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战争 高清下载:2011年影响全球法治十大事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0:07:29

全海龙:2011年影响全球法治十大事件

发布时间:2012-01-19 15:59

  即将过去的2011年,是值得记忆的一年,诸多的人物和事件留下了浓重的印迹——这一年,“卡察夫效应”成为以色列法律界的一个新名词;这一年,在经过三年的司法程序后,美国“新辛普森案”尘埃落定;这一年,《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成为了席卷英国新闻界的风暴……


  在新的一年——2012年到来之前,《方圆》盘点过去一年影响全球法治进程的十条法治新闻。


  NO.1卡察夫:从总统到强奸犯


  以色列特拉维夫地方法院2011年3月22日判处前总统摩西?卡察夫因犯有强奸罪和性骚扰罪入狱七年。该法院3名法官还按照多数意见,判处卡察夫向多名受害者支付12.5万谢克尔(约合3.5万美元)赔偿。检方最初指控卡察夫的罪名还包括性虐待、性骚扰、猥亵、威胁证人和干扰司法程序等。


  卡察夫是以色列被判入狱的最高级别官员,也是以色列历史上第一个接受审判的国家元首。卡察夫向以色列最高法院提起上诉,但遭到驳回。2011年12月7日,卡察夫正式入狱,开始他长达七年的刑期。


  卡察夫现年65岁,2000年至2007年任以色列总统,先前任副总理兼旅游部长、劳工和福利部长等职。他出生在伊朗,幼年时随家人移民以色列。他的经历曾在不少人,尤其是从中东和非洲地区移民至以色列的犹太人眼中是个人奋斗典范。


  卡察夫的性丑闻于2006年被以色列媒体记者曝光,多名女性下属随后指控他在担任旅游部长和总统期间对自己曾有强奸或性骚扰行为。后司法部门介入,调查持续4年多。卡察夫2007年与总检察长达成认罪协议,承认性骚扰等较轻指控,检方撤销强奸等较重指控。特拉维夫地方法院于2010年12月30日裁定卡察夫1998年任旅游部长时对一名女性下属犯有强奸罪,任总统期间对总统办公室两名女职员有性骚扰行为。


  2010年1月,以色列公务员制度委员会宣称,与去年同期相比,性骚扰的投诉增加了40%,这主要归功于外界对卡察夫案的关注,有法律人士视此为“卡察夫效应”。以色列法学教授凯瑟琳认为,性骚扰使得性别歧视永久化,因为它强化了女性的社会不平等处境。美联社评论说,在以色列,女权组织为反对男子至上主义和寻求男女公平权益抗争数十年,“鲜有如此大捷”。


  卡察夫案的焦点不在罪名本身,而在于尽管他曾位高权重,然而终因罪行严重而被判入狱。该案的意义是法官宣判时的那一句话:“没有人能凌驾法律之上”。


  NO.2杀女无罪 凯西获释


  2008年轰动全美的“凯西·安东尼杀女案”在经过了近3年的司法程序后于美国当地时间2011年7月5日画上了句号。许多媒体将此案称为“新世纪的辛普森案”,认为该案最后的判决结果反映了美国司法体系的荒诞和脆弱。


  2008年6月16日,时年22岁的凯西?安东尼在与父母发生争执后带着不到3岁大的女儿凯丽离家出走。此后一个月中,安东尼的母亲辛迪曾多次打电话给女儿说要见外孙女,但都被安东尼以各种理由拒绝。安东尼的父亲察觉到事情不对向当地警局报案。


  警方经过排查,发现诸多疑点后认为凯西谋杀了自己的女儿,并提出一级谋杀罪名指控。


  2008年12月11日,警方在安东尼家附近的树林中发现了用塑料袋包裹的凯丽的遗骸。检方利用搜集到的毛发证据和气味分析测试,指控安东尼先是用氯仿杀死了凯丽,放在后备箱几天后又将其埋在家宅附近的树林中。安东尼则辩称女儿是意外掉进父母家附近的池塘中淹死的,自己虽然将尸体处理,但并没有杀害她。


  这起案件曝光后立即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人都认定有确凿证据显示是凯西杀害了自己的女儿。2011年7月5日,佛罗里达州一家法院的陪审团在经过11个小时的紧张讨论后宣布,虽然凯西向调查人员提供虚假信息的行为十分确凿,但并无充足证据表明她杀害了自己2岁大的女儿,因此检方对凯西作出的“一级谋杀罪”指控不能成立。 凯西陪审团仅仅确认了凯西有向调查人员撒谎等四项轻罪,获刑四年。但由于被告自2008年10月即入狱,且狱中表现良好,她获得减刑,不必服满四年,2011年7月17日出狱。


