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军女战士电影:《活到天年》(下)——秘传全中国的养生怯病大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3 12:04:57
《活到天年》(下)——秘传全中国的养生怯病大法                              武国忠

如何把生米煮成熟饭,这是彻底解决当代人体内有湿的关键。

真正做熟了的米,有利尿之功而无湿气为患,是养生的佳品。把米放到电饭锅的时候,尽量多放一些水,等水煮开后,再把多余的水滤出来,然后继续蒸,做出来的米饭就大不一样了。滤在一旁的米汤还可以喝,是滋补的佳品。

有位非常熟悉的患者朋友是一位记者,一次,他好奇地问我:“武大夫,你看病近20年了,什么病最容易发生呀?”

第四章 当代人的通病是体内湿重

1.会煮饭,您就生不了病

如何把生米煮成熟饭,这是彻底解决当代人体内有湿的关键。

真正做熟了的米,有利尿之功而无湿气为患,是养生的佳品。把米放到电饭锅的时候,尽量多放一些水,等水煮开后,再把多余的水滤出来,然后继续蒸,做出来的米饭就大不一样了。滤在一旁的米汤还可以喝,是滋补的佳品。

有位非常熟悉的患者朋友是一位记者,一次,他好奇地问我:“武大夫,你看病近20年了,什么病最容易发生呀?”

你还别说,他这一问,还真把我问住了。倒不是我没法回答,而是担心用中医的术语回答他他听不懂什么。直到有一次,我去皖西南参加一个中医界的小型研讨会,才想出了如何回答这位朋友的疑问。

研讨会的地方是山区,地处皖西南,长江北岸,属于大别山余脉,山川秀丽,空气清新。但刚到那里的时候,我心里挺紧张的。想起此地离九江不远,九江古称“浔阳”,白居易有诗句云:“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加上当地以稻米为主食,稻子生在水里,也含有湿气。看来这里湿气太重是无疑的了。广州、香港一带,得脚气的人非常多,不就是因为南方气候本来就多湿,再加上人们常吃带湿气的米饭,湿邪内外夹攻下沉于足部造成的吗?更何况,现在是秋季,山中难免秋雨绵绵,湿气就更重了。《黄帝内经》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召集聚会的“东道主”朋友古道热肠,一路向我介绍家乡的风物。这里地处偏僻,没有受到太多现代化的洗礼,古风犹存。山间秋草萋萋,秋果累累。山里的人,都像我这位朋友那样,清瘦清瘦的,精神健旺,看样子体内并没有什么湿气啊。这是为什么呢?

朋友的老母亲在用土砖垒砌而成的灶台旁点燃柴草,为我们做饭。目睹了这里做饭的全过程,我心里的疑团就被解开一大半了。

这里的做饭方法是:把米和大量的水放在锅里煮,煮开后,滤去米汤,再把这些半生不熟的米倒回锅里,用小火慢慢蒸熟,成为米饭。这样做出来的饭,哪还有什么湿气呢?因为湿气一部分化到米汤里去了,另一部分在文火蒸煮的过程中发散出去了。这样的米饭吃进嘴里,感觉很蓬松,很香,吃多了肚子也不胀,使我饭量比平时增大了一倍。

但我没想到的是,吃了朋友家的饭,感觉尿比以前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仔细一琢磨,才想起稻米有利水的功效。稻子生在水里,沾染水的湿气,但它为什么不被水淹死,是因为它有耐水、利水的本事。喜爱养花的朋友都知道,很多盆栽花草,如果浇水过多,植物的根长时间浸泡在水里,就会腐烂,发出一股酒精味,但是,水稻的根一直浸泡在水里都没有腐烂。为什么,就是因为它能耐水、利水。按照上面的方法做成的米饭,祛除了稻米中的湿气,但仍保留了它的利水功能。这样,它不仅没有湿气,反而能帮助排除体内固有的水湿。真是太妙了。

后来我问了很多人,才发现,在不久以前,人们做米饭都是遵循煮、滤、蒸这三个步骤的,这是传统的做饭方法,只不过电饭锅和锅炉问世之后,传统之法就渐渐被淘汰了。

我们现在做饭,往往是用电饭锅,把米和水按适当的比例配好,一股脑儿放到锅里,加热一直煮到米饭成形,中间不做任何处理。大型食堂用的锅炉则是用高温蒸气把米直接蒸熟,蒸气是大湿大热的,这反倒进一步增大了米饭的湿气。大米中的湿气没有去掉,利水功能又没能充分发挥出来。“脾主湿”,带有大量湿气的米饭吃到胃里,增大了脾的运化难度,使人很快就能把肚子吃到有撑胀感,而湿气也滞留在人体内了,危害无穷。所以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吃米饭的。这与人的体质关系倒不大,关键还是米饭没做好,其实我们吃的都是生米。我们根本不理解传统米饭做法所蕴含的养生妙理,从来都简单地以为只要把米蒸成米饭的形状,就算“生米煮成熟饭”了,其实大不然也。大家因此全变成了“吃生米”的!

真正做熟了的米,有利尿之功而无湿气为患,是养生的佳品。但并非只有用上面介绍的传统方法做成的米饭,才有这个功效。其实,只要我们稍微勤快一点点,用电饭锅也是可以进行这个“煮、滤、蒸”三步走的操作程序的。那就是,把米放到电饭锅的时候,尽量多放一些水,等水煮开后,再把多余的水滤出来,然后继续蒸,做出来的米饭就大不一样了。滤在一旁的米汤还可以喝,是滋补的佳品。有人也许要问,稻米的湿气到了米汤里,喝米汤不是又把湿气喝进体内了?不用担心,湿气溶到水里,就不复存在了。

当然,把米做成“熟饭”,不再“吃生米”,还有别的方法,最典型、最简便的一种就是熬粥。把米放在火上长期煎煮,可以逼出其中的湿气。所以喝粥可以温里健脾,因为粥里湿气少。

哎,没想到一趟皖西南之游,不但回答了开头那位记者朋友的的疑问 “湿病是现代人最容易发生的疾病”,而且居然还找到了应对最容易发生的湿病的养生妙法,何快如哉!

 

2.家里做的饭最香 炒黄的米和锅巴是世上最好的开胃汤

烧焦的锅巴,坚脆发黄,正好可以健脾开胃,米汤有滋润柔和的功效,两者配在一起,做成粥,饭后喝上一碗,不正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吗?这不就是开胃汤吗?这种看似原始的饮食方式真是妙合养生大道啊。

 

有位山西朋友说,他老家的面食无比丰富,如果让他母亲每天三顿饭都做出不同花样的面食,她能做到一个月没有重复。我们听了非常羡慕。的确,把小麦磨成面粉后,可以烙成各种各样的饼,可以蒸成各种形状的馒头、包子,可以炸成不同花样的油条、麻花,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面条,还可以调成各种口味的面糊糊。面食的花样太多了,相比之下,以大米为主食的南方人就要自惭形秽,因为大米通常只用来做成米饭,不搞什么花样。

后来见识多了,才发现,用大米也是能做出各种花样的食物的,米糕、米饼、米线,还有桂林的米粉,不都是用米做成的?但这时,我对食物的这些形式上的花样已经不感兴趣了,我更注重其养生价值。

我想到一道传统菜品:粉蒸肉。这道菜全国都有,谁都不陌生,就是用米粉包裹住五花肉,高温蒸出来的。但要做出高水平的粉蒸肉,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它取决于米粉的好坏。制作上好的米粉,手续非常繁杂,在过去,都是把锅里的剩饭,连着锅巴盛起来晒干,炒黄,再磨碎。稻米经过一煮、一蒸、一晒、一炒,再一磨,那就不一样了。把准备好的肉片放在这种粉里滚一滚使劲一捏,让米粉和肉充分黏合后,高温蒸熟。在蒸的过程中,米粉吸收了水分和肉里面的油,变得非常酥松,同时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香味,与肉香融为一体。炒熟的米粉具有消食的作用,把它和肉结合,减少了猪肉的肥腻程度,使我们吃起来只觉其香,不觉其腻。再从另一个角度讲,米粉炒后,颜色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白色变成了黄褐色,中医认为,五色与五脏是有莫大的关系的,黄色属土,脾也属土,脾主黄色。黄色的米粉正是养脾的好东西,它减轻了脾胃消化肉食的负担。

把炒黄了的米继续炒,就炒焦了。炒焦的米,比黄色的米粉具有更加显著的消食功效。民间有一个单方,叫做“开胃汤”,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偏少、消化不良有奇效。就是用一两白米,放在锅内炒焦,再加进去凉水,煮开后,连汤带米服下。开胃汤是酱油色的,用西医的说法就是,米在高温下炒成了炭,炭颗粒悬浮在水里,人喝下去后可以吸附肠胃里的油腻、污浊,助其排出体外,从而清洁肠胃。这是解释得通的,只不过还是比较浅,炒焦的米,除了清洁肠胃外,还能暖胃、健脾、利湿,正是这么多功效同时起作用,这个单方才有如此明显的效果。

还得说到我在皖西南山区朋友家吃饭的经历。他家用“煮、滤、蒸”三大步骤做出来的米饭,最后在锅

底都会留下一层烧焦的锅巴。等锅里的米饭盛完后,我看到朋友的母亲把米汤倒进锅里,和着这些锅巴一搅和,于是,一锅黄中发焦的锅巴粥就做成了,散发着开胃的香气。吃完饭,再喝一碗锅巴粥,油腻顿消。我再一次为之叫绝:烧糊的锅巴,发黄甚至发黑,正好可以健脾开胃,米汤有滋润柔和的功效,两者配在一起,做成粥,饭后喝上一碗,不正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吗?这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开胃汤吗?这种看似原始的饮食方式真是妙合养生大道啊。我在那位朋友家里住了十几天,离开的时候,我并没有长胖,反倒略微瘦了一些,但是,精神和胃口都比以前更好了,这无疑与这里的环境和饮食有关,尤其是饮食,这时我见过的最自然、最科学、最健康的饮食方式。

吃饭有何作用?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吃饭不是为了增加体重,而是为了维持我们的精神和体力,这就需要吃下去的东西能够迅速消化,转化成能量,不要在体内造成堆积。但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们,运动较少,饮食结构和习惯都不合理,结果造成饮食消化不充分、脾胃压力大、能量物质和水湿在体内堆积等情况。于是,人们最大的烦恼就是肥胖,爱美的女士为了瘦身,不惜尝试各种手段:减肥药、疯狂节食,甚至进行局部抽脂。更可怕的是,伴随着肥胖出现的各种疾病,如血脂高、动脉硬化等。但是,我们每天吃饭的时候,如果偶尔发现电饭锅底稍微烧糊了一点,就马上警惕起来,总觉得那些烧糊了的饭里有什么致癌物质,不能吃。这么一来,我们就扔掉了解决我们切身问题的好药!因为焦黄的锅巴能增强脾胃运化能力,是消除体内脂肪的能手,我们将其逐出门外,太可惜啦。

有人一定会说,你就直接把简单的“开胃汤”的具体做法告诉我们吧。我告诉您,道理和方法其实我都说了,剩下的就需要您动脑筋想一想啦。“自己做的饭最香”,这句老话其实更适合于养生保健。

 

3.痛风的“报应”

我们在菜肴里加上各种作料,不仅是为了调味,还是为了调和食物的性质,减少其对人体的危害。不同的菜要加上不同的作料,这是要根据医理药理而斟酌的,古人对此要求非常严格,可惜这些要求在现代人这里渐渐失传。

 近些年我出诊的体会是,越是有身份的患者,越是成功人士,有一种疾病似乎就越“偏爱”他们。这种疾病就是“流行”于有身份的成功人士之间的“痛风”,当然,很多老年人身上也有,病情通常不算很严重,但痛起来却非常烦人。

有一次,和几位中医同僚一起吃饭。有位年轻的医生,我们叫他小许,讲起他的一个痛风病人,小腿肿得发亮,呈暗紫色,不能伸直,一伸就疼得钻心,百医无效,后来遇到小许。小许医生信佛,他问这位病人:“你平时最爱吃什么?”病人说:“最爱吃螃蟹,特别是边喝冰镇啤酒,边吃刚蒸出来的大螃蟹,味道太美啦!”小许说:“瞧,你现在知道你这病是怎么得的了吧?这是业障病啊,所以医药治不好。你瞧你这腿的样子,跟那个蒸熟的螃蟹腿是不是很像?这是报应啊!”病人略有所悟,但病人的儿子在旁边不高兴了,说:“你这医生怎么能这样?治不好就说治不好,怎么还骂人啊?”小许说:“我哪儿骂人啊?”病人也来劲儿了,说:“你说我是遭报应,说我这是蒸熟的螃蟹,这不是骂人吗?你这个医生,年纪轻轻的,治不好病不要骂人好不好?”小许也急了,跟病人和家属争起来,不料这两个人跑出诊室,大声嚷嚷:“许医生骂人了!许医生骂人了!我现在就去告他! ”差点没把小许气得背过气去。小伙子跟我们讲着讲着激动了,一肚子委屈。

我们听了哈哈大笑。众生的根性有深有浅,我们怎么能指望别人都像自己这样想问题?而且,在医院就得讲医学的,你去讲别的哪儿行呢?怪不得有的病人要生气。“唉,别提了,后来我们领导也是这样说我的。可他这病明明就是报应嘛,你叫我怎么说?”小许又不服气地说道。

我说:“作为一名医生,你得从医学的角度、用医学的术语告诉病人,这个结果(也就是你说的报应)是怎么产生的。医学术语无非就是阴阳啊、寒啊、热啊、湿啊 ”

我们可以把虾和蟹放在一起做一个比较:这两种动物都是生活在水里,无疑有着很重的湿气。但虾生活在水面,螃蟹生活在水底,从它们的生活习性上看,就能辨出阴阳寒热来。

虾属阳,是热性的,蕴藏湿热,所以吃多了虾会上火,身上生疮或阴虚火旺的人最不宜吃虾,人们常说虾为“发物”,就是冲着它的湿热性质而言的。用传统的烹饪法煮虾,一般都会加点葱,因为葱有发散性质,可以发散寒湿,还能鼓动虾的热性,产生升阳、壮阳的效果。

蟹属阴,是寒湿性的,所以蟹的正确吃法是加苏叶一块蒸煮,再用姜汁蘸着吃。这都是为了祛除蟹里面的寒湿性。如果要喝酒,只能喝点白酒或黄酒,这些是热性的,可以去寒气和湿气。在海边吃海鲜的时候,有经验的人都会吃点姜,喝点白酒,因为海里的动物一般都是寒湿性的,用姜和白酒就可以驱寒散湿。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烹饪,不要小看饮食,其中大有学问呢!商朝的宰相伊尹,既是厨师又是医生,就是他调和了药物的四气五味,创立了汤液治病的方法。我们在菜肴里加上各种作料,不仅是为了调味,还是为了调和食物的性质,减少其对人体的危害。不同的菜要加上不同的作料,这是要根据医理药理而斟酌的,古人对此要求非常严格,可惜这些要求在现代人这里渐渐失传。现在很多人吃海鲜的时候都喜欢喝啤酒,甚至冰镇啤酒,这怎么得了呢?这不是寒上加寒吗?湿气遇寒而凝固,不能发散开去,于是形成寒湿邪气往身子下部沉积,沉到小腿上去了,沉到脚上去了,不就是痛风了吗?所以吃蟹得痛风,绝对是可以用医学来解释的。

很多痛风病人都是久治不愈,为什么?一方面当然是因为这种寒湿邪气一旦在体内扎了根就不容易排出去,另一方面就是因为病人改不掉他的嗜好,而这些嗜好一般都与肉食相关,胡吃乱吃大量吃,不知不觉病从口入,等到得病的那天仍不知悔改,等到病恶化了不可收拾的时候还是不回头。脾气坏一点的,你把他的嗜好断了他还不高兴,回到家里又开始喝着冰镇啤酒吃螃蟹解闷了。众生刚强难化,看来,医生即使是真正想帮助人,也还得有足够的智慧和技巧啊!

 4.湿邪无处不在,细节决定长生

如果你打心眼儿里酷爱冬泳,觉得冬泳很舒服,那么我恭喜你,可能你的体质跟西方人更接近,那就放心冬泳去吧。不过要记住两点:第一,上岸后一定要用半新不旧的干毛巾把身子擦红,以排出湿气;第二,记住这个运动只适合你自己,不要将其推广给您的亲人和朋友们。

 有位朋友,身体本来不错,但中年以后心脏出了点问题,总是心悸、心绞痛,后来听说,游泳对心脏有好处,因为游泳的时候,双臂运动量较大,能扩张胸腔,增强心肺功能。于是他在健身中心办了张卡,坚持每周去游泳两三次,冬天的时候还跟人一块去冬泳。可是,游了大半年,心脏不仅没见好转,反而不如以前了。尤其是在游泳后的一两天,特别难受。他跟我聊起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我猜这可能是心脏得到锻炼后的正常康复反应,但不知什么时候这种反应才能消失。”

我听了哭笑不得。

谁说游泳就一定对心脏有好处呢?从运动的角度看,游泳能扩张胸部,对胸肺肯定会有很大好处,但我们也不能仅仅看到这一点啊。游泳的时候,大量的水湿会通过毛孔渗入体内。毛孔是肺在体表的开窍,时刻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当大量的水湿之气渗入毛孔的时候,肺的工作量就加大了,它要把浸入体内的湿气转化成水,并且及时排出体外。所以,游泳时,特别是游了一两个小时上岸后,就想去厕所小便。游泳当中一般都没喝水,这些水从哪儿来的?都是从毛孔渗进来的。把水湿之气慢慢转化成尿液,可想而知人体在游泳的时候做了多少复杂而又艰辛的工作!但这个工作往往还做不够,因为,从毛孔到尿道是一段漫长的旅途,水湿能完全排出去吗?能保证它在途中没有滞留吗?不能!游泳后,有水湿在体内滞留是必然的,所以,游泳一般就增加了体内的湿气。

现代人体内的湿气本来就多,很多人的心脏问题是由湿气引起的,如果游泳之后不注意及时消除湿气,就等于引狼入室,湿邪团结在一起更会加剧心脏负担的。而且,体内有湿气,还容易导致一系列风湿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的发生。

听我这么一说,朋友马上说:“对啊,我现在确实觉得关节不太对劲了。我不游泳了,再也不游了。”

很多人都是这样,思维停留在一个点上。听人家说游泳有利于心脏就赶紧游泳,听人家说游泳不利于心脏又马上不游了,所以,在给人养生建议的时候,我从来不轻易要求别人干什么,也从来不要求别人不干什么,而是根据这个人身心的具体情况,让其稍加调整。

我说:“养生不要这么绝对,记住,从哪里摔倒的,还得从哪里爬起来。你能坚持游泳,说明你喜欢这项运动,怎么能说不游就不游呢?现代人就是缺乏锻炼,好不容易有一个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你不妨坚持下去。”“那这些湿气怎么办?心脏怎么办?”他不解。

其实很好办,只用稍微调整一下就可以了。当每次游泳上岸的时候,一般人都只是草草地擦干身上的水就穿上衣服了,尤其是冬泳的时候。问题就出在这里。在这里我介绍给大家一个非常好的养生方法,是我的老师胡海牙先生传授给我的,老先生每每建议一些喜爱游泳的朋友,在游完泳上岸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先用干毛巾使劲擦身,把全身的皮肤擦红,最好是用那种半新不旧的毛巾,稍微粗糙一点的,这样的毛巾对皮肤的刺激性比较大,而且不会擦伤皮肤。这么一擦,皮肤发红发热,毛孔张开,湿气就从毛孔排出来了。如果不这么擦,一上岸毛孔就闭上了,尤其是在冬泳的时候,上岸被冷风一吹,毛孔更是紧闭,湿气也就少了一个排泄的渠道了。仅仅通过尿液排湿气,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有毛孔和尿液两个途径,那就叫内外通透,湿气就能基本排出体外。身体得到了运动的锻炼,又没有湿气的滞留,会非常舒服。这样,一来不会增加心肺的负担,二来可以预防风湿。而且,在这种内外通透的情况下,人体甚至会排出以往积蓄的湿气。因为肺主皮毛,在运动后刺激皮肤也就等于是在宣通肺气;肺肾相通,肺能调通水道,人体因水道不通而积累的湿邪也就趁机找到出口蜂拥而来了。

湿邪就是我们身体要排的毒。对于冬泳,我其实有很大的担心。这种运动来自西方,西方人体质偏寒,容易出现燥热,所以他们冬天下水游泳,严寒的水正好跟他们寒性体质相应,也消除了他们体内的燥热,他们就会感觉这种刺激很爽,冬泳因此对他们也有好处。而大多数中国人体质偏温,体内没有多少燥热,冬天跳下水去游泳,有可能出现弊大于利的现象。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西方人说冬泳好就跟着说冬泳好,并且也跟着去做。实际上,它完全有可能直接把疾病送进很多人的身上。当然,养生和运动总是因人而异的,我上面说的“西方人”和“中国人”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其意思就是“大多数西方人”和“大多数中国人”,不是说百分之百。在西方也有体质偏温的人,他们不适合冬泳;而在中国,也有体质偏寒、体内有燥热的人,他们适合冬泳。只不过这类人是少数。

如果你打心眼儿里酷爱冬泳,觉得冬泳很舒服,那么我恭喜你,可能你的体质跟西方人更接近,那就放心冬泳去吧。不过要记住两点:第一,上岸后一定要用半新不旧的干毛巾把身子擦红,以排出湿气;第二,记住这个运动只适合你自己,不要将其推广给您的亲人和朋友们。

说了这么多关于游泳的话题,其实我要表达的恰恰不是游泳,而是如何随处小心“湿邪”的入侵。我举出了一个游泳的例子,更多的其他领域的养生方法,请您自己举一反三吧。

 5.每天薏米红豆粥,全家健康乐悠悠

如果世上有一种药,又能当饭吃,还能当茶喝,不仅美味养人,还能让全家人百病不生,您愿意一试吗?

