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故事打包下载:三 牲 應 如 何 擺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2:42:08

三牲應如何擺放?

古說祭祀為大,?了達到尊神敬祖的目的,民間祭拜用的牲醴也有一些相傳已久的禁忌,

 

也就是不可當牲醴的忌諱


由於中國是以農立國,而在以前,農業社會中,仰賴最大的「力量」,是依靠獸力來完成,

 

而獸力中,以牛、馬的使用最多,與人類的生活最息息相關、也最密不可分,甚至依賴到

 

有感情的地步了。而在祭祀的牲醴中,「胎生」

 

這一類,雖牛、馬亦屬之,但馬除了天子可用之外,以下均不得用

 

也因此馬除了是當時的重要交通工具、更是必要的軍事戰備力,故而禁用。

 

至於牛,也是除了諸侯、王公可使用外,卻是百姓生活中最依賴與最必需交通工具和從

 

生產的動力來源,而中國人是最講究感恩的,除了知恩要圖報,也要能飲水思源,既然「牛」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中是被認為「任勞任怨」與「勞高」,當然也被列入禁忌使用還有一種禁用

 

的就是「狗」,原因也在人類生活中,狗是和人類最接近、生活中最具有忠誠度與服從性,

 

也最具有和人類建立密切感情的動物了,故而也逐漸被列入禁忌之一,即使到了現在,

 

在祭祀的牲醴中,牛、馬、犬三種,也習慣上不拿

 

來當牲醴使用。

而「濕生」類當中,忌用鰻魚、鱔魚來祀神,除了因外形似「蛇」,而「蛇」在中國人眼中則

 

代表着陰險、不潔與邪惡,故不可用於祀神,而鰻魚、鱔魚卻因外形近似而倖免於難。

此外,牲醴的使用必須「由上而下、由尊而卑」,亦即如果使用同一副牲醴祭祀時,

 

必須先用於祭祀神格較高者,再移奉於神格較低者,最後在用於祭祖或祭祀地鬼之流

 

當然了,這是指只使用同一副牲醴而移做多次祭祀使用而言,若都另有單獨準備多副牲醴、

 

供以一一使用則無此顧慮。但祭祀先後次序仍相同。

除了牲醴的使用禁忌外,用於供祭的果品、菜疏及鮮花等,一律稱為「供品」,

 

「供品」在使用上也有一些禁忌

忌用吃過的食物祀神,信徒是以神明?尊,因此供品應先行祭祀神明之後才能取食,

 

若自己先食用過了才祭祀神明,

 

則成了「我尊而神卑」,是大不敬。

 

一般也忌用苦瓜祀神,因祭神多是祈福,認為用苦瓜祀神則容易「祈求厄運、苦不堪言、

 

自討苦吃」。

 

忌用冬瓜祀神,因冬瓜煮熟之後呈透明狀,好似無物,代表敬神誠意不足。

 

忌用番茄、番石榴祀神,因其種子不易消化,常自腸道、穀道排出後還能發芽生長,

 

而且這兩種植物不擇地而生,常會沾染不潔之氣,故不宜用於祀神。

 

忌用釋迦、李子祀神,犯了道教與佛教始祖李老君與釋迦佛的忌諱〔老君生於李樹下,

 

 

樹?姓,故姓李,而釋迦其形如釋迦佛的頭而其名亦同〕。因此也不宜用。

 

忌用蓮霧,因蓮霧是中空的,而臍裂,而代表「臍」在漢音中和「財」同音,用蓮霧則代表「空財」

 

和「財裂(離)」也。

最常用的是香(金)蕉、鳳梨、福(龍)眼、棗子、桔(橘)子、葡萄、香瓜、哈密瓜、西瓜、桃子、

 

蘋果等等,因?「(金蕉)緊招(鳳梨)旺來(福眼)福、(棗)早(桔)吉(葡萄、西瓜、香瓜、哈密瓜、)

 

多(汁)子延(蔓藤延綿),(蘋果)平安(柑橘)甘願(桃子、壽桃)壽(受)」。


牲醴的起源與種類—

《禮記禮運篇》云:「天地之祭,宗廟之事,父子之道,君臣之義,倫也。社稷山河之事,鬼神之祭,體也

 

