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老东门:【引用】圆机活法 创新制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2:57:02
——朱良春教授经验□ 洪文旭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当代著名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从医七旬,学识渊博,经验宏富。笔者常拜读朱老的大作,对其品德学术甚为钦佩,从中获益良多。

  创制新方治杂症

  朱老坚持临床数十年,积累经验量多,每有创获,必出新方,治疗疑难杂症,应手取效,可谓圆机活法,自出机杼。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研制的“复肝丸”(紫河车、红参须各20克,炙地鳖虫、炮甲片、光郁金各24g,参三七12g,生鸡内金、广姜黄各18g,共研极细末,虎杖、石见穿、蒲公英、糯稻根各120g,煎取浓汁泛为丸,每次3g,日服3次,1个月为1疗程)治疗慢性肝病效果显著;后又于80年代研制的“益肾蠲痹丸”(熟地黄、仙灵脾、鹿衔草、淡苁蓉、全当归、鸡血藤、露蜂房、蕲蛇、地鳖虫、僵蚕、蜣螂虫、炮山甲、全蜗、蜈蚣、广地龙、甘草等,研末泛丸如绿豆大,每次6~8g,日服3次)治疗顽痹成果斐然。他为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所创制的新方,更是不可胜数。如治疗乙型脑炎的“夺痰定惊散”(炙全蝎15只,巴豆霜0.25g,犀黄0.35g,硼砂1g,飞朱砂、川贝母、天竺黄各1.5g,飞雄黄1.2g,陈胆星3g,麝香0.15g,研极细末,每次0.7g,幼儿0.4g,日1~2次鼻饲,以排出浊便为度);治疗热性咳嗽的“清肺定喘汤”(金荞麦、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各24g,苍耳子、天浆壳各15g,炙枇杷叶、化橘红各10g,甘草6g,水煎服);治疗慢性咳喘的“定喘散”(红人参、北沙参、五味子各15g,蛤蚧1对,麦冬、化橘红各9g,紫河车20g,共研细末,每次1.5g,日服2~3次);治疗癫痫的“涤痰定痫丸”(炙全蝎、炙蜈蚣、炙僵蚕、广地龙各60g,陈京胆、川石斛、天麻、青礞石、天竺黄各45g,白芥子、化橘红、石菖蒲各30g,研极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次3~5g,日服2次);治疗风心病的“心痹汤”(生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各15g,当归尾、丹参、桃仁、红花各9g,水蛭粉1.5g分吞,虻虫1.5g,炙甘草10g,水煎服);治疗老年痴呆症的“健脑散”(红人参、炙马钱子、川芎各15g,地鳖虫、当归、枸杞子各20g,地龙、制乳香、制没药、炙全蝎各12g,紫河车、鸡内金各24g,血竭、甘草各9g,研极细末,每次4.5g,日服2次,连服2~3个月);治疗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的“胃安散”(莪术50g,红参45g,生黄芪、怀山药、蒲公英、枸杞子各90g,鸡内金、炮刺猬皮、生蒲黄、五灵脂、徐长卿各60g,炮山甲、玉蝴蝶、凤凰衣各45g,甘草30g,研极细末,每次4g,每日3次,餐前服);治疗高脂血症及单纯性肥胖的“降脂减肥汤”(制苍术10g,黄芪、草决明、丹参、冬瓜仁各15g,泽泻、冬瓜皮、生山楂各20g,淫羊藿18g,生薏仁30g,干荷叶、枳壳各6g,半夏5g,水煎或改丸剂服);治疗肾阳不振的“培补肾阳汤”(仙灵脾15g,仙茅、枸杞子各10g,怀山药30g,紫河车6g,甘草5g,视症加味,水煎服);治疗外伤性截瘫的“龙马起废丹”(制马钱子0.15g,鹿角片0.4g,乌梢蛇、炙地鳖虫各1g,地龙、蜂房各1.5g,如法炮制,每片0.25g,上为1日量,分3次服);治疗肝癌的“化瘤丸”(人参、丁香、苏木、桃仁各18g,桂枝、姜黄、虻虫、苏子、五灵脂、绛香、延胡索、水蛭、阿魏、艾叶、川芎、香附各6g,当归12g,吴茱萸2g,共研细末,加米醋250ml浓煎,晒干再加醋熬,如此3次晒干,另用麝香6g,大黄、益母草各24g,鳖甲50g,研细末调匀,装入胶囊,每粒0.3g,每次5粒,日服4次,黄酒为引)等,皆在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增大剂量奏疗效

  中药的用量根据患者体质、症状、环境、气候及选用方药的不同而有异,同一药物因其剂量大小而产生不同功效。朱老对此体验尤深,对许多药物则突破传统剂量而奏奇功,值得后学师法。如柴胡用于升提为3~10g,用于下降则增至20~30g;桂枝温通心阳从10g开始,逐渐递增至30g,而风寒湿痹以15~20g为宜;附子先从小剂量3~6g开始,无反应可递增,风寒湿痹用至15~30g方能见功,需先煎半小时,加生姜或蜂蜜以减少副作用;细辛一般3~5g,遇寒证可加大至8~15g;白芥子一般10~15g,最大至18g,无任何不良反应;川草乌从3~5g开始,逐渐加至10~15g,与甘草、蜂蜜同煎;台乌药用于肾积水及肝硬化腹水量至30g方有效果;鬼箭羽一般10~15g,治消渴、痹证用20~30g;肿节风15g以下有扶正作用,30g以上以清热解毒、散结化瘀为其所长;八月札用于尿路结石15~30g;鱼腥草无论寒热证均可用至30g;夏枯草尤善通心气,治冠心病以15~30g为宜;苦参一般6~9g,治心律不齐用至15~20g等。

  另有一些药物用量较大,要斟酌情况使用,如黄芪益气用至30~60g:生大黄治胆囊炎、胆石症属急实者用20~40g,缓虚者5~10克,肾功能不全、尿毒症内服15~30g,灌肠30~85g,乙肝用制者15~30g,以便次不超过2次为宜;葎草干品30~60g,鲜品加倍;蒲公英常用至30~60g,鲜者其功尤佳:马齿苋干者30~60g,鲜品可至200g;威灵仙用于胆及泌尿系结石量至40~60g始佳,中病即止;土茯苓用于湿毒所致之疾患,每日60~120g有功;稀莶草用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量至100g才能消肿止痛;穿山龙以30~60g为宜,未见不良反应;益母草平肝降压用至60g才显药效,利水消胀量为60~120g始能见功;仙鹤草常用100~150g煎汤代水,加入辨证处方中,有强壮抗癌作用。

  总之,朱老临证经验非常丰富,而用药配伍仅是其中一小部分,还待有志之士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使中医药继承与创新走向新的阶段,为人类健康更好地服务。   

      

孙树椿“治未病”疗筋伤经验□ 邓素玲 河南省中医院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三个方面。中国中医科学院孙树椿教授非常重视“治未病”思想对筋伤治疗的指导作用,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临床实践之中。

  孙老师认为“治未病”绝非易事,其难在于掌握疾病发生与变化之“机”,从而先其机而行。临床上,筋伤病既可合并于骨关节创伤的同时,也可因慢性积累,积久成损,久损及骨。因此,“治未病”要强调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条件,重视条件的形成和转化,把握治疗的深度和方法,以获得最佳疗效,从而彰显中医学的临床优势。

  重视发病环节

  强调主动预防

  孙老师认为“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时段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因此疾病的发生具有相当的可防控性。

  针对急慢性筋伤的发病率增高,孙老师对预防和锻炼的方法作了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强调平时注意加强筋骨关节的柔韧性锻炼,保持其轻劲状态。提倡有效而安全的科学锻炼方法,以减少筋伤病患的发生。并根据颈、胸背、腰、肩、肘、腕、髋、膝、踝足等部位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关节的不同运动形式、发病特点,研究出既有利于防病强身又能促进临床疗效的九部练功疗法,作为防治筋伤病变的重要措施。

  重视改善功能

  提倡早治防变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筋在人体运动系统中,直接参与骨关节的构建及运动。因此,筋伤病的病理范围并不限于软组织,当筋因病而不能发挥正常作用时,往往伴有骨性关节结构的失稳。这种失稳状态的持续存在,是造成关节退变的基础,同时又会加重肌筋膜的痉挛和劳损。所以,防止骨关节病损的发生和加重,应以舒筋、柔筋、强筋为基础。 

  对脊柱的劳损性病变,临床检查常见条索状筋结,孙老师重视这种局部细微的病理改变,认为其形成是因为不协调姿势造成了局部的气滞血瘀或津凝痰聚。筋结的大小、硬度提示痰瘀阻络的轻重、久暂,且随着病变存在时间的延长,渐而影响韧带及骨关节的稳定,加重劳损。随着功能障碍时间的延长和程度的加深,最终将会造成骨关节的形变。因此,骨伤病的治疗,应将恢复筋“束骨而利机关”的生理功能作为防止骨关节形变的前提。临床诊疗中,孙老师重视运用手摸心会的技能,深入细致地观察、判断筋伤的程度和范围,用触摸、对比的方法,找到病变形成的蛛丝马迹,以此选择治疗的最佳方案,达到“既病防变”的目的。如对脊柱各部位关节错位的及时纠正,就能起到预防关节失稳的作用,从而有效地防止关节、韧带、椎间盘等组织的退变和骨关节畸形的产生。不同部位的损伤,都会出现筋膜的拘挛聚结,因部位或局部结构的差别,可以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如寰枢关节错缝的病人,常伴有颈性眩晕,临床多可在高位颈椎横突旁找到筋结,如果将局部的痉挛或筋结进行疏通理顺治疗,错缝往往可以通过不定点旋转法得到纠正,而眩晕也可随之得以改善。再如神经根型颈椎病多在神经根发出的相应椎棘突旁或颈肩交界处触到筋结,临床触压可诱发肢体症状的加重。治疗时若将筋结进行有效的松解,则患肢的疼痛、麻木也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又如腰骶关节紊乱的患者,常在腰骶椎旁找到筋结,如果能很好松解,紊乱就很容易得到纠正。筋的形态异常作为结构失调的信号,不仅为骨关节疾病的形成提供了可控防变的预警信息,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孙老师强调,在骨关节未出现结构变化的早期,消除筋结是保持组织结构生理平衡、防止畸形改变的有效措施,是既病防变思想指导临床的具体体现。

  孙老师善于根据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所提示的资料,判断疾病的起因和发展的趋势,将既病防变的范围延展渗透到多种疑难病症的深重阶段。如对髓型颈椎病,孙老师提出从程度与阶段上进一步分为痹证型和痿证型,并划出了非手术与手术的界限。孙老师这一创见性理论的提出,拓宽了髓型颈椎病治疗的思路,增强了中医进军顽症痼疾的信心。“既病防变”对于专科、专病治疗方案的制定,乃至于每一项具体治疗措施的实施,都有重要指导意义。而这一理论的应用,不仅需要胆略和慈悲,更需要博学与智慧。

  强调适度锻炼

  重视病后防复

  临床上,很多患者病愈之后因锻炼不当而影响功能,甚至病变复发,这不仅影响临床疗效,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患者信心。孙老师对其中原因加以总结,认为大多是练功的度把握不好,因此非常重视练功方法的恰当运用,制定了“详查病情,合理选练;动静结合,主动为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练功应用原则。在练功的次数和强度上,要求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小到大、以健肢带患肢,先求姿势正确,再达力量要求的完善措施,无论是从筋伤的转化和日常预防的角度,均可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临床效果。科学而有效的指导,避免了练功的盲目性和过度、过激的弊病。孙老师不仅指导病人认识工作、运动、生活中的一些不良姿势、不良习惯对机体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更重视对所带学生和临床医生防病、防变思想的培养,将“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深入到临床的各个环节。

