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胡小喃mp3:那一刻南巡奏响春的序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7:34:05
那一刻南巡奏响春的序曲http://news.qq.com/  2009年11月05日13:43   华西都市报    我要评论(0)

  100分。满分。还没有改革好……还是100分。虽然他的工作还没有做完,但是也可以给他个A+了。(对市场经济)他比一般教授精通很多倍了,好些大名家跟邓小平是没得比的。我们只是会说而已,邓小平却能做得到。———华人经济学家张五常谈邓小平

  1992年元月,邓小平登上了开往南方的火车。这次充满激情的私人旅行使中国恢复了活力。在1979年邓小平的头像第二次刊登在《时代》周刊的封面时,这家杂志说:“为什么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在极短时间内能够来个180度大转弯?”1992年的南方旅行,则让邓小平的头像再次出现在这家杂志的封面上。

  “我从来不走回头路”

  到深圳仙湖植物园邓小平第一次见到了“发财树”。“让全国人民都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他说。他登上了深圳的高楼,眺望了香港。在珠海登山时,因为下山道路崎岖,警卫建议原路返回,他却执意选择了新路。他的回答被认为是朝气的体现:“我从来不走回头路。”

  首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次旅行是秘密的,即便是在香港媒体已有报道的情况下,邓小平本人也没有同意新华社发布消息。直到3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连续两天召开全体会议,学习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改革开放还继续吗?不仅继续,还要被重申和强化。

  这一年的6月9日,江泽民在一次内部讲话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邓小平表示同意正式使用这个提法,并表示可以用在当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的报告中。在十四大上,“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被更为明确和改革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

  为中国确定前进航向

  小平选择1992年春节这个时机南巡,是因为此时已经开始准备党的十四大,在这个时候,他出来讲话就能够影响大局,在关键历史时刻一锤定音。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政治学教授戴维·W·张认为,尽管邓小平在1997年去世,但在1992年,他通过南方谈话为中国确定了航向,中国事实上已走上一条邓小平所确定和希望的道路。

  88岁高龄点亮生命中最光辉的一盏灯

  邓小平百年诞辰前夕,邓楠、邓榕姐妹(以下简称楠、榕)对记者回忆了陪父亲南巡的情况。

  榕:当时说了去休息的,没有说要讲话,所以去了以后我们都很放松。我们谁也没料到,他从北京出发以后一到武汉,就开始对武汉的同志讲话,要他们抓紧时间加速发展,同时要克服形式主义。到了广东以后,他一下火车,当地的同志就说安排他休息,结果他到了宾馆以后就说出去走一走吧,坐不住了。我们赶紧陪着他出来,从那以后,他就不断地开始谈话,讲他的一些想法。有的时候我们没带纸也没带笔,只能随时问服务员要一张餐巾纸,要一个服务员记账的笔,赶紧就在餐巾纸上记录。录音机也没有,当时就临时跑到香港去买了一个录音机回来给他录的音。

  楠:那次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不停地讲。

  榕:谈了一些非常非常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当时还没有一个完整和明确的回答。我觉得自从南方谈话以后,这些重大的问题才不再成为争论的焦点。

  楠:应该说1992年之前,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干,就是说到底我这么做了以后是对了还是错了,是左了还是右了?但是南方谈话以后,大家一下豁然开朗,都知道应该怎么干了,所以一下迸发出来那种建设的热情,并带来后来经济的繁荣。

  榕:我觉得我父亲当时是一定要把话说出来,有强烈的诉说的愿望。同时他也知道他这次讲话将会带来很大的社会效应,所以他高度重视把他的讲话总结出来,形成文字。到了上海以后,他就开始整理南方谈话了。我们给他整理了讲话稿以后,他亲自看,然后找中央的笔杆子、一些理论专家来帮他进一步整理。一直到回到北京以后,还不断地有一些思考,不断完善这次南方谈话。整个形成这个文件的过程中间,他倾注了大量心血。我觉得他是在用一个88岁高龄的老年人的政治智慧去点亮一盏灯,这可能是他生命之中最后的一盏灯,可是应该说这也是他生命之中最光辉的一盏灯。