。喪祭之用,

 

賓客之交,義也。」可知所謂祭祀者,淵源已久,且祀禮講究。

「牲醴」,古稱「犧牲」,《周禮?天官》云:「始養之,曰畜,將用之,曰牲。」說明了「牲」是供宴饗祭祀

 

之用的家畜。

 

由諸多典籍的記載可以知道,古時牲醴所用的家畜以牛、羊、豬為主,而牛、羊、豬三牲俱全者,稱為「一牢」

 

或「太牢」。古代封建制度的祭祀中,也有階級之分,天子才可用白馬為牲,諸侯則以黃牛為牲,

 

士大夫以下官員以黑羊為牲,

 

民間則以黑豬為牲。

牲醴是最隆重的供品,講究完整與生熟。「全」隻敬獻代表敬仰程度最高,「不全」則敬仰程度稍遜。

 

至於生、熟則用以表示人與所祭祀對象的親疏關係。

在民間祭祀上的習慣上,使用的牲醴可以區分為五牲、四牲、三牲。民間上所用五牲是包括全豬(附豬頭、

 

豬尾以表示全豬)、雞、鴨、魚、蝦(或用豬肝、香腸、乾魷魚、蝦捲、豆干等代替)五種,代表「五牲」,

 

豬為牲醴之首,置於中間,雞、鴨分置左右,稱為「邊牲」,魚牲又置於邊牲之後,稱之為「下牲」。

 

五牲用於祭祀玉皇大帝、三官大帝等神格崇高者,平常較少使用。

若使用四牲則包括豬肉一塊、全雞、全鴨、海鮮(如魚、蝦、乾魷魚、豆干、蝦卷等,酌用一種,)

 

一般也是以豬肉、雞為中間,鴨與海鮮置於兩旁。四牲的使用習慣上是用於喜慶、歲時的祭祀

使用三牲則包括豬肉一塊、雞或鴨一隻、魚一尾,以豬肉為中牲,用於日常的祭祀。


但在宗教及學術研究的立場上,祭祀牲醴則又有些不同的立論與規矩。在上古的祭祀上,就有以生命奉獻

 

給自然界的天地神祇,包括活人、牲畜、鳥禽、鮮果等,而所謂「牲」者,乃泛指用於祭祀上的「生命體」,

 

亦即有生命的物體,而五牲則包含五種不同屬的生命體,一是「胎生」、二是「卵生」、三是「濕生」、

 

四為「植物」、五是「化生」。

 

「胎生」是指牛、馬、豬、羊、犬等等,懷胎成形而產下的生命體,人類也是,在千年前,也尚有以活人獻祭之俗,

 

古今中外都有這種活人獻祭的記載。

「卵生」是指雞、鴨、雁、鵝、鳥雀等等,以卵孵化而成的生命體。「濕生」則指魚、鱉、蝦、蟹、鰻、章魚、鳥賊、

 

等等在水中生長的水族生命體。「植物」則指種植而成長的生命體。「化生」則指蚊蟲、蒼蠅、蜘蛛、蟑螢、蟬、蝗等等

 

昆蟲屬的生命體,因古人認為這些是因「物腐而蟲生」的蛻化而生的。其中,以「化生」為不潔之物,故而不能列入祭祀

 

之醴,因此實際上祭祀只用四牲,若要五牲,則往往在四牲中另取一項湊數而已。

至於三牲,則是四種生命體的四牲中,任取三種則是「三牲」,常見的是豬肉一塊(胎生)、雞或鴨一隻(卵生)、魚或

 

魷魚、章魚、花枝一尾(濕生),豆干、水果(植物),由胎生、卵生、濕生、植物中取得三項而成「三牲」。

 

稍有不同者,乃在喜、吉、慶、會中,卵生的代表我們會習慣上用雞來代替,因漢文化中,雞為吉,諧音與「家」同音,

 