祛除体内的湿气,方法非常简单,只需两个“药”。这两个药能当茶喝,能当饭吃,而且能解决大问题。一是薏米,一是红豆。这两种东西,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面加水熬。熬好后就是祛湿健脾的佳品 薏米红豆粥了。

熬薏米红豆粥是有很多技巧和讲究的。薏米很硬,红豆也很硬,如果放在锅里一直熬,大概熬一个多小时还不烂,很浪费火或者电,而且搞不好还会把水烧干,造成糊底。我建议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在锅里加进去足够的水,烧开后熄火,让薏米和红豆在锅里闷半个小时,再加火,烧开后再闷半个小时,红豆粥就煮成了。第二种方法更简单,就是把现在家里不常用的保温瓶洗干净,把薏米和红豆放在里面,再倒进去开水,塞紧瓶头闷着,每天晚上这样弄好,早晨起来就是粥了,正好当早餐喝。这是非常省事的,也最节省能源的,不用再熬了。

薏米红豆粥有个好处,就是怎么熬都不会发黏发稠,底下总是熬烂了的红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红色的汤,而薏米和红豆的有效成分大半都在汤里。熬粥的时候,水放得多一些,这些汤就够我们喝半天了,正好可以当茶喝。如果是夏天,上午就得争取把它喝完,因为到下午喝就会馊了。沉底的那些薏米和红豆依然可以吃,如果觉得口感不太好,可以拌点白糖。这不是既能当茶喝,又能当饭吃吗?

至于功效,那真是非同小可。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红豆,在中药里称作“赤小豆”,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因为它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红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也不给脾胃造成任何负担。

关于薏米和红豆的“消肿”作用,也很有意思。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试看今人,10个里面起码有5~6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人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有浅而已。去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所以,治疗水肿必用红豆,而实践证明,薏米红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者,效果尤其好。

湿邪是造成现代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的根本,而薏米红豆汤是对治湿邪最好的药。我在临床上给病人开完方子后,总要嘱咐他们在饮食起居上的一些注意事项,其中嘱咐得最多的就是回去熬薏米红豆汤当茶喝。对于不具备这个条件的病人,我会让他用薏米和红豆熬粥,作为晚餐的主食。曾经有学生问我:“您怎么逢人就让喝薏米红豆汤、薏米红豆粥呢?”我说,因为体内有湿是现代人的通病,薏米红豆汤基本上堪称人人皆宜。事实就是如此。我有一位病人,经营着一家大型公司,喝了我的薏米红豆粥后,感觉非常好,竟然吩咐他们公司的厨房每天早上都用薏米和红豆熬粥,给早到的员工做早点,把熬出来的薏米红豆汤,装在好几个大保温桶里,供全公司员工饮用。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薏米红豆粥煮不成黏稠状呢?”还有人对我说:“我在熬薏米红豆粥的时候,加了一小把大米,结果粥就熬稠了,味道那叫一个美啊!”

我说:“千万不能加大米进去!”为什么?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黏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红豆和薏米都是祛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一旦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所以整个粥就稠了。虽然味道可能更好了,但对于养生来说并非好事,就因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红豆、薏米就都白费了,功效全无。

 6.再说薏米红豆粥,随症加减百病休

除了红豆薏米粥,大家还可以多了解各种食物的性、味,举一反三,自己进行加减,组成更多适合自己体质的饮食处方来。这样,食物才能真正成为养生的佳品。最后还是要强调一下不要加大米哟!因为那就有违此方的初衷了!

 很多跟我见习的学生问我:“早就听说您善用经方,但现在看您的方子,怎么连经方的影子都找不到呢?”“经方”即经典的药方,也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列举的方子。实际上,经方不是死的,它们千变万化,可以根据临床加减。我只是在张仲景的原方上做的加减比较多而已,其实依然完全是经方的思路。把经方用到这种程度,是需要功夫的,我不要求学生马上做到这一点,而是让他们先好好学习经方,掌握经方,以后再结合临床慢慢体会,学会加减。此法甚好,能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导上去。

在传授养生方面,我也遵循这个思路,不紧不慢地引导大家逐步深入。以前,我给了大家一个祛除湿气的食疗方:薏米红豆粥。大家在使用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了体会,很多朋友都发来良好的反馈,说是有效果。有的朋友结合具体的疾病,问得更详细。还有的朋友提出,能不能在薏米红豆粥里加点别的东西。看了这些问题,我很欣慰,感觉有必要更进一步,向大家介绍薏米红豆粥的加减法了。

平日思虑伤神、劳心过度而运动量少的人,往往脸上没有血色,精神也不够充沛,甚至心悸、贪睡,感觉头重如裹,心中空虚。这是体内有湿加上心气不足的表现,可以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一些桂圆同煮。桂圆甘温,能开胃健脾、安神补血,能振奋心阳,温补心气,使人精神饱满、中气十足。而且,单纯的薏米红豆粥味道很一般,加上桂圆后,就变甜了,淡淡的甜味,来自炎热的南方,纯属天然,它不仅能驱散我们体内的湿气,而且给我们的心带来生机与温暖。我们就叫它薏米红豆桂圆粥吧,它特别适合强劳力劳动者,也很适合中老年人。

年轻人容易出现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这都是心火过旺、湿热内扰所致,可以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上百合或莲子同煮,或者两种都加。百合能润肺、养颜,又能清心火、安心神。莲子最能养心、清心火,同时又能健脾、补肾,但是莲子稍有滞涩作用,身体比较瘦弱的人可以用,但那种体内淤滞较多的胖子恐怕就不宜用了。用莲子的时候,要去掉里面的心。当然,如果嫌这个粥没有什么味道,还可以加点冰糖。在各类糖中,只有冰糖是凉性的,能清心火。

如果着凉感冒了,或是体内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红豆粥中加几片生姜。生姜性温,能温中驱寒,健脾和胃。注意,生姜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变得辛辣了。如果想在这个粥里加点调味品,那就只能放红糖了,红糖也是性温的。值得一提的是,妇女产后的保养时,喝这个粥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再加点大枣,大枣能温中、健脾、养血,是非常适宜的。

肾虚的人,可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一些黑豆。因为黑色入肾,而豆的形状也跟肾十分相似,是补肾的佳品。

现在人们常说的脚气病,是典型的湿热下注。可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上黄豆,食其粥,同时用熬出来的汤洗脚。内外同治,效果甚佳。

如果咳嗽,还可以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见方的小块儿,加入薏米红豆粥中同煮,可以润肺、化痰、止渴。

山药和南瓜也可以放在薏米红豆粥中同煮。山药号称“气死小人参”,有时候,它比人参的补益作用还大,它是补脾胃的圣品,而且能强肾固精,润肺益气。南瓜能补中益气,还能消炎、止痛、杀虫、解毒,它是直接入胰脏的,对保护胰脏、预防糖尿病来说,是非常好的东西。曾有一个病人向我反映,他和爱人、儿子坚持每天晚餐吃薏米红豆南瓜粥,吃了28天后,三个人的大便都变成了“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型的”,很通畅了。我说:“不错,你统计得很准确,28天,正好是人体的一个生物周期。经过了一个周期的调理,终于见到效果了。”

还有一点值得说明一下,孕妇要是自我感觉没有很重的湿邪最好慎用或忌用薏米,但可用红豆,我们可以给薏米红豆汤做一个减法,减去薏米,再根据上面的思路做加法,可以适量加些大枣、百合、枸杞等其他的品类,同样能做成既能祛湿,又有其他效果的汤来。

这里是一个基本的思路,大家可以多了解各种食物的性、味,举一反三,自己进行加减,组成更多适合自己体质的饮食来。这样,食物才能真正成为养生的佳品。最后还是要强调一下不要加大米哟!因为那就有违此方的初衷了!

 薏米红豆粥加减简表

主症\t主方\t兼症\t加减

神色晦暗、精神不足,甚至心悸、贪睡、心中空虚\t加桂圆

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t加百合、莲子

胃中寒痛、食欲不佳、怕冷\t加生姜

肾虚\t加黑豆

脚气\t加黄豆

咳嗽\t加梨

食欲不振、身体羸瘦\t加山药

泄泻、腹痛、糖尿病\t加南瓜

        体虚、早泄、遗精、夜尿过多\t加芡实
                孕妇\t减薏米,加其他
        产妇\t减薏米,加大枣、小米、红糖等
第五章 养生的最大玄机

1.养生的最大玄机是明白自己是何“体质”

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也要记住,只要吸入肺里的是稍微寒凉一些的空气,这就等于是在自动给身体清热了。因为这种清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经常难免清热过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来点温热的东西来暖一暖我们的内脏。

 我以前有几位忘年交,是建国初期被派到前苏联去的留学生。他们被派到前苏联去学习了4~5年后,回国就成了新中国建设的骨干。但是,他们都英年早逝,一位49岁的时候死于心脏病,一位56岁的时候死于肺气肿压迫心脏导致的心衰竭,还有一位死于突发性心肌梗塞,临终的时候也只有55岁,还没有退休呢。

他们生前,跟我闲聊的时候,每当回忆起在前苏联的生活,总是说那里冷得出奇,比北京不知道要冷到哪里去了。一出门浑身就得裹得厚厚的紧紧的,唯一裹不住的就是鼻子,鼻子在寒风中冻得都快掉下来了,有时候甚至不敢呼吸,一呼吸,冰冷的空气就像两根冰棍捅进肺里 透心凉!留学时期的生活对他们后来的健康状况是不是有影响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中国人的体质偏温,我的那几个朋友恰好就是典型的温而不躁体质。在那种酷寒的环境中,他们呼入了凛冽的寒风。正是这股寒风,伤了他们的心肺。然而,有人会问,为何偏偏这股寒冷只能伤害中国人的心肺?前苏联本国的人为什么不怕呢?

2006年冬天,因为治好了北欧某国驻华大使夫人的病,这位大使硬要请我去他们国家旅行,我身边病人多,没敢从命。双方磨了很久,那位大使没办法了,说:“那我们夫妻就请您在北京周边玩玩吧,我们一家陪您滑雪去。”其实,北京周边我哪儿没去过?何况这么冷的天,真没什么兴致出去玩。但好意难却,我答应了。

谁知,这一趟还真没白来!在雪地里,我感觉冷风吸进鼻子里很难受,所以不想深呼吸,不想过多运动。可这几个欧洲人特不怕冷,玩得兴高采烈,高高的鼻子冻得红红的,一阵阵往外喷着团团热气,特别引人注目。我借着表示友好,摸了摸大使的小儿子红红的鼻尖,肉嘟嘟的,微温,可一摸我自己的鼻尖,发现早就凉了。我想除了饮食习惯之外,西方人之所以相对东方人更能抵御寒气,有可能是因为他们的鼻子和我们不一样!

我的病人中,西方人也是很多的。我总是区别对待,因为他们的体质跟中国人不一样。再加上喜欢吃牛羊肉,他们的体内往往有热。为了把这些热给浇下去,他们本能地喜欢喝凉水,甚至喝冰水。有时候机体平衡发生异常,这些冰水不能把热浇下去,反而凝结在身体的其他部位了,这就导致上热下寒,上面是肺热,下面又有虚寒下痢。时间拖久了,身体正气一虚,各种其他症状又出来了,病人非常痛苦,现代医学往往对其非常棘手。这种情况在我治过的西方人中很常见,而中医,只需对症下药,一个小方子,3~5服药就能轻松搞定。

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也要记住,只要吸入肺里的是稍微寒凉一些的空气,这就等于是在自动给身体清热了。因为这种清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经常难免清热过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来点温热的东西来暖一暖我们的内脏,当然,也有的人会说:“我就喜欢喝冰水。”那也没什么,要么他的体质跟西方人更接近,要么他身体有问题,体内有热。所以,知晓自己的体质,才能找到养生的玄机。

 2.老怕伤寒少怕痨

医学中总是说:“老怕伤寒少怕痨。”又说:“积虚成损,积损成痨。”年轻人不知节约自己的精气神,导致身体的深度损伤,成了“痨”,往往久治不愈,日渐消瘦,甚至早夭。以前的人,有“童子痨”,是由先天不足导致的;有“房痨”,是男女之事没有节制导致的;有“酒痨”,是由饮酒过度导致的;还有“赌痨”,是由赌博成性耗散精神导致的。这些“痨”至今仍有,我要在这上面再加一个“网痨” 上网不节也成痨。

 我有位朋友,是个职位不低的军官,高大魁梧,体格很棒。他的儿子和他一样,17~18岁的时候就已经1米85的个头,虎背熊腰。朋友是老来得子,对儿子爱若掌上明珠,见儿子体格好,非常得意,我至今仍记得他当时对我说,他儿子“能吃、能睡,像头熊”!当然,这是3~4年前的事情,当时孩子正值高考前夕。因为这位朋友职务特殊、事情多,我们联系得很少。但前不久,这位朋友打电话来,说一转眼又是好多年没有见面了,老哥俩该好好聊聊了,他那里准备了一瓶五粮液。我心里想,肯定又是有什么事情了,当然,这也好,当别人有需要的时候能想起你,就是对你的价值的最大肯定。

正想着,朋友的警卫已经把车子开到楼下了。到了朋友家里,见了面非常高兴,朋友精神抖擞,容光焕发。谈笑间,我无意说了句:“你真是越活越年轻啊。”不料,朋友脸上猛然愁云密布,说:“唉,我越活越年轻有个屁用?嘿!小炮!你给我出来!”他开始喊他儿子。喊了几声,屋里才有人答应。就在等他出来的时候,朋友告诉我,他儿子现在在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学读大三,但自从考上大学后,身体就不行了。

“你瞧瞧!现在成这样了!”孩子出来了,他指着孩子说。

我一看,也很吃惊,3~4年前一个虎背熊腰的小伙子,现在成了一根瘦长的“麻秆儿”,脸上也没有血色,神情恍惚。通过望闻问切,我发现这孩子也就是有点心阴虚,因心阴虚导致脾虚,所以变瘦了,没有什么别的问题。我给他开了两付成药:天王补心丸和人参归脾丸,叫他轮流吃,每服药吃一个星期。不过我不死心,想找到孩子的病因。于是跟他继续聊天。很快,我发现,他是个网迷,三句话不离网上的东西,还给我留了信箱、QQ号。我问他:“你平均一天上多少时间的网?”

“只要不出去,我都在网上。”他说。

“你在网上干吗呢?”我问。

他有点支吾,说:“就是查点资料,看看网页,跟朋友同学联系联系呗。”

“没事,”朋友在旁边说,“他的电脑我监控得很严,他不敢干什么坏事的,那些游戏我一般都不让他玩。”

我没理他。没“干坏事”、不玩游戏,不意味着整天泡在网上不伤身体。我们想想,当我们在电脑前的时候,精神状况是什么样的?一会儿想看看有没有人给我邮件,一会儿又打开聊天软件看看有谁在线,一会儿想起某个问题要去网上搜索一些相关资料,一会儿又想看看自己的某个软件有没有新版本,是否需要升级,一会儿还想换一个桌面 好不容易打算静下来做点正经事儿,不一会儿电脑又弹出一个什么新闻,我们点击进去,思绪又随着它到处乱飘了。人在这时候,感觉不到疲劳,但是已经消耗得很多了。我治疗过一位60多岁的老人,就是因为有一天晚上在网上跟网友下棋、聊天,一兴奋,凌晨4点多才睡觉,结果第二天就没能起来,中风了。老年人体质虚弱,阳神消耗过度,机体受损,失去抗病能力,马上就能看见。年轻人体质好,这种损伤一时半会儿表现不出来,但久而久之,造成的虚损更为严重。

所以,我在临床上遇见体质虚弱的年轻病人,总要试探性地问问他是不是有网瘾。结果发现绝大多数人都有!医学中总是说:“老怕伤寒少怕痨。”又说:“积虚成损,积损成痨。”年轻人不知节约自己的精气神,导致身体的深度损伤,成了“痨”,往往久治不愈,日渐消瘦,甚至早夭。以前的人,有“童子痨”,是由先天不足导致的;有“房痨”,是男女之事没有节制导致的;有“酒痨”,是由饮酒过度导致的;还有“赌痨”,是由赌博成性耗散精神导致的。这些“痨”至今仍有,我要在这上面再加一个“网痨” 上网不节也成痨。现在的很多学生、白领,都有深重的网瘾,精神涣散,形体消瘦,做事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心烦、口渴等症状,这就处在“网痨”的初期了。

回过头来说那位小伙子,他对我说,他也知道上网的时候精神很空虚、很涣散,但是他学习啊、跟人交流啊、查资料啊都得在网上进行,他离不开网络;而且,如果不开电脑,他坐着看书根本坐不住,他对网络已经产生依赖了,这就是典型的“网痨”。试想,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哪有什么好的身体?更不要说以后能干什么事业了。我劝他说:“你得戒网,不戒网怎么治都没有用。当然,你每天可以上网一个小时,处理邮件,查该查的资料。其余时间,你出去走走也好,要锻炼自己静坐下来看书学习的功夫,实在要用电脑写东西之类的,请你把网线拔掉。”

他还在犹豫,我对他们父子说:“戒除自己的嗜好,就是在战胜自己。这可以锻炼一个男子汉应有的毅力。你的家庭条件太好了,你什么都拥有,也没有受过什么委屈,你不妨委屈自己一次。那种精神财富让你受益终生啊!”

孰料这话激起了老友对于他穷苦匮乏的童年时代的回忆,于是他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说起旧事。他眼睛里闪着光,对那一段苦难的岁月充满了回味和感激。我忽然觉得,这种心情,这种滋味,年轻的一代人以后恐怕不会再有了

 3.肾气旺,人都旺

肾是人的先天之本。何谓先天之本,就是天赋予一个人的本钱。天是不公平的,它给人的“先天之本”有多有少,而这点本钱,还取决于人在后天如何运用。岁月,是人人都渴望能够留住的东西,所谓的鹤发童颜,绝不是靠外部的保养化妆就可以奏效的,而是要依靠强大内力的支持,这个“内力”就是肾。“肾之合骨也,其华在发”,养肾的工夫做到了,你也便留住了鹤发童颜,留住了青春。

 在很多人心目中,有才华的人都是文弱书生,其实大不然。自古文弱书生多是酸儒、小儒,而真正才华横溢的人,都是智力和体力全面发达的。比如孔子,身材魁梧,《史记》说他身高9尺6寸,折合成现代的尺寸,有将近2米;《淮南子》和《吕氏春秋》都说,孔子比古代勇士孟贲还勇猛,能举得起重达几百斤的城门门闩,飞跑起来追得上兔子,在平均寿命很短的春秋时代,他活了70多岁。再比如唐代大诗人李白,也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而是“剑非万人敌,文窍四海声”,文武双全!安徽的黄山,悬崖峭壁,无路可循,当时只有经验丰富的药农和有修行的道人能够登上,而李白借着诗兴,不知不觉就爬了上去,一览胜景。有佳句为证:“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 ”是什么让一个人有如此惊人的才华,同时又有如此伟岸的身躯、矫健的身体?答曰:天赋。天赋在何处?答曰:在我们身体之中。那就是肾。

为什么呢?在中医看来,肾主骨,生骨髓。人体的骨头,外面是筋肉,里面有骨髓,筋肉和骨髓内外滋养,骨头才得以生长发育,从根本上说,骨骼是由肾生出来的。肾强,骨髓充足,骨骼发育就好,人才能变得魁梧有力,且善于运动。同时,脑为髓海,它就是一块最大的骨髓,是人体骨髓汇集的地方,骨髓充足,必然大脑发达,精力旺盛,灵感多,长于思考,才华过人。相反,肾气不旺盛的人就比较孱弱,由于骨髓有限,难免分配不均,或者给大脑分配得多一些,给其他部位的骨骼分配得少一些,这就会造就一个智力发达但身体孱弱的文弱书生;或者给大脑少分配一些,而给身体其他部位的骨骼多分配一些,这样就让人变得会制“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什么样的人反应迟钝、手足无力?必然是先天不良,肾气不旺的人。

因此,《黄帝内经》说,肾是“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伎巧,取决于天赋,人有艺术天赋、运动天赋、语言天赋、健康天赋。这一切都来自人的先天之本 肾。所以,肾是人的先天之本。何谓先天之本,就是天赋予一个人的本钱。天是不公平的,它给人的“先天之本”有多有少,而这点本钱,还取决于人在后天如何运用。

科学家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大脑,利用率只有5%,其余95%都是闲置的,其中大有潜能可挖。如何挖掘和激发这些潜能呢?有人说要补脑,但现实生活中,任何声称补脑的药品、食品都很难看到明显的效果。有人说要通过教育,教孩子做各种锻炼大脑的游戏、算术题,但这种训练,有智力天赋的孩子能应对有加,乐此不疲,而天赋稍差的孩子会无力应付,产生厌烦情绪。结果呢?不但没有达到开发大脑潜能的效果,反而产生了副作用。天赋好的孩子在这些游戏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天赋差的则在这种无味的考验中身心疲惫,甚至有伤自尊和自信。所以说,大脑的开发利用,归根到底,还应该着重在先天之本即肾的开发利用上。肾是脑、乃至人的整个身体的力量之源、坚强后盾,体力、脑力最终都要靠肾来给予“能量”和“力量”,譬若江河之水绵延万里,其之所以能够滔滔不绝,正在于它有出处源头,借用一句诗歌,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而正是这样一个藏精之所,却被众多不谙中医的人忽视、甚至遗忘,惜哉痛哉!