  获释后的凯西·安东尼仍是四面楚歌,除了各路媒体锲而不舍地追踪,网络世界同样高度关注。网民对案件的讨论从未停止,对安东尼的“声讨”并未消失。辩护律师团队甚至收到死亡威胁电子邮件,包含一幅安东尼前额中弹的合成照片。


  在家乡奥兰多,不少民众相信安东尼并非“彻底清白”;至于她到底对两岁女儿干了什么,恐怕只有她自己清楚。


  NO.3 同性恋权利 决议案通过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2011年6月17日通过一项历史性决议,赋予所有个人同等权益,不以其性取向为考量。这项决议在保障同性恋者的权利问题上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被视为是历史性的决议。


  由南非提出的这项同性恋者权利决议,经过激烈辩论后,最终以23票赞成、19票反对、3票弃权,惊险过关。


  决议同时也委任专家学者,针对那些在性取向或性别认同存在差异的个人,所受到的歧视和暴力进行研究。


  美国纽约州紧随其后,于2011年6月24日通过了同性恋合法婚姻法案,成为继马萨诸塞州、康涅狄格州、爱荷华州、新罕布什尔州、佛蒙特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之后,第7个承认同性恋合法婚姻的州。


  同性恋及其相关问题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世界上大多数宗教教义都将同性恋及其行为视为罪恶而严加禁止。在世界很多国家,同性恋被认为是引发与传播包括艾滋病在内的性疾病的罪魁祸首之一,同性恋人群因此受到社会的歧视,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地带。


  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全国性支持同性恋的国家是丹麦。1989年10月1日,丹麦成为第一个认可同性结合(same-sex union)的国家,允许同性伴侣进行登记。然而丹麦仅是允许登记,而非立法承认同性婚姻。此后直至2001年1月1日,荷兰才正式立法承认同性婚姻,确认同性婚姻家庭享有传统家庭所享有的一切待遇,成为全球首个法律认可同性婚姻的国家。


  之后,认可同性婚姻的国家越来越多,比利时、西班牙、加拿大、南非、挪威、瑞典、葡萄牙、冰岛、阿根廷相继立法认可同性婚姻。也有许多国家虽然不允许同性伴侣“结婚”,但在相当程度了予以承认并将他们的关系定义为“民事伴侣”关系。


  NO.4卡恩:致命风流劫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席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2011年5月14日在美国纽约被逮捕,因涉嫌对纽约时代广场索菲特酒店女佣进行“性侵犯”。


  2011年8月23日,纽约州最高法院法官迈克尔·奥布斯宣布,撤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主席卡恩性侵案的全部指控,结束了这场举世瞩目的长达3个月的法律诉讼。


  至此,这场充满了性交易、谎言、阴谋的“卡恩案”终于宣告结束,整个案件过程仿佛是一出错综复杂、峰回路转、高潮迭起的悬疑大片。卡恩被拘时,正值法国举办第64届戛纳电影节,法国影评界不由感叹,“卡恩案”具备了“人性、权力、女人、性、金钱”诸多元素,远比电影更精彩。


  2011年7月1日,卡恩在纽约曼哈顿的法院过堂后,自签保证书,被无保释放。此前,他交付的100万美元保释金和500万美元抵押保证金也被如数归还,包括配枪警卫、脚踝追踪器等苛刻的保释条件都被取消。


  “卡恩案”峰回路转,原因在于公诉方发现,原告32岁来自几内亚的酒店女服务员可信度受到质疑,存在屡次说谎的问题,还可能与毒品和洗钱者有牵扯。


  2011年6月2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美国宣布,法国前财长拉加德出任该组织新主席,备受关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宝座之争宣告结束。两天之后,美国释放卡恩。


  有充足的证据显示,美国检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已知酒店女佣证词缺乏足够可信度的情况下,仍选择一直拖延公布真相。是巧合,还是有意避开主席选举的“遴选期”?


