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洁马蓉:華夏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8:20:19
舒婷:三十風雨話朦朧

作為“朦朧詩”的親歷者之一,在近日舉行的北大“第六屆未名詩歌節”上,舒婷回憶起三十年前的往事,仿佛仍歷歷在目:“我就像一顆流星……然後回到了一個小島上,安安靜靜地生活,直到現在。”她贏得了現場觀眾熱烈的掌聲。



舒婷、芒克聚集北大詩歌節 共談“朦朧詩”
稱“目前是中國詩歌最正常的時期”
4月3日晚,北大英傑報告廳座無虛席,莘莘學子懷著對朦朧詩的好奇和關注,等待著心中“偶像詩人”的出現。當不再年輕的舒婷、芒克、田曉青、林莽等朦朧詩人出現在“三十風雨話朦朧”的北大詩歌節活動現場時,人群中響起一陣掌聲。
3月31日晚,舒婷在為參加未名詩歌節的熱情讀者簽名。新京報記者徐萬濤攝
作為當年“朦朧詩”最早的辯護者謝冕教授曾以“崛起”為由在一片批駁聲中維護了朦朧詩的價值,3日,他再度回應學生們的疑問———為什麼朦朧詩會產生那麼大的爭論?他認為,當時中國剛剛結束了“文革”灰暗的年代,朦朧詩的出現使人感到驚奇,但當時社會輿論不允許朦朧的存在,朦朧是一種罪過,朦朧詩是一種異端,也為當時人們的審美習慣所不允許。所以它的出現具有極大的挑戰性。
時至今日,詩歌早已“朦朧”一片,“朦朧詩”還有它存在的價值嗎?面對聽眾的質疑,詩人芒克認為,朦朧詩不僅是詞語的堆積,它有自己的內在結構,並非看不懂的都是朦朧詩。
如今,隨著時代發展,“朦朧”已經深入人心,因此,可以說“朦朧詩”的時代已經過去。將來,詩的朦朧還會保留,但是已經不叫“朦朧詩”了。
而女詩人舒婷的表達頗具詩意:“我心裏一直沒有把我自己和什麼派別聯繫得很緊,我覺得我只是一個鬆散的、很偶然的一顆流星閃過他們的軌道。以後就還是回到我福建的一個小島上,安安靜靜地生活到現在。”面對當前中國詩壇的現狀和“中國詩歌正在走下坡路”的說法,在座詩人卻處之泰然,認為全民寫詩的時候是中國人生活最不正常的時代。
現在有些人在寫詩,有些人在讀詩,有些人看不起詩,但是詩歌不會滅亡,因為詩歌作為一種藝術品位,必然有人去追求它。所以,現在應該是中國詩歌最正常的時期。(王岩 北京青年報)
延伸閱讀
[動態]詩歌節:舒婷芒克話卅年風雨
[笛子獨奏] 舒婷:《奔月》
【心靈映象】舒婷《神女峰》:詩人毀譽神女
[純潔如雪的歲月]舒婷:《致橡樹》無怨的青春
舒婷:漢語的魅力值得一生體味      關於舒婷:“新詩潮”的弄潮兒
圖/三晉都市報
原名龔佩瑜,1952年生。先後做過泥水工、漿紗工、擋車工、統計員、講解員、焊錫工等。1971年起,她的一些抒情詩開始流傳,其詩作陸續在報刊上發表,引起注目。
80年代前後,舒婷的詩歌在文學界產生重要影響,評論界稱她為“新詩潮”、“朦朧詩”的代表詩人。
1982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其詩集《雙桅船》,獲中國作協第一屆優秀新詩(詩集)獎。《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獲1981年全國優秀詩歌獎。
舒婷的詩以蘊含了一種嶄新的思考方式和情感特徵受到評論界的肯定。她用詩歌喚起人們對獨立價值的肯定和對個體生命的珍愛。
《致橡樹》是舒婷的代表作,詩歌披著愛情的外觀,呼喚著自我的獨立人格———“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神女峰》一詩中“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的肩頭痛哭一晚”的句子為當年詩歌愛好者所熟記。
主要著作:
《舒婷顧城抒情詩選》
《致橡樹》
散文集《心煙》
詩集有《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和《舒婷文集》等。
關於朦朧詩派與朦朧詩
從一九八○年開始,忽然出現了一個新的詩派,被稱為“朦朧派”。
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後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回顧朦朧詩
