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血战德浪河谷电影:苏州与孙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21:01:46

十年前曾借工作之便数次在苏州及周边地区游荡,所到之处既不是世界遗产,也不是茶乡湖色,都是些没什么人去或极少有人去,或几乎就是没人去的地方。从苏州回来后找来一大堆史书,花了好几个月的业余时间潜心研究一段历史,吴地起源、吴越之争、孙武其人、第宅园林等等,后来写了数万字的散文《军人的故乡,军人的家》。

这里摘出其中一部分,是关于孙子的,算是我对吴地孙子研究的关注吧。文中做了些修改,目的是少评说多介绍。

到过苏州的人差不多都去过拙政园、虎丘塔,但很少有人去过孙武苑、孙武公园,就连苏州人也不一定知道苏州还有孙武路、孙武子桥、孙武纪念塔、孙武墓、孙武子亭等等。不信,您就问一问苏州人。

苏州是世界兵典《孙子兵法》的诞生之地,这里有过吴王重用孙子的故事,这里曾是著名战例柏举之战的发兵之地,这里也是以弱胜强的王国,长戟杀戮的惨烈和战马嘶叫的长鸣在这块土地上谱写过战争的悲壮!

【01】苏州靠近太湖,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北面有一座当地最高的山,形似如意,山的名字气势,叫穹窿山。《吴郡志》记载:“穹窿山,吴中山最高深处,赤松子取赤石脂于此。”也见清朝顾震涛《吴门表隐》:“赤松子,帝喾之师,隐穹窿山,采赤石脂。”看来这地方自上古就能成人气候,以后再出没出仙人不得而知,但据称孙武子在这里辟隐深居,著就兵法十三篇,以兵书晋见吴王阖闾得到赏识,被重任为将。


【02】穹窿山上建有孙武苑,孙武苑依山势而建,有隐居庭院、碑院、兵圣堂。这里两侧山峰兀立,山坞平缓宽阔,泉水淙淙不绝,古树翠竹遮天,环境幽静。


【03】《孙子兵法》何处成书,2500多年来一直是个悬念。2000年第五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上,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通过查阅有关史料并历时多年寻访考证,认定穹窿山茅蓬坞为当年孙武的隐居处和《孙子兵法》的诞生地,吴国是孙武的第二故乡和功成名就之地。

【04】我与苏州孙武子研究会秘书长谈世茂老师。有日子没有跟谈老师联系了,前几年他常来电话,告诉我他的工作进展情况,他为振兴苏州孙子文化到处奔走,希望政府和有关单位大力支持。

【05】“石室土墩”。穹窿山的西北,在藏书镇和木渎镇之间有一处凸起的小山脉,北面天平山,南面灵岩山。许是江南人的笔墨过于流淌,这两山之间转圈大的地方还有个很拔挺的名字,叫五峰山。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儿,这附近的山脊上发现了20多座“石室土墩”,据考古推断,这些遗迹可能是当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俗称长城。如果称得上长城,这还不算最古老的,但比起北方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至少要早300年。

我曾到处打听那些“石室土墩”的位置,并且一定要去看一看。曾几何时,那里进犹风趋,坐如云屯,旌旗蔽日,刃戟交光。

终于有一天,我去了。如果不是陪同我上山的南方站韩站长告诉我,我很难相信看这堆东西就是我那天上山的目的。我早就想看看“南长城”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站在古战场的位置上,领略几千年前鼓噪而出,声震山谷,戈甲耀日的风采。说实在的,当时我很失望,离想像中的“南长城”差得太远,只不过是用一些大石头搭起来的构筑体,看上去废墟一堆。失望归失望,我还是认认真真地凭着自己的判断考证了一番。

这段废墟约十米长,露出地平面不足一米。外形结构有点像坑道,两侧和顶部都是上百公斤的大石头。大石头就地取材,没有经过任何加工,表面剥蚀,颜色斑驳,看样子年头不短了。坑道里面的石土快填满了,看不出容积,大体上有一个人宽。整个废墟与周围的地形和植被溶合,如果事先不知道,也许根本就看不出来。

