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狙击狸猫直播:向昨天学习也是一种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56:22
向昨天学习也是一种智慧

   我们也应该看到昨天的某些东西其实是我们必须继承的珍宝。敢于向昨天的合理的东西学习,也是一种智慧。
    有几个民国学人讨论学问的故事使我久久无法忘怀。
    梁漱溟第一天在北大教课,就走到校长室质问蔡元培“对孔子持什么态度”(当时正是“五四”前夕,孔子的学术已成为争论的焦点)。蔡元培回答:“我们也并不反对孔子,儒家的学说作为一门学问,是必须认真研讨的;至于儒家的学说对历朝历代以及当今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可以有争论。”梁漱溟说:“我不仅仅是不反对而已,我这次进北大,除替释迦、孔子发挥而外,不再做旁的事。”蔡元培笑着说:“好的好的,北京大学需要多多研讨各家各派学说的人。”
    甲午战败后,维新人士非常活跃,他们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1895年,文学家、史学家夏曾佑来到北京,与梁启超相邻,他很快融入了北京的维新人士团体。据梁启超回忆,两人几乎没有一天不见面,一见面就谈学问,常常对吵,每天吵一两场,吵的结果是十次有九次梁启超被夏曾佑说服。
    一次,废名(冯文炳)拜访熊十力先生,与其讨论一个有关宗教的问题,开始是大声争论,忽而静止,一看两人已扭打起来,旋见废名气哄哄地走出。第二天,废名又来到熊的住宅,两人若无其事地讨论别的问题。
    从上述故事可以看出,梁漱溟、夏曾佑、废名这些人对自己的学问都是非常看重的。他们知道:学人是为学问而活着的,一个人不能获得渗透自己生命气息、出类拔萃的学问,就没有资格被别人称作学人。而真正的学问必须要通过艰苦的阅读和深刻的思考才能获得。也许是做学问的道路非常崎岖之故,他们特别在乎别人的认同,有时甚至不惜干出用打架“逼”别人接受自己的见解之类的荒唐事。然而,正是这种性情至极的表现,凸显了他们对学问的忠诚。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经济凋敝、政治腐败,民国学人面临的物质环境是很不理想的,然而,由于当时的特殊环境导致社会管制弱化,加上学术机构和大学借鉴了英美大学体制一些合理的成分,学人有较多的话语权,大学领导者推崇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优秀的学人容易脱颖而出,真正的学术比较容易生存。
    现在我们面临的物质条件比民国时不知好了多少倍,但却极少听到有人为讨论学问打架之类的“神话”,相反,传入我们耳朵的不是“某某官员运作成了院士”,就是“四十个教授争一个处长职位”、“某某博导涉嫌抄袭”之类的消息。想起当年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傅斯年想聘请语言学家李方桂做该院史语所所长,李方桂板着脸回答说“在我看来,研究人员是一等人才,教学人员是二等人才,当所长做官的是三等人才”,因此拒绝赴任的往事,真有隔世之感。
    从进化论的观点看,今天必胜昨天,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昨天的某些东西其实是我们必须继承的珍宝。敢于向昨天的合理的东西学习,也是一种智慧。

【《济南时报》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