  跟师数载,我深切感受到,孙老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对理论精解活用,从事科研求真务实,授徒带教认真严谨,临床施治至意深心,指导病人细致入微。闻其言,观其行,顿悟荀子《劝学篇》“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确非虚言。病之大小,取决于病之深浅;医之大小,在于德艺之高下。孙老师之为人、为医、为师、为长,足堪效尤。

   

从戊子年运气看手足口病□ 冯延祥 山东省泗水县中医院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而致的急性传染病,中医文献无系统明确记载。本文试从运气学的角度分析戊子年的运气规律,以判别其病因病理,为中医药参与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2008年为戊子年,戊癸化火,其岁运为火,戊为阳干为火运太过。子午之岁,上见少阴,司天之气为少阴君火,少阴为二阴,在泉之气当为二阳、阳明燥金。根据运气分析规律,为运气火热同化,故是天符之年,传统认为天符之年气候变化较为剧烈。《内经·六元正纪大论》:“少阴、太徵、阳明、戊子天符……其运炎暑,其化暄曜郁噢,其变炎烈沸腾,其病上热血溢。”论述了戊子年气象特点上半年以热为主。其六气主客气排列如下:主气: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少阳相火,四之气太阴湿土,五之气阳明燥金,终之气太阳寒水。客气:初太阳寒水,二厥阴风木,三少阴君火,四太阴湿土,五少阳相火,终阳明燥金。公历3月21日为二之气当令,为风火相交。三之气君相两火同治,由此可以认为进入3月份以来我国各地手足口病发病持续上升应与此相关。其病因当为火热之邪。中医学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火为阳邪,手足口病绝大多数发于小儿,其机理也许正在于此。《内经·六元正纪大论》曰“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从本年度气候特点看,岁火太过,阳热为其特点,火性炎上从口鼻而入于心,由于火于金的关系,过则乘肺伤肺,肺卫失宣,故病发初期即可见发热、咳嗽、流涕等症。舌为心之苗,阳热之邪上熏口腔,蕴于肺,外蒸肌肤,故舌、口腔黏膜、手足、肌肤出现疱疹。阳热之邪变化多端,易伤津动血,故失治误治、或感邪深重,常致病情严重出现因热毒内陷心营而高热神昏、抽搐,或津气耗伤、阴阳互损。轻者心悸气短,胸闷乏力,重者心阳虚衰而危及生命。本病的恢复期,因邪祛正衰,常见肢倦神疲,烦燥纳呆等津气两伤、肺胃阴伤之象,实为热邪伤津、阴损及阳而致。

  承上分析,该病早期轻症可以辛谅解表、疏风泄热,其代表方应首选桑菊饮、银翘散化裁。其重症当以清气生津、退热除烦之白虎汤为好。其热毒重症、疱疹分布稠密、高热或烦躁等,以犀角地黄汤为佳。恢复期以滋养肺胃之阴、或益气生津为主,方以生脉、益胃或增液汤化裁为好。中成药静滴剂如清开灵、炎琥宁、醒脑静注射液均属于对症之药。中药外治,局部治疗亦不可忽视。另外,儿童用药,特别是口服药应该注意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少用或不用太苦味怪之品。现代医学临床支持、抗病毒疗法,注意及时补充电解质均不可忽视。

几种冬病夏治方法□ 李尤佳 河南省中医院

  冬病夏治,除了我们目前常用的中药外敷,也就是天灸,还有其它几种方法,你知道吗?河南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主治医师吕沛宛这样解释:

  冬病夏治方法众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饮食

  在饮食上,夏季气候较为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浓重,要多吃杂粮,不可过多食用热性食物如川菜、荔枝等,以免内热过重。此外,冷食瓜果也应当适可而止,不可过多食用,以免损伤到脾胃。口味浓重的饮食,则容易产生湿热,激发各类疾病。《养生论》中曾说道:“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 炎热亦于或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意念中存想心中有冰雪,便不会感到天气极其炎热了。为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变化,一般夏季宜晚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天灸

  天灸

  天灸疗法源远流长,是中医外治法中的一种,也称“药物发泡”和“敷贴发泡”。“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阳气最旺的三天。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观点,三伏天便成为了人们治疗宿寒引起的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天灸治疗后皮肤会有发热感,以皮肤感觉和耐受程度为观察指标,避免灼伤皮肤。贴药后皮肤出现红晕属正常现象,自己也可涂些皮肤软膏以减缓刺激,如果已经发起水泡时,应避免抓破感染,可以涂烫伤软膏做保护。 

  天灸期间要戒食易化脓的食物,如牛肉、烧鹅、鸭、花生、芋头、豆腐等,以及戒食鱼虾、生鸡等易致敏食物,如果出现皮肤过敏者,可搽抗过敏药膏,必要时去医院就诊。此外,贴药时要注意少吃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或荔枝等辛燥之品;忌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如果刚好在三伏天有发烧、咽喉发炎等疾病的患者不能贴药。另外,天灸的禁忌症还有一岁以下幼儿、孕妇、肺结核、严重心肺功能不足、短时间内敷贴即会大量起水泡、皮肤贴外用药容易过敏者等。

  艾灸(常用保健灸)

  三里灸

  部位:在小腿前外侧面的上部,外膝眼下四横指,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方法:艾灸条每次一支,点燃对准穴位,左右两穴灸完为止.每日一次,勿烫伤。

  作用:理脾胃,调气血,助消化,补虚弱。

  神阕 气海 关元灸

  部位:神阕穴在腹部,脐中央.气海穴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关元穴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中下三寸.

  方法:每次一支,对准穴位点燃,灸完为止.日一次.

  作用:复苏固脱,温补元阳,健运脾胃,理气和肠。

  背腧穴灸

  部位:在背腰部,五脏六腑各有一个背腧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其位置大体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

  方法:同神阕、气海、关元穴灸,但因穴位较多,为便于操作,最好到医院由针灸科大夫用艾箱灸。

  作用:腧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是阴病行阳的重要场所.用阳气灸阳位,五脏六腑虚损.“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类经附翼》),如大家熟知的“冬病夏治”治咳喘,许多穴位就是背部腧穴,也是夏天用阳之位补阳的重要场所.

  拔火罐

  运用不同的拔罐方法,则能调整脏腑功能,协调阴阳平衡。拔罐由于负压,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破裂,造成自身溶血现象,自身溶血现象是一个延缓的良性刺激过程,产生一种类组胺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力,提高人体的免疫抗病能力。

  热疗

  日光浴、远红外舱、温泉疗法、沙滩浴。

养血——妇女可选用阿胶

  谈到阿胶,中国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肖承悰教授开篇第一句就是:“阿胶在妇科中的应用太广了,我在出门诊时,几乎是天天都在用。”

  女人以养血为本

  血对女人的一生,尤其珍贵。女性由于有周期性失血的生理特点,而与血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伴随女人一生的经、孕、产、乳的不同生理过程,均与血息息相关。因此,中医学早就有“女人以血为本,以血为用”,“妇女以养血为本”等观点。

  女人一生都要养血。肖教授说,女人做小姑娘时,常会因月经失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导致失血过多,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下降,出现头晕心烦、气短乏力、食欲不振、失眠多梦、面唇苍白等症。女人十月怀胎时,不但自身需要充足的血液来滋养,胎儿更需要依靠母亲的血来供养,所以一般孕妇都会出现贫血、厌食、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等症状。而女人生产时失血过多或引产、流产时导致流血过多,更容易因贫血引发多种病症。严重贫血者,还会过早出现皱纹、白发、脱牙等症状。而产后哺乳期,母亲更需要补血化生乳汁。女人到了更年期,又会因为肝肾不足、心肾不交,出现潮热出汗、胸闷眩晕以及腰酸骨痛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女人不同的生理阶段都会对身体有一定影响,有些女人可以很顺利度过,有些则症状明显,这主要与是不是及时调养并加以养血有很大关系。

  我们知道,阿胶具有滋阴润燥、补血止血之功。现代科学证明,阿胶能促进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生成,有显著的抗贫血、止血作用,并能改善体内钙的平衡,促进钙的吸收,使血清钙增高。肖教授解释说,正因为如此,阿胶是女人一生滋阴养血的最好选择,女人在不同年龄都可以根据情况,适当服用阿胶,那么就不仅可以因血滋养顺利地度过不同的生理阶段,而且对保持容颜、身心健康都有一定裨益。

  阿胶是妇产科的圣药

  临床中妇科疾病,多以阴血虚者较多,而阿胶正是滋阴、补血和止血的佳品,所以,很多妇科病的治疗都用到阿胶。

  月经是女人一生需要面对的一个“痛苦”,在那几天特殊的日子里,无论小姑娘还是已为人母的女人,都不得不忍受因失血带来的种种不适。肖教授提示,如果平时适量服用阿胶,不仅可以补血养血,改善面色,还可以减轻经期的“痛苦”。

  肖教授特别提到月经失调,她说这是妇科的最常见疾病,是指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症状为特征的疾病。常见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闭经、痛经、崩漏等现象。其临床治疗重在调经养血。

  阿胶味甘平,性微温,临床上常用它治疗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对于阴虚血虚者,肖教授建议,可以适量服用阿胶。

  近年来,由于高龄孕妇的不断增加,使流产和面临保胎的患者数量骤增。对此,从事妇科临床40多年的肖教授十分忧虑,但她同时表示,中医在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应用中药治疗先兆流产的效果很好。

  对于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临床上可用阿胶、杜仲、白芍、炒艾叶、熟地、桑寄生、菟丝子等,根据病情辨证施治。但服药期间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

  不孕症已成为育龄女性的一大困扰。肖教授说,治疗不孕症中西医结合很重要。首先要通过西医的检查手段,确定男方精液是否正常,女方的排卵功能以及其他的生殖器官是否正常。寻找出不孕的根本原因,然后根据不同情况,中医进行辨证施治。

  民国时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的寿胎丸是妇科医生常用的一剂补肾安胎的良方。其中就用到阿胶,并配以桑寄生、川断、菟丝子。

  更年期也是所有女人必须经历的一段特殊时期,月经紊乱伴有阵发性潮热出汗、头晕、失眠、心烦、焦虑等是这一阶段妇女常常出现的一些症状,当出现一些信号时,就应适当调养,这也体现了治未病精神。

  古人云,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阿胶味甘,以补阴血。肖教授认为阿胶滋阴养血、补益肝肾,恰好可以作为这一时期妇女补养的很好选择。而阿胶所具有的促进钙吸收的功能,又能有效改善更年期女性面临的骨质疏松的问题。

  白领丽人更需阿胶相伴

  现代女性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不断加快的生活、工作节奏,日渐复杂的人际关系,哺育后代的重任,使女人同时承受着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势必会给她们的躯体和精神方面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那些对脑力和精神状况要求更高的白领丽人,她们终日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中,脑力和精神疲劳日益严重,必然伤神耗气耗血,以致血虚,久而久之导致肝血不足,肝郁气滞、心肾不交,从而出现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失眠健忘、性欲下降、情绪抑郁、便秘等不适状态。

高温作业者的饮食

  夏季高温作业者如夏收夏种期间的农民、建筑工人、野外训练的军人以及炼钢工人等等,应当注意调整饮食,预防中暑,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在40℃甚至更高的高温环境中劳动,人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以及消化、循环等功能,会出现一系列的改变。当机体大量出汗时,体内钠、钾会大量丢失,无机盐代谢紊乱、血清钾浓度下降,水溶性维生素随着汗液排出而大量丢失。由于温度过高,机体蛋白质分解加速,唾液、胰液、胃液和肠液的分泌减少,消化酶的分泌也减少。同时胃液酸度降低,胃蠕动减弱,消化功能下降。因而,高温作业者的营养和膳食必须作合理补充和调整。

