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经典老电影:德清县“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6:38:36
德清县“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 为加快推进“人才强县”战略步伐,实施“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确保德清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和《中共德清县委、德清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决定》(德委[2004]4号)精神,结合全县“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特制定德清县“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一、“十五”人才发展的成绩与经验“十五”期间,我县人才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积极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工作机制,致力于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努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德清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十五”人才发展的成绩1、人才总量稳步增长。到2005年底,按照统计口径(只统计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下同)全县人才总量达2.71万人,人才密度(每万人口中的人才数)达到638人。2、人才素质明显提高。到2005年底,全县已有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才45人。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达到2.22%。进入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1人,进入市“1112”人才工程培养3人。3、人才结构不断改善。在类型分布上,党政机关人才、事业单位人才基本稳定,企业及其他经济成份人才增加迅速。据统计,到2005年底,全县企业及其他经济成份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例达67.8%(详见表1),体现了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特点和人才流动新趋向。表1:2005年全县人才类型统计表类别人才数量(人)人才比例(%)党政机关17956.6事业单位693425.6企业单位1841167.8合计271401004、人才市场日趋健全。建立了县级基础性人才市场1个,民营人才市场1个,开通了德清县网上人才市场。人才中介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2000年以来,全县举办招聘大会62次,有2170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进场人数2万余人,11000人次到人才市场求职应聘,8500人次达成就业意向,4700人次实行人事代理,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5、人才作用日益显现。到2005年底,全县有28家企业建立了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其中省级6家、市级9家、县级13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9家。2001年至2005年共开发国家级新产品22项,省级新产品156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2项,市科技进步奖28项,县科技进步奖25项;国家专利授权达到233件。(二)“十五”人才发展的经验回顾总结“十五”时期我县人才发展走过的历程,基本经验是: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一切从德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取得新进展。2、坚持人事人才工作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事人才工作始终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人事人才工作的重要职责,奋发有为,积极进取,主动开展工作,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发挥应有作用。3、坚持以人为本,将能力建设作为人才资源开发重点。强化人才教育培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实现人才社会价值。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提供服务。4、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增强人才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人才工作在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中发展;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中升华。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5、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解决各种复杂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过程中,始终确保稳定是前提,发展是要务,改革是动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市场机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区域人才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人才布局和结构仍不能完全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才创新能力亟待加强,整体素质需要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各类实用人才依然短缺。这些问题,需要全面统筹考虑,逐步加以解决。二、“十一五”人才发展的前景与挑战(一)“十一五”人才发展的前景“十一五”时期,我县处于从杭州郊县卫星城向杭州大都市区新城转变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是接轨沪杭、全面融入杭州大都市的突破期,是转变增长方式、推进产业升级的转型期,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期。1、新时期、新发展,给我县人才开发带来新机遇。从国际看,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一个加快开放步伐、全面融入国际化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国际人才大战已经打响,人才国际化趋势将愈演愈烈;国际生产要素和产业,将继续加速向“长三角”转移。这使我县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直接、更加全面、更加紧密。从国内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积极效应逐步显现,新一轮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正在加速推进。这对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区域看,长三角“一核六带”布局的加快形成,尤其是杭宁城际轨道、申嘉湖(杭)高速公路的建设,使我县临杭近沪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现;近几年招商引资、技改投入的持续增长,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为我县经济的加速发展积蓄了强大的后劲。从县域看,“十一五”期间,我县将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进一步突出“强工业、精农业、扩城市、兴三产”四个工作重点,围绕加快“富裕德清、和谐德清”建设,努力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为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总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扩大人才规模、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新优势;人才强县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拓展吸引人才的平台,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集聚一大批创新人才,形成产业竞争优势明显的人才的集聚和规模效应;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有利于形成促进人才成才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建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人才资源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长三角”国家区域战略的展开,有利于加强人才的区域交流与合作,整体提升县域的人才竞争力。2、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发展的新要求。(1)人才总量必须有新增长。按照“十一五”发展要求,全县人才总量必须有新的增长,“三支人才队伍”,五年需补充2万人,平均每年需补充0.4万人以上,使人才总量保持在4.7万人左右,与全县“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和协调 。(2)人才结构必须得到新优化。按照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不断优化人才结构,真正把人才优势体现到产业优势。根据“十一五”期间全县产业结构目标,到2010年,第一产业人才需求总量要达到0.33万人,需补充人才量为0.08万人左右;第二产业人才需求总量要到2.68万人,需补充人才量1.15万人左右;第三产业人才需求总量达到1.69万人,需补充人才量0.78万人左右。 (3)重点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必须有新突破。根据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点引进和培养有创业精神和有较强资源配置能力的企业家及其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善于创新又有较强的技术转化与应用能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熟悉国际经济法律又精通外经外贸的复合型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注重引进和培养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机械电机、纺织印染、建筑及城市规划、旅游、公共卫生安全、现代农业等10大类紧缺专业人才。(4)人才管理机制改革必须有新进展。由于人事人才制度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加上近30年我国人事人才制度中好改的、能改的都基本上完成了,剩下需要改革完善的都是一些深层次难“啃”的制度性问题“硬骨头”,必需用攻坚的手段和决战的态度,才能完成改革攻艰的任务。(二)“十一五”人才发展的挑战1、人才总量仍显不足,整体素质不够高。全县人才总量占全县人口总量的6.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才学历水平偏低,目前大专以上人员只占人才总量的34.0%,其中本科以上只有11.1%,与其他先进县市相比偏低。高级职称人才只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2.22%。2、人才分布不尽合理,经济建设急需人才匮乏。专业分布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在教育、卫生、财会三大领域中占了近一半。结构不合理,企业家人才、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3、人才市场建设较为薄弱,人才资源配置效应还不够明显。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身份制度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全县人才和劳动力配置的市场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县人才市场硬件建设明显滞后,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匮乏,人才市场“有市无场”问题已日益成为制约全县人才资源开发的“瓶颈”障碍,人才市场化配置作用没有充分地展现出来。公共人事人才服务体系不完善,公共服务产品缺乏,公共服务手段乏力。4、政策创新力度不够,人才开发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人才投入相对不足,在职人才培训机会少、知识更新慢、创新能力弱,无法适应新阶段发展的需求;人才引进难度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缺乏竞争优势,引进人才面临着周边地区的激烈竞争;人才使用不合理,学历歧视、年龄歧视、性别歧视等不符合科学人才观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人才流动不畅通,三支人才队伍之间、体制内外人才之间流动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流通渠道有待进一步畅通;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成长和人才作用的发挥;以人才资本价值实现为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没有充分建立起来,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落实。5、创业环境有待改善,人才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宏观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有些领导人才意识还不强,引才的力度还不大,用人政策和环境还存在薄弱环节。影响人才作用发挥的微观环境有待进一步改进,用人上的论资排辈、小生产意识还未彻底破除,长期形成的人才为部门或单位所有的弊端还未解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还不够,分配机制不活,用非所长、人才流失时有发生。三、“十一五”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一)“十一五”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按照中央和省市委关于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部署,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人才结构调整和优化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用好三个环节,努力建设数量较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为我县加快建设中等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二)“十一五”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1、总体目标“十一五”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根据全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人才体制、机制和制度能够适应“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使人才总量明显增加,队伍结构明显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市场功能明显增强,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力争把我县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强集散能力的人才高地。2、具体目标——在人才规模上,通过实施人才发展的“一二一”工程,在“十一五”努力实现人才发展的新目标:即人才密度(每万人口中的人才数)达到1000人以上,人才总量净增2万人以上,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000人以上。人才总量达到4 .7万人左右。具体根据经济预测,到2010年,党政人才的正常退出和进入补充的人数大体保持平衡,维持在0.2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数量要从2005年的 0.9万人增加到1.4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要从2005年的2.1万人增长到 3.6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要从2005年的1.3万人增长到4.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从0.2万人增长到1万人;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要从2005年的1.8万人增长到 3万人。——在人才质量上,到2010年,各类人才素质要有明显提高。党政人才学历层次明显提高到2010年全县(科)局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研究生和本科学历人员分别达到5%和60%以上;县和乡镇机关党政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能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全县有20名以上在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家(同行中名列前茅),200名以上以职业经理人、规模以上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主体的县级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比例和素质明显改善。到2010年全县新增专业技术人才1.5万人以上,其中新增高级专业技术人才500人以上,总量达到1000人以上。每万人口中拥有专业技术人才达到800人以上(其中科技人才350人以上)。此外,高技能人才素质要有明显提高,到201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工总数的比重要达到20%以上。农村实用人才素质明显提高。——在人才结构上,要根据全县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调整产业间的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2010年末,高级职称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2.8%左右;经济建设一线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重达到75%以上。——在人才环境上,要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和制度,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激励人才想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保障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四、“十一五”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县人才发展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在创新人才机制、拓展人才工作方面,走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一)加快步伐,多元发展,推进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育才工程1、重点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根据人才需求前景,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增强职业教育投入,加快浙江省先进制造业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县职业中专和湖州市技师学院)的建设。适时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扩大工程技术型、技术与管理复合型、经贸外向型等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专业,重点选聘一批国内一流的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学科带头人。