朦朧詩無疑是中國當代漢語詩歌史上最值得關注也繞不過去的重要課題,它的重要性還在於它開啟了詩歌的多個方向,啟迪了當代漢語詩歌的多種可能性,它的源頭性的意義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對於當代漢語詩歌來說,朦朧詩始終是一個強大的存在,一座含金量罕見、挖掘不盡的寶庫。  
一般認為,朦朧詩是自1978年北島等主編的《今天》雜誌開始的。當時活躍于《今天》雜誌的詩人包括後來大名鼎鼎的舒婷、顧城、楊煉、江河、梁小斌、芒克等。他們受西方現代主義詩歌影響,借鑒一些西方現代派的表現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情緒與思考。他們所創作出來的詩歌,與當時詩壇盛行的現實主義或浪漫主義詩歌風格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這些詩歌后來被統稱為“朦朧詩”。
朦朧詩這一概念,事實上自產生之日起就爭議不斷。它來自評論家章明的一篇評論的題目《令人氣悶的“朦朧”》,章明認為這些詩歌受西方現代主義詩歌的不好的影響,過於追求個人化的意象與詞彙,涵義有時顯得晦澀,整體意境顯示某種荒誕而詭異的色彩,有時還呈現某種灰暗低沉的情緒。其實這一概括並不足以涵蓋後來所說的朦朧詩的全部,而且文章裏面涉及的詩人也沒有一個是後來被公認為朦朧詩的代表性人物。但有趣的是,“朦朧詩”這一簡單化的命名後來卻成為約定俗成的名詞。不過,在另外一些支援朦朧詩的評論家那兒,朦朧詩代表一種新的“崛起”,當時有三篇非常有影響的詩歌評論,後來被稱為“三個崛起”,即北京大學教授謝冕先生的《在新的崛起面前》、福建師範大學的孫紹振先生的《新的美學原則的崛起》和當時還是吉林大學中文系學生的徐敬亞的《崛起的詩群》,這三位評論家正好老中青齊備,他們的這三篇評論,概括和總結了朦朧詩的一些特點,肯定了朦朧詩的作用和成就,可以說為朦朧詩起到了鳴鑼開道的作用。
朦朧詩的歷史功績及藝術成就是無法忽視的,在一篇回顧當代漢語詩歌二十多年所走過的道路的文章中,我曾這樣評價朦朧詩:當代漢語詩歌最具實質性影響的努力有三次,即朦朧詩、口語化努力、敘事性的強調。其中,朦朧詩的出現使中國的新詩傳統在滯緩幾十年之後再次與世界接軌,並逐漸同步。它最大的貢獻是喚醒了一種現代意識。一種新詩現代化的意識。確實,由於朦朧詩人大多經歷了“文革”導致的精神危機,出現了類似西方“上帝死了”之後的現代主義背景,因此,朦朧詩人迅速被西方現代主義詩歌所吸引並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也因此使中國當代漢語詩歌向前跳躍了好幾步,並逐步與西方現代主義詩歌走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即使現在讀起來,不少朦朧詩人的詩作仍深具魅力,比如北島的“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裏/我只想做一個人”(《宣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回答》),顧城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一代人》)、楊煉的“高原如猛虎,焚燒于激流暴跳的萬物的海濱”、“或許召喚只有一聲———/最嘹亮的,恰恰是寂靜”(《諾日朗》)、舒婷的“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神女峰》)等等,當年稱得上傳誦一時,在當時思想解放、人性開放的啟蒙思潮和時代背景下領風氣之先,自然好評如潮。如今讀來雖然已無當初震撼,但還是不錯。有些甚至可以說經受了時間的考驗。但也有些詩作,不乏概念化、簡單化甚至口號化的痕跡。
朦朧詩自《今天》雜誌始,當時被譽為代表性詩人的是後來被稱為“朦朧詩五人”的北島、舒婷、顧城、江河、楊煉。如今這五人各自東西,北島仍然是重量級的,卻主要改寫隨筆;顧城慘死異國他鄉;楊煉還在到處漂泊,詩作卻已很難引起興奮;江河隱姓埋名,離群寡居,與外界很少來往;只有舒婷一人功成名就,在詩壇的影響力卻與日俱下。其他當時活躍的朦朧詩人,如今更是不見蹤影……詩人黃燦然說十年就能看出一個詩人是否有生命力,此言不假。真正經得起歷史考驗的詩歌和詩人總是屈指可數的。另外一方面,卻有一些當年算不上風雲人物甚至還有些落寞的詩人,經過時間的淘洗,其重要性卻日顯突出。(李少君 海南日報 係摘編 )
