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蛇鼠标怎么改dpi:市场经济惹得祸?———麻木人性的经济解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41:13
市场经济惹得祸?

(2005-03-05 05:45:06)

———麻木人性的经济解析

“看客”是国人再熟悉不过,也常堕落于此的一个词。当年,鲁迅先生将“看客”行为视为中国人的一大劣根性,并且因受不了“看着自己同胞被鬼子杀害而欢呼”的看客们的麻木人性,而弃医从文。但不幸的是,21世纪物质生活如此丰富的今天,先生的这一宏愿不仅没能实现,似乎还有大而扩之的倾向。

如果你留意的话,只要翻翻报纸、看看电视,那鲜血淋淋、触目惊心的例子足以使你唏嘘不已,哀叹不止。这不,2月26日的《山西晚报》同时报道了两则消息:一则《一周之内竟连发三起,朔州又现撞人逃逸案———武警全力救人,警车冷眼旁观》,说的是一辆电动三轮车将一名老汉撞倒后逃逸,值勤的武警救人而在场的巡警却熟视无睹。一则《不管被撞者死活,只顾找保险公司———这辆肇事车太过分!》,说的是开车撞了人,不是积极地救人,而是不停地打电话找“保险公司”,竟至如此麻木不仁。

这虽属个案,也不是我们生活的主流,但它凸现了人性的麻木、道德的沦丧。如果说这在鲁迅先生当时的社会:黑暗无比,民不聊生,因此也造就了人性的麻木。那么,现今连用丰衣足食都不足以形容人们的安居乐业和生活富裕的社会,人性何以至此呢?不是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吗?

当然,面对歹徒行凶,究竟是当勇士见义勇为还是作看客漠然处之?这确实是一个类似“活着还是死去”的两难选择。如果单单以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之假设,选择袖手旁观的“看客”苟且活着,确实是使自己利益得以最大化的理性行为。也难怪人们将人性的麻木归咎于市场经济引发的祸端。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市场经济越发达的社会,则人们道德越沦丧。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不过,新制度经济学则认为,“经济人”追求的是效用的最大化,效用不仅包括物质效用,也包含了心理效用。而一个“社会人”的利益观则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行为本身的得失、社会对他的行为判断的得失以及道德满足感的得失。只要三项相加的总效用得以最大化,他的行为选择仍然是理性的。事实上,在一个崇尚道德文明的社会,人们的心理效用或曰道德满足感要远远强于物质的满足感。

那么,为什么我们一方面是物质生活在不断丰富,而另一方面却是精神文明相对滑坡呢?

经济学家说,这可以从两面加以解释:其一是合理预期。在“经济人”的假设前提下,人们对正义感的推崇归根结蒂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质量能够提高。在他们的理性预期之中,生活在一个有良好治安的社会环境中,比一个毫无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环境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效用。其二,正义感也是效用的组成部分。正义感是道德满足感的内容之一,大多数人的内心也是有正义感的。人们提倡社会公正与正义,希望所有违法乱纪的行为均能受到制裁,社会公德与正义在最大范围内得到伸张,这的确是人性追求精神高尚的一种反映。(《经济学家茶座》第四辑)

但是,施舍需要金钱,助人需要时间,救人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即道德是要付出成本的。而一个社会如果弘扬正义,鞭挞丑恶,就应该营造一种降低“道德成本”的机制,以促进个人道德的形成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而事实上,让勇士流血又流泪的悲痛现实,不时嘲讽和撞击着我们心灵,让我们不能完全归咎于看客的冷漠,至少看客的生命也是需要保全的。在没有一个完善的保障机制和公共救济的社会中,莽撞的勇士和无谓的牺牲虽然不能说都是非理性的,至少也是不人道和不公平的。

韩建平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网络编辑:史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