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下蛋中:9-5地下长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7:27:19
2010年11月04日10:46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在志愿军铁道部队、工程部队、运输部队、公安部队、高射炮兵部队、航空兵等部队反“绞杀战”的同时,志愿军前线部队在三八线附近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1951年夏季防御作战时期,志愿军官兵创造性地构筑了防炮洞(俗称“猫耳洞”),并将相邻的防炮洞挖通发展成马蹄形的小坑道,从而出现了坑道工事的雏形。这种工事的出现,能较好地保存有生力量,有助于保持防御的稳定性。
1951年9月16日,志愿军领导人指示各部队:“以后我重要阵地,必须是隧道式的据点,特别是核心阵地”,工事强度要求能抵御榴弹炮的轰击。在秋季防御作战中,由于战斗频繁,作战部队不可能在全线大规模地构筑坑道工事,建立完整的防御体系。
秋季防御后,为了加强和巩固已占工事,志愿军和人民军便立即在全线掀起了大规模构筑坑道工事的热潮。
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土石坚硬,作业工具、器材特别是炸药不足。更缺乏技术指导和作业经验。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各部队充分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工具不足,自设小铁匠炉,搜集各种废弹,制造工具;炸药不足,专门成立技术小组,拆卸敌投射的未曾爆炸的炸弹、炮弹,从中取出炸药;作业技术缺乏,发动群众及时总结、交流作业经验等等,保证了工事构筑的顺利进行。
据后来统计,从志愿军构筑前沿工事起至朝鲜停战为止,志愿军共挖掘的大小坑道总长1250公里,挖堑壕和交通壕共长6250公里。在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的整个防线上,形成了坚固的“地下长城”。这是中外军事史上的伟大创举。
这样,我军实行坚守防御有了比较可靠的阵地依托,标志着志愿军和人民军的阵地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的,能不能守的问题解决了,“办法是钻洞子。我们挖两层工事,敌人攻上来,我们就进地道。有时敌人占领了上面,但下面还是我们的。等敌人进入阵地,我们就反攻,给他极大的杀伤。我们就是用这种土办法捡洋炮。敌人对我们很没有办法。”“现在是方针明确的,阵地巩固,供给有保证,每个战士都懂得要坚持到底。”
“联合国军”亦担心中朝军队再次反攻,也构筑了3道防线转入阵地防御,于是在朝鲜战场形成了两军对峙的作战状态。
为了贯彻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为坚守既设战线,大量消耗敌人,志愿军积极开展小部队的战斗活动和狙击活动。
志愿军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挤占敌我中间地带和攻取敌突出的个别的连排支撑点的作战活动。到1952年5月份,随着我军第一线阵地的日益巩固,这种作战活动在全线普遍展开。5月至8月,第一线各军共挤占中间地带和敌突出的连排阵地20余处,扩展阵地面积30余平方公里,将斗争的焦点推向敌军阵地前沿。
1952年6月,“联合国军”惧怕我军在朝鲜战争爆发两周年之际发动攻势作战,于是为了破坏志愿军可能的进攻准备,并对我军4—5月间挤占阵地活动进行报复和配合谈判对我施加压力,遂于6月12日开始,以美第45师和南朝鲜第6师为主,前线其他各师配合,向我军前沿阵地发动了名为“回击行动”的进攻。
“联合国军”的重点攻击目标是我第39军5月份挤占的铁原西190.8高地和第12军5月份挤占的金城南官垈里西山。我军该两阵地均由1个连防守。
6月12日晨,敌军在大量飞机、坦克和炮兵的支援下,以营团规模的兵力向我两阵地发动进攻。
在190.8高地,10多架敌机向阵地俯冲、投弹、扫射。顿时,阵地上烟火四起。接着,敌步兵在8辆坦克的配合下,从四面八方向阵地涌了上来。
志愿军守卫该阵地的官兵,在炮火的配合下,用猛烈的火力打退了敌人好几次冲锋。敌人的尸体越堆越多,敌人的后续部队也越来越密集。
守在山顶上的5班的坑道口,被敌人的飞机炸塌了,他们失去了工事的依托,多数同志牺牲了,剩下的少数人开始向守在山腰的6班转移。敌人乘机攻占了山顶,而且投入的兵力由1个营增加到了2个营,不断向6班的阵地逼近。
6班班长高云和在外边担任掩护,由副班长芮朝寿指挥大家进入了坑道。就在他们刚进了坑道的同时,敌人已经窜到坑道口。只听坑道口重重地震动了一下,敌人把右边的坑道口炸塌了半边。
外面的敌人嗷嗷乱叫,不断往坑道里面开枪,扔手榴弹,战士们也从里面向敌人射击。
战斗一直在激烈地持续着,晚上10点钟左右,3连连长李汉友带着1个班和1部步话机,突破了敌人的严密封锁,反击上来,和6班会师了。
天亮后,高云和和芮朝寿各带一个小组,分两路摸到附近敌人正在睡觉的交通沟跟前,用手榴弹炸死了一片敌人。敌人没想到,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居然大胆而主动地打击他们。