可以说,大脑和体力的开发利用率,就是人的先天之本的开发利用率。先天之本开发得越多,你的大脑便会越加聪慧,这种聪慧不仅仅是凭借年少而机敏,而是要保证你在暮年之时依旧能够耳聪目明、健步如飞。先天之本开发得越多,你的身体机能也便越强,这种强不是凭借年轻而力壮,而是要保证你的身体老当而益壮。岁月,是人人都渴望能够留住的东西,所谓的鹤发童颜,绝不是靠外部的保养化妆就可以奏效的,而是要依靠强大内力的支持,这个“内力”就是肾。“肾之合骨也,其华在发”,养肾的工夫做到了,你也便留住了鹤发童颜,留住了青春。

这就好比做生意的人,本钱多,生意就容易做大;本钱少的就只能做点小本生意。同样多的本钱,有人利用得多,生意就容易做大,有的人空守着这笔本钱,不知如何利用,也就没办法把事业做大了。同样多的投入,有人经营得好,就能成一番事业,有人运用不当,则最终赔了本。孔子、李白都是那种本钱大、投入多,又经营得好的生意人,所以能有如此令人羡慕的智力和体能。而我们一般人呢?可能本钱不多,但还是学会经营,努力经营,如此才够我们无忧无虑地生活一辈子。

因为,肾是我们的先天之本,它就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我们一定要好好调养它、开发它,充分利用它。养生,其实跟做生意是一个道理。

4.口苦、心浮气躁、偏执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三大因素

根据我的经验,大多数心脑血管中风患者都有脾气偏执或者心浮气躁的倾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执呢?是因为胆的缘故。《内经》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如果胆出了问题,人体就有失中正而胡乱决断了。所以,有经验的中医在遇到中风病人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从胆入手进行调治。把胆的功能调整好了以后,身体才有可能重归于中正。

 这些年来,有很多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风病人在我这里接受“保守治疗”。由于他们病势较深,所以我也不能手到病除,只能用药慢慢调整他们的机体,让他们每服一段时间的中药就来复诊一次,再根据他们当时身体的状况开出新的处方,再继续深入调治。这样反复了三四次后,病人沉不住气了,问:“我这么反反复复地来,每次开这么多药,早就喝得烦死了,你治了这么久到底有没有用啊!”还有人干脆就不来了,倔强得九头牛都拉不回,家属怎么劝都不行,只得央求我去劝。

本来,医生尽心尽力,精心治疗,病人却对他失去信心,这已经够令人恼火的了。而且,按照行业的惯例,“医不叩门”,医生一般是不会主动上门去求病人接受治疗的。但是,我还是会去劝劝这些病人。

其实,这些患者朋友的急躁和偏执与他们的生理状态有关。

我问他:“你早晨起来的时候还口苦吗?”“口苦!还不是你那药喝的?”病人一脸固执,很不客气。

“我看不是吧?你至少5年前就口苦了。那时候我们还不认识啊。”我笑道。

根据我的经验,大多数心脑血管中风患者都有脾气偏执或者心浮气躁的倾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执呢?是因为胆的缘故。《内经》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如果胆出了问题,人体就有失中正而胡乱决断了。所以,中风的病人,在中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思想很偏执,总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对的。当他偏执到一定程度以后,左右的气机就不能随时调整了。中医学上讲,左边的气是主升的,生发太过的病人在临床上的表现就是极端固执。右边的气是主降的,降得太厉害的病人会出现另一种偏执,就是自信心极度不足,就认为什么事情我都做不了。这两种思想上的偏执,导致形体跟着他一起受累。所以,中风的病人,不管是脑出血也好,脑栓塞也好,最后引起的异常病理现象,就是一侧肢体的瘫痪或麻木。偏执于左边的,右边瘫痪了,偏执于右边的,左边瘫痪了。这种不平衡,从中医的角度讲,就是胆失其中正造成的。所以,有经验的中医在遇到中风病人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从胆入手进行调治。把胆的功能调整好了以后,身体才有可能重归于中正。

在治病的过程中,病人对医生丧失信心,或者出现其他的偏执,仍是他的胆在作怪,是病理反应。所以,无论他们如何不客气,我都不见怪。胆经有热,在心理上表现为偏执,在生理上表现为早晨起来的时候口苦。心理上的偏执我们自己不太容易觉察,而口苦却是最能让人记忆犹新的。当我根据病人的病情断定他“至少在5年前就有口苦”的时候,病人马上就有了信心,觉得这个大夫了不起,其实,这只是医学上的一个常识,我只是拿它来树立病人对治疗的信心而已。

而我说“那时候我们还不认识”,也不是调侃之辞,其实是表达了我的遗憾。中医是要治未病的,如果这些病人刚出现口苦的时候就来治疗,我可能只需一个小小的方子,两三剂药就能把他调整过来,或者干脆不用方药,只嘱咐他在饮食起居上注意一点就可以了。不就是胆经上有热吗?当这种热还没有造成人体器质性的病变的时候,是很容易驱散的。

心脑血管中风的病人很多,他们正在忍受着痛苦;而准心脑血管中风的病人更多,他们浑然不觉。口苦、心浮气躁、偏执,是接送人们去心血管中风之地的“三驾马车”。平时,我建议朋友们随时应该自我检查一下,如果自己有这种情况,那也就属于这类“准心脑血管中风”人群了,得赶紧想办法调整。

不过,最需要调整的还是“心”,心态平静了、安定了,心脑血管疾病这种魔鬼就被震慑了。对医生来说,最难治疗的是病人的心病。而对于希望健康的人来说,拥有一颗平静、喜悦的心,就相当于自己身体内天天春风细雨、阳光普照,如此再贫瘠的身体都会涌现不尽的绿色的生机。

 5.高血压分寒热治就肯定有效

单说高血压吧,根据我的临床经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热性的,一种是寒性的,对于这两种高血压就得采取两种不同的治法和调理方法,如果一味去“降压”,那么,就只对一种病人有效,对另一种病人不但无效,而且还会造成危害。

 经常有这样的病人,在我这里吃了几付药后,感觉疗效不错,就对我百般信任了,于是经常打电话来问:“我有个同事高血压,该怎么治?”“我有个亲戚糖尿病,怎么办?”

我耐心地跟他们说:“中医是要讲究证辩论治的,不看到病人,不仔细辩证,光凭一个病名,根本无法处理。”

他们会说:“那您就别开方子,给点饮食起居方面的建议吧。”

其实,饮食起居方面的建议何尝不需要辩证进行?单说高血压吧,根据我的临床经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热性的,一种是寒性的,对于这两种高血压就得采取两种不同的治法和调理方法,如果一味去“降压”,那么,就只对一种病人有效,对另一种病人不但无效,而且还会造成危害。

热性的高血压

病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脸红红的,甚至眼睛也红红的。在中医看来,这种人血压高,是因为肝阳上亢,阳气上冲头部。气太旺了,带动血液循行速度加快,所以血压升高。这种病人,还有一些其他的特征,比如,身上会一阵一阵发热,脾气也很大,一说话就急,越发脾气越起急,血压也就越高,恶性循环。对这种病人,我就给他开一些清肝降火的药,泻一泻。把肝火降下来了,血压自然就下来了。气行和血行,那股气先上去了,血才会跟着它上去。

气为什么会上去呢?这跟肺有关系,肺主治节,主一身之气,一旦肺气不行,肺气不均,气就管不住。这样的病人,中府、云门穴一带必然有压痛,这种痛跟正常的磕一下碰一下那个疼是不一样的,痛中带着酸胀。中府、云门是肺经上的穴位,肺经由此从体内出来循行于体表,这个部位出现压痛,意味着肺经上的气机不利,表里不畅。所以,我建议热性高血压,也就是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每天仔细地在中府、云门这两个部位找找压痛点,一旦找到,就经常按揉按揉,或者经常用巴掌轻轻隔着衣服拍一拍这个区域。拍这个区域的时候,胸腔内会有很强的振动感,心里会有感觉,拍打的轻重以及时间,以心中感觉舒适为宜。

(配中府、云门图)

从五行的角度来看,肺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拍打中府、云门,调畅肺经,金气旺盛了,就能把肝气克下去,由肝阳上亢产生的高血压自然平息,人的脾气也会因此而平和。

        寒性高血压                 病人的脸叫“地黄脸”,就是像地黄那样,面色晦暗,乌黑蜡黄,发黑发青。这表明体内有寒,寒主收引,血管收缩,血压必然升高。这时候再用寒凉性的降压药,恐怕是寒上加寒,雪上加霜。我在临床上治疗的时候就用一个很普通的中成药。叫做桂附地黄丸。

但我现在在临床上开这个药的时候,经常会跟病人费很多的口舌。为什么呢?这个药的说明书写的有问题。它缺少辩证,里面有附子、肉桂,附子有强心的作用,肯定有升高血压的作用,所以认为高血压患者忌用。如果是热性高血压,肯定是不能用这个药的,但对于寒性高血压,这个却是最好的药,附子、肉桂都是温里的,能振奋阳气,驱逐寒邪,寒邪驱逐出去了,血管自然温化,血压不就降下来了吗?

很多病人把药买回去以后,仔细的读说明书,读完了之后会再到诊所找我:“大夫,你这个药给我开错了。你让我吃这个药,说是能降血压,但这个药的说明书没说能降压啊,而且还说高血压病人不能吃,是禁忌症。”

我说:“我没有开错啊。我说你要是听我的,我保证你的血压会降下来。如果听说明书的,你还找医生干吗呢?你就别吃,也别找我了,我治不了你这个病。”

有一部分病人很可爱,马上就说:“好好好,我就听您的,您让我怎么吃我就怎么吃。”他们坚持服用桂附地黄丸,效果都非常不错。当然,我会嘱咐他们,千万不要因为这个药对你有疗效,你就推荐给别人,如果不对证,那是要出人命的啊!

我很感激这么配合医生的病人。我们中医里有一个观点,叫“明医真药好病人”。“明医”并不是有名气的“名”,而是“明白”的“明”,他必须明白医理,懂得辩证。真药就是质量过硬的药。好病人就是配合医生治病,不抬杠,对医生信心十足、言听计从的病人。只要这三者因缘际会,治起病来才会如鱼得水,取得立竿见影的疗效。

 6.越饿的时候吃东西越香

我只想告诉大家一个奥秘:不要迷失在千百种养生图书、养生方法里,要学会倾听你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选择最有感触的一种,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那么,你一定会收获最纯粹、最充实的结果。

 有人问我:“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养生方法,到底该选择哪种才是最好的?”这个问题,让我浮想联翩:

还记得年轻的时候,好久才能去一次电影院,那种新鲜和激动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如今,因为杂事缠身好久才能去一次电影院,去电影院仍有以前那种新鲜和激动的感觉。看来,我们的生活中最贴近内心的部分还是没有变化啊!现在,电影越拍越多了,看电影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了,在电视上可以看,在网络上可以看,还可以把电影光碟买回家看,想回放就回放,想让它停下来就让它停下来,方便无比,但那种感觉,终归不如在电影院舒服。

为什么?因为我们在家里的电视机上看电影的时候,可以同时摆弄摆弄家里的小玩具,可以找点零食吃,可以跟家人聊聊天,还可以趁情节平淡的时候上个厕所。在电脑上看电影的时候,可以同时浏览网页,可以打开聊天软件跟人聊聊天,还可以一边看这个电影一边找其他电影的下载地址 一来二去,精神不集中,所以对电影感觉不鲜明,印象也不深刻。在电影院就不同了,屋子里是黑的,我们除了看屏幕,不允许做任何别的事情。这是一种“匮乏”状态,除了电影,什么都没有。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精神会专注在电影上面,并有尽力品味电影的每一个镜头,挖掘其中的意味,来充实自己的心理需求。

这就好比一个人,越饿的时候吃东西越香,也越能消化得彻底,如果饱食终日,不给肠胃一点匮乏感,肠胃就不知道食物的可贵,不懂得珍惜食物。

我认识一位很有名的作家,他写的儿童文学和青春小说不仅孩子们爱看,连大人也喜欢,我也看过,真美!那情节,那情感,那风景,无不让我深受触动。我一直想找个机会问问他这种才华是从哪里来的,有一次,他自己说出来了。他讲,他小时候,家在农村,特别贫穷,没有吃的,没有穿的,非常穷困,然而,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日子却过得很快乐。因为贫穷,很多东西在现实中得不到,他就通过幻想得到。这让他可以更轻松地跟大自然对话,跟身边的小动物、小植物做朋友,身边每一个微妙的事物都能引起他无穷的遐想。因为贫穷,他没有什么书,只能把自己的课本和仅有的基本课外读物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欣赏,有限的文字,激发了他无尽的想象。在匮乏的现实中,他有一个辽阔而富有的精神王国。他说,儿时的这些经验,是他小说的素材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我一直认为,文字的魅力在于,它给你提供的信息很有限,需要你通过阅读去还原它,通过想象去充实它。人是需要看书的,看书不仅是学知识,而且还要通过文字启迪人的思考和想象,让人变得有灵气。不看书,没有了这种想象力,人就会变得思维笨拙,所以,有人说,三天不读书就会浊气逼人,说得非常对!但是,今天的人们正在丧失想象力,我们有了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不需要专心致志地阅读,自有人声情并茂地把文字信息读给我们听;不需要想象,图片、影响已经把画面送到我们眼前了。我们只要慵懒地享用,并被这些信息牵引,漫无目的地游弋。久而久之,哪有什么想象力,哪有什么灵感?不傻掉就算好了。

只有在物质和信息匮乏的时候,我们内心才能专注,只有专注,我们自身的智慧才能发挥出来,并且和外在的东西相碰撞,发出灵感的火花。有人也许要说,我不需要想象力,不需要灵感,不过,你想过凭灵感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不凭灵感工作又是一种什么状态么?凭灵感工作的人,是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文学家的一个灵感可能会铸成一个千古传诵的佳句,建筑设计师的一个灵感就是一幢大楼的种子,策划者的一个灵感就能启动一个大工作项目,医生的一个灵感就能点燃病人生命的灯塔

浮想联翩这么多了,我只想告诉大家一个奥秘:不要迷失在千百种养生图书、养生方法里,要学会倾听你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选择最有感触的一种,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那么,你一定会收获最纯粹、最充实的结果。

 7.什么才是真正的“排病反应”

我们身体的感觉是检验一切疗法或药物的最好的仪器。疗效好不好,只有它能告诉我们。你用医学手段怎么折腾它都行,让它吐也好,让它出汗也好,让它疼痛也好,就是别让它疲劳。切记切记!

 让很多患者朋友非常困惑的一个焦点问题是:有很多医生公开宣称:“排病反应”是治病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是值得庆贺的好事,患者不但不必惊慌,而且应该高兴才是。然而,因患者相信并执著于“排病反应”而错误治疗、导致病情延误的事件也时有发生。那么,到底“排病反应”存不存在,到底该如何辨析“排病反应”呢?

让我们从一个具体的病例说起:2007年初冬,我有一位学生在广西旅游的时候,见当地有一种特产,叫罗汉果,是止咳的良药。他想起他父亲的咳嗽久治不愈,就买了一些,带回家给他父亲泡茶喝。他父亲喝完后,不一会儿就有反应了,涌吐出很多大量冰凉的痰涎。这个学生蒙了,心想,这是怎么回事?莫非是不良反应?如果是不良反应,那这些痰涎就全是体内的阴津,全是精微物质,吐了真是身体的一大损失。但也可能是排病反应,或许把这些痰涎全部吐掉,他父亲的顽固性咳嗽就治愈了。他自己拿捏不准,问另外一位老师,这位老师非常谨慎,说:“你又不是金元四大家里面那位善用吐法治病的张子和,还是不要用这样的险招为好。何况现在是冬季,冬季要闭藏,要养阴,涌吐对身体必然不利。”这位学生听了,也就不再敢让他父亲泡罗汉果喝了。但据他观察,他父亲自从吐了一次痰涎后,咳嗽似乎有所减轻,但过了不久又回复原样了。所以他一直不死心,觉得当初如果继续用罗汉果,多涌吐几次,说不定会出现奇迹。

最近他把这件事告诉我,问我是什么看法。我听了,马上批评他:“你知道罗汉果是什么药性吗?你父亲的咳嗽,你有没有仔细辩证?听说罗汉果止咳,拿过来就用,这不是中医的思维。”罗汉果性凉、味甘,可以清凉润肺,对于肺热性咳嗽很有效。但如果这个咳嗽是寒性的,那就适得其反了。他恍然大悟,说:“武老师,我知道了,我用错了。我父亲的咳嗽是寒性的咳嗽。”想了想,他又说:“痰涎可能就是罗汉果的寒性引动的吧?我还以为吐痰涎是排病反应呢。我们用完药后,有很多排病反应,比如呕吐啊、下泻啊、出汗啊、流鼻血啊,有的还挺可怕的,令人怀疑是用药不当的后果。那您说,怎么分辨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临床上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经常有病人或病人家属怒气冲冲的来找医生,说:“吃了你的药,拉肚子!”或是说:“吃了你的药,起了一身疙瘩。”病人和病人家属的心都是脆弱的,人在心理脆弱的时候,最容易起疑心。吃了药,症状缓解了,皆大欢喜;一旦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其他症状,他们马上紧张起来。所以,我给病人开药,如果有可能出现较强的药后反应,我通常会提前声明:吃了这个药,你会有什么样的生理反应,不要紧张,那是正常的排病反应,很快就会消失;如果出现什么样的反应,那说明你还得来我这里复诊一次。这样就等于给病人吃了定心丸了,但有时候病人一多也就无暇细说这些了。当然也会有这种医生,见病人有了不良反应,拍着胸脯就说:“没关系,这是排病反应,很快就会好的。”最后,病人的“排病反应”越来越严重,以至酿成大祸。所以,病人和病人的家属一定要学会正确辨别。

辨别某种反应是不是排病反应,有一条“金标准”,那就是:病人在产生这个反应的时候,有没有疲劳感。如果有,那说明不是排病反应;如果没有疲劳感,甚至感到身上有某种轻松的感觉,那就是排病反应了。

当我们风寒感冒的时候,吃了发汗的药,或者吃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盖上被子一捂,出了一身透汗,出汗的时候就感觉身上轻松了,出完汗了更是舒服,再睡上一觉,醒来的时候就完全好了。在这里,出汗是正常的排病反应,这时候排出来的汗跟平常不同,是黏的。如果出汗的时候感到很累,那就是在耗散体内有用的水分的了。当我们体内有积食的时候,吃一点泻下的药,马上就拉肚子,如果拉完肚子马上就感觉轻松了,那说明我们的肠胃又重新恢复通畅了;如果拉肚子拉得让人筋疲力尽,甚至虚脱,那就得考虑是不是吃错了药。

我们身体的感觉是检验一切疗法或药物的最好的仪器。疗效好不好,只有它能告诉我们。你用医学手段怎么折腾它都行,让它吐也好,让它出汗也好,让它疼痛也好,就是别让它疲劳。切记切记!

 8.养生就是养缘

有人这样概括养生的学问:“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虽说如此,我还是试图把这些历来只能口传心授的养生大法,以文字表现出来。因此,我试图尽我的能力,以毕生之所学、所实践,“真传一卷书”。因为,千千万万的人需要真正的养生之道,不能再让大家一味地在疾病的边缘徘徊了。

 有病人问我,他从书上看到某位作者传授的一个养生功法,照着练了一年多,毫无效果。我说:“你练一遍给我看看。”他真的摆开架势,开始比画,动作还真的挺熟练。他还强调说:“书上说,这是一套秘传的功法,威力无穷,历代都不向外传授的。我照着书中的图解练得分毫不差。”

我笑了,想起小时候,对武术很感兴趣,也不知从哪里找来一些书,比如《少林拳》啦,《八卦掌》啦,照着上面的图示,一招一招比画,居然有耐心从头比画到尾,而且天天比画,天天练,练的时候还真觉得有那么回事儿,但练到最后,也还是没见有什么长进。后来听大人们说,练武是要拜师的,没有师父的教导,光看图书,永远也练不成。我虽然很不服气这种说法,但心里已经有所触动了,希望能碰上一位武林高手,拜他为师,得其真传。只可惜一直没有这样的缘分。后来学医,先学习书本理论,后来在临床中接触到很多老医师,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中,我获得了另一番收获,至此才真正领悟到书本理论的精妙之处,真是千变万化,不可言传,领悟到每一句理论的背后都有一片海洋,需要师父的指点才能得心应手地浮沉于其中!

为什么老师如此重要?

书籍里记载的,是有形的“术”,而精华的“道”却只能存在于人的心里。就武术而言,书中记载的一招一式,都是正确的,但在这些招式中,要如何运用意念,如何调动内力,如何掌握分寸,这就不是书中所能尽情描述的了,需要一个师父,针对每个人的根器,掌握一定的时机,口传心授。经过这么一点拨,那些死的招式就会顿时灵动起来,成为活的生命体。同时,也需要自己的感悟,学医也是如此,需要经过老师的点拨,需要自己的领悟才能在书本理论中加进去活的灵魂,让它成为能应变万方的活物。

养生,现在人人都挂在嘴边,但在古代,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不是极有修行的人,是不敢奢谈的。养生的功法,则更为深奥,因为它是要改变一个人的身体的,对于人体而言,就是一次改天换地、重整乾坤。所以,养生的功法,需要动作和意念的配合,才能达到“外练筋骨皮肉,内练精气神”的境界。

无论什么功法,动作层面是最容易学的,但这只是一个小学水平;如果你在动作上讲究力度、节奏,这就到了中学水平;大学水平呢?那就到了意念层面了,这个不容易掌握。所以过去有很多养生秘法,非其人不传,老师看到徒弟不是那块料,就不传给他,因为传了他也不能领会,甚至可能练到歪门邪道上去。但很多弟子会死缠烂打,哀求老师,说:“老师,看在多年师徒情分上,您就教教我吧。”老师心里不愿意传授,但嘴上也不好断然拒绝啊,于是就教给他一些动作层面的东西,让他练练算了,反正也练不坏,好歹还会有点效果。只有对于非常得意的弟子,老师才会传授真正的养生功法,这就不仅仅叫功法了,往往叫做“心法”,需要心领神会。弟子经过点拨,经过苦练,自然感悟出精华之所在,自然会有与众不同的效果。但你要叫他们把这个“心法”写成书,只恐怕又容易,流于表面了。为什么?因为,一方面,精华的东西是难以用文字再现出来的;另一方面,真正的养生心法,非其人不传,他只愿意公开一点表浅的东西。真正的“真传”,真正的精华所在,仍在他心里,只会传给有缘之人。

有人这样概括养生的学问:“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为什么,因为书写得不好,只记录了糟粕的部分,粗的那部分,对于精微的那部分,苍白的语言难以言传;而老师的言传身教,只要对准时机,用一句话点拨一下就可以了,犹如舔破一层窗户纸。虽说如此,我还是试图把这些历来只能口传心授的养生大法,以文字表现出来。毕竟,我还可以用富有张力的语言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精华性的东西;我还可以还原那种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现场,让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交流的气氛。这就不是简单的记录,不是枯燥的描述,而是生动的表现。

        因此,我试图尽我的能力,以毕生之所学、所实践,“真传一卷书”。因为,千千万万的人需要真正的养生之道,不能再让大家一味地在疾病的边缘徘徊了。至于诸位看官能领会多少,这就要看个人的根器如何了。
第六章 养生如果有节,可与天地同寿

1.向食物讨要生命力

越是有生命力的植物,对我们的健康越有好处。现在你该明白饮食的大奥秘了吧?人非草木,可人有时候还真的连草木都不如!因为他的生命力要么在养尊处优中消磨了,要么在劳心劳力中耗散了,因此,补充生命力、补足阳气是养生的根本。

 在门诊中,遇到的最多的咨询是:“大夫,我有哪些要忌口的,我吃什么最好?”