  补充足够水分  饮水应少量多次,切忌暴饮。饮水中加盐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一个人一天工作8小时,出汗量不超过4升,则每天从食物中摄取16克盐就可以了;出汗量超过6升,则需从饮料中补充,饮料中盐浓度不超过0.2%。可每日口服2片钾片,每片含钾25毫克。

  中国医学科学院为高温作业者推荐以下3种饮料:

  ①盐汽水:精盐1克,白糖适量,香精0.5毫升,柠檬酸1克加水至1000毫升配成;

  ②盐茶:在盐汽水的基础上另加茶叶5~10克;

  ③中药饮料:每1000毫升水加竹叶、元参、菊花、桔梗、山楂、青葛、花粉、陈皮、黄芩各0.5~1克,白糖15克,开水浸泡放冷饮用。每次400~500毫升效果最好。

  合理补充营养  高温环境可使体内维生素的消耗增多,对蛋白质的代谢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还应适当补充一定量的水溶性维生素。各类新鲜蔬菜和水果含维生素量较高,可增加摄入数量。高温作业者应摄入营养价值较高的蛋白质,其膳食中应有一半蛋白质来自鱼、肉和豆制品。夏季出汗多,大量钾元素丢失,可食用富含钾的食物,如青豆、马铃薯、菠菜、苋菜、海带、柿饼、香蕉等,也可适当补充钙、镁、铁元素。

  合理调配膳食  在注意补充必要的营养成分的同时,在膳食调配方面也应加以改善。为了增进食欲,提高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率,饭菜应尽量丰富多彩,经常调换花样,烹调要注意色、香、味,适当吃些粗粮,以补充更多的维生素B1。在保证卫生的前提下,要适当食用一些凉拌菜,这既可促进食欲,又能丰富膳食中的无机盐和维生素。对高温作业者来说,最好的进食时间是上班前或下班后的1~2小时,这时胃口较好,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因此,主要的一餐应放在这个时候。          (当  健)

抓住本质 认识证候□ 黎敬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

  证候研究是中医研究的重要问题,但在研究不断深入后,人们发现证候研究的难度也很大,于是怀疑证候确实存在吗,证候研究的方法到底是什么等等。导致人们有这些认识的原因大凡有几个:一是对证候是什么并未完全理解或有些模糊。二是对证候具有的性质是什么不完全清楚。三是找不到合适的研究方法。

  研究证候,除了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外,也应该研究它的性质,规范它的内涵属性和演变逻辑,这样证候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才会变得简单、方便,合适的研究方法也才能在研究工作中找到。尽管证候有不同层次的含义,但它是对疾病在某一时点机体所反映的病理状态的客观描述,这才是证候概念的核心。所以,证候的组成形式、定位定性的依据和变化趋向等都是围绕本质核心改变的,这些变化的组群确实很难研究,但万变不离其宗,抓住本质才能正确认识证候,指导临床治疗、预防。

  同质性  从《内经》开始,中医治病所针对的证候就备受重视,只是对证候的称谓不同,如所谓“求其属”,就是要抓住疾病的证候本质,“治病必求其本”也是同样要求。既然有“本”和“属”可寻、可求,当然是因为证候是具有同质性的。所以,同质性就是指在不同患者,甚至疾病的某些表象不同的情况下,可能存在着主导疾病趋势的某种病理联系。这种病理联系具有不会因个体不同,疾病影响因素不同(包括病因、环境、病程、治疗等),而保持恒定的特点。同质性应是证候研究的重点,是证候研究的基本方向和主线。

  变动性  很多证候确实很难识别,甚至无法把握,即无论求本或求其属,在临床实际并不那么容易,这又是由于证候的另一性质——变动性决定的。变动性如果用物理学的术语也可以叫做波动性,即证候的临床表现形式其实是在一个轨道里波动运行的,当然它也有运动的方向,这个方向也是由证候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只是有的个体或某些情况下波动的幅度可能很大,有的则很小;有的很明显,有的可能是隐匿的;有的有明显的规律,而有的又可能不循常规。变动往往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个体、环境、治疗等,所以研究起来当然很困难。

  因袭性  既然变动是证候性质的趋势和影响因素决定的,那么,如何捕捉变动的规律呢?当然要抓住各种因素,通过析因来澄清证候波动变化和趋势走向的联系。这不是理论假说,事实上我们的古人、前辈在临床辨证中使用的就是这样的方法,他们的辨证思维就是遵循这样的逻辑,这也是证候变动本身所具有属性特点。这就是因袭性,即因果相袭是证候发展变动,变幻莫测的推动力,因袭性决定证候在时间、空间轴上留下连续的痕迹,这是我们研究证候变动规律的指纹图谱。

  象限性  证候可以认识,又难把握,这是因为它呈现象限性特点,即证候呈现的性质(作用)只在固定的时间区间和特定的变动空间里保持不变,超出了这个范围,证候就进入下一个象限运行。这个性质决定了我们经常看到的只是证候的瞬间,即只能得到管中窥豹的点认识,而每一个证候变动的象限其实又是不一样的,有的持续时间长,波动幅度小;有的持续时间极短,而波动幅度大;有的持续时间也长,波动也大;有的持续时间短,波动也很小等,所以很难有完全一致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多因错杂性  证候在临床为研究方便常分为单纯证候和复合证候,复合证候多数是两个或三个单纯证候的组合。但实际上并不都如此,有些疾病情况可能只有一个单纯证候或两个可以拆分的单纯证候,但有的可能有多个,而且不可拆分,或有的有显证和隐含证候等,这就是说证候研究是一个复杂性问题的原因之一。证候不但在呈现形式上有多种错杂的特点,而且在对应的病机本质方面也可能存在多种病机交织发展,相互影响的客观情况。多证候组合是导致证候表现形式错综复杂的重要原因,即表形的复杂性可能有影响原因的不对等存在,而病机交织则肯定会出现纷繁复杂的证候表现形式,这种性质我们把它叫做多因错杂性。即要求我们在研究复杂证候问题时,应重视证候表形的归因研究,或降维升阶的研究。

  干预应答性  证候还有一个性质是干预应答性,即证候当受到干预因素影响后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如中医生在临床诊疗中,当对证候判断不完全确定时,会运用试错诊疗法,这就是应用了干预应答性的典型例子。试错诊疗是通过干预应答诊治疾病的方法之一,但不一定是医生自己试错,临床更多的情况是运用别的医生诊治不效的应答来作出正确判断,或通过对显性影响因素(药物、饮食、气候环境等)作用下的证候变化,或根据症状鉴别来甄别应答。这个过程在临床应用很自然,但研究起来并不容易。

  针对以上证候性质,我们应该明确证候是可以研究的,是可知、可测的,但研究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往往不是一种单一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证候问题,如目前常用的临床流行病学方法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但不能拘泥,还应该结合数据的综合分析与集成处理,采用多因回归、知识单位的提取、关系元及关系的分析等,才能获得更多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数据,这里面需要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思路,通过具体案例研究应该可以发现有价值的规律。

江苏省中医院中医药疗伤显优势□ 冯 瑶 章茂森 江苏省中医院

  江苏省中医院在汶川大地震后,派出技术精干、作风顽强的护理人员组成抗震救灾医疗队奔赴四川救灾前沿,参与医疗救援。同时,医院紧急腾出一个病区40张床位作为爱心病区,收治从重灾区转运而来的重伤员,悉心治疗,精心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医院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特色与优势,结合手术治疗,内服外敷中药,不仅缩短了疗程,加快了伤员康复,还稳定了伤员的情绪。

  内服活血化瘀、利水消肿汤剂

  灾区伤员大多数全身软组织损伤。医院组织专家会诊,认为伤员筋脉受损,血行不畅,血不行则为水,形成水肿。制定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的汤药。药用桃仁10g,土红花10g,赤芍10g,川芎10g,全当归10g,地鳖虫10g,自然铜3g,失笑散15g,骨筋草10g,水蛭6g,柴胡6g,鸡血藤15g,臭梧桐15g,浮萍15g,茯苓12g,泽泻12g,车前子12g等。绵竹23岁伤员谢敏,大地震时一块楼板砸在腿上,导致胫腓骨骨折。被转送到省中医院后,骨伤科专家连夜为其手术,为了促进术后消瘀散肿,帮助伤者早日康复,内服上述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中药,患者恢复较好。

  内服安神定志汤剂

  有的伤员精神受到很大刺激,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针对伤员心理特点,根据中医情志理论,专家组一方面对伤员进行心理疏导,另一方面,针对性地开出安神定志、除烦止惊的中药汤剂。方用甘麦大枣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药用甘草9g,淮小麦30g,大枣7g,柴胡10g,半夏10g,茯苓12g,桂枝9g,黄芩9g,党参12g,大黄5g,龙骨30g,牡蛎30g,百合15g,夜交藤15g,琥珀粉6g等。绵竹板桥镇女伤员徐代莲,今年34岁,除了腰椎、腿部多发性骨折以外,出现严重心理障碍,高度悲伤,不能进食,情绪不稳,不停地哭泣,十几天没有大便。专家组首先进行针对性地心理干预,骨科专家为其进行内固定术,内科专家开出安神定志中药,经过积极治疗调理,徐代莲终于走出了大地震的阴影,消除了恐惧心理,病情恢复得很好。

  外敷托里排脓、祛腐生肌中药

  许多伤员由于被埋入废墟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有的创口已经腐烂化脓。专家组积极运用中药外敷创面,以托里排脓,祛腐生肌。先用黄芪30g,当归30g,鸡血藤30g,党参15g,黄连20g,黄柏20g,白芷20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苦参30g,赤芍15g,紫草l0g,硼砂3g(后下)煎药外洗,以清热解毒,托里排脓;继用血竭5g,冰片3g,儿茶5g,珍珠粉5g,琥珀粉5g,麝香1.5g,轻粉3g制成散剂,摊在消毒纱布上,外敷创面以祛腐生肌。来自什邡45岁的刘顺琼,被一根粗大的钢筋从腰背部直接贯穿,入院时腰背部皮肤肌肉大面积坏死,形成一个碗口大的深洞,脓、血、烂肉很多,且入院检查出糖尿病。专家组除给予积极对症治疗外,每天用中药清洗、外敷。经过治疗,创面从原来30cm×40cm,缩小到1cm2,恢复十分迅速。

  运用针灸治疗

  有些伤员单纯用中药效果欠佳,专家组就运用针灸进行个体化施治,取得显著疗效。来自茂县的羌族汉子文运国,发生大地震时,他正与一名小伙子开着手扶拖拉机在山路上,为了躲避滚落的山石,他让那位小伙子先跳车,结果自己腰部、颈部受伤。专家组经过精心手术,再配合局部针灸,1日2次。目前恢复良好。

  此次江苏省中医院救治四川地震受伤同胞,除了用现代医学技术开展手术等治疗外,积极运用中医中药方法,一切从伤员出发,及时高效加以治疗、护理,使疗效显著提高。通过这次救治四川地震灾民的实践,不仅使伤员的伤势得到很好的治疗,而且证明中医药完全可以参与重大卫生事件的医疗防护,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