“首先,此遗迹是人工所为,绝非自然形成,这一点无需赘述。其二,毫无疑问,这是军事工程,属构筑物类,构筑式样为掩盖工事,其功能相当于野战工事。从地势上分析,此处位于横向两座大山之间的山脊线上,微向西南方向突出,较高于周围地形,视界开阔,居高临下,扼守通往木渎方向的道路。其三,该处为非主要作战方向上的阵地防御工事,防御方向为西南三面环山的开阔地带,延伸方向为胥口。当时在这里驻守着大约相当于现在一个排的兵力,作战任务的类型为战斗警戒。其四,关于遗迹的年代,……”

我不能再说了,再说就是胡说八道了。惟一的听众,我们的韩站长咧着嘴笑了,是那种动作颇带几分技巧的笑。


【06】上山考察“石室土墩”途中。


【07】孙武公园。找到孙武公园的时候,南方站的同志非常奇怪,他们说我们都不知道苏州还有一个孙武公园!其实就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城市街心公园,虽不在主干道上,但也是常走的路,包括孙武子桥,很多人经常走过,但他们没有注意桥头上的字。


【08】关于孙子,“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司马迁评价了400年前的孙子,却无法预见2000年后的《孙子兵法》。 

孙子与伍员是同时期的人,至少有八年的时间两个人在一起效力于吴王阖闾,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伍员写了《伍子胥列传》,就个人传记而言,记述之详细、占用篇幅之多,在全卷中都是少有的,这还不算他在其他卷中对伍员的提及。相比之下,留给孙子的笔墨只不过是淡淡的几缕云烟。鲁史《左传》尤甚,书中的伍员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而却找不到一处孙子的踪迹。也拿吴地举证,由于伍员,便有了胥山、胥门、胥江、胥湖,这些地名从春秋时代一直沿用至今,而孙子的遗迹差不多都是近些年才修建或恢复的。可见,当年的伍员比孙子的名声大得多。后来孙子名扬四海,国人几乎无人不晓,道是伍员远远逊色了,如果不是有意读一读这段历史,怕是很少提起这位刚正不阿、能成就大事的吴国大夫。伍员留给后人的是智慧的故事,孙子留给后人的是故事的智慧。孙子与夫概、伯嚭、伍员破楚之功只不过是“了却君主天下事”,而《孙子兵法》被后人视为兵家经典,才是孙子流芳百世的真正原因。


【09】孙武公园2001年竣工,是开放式的公园,就在一个居民区旁边。之所以孙武公园建在这里,是因为老的孙武子桥遗址、孙武旧宅都在这一片儿。


【10】胥江。苏州称“胥”的地方很多,只因为伍子胥,其一生主要活动在吴,其为事了得!所以苏州人念记他。伍子胥向吴王举荐孙子,可见孙子绝对不是一般人。

【11】孙武子桥。差不多是挨着孙武公园。这座桥也是新建的,史有记载,老桥在这座桥以西约200米,比这座桥小得多,只有5.5米长,宽3.5米,1958年拓宽河道时拆迁。后来再恢复老桥是不可能了,只好把就近的一座命名为孙武子桥。也是一件很可惜的事,估计拆旧桥的时候就没有想到保护好历史文物。当然,1997年能把新桥重新命名并铭文,也让人欣慰。


【12】找到二妃庙是撞上的。打听来打听去就知道一个大概方向,便开着车到处找,乡村的路实在差,汽车挂着二档,歪歪扭扭小心翼翼地朝前走。走到一个村子正看见村口有人在修路,修路人一指,我们抬头就看见了。我们看见的是一块石碑“二妃庙遗址”,就在紧贴着修路的路边上。村路是劈开山坡修建的,能看出来,原来的路面与石碑的台基是平的,路从这里修过的时候,生生地劈下去六、七米,如果这条正在修建的路再往边上靠一点,我们怕是连这个石碑也看不到了。石碑离下面的路不足半米,背靠着一堵墙。


【13】我急走几步登上坡顶,终于看清了要找的那块石碑。其实就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碑,约一米见方,上面刻着:“二妃庙遗址小横山村民委员会立”。

碑文底下那行小字中的“小”和“村”不清楚了,但能顺着读下来。“小横山”这地名不陌生,史书上提到过。遗址就是遗址,除了一块石碑,什么都没有了,显然,石碑后面那堵墙的里边就是二妃庙的遗址。