  三月一梦,梦醒后的卡恩失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职位,失去了提名竞选法国总统的支持率。其实可以说,当“卡恩案”刚刚拉开帷幕时,一切就已尘埃落定。


  NO.5默多克集团 陷入窃听风暴


  2011年7月,《世界新闻报》传出震荡社会的窃听丑闻。7月11日英国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将他旗下的这份英国最畅销小报停刊。调查显示,该报窃听行径不但涉及英国王室、名流,而且包括地铁爆炸案遇难者家属、伊战阵亡士兵家属等,被窃听无辜民众可能多达4000人。


  《世界新闻报》的窃听史始于2005年对英国王室成员语音邮件的窃听,当时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和英国政府都试图掩饰这一丑闻。然而一系列对该报的诉讼和对相关人员的逮捕曝光之后,《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已经无法掩盖了,从2005年开始,因被窃听而对《世界新闻报》提出法律诉讼的已超过20人。此次丑闻发生之前,《世界新闻报》就曾因窃听他人手机而受到过惩罚,2007年,英国法院将该报涉嫌窃听手机的首席编辑和一名私人调查员判处四个月和六个月的监禁。


  面对《世界新闻报》窃听众多名人、政治家、军人,甚至伦敦地铁爆炸案遇难者家属的电话而引起的公愤,以及要求对此事件进行独立调查的呼声,英国首相卡梅伦于2011年7月8日宣布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对即将关张的《世界新闻报》的一系列窃听丑闻进行调查。蹊跷的是2011年7月18日丑闻事件的揭发者肖恩?霍尔在家中死亡。


  为何向来捍卫新闻自由的英美政界人士,这次竟然会对新闻集团窃听事件做出如此强烈的反应?原因在于,默多克拥有的英国大小报纸,在过去几年里为了抢夺独家新闻,不惜以种种非法手段获取信息。这些行径不仅抵触了法律,违背了新闻伦理,冲破了社会公认的道德底线,还侵犯了西方人最为重视的隐私权。


  《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事件不仅引发了默多克传媒帝国的乃至英国政界大地震,它的深远影响更在于它触动了人们对“媒体良心何在”的拷问。


  NO.6李登辉:因“国安密账”遭诉


  台湾地区“最高法院检察署”2011年6月30日对“前总统”李登辉及其担任总统期间的经济顾问刘泰英提出起诉,指控他们在1994年至1999年期间侵占了国家安全局名下的资金。这使李登辉成为台湾地区第二位被推上法庭的“总统”。


  李登辉于1988年接替故世的蒋经国担任“总统”,1996年成为台湾地区第一位直接选举出来的总统。陈水扁于2000年接替李登辉出任总统并成功连任,却比李登辉更早一步踏入监狱大门,2009年法院宣判陈水扁一系列贪腐罪名成立,目前陈水扁仍在狱中服刑。


  最高法院检察署在一份23页的声明中说,现年88岁、1988年至2000年期间执掌台湾地区的李登辉,和20世纪90年代掌管国民党财政的刘泰英,从一笔1050万美元、本是用于外交活动的资金中侵占了780万美元。


  李登辉利用这笔资金建立了一个名叫台湾综合研究院的私人智库。自2002年以来检察官就一直在调查李登辉。当时一份经由媒体曝光的资料显示李登辉涉嫌侵占挪用国家安全局内部公款。李登辉多次否认侵占公款的指控。


  根据刑法,检方对李登辉等提出的贪污、侵占公有财物、洗钱等罪名,最少判入狱十年,最高更可被判终身监禁。但检方在起诉书中称,鉴于李已经年迈,加上对台有所贡献,故求量处“适当之刑”。


  对于李登辉等人“突然”遭起诉,各界反应不一。总统府表示尊重司法,不作评论;国民党立法院党团书记长谢国梁表示相当震惊,但强调只能就事论事、依法行政,尊重司法。民进党立委蔡煌琅表示,选举到才起诉李登辉,这是选举操作、政治追杀。


  NO.7占领华尔街运动 席卷全球


  2011年8月,标准普尔公司将美国长期主权债务信用评级下调至AA+,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丧失3A主权信用评级。欧美主权债务危机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在这一背景下,美国纽约2011年9月17日爆发“占领华尔街”示威活动,抗议金融机构贪婪腐败。


  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美国经济持续疲软,失业率仍维持在9%以上,导致贫困人口大量增加。与此同时,社会财富高度向以华尔街为代表的少数富有的美国人集中。有数据显示,最富有的5%美国人拥有全国72%的财富。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必然导致社会矛盾深化。