至阳埋针治带状疱疹疼痛效好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杨素清教授在承担一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中,首次利用至阳穴埋针法对带状疱疹疼痛患者进行了治疗,同时开展了相应技术规范与疗效再评价的研究,结果证实此法安全、简便、起效快、疗程短、效果确切。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皮疹和神经痛为特征,其中疼痛症状难以忍受,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有资料表明,带状疱疹的发病率约在1.4%。~4.8%。之间,近年有增加趋势,其中绝大多数患者伴有剧烈的神经痛,而其中10%可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尤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后遗神经痛发病率高达50%~75%。

  本病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神经根的损伤后,周围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阈值降低,对刺激呈超常反应。同时中枢神经系统感受伤害的通路发生重要变化,传入神经阻滞,这些改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疼痛信号传递神经元的活动性异常增高,进而引发疼痛的发生。治疗上多采用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抗心律失常药、镇痛药和局部外用药,或对顽固性疼痛采取神经阻滞法。这些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口服药物有相当大的副作用。

  杨素清教授指出,从中医角度看,此病无论在急性期还是慢性期,都存在一个总的发病机制,即气血凝滞,经络阻塞。急性期多半由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加之脾湿内蕴、湿热内生、兼感外邪、湿热蕴阻肌肤而至气血失和、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疱疹和疼痛。慢性期多为年老之体或久病气若阴虚,加之余毒未清,致使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和脉络不通,而脉络不通则痛。

  至阳穴位于后正中线,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处,相当于第5胸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上腹和下胸与胸5脊髓节段相联系。其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分布有第7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7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7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当在至阳穴埋针并按时拍打此穴位,可产生一种持续性刺激,使督脉和脊髓节段有关神经产生独特的刺激感应,由此加强中枢神经内痛觉调节系统与痛觉冲动的相互作用,对痛觉信号加以控制,从而产生镇痛效应。

  至阳穴为督脉要穴。督脉总督诸阳。此穴靠近于心,心为阳中之阳,且至阳穴为督脉阳气隆盛之处。具有利胆退黄、宽胸利膈之功效。带状疱疹的发生多与情志所伤密切相关。当在至阳穴埋针并按时拍打该穴位而产生一种持续性刺激后,可激发、振奋心阳,促使心阳盛、心气足,从而宣通血脉、充盈阴血使气滞血瘀得以缓解;又因该穴位于血会膈俞之间,也有和畅血脉之功,气血运行舒畅,从而提高痛阈,消除疼痛。 

  杨素清教授介绍说,本方法使用圆利针,因其针身长、直径粗、针尖圆滑,同时留针7天,并以适当的力量拍打埋针处,使其对穴位产生非强烈的持续性刺激,并使这种刺激持续传输到受作用的神经节段而发挥止痛作用。针刺方向采用针尖向下,更可发挥其止痛效果。

  (衣晓峰  靳万庆  李晓莲)

红曲

可降低心脏病死亡率

  香港《大公报》日前转述英国《泰晤士报》消息时说:“吃北京烤鸭不仅可以让你大饱口福,更可令你的身体变得健康,这可是有科学依据的。近日有研究人员发现,给北京烤鸭上色用的传统中药材红曲,可以使心脏病死亡的几率减低三成。”该消息主要报道了西方科学家对红曲的药用价值及其副作用研究,内容如下:

  目前,心脏病是全球各地人士健康的重大危害。医生们会开处方药物“他汀”为病人防止脂肪积聚于动脉。科学家认为红曲的好处比备受赞赏的降胆固醇药“他汀”还要多,并希望这项发现能为改善心脏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带来“曙光”。 

  红曲在中国被用作食物防腐剂、色素及调味料已有数千年历史。中国的腐乳、北京烤鸭的上色剂,还有一些呈红色的日本清酒,都是以红曲为材料。事实上,红曲在中国作为药用的历史已逾千年。据说它能改善血液循环及帮助消化。红曲为何物?就是把红曲霉菌加入大米中发酵,制成红曲米,简称红曲。而红曲米的提取物就是心血管病治疗药物“血脂康”的原料。

  科学家为进行相关研究,在中国的60多家医院追踪探访了约5000名年龄介乎18岁至70岁的男女心脏病病人。研究者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心脏病,但也纪录了因癌症死亡的人数。病人们被分成两组,一组每天都服用两粒300毫克装的“血脂康”胶囊,另一组则服用安慰剂。研究人员对这两组病人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比较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服用“血脂康”胶囊者死于心脏病的几率降低了1/3,死于癌症的几率则降低了2/3。最新出版的《美国心脏病学杂志》报道了这项研究的详情。

  主持这次研究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托马斯·杰佛逊大学心血管病预防计划主任卡普齐博士说:“我希望‘血脂康’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药,以防治心血管疾病。”但他补充说:“我们并未确切知道红曲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血脂康’胶囊中的药物单体有效成分也尚未被单独拿出来研究,但此次研究结果仍然是明确的,其药效比西药‘他汀’还要好,应当进一步跟进研究。” 

  卡普齐也提醒民众:此次研究用的胶囊是为研究而准备的,有别于健康食品店供应的红曲米。在健康食品店供应的红曲米因不受药物监管,有效成分的含量不明,因而效力无从得知,人们不宜自行购买当药用。 

  医生也警告民众,大量服用红曲有可能损害肝脏,而患有心脏病者更应向医生咨询后再服用。     (中  新)

旅游徒手治病5法

  止头痛  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两侧太阳穴(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

  止胃痛  双手拇指揉双腿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再揉3~5分钟即可。

  缓解心绞痛  用拇指指甲掐患者中指甲根部,让其有明显痛感。亦可一压一放,坚持3~5分钟。

  治晕厥  用拇指食指捏压患者的虎口(即合谷穴),捏压10余下时,一般就能苏醒。 

  治便秘  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上(位于肚脐旁3厘米、下方1厘米处),至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            (潘  杨)

美容,不妨试试中医药(续)

  药食同用驱“蝴蝶”

  黄褐斑多发于面部鼻翼旁,很像一对蝴蝶,因而也叫“蝴蝶斑”。

  妊娠后长蝴蝶斑,这是多数人都有的情况。不过,生产后一年多还不退色,就有可能与体内雌激素分泌过量有关。当然其他病也可能出现黄褐斑,例如月经不调、痛经、慢性子宫病症、卵巢疾病、慢性肝病、慢性痢疾、慢性酒精中毒、慢性尿路感染以及其他瘀血病症。此外,精神忧郁、长期日光暴晒、体内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C,也会出现黄褐斑。

  中医认为黄褐斑是由于气血运行障碍所引起,应当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当归、丹参各12克,川芎、柴胡各9克,生地15克,白芍2克,香附6克,薄荷、白芷各3克。如果月经不调,可加益母草10克;月经量少、痛经明显,加用红花6克,桃仁3克;怕冷、困倦无力,可加黄芪15克,党参10克;烦热不眠、情绪不安定,加丹皮6克,龙眼肉10克。一般2周可见效。但需治疗1~2个月。

  食疗也有一定的疗效,对消除黄褐斑有益的食物(药物)有:

  冬瓜:具有健脾除湿的作用,令人颜色悦泽。

  茯苓饼:能健脾除湿,减轻面斑色泽。每日早晚随餐食1~2片。

  山药:有补脾功效,能润肤,对于消斑有好处。可煲汤饮用。

  薏苡仁:有保护皮肤的作用。每次用50克煮粥饮,每日1次。

  黄精:有补肾强壮身体的作用,也能消斑,黄精与枸杞子各50克,煲汤用。

  如果将药食方法结合应用,效果更好。但要坚持数月才能见效。

  黄褐斑患者不宜食用有收敛作用的过酸的食品,如山楂、乌梅、五味子等。   头发变白补肝肾

  “少年白头”是指青少年时期头发过早变白,满头头发呈花白状。对于“少白头”的成因,中西医有不同的看法。

  西医认为,头发的颜色是由头发髓质中所含黑色素颗粒的多少决定的,而色素颗粒来源于毛发乳头部位的色素细胞,色素细胞产生色素的多少,与遗传及神经、内分泌、血液循环和营养有密切的关系。实验研究证实:长期缺乏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和维生素A等,可使毛发色素颗粒减少;某些微量元素的失调,如铜少、镍多也可使毛发变白;头皮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毛乳头营养供给减少,影响色素细胞生成色素颗粒,也会使毛发变白。一些慢性疾病,如结核、恶性肿瘤、胃肠病等长期消耗,造成体质衰弱、营养不良,使头发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而容易变白。内分泌失调如胸腺素水平下降,性腺功能减退等也是使头发早白的因素之一。近年来研究还发现,动脉硬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以及糖尿病容易造成患者头发过早变白。俗语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历史上伍子胥过昭关一夜间须发皆白的故事,都说明精神因素是造成白发的重要原因,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忧愁、紧张、焦虑等往往是白发的重要诱因。

  最近,日本的研究认为,头发变白很可能是由于黑色素细胞发生异常所致。人们一直认为在白发中几乎不存在黑色素细胞。但是研究发现,大约80%的白发都有少量的黑色素细胞,只是其产生黑色素的功能极低或根本不产生黑色素。此外,比较的结果还发现,每根白发的毛囊黑色素细胞的数量很少或分布很不均匀。因此,日本有公司已根据这一科研成果进行防治白发的产品开发。

  中医认为:血热、肾气虚弱、气血衰弱都是造成白发的原因。头发的营养来源于血,如果头发变白或易于脱落,多半是因为肝血不足,肾气虚弱所致。因此,对于头发早白中医的治疗方法是补肝血、补肾气,用人参养荣汤合六味地黄丸,加何首乌、淫羊藿、五加皮等调养。《本草易读》一书中曾提到:黑芝麻九蒸晒,枣肉丸服,白发令黑。就是说把黑芝麻蒸过之后晒,反复九次,再与黑枣肉混合,制成丸剂服用,可令白发变黑,但疗效因人的体质而异。平日不吃冰冷饮料以及油腻食物,不熬夜,对改善白发有帮助。  (卫达众)

清晨不宜健身4个理由

  不少人选择清晨运动锻炼,但是,清晨不是最佳的锻炼时间。

  第一,一天中,体内生物钟处在最低潮的时间是清晨。此时人的体温最低、脉搏最慢,生物钟在低谷振荡,不利于锻炼。

  第二,一天中,人体最危险的时刻是清晨。世界卫生组织有过统计,全世界清晨死亡者占一天总死亡人数的60%。清晨不仅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时段,也是心脏猝死发生的最多时段。

  第三,冬天或是气温变化的季节,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刻是清晨。这不利于中老年或体弱有病者锻炼。

  第四,一天中,空气最差的时刻是清晨,有关部门做过测定,清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量都比下午和晚上高。

  显然,清晨并非最佳锻炼时段。但是,有些人习惯于清晨锻炼,或因清晨时间上能有保证,那请注意下列事项:

  1.晨练前喝一大杯温开水;

  2.做好充分准备活动;

  3.运动量不宜大;

  4.气温低时或雾天最好不要晨练。

  (王  展)

夏季,哪些食物

能让宝宝健脾胃

  幼儿容易饮食不化,出现消瘦、腹泻、食欲不振、便秘、泻痢等,医生诊治时常常告诉家长“小孩子的脾胃功能较弱”。特别夏季来临,很多孩子贪凉多食冰冷的食物,就更容易加重脾胃的负担。

  脾胃在这里不仅仅指的是现代医学解剖上的器官意义,中医脾胃讲的更多的是功能的概念。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那么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应该怎样在食物方面注意给孩子健脾养胃呢?下面我们推荐一些健脾养胃的食物。

  主 食

  大米:有健脾和胃、壮气力、强肌肉之功。

  玉米:有补中健脾、除湿利尿之功。

  小麦:有健脾养心益肾、除热止渴之功。用于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

  粟米: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肾之功。用于脾肾不足所致的纳食少、烦渴、反胃呕吐及病后体弱等。