这个话题太大了,每个人的饮食宜忌都要根据他的个性化体制来进行调理。不过,也还真有适合所有人的大道理。

有位跟我学中医的学生,写下了这样的中医札记,让我颇有感慨:“故乡有一种野菜,在冬天里生长,叶子贴着地面展开,立春一过,它便开出小黄花,所以我们叫它“黄花菜”。每年过年,我都会回故乡,在正月里,我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去挖这种野菜。我们那里把挖野菜叫“讨菜”,为什么有这么奇怪的称呼,我一直在琢磨,百思不得其解。

2007年冬天,南方普降大雪。我冒着雪从外地回到故乡,山上、田野里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景象:在刺目的白色世界里,一切都只剩下白色的轮廓和灰色的影子,死寂了。我曾试图用手挖开地上的雪,想看看雪底下湿润的泥土和植物鲜活的根须,但挖开一层雪后,底下居然是坚冰。这雪是分好几次下的,一层压一层,压在底下的都凝结起来了。大地真的严严实实地被冰雪封上了。70多岁的老人都说,他们从小到现在,都没见过这么大的雪!

我心里想:今年恐怕是吃不成黄花菜了。

立春一过,天气就变好了;除夕一过,积雪便化了一小半,家乡的田野露出了亲切的面孔;大年初七,我回城的前一天,积雪已经所剩无多了,我来到田野里,发现黄花菜居然像往年一样,一棵一棵地贴着地面生长,叶子绿得发黑,而且有的已经开始开出小黄花了。我大喜过望:又可以“讨菜”了!

把黄花菜“讨”回家里,拣去其间的杂草、枯叶,再淘洗干净,切成碎末,放在开水里抄一抄,再拌在米饭里蒸熟,就是我最爱吃的“黄花菜饭”了。黑色的野菜末子混合在米饭里,散发着初春田野里特有的清香,吃进嘴里,微微有点苦,令人食欲大开。每次吃黄花菜饭的时候,母亲就会说,她年轻怀孕的时候,反应强烈,身上特别难受,但只要吃一顿黄花菜饭,就浑身轻松了。父亲则会说,镇上那些开店卖农药的人,每年都会到农村来找黄花菜,因为他们常年工作在堆满农药的店房里,不知吸进去多少毒药,他们需要通过吃黄花菜饭来排毒,他们说,吃了黄花菜,一年下来都能神清气爽,百毒不侵。还有的老人说,解放前有一年早春,痢疾流行,有钱的人家死了很多人,但穷人却都顽强地挺过来了,因为穷人都在吃着黄花菜,而有钱人根本不吃这些东西 类似的故事太多了。我一直没有从书上找出这种野菜的学名和药用价值,我觉得,找了也白找,因为我和家人的亲身经历比书上那些苍白的描述要全面得多、翔实得多、亲切得多。

在城里,山珍海味吃了不计其数,但吃过也就忘了,感觉它们并没有给我的身体带来多大改善,甚至没能给我带来什么快乐。而黄花菜饭是我每年真正的美味。我懒得去研究它到底给我排了什么毒,补了什么氨基酸或微量元素,只感觉它让我吃了很舒服、很快乐。它有种神奇的魅力,让我每年回家,哪怕再冷、再脏、再累都要去田野里挖它。尤其是这一次,更不寻常。去年腊月初五开始下雪,今年正月初五前后,雪才化,这些野菜,在雪底下整整埋藏了一个月!它们是怎么生存、怎么生长的呢?简直不可想象!这是怎样顽强的生命力!

而人工栽种的蔬菜就没有这么强的生命力了,刚下雪,它们就蔫了;温室里的蔬菜生命力更弱,稍微遇到温度变化,就活不了。

我的学生有这样的悟性,我感到非常开心。对于人类的饮食宜忌,其实我们会不自觉地做出选择:

我们在潜意识里,首先也会选择吃野菜,其次选择吃人工按季节露天栽种的菜,再次才会选择吃大棚、温室里栽种的蔬菜,为什么?这就是以它们的生命力的多少来衡量的。实际上,我吃一切东西,不仅仅是要吃它的营养,更重要的还要吃它的生命力!越是有生命力的植物,对我们的健康越有好处。呵呵,现在你该明白饮食的大奥秘了吧?

为什么当地老百姓要把挖野菜叫“讨菜”呢?讨,意味着我们自己没有,要向别人乞讨。野菜是大自然的,我们人类无论如何都种不出来,所以,只能向大自然讨取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草木一般春天发芽,秋冬季节枯萎,圆满地完成一个生命的周期,可谓“尽其天年”而去;而人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古人曾说,人的正常寿命是100岁;西方研究人员也声称,按照人的生命周期,人是可以活120岁的。可实际上,又有几人能活到这个岁数呢?人非草木,可人有时候还真的连草木都不如!因为他的生命力要么在养尊处优中消磨了,要么在劳心劳力中耗散了,因此,补充生命力、补足阳气是养生的根本。讨野菜,我们不仅讨得了充饥的食物,而且能讨得野菜的顽强生命力,讨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也讨得“尽享天年”的健康和快乐!

 2.多接触有生命力的东西,你的生命力就越强

我们没有条件每天吃那些合乎节律生长的蔬菜和肉类,我们更没有条件吃千年古树上结的果子,但至少,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那些古老的、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接触和体会,我们也能获得关于生命力的信息,使自己的生命力强大起来。

 我有个患者,是个小型畜禽养殖公司的老板,身体毛病不断,治好这个毛病又会出现那个毛病,隔三差五就往医院跑。后来有朋友告诉他说:“你的体质太差,天天去医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可不行,得找个中医给你调理调理。”于是他就找到我了。

        我问:“你的身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
            他说:“两年前。”        “怎么就忽然成这样了呢?当时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

他没料到我会跟他聊这些,不过见我这么问,也就不拘束了,打开了话匣子。原来,两年前,正值春节前夕,他送一车肉鸡去一家加工厂,当时下着大雪,路滑,他开的车一不小心滑到路边的一条小沟里了,所幸沟很浅,车子滑进去并没翻,只是被震了一下。人除了受了惊吓外,毫发无损。可惜的是那一车鸡,死了一大半。这次事故发生后,他的身体就一落千丈了。

我问:“你以前一天到晚主要干些什么呢?不是在家就是喂鸡?”

“对啊。我家养的鸡不少,主要是我和我老婆两个人操持。”

“你家养的鸡,自己家吃吗?”

“吃啊。”

“那些鸡是怎么死的呢?”我又问。

“我不知道啊,有人说是吓死的,有人说是震死的 不管是怎么死的,反正这些人工养殖的鸡,生命力都太脆弱。”

“你说得太对了!鸡的生命力太脆弱,你天天跟这些鸡为伴,经常吃这些鸡的肉,你的生命就受这些鸡影响了,所以你的生命力也很脆弱!”

“天哪!”他叫起来,“大夫你说得太对了,我老婆身体也不太好呢,很脆弱。那怎么办啊?”

其实,何止这对勤苦创业的养鸡夫妇有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有这个问题:生命力太脆弱。

因为,我们吃的蔬菜,是温室里培养的。那里长年恒温,不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那里条件优厚,没有风吹雨打,在农药的保护下,在化肥的刺激下,蔬菜生长得飞快。我们吃的肉,来自笼养的鸡、猪、牛,它们的生命周期同样是非常紊乱和短暂的,它们的生命力极其脆弱。

我们吃东西,不仅仅是吸收它们的营养和能量,而且会吸收其中所蕴含的生命的信息,也就是生命力。比如,为什么松子比葵花子好?因为松子结在生长了多年的松树上,而葵花只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再比如,你是愿意吃两三年的小桑树上结的桑葚,还是愿意吃百年老桑树上的桑葚呢?你是愿意喝两三年的茶树上摘下来的茶叶,还是愿意喝千年古茶树上的

茶叶呢?肯定所有人都会下意识地选择后者。为什么,后者是更强的生命力的象征,它们所含的信息不一样。就像一个只有5年临床经验的中医和一个有50年临床经验的老中医,谁厉害?肯定是后者。我们从脆弱食物中获得的就是脆弱生命力的信息,就是生物体节律紊乱的信息。于是,我们自身也会变得脆弱,变得紊乱了。除此以外,我们每天接触得最多的,是没有生命的高楼、汽车、电脑以及跟自己一样缺少生命力的人,从这一切中,我们也很难获得什么生机。

那怎么办?我们应该如何增强生命力呢?

我问这位畜禽养殖公司的老板:“当你在喂鸡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去看看古树?有没有想过去找一些长寿的老人聊聊天?”

他一个劲儿摇头:“没有。哪有那个闲工夫啊。”

我笑了,说:“那你回去后,就试着这样去做。看古树,要认真地看,心里想着,这些树,经历了很多个春秋,经历了很多风吹雨打,经历了很多旱灾、洪灾、兵火,但都没有倒下,仍然活着,年复一年地长出新叶子。你仔细体会一下,在你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了,你死后,它还会存在。它们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所以你看,很多地方都有人拜树神,就是在一棵非常古老的大树下烧香,顶礼膜拜,据有人说还挺灵的,有个病啊什么的,一拜就好了。为什么?不是真有树神显灵,而是这棵古树有强大的生命力,你的心对它越虔诚、越恭敬,就越能获得它的信息,获得它的生命力。”

“是吗?看来我也得找棵老树拜一拜。”我能听出他语调里的半信半疑,甚至还有些讥讽。

我不管他,继续说:“还有,跟老人聊天,也应如此。你想,老人活到这个岁数,经历了多少喜怒哀乐?多少天灾人祸,疾病、战争、瘟疫,什么没经历过?但他顽强地活下来了!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都不一定能活到那个岁数。他的生命力很强,你得去用心感受。它们也肯定会很乐意把这些经历讲给你听,你一定不能不耐烦,老人讲的肯定都是对你有用的东西。你听进去了,你就获得了如他一样的生命力。”

“哎呀!”他说,“您说得太对了!我家里还有90多岁的老奶奶呢!她唠叨那些往事,我从来不听。原来对我这么有用啊!”

我笑了,说:“那你不用拜老树了,你老奶奶就是活神仙!”我没有给这个人开任何药物,只是把这些很少对人说起的传统健康理念作为开给他的特殊“养生素”。他回去后照我说的做了,大半年过去了,现在身体已经悄然恢复了健康。

我们没有条件每天吃那些合乎节律生长的蔬菜和肉类,我们更没有条件吃千年古树上结的果子,但至少,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那些古老的、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接触和体会,我们也能获得关于生命力的信息,使自己的生命力强大起来。

 

3.养生的真谛就是沉得住阳气

一般来说,呼吸深长的人用小肚子呼吸,这种呼吸能使气到达小腹部(就是气沉丹田),调动全身气机,其养生功效无穷无尽。而且这种深长舒缓的呼吸,能影响人的性格,使人不急不躁,心平气和,办事稳重。这就是能“沉得住气”了。

 “自古成大事者,遇事首先要沉得住气。”或许我们自幼就接受过长辈这样的教导。“沉得住气”,既是一种心理素质,又是一种生理状态。庄子说过一句话,叫:“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真正懂得养生的、有修养的人,呼吸是很深很长的,甚至能达到脚跟,而普通人呼吸是很表浅的,只能到喉部。这种说法当然有点夸张,但人们的呼吸的确是有深浅之分的。一般来说,呼吸深长的人用小肚子呼吸,这种呼吸能使气到达小腹部(就是气沉丹田),调动全身气机,其养生功效无穷无尽。而且这种深长舒缓的呼吸,能影响人的性格,使人不急不躁,心平气和,办事稳重。这就是能“沉得住气”了。而呼吸表浅的人呼吸的时候,只有胸部起伏,气根本沉不到丹田,使全身处于相对缺氧状态。更要命的是,这种短促而表浅的呼吸让人浮躁,容易着急上火,看什么都不顺眼。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沉不住气”了。

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到底有多少人能“沉得住气”呢?现在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压力到了一定的程度时就会爆发出一股无名火。这火如果发出来,就是大家说的脾气不好,可能和家人、同事之间相处不融洽;发不出来呢,就变成抑郁症,或者压抑出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自己吃不了兜着走。沉不住气带来的不仅是烦恼,而且还有疾病。

怎么才能沉得住气呢?

有人说,那就在呼吸上下工夫,练呼吸呗。于是,马上有人出来教大家如何使呼吸变得深长,如何“气沉丹田,息息归根”了。这是好事。但是,新的问题来了。很多病人反映,他们练了很久的呼吸,不但问题没有解决,反而有了新的问题。甚至还的人,练呼吸之前还是好好的,练了一阵子呼吸,反而练出病来了。当然,我并不是说呼吸不能练,练呼吸练得身强体壮的人,不会没事跑到医院去对医生说:“我因为练了呼吸现在身体很好!”医生能见到的只有练出问题的人,这些人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把他们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就能在呼吸这个问题上有更多的发现,就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更完美的“完全解决方案”。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搞明白,现代人为何呼吸表浅?

我们生活在一个空气严重污染的环境中。空气中的粉尘、毒气对人体有害,于是人体启动了它的自动防御措施,不让这些污染了的空气沉得更深,这样,人的呼吸就变得表浅了。呼吸表浅,本来是人体在污浊空气中用来自我防御的临时措施,但由于人一直生活在这种污浊的空气中,于是呼吸表浅就习惯成自然了,到了空气新鲜的地方他还是呼吸表浅,这时候人就要出问题了。我们练呼吸,就是要调整呼吸的状态,让自己在空气新鲜的时候能转变过来。千万不要练到最后,不分时间、不分场合都呼吸深长,这样只能使污浊的空气深入人体,不易排出,导致疾病。找我的那些病人,都是练腹式呼吸练得非常好的,但是我很遗憾地告诉他:“对不起,你练过头了,你走火入魔了。”

他们听了就非常紧张,说:“那算了,大夫,我不练了。”

我说:“不行,不练也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以前下的工夫都白搭了,你没有得到它的利益反而受了它的害,不值。你还得练!从哪里跌倒的还得从哪里爬起来,从哪里走错的还得回来重新走。”于是,我教他们练呼吸要分场合,找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什么时间比较适合练习深长的呼吸呢?首先是早晨。经过了安静的一夜,空气里尘埃落定,毒气也被夜风吹散;还有就是雨后,风带来远方森林和草原上新鲜的空气,雨把尘埃洗去。这时候空气新鲜,得趁这时候多呼吸一点。如果是雨后的早晨,那就更好了,打开窗子,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这是这个被污染的世界中最稀有的东西,是无价之宝。

什么地点比较适合练习深长的呼吸呢?当然要在空气清新、氧气充足的地方,像树林里、公园里、乡村里啊、绿化环境比较好的小区里,都可以。当我跟一位病人说到这里的时候,他大惊失色,说:“天哪,我都是在拥挤的地铁里、公交车上练深呼吸的!”病人本以为,在空气不好、氧气稀薄的地方练练深呼吸,会增加体内的氧,殊不知却增加了体内的污浊,哪有不病之理啊?

有人说养生要这样做,有人说养生要那样做,我说,养生要学会变。同样是练习深长呼吸,你在环境好的地方练跟在环境不好的地方练,效果完全相反。所以养生练习也要随时随地变化,在空气好的时候才能呼吸,在空气不好的地方呢?可以练练其他的养生功法,练练筋骨,按摩按摩穴位,都是大有好处的,这个时候,如果呼吸表浅那就让它表浅吧,没事。当然,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让自己多多亲近空气新鲜的大自然。春天的雨后,秋天的清晨,我们希望自己不是在灰尘弥漫的

暗室或摩肩接踵的车厢里为了养家糊口而奔命,而是希望自己在树林里散步,在河边与一二良朋好友执手叙谈

或许你要问:“生活所迫,我有这份闲心吗?”

我说:“当然有啊,只要你沉得住气。”

 

4.饮食有节,胃以喜者为补

“节饮食”不仅仅是节制饮食,还有“饮食有节”的意思,就是要按照节令、按照大自然的节律来有节制地饮食。

中医讲“胃以喜者为补”,就是说你体内缺少这种东西,你看见它自然就会想吃。

 “病从口入”的意思,有深有浅。我们在小学的时候,老师就会说:“吃饭前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这是“病从口入”最表浅的意义,如果我们现在还停留在“饭前洗手”的水平,那对“病从口入”的理解就仍是停留在小学的水平。

哪怕吃得再干净、再卫生,吃多了会撑出病、养出病来,这也是病从口入。古人说“已饥方食,未饱先止”,觉得饿了你就吃,觉得差不多你就别再吃了。我们成人平时不太注意,感觉到吃饱了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吃多了。小孩的很多疾病源于吃多了,过去北京有位很有名的儿科老大夫,专门通过调理小孩的脾胃解决小孩的各种疾病。实际上,我通过大量的临床发现,成年人因吃多产生食积的情况非常多,只是我们不愿意承认。久而久之,疾病就出来了。所以,要“节饮食”,不能暴饮暴食。能理解到这个水平,算你对“病从口入”的理解达到中学水平了。

但“节饮食”不仅仅是节制饮食,还有“饮食有节”的意思,就是要按照节令、按照大自然的节律来有节制地饮食。中医对人的饮食结构是按照五行、五色、五味来调配的,在不同的状态下,不同的时间进食不同的蔬菜和肉食。达到这个程度,可以勉强算一个大学水平。但是,大自然的节律也不是死的,有的年份,该冷的时候不冷,该热的时候不热,这时候,饮食又该有所变化了。这就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灵活变化。达到这个程度,才是更高的水平,可以谈得上养生了。

大家都知道“贴秋膘”这个说法,到了秋天,人就不能过多出汗了,同时注意补充营养,让自己长点膘,好应付冬季的严寒。实际上,真正的“贴秋膘”应该在11月以后,一直延续到冬季。入冬以后,饮食历来多注意温补,所谓“秋冬养阴”。在北方,像涮羊肉、羊蝎子这样一些性质温热的食品比较流行。记得2007年冬季,大寒之前下了一场小雪,是一个暖冬,没有冷的条件,但大家还是在吃那些羊肉。由于人体内是温热的,体外又不够冷,于是体内的温热要散发出去,这一散发,坏了,精气闭藏不住了。人在冬天是要闭藏精气的,只有冬天闭藏充足,春天才能有能量正常生发。如果精气外泄,闭藏得不够,到了春天,温病就开始流行了。这就是古人讲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其实,“冬伤于寒”不是简单的受冻,恰恰相反,当冬天不够寒冷的时候,人的毛孔闭合得不严实,张开了,精气外泄,寒邪趁虚而入,伏在体内,到了春天,接着春温之气生发出来,使人犯病,这就是温病。当然,在现在的人看来,一般都认为是感冒了。正是因为2007年冬天不够冷,人们的饮食起居没有因机变化,所以,到了2008年春天,医院里感冒的病人一拨一拨的,比往年多好几倍。所以,虽说“秋冬养阴”,但暖冬养阴仍需慎重,尤其不要以温热的荤腥来养阴。

那么,是不是只要冬天很冷,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养阴了呢?也未必!早在几年前,北京中医院的周鹰大夫就提出,秋冬养阴不适合现代城市人群!因为这群人营养物质摄入有余,而运动量不足,本来就是阴盛阳虚的体质,如果再要养阴,那就过犹不及了。这个看法我是非常同意的,现在临床上,绝大多数病人都有阳虚阴滞之象,他们身上的物质、能量太多了,都淤滞在那里行不开了。体内出现淤滞,必然生热,就像内部出现短路的电器发热一样,人一感到热,又得脱衣服或者喝冰水,于是寒邪又轻而易举地进入体内,人体成了一个寒热交错的场所。这样的人一得病就非常复杂,不好治,没有十几年的临床经验,不可能拿捏得准!这就不是哪一年的问题了,而是我们现在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

如今,我们冬天到底该吃些什么才叫“饮食有节”呢?严格来讲,应该少进肉食、多吃青菜,多喝粥。冬天的蔬菜,主要以大白菜、萝卜为主,这叫“时令菜”,在过去,只有冬天才有这种菜,到了别的季节它就长不出来。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大棚,无论什么蔬菜,任何季节都有。所以我们到了菜市场上,一年四季见到的蔬菜都差不多,根本不知道哪个是时令菜,哪个是反时令的菜,如果不用心的话,那就只能乱买乱吃了。结果,最终是把自己与大自然相应的那种节律感吃没了。所以,要尽量少用那些反时令的菜,比如红颜色的西红柿。红色属火,是夏天的颜色,西红柿也正好是夏天的时令菜,用过去的技术是不能保存到冬天的,除非做成罐头。现在不同了,冬天照样有西红柿,而虽然有,但还是得少吃为妙。

不过话说回来,冬天毕竟还是一个藏精气的季节,我们在饮食上该如何合理地搭配才能把这个“精气”藏住呢?首选喝粥,用谷物熬粥喝。尤其是2007年那样的暖冬,熬粥的原料还可以多加一些山药、赤小豆。谷物是植物的种子,每一颗谷物都能长出一颗植物,其中的生机是无限的,这就是大自然的“精气”所在,也正是人所需要的。山药是长在土里的,它也相当于种子,足以繁殖新一代的山药,其中同样蕴含着生命的精气。种子,吃这些东西来闭藏精气,比大鱼大肉好多了。

饮食方面,学问非常大,我们在后面的文章里还要一一介绍。有人也许非常急于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吃怎么喝,这里,我告诉大家最简单的一个判别方法吧: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看见窝头,你觉得那个香,你想吃它,那么你这一天就吃窝头去;另一天你觉得南瓜好吃,那么,你就吃点南瓜。中医讲“胃以喜者为补”,就是说你体内缺少这种东西,你看见它自然就会想吃。如果吃点辣的、吃点海鲜就过敏,那你就别吃了,因为这说明你的体质天生就不容这些东西。当然,不管什么美味,不要吃得太多,要适可而止。这是饮食的一个总的原则,更具体的学问,且待下文。

 

5.大自然什么时候给我们,我们就什么时候吃

每个人体内都有湿气、湿毒和其他浊物、毒物,当烈日炎炎或是闷热无比的时候,人会借着流汗,把体内的湿邪浊毒给排出来,这其实是老天爷给我们的恩惠,比吃什么药都好。

大自然什么时候给我们,我们就什么时候吃,这叫做“应季”,叫做顺应自然,合于大道。

 有句俗话叫“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很多人问我:“姜是辛温的,夏天天气那么热,吃姜岂不是火上浇油?萝卜是凉性的,冬天天气那么冷,吃萝卜岂不是雪上加霜?”但事实就是这样,身边坚持“冬吃萝卜夏吃姜”的人,身体就是好,并没见吃出什么问题来。

自然界的节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身上的阳气也是如此。夏天的时候,阳气在体表,所以毛孔也张开了,流的汗也多了;冬天的时候阳气闭藏在体内,所以体表的毛孔闭合,身体密切配合我们防寒。这是表面现象,不足以解释为什么要“冬吃萝卜夏吃姜”。

实际上,夏天,当阳气在体表的时候,人体的内部,尤其是肠胃,是虚寒的。这一方面是由于体内的阳气少了,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在夏天的时候更容易吃生冷寒凉的食物,比如西瓜、桃子、梨子等等,喝水也喜欢喝凉的。尤其是现代人,凭借现代科技,想出了各种对付酷暑的办法。饮食上,怎么爽透怎么来,吃西瓜还不行,还要吃冰镇西瓜;喝啤酒、饮料还不爽,还要喝冰镇啤酒、冰镇饮料,此外便是雪糕、冰棍。什么凉吃什么。在吃这些寒凉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固然能感受到一阵子透心凉,但也把寒气送进了我们本来就不温热的肠胃。肠胃一旦受寒,身体就没法安全。所以,夏天拉肚子的人永远比冬天多。肠胃受寒应该怎么办?应该温暖它。姜是辛温的,正好温暖肠胃,及时排出肠胃中的寒气,恢复人体消化系统的活力。

吃姜还有一个好处,姜是辛温发散的,有发汗的功效。夏天出汗,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平时运动出的汗跟夏天出的汗不一样。夏天的汗,你用手一摸,感觉是黏的。倘是其他季节,你再摸身上的汗就不那么黏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每个人体内都有湿气、湿毒和其他浊物、毒物,当烈日炎炎或是闷热无比的时候,人体会借着流汗,把体内的湿邪浊毒给排出来,这其实是老天爷给我们的恩惠,比吃什么药都好。这些湿邪浊毒在人体内到处都是,埋藏得有深有浅,出汗不透,它们就排不透彻,借助腹内的虚寒而继续埋藏。如果吃一些姜,一面温暖肠胃,一面辛温发散,那么,这时候出的汗,就是来自人体最深处的,是由外而内地给人体进行彻底的排湿排毒。

可惜的是,现在有很多人,夏天过于贪凉,在屋里、车里,都用空调吹着,决不让身体流一点汗,怕热,怕汗黏衣服难受;同时又吃着大量的冰镇或寒凉的饮食,这等于从里到外把湿邪浊毒拦堵在体内,不让它出来,身体岂有不受害之理?