有「由頭起家」和「做頭家(當老闆)」的含意存在。而在喪事、驅邪、祭送煞神的使用上,卵生的代表我們會習慣上則

 

會用鴨來代替,因鴨的諧音是「押」,有「押送」、「押煞」、「制押」的含意存在。

古時則常用雁來代替,因雁的諧音為「厭」,而「厭」者,厭惡、厭憎、克厭、束厭、也,有祈禳、損抑、鎮壓、損傷、

 

懾伏、捐棄等等含意存在。


在三牲擺放中,習慣上是頭為前方,不論豬頭、雞頭、鴨頭等皆是,但濕生中的代表物,用其他的都也是以頭為前方,

 

但若是以全魚來代表,則須魚尾在前,要特別注意一下,因用「魚」,是象徵「年年有餘」,而「餘」則餘在

 

「尾(後面)」,不是「頭有剩、後無存」,必須終後有得「餘」才是目地,故而年年有餘也要在最後有「餘」,

 

為「餘(魚)尾」,含意指「後有存」。

生、熟仍是以和祭祀的對象親疏來分,在祭神明、拜祖先當中,求其親也,故而用熟牲(煮熟的牲醴),但在驅邪、

 

祭送煞神的使用上,多用生牲(未煮熟的牲醴),因欲其疏也。至於中元普度上所用的牲醴,則用半生熟的牲醴祭拜

 

〔亦親亦疏〕,也是另一特殊點。

 

闽南的牲礼有“三牲”和“五牲”两种,“五牲”一般用来供天公,一般是鱼一尾(有鳞的,而鳞不得去除,以示“全牲”)、

 

公鸡一只(屁股上留毛三根或五根,也为了代表“全牲”)、猪腿一个(也有人再加猪头尾吊代表“全猪”)[其中鱼哭用

 

鱿鱼干代替]、心肺一副(代表血食)、红蟳蟹一个,上面的是五牲!

 

三牲一般是去掉心肺和红蟳蟹,鱼和鸡不需要留鳞和毛,鸡不限公鸡,猪褪可以直接以三层肉代替,三牲一般用于祭祀

 

三才神明是地神和人神(天公属天神),地神如土地公(因土为神),人神则如关帝(由人而神),另外祖先也可用此种

 

三牲供奉!一般除供普度公、清明公(台湾人称好兄弟)等鬼魂可用生食,其他家神、庙神、祖先、地阴(地主公、

 

地基公)都要用熟食供奉!

                                                                        ——闽南泉州后学 请各位斧正


小道竊思,祭祀神明,宜以素禮為宜吧。所謂齋戒者乃道之根本,齋戒才能還原身心清靜。清靜經:「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小道在家鄉的關帝廟中的玉皇殿中,就看廟中明文規定,用牲禮祭祀高階神明如玉帝是不敬的行為。

 

我想牲禮最多只能用來祭祀祖先吧,不過,還是用素禮好吧。


 

祭拜用三牲和五牲只是對天地鬼神達到的誠心誠意

因為人有心必有神在

古人曰  敬神如神在

只要有誠意和心是最重要的

三牲及五牲是天地表達一種豐收的禮儀

這種禮數是要表達的

 

在此敬頌


拜天公是不用三牲、五牲的,而是鮮花與時新供果(六乾六溼),故而在拜天公時的供桌(上桌)上,常有供以鹽與薑

 

代表山珍與海味,金針(萱)花、乾木耳、福(龍)眼乾、紅棗乾、花生(長生果)、冰糖或冬瓜糖......      等等,

 

六種乾品,及另六種時鮮水果(不可用番茄、番石榴、蓮霧、釋迦),共十二項,以表示一年十二月的所有收成...    

 

主要是代表黎民(中國是以農立國)感謝天公(掌管日月、風雨、雷電、霜雪等氣候的天神),一年來的風調雨順,

 

使民有所收成,並祈來年一年亦如是.....   

 

至於三牲、五牲的,是供其隨行兵將與扈從,所以須另置於下桌....   

 

民以食為天,而古代生活疾苦,只得溫飽已足願,供果與牲儀,只是在表示最誠之心意,故而在古代祭祀之儀,牲醴、

 

醇酒是不可或缺的!