  蔬 菜

  番茄:有健脾开胃、生津止渴之功。用于食欲不振、热病、口渴等。

  香菇:能补脾胃、益气。用于脾胃虚弱、食欲减退、少气乏力等。

  扁豆:有健脾开胃、和中益气、消暑化湿之功效。用于暑湿吐泻、脾虚呕逆、食少便溏、泄泻水肿等。

  山药:有健脾益气、养阴之功。用于脾虚气弱、食少便溏或泄泻等。

  白萝卜:有宽中下气、消食化痰之功。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等。

  肉 食

  鸡肉:有温中益气、补精填髓之功。用于虚劳瘦弱、中虚食少、泄泻等。

  鹅肉:有益气补虚和胃之功。用于消瘦乏力、呃逆等。

  鹌鹑:有补五脏、益中气、清利湿热之功。用于营养不良、虚劳瘦弱、久泻久痢、食欲不振等病。

  猪肚:有补虚损、健脾胃之效。用于虚劳瘦弱、胃疼痛、胃下垂、小儿疳积等。

  鳝鱼:有补虚损、补气血、强筋骨之效。用于小儿久病、气血不足、脏腑虚弱,出现疲倦食少、肚腹冷痛、肠鸣泄泻等。

  瓜 果

  苹果:有健脾益胃、生津止渴之功。用于中气不足、腹泻、便秘等。

  山楂:有健胃消食、活血化瘀之功。用于小儿消化不良、食积内停等。

  木瓜:有健脾胃、助消化之功。用于胃痛、消化不良等。

  无花果:有健脾开胃、清热润肠之功。用于食欲不振、便秘、泻痢等。

  煲汤健脾中药

  党参:不燥不腻,既补脾胃之气,又补益肺气,为脾肺气虚常用之品。

  白术:为健脾要药,适用于脾胃虚弱诸证,脾胃虚弱而湿气盛用之最宜。

  茯苓:无寒热之偏,善健脾利水,且能安神。

  山药: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或者小儿消化不良导致的泄泻。

  薏苡仁:具有渗湿而不伤正,补脾而不滋腻之功,为清补之品。

  白扁豆:具有补而不腻、化湿不燥的特点。病后体虚尤为合适。

  大枣:本品甘温,为补脾养胃、养血安神之药,多用于治疗脾气虚、血虚。大枣煲汤时加入生姜几片更加补益脾胃。       

  (冼代玉)

多种措施

缓解身体透支

  泡脚 

  每天在睡觉前泡脚对身体很有益处。人的双脚有很多穴位,用热水泡脚能刺激这些穴位,从而起到防治神经衰弱、加强神经系统锻炼、促进神经系统功能调节的作用。 

  注意:一定要用热水泡脚,尽量选择木桶或者较深的盆,这样能保持水温,水温一般应保持在60℃左右,泡脚后应注意保暖以免受凉。 

  饮食 

  身体透支后一定要注意饮食方面的问题,如果这时候继续吃些没有营养的食物,不仅不能恢复体力,反而加速健康状况的恶化。各种营养丰富的粥品是不错的选择,不仅有利于吸收,还能恢复肠胃功能。 

  注意:不能吃辛辣刺激性食物,这样不但增加了消化系统的负担,还容易使脸上长痘痘。应多食用各种水果、新鲜蔬菜、矿泉水、酸奶等。 

  音乐 

  在多种减压方式中,听音乐是首选方式。音乐能够影响人的情绪,不同乐曲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使用乐曲的旋律、速度、音调等不同,可分别产生镇静安定、轻松愉快、活跃兴奋等不同的作用,从而调节情绪,稳定内环境,达到降压、催眠等效果。 

  注意:不同的音乐疗法适用的时间不同。一般来说,镇静、解郁的音乐应在晚上临睡前听,有助于睡眠和休息。而兴奋性的音乐最好在早上或上午听,使人精力充沛,意气风发。 

  瑜伽 

  瑜伽风靡中国已经有些时日了,事实证明练习瑜伽既可以塑造良好身材,又起到减压的效果。对于工作繁忙的女性来说,这是一种纯粹的让身心从日常繁忙的事务中得到解脱和彻底放松的运动方式。

  注意:练习瑜伽时要选择安静、清洁、空气新鲜的地方,地上需要铺上松软的毯子,柔软度应控制在能轻松地保持站立,千万不能让脚下打滑;练习瑜伽时,穿着要尽可能简单,上身衣服要宽松,再配以短裤或宽筒裤。 

  面膜 

  身体的透支加上空调、环境污染、季节转换带来的温度变化,会使皮肤衰老、代谢减缓,造成肌肤水分流失,令皮肤粗糙,脸色黯黑,这时候面膜就是快速而有效的急救措施。补水的、美白的、控油的,在各种功效的面膜中选出最适合你的,让皮肤吃一顿大餐。 

  注意:敷面膜之前必须先把脸彻底清洗干净,最好用温热的水。敷面时尽量使面膜贴紧皮肤,减少皮肤和面膜之间的气泡。这期间不宜说话、吃东西或大笑。因为这样不利于皮肤吸收养分,降低面膜功效发挥。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能帮助积极好动的你恢复生命力。     (王若隐)

祛病延年常做脑保健操

  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要保持脑的健康,除平时要注意改善营养和劳逸适度外,也需要积极锻炼,脑保健操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锻炼方法。如果坚持做,能治疗慢性头痛、神经衰弱等症,也能有效地延缓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硬化的发生。

  做操前,意念要集中,呼吸要均匀,按手法的顺序去做,手法用力要缓慢,柔和而有节奏。按揉穴位或部位时要找准穴位,最好能使之有酸胀感,这样效果会更好。

  脑保健操的节拍是四八拍,共有六节。具体做法是:

  第一节 按揉风池穴 风池穴位于人体项后枕骨下两侧凹陷处,相当于耳垂齐平。用两手中指指腹按在穴位上,按照四八拍的节拍,向里向外交替按揉,第1、3节拍向里揉,第2、4节拍向外揉。

  第二节 按揉攒竹穴 攒竹穴位于人体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做这节时,可以先把两肘放在桌面上,两手半握拳,拇指伸开,用两手的拇指尖按在攒竹穴上,按四八拍按揉。

  第三节 按揉太阳穴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连线中点,向后约1寸凹陷处。找准穴位后,用两手中指的指腹按照节拍按揉。

  第四节 按揉百会穴 百会穴位于头顶部正中线上,距前发际5寸,或两耳尖连线与头部正中线之交点处。用右手中指指腹按压在这个穴位上,再用左手的中指重叠在右手中指上,随节拍按揉。

  第五节 掩耳弹脑法 这节是用两手的掌心紧按住两个耳孔,两手的食指架在中指上,按节拍在后脑部弹击。

  第六节 屈指按头法 两手五指屈曲,按在发际边缘。指尖用力下按,按照节拍一直按到头顶。(包建平)

暑湿感冒可食疗

  夏天的暑湿感冒的特点就是因为夏季闷热、湿度大,此时又贪凉而吹空调、风扇等,感受了风寒之邪导致的,它和秋冬季感冒的症状是有区别的,是发热重、恶寒轻,一般病人没有寒冷的感觉,只是发热,出汗多但是不解热。防治暑湿感冒,除可选用一些中成药如藿香正气丸、清肺丸等,还可选用食疗方。

  1.藿香叶汤:水开后加入20克藿香叶,5分钟后放入少量白糖即可,每天服3~4次。

  2.藿香叶粥:先用粳米100克煮粥,加藿香叶煮沸,即成藿香粥,适量服用。

  3.扁豆花藿香饮:扁豆花20克,藿香12克,银花10克,白糖适量。将扁豆花、藿香、银花洗净,加水适量煎煮,以白糖调味即可饮服。

  4.清暑祛湿茶:鲜扁豆花、鲜荷叶、鲜玫瑰花各20克。先将荷叶切成细丝,与扁豆花、玫瑰花置入容器内,加水500毫升,煎成浓汁,加适量冰糖,代茶饮用。

  5.西瓜汁:将西瓜去子取瓤,纱布绞汁,代茶频服。

  6.冰糖西瓜翠:黑木耳10克,西瓜翠衣50克,冰糖20克,橘子数瓣,樱桃数个。将冰糖打碎与洗净泡涨之黑木耳放入碗内,置笼上蒸5分钟,待取出冷却后加入西瓜翠衣、橘瓣、樱桃,搅拌均匀后放入冰箱,备服。

  7.三花汤:白菊花15克,金银花20克,白扁豆花15克。三味放搪瓷容器内,加水煎汤代茶饮之。

  8.三汁饮:柠檬汁、葡萄汁、鲜橘汁,三味等量,加温开水等量,放凉饮用。

  9.绿豆稀粥:绿豆20克,粳米30克。先将绿豆煮沸,待稍软后加入粳米,再煮至米熟为度,加适量冰糖食用。

  (方心怡)

怎样吃油更科学□ 李延斌 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

  许多关于吃某种油更健康的报道,无疑容易误导消费者,使之无所适从。其实动植物油搭配或交替食用,什么油都吃一点才是最科学的,因为人本来就是一种杂食动物。

  我们日常饮食中的油脂来源主要是两部分,一是植物油,二是动物油。食用油的使用量为每人每天25克。其中以植物油占3/4,动物油占1/4较为合理。最新的研究证实,从长期的效应看,食用过多的植物油,同样可增高血栓形成和动脉硬化的风险,引起心肌梗死等。而单一吃一种植物油并没有使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降低。

  研究表明,植物油中大豆油、花生油、亚麻子油、菜子油、玉米油、芝麻油、橄榄油等,由于脂肪酸构成的不同,又各具营养特点,营养保健的作用可以互补,比单一吃一种植物油要科学得多。

  茶油、橄榄油及菜子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许多研究表明:单不饱和脂肪酸可以调节血脂,预防动脉硬化,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

  芝麻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子油则富含亚油酸。大豆油則富含两种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这两种必需脂肪酸具有降低血脂、胆固醇及促进孕期胎儿大脑的生長发育作用。

  在植物油中亚麻子油富含ω-3脂肪酸,其ω-3脂肪酸的含量是ω-6脂肪酸的3~4倍,1汤匙亚麻子油约含7克ω-3脂肪酸。最新科学研究发现,只有摄入ω-3脂肪酸达到一定比例的食用油脂,才能改善细胞携氧能力、软化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当ω-3脂肪酸与ω-6脂肪酸比例失调,会导致细胞功能紊乱,引发心脏病、糖尿病、癌症、脑功能减退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什么植物油都吃一点是最科学的。

  动物油脂都是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易导致血液总胆固醇升高形成高血脂,有可能酿成动脉粥样硬化。因此人们应尽量少食。但不是一点也不能吃,在动物油中,鱼、鹅、鸭、鸡的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鱼是人体摄取Ω-3型脂肪酸的直接来源,这一营养物质对大脑的正常工作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吃一点。

  我们可以世界卫生组织(WHO)每年更新一次的健康食品榜作为权威参照。健康肉食榜种类已从原来的5种减少为鹅、鸭、鸡3种。专家指出,鹅肉和鸭肉的化学结构很接近橄榄油,对心脏健康有益。鸡肉则是公认的“蛋白质最佳来源”之一,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适中。

《大学语文》教学该怎样讲介《易经》□ 宋书功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人文系

  阅读提示:本文探讨了《易经》产生的时代、作《易》者的事实真相,否定了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易传》的历史谎言,指出八卦源于半坡母系氏族社会祭坛上用九组鱼祭祀的方位、数据布局图,作《易》者是战国时楚国学者馯臂子弓,作《易传》者是荀子后学嬴秦时期的楚国学者。

