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籍高官:2010新媒体高峰论坛举行 重量级专家热议媒体“转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5:59:16


2010新媒体高峰论坛举行 重量级专家热议媒体“转方式”

[原创 2010-05-30 ] 

文章来源: 2010新媒体高峰论坛

       南方网讯5月26日至27日,2010新媒体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论坛吸引了40余位新媒体业界的领军人物以及国内外一流大学新闻传播学领域资深学者参加。主要议论了新媒体与中国的媒体转型,新媒体与中国经济转型,以及新媒体与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等媒体发展方向的重大议题。据悉,无论从规模、级别还是参会嘉宾方面看,该论坛都是国内媒体界标杆性的一次权威盛会。



 2010新媒体高峰论坛现场

目前,新媒体已成为影响和建构中国进程的重要变量。新媒体的兴起对处于转型和变迁中的中国将产生何种影响,新媒体正如何塑造和影响处于转型中的中国传媒、经济以及社会文化,我们又将如何恰当地运用新兴的媒体技术,使之成为推动中国转型的积极力量,这些都成为业界和学界高度关注的议题。

本次新媒体高峰论坛邀请来自麻省理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传媒学者,以及来自新浪网、IDG(中国)、计算机世界媒体集团、FT中文网、南方都市报奥一网等传媒的领导者,就共同关注的议题展开讨论,并分享各自在相关领域的独到见解。

在26日的论坛上,胡舒立表示:“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都将给媒体产业带来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其中新媒体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的媒体学界和业界需要更充分地交流和互动,探讨和分享媒体转型中的探索与实践,同时有必要将教育和新媒体结合起来,促进媒体行业的共同进步。”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胡舒立

新浪网CEO兼总裁曹国伟就“互联网媒体的转型与融合”这一议题发表了演讲。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比较媒体研究、中国文化研究讲座教授、新媒体行动实验室主任王瑾,也就“商用2.0与公用2.0的发展——营利性媒体与公民媒体在Web2.0时代的变迁”从学术层面分享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会嘉宾还就“新媒体发展的新格局及新机遇”、“新媒体与媒体、经济、社会文化转型”等该领域相关议题展开了研讨。

在27日的论坛上,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南都访问教授展江尖锐地指出,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大众传媒领域,如《物权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一类的专门立法付之阙如。这就在最基本层面上造成了推行法治的尴尬——除了《宪法》无法可依。因此传媒领域经常成了“法治的盲区、人治的特区、规治的绿区”。由于缺乏上位法,行政部门往往自行其是,嘴巴和非法律文件说了算,相关的监管部门多如牛毛。对此,展江提出渐进改革,起草《互联网管理条例》,遵循程序公正的基本原则,保障互联网公司、从业者和网民的合法权益,在相关人的权利和义务之间力求达到平衡。 专家们还就全媒体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全媒体新闻人才培养以及全媒体视觉人才培养、多媒体创意与营销人才培养、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理论教育、新闻业如何吸纳公民传播、公民新闻对传统新闻的挑战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编辑:马菁璟

作者:记者张伟雄通讯员林炜双

 

附录:现场直播内容

—————————以下是本次论坛直播内容—————————

  
  主持人: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欢迎大家出席2010中山大学新媒体高峰论坛,大家都能感觉到在过去几年里,有一样东西在不知不觉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各个方面产生了微妙但是又不可逆转的改变,他就是以互联网和宽带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媒体发展新因素。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提出以学术为见解,与业界有影响的思路,围绕新媒体进行学院战略规划,发展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应用传播教育和创意媒体设计教育,以培养既能够在传统媒体平台,更能够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新闻传播实践的综合性人才。在教学科研和实践中,我们不时会碰见新的问题,新媒体的兴起对处于中国转型期当中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如何塑造和影响中国的发展,如何恰当应用新媒体技术,成为推动中国转型的积极因素,怎样才能兼顾商业兴和公益性新媒体应用模式,怎样才能探索出当传统的新闻教育传播已经很难适应日新月异媒体环境的时候,新闻教育传播最佳发展路径是什么?带着以上的思考,我们把诸位请到中山大学,在未来一天办的论坛中,50多位来自世界新媒体领域华人优秀学者,将在一起共同思辨,相互探讨,演绎观点碰撞,探求大势所趋。

  下面有请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为大会做主题致辞。



 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

  黄达人:各位朋友,各位老师,各位同学,首先声明今天这个会议的迟到是由于胡舒立的责任,本人是提前30分钟就到场了。

  欢迎各位来到中山大学,因为是在重大的地盘,举办新媒体的论坛胡舒立院长我来指示,我没有任何犹豫,学校里面传媒学院请胡舒立来主持,希望我们中山大学传媒学院可以尽快把新媒体概念很快能够推广到全国去。我是1998年到广东,到这里看到广东的媒体非常发达,三大报业集团在广东,特别是中大的中文系跟三个报业集团关系非常紧密,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了,蓬勃兴起的新媒体针对旧的传统媒体有多方位的冲击,对转型当中的媒体受到了影响,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在想如何跟上时代的潮流。