 

要研究道教與暸解道教的儀俗與知識,就得回復到道教成立的年代與生活的背景條件,不能以現代的生活條件與習慣

 

去看以前的種種,否則就難以知其然與所以然了。

 

古人制禮俗,也往往有另層含意與人性化、生活化的一面,不是簡單的三言兩語可盡.....

 

看來,大陸方面,經過了文革之後,遺失的東西太多了.....

 

也許一些硬體的、文件、經典類的...      尚有些有搶救與蒐集回來,

 

但一些口授心傳的知識類的、科儀類的......       好像沒什?人有嘛!可惜!可憐!

 


泉州一带供奉天公并未分上下桌,不知道是自古如此还是文革以后变的,拜天公我们只设一张桌子,但是清茶糕点、

 

五果六斋我们是摆在前面的,而牲礼和菜碗(即各种食物,有分“上缘”供食24碗,“中缘”供食16碗,“下缘”供食10碗, “上缘”一般少有供奉,一般是在立厝或婚嫁有人用,其他如春节或者天公生一般都是用16碗与10碗的“中缘”和“下缘”供奉, 随各人心意选择“中缘”和“下缘”,也有只用牲礼不用“缘碗”的)则摆在后面。至于供天公的桌子则需要用四个椅子垫高, 但到现在平房已经逐渐不见,都住商品楼房,则有该用金纸垫在桌子下的,意义一样!  

        我们供天公的时候没有用到盐与姜这两种东西,至于道长列举的六种干品,应该和泉州说的“六斋”是一样,

 

就是6样干品素食,但我们没要求一定是哪6种,比如香菇、紫菜、腐竹、红菇、草菇、茶树菇、金针菇、发菜等也可以

 

作为“六斋”之一(笋干不行,因“笋”与“损”同音,故不用),至于水果我们则只用五种,番石榴确实不用,不但不能供天公,

 

连平常的神佛都不能用它去供奉!

        至于道长提的以农立国,我们则是以五谷表示,也有把一碗米饭和一碗面线上插春花与红枣代表农业的收成的!

 

        闽台两地在代表的含义上我想倒是没多大差异,就是所用物品不同而已!

                                                                               不才顿首百拜  恭请道长指摘斧正


祀天之禮,本就和敬祀其他神祇有些不同!

 

    古人認為「天」是至高至崇,杳冥難測....    且玉帝主掌諸天,更是崇高無比,故而非其他神祇可比擬。即使至今,

 

也常在一些民家神廳中,也有安「天公爐」的,「天公爐」並不和其他神祇的香爐放置在一起或共用同一香爐,而是須

 

離地面,另外單獨懸掛在前樑之下。離地而懸,以示高高在上、不沾塵囂.....

 

    若在「拜天公」時,其供桌一般也是另以板凳架高離地,其意相同,並在供桌下以「壽金」財帛以「後橫前直」

 

成「丁」字型墊隔,以喻祈求「入財丁」(添丁進財之意也),其後則用全株連根帶葉的紅甘蔗一對,把蔗葉綁成圓拱型,

 

根在地的豎立在供桌後兩旁,以象「天圓地方」、「通天達地」、「甜頭甜尾」之意(祀天之後,這對紅甘蔗得放在廳門

 

或廟門左右兩旁),在兩株甘蔗之間、蔗葉圓拱之下、供桌之上的位置,則以紅絲線綁固,安放「燈座」(各書有一心

 

誠敬、叩答恩光、祈求平安的彩飾紙札座,內置天金、壽金),有的更在供桌後加置一座紙札糊製的彩飾「天公亭

 

(壇)」,「燈座」兩旁的甘蔗,吊兩大掛「長高錢(拜天公專用)」,桌上除了置列十二供果、香爐、檀香篆爐、燈燭、

 

四果蜜餞等,圍以「桌裙」,供桌下則置放小火爐、茶壺、面盆水、毛巾(有的另外備有「馬草水」以供眾天神真聖等的

 

坐騎食用)、整把的新碗、筷等等......