  在教育部高教司组编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第二章《心怀天下》之第一节《君子安而不忘危》中,收有《易传》中《周易·系辞传下》之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一章里的四段语录,而且这第一节的标题“君子安而不忘危”也是从《周易·系辞传下》之第五章中取来。编者的意图是想利用这几条语录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家国的居安思危的思想素质的教育,其用心是很好的,是很正确的。

  但是《周易》是一部什么书?是何人何时所作?客观全面地了解这些问题,将有助于学生对中国经典古文的阅读和理解,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自汉代以来,一直认为《易经》的基础——八卦是伏羲所画,周文王重为六十四卦(亦有说伏羲的,亦有说周公的),卦有卦辞,每卦六爻皆有爻辞,这卦和爻、卦辞和爻辞就是《易》的经部,解说经部的文字称为《易大传》,凡十篇,认为都是孔子作的。

  八卦来源于半坡先民祭坛上鱼的布局图

  八卦不是伏羲氏画的,因为历史上根本没有伏羲氏这个人,关于伏羲的传说是秦代人编造出来。

  根据中外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人类最早的文化是生殖崇拜文化。而在生殖崇拜中又以女性生殖崇拜为最先。半坡先民是生活在母系氏族社会,因此他们实行女性生殖崇拜,用象征女性的鱼祭祀祖先神灵,这从半坡出土的鱼祭彩陶盆得到证实。

  《周易·系辞下》第十二章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话。汉儒孔安国、刘向等对此作了神话性的解说:“伏羲时有龙马出于黄河,马背有旋毛如星点,后一、六,前二、七,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称作龙图,伏羲取法以画八卦生筮法。夏禹治水有神龟出于洛水,背上有裂纹,前九后一,左三右七,中五;前右二,前左四,后右六,后左八。纹如文字,禹取法而作《尚书·洪范九畴》”。我们剔出其神话性的成分,亦可探知河图与八卦的消息。作《易传》者这里实际告诉了我们两件事情:一、八卦来源于河图,二、先民在实行生殖崇拜祭祀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为趋吉避凶的占卜文化。

  那么,河图是什么呢?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学者赵国华在其所著《生殖崇拜文化论》中,精心细致地论述出河图就是半坡先民实行女性生殖崇拜的祭坛上九组鱼的数据和方位的布局图。半坡先民实行女性生殖崇拜是用象征女阴的鱼来祭祀,最初是用实物,在祭坛上有九组鱼,即有九个分布区,每个区处于不同的方位,且每组鱼右各自有不同的数据。后来,半坡人能烧制彩陶了,就用九件有鱼纹的彩陶为祭器。每件彩陶上的鱼纹数代表着原先实物祭祀的用鱼数。现在我们请看下图:

  中间图2是半坡鱼祭祭坛的布局图,图中所绘鱼纹是抽象鱼纹。图1是从图2改形出来的河图,它是祭坛布局的象、数、方位的纪录图,而后独立成图,即为今之河图。图3是由半坡鱼祭祭坛布局图分离出来的数据图。

  半坡先民实行生殖崇拜的鱼祭,既是为了祈求生殖繁盛,但是由于其对神灵的敬畏感,因而也是为了趋吉避凶,这就由祭祀文化自然地产生了占卜文化。半坡母系氏族公社鱼祭祭坛布局分离出“河图”之后,则直接演变成八卦方位图,即八卦母图。赵国华指出:“这包括三方面的涵义:一是八卦八个符号系由半坡抽象鱼纹演化而出,二者有相同或相通的‘象’(形);二是八卦八个符号的原始数字意义,亦由相应的半坡抽象鱼纹的数量意义直接引出,二者的‘象’表示‘数’的方法和规律呈现出一致性;三是八卦的八个符号具有方位意义,其原始方位意义系根据绘有相应抽象鱼纹的彩陶在鱼祭祭坛的位置而确定下来。例如:乾九为上南,坤一为下北,艮三为左东,坎七为右西,兑二为东南,震四为西南,巽六为东北,离八为西北。”这样,八卦从何而来,再清楚不过了。它从事实上否定了伏羲画八卦的谎言。

  半坡先民鱼祭祭坛的布局图——河图,不仅其方位意义具有其神秘性,其数据意义更有其特殊的神秘性,它上下、左右、横向、斜向的三个数相加之和,分别都是十五。这对后世影响甚大。还有,河图在汉后用于军事上有八阵图,其中令人神奇的是八个纵行相加的和都是二百六十。河图的方位和数据那么神奇,难怪会编出“河出图,洛出书”那样的神话。

  《易经》的经部不是文王所作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了句“文王拘而演周易”的话,这是感慨自己遭遇的话。周文王有没有演《周易》,司马迁手里也没有证据。

  周部落是当时地处西北偏鄙的势力弱小文化落后的部落,文王被囚在监狱,周人心中想的是复仇,是灭商,哪有心思去演八卦。再说,从《诗经·大雅·緜》中可知周人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即太王时还是穴居野处的原始民族,根本不具备写作《易经》那样高深文化的能力。即使文王本人,他虽然是一个部落的王侯,但当时生产力低下,物质生活很贫穷,文化也很落后。还有,《易经》中确实是记载了很多殷商时期的事情,但也有不少是春秋时期的事。如,《夬》卦九五的“中行无咎”,《复》卦六四的“中行独复”,就是写宣公十二年荀林父帅晋师救郑,被楚军打败,归而请死的故事,如果《易经》是文王所作,他怎么能知道几百年以后春秋时的事呢?

  因此,《易经》绝非文王所作。

  孔子没有读过《易经》,其时《易经》尚未产生

  孔子有没有读过《易经》呢?自来把《论语·述而》中的这条语录为证:“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陆德明《经典释文》指出“鲁读易为亦,今从古。”这就是说在《古文论语》中是写作“亦”,而在《鲁论》中于该句的全文是这样写的:“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就是说孔子根本没有读过《易经》。在《老子》中没有引用《易经》的内容,在春秋以前的文献中没有引用《易经》的内容,也没有出现《易经》二字,可见其时尚无此书。在孔子的嫡传子思、孟子的口中从来没有提到《易经》的话,何来这儿突然露出一句?用“子曰”的话,皆非孔子亲笔所记,全是后人之修为。再说“子曰”的话并非就是孔子所说,也可以是荀子或其他什么“子”。后人既能把“亦”改为“易”,就不能杜撰?总之,孔子没有读过《易经》,因为其时尚无此书。

  《易》的经部是楚人馯臂子弓构成于战国初年

  作《易》者究竟是谁呢?据郭沫若的考证,是战国时楚人馯臂子弘。馯是姓,臂是名,子弘(通肱,又作弓)是字。是他把楚人的《易繇阴阳卦》带到北方,为迎合北方人的口味,将《易繇阴阳卦》改编为《周易》,因此就出现了相同的东西而有两个版本流传于世的现象。子弓是商瞿的弟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

  总之,《易经》是我们的古人由生殖崇拜的祭祀文化走向为趋吉避凶的占卜文化的见证,从半坡先民鱼祭祭坛上的布局图到河图(八卦母图),经过夏商周春秋这漫长时期卜筮官以及方士们长期的积累,到战国时期的馯臂子弓,终于形成了六十四卦的卜筮术,并创作了卦辞、爻辞等内容,到嬴秦时期楚国的荀门后学们,鉴于他们特殊的政治心理,创作了《易传》,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周易》,实际上应该把“周”字去掉而直呼为《易经》。由于古今道统们和方术道士的谎吹,加之它又是卜书,所以很难融入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望而生畏。这实在是《易》学的悲哀,是今之学术界应该赶紧引起注意的问题。

  上述这些,并非本人研究的结果,只是本人将吴虞《经疑》、郭沫若《青铜时代·周易之制作时代》、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等前贤的研究成果作了一番综述,含带本人的认同和感想,旨在希望《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将《易经》产生的时代和作者如斯地介绍给学生,以免青年一代在继承我国的文化遗产时陷入误区,以使他们在发掘、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事业中少走弯路。

山茱萸善补阴阳□ 王 勇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山茱萸味酸,入肝肾,性虽偏温,而实为阴阳并补之药,故《长沙药解》谓之“阴耗而滋阴,同时此味使阴药所育;阳虚而益阳,同于此味使阳有所守”。临证时配熟地、山药以补阴,协附、桂、鹿角胶以补阳,足资说明。味酸能收,虽具涩精、缩尿之功,然皆需另用主药,而以此作为佐使,庶可获显效也。

  救 脱

  张锡纯擅用山茱萸救脱止汗,其急证用山茱萸药法最具特色。如脱证,一般救脱根据肾为元阴元阳所含的理论,分为救阴、救阳二种,并多从肾论冶,每用参、附、地类。但张氏救脱,主张从肝论冶,他说:“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又说:“有至要之证,其病因不尽在肝,而急则冶标,宜先注意肝者,元气之虚而欲上脱者是也。其状多大汗不止,或少止复汗,而有寒热往来之象。或危极至于戴眼,不露黑睛;或无汗而心中摇摇,需人按住;或兼喘促。此时宜重用敛肝之品,使肝不疏泄,即能杜塞元气将脱之路。”张氏“临证数十年,于屡次实验中,得一救脱之圣药,其功效远过于参、芪,而自古至今未有发明,其善治脱者其药非他,即山萸肉一味大剂煎饮也。盖无论上脱、下脱、阴脱、阳脱、奄奄一息,危在目前者,急用生净萸肉三两,急火煎浓汁一大碗,连连温饮之,其脱即止。”又说:“元气将脱,有危在顷刻之势,重用山萸肉即可随手奏效者,因人之脏腑惟肝主疏泄,人之元气将脱者,恒因肝脏疏泄太过,重用萸肉以收敛之,则其疏泄之机关可使之顿停,即元气可以不脱,此愚从临证实验而得,知山萸肉救脱之力十倍于参、芪也。”历来医家均不以之救脱,独张氏称:“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今人李可老中医亦师其法,善用大剂山萸肉温肝肾救虚脱,创下了不少急证验案。笔者临床多用于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等引起的虚汗、虚喘、心悸可缓解症状。总宜随病证协他药共奏奇功。

  壮 阳

  《红炉点雪》载:“山萸肉兴阳道,坚阴茎,添精髓,止老人尿多不节……久服明目,强力,轻身延年。”阴汗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症状,多是阳痿、早泄等性功能减退的先导,与慢性前列腺炎有关。《珍珠囊》中有泽泻疗阴汗的记载,但实践证明,泽泻配伍山茱萸即敛阴汗,又有补肾兴阳的固本之效。二药共研末入胶囊,每次3g,盐水温服,早晚各1次,连服2月,有显效,可防阳痿、早泄等症的发生。

  注意用时要去净核,前人经验认为不去核反能滑精。故写“山萸肉”。用量一般3~9g,急救虚脱可用30g上下。肾阳亢奋,下焦有热,小便不利,均不宜用。

用药具匠心 配伍凝巧思——朱良春教授用药配伍经验

  当代著名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从医七旬,学识渊博,经验宏富。笔者常拜读朱老的大作,对其品德学术甚为钦佩,从中获益良多。