【14】我绕到围墙有门的一侧。门垛子很简陋,再平常不过的式样,没有门牌,“吴县小横山小校”几个字是直接写在垛子上的,但决不马虎,工工整整,透着江南人的秀气。铁栅栏大门上着锁,门里门外草木茂密,看样子即便不是放假,也不像正在使用的学校。后查证,“在教场山南麓小横山的东侧有二妃墓,系吴宫教战斩二妃,吴王厚葬于小横山,离山农村中有“二妃庙”,1957年扩建小学时拆毁。”

据说当地老百姓家里供着孙子,因为那两个被杀的妃子心里不服,时不时在地底下闹点儿情绪,绞得上边人家不得安宁,所以百姓们“就寝楼下塑孙武像以镇之”。可又是谁为两位妃子修建的庙?当地人又为什么千百年来让这里香火不断?也许就如西施。

吴人本该恨死美人西施,是她惑乱吴王夫差,热衷于为她修建馆娃宫,劳民伤财,亏空国库,到了该打仗的时候国力不支,可吴人并不怨尤西施。我还真问过地地道道的苏州人,怎样看待这位有沉鱼之容的美人,那男人把两手的食指竖在两颊,说她长得漂亮。我想两位爱妃令夫差非此莫属,食不甘味,想必其容貌与西施媲美,吴人怜香惜玉便自在情理之中了。



【15】孙武纪念塔。孙武纪念塔在一个居民小区里,里面很乱,不知当初为什么建在这个地方?据说这地方是闾门,也叫“破楚门”,为纪念吴国发兵大败楚国而建,因为那次出征有孙子,所以,把孙武纪念塔建在这儿了。对这种说法无论真假,我都觉得事情牵强。


【16】如果现在抱着《孙子兵法》当兵书看,那就不对路了,《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典没错,但无论当时还是现在,这部书首先讲的是哲学,而现在在战术层次上已经用处不大了,所以现在这部兵书应该属哲学学科,或主要属哲学学科。


【17】孙武演兵场很难找,史料有记载,但地名对不上号,旅游图有标注,但极不准确,我们在方圆几公里的地方绕了几圈才算搞定。村里人把那个小山坡叫“上将山”,听他们说,山上有一座石碑,几年前有人去过,看他们的意思,那块石碑就是我们要找的地方。山坡上满是菜畦和陵墓,没有路,我们踏田埂翻栅栏爬上去的。坡顶豁然开朗,那地方几近是一块长方形的平台,差不多有2000平方米,植被很少,靠北面,石碑兀立:“孙武演兵场遗址”。

我想村民说的几年前有人来过应该是立碑的那一年,文字记载是1997年,但石碑上刻的是“己卯”,也就是1999年,不知为何。

【18】我浮想当年:180名容貌非凡的宫女队不成形、器不正操,嘻嘻哈哈笑得前仰后合,孙武大将军怒发冲冠,挥手下令,执法铁钺寒光闪闪……

据《吴郡图经续记》记叙:“观是山,镇此邦之西南,临湖控越,实为吴时要地。”书上说的就是这里。站在山顶上我还看出来了,为什么孙子选择这个地方集练兵卒的另一番道理。这平台上地势高,视界十分开阔,四周八方尽收眼底。面迎太湖,水光粼粼,背靠穹窿山下的开阔地,看万顷良田,炊烟袅袅,而这座横向长约1000多米的小山梁就像一座天然的城墙。别的就不说了,只要想一想,在这上面练兵,将士们的士气和责任感将何等高涨!

我们从上将山下来的时候陪我来的李副站长把脚歪了,回去休息了好几天才算能拐着脚走路。后来,他们的韩站长很奇怪地问我,举世著称的苏州,天下甲名的园林,小桥流水的情调怎么就不能让你看上一眼?而偏要在大野地里犄角旮旯到处跑。

【19】1946年,当时国民党军政要员和社会名流几十人发起了一项活动,要在苏州虎丘建孙子纪念亭,包括亭一所、碑八方,后续还要开展一系列活动,以缅怀先哲,发扬光大。史载,此项活动拟筹资20两黄金,后来很多人都捐助了,这些人包括白崇禧、张治中等25人。