所以,我们要学会了解自己的身体,不要热昏了头,不要只贪图一时的凉爽而不顾后果。因为这个时候你的体内很可能不是热,而是寒。夏天,我们不妨观察一下自己的舌头,如果微微有些青紫,那就说明我们体内有寒气了。倘若这个时候你还一味迷信于清凉降火之物,那就南辕北辙了。这时更应该吃姜。

吃姜的方法很多,可以在菜肴中多放生姜,可以适当喝些姜片茶,或者吃些糖姜片,都可以。最好的莫过于特意用生姜煮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汤,喝下去,出一身汗,那种感觉,妙不可言,仿佛能感受到姜汤的辛温之气把我们体内的寒湿邪气统统给赶出来的那种情形。

再讲萝卜。冬天比较冷,所以我们习惯于吃一些温热的食物,以抵挡寒凉的天气,譬如较为常见的火锅,冬天的生意尤其的好,羊肉串、羊蝎子,都是人们的最爱。我们的身体,从深秋开始,包括整个冬季,一直到仲春,都是裹得严严实实的。冬主藏,冬天人的运动量相对较少。运动少,毛孔闭塞,加上吃的东西热性大,那这股热就容易滞留在体内,出不来。所以多数人身体是属于实热臃滞型的。萝卜性寒,可以润肺,通心气,捋肝气,是行气的好东西。吃点萝卜,清一清臃滞之热,同时让你的气在身体里运行起来。给自己通通气,保证你来年的春天不会有大的问题。萝卜产于深秋初冬,自然条件下可以储藏一个冬天,而我们在这个时节内吃萝卜也是最保健的。大自然什么时候给我们,我们就什么时候吃,这叫做“应季”,叫做顺应自然,合于大道。

不过还要补充的是,对于正在进补的人,正在吃人参之类补气益气的东西,就不要同时再吃萝卜了。因为萝卜行气,这个时候吃它好比给车胎充了气又放掉,你的进补计划就前功尽弃了。

 6.入乡随俗,豆腐开路 治疗水土不服的千金秘方

其实,我本人也经常外出旅行,也有过水土不服的情况。经验多了,我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到一处,都先吃这个地方的豆腐。古人云:“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谷都是养人的,但没有豆子就会失去平衡,甚至有副作用。

 每次跟学生们谈到“道地药材”,比如四川的黄连、宁夏的枸杞,东北的野山参,大家必定都很兴奋,往往话题一偏,就聊起了自己旅行的经历、各地的风土人情、风味小吃。

的确,到一个地方后,要想领略它的地方风情,首先得吃那个地方的传统风味,因为这些食品是一个地方特有的水土长出来的,其中含有这个地方特有的信息,那种味道很微妙,到了别的地方,虽然用同样的原料、同样的技术,却做不出那种味道来。比如,合肥会有饭店卖北京烤鸭,但一个北京人去吃了就会说“不地道”;北京会有“桂林米粉店”,而桂林人进去吃了会说“味道接近,但总觉得缺点什么”。其他各地的所有地方风味都是如此,不到此地,绝吃不到此地的风味。所以游遍名山大川,吃遍各地风味,可谓人生的一大快事。

旅行使人心情舒畅、眼界辽阔、心胸宽广,所以古人在强调“读万卷书”的同时不忘强调“行万里路”。但读万卷书容易而行万里路太难。有人虽然有一次旅行的机会,但实际上并不愉快。很多朋友五一、十一或者春节黄金周外出旅行回来,都抱怨,说真是花钱买罪受!确实,大家都趁这个假日出游,你也跟着凑热闹,那就只能在人多、车挤的嘈杂环境中来去匆匆了,根本无心领会一个地方的特色。还有的朋友,虽然有条件避开节假日出去旅行。但每到一处,都容易水土不服,身体出现问题了,吃什么都不香,也就没有福气吃地方风味,品风土人情了。这怎么办呢?“入乡随俗”有时候是需要一些方法的。

所谓水土不服,除了气候不服,最主要的还是饮食不服,脾胃不适应这个地方的水,或者不适应这个地方的土养育出来的食物,就叫水土不服。人体得不到合理的营养和能量供给,于是什么问题都来了,通常是胃肠不适、恶心、呕吐、大便不正常或皮疹之类。不管是什么症状,都是水土不服。所以,克服水土不服,关键在于调理脾胃。

旅行中如何把脾胃调得适合他乡水土呢?《本草拾遗》里有这样两个方法:“鞋底土刮下,和水服,即止。另有一法最便,行旅中只带伏龙肝,虽在万里之外亦无异于故乡。伏龙肝即灶心土也,家家有之。”每到一个地方,只要出现水土不服就将鞋底的土刮下来,兑水喝下去,马上见效。为什么呢?脾胃属土,土能补土,鞋底的土,既有家乡的土,又有异乡的土,二者相融为一体,喝下去以后,意味着脾胃能像容纳家乡的食物那样容纳异乡的食物。先且不管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祝福还是古人无数次临床经验的总结吧,反正到了现在,这个方法似乎不可用了。我们的鞋底不沾土了,而且现在环境污染那么严重,鞋底即使沾土,也没人敢喝下肚子。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带上家里的灶心土,不管在哪里都会和在故乡一样。灶心土就是灶底的土,是一味中药,经过长年高温烤炙,性温,可以暖中土,调脾胃,在古代,灶心土的确是家家有之,但今天,恐怕很少有人家还有这个东西了。所以这个方法也不适用。我这里仅仅将其列出来,做个参考。谁要是有机会用一用,效果肯定是有的。

其实,我本人也经常外出旅行,也有过水土不服的情况。经验多了,我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到一处,都先吃这个地方的豆腐。古人云:“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谷都是养人的,但没有豆子就会失去平衡,甚至有副作用。由此可见,豆子是调和各种食物的,而豆腐乃是豆子的精华凝结而成,所以更是调和各种食物的佳品。再加上豆腐质地柔软,对肠胃没有刺激性,易于吸收,所以,别的食物吃下去都可能伤害脾胃,唯独豆腐不会。各地有各地的豆腐,是用当地土生的豆子和当地的水做成的,吃下去,一方面正好可以调和当地的饮食,另一方面,也正好可以使肠胃在不受伤害的情况下逐渐适应这个地方的水土。

豆腐在中国人的食谱里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简简单单的一道菜肴,却在我们的这片国土上孕育出千姿百态的风味。蜀地有麻婆豆腐,上海有火焙豆腐,浙江有沙锅鱼头豆腐,安徽凤阳有瓤豆腐,江苏扬州有文思豆腐,山东泰安有三美豆腐,等等。这些豆腐之所以风格各异,正是由于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水土特质而形成的。正因为此,品尝豆腐,不仅仅是品尝一种新鲜,还是要让它为我们的肠胃开路,为我们的他乡之游做一个饮食上的铺垫。

从营养学的角度讲,豆腐在富含蛋白质以外,还含有豆固醇,它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从而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常吃豆腐的朋友应该也有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只吃蔬菜,总会觉得肠胃里似乎不够“充实”,缺了点什么,可如果猛吃荤腥鱼肉,又常觉得心里堵塞臃滞,仿佛交通出现了问题;而唯独吃过豆腐以后,心里既觉得营养充实,同时又有种别样的清爽利索。普普通通的豆腐,就会这样让你吃得舒心、吃得踏实,不然,怎会有人戏称豆腐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以外的“第五大发明”呢?

所以,无论何时何地,多吃些素朴白净的豆腐都决不是坏事。适应一方水土,就是这么简单。当然,见到美食,要适可而止,切不可肉山酒海,饱食暴饮。否则你的每一次出游,都是对肠胃的无情摧残。简简单单,吃些豆腐,旅途总是有滋有味,愉快无比的。

 7.如何收获万事万物的阳气为自己所用

由于这位教授曾患多种慢性病,我就让他去最能亲近自然的地方跑步,仔细体会头顶苍天、脚踏大地、神交万物的感觉,向天地和身边的一切吸取生命的能量和信息。于是他在他们校园里绕着一个很大的湖跑步。坚持了一个多月,感觉身体棒多了。

 经常有病人满怀憧憬地对我说:“大夫,您放心,我从现在开始锻炼了。我办了某某健身房的卡,每天晚上都去,家里还买了跑步机。”看那神情,似乎这么一锻炼,他就会永远跟疾病说再见了。

对于这样的病人,我总是一笑了之。因为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多数买了健身卡锻炼的人,真正锻炼的次数、锻炼的质量,反而不如在公园坚持免费锻炼的人。”因为任何健康方法,都像是硬币的正反面,有利也有弊,关键看你怎么权衡和选择。

在跑步机上跑步跟普通的在路上跑步的效果不一样。跑步带可以虚拟一个无限长的跑道,让我们足不出户,在斗室之中就能进行长跑运动;而且它可以控制速度,为我们计算出跑步的里程和我们身体消耗的热量,让我们对自己的运动量做到心中有数。不过,在跑步机上跑步,速度是一定的,人的腿脚不能随心所欲,得随着跑步带的滚动而控制速度,这样一来,不少人会在关节或全身出现相对紧张的状态。而自然的普通跑步的时候,地面是不动的,人的腿脚可以随心所欲地运动,人的身体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调整重心,全身放松,没有一处过于紧张,于是,筋骨更舒活,气血更畅通。

我有位病人,是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他在给我的信中这样描述他在他们学校湖边跑步的感受:

头顶上就是天,高到无垠,使我毫无压抑感。我感觉,在那神秘的高处有股神秘的能量灌注到我的头顶,这是上天的赐予。

身边的草木,也有生命,他们和我的身体一样,吸收天地之灵气,顺应四季的节律。那千姿百态的树影,就是生命的乐章!跑步的时候,它们往我身后闪,彷佛是活的。

身边的那些年轻人,有的坐在湖边,有的和我一样也在跑步。这个园子里永远都是年轻人的天下,那些年轻人永远都是那么年轻,永远都不会老。我跟他们在一起,就忘却了时间,忘却了自己的年龄。我感觉自己的心和他们是一样的。

路在脚下延伸。在这条路上,多少前辈留下过脚印,其中有我的老师,有我的老师的老师,他们虽然故去了,但他们的思想还是活的,我读他们的书,我回忆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光,总能感受到他们鲜活的音容,莫非这就是灵魂?我想,即使我死了,我的灵魂也会这样在这个园子里存在的,躯壳的有无,无关紧要。

还有那一湖碧水,是多少年轻人魂牵梦绕之所在!其中到底是有一种什么样的魅力?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精灵?我说不清。似乎它就在湖心,像珍珠、像美玉、像水晶,谁都看不见,但它使湖水透出了别样的晖光 我绕着它一圈一圈跑步的时候,心就能和它对话,感受到它不朽的生命。每当此时,心里的感动真是无法形容。“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虽然信中已经描述得淋漓尽致,但仍感意犹未尽。可见这种“顶天立地、心与物游”的锻炼的境界有多么美妙。由于这位教授曾患多种慢性病,我就让他去最能亲近自然的地方跑步,仔细体会头顶苍天、脚踏大地、神交万物的感觉,向天地和身边的一切吸取生命的能量和信息。于是他在他们校园里绕着一个很大的湖跑步。坚持了一个多月,感觉身体棒多了,兴奋之余,给我写了这封信。从信中我体会到了这位教授的智慧,他能发现和体会身边万事万物的良好信息,并把自己的身心放到其中去陶冶。其实,只要用心,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8.如何与大自然交换生机

百草萌生的时节里,你真的应该亲近自然,舒展身心,将自己融入这一片清新天地,捕捉住缕缕生机,将这份欣欣向荣植入心田,作为滋养五脏六腑的营养。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效法自然,无违天道,养生之“道”与你也就更进一步了!

 孔子曾经让他的学生各言其志,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大为赞赏。其实曾点并没有讲什么深奥的义理或远大的志向,只是说春天要和大伙儿一起出去走走,在沂河里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春游”吗?

为什么孔子对曾点说的“春游”这么赞同呢?我想起了我少年时,乡里有一位名医,很多年轻人都想成为他的弟子,但他并不欣赏,虽然有人在他面前表现得极其好学、活泼、殷勤,他也不以为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拜见他,我只在他那儿坐了一会儿,聊了几句,一向严肃的老先生居然大为高兴,表示愿意教我学点东西。我当时心里也很纳闷,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后来听先生说,年轻人只要能静默,就必是可造之才。静默意味着一种良好的心态,是一个人涵养的表现,春游也是如此。曾点是一个真正懂得春游的人,这正是孔子赞赏的。其实,春游对于养生,对于修身养性,意义太大了。

春生夏长,秋养冬藏。在春天的六个节气里,立春、雨水还是春寒料峭的早春;惊蛰,春雷一响,惊醒沉睡了一个冬天的万事万物,大地苏醒,草木萌发,人体也在这时候萌发新的生机;过了春分,到了清明和谷雨,草木已经舒展开来,花也开了,风也暖了,到处生机勃勃,人,这时也该舒展心情、舒活筋骨了,这便是适合春游的暮春时节。在这样的时光里,你不出去走走,接受自然的洗礼和阳光的沐浴,而是闷在斗室之内,是不是有点有违天道呢?

春游,还不仅仅是舒活筋骨、放飞心情,还要用心体会大自然的生机,与大自然交流信息。我们看到,桃花开了,漫山遍野,如粉红的轻云一般,但千万不要让它成为过眼云烟在我们面前飘逝,一定要把它们留住!怎么留住呢?花者华也,她是植物生机在封藏了整整一个冬天后的集中喷发。只有开花才能结果,花里孕育着果实,也孕育着更大的生机。看到桃花,要以喜悦的心情和这一树花来来回回多交流几次,以物我交融的意念细细体会它的生机。将灼灼其华的繁盛景象映入脑海,将沁人的馨香植入心田,这样你就摄取了它的生机。桃花是粉嫩的,机理细腻,我们观想,那就是我们的脸,相信我们也会因此而面如桃花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如果没有桃花,人可能不会美得如此叫人陶醉!只要仔细体会这种百花盛开的烂漫景象,体会这种草木隆盛的勃勃生机,它们的生机也就融入到我的身体里面了。

中国自古讲求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要泯灭我执我见,将自己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融为一炉,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自然界的各种声色气味,去感受自然的广大空灵、澄彻纯净。人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所有生物,也就在于我们拥有能够与自然交流和沟通的心灵世界。倘若你对生机这样一个看似抽象的东西根本不能相信,在生活中也不去主动摄取、领受,那么“生机”也自然无法与你接近,你当然就体会不到,最后,就真的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了。

“山也还是那座山,篱笆也是那道篱笆 ”只是我们看待它们的眼光、心态不同了,那认识万物的水平自然就高下相见,对养生的认识也就相应地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自然界的生机处处有之。“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你看那一江春水,它是不是由隆冬的千里冰封,融作绿水,化静为动,汩汩向东?苏东坡的诗里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水为至阴之物,然在主生主发的春天,也会变得活泼,变得温暖。你再看那春风,是不是由凛冽的西北风化做了温和怡人的东风?风乃天地之使,《黄帝内经·灵枢》里有一篇叫九宫八风,即风有八向,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叫折风,折便是折杀消损之意,从东面吹来的风叫婴儿风。婴儿是人生命的起点,是生长最快的阶段。那么婴儿风当然是与生长育化相关了。《素问》里说“东方生风,风生木”,也是同样的意思。自然界诸多植物的繁衍生殖,靠的不就是风作信使,将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吗?然而风不仅仅只与植物相关,在传统医学里,各种动物均分属五种之一,虫就是动物,风的繁体字为“風”,《说文解字》里说:“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今常言“风化”,根据在此也。可见,风实乃化育万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感受春的气息,莫过于沐浴一下如酒醉人的春风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风吹动我们的心弦,它是信使,是自然万物之间的媒介,也是我与自然万物的媒介。在春风里,众生平等,交换着生命的消息。

自然界的生机是微妙而又神奇的,它有着让人惊叹的伟大力量,而这又需要你去用心地领会。百草萌生的时节里,你真的应该亲近自然,舒展身心,将自己融入这一片清新天地,捕捉住缕缕生机,将这份欣欣向荣植入心田,作为滋养五脏六腑的营养。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效法自然,无违天道,养生之“道”与你也就更进一步了!

 9.养阳从春夏开始

春夏养阳,首要的就是春夏不要贪凉。晚上可以睡晚一点,早晨要尽量早起,切勿生倦怠之感,可以“生龙活虎”地努力工作,多多加班,可以去追求功名利禄,可以去追求异性 总之,要把精力放在外面。春天和夏天你就使劲折腾吧!

 前段时间,受香港某财团董事会的邀请,我去给他们的高管做了一个系列的健康讲座。当时正是立夏时节,好在不是太热,空气中飘着槐花香,仍有春意阑珊的感觉。此时谈养生,就春天和夏天兼顾吧。聪明的财团董事不失时机地向我提出颇为专业的养生问题:“春夏养阳如何养呢?秋冬养阴乃注意营养,多食滋补,春夏养阳应当吃些什么呢?”

其实,食物不能完全解决养生问题。阴阳的含义是多重的:寒为阴,热为阳;气入肺为阳,水谷饮食入胃为阴;宣发为阳,收敛为阴;忙为阳,闲为阴 所以,养阴、养阳都须全面考虑,落实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马上有人问了:“我只需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我们目前最大的误区。”不愧是顶级的企业的管理人员,他们不管问什么问题,都能问到点子上!

我说:“那更容易了。春夏养阳,首要的就是春夏不要贪凉。”因为热为阳,凉为阴嘛。春天暖、夏天热,都是有其道理的。人在秋冬养阴时,毛孔闭合,身体在积聚能量的同时,也积聚了一些污垢、毒素,到了春天和夏天,毛孔张开,人体的能量要向外宣发,因此体内的污垢和毒素要借助这个宣发之势而排出。春天,收敛了一冬的身体尚有余寒,寒则温之,而后方利于宣发,所以,春天需要多穿点衣服,捂一捂,把汗捂出来,这就是“春捂秋冻”中的“春捂”。夏天就不用捂也能出汗了。我们可能注意过,夏天出的汗,又黏又腻,这就是体内存积的湿浊邪气。南方农民夏天有“双抢”,割完早稻就要马上把晚稻秧插下去,抢割抢插,挥汗如雨,忙得不亦乐乎。别看这么累,其实也是在养生。双抢后,秋风渐至,人们身清气爽,因为他们通身的邪毒湿气都排尽了。如果我们夏天一天到晚都贪凉,天天吹空调,毛孔闭塞,很少出汗,那就无异于闭门留寇了。

《黄帝内经》说,夏三月,当“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夏日绵长,晚上可以睡晚一点,早晨要尽量早起,切勿生倦怠之感,连午睡都要尽量避免。春天、秋天和冬天都可以午睡,夏天最好别午睡,因为夏季属火,心旺于夏季,午睡又是补心的,所以,很多人夏季午睡起来后,发现眼睛红了,这就是补心补过了的缘故。这么老长的一天,我们用来干吗呢?用来充分把自己的内在能量发挥出来,使其成气候。这段时间,我们可以“生龙活虎”地努力工作,多多加班,可以去追求功名利禄,可以去追求异性 总之,要把精力放在外面。春天和夏天你就使劲折腾吧!