  临证用药具匠心

  在药物功效方面,朱老特别赋予新意,发挥药物潜在功效。如一枝黄花清热解毒,疏风达表;苍耳子通督升阳,祛风疗湿;川桂枝平降冲逆,温复心阳;石菖蒲化浊涤痰,清热开窍;夏枯草安神解毒,止血除痹;北细辛止咳疗痹,消肿敛疮;蒲公英清胃定痛,疏肝达郁;生大黄推陈致新,延缓衰老;藏红花活血化瘀,利胆退黄;刘寄奴通经祛瘀,消癥利水;穿山龙活血通络,祛风利湿;路路通行气活血,利水消肿;仙鹤草止血活血,强壮消癌;黄药子降火消瘤,凉血止咳;徐长卿祛风止痒,宜痹定痛;七叶一枝花清肺泻热,解毒消疮等。

  在临证用药方面,朱老更是论述独到。如牛蒡子味辛能散,味苦能降,性凉解热,用于风热客于上焦,痰热阻于肺胃者甚宜;鱼腥草抗病毒、止咳力强,配伍轻宣药物治疗病毒性肺炎最佳;葎草有散结、消蒸、利水之效,常用于治疗渗出性胸膜炎、久痹虚热、肾虚湿热之慢性肾炎;射干性善降,有降火解毒、祛痰利咽之功,多用于喉痹、梅核气、支气管哮喘、乳糜尿;苦参纯阴沉降之品,有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搏、延缓房性传导及降低自律性作用;生栀子清热泻火解毒,配合灌肠法可治疗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

  朱老对虫类药的应用更具特色,并历数源流。认为其具有攻坚破积、活血祛瘀、熄风定惊、宣风泻热、搜风解毒、行气活血、壮阳益肾、消痈散肿、收敛生肌、补益培本十大功用。并说除斑蝥、蟾酥有明显毒性外,绝大多数无毒,一旦死亡其毒液很快氧化、破坏而消除,少数过敏体质者可停服,尽可能制成丸散片剂应用。如治疗痹证常用露蜂房、地鳖虫、僵蚕、地龙、全蝎、九香虫、乌梢蛇、蜣螂虫、蜈蚣、水蛭等,于此可见一斑。此外,他认为“十八反”之说不能成立,“十九畏”更属无谓,因此对古人的说法应批判地吸收。

  灵活配伍凝巧思

  朱老的配伍经验体现于药对上,他将其分为外感、心脑、肺系、胃肠、肝系、肾系、痹证、痛证、血证、气血水病、痰结、虚证、口咽、妇科、皮肤及其他病证16类予以论述,言简意赅,切于实用。如一枝黄花配苍耳子疏散风热,清解表毒;蝉衣配僵蚕疏风散热,化痰利咽,并解毒抗过敏;苦丁香配槐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金荞麦配鱼腥草清热解毒,化痰定咳:地龙配露蜂房镇咳平喘,通络止痛;党参配五灵脂益气化瘀,消胀止痛;黄芪配莪术补气祛瘀,扶正消积;五灵脂配黑丑消食除积,化滞去胀;庵闾子配楮实子养阴化瘀,利水消肿;水蛭配生大黄活血散瘀,涤痰泄浊;黄芪配磁有温补镇摄,治失眠症;太子参配合欢皮益气和阴,调畅心脉;片姜黄配海桐皮行气活血,通络定痛;徐长卿配白鲜皮祛风止痒,能抗过敏;鱼枕骨配潼木通、路路通消除水湿,可利脑窍;全蝎、蜈蚣配僵蚕、地龙熄风定惊,控制抽搐等。

  有的药对不但介绍功效,而且指出主治,如蜈蚣62g,儿茶38g,研极细末,6个月以下每次0.33g,6~12个月0.65g,1~2岁0.85g,日服3次,治小儿消化不良之吐泻;炙全蝎、钩藤、紫河车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次3g,日服2次,开水送下,治偏头痛;水蛭、地龙各2份,参三七1份,配散剂或装胶囊服,治血瘀痰凝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冠心病、脑梗死、中风后遗症、高血压病;益母草30g,泽兰20g,水煎服,日1剂,治血瘀水停之四肢或大腹水肿、急慢性肾炎;天花粉、鬼箭羽各10~30g,水煎服,治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肾脏、眼底及神经系统病变;天南星、吴茱萸各等份,共研细末,取药6g,用醋调糊状,敷贴两侧涌泉穴,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疱疹性口腔炎;露蜂房10g,鹿角霜12g,小茴香6g,水煎服,治妇女带下清稀如水,绵绵如注者;海藻30g,水蛭8g,共研细末,每次6g,日服2次,黄酒冲服,治食管癌之咽物困难等等。

正治 权变议汗法□ 陈昌宝 张杏娥 广州中医药大学

  汗法主要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达到放散体温、顿挫病势的目的。即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其主要功用在于祛邪,使病邪不至深入而从表解。故有“善治者,治皮毛”之说。《伤寒论》的汗法运用,概括起来有正治和权变两个方面。

  正治法

  即直接发汗法,以解散体表病邪达到汗出病解的方法。外邪侵袭,大都始于皮毛,由表入里,当邪在肌表还未入里之际,应以直接发汗法使邪从外解。本法适用于外感病初期。

  1.峻汗法

  是强烈的发汗法,用于风寒束表、卫阳郁遏的表实证。如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热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皆为寒邪束于外,太阳经气不能畅通流行,腠理闭密,阳气郁而不伸,热不得越而上逆,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治以麻黄发汗解表,宣通皮毛;桂枝解肌祛风,助麻黄发汗;杏仁宣肺降气以助麻黄平喘;炙甘草调和诸药,可缓麻桂之性,防过汗伤正,合之则开表通邪,为辛温发汗之峻剂。

  2.解肌法

  具有调和营卫、疏解肌腠风邪的作用,是发汗的轻剂。针对太阳中风汗出,或伤寒汗后邪未全解等病情进行处理,用于风寒袭表,卫阳不固的表虚证。如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营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而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尽管症状表现上有些差异,但都拥有共同的病机,即风寒外袭,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其治当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以桂枝汤解表和中,使卫气营血并行而不悖,刚柔相济而调和,起到安内攘外的作用。

  麻桂二方是汗法的代表方,都可直接取汗。麻黄汤以麻黄为主,佐以桂枝,辛温宣散,发汗力强,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桂枝汤则发中有收,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旨在调和营卫,滋阴和阳,培养汗源。柯韶伯云:“麻黄汤不可无桂枝,桂枝汤不可用麻黄。”此为治表虚证与表实证用药配伍关键。

  3.小汗法

  是轻度的汗法。也可说是发汗与调和营卫两相并举的疗法,用于较轻的表证,或经大汗后邪仍不解,邪势已减轻的病情。如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根据上述条文,可体会到凡表证迁延日久,邪势虽减,仍郁于表而尚未解,与大汗之后,玄府复闭等,是属于表郁与营卫不和参半的情况,既不宜单用峻汗法,又非解肌法所能胜任,因此采取了调营卫,解表邪,小发其汗的组合,旨在使桂枝汤调和营卫而不留邪,麻黄汤解表发汗而不伤正。刚柔相济,剂量虽小,却发散邪气,扶助正气,属发汗轻剂。

  权变法

  即以汗法为中心,加减权宜,随证变法。是对于太阳病表邪未解又兼有其他证候而病情比较复杂时的应用。人之禀赋有强弱,受邪有轻重,平素有无宿疾等内外因素不同,发病也千差万别。故治表方药亦当随机应变,其内容在《伤寒论》中极为丰富。

  1.发汗清里法

  是表里双解的方法。用于表寒里热的表里俱实证。其目的是清其内热,又解表邪,使表里寒热俱清。如38条:“太阳中风,脉俘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二者均属表有寒邪,里有郁热。前者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内有郁热所致。证属表寒里热,表里俱实,故以大青龙汤表里双解,重在解表,兼以清热。后者为表有寒邪,里热较轻,与大青龙汤证相似,然程度尚轻,故以解表清里之轻剂桂枝二越婢一汤,微发其汗,兼清里热。

  2.温经发汗法

  是太阳、少阴两感证的治法。用于表有寒邪、里有阳虚的表寒里虚证。如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寒化不应发热,今始得之即出现发热,故谓之“反发热”,乃少阴阳虚复感外邪而兼夹表证,故除发热外,当有无汗恶寒,身痛等症。然太阳病发热,其脉当浮,今脉不浮而沉,知非纯为表证,脉沉主里,为少阴里虚表寒之征象。本证为少阴病寒化兼表证,法当表里双解,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解表以发汗。又如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病二三日,未出现厥、利、吐等虚寒证,说明本证一是感邪程度轻,二是阳虚程度不高,亦为少阴病兼表证。只是较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轻,故用温经微汗法。

  3.解表化饮法

  是解表逐水镇咳的方法,也是表里双解法,适用于外有表寒,内有水饮之证。如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此即外有表寒不解,内有饮邪犯肺的表寒里饮证。故治以小青龙汤发汗化饮、表里同治。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增强通阳宣散之力,芍药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干姜温以行水,合细辛以散寒温肺,化痰涤饮;五味子味酸性温敛肺止咳,配半夏降逆化饮;炙甘草调和诸药。

  4.发汗升津法

  是宣通太阳经脉的邪气从汗而解的治法。主要针对外感之邪,客于太阳经输证而设。如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两者同属太阳病兼经输不利,前者有汗为表虚,其病机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故治当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葛根舒经升津;后者无汗为表实,其病机为风寒袭表,邪客太阳经腧,经气不利,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故以葛根汤发汗解表,升津舒经。二者有虚实之分,当明辨。

  5.解表利水法

  是调理气化,通利水道,兼解表邪的治法。用于太阳表证未解,邪入于腑而成膀胱蓄水的证候。如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此为表邪外束,温热内蕴,热不得越,熏蒸肝胆,是外有表邪,里有湿热之证。本证多见于湿热发黄的早期,由于表邪郁表,腠理闭塞而无汗;水湿郁热不得泄越而蓄积于内,影响三焦气化,水道不通则小便不利,致使湿无通路,与热相合,熏蒸肝胆而致发黄。治疗当以祛邪为要,解表发汗以散在表之寒,清利小便以泄在里之热,湿热即除,身黄得退。

  而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上三条论述了太阳蓄水证的病因病机、脉证、治法。太阳蓄水证是因太阳表邪不解,随经入腑,致使水蓄膀胱,气化不利,证属表里同病,以里证膀胱气化不利为主要病机。治宜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利尿祛湿兼解表邪,使膀胱气化得行,表邪得解。

X蛋白突变是乙肝病毒致癌“帮凶”

  记者日前获悉,最近由我国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肿瘤研究室教授张晓东等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基因组中,X基因所表达的X蛋白自然突变,与乙肝病毒的致癌作用密切相关。

  据介绍,我国科学家深入研究乙肝病毒X蛋白在肝细胞癌(简称肝癌)发生中的作用将有助于预防和治疗乙肝病毒相关的肝癌,从而降低肝癌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生存质量。

  90%肝癌患者曾被乙肝病毒感染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居我国癌症死亡的第三位,也是世界上肿瘤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统计显示,在我国人口中,携带乙肝病毒者约占10%,每年因患肝癌死亡者约为15万人,而90%的肝癌患者曾被乙肝病毒感染。

  专家指出,乙肝病毒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由乙肝病毒导致的肝癌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乙肝病毒X蛋白起着重要作用。肝癌细胞与其他种类癌细胞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细胞周期调控紊乱。因此阐明乙肝病毒X蛋白对细胞周期调控的作用及其作用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专家介绍,乙肝病毒X蛋白是一种多功能的病毒调节因子,通过调节细胞和病毒的转录活性、信号的传导途径、基因毒性应激反应、蛋白质降解等多方面,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乙肝病毒的复制、肝细胞的增殖与死亡,并具有促肝细胞转化的作用。因此,人们必须揭示乙肝病毒X基因及其所表达的X蛋白在致癌作用上的分子机制,才能取得肝癌防治的突破性进展。

