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小鸟的歌曲: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十年首降 人口紅利或現轉折 | JGospel.Ne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5:47:59

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十年首降 人口紅利或現轉折

(JGospel 北京時間 2012年1月20日)國家統計局網站18日發布的《2011年我國人口總量及結構變化情況》顯示,2011年,中國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比重自2002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

  報告稱,由於生育持續保持較低水平和老齡化速度加快,2011年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為74.4%,比上年微降0.1個百分點。

  有觀點認為,勞動力比重下降意味著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出現“危情”,靠廉價勞動力成本維持的經濟高增長未來恐怕也將不可持續,這甚至會成為未來經濟“硬著陸”的重要誘因。

  不過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多位勞動經濟學家並不贊成這一觀點。如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所長蔡舫就表示,產業向中西部轉移,至少能再給我們十年的機會來繼續利用中國的人力資本。

  人口結構發生兩大變化

  在 《2011年我國人口總量及結構變化情況》這份報告中,可以清晰地見到我國人口結構已經開始發生的兩個明顯變化:一是在2011年末,中國有城鎮人口6907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100萬人,鄉村人口65656萬人,減少1456萬人,城鎮人口首超農村;二是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2011年為74.4%。

  對此蔡舫表示,“中國的人口特征是‘未富先老’。‘先老’意味著人口結構發生變化,老齡化開始了,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率下降了,意味著我們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開始喪失;‘未富’意味著我們的技術還沒有走在世界的先進行列,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也沒有比較優勢,老的比較優勢開始喪失,新的比較優勢遲遲不能獲得,處於比較尷尬的境地。”

  而在另外一個方面,中國城鎮人口雖然首次超過農村人口,但很多專家認為,這主要是由於被統計為城鎮人口的一部分人實際是在城市打工的外來務工人員,他們並未真正享有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務。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還提醒說,我國人口結構的轉變也會帶來許多新的挑戰:其一是城鎮就業壓力將進一步加大;其二是農民進入城市後,城市各方面資源供給包括生活資料、水、電、交通等都會進一步增加壓力。

  蔡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們有些城市勞動力的1/3都是外來務工人員,這就是中央政府采取漸進式戶籍制度改革的原因,這一制度允許地方政府可以去相機決策,如果你想給一個人正式的身份,你就要提供給他必須要獲得的基本公共服務,如子女的教育、醫療、保障性住房、低保等。

  中國勞動力競爭優勢仍存

  在過去的40年中,由於經濟和計劃生育政策影響下生育水平的降低,在老齡人口沒有加速增長之前,為中國經濟提供了30多年的人口紅利,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將中國的就業率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之上,在土地、技術、資本等要素之外,成為了另一個驅動經濟增長的要素。

  但這一模式顯然已經走到十字路口。蔡舫認為,用廉價勞動力推動經濟增長的增長模式不可持續了,從經濟增長理論來說,當勞動力是有限和短缺的時候,僅僅靠繼續投入資本,生產者會遇到報酬遞減的現象,不會得到相應的經濟增長的驅動力。

  不過,針對“人口紅利”消失後中國會不會掉入 “中等收入國家陷阱”,甚至經濟出現“硬著陸”這一問題,多數研究者的回答是否定的。

  蔡舫認為,目前從沿海地區轉入中西部地區的勞動力可以提高當地勞動力的水平,並把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延續下去,從而再為中國贏得十年的時間。

  《德勤中國制造業競爭力調查2011》則從產業視角闡述了中國勞動力優勢依然可以持續的原因。報告說,在中國制造業產業升級的背景下,勞動力資源仍然充足,中國勞動力資源的優勢在於能夠隨著中國制造業結構的變化而提供足夠數量、具有相應教育程度的勞動力。

  “未來10年時間裏,對勞動力素質有較高要求的IT、機械設備、化工等制造企業將會享受充足的勞動力供給與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德勤的報告預計。

來源:每經網-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