  2011年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试图占领华尔街,有人甚至带了帐篷,扬言要长期坚持下去。他们通过互联网组织起来,要把华尔街变成埃及的解放广场。示威组织者称,他们的意图是要反对美国政治的权钱交易、两党政争以及社会不公正。


  2011年10月8日,“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呈现升级趋势,千余名示威者在首都华盛顿游行,此后逐渐成为席卷全美的群众性社会运动。纽约警方于2011年11月15日凌晨发起行动,对占领华尔街抗议者在祖科蒂公园搭建的营地实施强制清场。


  目前抗议浪潮已向洛杉矶、波士顿、芝加哥、华盛顿、英国伦敦、加拿大温哥华等82个国家951个大城市蔓延。抗议活动的矛头主要指向华尔街“贪婪”、金融系统弊病和政府监管不力,以及高失业率等社会问题。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珍妮·科恩说:“不必担心他们没有领导,不必担心他们的诉求不统一、目标不明确,因为这不是政治党派在谋求权力,而是社会运动在谋求影响。”科恩表示相信,抗议活动最终会对华盛顿的政治决策产生影响,促使其在诸如投资教育和基础设施、创造就业、鼓励创新等方面作出正确决定。


  实际上,这次抗议活动是由美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引发的。除了经济不振、失业率高,美国两党勾心斗角、互相掣肘,使很多政策无法得到迅速而有效的实施,也让民众十分恼火。“占领华尔街”活动就是对这种决策机制失灵的现象予以抗议,也是草根阶层试图改变政治决策的尝试。

NO.8挪威枪击案 为欧美敲响警钟


  2011年7月22日,挪威首都奥斯陆市中心挪威政府办公大楼一带发生爆炸,造成至少7人死亡,16人受伤。两小多时后,奥斯陆以西约40公里处的于特岛发生枪击事件,一名装扮成警察的枪手在登岛后突然向挪威工党青年团夏令营营员开枪,造成91人死亡。涉嫌制造这两起袭击的是一名32岁的挪威男子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枪击和爆炸事件共造成98人死亡,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挪威最严重的暴力事件。


  1979年2月,布雷维克降生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西区的一个富裕之家。谁也不会想到,32年后,布雷维克会成为制造挪威自二战以后最大惨案的杀人恶魔。


  布雷维克早年的家庭生活非常不幸,对纯正血统的推崇以及近乎偏执的性格,改变了布雷维克的人生轨迹。20岁时,布雷维克加入了挪威第二大政党、该国最大右翼团体进步党,并在该党的青年组织中担任多个职务。到了2007年,他因为不交党费而被劝退。那时,布雷维克的政治思想开始变得极端与激进,他仇恨的对象包括穆斯林、多元文化和移民等,并认为是它们毁坏了挪威社会。平日里,布雷维克酷爱健身,而且是奥斯陆某枪支俱乐部的会员,拥有一把步枪、一把猎枪和一把格洛克半自动手枪的执照。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前欧洲重建与发展银行行长雅克·纳塔利指出,挪威的血案看似“孤立事件”、“个人所为”,实际上是对当今发达国家的社会现实及其生活方式的“残酷”拷问,是对当今世界具有“压倒性价值观”的拷问。


  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尤其是新兴力量的崛起与竞争,西方不少民众感到了某种“威胁”,加之失业的严重与生活负担的增加,福利社会带来的种种好处难以维持,舒适的生活渐渐远去,于是不少人将此责任归咎于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的竞争。尤其是在西方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下,各种“排外”甚至“仇外”思想滋生。


  于是,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滋生了类似欧洲极右力量迅速扩展的土壤,一些民众也在极右势力的主张中找到了新的“理想”,一种“利己主义的简单的延伸”。无论哪个政党,只要可以保住现有的舒适生活,其主张就是好的,就应该支持,哪怕提出“激进主张”、鼓励对外来民族的“仇恨”,甚至使用暴力。挪威血案其实就是这种社会现状的写照。


  NO. 9 “我行贿了” 为什么这样红


  2011年6月初印度网站“我行贿了”蹿红。“我行贿了”网站是印度“海龟”拉马什和斯瓦提于2010年8月份创建的,拉马什和斯瓦提在美国和英国生活多年。回到印度后,他们对“办什么事都得花钱”的风气越来越不满,于是决定创建“我行贿了”网站,搜集各种行贿故事,想考察印度的腐败到底有多严重,希望通过现代科技的力量,来抑制国内的腐败。网站创办至今,也确实达到了警醒政府的目的,印度卡纳塔克邦的交通部长就成了该网站的“粉丝”。