 

    不說臺灣、泉州之分,我的「祖籍」也是泉州,一些由大陸流傳過來的一些較古老的習俗,與閩南地區照道理來說,

 

應差距不會太大,但祖先於明朝末年移居臺灣,由父執、長輩代代傳承下來的祀禮與所代表的涵意皆口述而留傳下來,

 

而且我由臺灣南部到三十年前移居臺灣北部,由南到北,皆小有差異....        卻和現在的泉州的習俗差距有這麼多....... 

 

   或許「文革」在傳統文化、道教文化上造成的傷害與損失比我們想像的更多、更嚴重也說不定....


請問:一些民家神廳中,單獨懸掛在前樑之下的不是「三官爐」嗎?

 

你可以仔細去觀察一下,若所懸掛的爐,是由四條鍊子繫吊的就是「天公爐」。

 

若是由三條鍊子繫吊的就是「天官爐(三界公爐)」。

 

這是基本常識與基本知識...     不然,一些內行的佛具店老闆也知道的...

 


天公炉的设置闽南以前的古厝确实也有,但用的不是香炉,用的是单盏的“天公灯”(我不知道是不是较古早有所改变,

 

自我懂事起到现在看的大部分都是用的“天公灯”),灯身以红色为主,有些黄色的图案,还有四个篆书的字好象组成个印,

 

但请恕不才愚钝,小时候一直看不明白是什么字,到现在古厝大多为楼房代替,“天公灯”也就少之又少了,再无机会一

 

观!:)闽南用灯替炉的原因估计是可以包括香火,因为灯中可点红烛,而灯座之下则有香孔可以插香,因灯是高挂,

 

所以也有的在灯下多吊燃一挂盘香,在祭拜的时候点亮“天公灯”,特别一般拜天公都在凌晨,所以黑暗之中一灯燃起,

 

估计也有神恩浩荡,普照大地之意!

 

        一般闽南祭拜天上的神明都是用灯的,如“七娘妈”(即“七仙女”,有的地方称呼“七星夫人”)七夕祭拜她们也是用

 

的“七娘灯”,这灯一般和天公灯一起悬挂在大厅檐下,天公灯挂中,较高;七娘灯挂右,较低!其他如家居供奉的观音妈、

 

土地公、帝爷公(关帝爷)一般上香都用香炉(有合用,也有分开各个神仙用不同的香炉的),祖宗也用香炉。

 

         以甘蔗扎门安放灯座的风俗我们没有,不知道是否已经流失?甘蔗我们这一般是结婚才用到,其他时候好象没见

 

人家用整根甘蔗拜神(娶亲的时候有),“天公亭”泉州城内现在估计没有人用(但我在天公观里有见过在卖),另外在农村

 

和晋江等一些外县市有的也还保有这个风俗,我见过那些地方有人用过,城内则不曾见过!至于“两大挂”(长脚钱),

 

现在闽南是用五色彩纸做的,但不是用来拜神的,是给亡者做功德(超度)用的!围桌裙,放碳炉这些也还都有,毛巾和

 

面盆水就没见过了,呵呵~~~

 

       原来道长的祖籍也是泉州啊,那欢迎道长有空的话过来走走看看,指摘指教!道长说30年前迁居,看来是个长者了,

 

不才今年才大三,阅历尚浅若有说得不对之处,还希望道长可以海涵!

                                                                                                                                            

  不才顿首百拜   


所謂「天公燈」,也是早有的,是一對,掛在「天公爐」或「三界公(天地水官)爐」左右,有的更在「天公燈」外側左右

 

加上一對「富貴燈(或有稱為桂子燈、傳家燈、姓氏燈....     等各稱)」,現在仍有一些民家保有此俗。

 

    香、花(茶)、燈、果、燭,是一般祀神必須之物,但香是香、燈燭是燈燭,兩者是並不是互相的替代品,香傳訊(人意

 

上達)、燈燭明(喻神光普照、破迷暗護生靈),構成上下通達及天人皆在之意.....