  乙肝病毒X蛋白具有反式激活作用

  专家介绍,乙肝病毒X蛋白特有的反式激活作用是乙肝病毒与肝癌关联的主要因素,其能反式激活一些细胞基因和病毒基因。反式激活是指一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激活另一“遗传微粒”即脱氧核糖核酸上的调节序列。乙肝病毒X蛋白不直接结合于脱氧核糖核酸序列,而是通过作用于多种转录因子,激活同源或异源基因的转录表达,进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周期及细胞转化;乙肝病毒X蛋白还能与抑癌基因P53、脱氧核糖核酸修复基因等结合,影响肝癌的发生过程。

  在此项研究中,南开大学的研究人员从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清和组织中分离得到乙肝病毒X基因突变株。他们发现,乙肝病毒X蛋白羧基端的第27个氨基酸缺失,对人正常肝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会导致肝癌的发生。 

  张晓东介绍说:由于青少年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因此更易感染乙肝病毒,女性感染乙肝病毒后多为病毒携带者,而男性感染乙肝病毒后成为乙肝患者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有数据显示,约有10%的急性肝炎患者将转化为慢性肝炎,在以后的几年里反复发作,逐渐导致肝硬化,引发肝癌。 

  他表示,目前乙肝病毒X蛋白的突变原因仍在研究中,但研究发现这一突变过程可能达数十年之久。他认为,从病源入手预防肝癌的方法最为有效可行,因此乙肝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张晓东强调:有些人以为出生时注射过乙肝疫苗,就永远不会发病了,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乙肝疫苗的有效期只有五年,其后需要分期注射才能确保安全,大家要养成定期检查是否被乙肝病毒感染、重新注射乙肝疫苗的好习惯,将乙肝“扼杀”在“摇篮”中。    (张建新  张  剑)

X蛋白突变是乙肝病毒致癌“帮凶”

  记者日前获悉,最近由我国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肿瘤研究室教授张晓东等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基因组中,X基因所表达的X蛋白自然突变,与乙肝病毒的致癌作用密切相关。

  据介绍,我国科学家深入研究乙肝病毒X蛋白在肝细胞癌(简称肝癌)发生中的作用将有助于预防和治疗乙肝病毒相关的肝癌,从而降低肝癌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生存质量。

  90%肝癌患者曾被乙肝病毒感染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居我国癌症死亡的第三位,也是世界上肿瘤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统计显示,在我国人口中,携带乙肝病毒者约占10%,每年因患肝癌死亡者约为15万人,而90%的肝癌患者曾被乙肝病毒感染。

  专家指出,乙肝病毒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由乙肝病毒导致的肝癌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乙肝病毒X蛋白起着重要作用。肝癌细胞与其他种类癌细胞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细胞周期调控紊乱。因此阐明乙肝病毒X蛋白对细胞周期调控的作用及其作用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专家介绍,乙肝病毒X蛋白是一种多功能的病毒调节因子,通过调节细胞和病毒的转录活性、信号的传导途径、基因毒性应激反应、蛋白质降解等多方面,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乙肝病毒的复制、肝细胞的增殖与死亡,并具有促肝细胞转化的作用。因此,人们必须揭示乙肝病毒X基因及其所表达的X蛋白在致癌作用上的分子机制,才能取得肝癌防治的突破性进展。

  乙肝病毒X蛋白具有反式激活作用

  专家介绍,乙肝病毒X蛋白特有的反式激活作用是乙肝病毒与肝癌关联的主要因素,其能反式激活一些细胞基因和病毒基因。反式激活是指一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激活另一“遗传微粒”即脱氧核糖核酸上的调节序列。乙肝病毒X蛋白不直接结合于脱氧核糖核酸序列,而是通过作用于多种转录因子,激活同源或异源基因的转录表达,进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周期及细胞转化;乙肝病毒X蛋白还能与抑癌基因P53、脱氧核糖核酸修复基因等结合,影响肝癌的发生过程。

  在此项研究中,南开大学的研究人员从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清和组织中分离得到乙肝病毒X基因突变株。他们发现,乙肝病毒X蛋白羧基端的第27个氨基酸缺失,对人正常肝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会导致肝癌的发生。 

  张晓东介绍说:由于青少年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因此更易感染乙肝病毒,女性感染乙肝病毒后多为病毒携带者,而男性感染乙肝病毒后成为乙肝患者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有数据显示,约有10%的急性肝炎患者将转化为慢性肝炎,在以后的几年里反复发作,逐渐导致肝硬化,引发肝癌。 

  他表示,目前乙肝病毒X蛋白的突变原因仍在研究中,但研究发现这一突变过程可能达数十年之久。他认为,从病源入手预防肝癌的方法最为有效可行,因此乙肝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张晓东强调:有些人以为出生时注射过乙肝疫苗,就永远不会发病了,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乙肝疫苗的有效期只有五年,其后需要分期注射才能确保安全,大家要养成定期检查是否被乙肝病毒感染、重新注射乙肝疫苗的好习惯,将乙肝“扼杀”在“摇篮”中。    (张建新  张  剑)

夏有真寒须助阳□ 崔文成 济南市中医医院儿科

  什么是夏有真寒?

  谚云:“夏有真寒”,是指夏天人体因阳气充实于体表,体内阳气则显得不足,而出现的阳虚内寒证。加之冷饮、冷气、贪凉,易引发腹痛、腹泻、肠套叠、急性胃肠炎、营养缺乏、牙本质过敏及牙髓炎、伤风感冒、冷气过敏型哮喘、喉痉挛、急性咽喉炎、阴暑、面瘫、风寒湿痹、头痛症等。

  为什么夏有真寒?

  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人体新陈代谢旺盛,阳气外发,人体阳气充实于体表,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毛孔开放后易使体内阳气则显得不足,而伏阴在内,出现阳虚内寒证,常因冷饮、冷气、贪凉引发疾病。

  阳虚内寒总的致病机理是寒凝血滞,会出现一些列腹痛、头痛、风湿痹痛等,阳虚内寒脾阳虚,则严重地影响脾胃功能,出现腹泻及胃肠功能紊乱。阳虚内寒表阳虚,则伤风、哮喘、咽喉不适。

  1.冷饮引发的疾病:冷饮致病机理是夏天人体全身血管处于扩张状态,饮用过量冷饮、冷食后,胃肠受到冷的刺激,血管骤然收缩,而使血流量减少,出现一系列病症。如:①冷饮刺激肠黏膜和胃肠壁内的神经末梢,引起胃肠痉挛而出现腹痛。②冷刺激使肠蠕动失常,迫使一段肠子“套进”另一段肠腔中去,引起肠套叠。③冷饮可冲淡胃酸,使消化功能下降,胃酸的杀菌能力也会减弱,易患急性胃肠炎。④冷饮中含糖量高,可大量消耗人体中的维生素,导致食欲减退。另外,吃冷饮后胃肠道内温度骤然下降,血管收缩,血流减少,使胃蛋白酶、小肠淀粉酶及脂肪酶的分泌减少,从而影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甚至造成消化道功能紊乱和营养缺乏。⑤骤冷的刺激却会引起牙髓组织的血管收缩、痉挛;长期的冷刺激易引起牙本质过敏及牙髓炎,进而影响牙齿的寿命。

  2.冷气引发的疾病:在空调环境环境中,一是温度设定的太低,与室外温差大,一进一出、忽冷忽热导致病变;二是微生物滋生,容易感染微生物引发的疾病。常见病症有:①伤风感冒:主要症状是头痛、流鼻涕等。②冷气过敏型哮喘:过敏体质的儿童,如果突然进入空调室,呼吸道受到冷空气的突然袭击,原本就处于高反应状态的气管、支气管会反射性地痉挛,引起咳嗽、气喘。③喉痉挛、急性咽喉炎:喉头遇到冷的刺激,可引发咽喉平滑肌痉挛,喉部血管会急剧收缩,出现咳嗽、咽痛、声音嘶哑;如果长时间收缩就会反射性地引起喉痉挛;咽喉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抵抗力减弱,使粘在呼吸道黏膜上的病毒乘虚而入,使咽部黏膜充血、肿胀,而发生急性咽喉炎;喉痉挛、咽喉炎会导致喉梗阻、呼吸障碍。

  3.贪凉引发的疾病:①阴暑:是夏季暑热湿盛之时,过于趋凉,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起,常见身热,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②面瘫:多为天热贪凉,开空调或直吹电扇以及敞门窗就寝而“受风”、“着凉”所引起。③风寒湿痹:因贪凉解热,冲凉水澡、吹电风扇、睡水泥地板等,致身体血管强烈收缩,肌肉因缺血缺氧而发生抽搐、痉挛,疼痛,四肢及腰背肌肉呈僵硬,四肢发凉,面色苍白,可伴头晕、全身无力、发热、寒战。④头痛症:冷刺激可引起头部血管痉挛和面部的肌肉、血管收缩,表现为头顶发麻,头痛等。

  夏有真寒怎么办?

  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因而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汪绮石《理虚元鉴》:“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指明了在盛夏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伤害体内的阳气。夏天保护阳气的措施:

  1.不可贪凉饮冷  ①不饮冷无度,尽量喝白开水、绿豆汤等消暑,饭前喝热水热汤。②不在露天乘冷过夜,《养老寿亲书》:“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摄生消息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③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可戴“兜肚”。

  2.谨防冷气  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以不超过5摄氏度为好。室内温度不少于25摄氏度;入睡时,最好关上冷气机;冷气房里不要长期关闭,要常使室内空气与外界空气流通;当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

  3.要防湿邪侵袭  ①饮食易清淡,少油腻,要以温食为主,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太寒凉;亦不要吃的大多,但在次数上可稍多一些;②居住环境上就要切忌潮湿,要到通风、防潮、隔热。

  4.用辛热之剂  张仲景在《伤寒论·辨脉法第一》中指出:“……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常用辛热之方剂,如桂枝汤等。也可以用姜来解问题。“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现代研究表明姜中含有多种芳香性的挥发油,还有姜辣素、树脂、淀粉和纤维等。所以,姜在炎热时节有兴奋、排汗降温、提神等作用;可缓解疲劳、乏力、厌食、失眠、腹胀、腹痛等症状;生姜还有健胃增进食欲的作用。生姜温通表里,温中发表,可使表里通畅,暑热易透发。喝姜汤,能驱散脾胃中的寒气,喝姜枣汤(即姜和大枣熬的汤),有暖胃养胃的作用。热姜汤,用毛巾浸水热敷患处、洗手或者泡脚,能达到散风趋寒、舒筋活血的作用。

  5.以热制热  ①喝热水热汤,以出汗将人体的热量散发出体外,排尿也可带走一部分热量,使人感到凉快。常言说得好:“吃饭先喝汤,到老不受伤”,②洗热水澡、热毛巾擦身。不仅可以保持皮肤清洁,而且还能促使皮肤透气,有利于机体排热。③热水烫脚。“睡前洗脚,胜似补药”,洗脚的时虽然感觉有点热,但洗后倍感凉爽、舒适;睡前热水烫脚还能起到助眠的作用。④经常性地适度参加户外耐热锻炼,提高对高温的适应能力,亦是“以热制热”的好方法。⑤吃辣。选用藿香、花椒、桂枝或肉桂、大蒜、生姜或干姜等辛辣热性药食两用之品,不仅是解暑的好方法,而且还可以免受许多寒冷疾病之苦。吃辣可以促使人体排汗,在闷热的环境里增添凉爽舒适感,还可帮助消化,增加食欲,增加体内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