  起初,当印度卡纳塔克邦交通部部长巴哈斯科尔·拉奥得知,该邦交通部经常在“我行贿了”网上被网友举报后,他决定亲自邀请网站的团队来座谈。当着所有职员的面,展示网友的留言。目前,交通部已经有20名官员受到警告处分。不仅如此,拉奥管辖的交通部还推出一些新的技术手段,防止受贿现象发生。比如,考驾照是人们最为诟病的腐败高发地,印度交通部就成立了世界首家全自动驾照中心,这大大减少行贿的可能性。拉奥现在成了“我行贿了”网站最忠实的粉丝之一。


  中国人也受到了启发。2011年 6月8日中国有媒体报道了印度“我行贿了”网站,6月9日,中国国内就出现了四个中文的类似网站,一个是“ibribery”,中文是“我贿赂了”,一个是“woxinghuile”,中文是“我行贿了”,另外还有“我行贿啦”和“可可部落”。众多网友开始在这四个网站陆续发贴,介绍自己的行贿经历。


  这些网站几乎都曾迎来短暂繁荣。例如“我贿赂了”网因访问量过大致服务器瘫痪。但经过这个短暂的狂热后,由于缺少实际有效的爆料等原因,类似论坛迅速被遗忘,发帖量和访问量急剧下降。随后,大多网站均不能登录,甚至有家网站运行仅5天便被关闭。


  从网民的讨论反馈上看,虽然很多人都跟帖高呼中文版“我行贿了”的出现“很给力”,但讨论到其生存前景,却认为并不乐观,网友担心的原因有三:一是担心此类网站沦落为牟利的工具;二是担心网站以造谣诽谤、传播不实信息的罪名被关闭;三是认为目前反腐难点不在于缺少举报的线索,而在于虎头蛇尾难以追责。


  “我贿赂了”中文网站于2011年8月10日因“涉嫌传播虚假信息及政治类有害信息”,域名被取消备案。这仿佛为网友的担心做了一个生动的注脚。


  NO.10长期单独监禁也是酷刑


  联合国负责调查酷刑的首席专家简·孟德斯2011年10月18日呼吁各国政府停止在监狱中使用长时间单独监禁的政策,称超过15天的单独监禁造成的伤害相当于酷刑。


  单独监禁,指将犯罪人隔离在狭小的囚室中并切断其与外界的联系的关押方式。世界上第一所实施单独监禁的机构是1704年建于意大利圣·米凯莱的感化院。在其后的数十年中,单独监禁逐渐被欧洲大陆国家、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采纳,至19世纪后期,单独监禁已经成为西方监狱制度的主要制度。


  比较著名的使用单独监禁的监狱是1826 年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建立的匹兹堡监狱。监狱将犯人单独监禁在黑暗狭小的牢房,希望罪犯在与人隔绝的环境中反省改造。但不久,许多人精神错乱或患上其他疾病。2010年影星莱昂那多主演的电影《禁闭岛》即是以此为原型。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废除、限制死刑成为刑事政策的主导潮流,各国纷纷将单独监禁确定为对重刑犯的关押政策。如在1998年,负责审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爆炸案联邦法官凯文·杜菲直接判处该案的被告人拉姆齐?约瑟夫240年的单独监禁,这一判决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严厉的判决。


  单独监禁的囚室条件一般比较恶劣。如在日本只有5平方米,配有厕所、床与桌子,几乎没有移动的空间,有的特别囚室灯光彻夜不息,录像机昼夜监控,窗户用铁板焊死,只留一丝缝隙,几乎没有新鲜空气。在美国,单独监禁犯罪人的囚室也只有8×10英尺左右,因为密封且装有厚重的铁门,因此也被称为“洞穴”。


  根据孟德斯提交的报告显示,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监狱,单独监禁被广泛使用,在重犯监狱,单独监禁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惩罚手段。在美国,有大约2万至2.5万囚犯遭到单独监禁,而在涉及国家安全的“反恐战争”中,长期单独监禁更是被大量使用。


  同时也有支持使用单独监禁者认为,国际公约所规定的酷刑或者残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罚并不能包含单独监禁,因为单独监禁并没有达到公约所要求的严重程度。而且直至目前,但尚无任何机构明确要求普遍、绝对地禁止单独监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