资源保护的角度出发,这两种溪流鱼类的分布区域内不应再从事水电开发。水利工程将严重影响鱼类栖息地变迁、破坏繁殖条件、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等。因此,已建成水电工程应制订有效的救鱼措施,如通过补偿水流和人工水流来调节流量,使得鱼类产卵繁殖时有足够的水流,或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鱼类产卵场加以保护。
张鹗表示:这两种溪流性鱼类目前发现分布于衡东境内氵米   水河中游的四峰山脉、翻龟寨、塘江源等地的溪流中,当地渔政部门的管理难以到位,加之有害的捕鱼方法与渔具的普遍使用,可能导致这两种溪流鱼类资源的减少。他建议,当地党委、政府要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禁止开采具有严重污染的矿产资源,致力保护水质、减少水体污染对鱼类和其他生物资源造成的危害。加大宣传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当地居民的法治观念,提高群众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使当地居民放弃不良的捕捞方式,自觉保护两种溪流性鱼类的繁殖生存环境,以保持物种繁衍生存,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以及开发利用渔业资源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报记者  周仲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