 

    甘蔗,在中國人的習俗上,凡是婚、喜、慶之類是常用到的,獨哀、喪之事不用...     但近代中,種植的人少了,

 

有些地區也可能因不易取得而逐漸少用,久之,也可能因習成俗而不復見了....

 

    既然有見過有人在賣"天公亭",在其他地方也見過使用,就是有存在的事實,但在貴地沒見人用,是不知何用或不知

 

該如何用....       不敢臆測也。

 

    「高錢」,是指拜天公專用的掛錢,只有黃表色,和掃墓、亡生者使用的「五色錢」並不同,別搞混了。

 


您可能理解错了,我们的“天公灯”一般是单盏,因为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故只用单盏,若是一对的则是红灯,上面有

 

“添丁进财”四个金字,是入厝、嫁娶用的!如果是代表神明的灯(天公灯、七娘灯等)一般都为单盏,喜庆灯才成双!

 

       不才并没说把二者互相代替,而是说灯内既可点烛,灯下又可插香,算“一物二用”吧!当然也不是说灯里点了蜡烛,

 

灯下插了香,供桌上的香烛就可以省略的,供桌上依然得五供(香、花、灯烛、果、水)或者十供(香、花、灯、果、水、

 

茶、食、宝、珠、衣)齐全,不是说上面点了,下面就可以省了的!呵呵~~

 

        甘蔗闽南倒是很多,整根的都只是嫁娶的时候用的,整根拜神的则没见过!

 

        为什么没使用“天公亭”我就不知道了,但是闽南倒是有使用“七娘亭”(祭拜“七娘妈”)的风俗,“七娘亭”也不是

 

每次拜她们都有烧,只在夫妻结婚第一年的七夕(用向七娘妈求子)、小孩出生的第一年(与七娘妈结新契,让她们

 

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小孩十岁(叫与她们续契,告诉她们孩子还小,希望可以继续保佑)、小孩十六岁(叫洗契,

 

代表告诉她们小孩已经长大,不敢再麻烦神明操心了),其余的时候都只烧一排七顶的“七娘轿”就可以,再上述的几次才

 

需要加个七娘亭,“七娘轿”和“七娘亭”一样,都是竹子和彩纸扎的!而“天公亭”在城内则没见人用过!

        听道长这么说我想我就明白了,您所谓的“高钱”是我们说的“插纸”,有红黄两色(两色是合用的),是用来拜神的

 

(祖先和小鬼都不能用),叫“红插”、“黄插”,只是我们都是一张一张长方形的,中间剪有5,6道波浪形条纹,但没有

 

做成一挂把它挂起来!挂起来的五色的就是做功德超度用的!

 


上面关于“天公灯”的说法不才补充一下,我查了一些资料,关于闽南人和客家人的“天公信仰”,发现客家民间以“天公炉

 

”代表天公,闽南民间则兼用“天公炉”和“天公灯”代表天公,如《金门县志》记:“天公无偶像,只以天灯天炉象征崇敬”。

 

在闽西客家住区,迄今未发现居民梁上悬有天公灯,在闽南地区则常可发现。台湾的闽南人也是兼用天公炉和天公灯,

 

吴赢涛《台湾民俗》(台北众文图书有限公司1970年版)于“玉皇大帝”条下记:“此神无神像,只祭拜天公炉天公灯”;

 

《恒春县志》(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版)则记恒春县也有天公灯:“署中大堂天灯,关系合邑风水。其柱年久而朽,

 

换其柱者,必有升迁喜事,蔡令之调彰化,宋令之调台东,其响如应”。曾有台湾学者说,他在台湾做田野调查时,

 

常以居民有无天公灯来辨别居民是闽南人或客家人。

      由此可知,闽南人一向是炉灯兼用的,后来我们大陆闽南只用天公灯并插香于灯下香孔,应该是合二者作用于一了!

 


由你自己所查証之資料去對照余所言,當可知余所言非虛也.....

 

又,一般廟宇外所設的大香爐,也常被民間稱為「天公爐」,那是不對的、錯誤的稱呼。正確的稱呼是「眾真爐」或

 

「天地爐」,乃是召請天地三界過往神祇等的香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