中午时分,坑道口忽然响起了两声不大的爆炸声,两道黄烟跟着涌进洞里,呛得大家直咳嗽。敌人正在施放毒气弹,战士们迅速戴上防毒面具,并且使劲地往外扇风。
当天晚上,坚守坑道的志愿军部队主动出击,他们分两组悄悄地爬了出去。高云和在右边一开枪,趁敌人正发楞的时候,芮朝寿就带着几名战士呼啦一下冲到敌人跟前,手榴弹、冲锋枪一阵猛冲猛打,打死了六七个敌人,接着他们沿交通沟分两路向外突击,用冲锋枪、手雷、手榴弹消灭了大量敌人。之后,带着战利品返回坑道。
这次出击缴获了2门60迫击炮和成箱的炮弹,还有许多枪支、罐头。原来敌人正在坑道口修工事,打算架炮轰击我们的另一个阵地。
这时,他们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没有水喝了。到14日,缺水的困难更严重了。高云和把桶翻倒,将桶底的湿泥用小碗盛着,很久才沉淀出半碗泥水来。
连长让伤员喝,可是伤员们不肯喝。连长下了命令,大家才一口一口分着把这碗泥水喝光了。
这天下午,敌人在坑道口架起木头点燃起来,浓烟和火苗呼呼地窜进坑道,坑道口已被熊熊的烈火包围了,而且火势越来越猛,有些战士的眉毛和头发都烧焦了。
外面的火苗还不停地扑进来,有几个战士端起枪,要求连长准许他们冲出去和敌人拼。
“不许冲!”连长声色俱厉地喊着。这时芮朝寿从人群中挤上来,把一个手雷使劲朝火中扔去。手雷爆炸时的气浪和飞溅起来的泥土,把火苗震灭了。
坑道口附近一连落了几发炮弹,这是上级按照他们在步话机里提出的要求,开始用炮火来保护他们的坑道口了。从此,每5分钟就有1发炮弹落在坑道口附近,敌人再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在坑道口附近活动了。
这天黄昏,从步话机传来了师首长的声音,师首长告诉连长:师党委命令他们继续坚守坑道,等待配合主力的大反击。
16日晚,主力部队反击的时刻到了,成千上万的炮弹排山倒海般地飞来,到处是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到处是火光在闪耀,190.8高地被包围在一片浓烟烈火中。
炮火一停,漫山遍野就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坑道里的战士们在连长的指挥下冲出坑道,与反击部队胜利会师,夺回表面阵地。
“联合国军”在向190.8高地进攻的同时,又向志愿军第12军5月份挤占的金城南垈官里西山发起了进攻。
1排副排长何家胜带领1班坚守着该高地的一个小山包。这个小山包附近的地形是:前面和右侧,都是敌人盘踞着的高峰,左侧是一片宽达1000米的平坦荒野,山包的后边有一条公路,公路那边1000—2000米的地方,是连的主阵地。
6月12日拂晓,南朝鲜第6师用1个班到2个连的兵力向这个小山包发起了10多次冲锋,但都被1班的同志们打退了。等到7班长李经盛带着4名战士上来增援时,何家胜已负重伤,1班长贾贵华的身上也多处负伤,但他们还坚持在战壕里指挥作战。
阵地上号声不断,战士们精神抖擞地将手榴弹扔向敌群,用机枪猛烈地向敌人扫射着。到上午8点多,阵地前面已堆满了敌人的尸体,他们又打退了敌人的6次冲锋。这时,2个多连的敌人又从正面和侧面冲了上来,何家胜机智地指挥部队进入了坑道坚守。
敌人付出了重大伤亡,才爬上小山包。但是,他们却坐在将要爆发的火山尖上了。7班长李经盛把伤员们安置好后,带领其他战士用麻袋在洞口筑成简单的作战工事。
不一会儿,3个敌人就从右边搜索过来,炊事员吴振海立刻用冲锋枪打了一梭子,敌人倒下去了。后面的敌人从左边冲过来,又被击倒。敌人碰了几次硬钉子,丢下了20多具尸体以后,才无可奈何地暂时停止了进攻。
2天过去了,他们的处境越来越困难。坑道里一共15个人,只有4名同志未负伤,其中1名是炊事员,2名是新入伍的战士。
头顶上是敌人,洞口被侧翼敌人的轻重机枪封锁着。坑道里,除了一两小箱饼干外,再没有别的可以吃的东西了,因没有柴、没有水,十几袋大米放在那里也不能吃。官兵们的最大困难是没有水喝,重伤员们干渴得受不了,只能用舌头舔着干裂的嘴唇,或吮吸着潮湿的石头。
第4天,李经盛、何家胜和张长明在一块开党小组会,大家统一认识:党员应该是越艰苦越坚定,团结大家争取胜利。会后又召集大家开会,号召全体同志要战胜困难,等到部队反击时,协助部队突破前沿,从后面截击敌人。并宣布,谁夺来山头敌人的那挺重机枪,就给谁立功!
17日的夜晚,何家胜和李经盛商量,确定了分批突围找主力联系的计划。当天夜里,王启培和吴振海带领3名同志顺利突围。
18日早晨,王启培等到了营指挥所里。营长关切地问他们在坑道里的战斗、生活等情况。他又急忙抓起电话通知炮兵说:“31号阵地的坑道里还有我们的同志坚守,你们马上准备向31号山头上的敌人开炮!”
营长考虑了片刻,又对王启培说:“今晚你能否带1个班回去支援?这里我们开始准备组织反攻。”
王启培兴奋地说:“行!我们很想再回去!”营长高兴地和他们一一握手,送他们去休息。
半夜以后,王启培领着副连长和2班的战士们向31号阵地出发。第二天天还没放亮,他们进入坑道,与坚守在坑道里的同志们会合。
21日晚7时,志愿军炮火向31号阵地山头猛烈轰击。坚守在坑道里的同志们在副连长的指挥下,提起枪,拿起手榴弹,配合反击上来的部队,仅10分钟就结束了战斗,敌人丢下的尸体就有80多具。至此,英雄们10昼夜顽强的坑道战结束了。
志愿军在这一阶段作战中,大量杀伤和消耗了敌人,并初步取得了依托坑道工事进行攻防战斗的重要经验。
(本章节选自《从鸭绿江到三八线》解放军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