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晓频年轻照片:主持人的舆论引导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14:17
主持人的舆论引导作用时间:2011-12-12:  ● 徐  宁
  民生新闻之所以在国内迅速崛起,长盛不衰,是因为其顺应了社会转型过程中日趋宽松开放的政治环境和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趋势,契合了现代电视观众寻求娱乐与信息多重满足,平等交流、宣泄情感等心理需求,践行了电视工作者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观念,“是我国新闻改革的新思路,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的竞争以及群众对知情权、话语权的渴求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①民生新闻,以其特有的公信力、亲和力、大众化、民俗化特点,给电视新闻增添了新的色彩,也为主持人提供了展示个性魅力的舞台。
  笔者想结合个人的从业经验及学界“舆论场”和“舆论领袖”的概念,从民生新闻主持人的引导作用入手,系统梳理、深入阐释民生新闻主持人的作用、意义及追求,从而引发对于“民生新闻中主持人引导作用”的传播学思考。
  
  言之有物:深度化思索
  从“民生+新闻”这个层面理解,民生新闻就应该是“反映民众生计的新闻”。“民生”的追求在中国源远流长,我国不少的政治家、思想家都对“民生”阐述过自己的看法:从《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中提出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理念,到《管子·霸业》中讲述的“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治国方略;从孟子力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到屈原在《离骚》中那“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咏叹,再到唐太宗“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政治觉悟。
  从某种程度上讲,主持人是民生新闻节目最直接、具象化的标识,其作用直接体现在民生新闻主持人特殊的传播优势上。与其他形式的新闻主持人相比,民生新闻主持人最根本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增强受众的注意和兴趣,还能在颇有‘人情味’的平等氛围中,‘不露声色’地强化新闻的导向性和深化信息的新闻价值”。美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理论,认为:“新闻媒介应该担当起更积极的角色,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组织和推动公共讨论和复兴公共生活,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②该理论提供了一些关于新闻报道实践的新思维,指出媒体应该构建一种公共领域,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协助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顺利实施。前面已经提到,寻常百姓实际上很关心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只是由于信息渠道不太畅通而无法充分满足知晓和表达意见的需要,电视民生新闻就应提供这样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所以,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应当关注人的命运、生存情态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拥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人文关怀”。③
  
  言之有趣:个性化主持
  学界及业界普遍认为,对于十年前民生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的脱颖而出,其主持人孟非的个性化主持功不可没。主持人的认识水平及个性魅力,往往会成为吸引受众的最主要因素。针对当前节目主持人千篇一律的播报方式,倡导有人文精神的主持人显现荧屏是大势所趋,加之地域化节目在很大程度上是打“文化牌”,因而个性化也成为21世纪主持人的“新标高”之一。
  为此,当今的民生新闻节目,有的使用方言曲艺主持,轻松惹笑,真心流露,如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有的凸显乡土气温情点评,似私人间一唱一和,如齐鲁电视台《拉呱》;有的以百姓之心,看天下之事,辛辣幽默,如《南京零距离》;有的将娱乐元素注入时事节目,开辟另类新闻漫话节目路线,如苏州电视台《新闻夜班车》;有的不求高度,只求广度,不求深度,只求温度,不求结论,只求趣味,如山东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帮》……这些各具魅力的主持风格,展示出属于民生新闻栏目主持人的别样风景。
  放眼电视传媒大国——美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克朗凯特沉着冷静,詹宁斯聪慧尖刻,芭芭拉高雅坚定,戴安热情大方……这些多姿多彩的风格使得荧屏熠熠生辉。但无论主持人的风格和个性差异多么巨大,我们都需要追求主持人的核心特质——明智、真诚、自然、生机勃勃。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民生新闻的主持人,在确定自身个性化定位的同时,还是要以新闻栏目的定位为基础,使自身的个性化定位与栏目定位有机结合。同时,民生新闻主持人的个性化表达不等于个人化言说。要处理好“真实信息的陈述与个性化表达”、“舆论监督与话语霸权”、“平民化风格与媚俗化倾向”、“事实浅显化与寓意深刻性”等关系。
  
  言之有益:做“意见领袖”
  目前,部分民生新闻栏目也存在一些不良趋势,有的过度琐碎,缺少材料的深入挖掘和理性评判;有的专注于“花边新闻”和“市井新闻”,降低了节目的品质和格调;有的栏目风格雷同,新闻题材同质,观众互动流于形式……为此,已有学者将民生新闻的内容概括为“新、奇、特、星、腥、性”六个字。民生新闻的主持人,也由于在实践过程中过于关注“小民生”,从而陷入了琐碎化、低俗化的误区。
  因此,不能仅将一些司空见惯的个人纠纷和个人问题上升到某个高度予以炒作,却对真正具有社会普遍性,需要认真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视而不见。主持人固然要及时报道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切身问题和以排忧解难为目的的“帮办行动”,体现贴进性与服务性,同时,更要关注“大民生”,解读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及走势,做老百姓的意见领袖。比如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就起到了很好的精神按摩作用,“人们需要这样一个心灵的教堂,平民百姓之间用温情互相映照和抚慰,这种感情的力量远远大于谴责的力量。”④
  笔者认为,民生新闻在中国电视现代化的道路上之所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平民意识和人间真情构成了其主要价值点。民生新闻主持人不能只是满足于做“邻家的大嫂、大叔”,还应该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跳出“市井”更多关注“井”外的宽阔天地。节目自身也要完成内容、视域和功能的扩容与升级,从而使民生新闻这种节目形态在依托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塑造城市的文化品格,为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注释:
  ①方永明:《电视民生新闻兴起的背景分析》,传播学论坛:httP://ruanzixiao.myrice.com,2004年7月10日
  ②朱著 江黎黎:《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新闻实践》,2005年第2期,第52页
  ③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32页
  ④白小易:《解读民生新闻》,《视听界》,2004年第l期,第19页
  
  (作者单位:青岛电视台)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11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