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5系车顶银条帅吗:对待「名与利」的三种态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10:23:50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是贫穷富贵,穷达逆顺,都免不了与名利打交道。其实,名利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使人奋发,也可以使人沉沦。名与利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从来不分彼此,谁也离不开谁。人生不正是这两条船,一为名来,一为利往。然而,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对名与利的态度,可以分为三种境界:
一,先名后利,即使是骂名
如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名”了,因为先有“名”,而后肯得能得“利”。张纪中凭借自己的金庸系列早早挤进了“金牌导演”行列,高希希凭借《三国》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对象,李少红凭着《红楼梦》更上一层楼。他们虽然都是幕后导演,但是身上的明星光环让一些大牌艺人们也黯然失色。难怪高希希在《三国》开播时高呼“我不怕板砖”;张纪中面对扑面而来的口水时大声说“我不怕挨骂”;李少红在面对板砖时也选择坚强面对。导演这个行业很讲究江湖地位,导了一部大制作的经典名著之后,相当于镀了层经典名著的金,基本上可以横行于娱乐圈这个江湖了。
从干露露的“浴室征婚”,到兽兽的“艳照门”,为了争名,她们不惜用“身体”去炒作。凤姐、芙蓉姐姐、马诺等为了博出名,通过“出位”的言论,不惜背上骂名。因为骂名也是“名”,有时候,尽管被骂得厉害,身负骂名后,反而更火了。在物质化的今天,所有的“名”都可以马上兑换成“利”。名值多少钱?郭美美、干露露、苍井空等博出名后,不一样有各种各样的商业代言、商业演出。对于企业来说,花钱把他们请过来,就能吸引人气,让自己的产品火一把。必竟“赚钱才是硬道理”,名人的影响力有多大?举个例子,据说在腾讯,只要能拉来新浪微博粉丝量排名前100名的任何一个,至少奖励一万元。据说,王菲和韩寒这个级别的,“只要能拉过来,价钱随便开”。
但翻开历史,从古到今有多少人因名而毁了自己。范蠡与文种共同辅佐勾践卧薪藏胆,勾践灭了吴国后,人家范蠡不在乎那些王侯将相的虚名,整了只小船,带着西施就逍遥自在的功成身退了。而文种呢,他带在意名了,认为自己功劳最大,一定要弄个侯来做做,整个宰相来当当,结果呢,追求名却被名给害了。淮阴侯韩信也是一代名将了,帮助刘邦打下天下之后,他却不老实了,觉得自己地位不够尊贵,名气还不够大,他想自己做皇帝了,于是就密谋造反,结果落得个身首异处,还连累了三族被诛杀。
二,先利后名,重名淡利
1986年,有人举报王石贪污,数额大约是20万。其后有关纪检部门找王石调查,王石忍不住拍案而起。他愤怒的理由,不是对方对他的诬告。他最介意的是,诬告者提到的数额。“我王石只值20万港元吗!会为了20万出卖自己吗?” 1990年代,曾任《中国经营报》总编辑的老记者刘青专访王石时,忍不住说了一句,“你看来是很爱名的啊。”王石毫不迟疑地说:我当然爱名。我不爱名我爱什么呢?我利早都放弃了。事后,老记者忍不住感慨,王石有意思。这可是我十几年来采访上百个成名企业家之中,第一个承认自己爱名的。
很多人都知道王石对名利取舍这个话题的感慨:无论宿命论还是正常来说,名利不可双收,最多得一样。他曾多次说:这个名利不可双收的情况是针对中国来讲。西方价值观以财富多少论英雄,儒家说法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我不在乎我得了多少,我在乎是不是你比我多得了,我宁可咱俩都穷,也不能你富了。所以我觉得邓小平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非常难得。但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等于先富起来的这些人没有危险,那危险其实大了,你看看胡润富豪榜的变幻就知道了。所以在中国要想名利双收,不是没可能,但风险非常大。我又不愿意委曲求全,所以我选择一样。“捐款门”事件到现在,王石作出无条件道歉之余,至今还是坚持捍卫自己的名誉,绝不承认自己是个吝啬小人,更不承认万科在公益慈善方面有所亏欠。
三,淡泊名利,却名利双收
名利这个东西非常有意思。你越想离它远,它就越靠近你。所以,真正看透名利,淡泊名利的人,名利却往往对他们趋之若鹜。一个人如果拥有一颗纯真的心灵,在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之中尽了全力,他的成就自然而然就会显现出来,他理所当然地可以得到应该得到的人世间的荣耀;不必计较名利,淡泊名利,无求而自得才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起点。
淡泊名利造就市场价值的著名案例之一是吴冠中。吴冠中一生生活简朴,到了超乎常人想像的地步。吴冠中先生泼墨著书的书房只有5平方米,都不及人家一个卫生间大。吴老理发,也只去小区退休职工办的露天摊位理。然而,吴老之淡泊名利,反而使他的作品受到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追捧。吴冠中《长江万里图》油画长卷成交价为5712万元,另外数据显示,吴冠中流在市场上的作品总成交额高达17 8亿元。名利双收,皆因不看重名利。
淡泊是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大凡思想修养到了一定境界的人,都能正确认识名利得失、成败与否,做到“成固欣然,败亦可喜”。“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人一直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诸葛亮也曾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说不贪图功名利禄,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抛弃无味的烦恼,心胸开朗、无忧无虑、无仇无怨、无悲无悔就能保持愉快、满足与积极的情绪,这样一来,自然能够提升生活品质,并获得身心之健康。
名与利是把双刃剑
人们在没有钱和名位的时候,往往懂得享受生活的情趣,过一种简单清贫却幸福知足的生活,而一旦拥有名利后,不能正确对待,私欲膨胀,却会自觉不自觉的成为金钱和名位的奴隶。而名利往往又是靠不住的,今日的富豪也许就是明天的乞丐,甚至阶下囚,正如《红楼梦》中所说的“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赵本山演的小品《心病》里边的一段台词,讲的非常好:人生在世曲指算,一共三万六千天,家有房屋千万座,睡觉就需三尺宽,总结起来四句话:'人好比盆中鲜花,生活就是一团乱麻,房子修得再好,那也是个临时住所,这个小盒才是你永久的家。’的确如此啊!你挣那么多的钱,置办那么多的家产干什么?你修那么好的房子干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又有什么意义呢?欲望驱使着我们一步一步向着名与利接近,追求到了,满足到了,却又生出更大的欲望,永远都不会满足,这样活着不是太累吗,不是名利的奴隶吗!
我们需要名和利,需要多少名和利呢?庄子借许由的话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名和利对我们来说,都不过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事去。无论宦海沉浮,无论商战成败,无论情场生死.....就像寒鸭戏水一般,冷暖自知。名利相连,名为虚利为实;虚实结合,名利双收虽是好事,追名逐利必受苦累,沽名钓誉必遭戏谑。所以,我们所需要的名和利,不求重,不求多,拥有一点即可。再借一句不太贴切的话来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