八块石碑之一就有这块《孙子十三篇全文碑》。后来建设用款还没全部凑齐,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些人便都跑到台湾去了,所幸的是,这块碑完工了。当时建设项目筹备人员中有一个国民党少将,叫李浴日,1949年的时候他在香港给钱荣初写了封信,询问这块碑的情况。钱回复并附全文碑拓本一份寄出。李浴日收到后带回台湾,出资装裱并拍照,赠送好友,流传海外。

这就是那块汪东书写、钱荣初镌刻的《孙子十三篇全文碑》。说它完好保存在苏州市碑刻博物馆内是真的,但如果想看到它也容易也不容易。当时我们在博物馆的院子里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这块碑,问谁谁不知道,最后在偏院里发现了它。这块碑被铁栅栏围在里面,上面堆满乱七八糟的东西,我们拿开那些杂物,柳岸花明,就是它!碍于铁栅栏与石碑的距离太近,我只能从侧面拍全石碑。当时我想,这块石碑历经沧桑,有很多故事,关系到台湾海峡两岸的很多人,就那么放着太可惜了,而且就这么放下去也太说不过去了!也异想天开,把这块碑放到我们的弓鸣楼!


【20】看见了吧,其实这儿就是一个跳蚤市场,摆地摊卖乱七八糟东西的地方,有点像北京的报国寺。九年过去了,现在,不知这块碑还在不在那儿?别的不说,单就书法与镌刻,那也是绝配珍品。



【21】虎丘公园里的孙武子亭。这座亭1955年建的,文革时期毁了,1984年重建。这座亭不是当时国民党时期拟建的,当时要建的亭子肯定比这个大的多,因为里面要安放一尊孙武像,而且不是在坡上,是在下面的一处平地上,否则,八块石碑放哪儿?


【22】孙武墓更难找,地图上标的位置还算准确,但几乎没有路可以接近,车是我开的,我不知道车走的地方算不算路,颠簸不说,拐弯的地方都是死弯,倒几把车才能过去,周围都是水田。陪同我去的韩站长后背死死地靠住汽车靠背,眼睛盯着着前面说你可别把这儿当成西北大沙漠!我咧咧嘴笑了。

墓碑的周围非常凌乱,垃圾堆似的,其实就是一处垃圾场。据附近住户讲,这地方没有人来参观,几年前曾经来过几个日本人。后查证,《越绝书》记载:“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善为兵法”。1995年陆墓镇政府拨款修建“孙武墓”。1995年就修建了,咋就修成这个样子?!实在不成体统。


【23】我在“孙武墓”拍照。


【24】这是我们的南方试验站。一眼望去,设计者的独具匠心便不言而喻。左侧大树下是八角形的警卫室,基座坚实、屋檐低篷,树荫下,颇似警觉的哨兵。右侧是一字型的条状石碑:“五峰山庄”。石碑上的字疏朗挺秀、意态隽永,出自当地书法家瓦翁之笔,如果瓦老先生仍然在世的话,现在应该是百岁老人了。稍作留意,大门造型左“八”右“一”的用心,也就不译自破了。大门外边有几棵小小的垂柳,让人联想起“细柳营”的典故,亚夫将军严格治军的故事,让人平添了几分敬佩。


【25】南方站的弓鸣楼。这座楼的名字是我起的,题字是请李铎写的。


【26】书法家李铎(战友提供的照片)。

【27】弓鸣楼碑文:自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弓乃古代之兵器,骑猎者可疾驰引箭怒射;鸣为箭发之声,弩强箭利则生震响,似弓如霹雳弦惊,声势俱足。弓鸣求之势,兵法曰造势,善者先为取胜之道,见胜不过众所知。管子曰“兵不完利与无操者同实”,为此,孜孜不倦,坚忍不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值壬午年此楼落成,命名弓鸣楼。铭文也是我写的。


【29】兵法大厅。弓鸣楼里的兵法大厅,里面有孙子像、孙子兵法十三篇玻璃幕墙、孙子征战雕刻图等。这里也是苏州孙子文化的一部分,这也说明,不仅苏州当地政府、苏州人民,也包括驻苏州部队都对孙武具有崇敬之心和纪念孙武,弘扬孙子文化之情。