  “广东力争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

  “再用30年时间,形成一个基本定型的社会主义制度。”

  “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收回香港后,原来的制度50年不变。”

  大年三十为深圳特区题词

  1984年1月,邓小平在视察深圳、珠海特区后来到广州,下榻广州珠岛宾馆。他给珠海经济特区的题词使深圳人坐不住了。此时,深圳的同志已赶到广州,在等待他的题词。担负这一任务的是深圳市接待处处长张荣。当年1月29日张荣接受任务,30日一早赶到广州。他通过有关方面将深圳人的请求向邓小平汇报了。邓小平说,回北京再题吧。

  第二天是阴历的大年二十九,深圳人在焦急地盼望着……2月1日,时间已到了大年三十,早饭后,邓小平领着外孙在珠岛宾馆内的小花园散步。邓楠看到迟迟不肯回去过年的张荣,想了想说:“那就这样吧,将他一军,我们把纸、笔都准备好了,他一回来,我就同他说。”

  邓小平散步回来,看见桌上摆着纸、笔,连墨都研好了,便问:“啥子事?”邓楠把张荣介绍给他:“这是深圳来的张荣同志。”邓小平笑笑说:“认识,认识。还没回去过年?”邓楠说:“你没给题词,人家哪有心思过年?!”

  邓小平听后笑了笑说:“这么严重,还要等着过年?”于是在沙发上坐下来,问道:“你们说,写什么好呢?”

  张荣赶忙递上几个准备好的字条,有“深圳特区好”、“总结成绩和经验,把深圳经济特区办得更好”等。邓小平拿起字条念了一下,随手搁到一边,然后拿起笔,在砚中蘸上墨,几无思索就俯下身去,在纸上一字一字地题写:“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六日”

  细心的邓小平在落款时,把时间稍稍提前了一点,落的是他离开深圳的日子。

  1991年上海预演“南巡”

  《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这是“皇甫平”1991年正月初一发表在上海《解放日报》头版的评论标题。它与随后发表的几篇评论一起,一扫当时国内舆论对改革开放欲言又止的沉闷气氛。

  时任上海《解放日报》党委书记的周瑞金,正是当年“皇甫平系列评论”的主要组织者。日前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当年这组文章的基本精神正是脱胎于“1991年小平上海讲话”,而1991年小平同志的上海之行,几乎是1992年小平南巡的一次预演。

  邓小平从1986年开始,每年都来上海过春节。1991年那次来上海过春节,小平跟前面几次不一样了,他频繁地走访工厂,参观企业,听取浦东开发区等各部门的情况汇报,一边走,一边看,发表了很多新的有关改革开放的讲话。这一系列讲话后来被编成一份专门的材料供上海市高层传阅。

  当时一位上海市领导有意叫周瑞金过去看这份材料,材料中的一句话触动了周瑞金:“改革开放还要讲,我们党还要讲几十年。光我一个人讲还不够,我们党要讲话,要讲几十年。”

  周瑞金在小年夜找齐三个人,经过集体讨论后就把第一篇文章写出来了,后来又连发了三篇。这些文章的基本调子没出1991年小平同志上海讲话,只是对某些内容作了补充。这组文章署名“皇甫平”,意思是“奉人民之命辅佐邓小平”。

  当时很多大报、大刊对文章进行了批评,当然也有不少人表示支持。当时,东欧剧变后,全国舆论的中心都是反和平演变,报纸上对改革开放讲得很少,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徘徊期,中国面临着一个非常危险的转折点,很多人写文章,要求分清楚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还是资本主义改革,他们真正的用意是反对经济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改革派与反对派的争论非常激烈。

  整整一年时间,小平冷静地观察和思考了这场交锋。1991年,他试探性地在上海小范围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对争论进行充分的观察思考后,1992年春他老人家出山了,明确指出中国的改革就是要搞市场经济,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解决了“姓社姓资”的困扰。

(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