評論文章 賞讀舒婷的三首女性詩歌 作者 王向榮
作為女性的一員,詩人深感女性獨立人格易受忽視,女性解放道路進程艱難,詩人為此沉思、探索,批判、抗爭,用詩歌呼喚社會關注女性人格獨立,社會文明進步。
一.《致橡樹》 現代女性的愛情新觀念
我如果愛你--
絕不象攀援的淩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癡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
長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象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
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裏。
每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幹
象刀、象劍,
也象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象沉重的嘆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用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裡: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驅,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樹》一詩,詩人假托木棉,通過木棉對橡樹的獨白,表達現代女性全新的愛情理念。
詩的開頭,用一系列否定性比喻,批判了世俗的愛情觀念。雖然詩人並不完全反對為相愛的人的“高度”和“威儀”做鋪墊,甚至也默認了女性應該奉獻自己的“日光”和“春雨”, 但是,詩人堅決反對女性像淩霄花一樣,“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或者像癡情的鳥兒,在對方冷漠的綠蔭下“重復單調的歌曲”。詩人衝破傳統,突破了愛的世界中只提倡為對方奉獻、犧牲的藩籬,明確表達了女性不能只是充當陪村的態度。在詩人眼裏,女性充當“春雨”,充當“日光”無可非議,但這決不是愛情的真諦。
“不,這些還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像和你站在一起。”木棉的宣言,鮮明地表達了現代女性“人格獨立,地位平等”的愛情主張。不僅如此,詩人還強調了相愛的雙方應該“心靈相通,志同道合”,做到“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裏”。除此之外,在詩人眼裏,男性,他必須有男子漢的陽剛,“像刀、像劍”;女性,她要女性的柔韌,像“紅碩的鮮花,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為了共同的理想和事業,愛的雙方須同甘共苦,一起分擔“風雷”,共用“虹霓”,甚至生死相依。
品讀《致橡樹》,我們仿佛看到了這樣一种女性:她們有著女性的溫柔美麗,同時又不乏堅韌剛毅,她們外表沉靜,內心火熱,她們既理解男性的價值,又珍視自身的生命價值。這樣的女性,豈不叫人肅然起敬,神往之至。
二.《惠安女子》:女性生存環境的關切
圖片來源:國際線上資料
野火在遠方,遠方
在你琥珀色的眼睛裏
以古老部落的銀飾
約束柔軟的腰肢
幸福雖不可預期,但少女的夢
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
啊,浪花無邊無際
天生不愛傾訴苦難
並非苦難已經永遠絕跡
當洞簫和琵琶在晚照中
喚醒普遍的憂傷
你把頭巾一角輕輕咬在嘴裏
這樣優美地站在海天之間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所踩過的鹼灘和礁石
於是,在封面和插圖中
你成為風景,成為傳奇
福建惠安,歷史上是一個“十年九旱,十雨九澇”的地方,閉塞,貧窮,封建陳規陋習,給惠安女子帶來了許多苦難。早婚,長住娘家,集體自殺,歷史留下過觸目驚心的記載。惠安女子社會地位底下,生存環境惡劣,但外部世界看來,惠安女子裹方巾,戴斗笠,著短褂,束銀帶,古老而美麗的服飾,加上自然綽約的身姿,堪稱一道亮麗的風景,惠安女由此博得世人普遍的驚異和讚賞,於是她們出現“在封面和插圖中間,成為風景,成為傳奇”。