总之,不要贪凉,不要犯困,努力工作,使劲折腾,这就是春夏养阳。到了秋天,你事业上会有累累硕果,身体上也会有清爽通透之感,到那时候,就得收敛起来,安心养阴了。

 10.节日就是用来养心的

节日能给我们平凡而枯燥的生活带来精彩和喜悦,是用来滋润心灵的。如果说,在时空中,我们的心灵也是一个躯体,那么,节日就是这个躯体上的关节,节日里的那些传说,那些活动、那些美食、那些祝福,那些淡淡的喜悦,那些由衷的快乐,就是对这些关节的熨慰、按摩。

 每年到了12月25日,有很多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就开始愤愤然了:“凭什么叫 圣诞节 ?!我们中国人的圣人是孔夫子,可不是耶稣!”“中国人这么热衷于过洋节,真是崇洋媚外!”起初,我还会附和着说:“对对对。”但后来,我却发现:中国人过洋节,也是体现着一种智慧,更确切的说,是一种养生智慧。

这从何说起呢?

还是让我们先看看这个“节”字是什么意思吧。《说文解字》上说:“节,竹约也。”这是“节”字最初的意思,就是专指竹子的节。竹子主干上有节,枝桠上也有节,因为有节,所以显出一种独特的美。那些大大小小的竹节,在画家的笔下,如刀剑,如傲骨,或铿锵顿挫,或柔媚多姿,看似断断续续,实则气韵生动,灵光十足。

竹子因为有节而美,我们的生活难道不也应如此?如果生活就是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如此,那该多乏味!为了使生活变得生动,人们发明了节日。节日赋予人们以某种特权。人们在节日里,或重温那些动人的传说,如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端午屈原投江;或有某些与平日不一样的活动,清明祭祖,中秋赏月,元宵闹花灯;或吃某些与平常不一样的东西,端午吃粽子,腊八吃腊八粥,过年吃年糕。不管干什么,人的心里都会有一种莫可名状的惬意!于是,人们在平时盼着节日的到来,在临近节日的时候为节日而准备。节日给人们枯燥而平凡的生活带来多么美好的点缀!生活中的节日,多像竹子上的竹节啊。如果没有竹节,竹子只不过是一根长长的管子;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节”,人们的生活变得像竹子那样美妙多姿了。这样,“竹节”的“节”便被引申为“节日”的“节”了。古人在造字用字的时候,真的早就深知节日对生活的意义了。

节日是用来快乐的。它带给人们一种由衷的、淡淡的喜悦。此时,人们互相祝福、问候。过年的时候,大家互相说:“新年快乐!”过中秋的时候,大家互相说:“中秋节快乐!”过圣诞节的时候大家互相说:“圣诞快乐!”过生日的时候,一句“生日快乐”更是通过许许多多不同的渠道向我们飞来。生日也是节日啊,是一个人特有的节日。节日的问候,让人心里更加温暖、甜蜜。它至少表明,别人心里还记得我,就是这不经意的一句祝福,沟通了人际的隔膜,拉近了人心的距离。

至此,节日的作用就很明显了:节日能给我们平凡而枯燥的生活带来精彩和喜悦,是用来滋润心灵的。如果说,在时空中,我们的心灵也是一个躯体,那么,节日就是这个躯体上的关节,节日里的那些传说,那些活动、那些美食、那些祝福,那些淡淡的喜悦,那些由衷的快乐,就是对这些关节的熨慰、按摩。春夏秋冬,一年过去了,我们心灵躯体的各个关节都依次被舒舒服服地按摩过一遍了。于是心灵气血周流,畅通无比。可以说,节日是用来养心的,也就是用来养生的。所以,过节的时候,我们什么都不要想,只需跟大家一起傻吃、傻乐,就行了,这就是极好的养生。

中国人自古就有着超乎其他民族很多倍的养生智慧。所以,在中国,人们从来不拒绝任何节日。本土的节日也好,外来的节日也好,不管是什么文化背景的,我们都拿来作为快乐的理由。腊月初八的“腊八节”本来是释迦牟尼成道日,但多数人忘了这一点,转而钟情于香甜可口的腊八粥了。直到现在,北京雍和宫每年腊八节还要施腊八粥,一大早就有成千的男女老少在门口排队等着。

12月25日的“圣诞节”,何尝不是如此。真的是要纪念耶稣吗?我看未必。不管叫什么名字,不管属于哪种文化背景,我们中国人要的仅仅是快乐而已。当今,中国的节日就更多了:有西方传过来的,还有感恩节、复活节、愚人节;有国际通行的节日,如五一劳动节;有官方的节日,如国庆节,等等。自从有了西历和农历的并用,中国人现在每年要过两个年,一个是元旦,一个是春节。更有意思的是,中国人也因此有了阴历阳历两个生日。

快乐的理由真是越来越多,可偏偏有人一会儿要排斥这个节日,一会儿又要排斥那个节日,把本该快乐的事情化作烦恼。我只能说,这些人虽然口口声声标榜中国传统文化,而实际上并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

话题还是回到养生和健康上,其实,在每个人的生命年轮中,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节”,正如开头提到的《说文解字》对“节”字最初意思的解释:节,专指竹子的节。如果把人体的健康比做一棵竹子,那么,当身体遭遇变故或疾病的时候,也就是竹子的结节之处。每棵竹子都会有结节,就像每个人都会遭遇疾病。所以,如何看待健康和疾病,就如同如何看待竹子的结节,或者更广义的说,如何看待人类各种节日之节,是排外、愤然,还是怡然、随喜?一切就看你自己的心态了。养生与健康的最高智慧,就在这里面。

《活到天年》 第三部分

湿气,仍是震区最大的敌人。任何邪气,一旦依附于湿气,就会变得特别强大而顽固。浊气与湿气结合就是湿浊,烂裆病就是湿浊产生的。治疗方法,我建议内服藿香正气丸或藿香正气水。所以,从中医的角度讲,我建议向所有灾民及救助人员发放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水或者藿香正气胶囊,每日服用。
第七章 治病还是救命

1.当我们面临身心的地震时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湿气,仍是震区最大的敌人。任何邪气,一旦依附于湿气,就会变得特别强大而顽固。浊气与湿气结合就是湿浊,烂裆病就是湿浊产生的。治疗方法,我建议内服藿香正气丸或藿香正气水。所以,从中医的角度讲,我建议向所有灾民及救助人员发放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水或者藿香正气胶囊,每日服用。

 这是一个中国人极难忘记的特殊时刻,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灾难在一瞬间降临。对于绝大多数死难者来说,我写这篇文章的日子,正好是他们的“头七”。按照我国的传统,人死后的“头七”是很重要的,亲人要为他哀悼,慰藉死者的灵魂。这天,全国人民哀悼死难同胞,警报拉响,汽笛齐鸣,举国同悲,人们一同默哀3分钟,正表明了传统文化对国人的凝聚力。其实,每个人一生中又何尝没有自己健康的“特殊时刻”呢?生病,重病,乃至绝症,不都像一场“地震”对于一个国家一样吗?道理也是一样的,怎么应对呢?那就要向《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本来,在那举国哀悼的3天,我是不打算发表任何博客文章的。但很多朋友都对我说:“现在地震过后,灾区存在防疫问题,您能否站在中医的角度,对灾区幸存者和救助人员提一些养生防疫建议?”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疏忽,真是不应该!于是马上动手写作。

古人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次地震尤其是如此,废墟中还有死难者的遗体没有挖掘出来,加上天气较热,连日阴雨,湿气绵绵,很多地方的空气中已经弥漫着尸体腐烂的气味,这是一股浊气,对人的健康肯定是有害的。因为,人体腐烂而产生的恶浊邪气最容易伤害健康人。几天下来,当地居民及救护人员中已经有一些人出现“烂裆病”,就是感觉到裆部不适,痛痒难耐,甚至出现溃烂。如不注意防范,发展下去就严重了。

死者长已矣,生者的健康是更重要的。中国人自古就在各种灾难中总结了一整套防疫经验,简便易行,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震区的幸存者,经受完灾害的惊吓,又面对家园被毁,亲人死伤,我们难以想象他们精神的创伤,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人体的正气是极其虚弱的。救护人员、工作人员面对灾情,无不日夜奋战,必然相当疲倦,人在疲劳的时候,正气同样虚弱。人体的正气,有抵抗外邪的能力,《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一旦虚弱,邪气就能趁虚而入了。所以,悲伤或惊恐过度的人,疲劳过度的人,最容易感染瘟疫邪气。我首先要建议的就是,所有的生者都要节哀,调整精神状态,同时注意休息,不可过于疲劳。

在遇难者遗体掩埋方面,中医的建议是,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尽量深埋,同时在遗体上覆盖适量的生石灰。因为生石灰最能吸收和化解尸体的浊气。不然,尸体释放的浊气仍有可能透过土壤,蒸腾到地面上来,经久不散。

湿气,仍是震区最大的敌人。任何邪气,一旦依附于湿气,就会变得特别强大而顽固。浊气与湿气结合就是湿浊,烂裆病就是湿浊产生的。人体内在的湿气和外在的湿气相呼应,导致体内湿浊下注于下体,是这种病的根源。其治疗方法,我建议内服藿香正气丸或藿香正气水,外用藿香正气水涂洗感染面。藿香正气丸能以芳香化解浊气,还有解表去湿、扶正祛邪之功效。总之,这个药是保护和提升人体正气的,在震区湿浊邪气流行的环境中,它能提高人们抗邪能力,人人皆宜。所以,从中医的角度讲,我建议向所有灾民及救助人员发放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水或者藿香正气胶囊,每日服用。

芳香化浊,是灾区人民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养生功课。从现在起,不妨在居室或帐篷内燃烧天然的香料,如藏香、檀香等。按照我国的传统,人死后是要烧香的,烧香一方面是为了祭奠亡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用香气来化解尸体产生的浊气。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可以燃烧一些带有香气的植物。四川一带香气的植物很多,如藿香、木香、樟树、白芷、艾、菖蒲等。当然,燃烧这些东西的时候,要注意防火。如果不燃烧的话,还可以把这些带香味的东西佩戴在身上,或者放在鼻子前经常嗅一嗅,这对身体都是大有裨益的。因为,芳香不仅能化浊,而且能宣肺、醒脾,把沉积在肺里的浊气排出去,同时激活脾胃的运化食物营养的功能,强化人体的先天之本。总之,在这次防疫战斗中,中医和西医要相互配合,各展所长,杀灭病菌是西医的强项,而中医的强项是使人体增强抵抗病菌的能力,不给病菌安营扎寨的机会。如此双管齐下,内外夹攻,疫情也就无处藏身了。这是震后防疫的最佳措施。

对于这次的灾后防疫,我是非常有信心的。为什么呢?因为我看到了正气。这股正气不仅仅是人体这个小天地间的正气,而且是洋溢在整个中国大地上,乃至整个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全世界人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积极抗震救灾。在那天下午14点28分的默哀后,人们在天安门广场高喊“中国加油”!中华民族在灾难的考验下,没有屈服,而是显示出了无比的团结与坚强!其实,在中医看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运行机理与人体是一样的。人体只要有正气,就不怕病邪,即使生病了也能迅速调动浑身的气血去修复,病愈后身体反而更强壮;在这次灾难面前,我看到我们国家的这股浩然正气,我相信,一切创伤都会慢慢修复的。

有这股浩然正气弥漫在人间,瘟疫邪气是可以战胜的。让我们为灾区祝福吧!

而如果万一你自己也生了急病,甚至得了重病,疾病也像是你身体内的一场“突发地震”。那么,也要切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句古训,让你身体的浩然正气,去抗击侵入身体的病邪。正气高一分,病邪就退百步!

 2.治病先治心,人才有好命

真正的好医生,不仅仅是治病的,还是治命的,他给你的养生保健建议不仅能改变你的健康,还能改变你的命运。

 你见过这种人吗?一眼看上去,大概30~40岁的样子;问他年龄,他要是说他明年60岁,你也会相信,要是说他今年28岁,你也能勉强接受。其实这个人就是28岁,是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博士。

他来我诊室的时候,显得忧心忡忡,其实他也没什么大问题,只是胁下痛,肝气不舒,精神不振。我用针灸给他扎了几针,就不痛了,然后我又给他开了几服药。那天正好病人少,我便和他多聊了一会。他说,他们班有一个同学,放暑假的时候发现肚子里有一处疼痛,便到医院检查、治疗,可暑假还没过完,就去世了。他觉得人的生命太脆弱了,疾病太可怕了,医院有时候也挺恐怖,病人到死的时候,仍不知道自己是死于病还是死于医。所以,他感觉身体不适,就来找中医调治。我也不是他找的第一个中医,他以前找了很多医生,效果都不错,但总是过不了多久,胁下又会隐隐作痛。他想,大家不是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吗?怎么中医这次也只能治标而治不了本?所以,我这次虽然是“手到病除”地解除了他的病痛,他仍不太安心。

我对他说:“其实,治标和治本都是相对的。可能前面那些医生把你的病完全治好了,但你生活中使你得病的那个因素还在,迟早不还得让你得这个病吗?”

他说:“你讲得有一定道理,但我生活中是什么因素让我老得病呢?”

我笑了:“这得问你自己啊。我又不会跟踪观察你。你觉得你有什么不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起居、饮食?还有,你一般胁下痛是在干什么事情前后呢?”

“其实,比起其他同学来,我还是比较注意身体的。我晚上11点就会睡觉,早上7点起床,中午打个盹;一日三餐我都吃;我也经常做运动。哦,对了,唯一不好是,我喜欢喝酒,一般每个星期都有一两次,晚上和朋友一起出去喝酒,醉醺醺地回来,好几次,就是晚上喝醉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

时候感觉胁下好痛,而且嘴里很渴。”

找到原因了!我松了一口气。这位博士,犯了养生大忌,那就是“夜醉”。《孙真人养生铭》上的白纸黑字谆谆告诫人们:“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就是不在早上发怒,不在晚上醉酒。为什么呢?早晨是人体阳气生发的时候,如果受到怒气的扰乱,阳气就不为利反为害;晚上是阳气收敛封藏的时候,如果你迫使阳气生发,好比一个人睡得很香时你却硬把他从被窝里拽出来,这样就把身体给伤了。不仅伤了阳气而且伤了阴气,因为酒精的刺激使人在夜晚无法封藏必要的能量。

我把这些道理如实跟这位博士讲,但他面有难色,说:“一起喝酒的,都是几个非常铁的哥们,一个系的师兄弟,总是你喊我我喊你的,不去也不好啊。大家都是性情中人,非常难得 ”我乐了。总是遇见这种情况,病人的病源于某种不良嗜好,但一旦医生想断除这嗜好,他们必定反抗。以前还有位“文人”对我说:“人无嗜好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趣也。”总之是百般辩护,表示很有困难。我于是说道:“君子之交才是非常难得?我看你这病倒是非常容易得!”

“哎,其实古人晚上也喝酒,你看辛弃疾,他晚上就喝酒,但身体多好,老英雄啊。他在词里说 ”

我打断他的话,说:“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对吧?你学古人的东西,就学会人家晚上喝酒?你以为那很潇洒、很痛快吗?不是的!这首词前面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人家心里悲愤啊,哀愁啊,无奈啊,不是放荡!更不是隔三差五晚上就去喝酒。苏东坡也说: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这也不是常态。到了家叫门没人答应,他 倚杖听江声 ,你有这么好的心态吗?”

这位博士听了很吃惊。他大概以为医生只会看化验单和处方书。学医的人真的不容易啊,三教九流都得懂一些,该和病人转的时候还是要转的,这样才能让人信服你。

我本来以为他听进去了,服了,不料他又说:“我马上要毕业了,面临工作,像喝酒这样的事情,在社会上也是有必要的,不喝酒混不开啊。”

“我不喝酒,但我没有混不开啊!”我笑了,“你这个年轻人,为了护着自己这点可怜的嗜好,想尽了借口啊!别说了,信我一句话,这个嗜好是让你生病的,是你的敌人,它迟早会让你像你们班上的那个同学那样!你还在为它说好话!至于那些朋友,你试试,不跟他们喝酒,看看你的生活有没有什么好的改变,心态改变了,你的身体会变得怎样。”

他若有所悟地走了。

再见到他,已是两年以后。若不是他主动自我介绍,我绝对认不出他,因为他比两年前年轻多了。他带着一个漂亮的姑娘来。这时他才告诉我,他回去后晚上再也不喝酒了。从此,他把精力放在学业上,不久,博士论文获奖了,一毕业就被北京的另一所重点大学录用为讲师。也就是在他戒酒后不久,也找到了女朋友,就是现在他身边的这位姑娘。他对我说,其实他女朋友也没什么病,只是经常睡不好觉,想让我把把脉,给点建议。因为他在这两年慢慢悟出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好医生,不仅仅是治病的,还是治命的,他给你的养生保健建议不仅能改变你的健康,还能改变你的命运。

 3.养生治病的第一大药名叫“心药”

病人呢,固然需要精明一点,但在有的方面也没必要太精明,只要医生不坑你,听他的就没错。当然,真正精明的读者会发现,与其让医生给自己开“心药”,还不如自己给自己开“心药”,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心病靠自己!

 为了解决病人的“心病”,有时候我不得不“骗”上一把病人,以便让病人能吃下我开的“心药”。

有一次外出开会,见到一位搞数学的中年学者,我们聊得很投机。他见我是医生,就让我给他诊断诊断有没有什么毛病。我给他把了脉,看了舌象,又问了问生活方面起居的一些情况,没有发现什么大问题。唯一的遗憾是他有轻微的颈椎病,是由于长期伏案造成的。这个其实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他的头项微微前倾。

我对他说:“你还真有个不小的问题啊!”

他一听就慌了,问:“什么问题啊?”

我说:“你的颈部已经出现了大范围的气血淤滞,这可不好啊!气血阻滞在颈部了,阳气和血液不能上升到头顶,你是不是经常觉得头脑昏沉啊?在这种状态下,脑细胞早衰,很容易造成老年痴呆症。更危险的是,大脑供血不足,容易导致脑部血管老化,造成脑溢血或者脑血栓,引发猝死。”

学者一听,顿时面如土色,问:“那该怎么治啊?”

于是我把我防治颈椎病的那一套全教给他了:首先是在桌子沿儿上滚揉后溪穴,以正脊、明目、升阳、泻火;其次是注意坐姿,腰背挺直;再次是经常用热水袋敷一敷后颈窝,借热力温化筋肉,以助气血循行。同时,我嘱咐他,睡觉的时候头不要朝着窗子,工作和学习的时候,要避免风扇或空调往后背和后颈窝儿这一块吹。

他拿出纸和笔,一一记下,郑重地收好。后来还给我打电话,说他现在坚持按我的建议做,每天只要双手闲下来了就滚揉后溪,每天晚上坚持用热水袋敷后颈窝儿,坐着工作的时候,决不敢有半点不正,现在他感觉精神状态比以前好得多了。我知道,如果我当初只说他有轻微的颈椎病,不把小病说大,他是不可能这么听我的话的,更不可能坚持我的那些建议。

有位做了好几次手术的结肠病患者,整日忧心忡忡,他才60岁,总觉得没活够,于是到处求医问药,企图找到一个神医,把他的病连根拔起。我给他诊断后,对他说:“我不管你是什么病,我只要找出你的病因、病机,然后辩证论治。你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大肠有湿热。把大肠的湿热一清,就什么都没有了。”我只给他开了一个成药:地榆槐角丸。让他两天吃一次,每次吃一丸就行了。后来,这位患者说,他去了很多医院,唯独这一次买回去的药最少最简单,心里顿时有种轻松的感觉。

有位中医爱好者,看了一些医书后来找我,说自己的肺可能不正常,呼吸比较短促,而且自己能够意识到,而医书里说标准的呼吸是匀细深长的,但他自己意识不到。我说:“对,你的肺是有问题。肺属金,金克木,肝属木,肺病传肝,所以,像你这种情况,接下来还可能出现肝的问题,肝生风,风性动,所以你身上可能会出现游走性的痛或者痒,就是说,你能感觉到身上某一处痛或者痒,但你又不好定位,不经意间又跑到另一处去了。我这次不给你开药,你回去继续观察,感受一下身上有没有游走性的痛痒,如果有,我就按照肺病传肝的治法,先治你的肝。”他回去后,开始把注意力放在身上了,一心一意地寻找游走性的痛痒,一个多星期后,他打电话来说:“我没有感觉到游走性的疼痛啊。是不是肺病没有传肝啊?”

我说:“是吗?那呼吸怎么样了?”

“哎呀!”他说,“这段时间我没注意,不知道呼吸怎么样。对啊,这不就是意识不到自己的呼吸了吗?难道我的肺也好啦?”

其实,他的肺根本就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因为读了点医书,对号入座,结果越对照自己越像,越来越紧张,所以想出病来了,我跟他说了一大通“肺病传肝”的道理,其实意在转移他的注意力,注意力一旦转移,他呼吸上的毛病也就没有了。

总之,我之所以偶尔要“骗”一下病人,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真正给他们治病。我是在调整他的心态,这也是治病的大药。而病人呢?固然需要精明一点,但在有的方面也没必要太精明,只要医生不坑你,听他的就没错。当然,真正精明的读者会发现,与其让医生给自己开“心药”,还不如自己给自己开“心药”,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心病靠自己!

 4.中医治病就是激发人的自愈潜能

最高明的医生总是对那些没有病的人进行一下简单调节,把疾病扼杀于尚未成形之际,使人不再生病。遇到

已经生了病的人,中医还是调理。草药、针灸、推拿,一切中医治疗手段都是调理手段,目的都在于使人体恢复平衡,激发人体自愈机能,而不是说有一个病我马上就能把它直接镇压下去。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医疗界的会议,遇到一位西医大夫,非常客气,非常谦逊,我们聊天的时候,他对我说:“哎呀,还是你们中医好啊,对病情堪称掌握全局。我们有时候细致是细致了,对病人讲出了所有的病因、病名,但论起治疗,很多时候只能采取对抗疗法:遇到高血压就降血压,遇到糖尿病就降血糖,遇到炎症就消炎,特别容易出现 按下葫芦起了瓢 的尴尬局面。”

那段时间,正好中西医论争非常激烈,中医和西医往往都站在自己的这一边攻击对方,我万万没有料到这位西医大夫会说出这样的话。他越是这样说,我倒越不好说什么了。看来人还是谦逊一点好。如果一直处在攻击别人的状态下,处处逞能,那么,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有几斤几两。而且,你强词夺理,别人说不定比你还能强词夺理。如果能处处礼让,别人也会对你礼让、谦逊了。如果你敢于真诚地说出自己的不足,别人也会在你面前说出掏心窝子的话来。

“哎呀,您过谦啦。西医自有西医的长处。”我真诚地对他说道:“我有时候倒觉得,中医什么病都治不了!”