我遇到的苏州人都非常敬重孙子,聊起孙子便兴致盎然,谈吐之间流露出对孙子哲理思想的仰慕。如果我是苏州人,我一定会非常自豪,因为我是职业军人;也许苏州人都非常自豪,因为他们的祖先是孙子的伯乐,他们的家乡是孙子功成名就的地方。

【28】南方站三楼会议室。弓鸣楼剪彩后,我们单位把李铎题字“弓鸣楼”的原迹送给我了。这字迹是珍品,但不该是我个人的,当即我就转送南方站了。随着当兵的年头越来越长,“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句话牢牢地刻在心上。


【30】弓鸣楼侧门外。这个字是西周时期的金文,字的上半部是“戈”,下半部是“止”,合在一起就是“武”字。“武”是比较典型的会意字,字的每个部分取其本义,“止”在古文字中的象形为足趾,有立足、进取之意,与“戈”合在一起即为征伐、征战的象征。“止”还可以解释为制止、阻止,“止戈”为“武”的意思就变成了以武制武。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

至于“武”字下面的“止”意,是“足趾”为主,还是“制止”为先,我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对战争就有了这样的道德观念。穷兵黩武,弱肉强食,并不是勇武的道理,而有备无患,以武制武,才是“武”的真谛。制止战争最好的办法就是为战争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古人也讲:“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之所以我在这里说说我们南方站,其实不言而喻。苏州的很多与孙子有关的遗迹是以前的,当年国民党将领也留下过,后来不断地增多,上个世纪未,我们迎来了盛世修史的新纪元。这些东西当旅游资源当然拚不过苏州园林,但这是我们中国民族文化中最值得骄傲的瑰宝!我们不把这些遗产传承下去,那些国民党将领的子女都看不起我们!


【31】这是孙武子桥下面的那条河,我曾长时间望着它。据同治《苏州府志》载:“孙武子宅在枫桥西南孙武子桥侧。”

还有一说,讲孙武的练兵场就在他家附近,还有一堆推理,我觉得有些事说的不靠谱,讲这些话的人忘了,这可是2500年前的事儿,怎么可能靠老年人回忆场景来推测呢?

最早版本的《孙子兵法》是在1974年山东临沂汉墓中出土的,尽管是残破的竹简,但也澄清了很多猜测,其中之一,肯定了《孙子兵法》为孙武所著。关于《孙子兵法》何处成书的问题,苏州这些老师已经在国际研讨会上有过说法,可我还是有疑问,还有一些有关孙武在苏州的事情,等等,这里不探讨了。总之我认为,孙武在苏州的活动时间非常有限,破楚后,孙武似乎就从史书中蒸发了。

【32】吴国疆界扩展图。苏州给人的印象是吴侬软语小桥流水,无论如何跟曾经好战的吴国不搭界的,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以苏州园林为例。其实中国最早的园林不在苏州,而在河南一带。苏州园林的兴旺与全盛不过500年的历史,而吴国征战楚国的时候是2500年以前!这之间有2000年的时间,沧海桑田星移斗转,世间一切都会改变!2500年前吴越争斗的时候,太湖流域是杂草丛生的蛮地,远离农耕文化发达的中原,而上海还泡在大海里,离露出海平面还有1000多年呢!所以,无论是吴越之争,还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是因为一个历史时期的物质条件所产生的。


【33】时间一晃十年过去了。当年谈世茂老师跟我说了一句很实在的话:无论怎么说,苏州没有出土的东西,很遗憾。我明白他说的意思。大家都说孙子在苏州的这些事情,也包括吴越之争,但在苏州就是挖不出东西来印证。不知现在如何了?

《军人的故乡,军人的家》发表后,谈老师很是赞赏,说到底是正规军的职业军人!谈老师平时不大表扬人,他的表扬让我很窘,但我明白他的意思。他问我这篇文章能不能在他们研究会的杂志上发表?我说感谢还来不及呢!

历史上的前辈两次给苏州留下了文化遗产,一次是2500年前的一本书,一次是几百年前的几座院子。书已经几百个版本了,遍布全世界,而那几座院子只能在苏州了,守着它们收门票,守着它们申遗。2500年前那一处蛮地经过历史的演变成了“苏杭熟、天下足”,当然,苏州人的性格也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