有著博愛情懷和敏銳洞察力的詩人,從人們普遍的獵奇心態下對惠安女子的淺表性的欣賞的背後,看到了世人淺薄。南國家鄉的姐妹的生存處境,普天之下女性的“並未苦難已經絕跡”的命運,激發詩人“為婦女請命”,抗議世人對惠安女乃至普天下女性生存處境的麻木“忽略”。
“野火在遠方,遠方,在你虎魄色的眼睛裏。”詩人從現實中惠安女子琥珀色的眼睛聯想到古遠蠻荒的野火,讓惠安女子和古老民族的女性意像產生疊加,在這種現實和歷史的聯繫下,惠安女便具有了“古老”的色彩。而這種因歷史文化幽閉和與外界文明隔絕而形成的“古老”,在世人看來是“美”,是“風景”,但在惠安女自身則是一種沉重。“以古老的銀飾,約束著柔軟的腰肢”,詩中的“約束”二字,強調了古老傳統對現代女性的束縛,隱約透露出惠安女子的“憂傷和痛苦”。
“幸福不可預期”,幸福對惠安女來說只是曾有過的美麗的夢,但在冷酷的現實的面前,她們的夢只能像“蒲公英一般徐徐飄落在海面”,隨著“浪花”,消失得“無邊無際”。面對“並非已經永遠絕跡的苦難”, 惠安女默默忍受,夕陽晚照,洞簫、琵琶悽婉的樂聲,多少次喚醒過惠安女內心的憂傷,但她們只是默默忍耐,“把頭巾輕輕地咬在嘴裏”。惠安女內在這般“賢惠”,外表是這般的美麗,自然成了人們欣賞的“風景”。這種把女性視為“風景”,卻無視女性獨立的人格和生存環境的改善,忽略女性“美麗”下的憂傷,令詩人痛心疾首。惠安女子這一意像,是詩人向那些愚昧麻木的世人發出嚴正的抗議,也是對我們社會尊重女性的人格獨立,關注女性的生存環境的真誠的呼喚。
三.《神女峰》女性自身生命價值的珍視
神女峰
在向你揮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誰的手突然收回
緊緊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當人們四散離去, 誰
還站在船尾
衣裙漫飛, 如翻涌不息的雲
江濤
高一聲
低一聲
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
人間天上, 代代相傳
但是,心
真能變成石頭嗎
為了眺望天上來鴻
而錯過無數人間月明
沿著江峰
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
正煽動著新的背叛
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
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神女,傳說是一個漁民的妻子。丈夫江上打魚,遇著風暴,永遠沒能回來。妻子日夜等他,每天站到山頂上盼望丈夫回家,年久日長,變成了一塊石頭。這塊石頭至今仍立在巫峽的神女峰上。
和普通遊客一樣,當江輪駛至三峽神女峰時,詩人禁不住揮舞著手帕,向神女致意;和普通遊客又不一樣,詩人的手“突然收回”,“緊緊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任“衣裙漫飛/如翻涌不息的雲”聽“江濤/高一聲/低一聲”,江風獵獵,江濤聲聲,亂雲翻涌,詩人心靈深處的正經歷著波濤翻涌。
是什麼讓詩人如此動情傷懷?是詩人的發現,是“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詩人沉思古往今來的貞女節婦“美麗的夢”,想到了美麗的夢背後隱藏的憂傷,深刻地揭示了傳統女性道德的非人性的內涵,在詩人看來,心是不會“真能變成石頭”的,“美麗的夢”只能是我國女性人生痛苦的精神鴉片,只能是壓抑我國女性人性解放的精神枷鎖。
詩中借江岸金光菊和女貞子把自己金子般的生命毫不掩飾地開放成“洪流”的意像,表達了自己對生命價值意義的理解,詩人否定女性為所謂“美麗的夢”而犧牲人生幸福,堅決主張 “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的肩頭上痛哭一晚”。
這種充滿現代批判精神的詩人抗議那些千百年來壓抑女性,禁錮女性的教條,同時呼喚新時代的女性衝破“美麗的夢”的束縛,追求真實的人生,享受生命的歡樂,為自己而活。(溧陽教育網)
來源:華夏文化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