加快高校建设发展进程,2010年力争把湖州市技师学院建成合格的全国示范高职高专学校。加快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和中小学名师名校长计划,使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10%。加快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加快发展公办教育,优化民办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促进成人教育、民办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协调发展。贯彻实施好《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在政府不断增加对教育投入的基础上,构建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科学力量多方联合的教育投资机制,确保继续教育经费的落实,确保在职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时间不少于12天。3、构建具有德清特色的人才培训基地。根据我县产业布局和区域的功能定位,整合培训资源,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党校资源,加强党政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拓宽党政人才培养渠道,加大派遣党政人才出国(境)培训进修力度;加强公务员公共管理和专业能力培训,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公共服务、学习创新等能力,全面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抓好新录用公务员基层锻炼工作,提升青年公务员基层工作能力。加强中青年后备干部的教育培训,选派优秀干部到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等各类培训机构脱产培训。加大与沪杭相关部门的合作,创建企业人才培养基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形式,加大企业紧缺急需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重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成长和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百家企业接轨杭州、上海高校活动,建立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的培训基地,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选送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出国进行短期专题培训,努力培养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开展技能振兴行动,建立健全以企业行业为主体,中、高等职业学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市场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努力构建和完善开放型、多功能、多元化的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继续开展农村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加强农村科技、教育、生产、经营等多方面的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务工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创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二)拓宽渠道,增强引力,推进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聚才工程1、拓宽引才渠道。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引进人才的主体作用。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市场手段,积极采取运用载体引进、团队集体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与沪杭等大城市人才市场的合作,扩大德清的影响,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不断完善《德清县鼓励普通高校毕业生回本县创业若干办法》,鼓励和吸引本地籍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逐年提高大学生回乡的比例。根据“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紧缺人才计划,重点引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项目所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完善《德清县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实施办法》和《德清县人才柔性流动管理暂行办法》,改进人才引进模式,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充分利用我县的传统文化和国际国内影响力及经贸活动、科技文化交流、回乡观光等政府和民间的多种渠道,广泛联系国内外各类人才来我县创业和服务。鼓励企事业单位以聘请顾问、开展课题攻关与技术合作等形式柔性引进人才,走出一条节省成本、快出效益的引才新路子。积极探索以参与项目研发、规划设计、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学术交流、专业培训和举办讲座等各种形式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加快德清发展。探索建立人才信息搜集机制,加强人才信息分析预测,完善人才信息发布制度,探索形成人才信息的区域共享交流机制。2、搭建引才平台。以德清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快高科技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各类专业人才,实现人才的团队引进,促进人才集聚。加强和完善创业服务、融资服务和后勤服务,不断促进科技创业园、电子、纺织服装、生物科技、绿色环保工业园和临杭工业带、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人才创业和科研平台建设。鼓励引导骨干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中小企业以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联合建立专业化的研发机构。到2010年,集中力量建成3个省级以上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0个以上省级重点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力争在优势产业建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合理布局,鼓励发展民营人才市场中介机构。建立特聘专家制度,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选聘一批优秀人才,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授予“德清县特聘专家称号”,并给予相应的津贴资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重点乡镇建立人才工作服务站,并逐步推广。落实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倡导和推行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放宽户籍政策,完善引进人才居住证制度,促进人才自由流动。3、强化市场配置。建立开放、规范、贯通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联网贯通,加快实现覆盖城乡、功能整合、资源与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易地新建与德清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交流场所,强化市场软硬件建设,为各类人才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发挥政府人才市场在人才配置上的基础和公共服务功能,加快市场化配置进程。积极培育和发展网上人才市场,打造便捷、快速、经济的网上人才交流平台,推进“德清人才网”与国内外重要人才网站的连接,扩大人才信息网络平台的辐射和影响力,推动人才市场信息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人才中介机构,实行倾斜政策,推动国内外著名的人才中介机构特别是猎头公司落户德清或到德清设立分支机构。加强市场监管,促进人才中介机构的有序竞争,推动人才市场服务的产业化发展,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市场运行格局。4、推进公共服务。以公益性为重点,打破部门和体制障碍,加大财政公益性投入,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公共信息服务、政策咨询服务、创业服务支持、人才流动服务、人才培训支持服务和人才发展保障服务建设,提供引进人才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切实优惠的服务保障,为各类人才的学习、生活和创新创业提供一体化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重点人才、紧缺人才跟踪服务制度,切实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三)深化改革,注重业绩,推进以激发人才活力为主线的创新工程1、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全面推行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政干部监督约束机制、能上能下正常退出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完善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等制度,依法实行质询制、问责制、罢免制。