  在03年5月我们办了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这个学院初始就说新媒体作为我们一个目标,学院办院的宗旨不再说了,等胡舒立院长有新的理念之后,由她来转达。我们当时提是这样几个,以自然经济、网络经济和综合媒体为基础,以视觉传播和艺术创意为平台,整合多个学科专业,构建学科专业与产学研互动的新型结合体,影响以博雅教育为基础,以先教育学为重点的鲜明发展特色,努力把传播与设计学院建设成为在全国同类院系中具有领先地位的新型学院为发展目标。

  从03年5月到现在,正好是7年,这7年来,学校一直高度重视传播与设计建设与发展,我印象当中我们梁常务副书记,李副校长,陈副校长,中大学校领导班子三位文科的教授直接参与了传播设计学院的建设,他们几位曾经多年担任传播与设计学院教师聘任委员会的委员。我们学校有这么一个理念,教授就是大学,我们在办大学过程中,我们慢慢的集聚了一批人才,杨小业、冯原等等几位教授都在我们学校里面聚合。另外还有图书馆馆章陈教授,邓启耀教授参与了学院的建设。有一批媒体的人才尤其是艺术、设计方面的人才都在这个学院,后来往建明又加盟了这个学院,我们在新媒体制作方面又有了一次新的飞跃。

  传媒学院在这七年当中发展,并不是非常快,但是有一条坚持了我们的办新媒体的宗旨没有变。学校还专门为传播与设计学院建立6000平方米一个独立的大楼,而且建设了专门的演播大厅,演播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网络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网络动漫实验室等教学,我们按照国际传播学院惯常的做法,把学校公共关系专业调整到了传媒学院。进一步整合学校的师资力量,充分优化传播与设计学院主科专业,大力支持传播与设计学院建成发展是我们发展的方向和长期坚持的,我们也看到在我们学科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建设,还需要长时间,尤其需要在国内外学界、业界卓有成就和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担当我们学科带头人。

  一个是办好传播与设计学院重要目标责任,去年因此在新媒体发展方面方面,我们聘请了在或内外具有广泛影响中国财经新闻杂志主编胡舒立担任中山大学教授以及转播与设计学院院长,这件事情也一度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外界有很多猜想,而我们有很多期望,胡舒立院长跟我交谈过几次,我觉得她是一个充满激情,精力充沛,眼光独到,而且具有亲和力、影响力新闻界的领军人物,而新闻学跟传播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要办好传播与设计学院,就应该将胡舒立院长这些领军人物担当学科的带头人。

  她从业界到学界担任双重角色,今年2月学校开始之前,我们在珠海开了我们学校2010年活动,会议上胡舒立院长畅谈了学院发展的前景,我曾经在北京她跟我聊了两次,单独讲了一个多小时。我们除了感到胡舒立角色换非常快以外,对她提出学院发展的设想也感到十分的欣慰。胡舒立同样把人才、学科建设跟整合社会资源作为传播与设计学院建设跟发展的动力,这个是非常符合我们的期待。而且她做事一贯是风风火火,雷厉风行,已经完成传播与设计学院学科发展规划,完成了新闻学、公共关系学、数字媒体艺术、艺术设计四个学科体系的调整。胡立还跟南方都市报合作,设立了南都访问教授,聘请了我国在新闻传播界学界知名的吴飞、展江、陈卫星等三位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和南都访问教授。我相信有中山大学真诚的领导跟舒立个人的魅力,将会有一大批在新闻传播特别是在新媒体领域具有成就和专家学者集聚中山大学,共享新闻传播学院教育发展的盛举,我们学校也会全力支持胡舒立院长,这样才对得起我们学生们。

  2010新媒体高峰论坛是胡舒立院长为打造成传播与设计学院品牌之一的学术论坛,我们高兴的看到今天有这么多新闻与传播学界与业界领军人物聚集在这里,我相信新媒体高峰论坛不仅对传播与设计学院的建设发展大会有利,而且对于促进中国新媒体的发展也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我希望在座的各位朋友,全力支持舒立院长,全力支持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建设与发展,祝2010新媒体高峰论坛圆满成功。

  主持人:谢谢黄校长为我们做了开幕主旨演讲,谢谢他对我们的鼓励,指出我们的方向。



 新浪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曹国伟

  主持人:下面开始正式进入大会的议程,下面有请新 浪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曹国伟先生演讲,他演讲的主题是:互联网媒体的转型与融合。