这位西医大夫马上问我:“此话怎讲?愿闻高论!”

所谓的中医什么病都治不了,是因为,它只能对人体进行相应的调节、调理。疾病是由人体很多不平衡造成的,一旦这些不平衡被调节过来了,人体回复了中正平和的状态,疾病也就没有了。所以,在中医看来,没病的人也可以调节,这就是养生,就是“治未病”。最高明的医生总是对那些没有病的人进行一下简单调节,把疾病扼杀于尚未成形之际,使人不再生病。遇到已经生了病的人,中医还是调理。草药、针灸、推拿,一切中医治疗手段都是调理手段,目的都在于使人体恢复平衡,激发人体自愈机能,而不是说有一个病我马上就能把它直接镇压下去。

所以,在中医看来,养生和治病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真正的好中医,固然是治病的能手,但必须还是养生的行家。我的诊室里,不管挂号费有多贵,病人总是络绎不绝,老病人有病就来,还推荐新病人来,有人说我“医缘广布”,其实我并不乐意接受这个说法。因为,任你医缘再广,也不能包治天下病人;任你医术再高明,虽能使人起死回生,但也无法挽回病人在疾病中已经受到的痛苦和损失。一个懂得养生之道的医生,为什么非得让别人到生了病的时候才和他结缘呢,为什么不能早点跟人认识,教人养生,让人不得病呢?所以,我更愿意与千千万万的人结下“养生缘”,使大家懂得养生,不生病或者少生病,这才是我最高兴的事情。

说“中医什么病都治不了”,还是因为中医治病需要跟病人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需要病人的配合。如果病人不配合,再好的医生,疗效也会大打折扣。比如前一阵子有一位病人,先到别的医院去做了手术,肚子被拉开以后,医生一看,癌细胞已经全部扩散,不敢动,就给他缝上了。接着他来到我所在的中医医院,我跟他做了交流、沟通,总算把他的心结给打开了。然后我给他开了中药,吃了以后,疼痛减轻。再吃了一个疗程,症状大有好转。后来,回家接着吃药,感觉仍很不错。可不久正好赶上过节,亲戚朋友都来探望。有人就问:

“你是在哪儿看的?”

他说在北京看的。

又有人问:“医生有名气吗?”

“没名气。”

“多大了?”

“40来岁。”

“你是不是遇上骗子了。”

大家都这么说。老先生经过这么一折腾,还真开始怀疑、害怕,结果,最后拒绝再找中医去看,到处折腾,病情又回来了。类似这样的很多。处在这种惊恐和怀疑状态下的病人怎么治呢?医生和病人的相遇,是要有缘的;要通力合作才能把病治好,还要靠缘。如果无缘,或者不投缘,那

就只能留下生命的遗憾了。

 5.养颜从养心开始

《老子》说:“众人大言我小语,众人多烦我少记,众人悸怖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长生不死之药。”神气自满,何患没有容颜?

 有很多朋友希望我多介绍一下养颜美容的窍门。其实,说起养颜,我们不妨岔开话题。我们想想,一个女子,什么时候最美?很多人都会说,是在微微害羞的时候。此时,她脸上泛起红潮,喜悦之情含而不露,就像徐志摩在诗歌里说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真是美。这种美不仅仅是外形上的美,而且是神韵上的美,可以意会,不可言传,恐怕高明的画家也难以用画笔描摹它,这种美无迹可求。

然而,这样的美是怎么产生的呢?是从心里。当意中人的目光与她的目光在有意无意中相碰撞的时候,当情郎的指尖快要触及她的手的时候 她的心已经动了。这种动,是一种青涩的惶恐、一阵甜蜜的喜悦。心为君主之官,统领五脏,体内的五脏关乎面部的五官。心动的时候,气血涌上面部,所以脸会红而有光泽,这正是心所主的颜色;心动的时候,五脏随之而动,体现在五官上,也有相应的变化,于是眼睛里有别样的神采,嘴角不由自主地露出甜美笑意。那种神形兼备的美,就这样呼唤出来了。

面部是人的招牌,它需要有神有形,才是真正的美。所以,养颜既要养其形,又要养其神,而心主神明,其华在面,从心入手,正好养颜。当我们出现心血不足的时候,整个脸面会显得苍白、晦暗,没有光泽。如果出现心阳虚,血脉鼓动无力,脸上的血色也不会红润,甚至会出现脸色发白、苍白或青紫。这时候,无论你涂什么膏、什么油、什么胭脂,都只能是表面文章,不是由内而外、神形兼备的美。

那么,如何养心呢?养心先要养神,人体自有其神,只要我们不伤神就可以了。从事体力劳动过度则伤筋骨,从事脑力劳动过度,或是在日常生活中计较多了、算计多了,则伤神明。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下,神明被伤是人们的通病。所以,当我们走在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总觉得他们一脸疲惫,黯然无神。自己最宝贵的心神在奔忙中耗散,却浑然不知。当然,我也不是让大家完全做到像老子那样清净无为,只要稍微在心神上节制一小点,就能在养生上进一大步了。《老子》说:“众人大言我小语,众人多烦我少记,众人悸怖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长生不死之药。”神气自满,何患没有容颜?

脸上有了血色和神气还不够,还不能过早长出皱纹。皱纹是人人都要长的,但须到了一定的年岁。如果过早长出皱纹,那肯定与你的恶劣情绪有关。尤其是发怒的时候,肝失条达,面部肌肉会变得僵硬,在僵硬的脸上更容易刻下纹路。我们在文学中会经常见到“怒容满面”、“一脸哭相”、“满脸愁纹”,烦恼的时候脸就成了“苦瓜脸”,总之,一切恶劣的情绪都会在脸上有所表现,最后都以皱纹的形式固定下来。有人因为喜欢皱眉,20来岁眉头就有2~3条深深的皱纹,很影响美观,也影响交际。如果心里常常处在一种宁静而喜悦的状态中,心气旺,肝气舒,那皱纹是很快光临的。

当然,如果脸上再长一点疮啊、痘啊,那就更影响美观了,这其实也与心有关,心火太旺,因人体运化功能跟不上,所以与体内的湿气相结而化热,这股湿热之邪就只能以疮痘的形式从面部发泄。所以脸上容易生疮长痘的一般是两类人:一是年轻人,因为他们心火旺盛;二是长期心阴虚的人,阴虚生内热,心阴虚导致心火上炎。怎么排解呢?要泻热和去湿并行。泻热要泻小肠的热,因为心和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心之腑,是心火的最佳出口。如何泻小肠之热呢?我们前文说过,就是滚揉后溪穴。去湿要去全身的湿,方法还是喝薏米红豆汤。其中去湿是主要的。

我的女儿读初中,脸上开始长青春痘了,我给她熬薏米红豆汤喝,喝了一个星期,就明显消了。她班上还有很多同学脸上也长青春痘,都来问她是用什么方法祛痘的。我女儿说:“这是我的家传秘方,不能外传。”其实,她是故意吊大家的胃口的,不久,她就写了一片小文章,发表在他们班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

 6.让自己的最爱永远保持年轻的美容秘方

手掌上有三条阴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太阴肺经,手贴在脸上,就是阴阳沟通,互济互美。搓热的手上会产生美容的物质,受到了温濡的脸上也会迅速产生护手的因子。这样,脸上自然就不生痘痘和皱纹等东西了,而且,五官的风水也会因此更加合理,手掌也不容易老化和角质化了。

 经常有30~40多岁的女性朋友问我:“武医生,听说中医里有非常好的养颜秘方,能不能给我们透露一点呀?也让我们多年轻几岁吧!”

岁月不饶人,每个人的青春花季都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脚步,各种不同的细纹绝对会偷偷摸摸地爬上女性朋友的眼角,特别是她们在微笑的时候,尤为明显。微笑虽然动人,但微笑牵动了皮肤,会使皮肤奉献褶皱,这是女性朋友最郁闷的事情。当代医学研究表明,无论人体哪里的皮肤,只要褶皱十万次,肯定就会留下不灭的皱纹。既要有迷人的微笑,又要无纹无忧,这真是人生的一个矛盾。怎么解决呢?

在中国传统医学里,除皱的方法可谓多矣,在这里,我只介绍最简单、最有普适性、最有效,而且由我亲身证明了的一种方法。这个秘方来源于元朝专门负责宫廷养生的大太医忽思慧写的一部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养生著作,叫做《饮膳正要》,其中说:凡夜卧,两手摩令热,摩面,不生疮点。一呵十搓,一搓十摩,久而行之,皱少颜多。

古人的话真是要言不烦。寥寥几句话就能让人受用一辈子。夜晚就寝之前,让我们静下心来,戴眼镜的请摘下眼镜,然后使劲地搓手,搓十几个来回后,感觉手发烫了,再迅速趁热把手捂到脸上。这时,手上的热量传到脸上,脸上的感觉非常温润,就像第一次把自己的脸贴到初恋情人滚烫通红的小脸上。不过这种感觉只有一瞬间,之后,请别把手拿开,而是要在脸上轻轻按摩。注意,不是搓脸,相信大家睡觉之前洗脸的时候已经使劲搓过脸了。搓脸的时候,是脸与手之间的皮肤有摩擦,而按摩的时候,手却是一直紧紧地贴在脸上的,是脸的皮下组织在随着手的活动而荡漾。按摩了10来下之后,继续搓手,搓热之后,继续捂到脸上,然后再轻轻按摩。重复3次就可以了。当然,如果你觉得很舒服,想多做几次,那就更好。这样坚持下去,您的脸上是绝不会起雀斑、痤疮、毛囊炎、疖子之类的东西的,原有的疮点和斑纹也会渐渐消失。再坚持下去,原有的皱纹会看不见,新的皱纹不容易长出来,这时,您可以随心尽情地微笑,脸上会更加红润、光鲜可人。

为什么这样做会有如此惊人的效果?这其中就有比较深的医理了。

《黄帝内经》讲,头为诸阳之会,人体12条经脉中,6条阳脉都要汇集到头上,总督一身阳气的督脉也要到头部。面部的经脉有:督脉在正中,手阳明大肠经绕口鼻,足阳明胃经绕口鼻至目下,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循行于眼耳间,足太阳膀胱经从头顶下行到内眼角。五官的大小和布局,就是这些经络的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面部皮肤的光泽度和健康度,也取决于这些经络气血是否畅通。当您把搓热的双手捂在脸上,就温濡了面部的经络,增强了它们的活性。同时,手和脸之间还在进行某种物质交换。我们知道,手掌上有3条阴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太阴肺经。手贴在脸上,就是阴阳沟通,互济互美。搓热的手上会产生美容的物质,受到了温濡的脸上也会迅速产生护手的因子。这样,脸上自然就不生痘痘和皱纹等东西了,而且,五官的风水也会因此更加合理,手掌也不容易老化和角质化了。

 

07 配图:侧面头部图,彩图截取

图注:头部为6条阳脉汇集之处,把搓热的双手捂在脸上,可以温濡、疏通面部的经络,消除痘痘和皱纹,让您更加靓丽动人。

 大道至简,元朝太医传授的美容之法,当初只在宫里供那些王公贵族们和美人们使用,普通人根本无缘见到。如今,这不是什么秘密了,但总有很多人充耳不闻,看看也就忘了,真的是无缘消受,所以,我为至今很多仍然徒劳奔波在化妆品之间的女性们感到莫大的遗憾。

为了稳妥起见,最初我只把这个方法介绍给了我最亲近的几位女性朋友,本来也就是随便说说的,并不敢奢望她们能够实施,更不盼她们能坚持下来。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真正能坚持某一种看似简单的保健养生方法的人实在太少太少了。更何况,我们是凡夫俗子,任凭坚持什么,任凭怎么努力,你能战胜时间吗?你能跑得过皱纹吗?

殊不知,几个月后,她们大多数人竟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当时,她们来看望我,一进门来,只见个个容光焕发,至少年轻5岁以上。细细端详,脸上光滑红润,皱纹似乎像是披上了“隐形衣”一样,看来,来自宫廷里面的美容秘诀绝非浪得虚名,难怪只有贵为太后、皇后、宠妃这样的人才能享受到这样的绝世美容秘法呢!

不过,有时候越是珍若至宝的养生心法,轻易地教给他人,还真有很多人并不领情,觉得这么好的养颜方法似乎不应该如此简单。那么,就让我们把这个最简单的美容方法,只送给最亲密的人用吧,就像我一样,她一定会说最喜欢双手搓热后捂在脸上那一刹那的暖意。

 7.每个女性都可以环肥燕瘦 养胃健脾就是美丽的根本

养肾健脾,是减肥的最基本的方法。如何同时达到这两个目的呢?方法有很多,我推荐的是最简单、效果也最明显的一种:艾灸关元和三阴交。

 最近一条新闻报道说,郑秀文因为减肥得了哮喘。社会上还有许多人因为减肥心切,盲目吃药,乱用减肥器材甚至抽脂而严重影响了身体的健康。经常有人问我:“怎么样才能既使减肥有效,又不伤身体呢?”

这不由让喜爱读古书的我心生感慨。其实,大家有所不知,古人评选美人的标准,比当今选“世界小姐”的标准还要严格。清初诗人张潮制定的美女评选标准算是最有代表性的了:“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好家伙!对美人居然要求到了骨子里。美人的骨骼要像玉那样,“石蕴玉而山晖”,这玉虽然看不见,但能令整个大山别有一番灵气,美人的骨骼也应如此!此外心中还要有诗词歌赋。如此苛刻的评判标准,恐怕今天没有哪位“世界小姐”能合格的,就连评委也会被搞晕。

世事变迁,但古人的评判标准,有一条至今仍被千万爱美的女子苦苦追寻,那就是“以柳为态”。袅袅婷婷的身材,恰如湖畔边的一株株垂柳,轻盈而飘逸,似乎春风拂过便能起舞,一片绿意若有似无

一位出色的企业家曾对我说起他成功的秘诀:“人心即市场。”无论什么产品,只要契合了人心理上的需求,就会有巨大的市场。这是商业的逻辑。至于能够真正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恐怕要另当别论了。正因为人们追求弱柳般婀娜苗条的体态,而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往往使人“横向发展”,所以迫切需要减肥的人很多,不需要减肥但仍对自己身材不满、企图“再苗条一点”的人也很多,身材已经很苗条但仍想用减肥的方式“保住身材”的人更多。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于是

报纸上、电视里还有网络上,到处都有减肥药品的广告。瞧,药品商行动了。

推销减肥器械的销售员会把整套减肥器材送到我们家里。瞧,器械制造商行动了。

还有当红明星和模特出书,向大众传授瘦身秘籍。瞧,出版商也行动了!

回到开头的那个大家向我的提问:“怎么样才能既使减肥有效,又不伤身体呢?”

我的回答说:“首先要养肾 ”

有人马上就打断我的话,说:“对啊对啊,我就喝过补肾减肥茶,但咋还是这个样儿呢?”

又落入商业的套路中去了不是?补肾,的确可以减肥,因为在中医看来,肾主管全身水液代谢,而肥胖者体内的确存在水湿不能运化的问题,积累在皮下和腹部的脂肪,就是人体没能及时运走的水湿。只要肾的功能足够强大,就可以把这些水湿运走,达到减肥的目的了。道理固然是这样,但依照这个道理做成一个批量发售的商品,声称对所有人都有效,那就变味儿了。补肾的方法很多,在具体操作上还要因人而异。

何况,我们也不能把肥胖完全归咎于肾。所以,我接着说:“还要健脾。”

肥胖不是因为吃得太多、能量太多,而是因为排得太少,造成水湿堆积,这已经是很多人的共识了。所以,减肥的要点不是节食,节食过度,身体虚弱了,运化水湿的能力更弱,垃圾堆积得更多,人会出现“虚胖”,很多胖子抱怨说自己“喝水都能发胖”,并非夸张。脾不仅是助消化的,还能运化水湿。在五行中,脾属土,肾属水,土可以克水。肥胖就是人体有水不能及时处理,怎么办呢?一方面要疏浚水道,另一方面要增强土壤的活性,这样,有一部分水就能被土壤吸收。土壤板结的地方容易出现死水,土壤蓬松的地方是很少有死水的。

养肾健脾,是减肥的最基本的方法。如何同时达到这两个目的呢?方法有很多,我推荐的是最简单、效果也最明显的一种:艾灸关元和三阴交。关元在肚脐下三寸左右的地方,我们把自己的手四指并拢,其宽度就是三寸了。关元俗称“丹田”,是人体元气的枢纽,它能通过激活肾气激活全身的活力。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是肝、脾、肾三条经脉的交点,对肝脾肾三个脏器都有调节作用。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灸这个穴,就好比用艾灸的温暖阳光,照着土地和草木,使草木生长起来,把根扎进土地,土地变得温暖了,也变得松软了,水的活力也增强了,于是一部分被吸收进土壤里,另一部分悄悄地流走。宇宙人体运行之理,息息相通,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类比。

 把艾条点燃,靠近穴位,以使皮肤略微有灼热感为宜,适时间调整艾条和皮肤的距离,每个穴位就6~8分钟。同时注意不要好逸恶劳,要早睡早起,并适当进行一些体育锻炼。需要节食吗?不用,而且早餐午餐,一餐都不能少。当然,晚餐要尽量少吃,这是为了健脾。如此坚持一个月,效果自然就出现了,继续坚持下去,效果不可思议。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这个方法只对真正肥胖的人有明显效果,如果你很瘦,还嫌不够骨感,还要减肥,那么用了这个方法,你的体重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有所增加。当然,这是绝对健康的。与其说这是一个减肥的方法,还不如说,这是一个把你的体重调整到最佳、最健康的状态的方法。

汉代的赵飞燕,身姿十分苗条,能歌善舞,深受成帝的宠爱,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传说汉成帝曾经造了一个水晶盘,用手托住,赵飞燕就在水晶盘上翩翩起舞。有一次,赵飞燕跳舞时,忽然起了大风,飞燕被风一吹,扬袖飘舞,好像就要乘风而去。汉成帝急忙叫人拉住赵飞燕。大风停后,赵飞燕的裙子也被抓皱了。从此宫中就开始流行一种有褶皱的裙子,叫“留仙裙”。这些传说给我们留下了很美好的遐想,似乎体瘦总是和美丽轻盈的诗意联系在一起。其实也不尽然。

《战国策》中说:楚灵王喜欢腰身纤细的人,楚国的士大夫们为了苗条,就节食减肥,饿得头昏眼花,站不起来。看到好吃的也都忍着不吃,饿死了也心甘情愿。看来节食减肥也并非今天才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传为千古笑谈,今人可不能再那么蠢啦!

并非苗条、骨感就是美丽。我们当医生的在病房里看到的瘦骨嶙峋的病人多的是,毫无什么美感可言。美丽源于健康,让我们的身体像一株含笑的春树,在阳光下自由生长,各尽其态,这才是真正的美丽。“环肥燕瘦”,丰满杨玉环,不也倾国倾城吗?谁又能说只有弱柳拂风才能诠释美的真谛呢?

 8. 现在妇女的很多病都是产后遗留下来

实际上,现在妇女的很多病都是产后遗留下来的病根子,产后吹风、受寒、沾冷水的,风寒、风湿一辈子都伴着她;你产后喝冷水、吃冰镇西瓜,马上就可能小便失禁!不管你洗掉了多少细菌,呼吸了多少新鲜空气,补充了多少维生素,都是白搭!

 我有一位朋友,婚后定居美国,前不久刚生小孩,产后两周,就出现尿频,有时甚至小便失禁。医生折腾了很久都没有解决,于是打电话过来咨询我,想让我去给她看看。我当时诊务繁忙,没法远赴重洋,但我听了她的情况后,跟她说:“你这是膀胱受寒,水液气化不利。你是不是产后喝凉水了?或是洗头了?或者着凉了?”她非常惊讶,爽快地承认了这些。

在西方,妇女生育是没有坐月子一说的,他们对产后休养的态度与我们中国有很多不同,妇女产后休息的时间根据个人情况而定,总体上要比我们短得多。生产完绝对不会忌讳什么可乐、冰淇淋。不仅如此,在医院里生产完了以后,护士还可能给你送来一杯冰水作为常规饮料。我那位朋友说,她在医院生产期间,医护人员竟然给她拿来一个冰袋,让她坐上去,说这样可以分散疼痛。

而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经常有女性朋友问我:“我马上就要生小孩了,护理方面没有经验,您知道哪里有比较专业的护理机构或护理师吗?”我说:“有啊!你把你妈妈或者婆婆请来,那就是最专业的护理师!人家是过来人,见得多,又有亲身的体会,经验非常丰富;加上她是你的亲人,会更尽心尽力的。总之,比任何护理机构都要专业,比任何护理师都要贴心。”

很多人听了我的话,照着做了,结果,生下小孩不久,就打电话跟我叫苦,说:“老太太来了,非常专制,管得特别严,本来天气还有点热,可老太太要我包裹得严严实实,不让穿短袖,必须盖着厚被子,屋子不许开窗。不许洗头、不许洗澡,不许吃水果,不许吃凉的,每天规定的6个鸡蛋要当成任务一样务必吃完。”稍有偏差,老太太便暴跳如雷。而且,很多事情,不让她管还不行,她来了就要介入,不按她说的她就跟你急。简直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啊!

