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电脑桌面壁纸:弘扬传统年俗文化(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43:28
弘扬传统年俗文化

陈竟

百节年为首。在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众多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最有民族特色、最有广泛影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这个传统的大年节了,甚至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部分东亚和东南亚民族也过春节。传承千载的春节年俗文化是我们民族化不掉的根,是生生不息的一泓清泉,中华民族子孙应该珍视、保护这根和泉,并使之世代传承下去——

保护春节年俗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春节,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日常生活相比,春节期间的民俗文化气氛更加浓厚,民俗事象也更加繁富多样,像煮腊八粥、扫尘送灶、置办年货、书贴春联、剪贴窗花、张贴年画、敬祭祖先、吃年夜饭、除夕守岁、燃放爆竹、辞旧迎新、送压岁钱、新春贺年、送穷迎富、元宵灯会等民俗文化活动,在春节期间都得到了远较日常更充分的展示。春节实质是中国人衣、食、住、行、用、乐民俗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人福、禄、寿、禧、财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是中国人“仁”、“礼”、“和”人伦关系的心理需要,是中国人国情、乡情、民情、家情、亲情的强烈升华。从积极方面而言,过年则是中华民族家庭和合、社会稳定、国泰民安的凝聚力和纽带。一言以蔽之∶它体现了中国人“和合团结”的民族精神。

春节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感情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必须加以很好的保护和利用。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可是,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无良商家和媒介的炒作等原因,春节年俗文化的生态环境受到冲击,春节的年味已逐渐淡化。特别是在我们城市的年轻人中对春节年俗文化的无知令人堪忧。笔者曾在南京发起举办“2005年华夏年俗文化活动月”中,邀请一些酒店参与举办“送灶节”活动,不少酒店经理竟无动于衷,不感兴趣。可是,他们对圣诞节的宣扬却不惜重金。甚至有个专做中餐的大酒店年轻经理竟漠然地问:“送哪个姓赵的?”一个专做中餐饮食生意的老板竟不知“灶王爷”,这实在是笑话。当然,我们不能去责怪这些年轻人,这说明我们在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上的忽视。我曾经对南京一个儿童活动中心10岁以下的小孩作过调查,问他们中国有什么节日?绝大多数孩子回答是“圣诞节”。南京有家媒体曾报道过有位教育工作者问10多岁以下的小孩∶春节有什么年俗?绝大多数孩子回答不出。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我想要不了多少年,恐怕我们的后代对春节年俗文化的无知和冷漠会越来越多。

对此现象,连外国朋友也有看法。一位在南京的美国人在“2005年春节年俗文化研讨会”上发言说:“现在中国的年轻人热衷于过圣诞节,我不理解他们的这种行为,实在感到好笑,他们并不了解圣诞节的文化内涵,只是凑热闹。其实中国有中国的好东西,为什么中国的一些年轻人瞧不起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已的文化,就不健康,前途就不好。”一个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都懂得保护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我们不感到脸红吗?

为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唤醒国民保护春节年俗文化的自觉意识,增强国民保护春节年俗文化的责任感,近年来,我们策划举办了“中国南京春节年俗文化活动月”、“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今年,我们又在《中国旅游地理》杂志第一期编辑了“中国年俗文化”专刊,并提出了“尽快启动春节申遗工程”的呼吁。

我们的呼声和行动,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理解和响应,也得到了不少政府官员、媒体的支持和帮助。据网上媒体调查,95.1%的人支持保护传统文化,70.9%的人同意“春节申遗”,但也有少数人不同意我们的观点和做法。前几天,关于“春节申遗”的争论相当热火,许多媒体纷纷发表或转载各种评论文章,我认为是一种好现象,说明大家非常关注我们的年俗文化。
“春节申遗”不是炒作

有人说我提出“春节申遗”是炒作;有人说我是与韩国人攀比;有人说我是文化自卑。

我可以直接回答这些网友∶我提出“尽快启动春节申遗的工程”这个观点,决无炒作之心,也无与韩国人攀比之意,更不是文化自卑,而是出于一个文化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我今年已68岁,是从南京大学退休下来的教师,也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我对祖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十分钟情和热爱,也充满了自信。从1993年开始,我即在南京大学开设“中国民俗艺术”选修课,至今,我虽退休,但仍上这门课。14年来,选修这门课的中外学生达到一万多人。从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学与不学这门课,效果是不一样的。正如同学们谈体会时写道:“以前在中小学没有学过这门课,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了解很少,也谈不上有感情。到大学补上这门课后,我们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有所了解,逐渐产生了热爱的感情,也增强了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近年,我退休后,参与社会活动多些,看到青少年越来越热衷于过“洋节”,而对本土的传统节日逐渐冷漠、无知,感到十分痛心和担忧,也十分关注。我不反对年青人过洋节,但我不赞成冷漠本土的传统节日。前年,我就在媒体上呼吁:“过洋节莫要忘记本民族传统节日”。可是,呼吁并没有引起重视和关注,我想这种现象再也不能发展下去。这就是我在今年提出“尽快启动春节申遗工程”的动机。首先声明∶我没有说过“只有申遗成功,才能遏止年文化的消失”这句话,这个观点是记者所加。我认为“春节申遗”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保护手段。申遗的过程就是保护、复兴的过程。如果不提出申遗,从政府到民众都不会引起重视和关注。正在向申遗发起冲击的“南京云锦”最能说明问题。“南京云锦”在提出启动“申遗”之前,国内外知道的人并不多。自提出启动“申遗”工程后,上上下下都在为云锦“申遗”而努力,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从而促进了人们的保护意识。

“申遗”不是把春节送入博物馆

有人把“春节申遗”说成是要把春节送入博物馆。我不同意这种看法。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文化遗产?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不是文物,是流传于中国人中的活态的立体的民俗生活,它怎么会因“申遗”而进入博物馆呢?

有人举例说昆曲申遗后,也未能挽救它的处境。我也不同意这种看法。昆曲毕竟是少数人掌握的艺术,也不可能人人都爱好,它怎么能和普天下华人共同欢度的春节相比呢?何况昆曲申遗成功后,既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往,大学生对昆曲不了解,更谈不上喜欢。申遗成功后,昆曲已进入大学校园,师生们了解后,还是欢迎和喜爱的,在南京大学等高校演出时,场场座满。

有人说春节不如洋节温馨和浪漫。我认为这是近年来城市春节年俗文化活动减少所造成的误解。其实中国人过年最能体现出来的是温暖的家情、亲情、友情,许多娱乐活动非常有趣和浪漫,例如元宵节观灯、玩灯、戏曲表演、社火表演等等娱乐活动,其热闹、欢乐的场面并不亚于圣诞节。我建议持此看法的人,到我国农村乡镇去过年,当你身临其境,你就会感受到中国人的“情”是多么的温暖和浪漫。

有人提出“春节应创造性的回归”、“过一个人性化的春节”。我同意这些观点。年俗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创新,不断补充新内容、新形式。例如,现代许多人用手机、电脑、电话拜年祝福,这也是一种表达情意的新形式,但是,我不同意用所谓的“创新”形式来取代传统。

中华民族是一个博大、包容、开放的民族,我们发展自己文化,并不排斥、抵制外来先进文化的吸收和融和。中华民族的子孙们,让我们充满自信心,为抢救、保护、弘扬传统年俗文化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