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乾隆二主题曲歌词:高效课堂教育学(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0:16:20

       课堂流程

   课堂教学的流程之争,其实是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之争。

   如果说教学的确需要流程,那么,我们则需要寻找到合体的、有效的、科学的、基于儿童学习的流程。

   什么是流程?《牛津词典》这样解释:流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所谓流程,就是一种运作秩序,一种在时空中的优先序列,其目的是追求达到或超越预期效果。流程有六要素:资源、过程、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即结构)、结果、对象和价值。什么是模式?模式是指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Alexander给出的经典定义是: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然后描述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在重复相同的工作。模式有三大要素:问题、方案、效果。那么,模式和流程是什么关系?我认为,模式是相对固化的流程,是流程的“方法”体现。在今天,人们一般习惯于把流程和模式合并起来表达。

    其实,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新课堂,都十分重视流程和模式建设。在今天的中国,到底有多少教学模式呢?恐怕谁也数不出来。近十年来,中国比较知名的教学模式就有:“成功教育”教学模式、主体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导学型”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还有曾引起广泛反响的“尝试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八字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等等。

   真正引发人们对模式关注的是因杜郎口中学,其模式被人广泛研究和借鉴,其后中国教师报推出的九大教学范式,即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江苏灌南县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沈阳辽中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系统与“124模式”,江西武宁宁达私立学校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模式、河南郑州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模式、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引发了近年来的模式热。
    对中国教育有深远影响力的是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按照教科书上的定义,五步即控制课堂教学的五个主要步骤: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实际上,当我们一直将凯洛夫五步奉为教学圭臬时,然而在前苏联的50年代,却是另一番景象。钟启泉先生著文说: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前苏联教育界就已彻底超越凯洛夫教育学。但在我国教育学界某些人至今依然沉醉于“凯洛夫教育学情结”而不能自拔。更有甚者,把凯洛夫教育学捧为现代教育学术的精华,似乎离开了它,中国的教育就注定要失败。我同意钟启泉先生的说法,在今天我们旗帜鲜明地批判凯洛夫,具有十分巨大的现实意义,正如钟先生所说: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重新捡起“学习凯洛夫教育学”口号来抗衡“新课程理念”和“概念重建运动”,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的确耐人寻味。批判凯洛夫,是为了阻止一场教育的倒退。

    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到底有哪些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坚决批判他?是推翻他的五步教学还是他的教育学?

    回到当时的苏联历史来看这个问题。那时苏联的儿童学存在两个潮流:其一称为“生物学发生论学派”。该派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主张“儿童心理发展的自发性”、“发展不依存于教育”的思想。对于该派而言,所谓教育不过是单纯的外部因素,或阻滞或促进受先天遗传制约的某种心理特性而已;其二称为“社会学发生论学派”。它与生物学发生论学派针锋相对,主张社会环境对于儿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把儿童单纯地视为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刺激的装置。这些儿童学者根据人民教育委员部的指令,编制班级,赋予其组织学校生活规程的义务,从儿童学的观点出发,承担指导教学过程,甚至开除差生的任务。学校现场开始出现两种缺陷:一是形式主义,语词主义的教学方式死灰复燃。二是教师不再关注儿童的兴趣和自主性或是教学过程中儿童的思考,而是一味灌输知识。其结果是,目中无人的教育占据支配地位。凯洛夫教育学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冒头的。在凯洛夫教育学体系之中根本没有“儿童研究”、“课程研究”、“教师研究”的地位。凯洛夫教育学主张的三大基本概念--“教育”、“教养”、“教学”。在“教育”概念的界定中充塞着把“教育的阶级性”引向极端的“阶级斗争工具说”的片面性;在“教养”概念的界定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课程概念而带来的游移不定、模棱两可的模糊性;在“教学”概念的界定中有强调“特殊认识论”的局限性,如此等等。从其教育思想路线的角度说,凯洛夫教育学显然是斯大林文化专制主义的产物。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前苏联爆发了一场赞科夫的“新教学体系”和凯洛夫的教学原则的对峙。应该讲,这是对凯洛夫教育学思想在理论层面上的一次清算。赞科夫在国际上被誉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人物之一,与美国布鲁纳和德国根舍因齐名。赞科夫的“新教学体系”有三大特征:1、教学是对儿童整体发展的体系;2、强调“最近发展区”,重视儿童智慧活动的自主性;3、教学过程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质来加以组织。

    批评凯洛夫其实就是在批判专制的教育,肯定赞科夫就是在呼唤对儿童的尊重,让教育去“发现”儿童所在。所谓流程模式之争,是“教中心”与“学中心”,是“专制”与“民主”,是“人”与“非人”之争。当我们认识到了课堂流程和模式背后的教育意图之后,那么我们再具体分析一下彼此截然不同的操作。

   概括起来,“传统课堂”一般具有这样的流程:导入课题,认定目标→教师讲授,学生自习→反馈矫正,反思升华;而自主的课堂,一般主张这样的流程:创设情景,激发动机→导入课题,认定目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课堂讨论→教师反馈矫正,反思升华。两种流程的对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传统课堂流程排斥了学生的能动的作用,自主课堂流程实现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到底课堂教学需要几步,这实在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凯洛夫”还是“赞科夫”,你是服务于教还是服务于学,你是尊重儿童还是扼杀儿童。在我看来,好的课堂一般需要具备基本的三步流程,流程中承载着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方式的尊重和对“学规律”的认识,这三步是“自学——展示——反馈”,也就是放手让学生“尝试先学”,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学得如何?展示出来;第三步,教师依据学生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反馈提升。把三步流程扩充一下,就变成了高效课堂普适模式的“五步三查”。

   高效课堂五步三查:第一步,让学生独学,要求找出“问题”;第二步,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找同伴对学、群学,尝试解决问题;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过程与成果(小展示);第四步,教师通过小组学情调查,组织反馈(大展示);第五步,学生整理导学案、纠错本,然后对子之间相互测评。(具体操作,另章论述)

   课堂教学模式甚至可以只要两步,即“学”与“导”,先让学生自学,然后教师精讲提升,至于教与学两者的时间分化,可以实行“25+20”或者“20+25”,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知道,教学其实就是教学生去学,放手让学生去学。课堂教学模式能不能只要四步呢?当然可以,我建议依照这个思路建构:自学——展示——反馈——提升;六步行吗?当然行,但我的建议是最好别超过五步,因为课堂时间有限,环节太多,会导致课堂支离破碎。

  那么,课堂教学的流程模式适合每一个学科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要看教学思想,到底是围绕着什么来建构的。一般情况下,以“教中心”来总结教学模式,往往会受到学科特点的彼此制约,不同的学科可能有不同的规律,则很难找到一个通用模式。而围绕“学中心”来构建,体现出来的是学习对象在一般性认知成长中的规律、共性、特点,则适合于不同的学科。当然,模式和模式化也属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强调的是探索和寻找能承载教和学规律的流程、模式,而拒绝一成不变、刻舟求剑的模式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管你是否承认,其实好的课堂都有模式,有人说“教无定法”,这句话显然没错,但殊不知,“教无定法”的前提是“教学有法”,更何况,“无定法”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放任为所欲为,而是为了“贵在得法”,从“教学有法”到“教无定法”,再到“贵在得法”,教师教学的成长秘密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