我说:“既然你把 神 都请到家里来了,干吗还要送走呢?这些老人可能不能很明白地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知道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一代一代的人都是这么过来的,照着做我觉得对你一定是有好处的。”

我们不能说这二者谁对谁错。中国人坐月子,西方人不坐月子;中国人产后喜温,西方人产后喜凉。究竟谁对谁错呢?其实从我作为一名专业医生的眼光来看,他们都是对的,这是由东西方人的体质决定的。西方人体内的热要多一些,在生完小孩后,身体出现亏虚,容易由虚化热,所以,一杯冰水下肚,她会感觉很舒服,吹吹凉风,她会觉得爽彻心肺,这正是对她有利的。中国人往往体内没有那么多热,产后一般容易由虚化寒,所以她需要温暖。老一辈人大多让产妇待在密不透风的房子里,足不出户,坐上一个月;她不能沾凉水,还需要喝滚烫的红糖水,有些地方的产妇还要喝姜汤、花椒水。非得里里外外温个遍才行。

而现在,女性生了孩子,能够老老实实按照传统思路来坐月子的,已经不多了。在国外生孩子的女性自然是享受国外的医疗条件,在国内生孩子的女性也向往着“现代的坐月子”的方式。有的产妇生完孩子后,仗着自己身体还算结实,没在屋里待几天,就出去逛街,甚至上班,很快开始了忙碌紧张的生活。问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她们说,这其实没什么。不让开窗通风,屋里的空气不新鲜怎么办呢?不让吃水果,维生素怎么补充呢? 原来,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思维方式在生活、养生方面仍在发生碰撞,现代女性更容易去接受来自现代医学的理念和西方人的生活理念。但这仅仅是听上去比较高雅的“理念”而已,经不起实践的。我不谈理念,光看实践的结果。实际上,现在妇女的很多病都是产后遗留下来的病根子,产后吹风、受寒、沾冷水的,风寒、风湿一辈子都伴着她;你产后喝冷水、吃冰镇西瓜,马上就可能小便失禁!不管你洗掉了多少细菌,呼吸了多少新鲜空气,补充了多少维生素,都是白搭!

尤其是对于中国人来说,生孩子是大耗气血的过程,生产以后母亲身体即处于一种极度虚弱的状态,此时不注意养护身体,邪气一旦侵入人体,就很容易停留体内,为日后留下祸患。所以,此时最宜静养,不可多动;对于任何淫邪,都要避之唯恐不及,风、寒两邪,尤须防范。在这期间,不要穿睡裙、短裤短衫等暴露部分身体的衣服,不要穿露出脚后跟的拖鞋,平日间最好戴个帽子,或者用头巾把头部包住,免得着凉;要尽量减少洗头、洗澡的频率,因为产后毛孔和骨缝大开,寒邪、湿邪、风邪非常容易趁机侵入,潜藏体内,寒主痛,这样就为日后留下病根,譬如头疼、肌肉疼、关节疼、月经不调等等;在坐月子期间,最好不要外出,屋内的门窗不可大敞,否则风邪潜入机体,容易落下“产后风”,房间里最好使用较为密实的窗帘和门帘,既避免了风吹又能保证空气的流通。对于坐月子期间怎么吃,也有诸多学问,各地风俗不同,食谱可能也有所不同,但是都以温补为要。

咱们中国人都说,生孩子是要传宗接代的。我常常在想,传宗接代到底是在传什么、接什么呢?仅仅是血脉的传承吗?不,我们还需要传承的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这是一种完全成熟的优秀文化,你传承它,就是它的受益者,你不传承它,最终吃亏的是你自己。

 9.治脾可以安五脏

我们说一个人“脾气不好”,并没有从素质、人格等方面去批评他,而是从医学的角度指出,这个人容易发怒、容易烦躁,是有其生理方面的原因的,这是很宽容的态度,同时也是在提醒此人:不要忧虑那么多了,关心一下你的脾吧!

 有个故事,说一个书呆子,见财主家门口晒着很多书,他便解开上衣,袒着肚子往哪儿一躺,晒起肚子来了。有人问他:“你这是什么意思啊?”他说:“他家晒书,我晒晒肚子。因为这些书都在我肚子里了。”以前,中国人都以为读书是读到肚子里去了,遇到有学问的,就说他是“满腹经纶”,遇到读了书但不懂事的,就说他“读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这是无稽之谈吗?不是!199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迈克·D·格尔森提出了“第二大脑”的概念,他们的研究显示,这个第二大脑大约有1000亿个记忆细胞,相对独立于大脑而存在。除了消化食物以外,它还能够监控胃部活动,并针对外界的环境、刺激做出很敏感的反应,比如调节消化速度、调整消化液的分泌等等。于是《纽约时报》很兴奋地报道说,人的肚子里藏着第二个“大脑”,它竟然主宰着人的悲伤情感。这一发现看起来像是一个突破,殊不知我们的老祖宗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明确地揭示了脾主思、忧思伤脾的奥秘,2000多年来,中国人就一直认为腹部有大脑的记忆功能,并且天天挂在嘴边。

五脏六腑都在腹内,保护腹部就是保护我们的五脏六腑。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护它呢?一般人保养腹部,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皮囊来保养,比如,加强锻炼,扩张心肺,饮食有节,厚肠健胃等,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但还不圆满。真正要保护腹部,得像保护大脑那样去保护。大脑最怕什么?最怕思虑过度,怕情绪刺激。这样说来,保护腹部也不能思虑过度,更不能有过多恶劣情绪。

忧思伤脾,脾在腹部的正中央,是后天之本,人的一切机能都要靠它来提供能量。脾一旦虚弱,人体抵抗各种病邪的能力也就下降了。所以《脾胃论》里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病可以安五脏”。

有一次,一位病人谈起她初发病时的情形:当时她在家里,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在拿起电话的时候她还在兴致勃勃地吃着苹果,电话那头说,老家母亲生病了,可能病得还不轻。就在那一刹那,她嘴里那块还没嚼完的苹果怎么也咽不下去,更别说把那个苹果给吃完了。最终,那一整天她一口东西都没吃。此后,她就一直没有过好胃口,身体开始一落千丈,各种脏腑的毛病都找来了。这样的事情其实不足为奇,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亲身的体验。

正是因为她的脾土在忧思中伤了,所以,其他脏腑也就更不堪一击,如《黄帝内经》所说:喜则心,怒则肝,悲则肺,恐伤肾。接下来随便再生一点其他恶劣情绪,都会对人造成伤害。而人在这时候也失去了应对不良之事的基本态度,变得易怒、易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脾气不好”。其实,脾气不好,就是脾出了问题,引起心火、肝火的妄动。所以,我们说一个人“脾气不好”,并没有从素质、人格等方面去批评他,而是从医学的角度指出,这个人容易发怒、容易烦躁,是有其生理方面的原因的,这是很宽容的态度,同时也是在提醒此人:不要忧虑那么多了,关心一下你的脾吧!

我们常说某人“憋了一肚子气”、“有一肚子委屈”、“有一肚子苦水”等等,都是在指出恶劣情绪已经影响了我们的第二大脑,并提醒人们如何摆平心态,如何去养生。我最喜欢品味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只言片语,往往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和中医、养生联系起来了,其间充满了养生大智慧,其实,生活中只要人人稍加用心,就能品到其中的滋味。

中国的语言是最具人文关怀之情的,真为自己能生活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而自豪啊!我们中国的养生文化,是一种完全成熟了的文化,在这种文化里,本该供奉在神殿上的大智慧已经跟我们的日常生活融会得水乳交融了,有如空气,我们看不见,但时时刻刻都在受它的滋养。

 10.献给应酬之人的解酒神物 “千杯不醉葛藤花”

将10克左右的葛花,泡一杯水,带到酒席宴上,无论什么时候喝都可以。醉酒后喝可以解酒,喝酒前喝可以使人酒量变大,酒精一遇到它,基本上就同于白水,对人体不起作用,同时葛花还有“醒脾护肝”的作用,更利于酒精的分解和疏泄。所以,古人称葛花为“千杯不醉葛藤花”。

 我们知道,很多事情,谈判桌上谈不成的,到了酒桌上,就能谈成了。真的是大家贪这点酒吗?真的是大家喝了酒就头脑发热吗?不完全是。其实,酒桌上的学问可大了。就我的个人经验而论,很多时候,看一个人,在办公桌前看他不清,在谈判桌前更看他不清,一到酒桌上,就看清了。在酒席上看人,看他喝酒时的表现,看他微醉时的嘴脸,可以知道此人是谨小慎微还是狂放不羁,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是心机太深还是缺心眼儿。一般来说,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下喝酒,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原则都是以尽兴而不醉为宜,因为一旦喝醉了就会很被动,谁都难免出洋相或者失言、失礼。但喝酒的时候,偏偏有那么几个人,哄你,逗你,激你,不把你灌醉誓不罢休,他们就是想看看你喝醉是什么样子。遇到这种人,如果你真的被他们灌醉了,他们可就得说你是“痴汉”啦。他们说“酒醉英雄汉”,其实是在说“酒醉痴汉”。至于那些嗜酒如命,隔三差五就喝得醉醺醺而不顾身体健康的人,就更是“痴汉”了。

酒是个好东西,看我们会不会喝。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讲了个故事,说:“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饱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此酒能避恶,胜于他食之效也。”可能是这三人在路上遇到有毒的瘴气了,饿着肚子的人抵抗力最弱,所以死了;吃饱了肚子的人抵抗力就强了,所以没死,但也病了;只有喝了酒的人,因为酒能助阳,所以他身上阳气最盛,最能抵抗外邪,所以安然无恙。很多药也需要借助酒的生发作用,才能行遍全身,迅速发挥作用。但酒喝多了就不好了,很多人一高兴,醉了,非常兴奋,能说能唱,这就是阳气生发太过,最能使人伤神的;再喝多了可能就得呕吐,这是胃的自卫功能在起作用,它在主动排斥酒精;如果喝得更多,或者胃没有这么敏感,那就有可能喝到酒精中毒,这就需要送到医院去洗胃、输葡萄糖,这就更伤人了。

为什么酒精中毒后要输葡萄糖呢?因为糖是保肝的,酒精需要靠肝来分解、疏泄,醉酒的时候,肝的任务加重,醉酒其实就是伤肝,用糖把肝保住,可以让他继续正常工作,把酒精分解掉。看到这里,聪明的人该知道如何让自己不醉酒了。那就是,喝酒的时候,准备一杯滚烫的白糖水,喝一口酒,就喝一口白糖水,这样,即使喝多了,也会缓解一般症状。当迫不得已的时候,这个招儿可以用一用,很灵验的。

当然,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利用更好的解酒方法,那就是用一味中药:葛花,中药店里有卖的。将10克左右的葛花,泡一杯水,带到酒席宴上,无论什么时候喝都可以。醉酒后喝可以解酒,喝酒前喝可以使人酒量变大,酒精一见到它,基本上就同于白水,对人体不起作用,同时葛花还有“醒脾护肝”的作用,更利于酒精的分解和疏泄。所以,古人称葛花为“千杯不醉葛藤花”。

当然,任何药的药力都是有限的。葛花只能在万不得已的时候用,即使用了葛花,喝酒仍需适可而止。这样,借着这点小技巧的支撑,我们可以看清更多人的真面目,看到更多的人情世故,领会到更多“酒桌上的学问”。当然如果仗着有一杯葛花泡的水,就肆无忌惮,有多少酒喝多少酒,那在明眼人看来,你真的就是个缺心眼儿的“痴汉”了,不醉你醉谁?

11.“秘密养神法” 献给所有上班族们的补肾良方

“现在上班族一般来说肾气比较虚弱,而傍晚下班后的5点到7点之间,正是血气流注肾经的时候,此时凝神丹田10多分钟,正可以补补肾气。所以我建议你下班后不妨凝神丹田养养神。每天坚持十分钟,一个月左右就会有明显的效果。”

 老同学拉起家常,感慨良多:没有房子的时候总想着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在自己工作的公司附近买了房子后,又想着去更好的、年薪更高的公司,到了更好的公司后,发现公司离家太远,开车一般得半个小时才能到,而上下班的时候正是交通拥堵的时候,有时候5点下班,折腾到7点才能到家,真是累。上了一天班,到了下班的时候还精神抖擞,不觉得累,可一回到家,就累得有气无力了,有时候还能听到耳朵里嗡嗡作响。怎么回事?全是在车上累的,在路上累的!可是,再累也不能搬家,因为:房价那么贵,在现在的公司附近再买一套房子,不太现实,万一以后又要换工作,怎么办呢?房子搬不动啊。租房子吧,家里处处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精心布置的,别的地方都没家里好;何况,孩子在家附近上着重点学校呢,得迁就啊。拉家常总伴随着解不开的烦恼,我年少的时候最不喜欢听人家拉家常了,总觉得,多大一点事儿啊,值得把心思全扑在上边吗?直到现在,对人生、医学和健康都有了更深的体悟,才发现,这些家常,正是人们的烦恼所在,不管这些烦恼是他们自己没事招来的,还是为生活所迫不得已的,都是健康的杀手,是疾病的根源,也是需要我们这些当医生的人关注和思考的。所以,我现在喜欢听人拉家常了,经常,很多人生活中的烦恼到我手里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真是令人兴奋不已的事情。

这次听着同学的唠叨,我心里想,今天他的这通牢骚可真没白发,看吧,一会我说不定就把他的问题给解决了。

我问他:“你为什么非得一下班就往家里赶呢?”

“不加班我不回家又能干吗?”

“这就错了,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路上,还不如用来做点有益的事情。”

“我工作了一天了,该休息了,还要做什么事情?”

“深呼吸,凝神于丹田之中,就这样静静地在自己的格子间待上5分钟、10分钟甚至半个小时,什么都不要想,让所有的工作、所有的俗事都抛开。如果你嫌周围的环境乱,还可戴上耳机,听着电脑中提前储存的轻音乐。”

“这有什么用啊?”

“丹田,是指脐下三寸之处。《难经》认为: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人的元气发源于肾,藏于丹田。丹田之元气旺盛,则可以让人摆脱一天的劳累,促进体能的尽快恢复。”我怕他听不明白,特意做了个类比:“凝神丹田10多分钟,效果相当于你美美地睡了20分钟呢!”

“那太好了,在公司上班,除了老总,谁有机会能插空儿睡个小觉呢?”

“现在上班族一般来说肾气比较虚弱,而傍晚下班后的5点到7点之间,正是血气流注肾经的时候,此时凝神丹田10多分钟,正可以补补肾气。所以我建议你下班后不妨凝神丹田养养神。每天坚持10分钟,一个月左右就会有明显的效果。”

他眼睛一亮,说:“这倒是个好主意!我回去就按你说的办。”

我了解这位同学的性格,认准了的事情,说到做到,坚持不懈。这种性格历来被我称作成功人士的性格,适合做任何工作,更适合养生。

过了不久,我们通电话,他告诉我,现在他按我说的,每天下班后就静静地在自己的格子间待上15分钟,进行“秘密养神”。一周后,就感觉不但什么事情都不耽误,而且劳累劳心的疲惫感也不知不觉消失了。现在,他每天晚上感觉非常精神,以前9点多就睡觉,现在到12点多还不困。“从8点多到12点多,4个小时啊,黄金时段!”他兴奋地说。

“黄金时段,你都干吗呢?”我问。

“天机不可泄露!”他说。

我无语。其实,无论是睡觉的时间还是养神的时间,要依人的体质而定。人有12条经脉,一天有12个时辰,每个时辰血气流注一条经脉,如此日日循环。如下表:

时辰\t子\t丑\t寅\t卯\t辰\t巳

时间\t23~1\t1~3\t3~5\t5~7\t7~9\t9~11

流注经脉\t胆经\t肝经\t肺经\t大肠经\t胃经\t脾经

时辰\t午\t未\t申\t酉\t戌\t亥

时间\t11~13\t13~15\t15~17\t17~19\t19~21\t21~23

流注经脉\t心经\t小肠经\t膀胱经\t肾经\t心包经\t三焦经

 

为什么人晚上要睡觉?因为晚上血气流注于胆经、肝经和肺经,人在睡觉的时候,血气静静地滋养这些经脉和脏腑。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我们如果胃不好,不能说早上7点到九点还得卧床,这是不能养胃的。恰恰相反,早上非得起床吃早餐才是养胃的正道。白天需要靠打个盹来调节的,主要是心和肾。所以,白天如果要养神保健或小睡一觉,时间最好选在中午和傍晚,只不过一般人只知道午睡而已。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和这位朋友再通电话,聊得仍很痛快,可到了我约他出来的时候,他就说他没空了。这时他才告诉我,他利用业余时间和过剩的精力,开了一个公司,最近正忙着招人呢!这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真是“生命不息,追求不止”!对此我又能说什么呢?只能知趣地笑笑,同时善意地提醒他“注意身体”而已。

12.“头颈部向后”,人永远不会佝偻

“头颈部尽量要向后”是最为关键的一点。这样既可以放松后颈椎,打通督脉,使清阳上升,又可以使胸腹得以扩展,能够拉伸任脉,使其畅通无阻地将人体之阴输布于全身。

 对于每天老待在办公室、车子里或者家里坐着的人,我喜欢用个成语“坐井观天”来比喻。你看,上大学的时候,生活是“食堂 宿舍 教室”三点一线,工作后呢,生活变成“家”和“公司”两点一线了。狭窄的活动范围,加上大量的工作挤在周围,我们可不是生活在“井”里吗?

“井”中虽小,但“井”中众生依然千姿百态,各有各的活法。有散文家用生动的笔法描述:“

老龟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养它的寿命;井壁上的小草拼命地伸着脖子,吸收井口的阳光;青蛙则坐井观天,自得其乐 ”我们在现实的“井”里何尝不是如此呢?有趣的是,很多IT公司的高级白领朋友,居然会不约而同地向我请教:“能不能帮我们介绍一个适合开会时候的养生方法呢?”

这下子真是难住了我,在类似开会这样的场合,高级白领们自然不方便标新立异做什么养生功法。不过,我突然想起了一个叫做“坐井观天”的养生法。这种健身方式不需要任何场地,无论你是坐在办公室里工作、坐在会议室里开会,还是坐在汽车里、坐在飞机里,都可以做。

方法也很简单:把总是舒舒服服躺在老板椅中的感觉暂时扔到一边,回复到很久很久之前的小学生听课的感觉:身子要坐直,双肩向后收。特别要注意,头颈部尽量要向后。好了,就这么简单。但其中却大有道理。

人在平时,身体的惯性是向前的,这造成了不计其数的驼背佬。我们经常会说一个腰板挺直、昂首挺胸的人“气宇轩昂”,这样的人体质好,气质也好;而人一旦有些许佝偻,其体质、气质就完全走向相反的方向了:颈椎动脉受到压迫,头部供血不畅;颈椎受压迫还意味着总督一身之阳气的督脉不畅,人体的阳气不能上升,精神萎靡不振。身体佝偻意味着胸腔不能充分扩张,肺的活力减弱,肺泡的利用率减小,使人呼吸变得表浅,全身气机不畅,出现缺氧症状;身体佝偻还意味着任脉不能拉伸,任脉主阴,阴不能通达全身,必然凝结在胸腹,轻则形成赘肉,重则形成胸腹内的各种淤积之症。“坐井观天”正是让人迅速弥补日常生活中的积习造成的危害:“头颈部尽量要向后”是最为关键的一点。这样既可以放松后颈椎,打通督脉,使清阳上升,又可以使胸腹得以扩展,能够拉伸任脉,使其畅通无阻地将人体之阴输布于全身。

既然无法脱离世俗之“井”,我们能干什么呢?答曰:坐井观天。青蛙年年坐在井里,永远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片天,这当然是一件很可怜的事情,但毕竟,它还是能看到那片天,并能从那片天里接受阳光雨露,这些对于一只青蛙来说,已经足够了。如果这只青蛙坐井而不观天,岂不是更可怜?所以,我们这些生活在“井”里的人,只要能“坐井观天”,对于健康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同时,我还建议大家做一下类似西方瑜伽的观想,这也就是“观天”的秘密:此刻的天空是湛蓝的,一望无垠,没有一丝尘埃,只有明亮的阳光在尽情地流淌。我吸进体内的气就是从这高高的天上来的,它进入我的鼻腔,穿过我的气管,到达肺里,到达腹部,再到达丹田,给我的身体带来天空的能量,带来阳光的能量。它温暖我的脏腑,涤除我身体里的一切污秽。此时,我们会感觉前颈、胸部和腹部有更强烈的拉伸感。接着,呼气,观想体内的污秽随着浊气呼出体外,坠入尘埃。拉伸感渐渐放松下来,我们感觉任脉通畅,心胸宽阔,腹部柔和。我们心里宁静而舒畅,在这种心情中,让我们开始新一轮的呼吸吧。

“坐井观天”养生的时间,可长可短,一切随你的时间和地点而变化。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生活在世俗的“井中”这种环境里就无法养生。养生是要迁就生活的,千万不要让生活迁就养生。何况,我们在什么样的生活中形成的健康问题,仍需在这个同样的生活环境中去解决。而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能找到养生的方法。

后记 养生的“机缘”,从现在开始

多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医生和病人是要有缘的,这就是“医缘”。病人需要有好的医缘:能遇到好医生,他就得救了;遇不到好医生就很麻烦。临床二十年来,我的医缘很不错,但医缘再广也是非常有限的,因为这个世界上的病人太多了!所以,后来,我更愿与大家结养生之缘。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上医治未病,在我看来,治未病就是养生。如果人人都学会养生,那么,还要“医缘”有何用呢?还不如“养生缘”来得潇洒自在!

中医调理疾病,从来不主张一刀切;养生的方法,也永远是多种多样的。但真正适合你自己的,少而又少,我们该如何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大道呢?这就是这本书要告诉大家的。

医缘只限于医生和病人,而“养生缘”则是人与人之间都可能有的。我在这本书的最后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如果读者觉得这本书中的理念和方法好,我希望您可以将其教给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同学 让他们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帮他们找到最适合各自具体情况的养生方法。这样,我们的养生缘、健康缘就能广布开来,生生不息。其实,大道至简,道不远人,我们掌握了养生之道,也是“得道之人”了,我们不仅有能力让自己健健康康,还有能力让身边的无数人远离疾病,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

最后,感谢我的好友刘观涛先生对本书的全程指导和精心策划;感谢大众健康图书策划人李冬梅小姐的全程企划和编辑。同时,更感谢当代中医界最让我佩服和敬重的医学健康专家舒和先生,以及善治疑难病症的李静先生的支持和指点。我深知:一本优秀大众健康图书的打造,其实和你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打造一样,不可能仅靠单纯的“一招一式”就能成功,而是需要全方面的“团队协作”才能取得最终的圆满。而让你、你的家人或朋友能够健康常在的“团队协作”方法,就在本书的每个章节之中

 

武国忠

2008-6-18于北京听息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