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为目标,以基层公务员队伍为重点,坚持统筹规划、精心组织、稳步实施、依法管理的原则,基本建立起法制体系完备、管理机制健全、充满生机活力的公务员制度。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岗位管理和人事代理等制度,继续实施新进人员人事代理制,乡镇事业全员聘用制和人事代理,并且逐步过渡到全县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和人事代理。探索建立职员制度和雇员制度,逐步使事业单位职工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继续深化职称改革,围绕建立科学、分类、动态和开放的职称体系,形成以能力、业绩为导向,重在社会与业内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和“个人自主申报、业内公正评价、单位择优使用、政府指导监督”的职称工作运行机制。探索人才交流制度,促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交流。2、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实行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健全考核评价责任制,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评议制度,建立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度和党政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公务员考核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办法,从规范职位分类和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改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制度,建立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以绩效目标为核心、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考核体系。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建立德清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办法。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人才业绩诚信档案,积极推行执业资格制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制度,深化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改革,积极探索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评价方法,推进专业技术资格评价的科学化、专业化、社会化,实行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和职务聘任相分离,逐步建立起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聘任、政府调控相结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点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3、探索有效的分配和奖励制度。根据价值规律,构建以绩效考核为核心,与人才智力贡献密切挂钩的多元化分配体系,解决好人才智力投入享受增量资本分配的问题,促进人才要素参与分配。推进完善公务员绩效考核机制,探索建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工资福利制度。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构建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和适应事业发展的收入分配体系,鼓励支持事业单位合理拉开收入档次,对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实行报酬倾斜。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人才资本产权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实行股权、期权激励,加快智力资本人格化、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步伐。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落实技术、专利、品牌、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各种实现方式,创新多元化的收入分配形式。鼓励和规范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兼职兼薪,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德清县人才工作“伯乐奖”和优秀人才“千里马奖”评选办法,激励各类人才在德清创新创业。4、完善人才保障制度。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各类人才的福利待遇水平随着经济发展稳步提高。鼓励各类人才到企业创业,允许养老保险按较高标准缴纳;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险额度,逐步将人才福利政策货币化、规范化,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建立人才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经济适用房分配政策,采取提供人才公寓、给予购房补助、放宽公积金贷款申请条件等方式,多渠道解决人才的住房需求。全面实施大学生住房公积金制度。(四)健全政策,激活主体,推进以优化拴心留人环境为目标的服务工程1、健全党管人才的组织体系。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有效的决策机制、高效的协调机制和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制度。在党管人才的工作新格局下,把人才工作与党的组织工作、干部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发挥党的领导作用与依法管理人才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充分发挥人才工作职能部门作用与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要重视和关心党外人才,引导他们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建功立业。2、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层层分解目标任务,明确目标责任,做到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工作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核。3、破除障碍,优化政策环境。打破各种阻碍人才开发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消除各种阻碍人才流动的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限制,促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之间和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人才的合理流动。进一步清理、修订和完善人才工作政策,为改善和优化人才资源开发环境提供政策保障。4、转变观念,加大人才投入。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观念,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政府在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比例,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县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在每年150万元的基础上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从2007年开始每年递增不少于15%,重点资助引进、安置、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奖励和补助。运用经济和行政的手段,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人才资源开发,加强对人才开发投入的引导,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进行人才投入,逐步引导用人单位和个人成为人才资本的投入主体。5、突出主体,优化创业环境。强化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支持和鼓励各类企业把人力资源建设列入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用人单位建立和完善用人机制,加大人才投入,改善人才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强人才创业保障,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积极倡导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业务专家进入董事会和经理层中,在县重点骨干企业的决策机构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高素质人才占三分之一以上。6、营造氛围,优化舆论环境。建立人才宣传长效机制,把人才工作的宣传报道作为宣传报道的重要内容,运用多种媒体,大力宣传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宣传人才工作“伯乐奖”单位和优秀人才“千里马奖”的个人,宣传全县人才资源开发的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宣传在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激励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社会氛围,形成关心、支持、参与德清人才高地建设的社会认同,确立人人争做贡献、人人立志成才、人人都能成才的社会舆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