  曹国伟:我今天赶来时间特别仓促,希望今后有机会能够有更多时间跟大家交流,今天非常高兴来到中山大学参加今天的论坛,就像刚才黄教授所说的那样,来到中山大学,一方面是因为中山大学的魅力,另一方面是因为胡舒立院长的个人魅力,我觉得在新媒体这样一个不断壮大的年代,坚持新闻精神尤其重要。

  今天很高兴跟大家探讨一下新媒体发展的情况。时间有限,我昨天在来的路上在飞机上看了一《新周刊》,这个是广州地区非常有名的杂志,这期新周刊里面有一篇是采访我的,是新周刊执行总编专门采访的,事实上这个聊天在两三个小时谈了很多话题,多多少少反映了我对新媒体很多的看法和建议,所以如果时间不够的话,建议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一看这篇报道,里面有很多我的看法和想法。

  今天我们讲网络媒体,讲互联网媒体的发展转型和融合,首先我们看一看互联网市场有多大,在中国互联网市场已经发展了15年了,从我们刚刚起步的时候只有几十万网民到今天已经发展到了几十亿,很重要一点手机上互联网也有很多人群。这样代表一个非常根本趋势的改变,互联网媒体覆盖率,到达率、影响力已经达到了非常高峰,互联网在中国在过去十年里面,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甚至人们生活发展都带来了非常深刻巨大的影响。今天我们谈话主要主题来讲,是讲互联网媒体,我今天主要发言也是围绕互联网媒体来阐述一些互联网媒体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发展的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和趋势。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几乎是跟世界同步的,但是中国互联网发展有自己的特色,其中一个特色开始十年里最最强大不是在国外看到很多电子商务、交易、信息、舆论,中国的互联网媒体表现特别的强大,我觉得这是跟中国传统媒体发展阶段很有关系的,当我们在美国看到互联网发展的时候,当美国互联网诞生的时候,到雅虎、ebay诞生的时候,其实我国的互联网业非常发达,已经建立非常强大的品牌,所以从一开始的时候,互联网媒体跟传统媒体博弈关系就存在,但是中国媒体的发展情况并不一样,中国在90年代末商业媒体,我们所理解的传统商业媒体是刚刚起步,刚刚开始发布,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就诞生在广州南方都市报,其实标志着现代真正意义上互联网媒体的起步,发展到现在为止是15个年头。这样的媒体环境,代表着互联网在中国刚出现的时候,传统媒体并不强大,影响力不强,品牌等很多方面发展都是在非常初级的阶段。所以中国互联网媒体起步的时候,南方媒体刚刚起步,造成这样一个契机,让中国互联网媒体发展特别快速,有一个发展非常好的环境,混炼王媒体跟传统需体壁起来有很多技术上的优势,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优势,所以从一开始,互联网媒体跟传统媒体就是融合的,这个跟国外情况就不一样。

  我1999年加入新 浪的时候,新 浪跟100多家传统媒体合作,在经过3、4年努力以后,新 浪已经发展大概跟2000家传统媒体合作伙伴,在中国甚至在国外很多知名媒体,几乎全部都是新 浪的合作伙伴。这样一种媒体整合优势,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存在的,这样一种情况真正造成了中国传统互联网媒体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特别的发达,特别的影响力。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是,新 浪从一开始就选用了大量编辑,编辑的工作包括两方面,一个是跟传统媒体合作,把发布的内容放到网上,另外一方面根据互联网的媒体特点也创造很多网站自有的东西,新 浪很多内容全部都是新 浪编辑原创的,甚至在某些领域,在体育、娱乐、财经很多领域里面,我们大部分内容都是网站编辑原创的。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互联网媒体有时效性、信息海量的特点,如果完全依赖传统媒体的话,在某些点上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和目的,比如说体育比赛正在进行的时候,刚进行的时候,如果我们等传统媒体,等他发表文章的时候,可能要等到第二天,一个娱乐新闻发生的时候,我们非常关心他正在发生着什么事情,代表着什么东西,如果我们等传统媒体发表的话也没有任何的时效性。编辑队伍也是我们新 浪体系内部非常重要的队伍,这个也是互联网的特点。在美国这些编辑主导着内容创作,他们也意识到这种模式,对互联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所在。

  我们讲回互联网媒体跟传统媒体的合作,很多人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如果回顾历史的话发现,任何一个媒体一个新媒体诞生,我们报纸也好,网络也好,电视也好,其实都是技术的革新,技术的革命和推动,但是当一个新的技术,一个新媒体平台出现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这样一个新的媒体,这样一个新的技术是一种什么样的特质,所以我们往往用旧媒体方式来认识新的媒体。广播、电视都是一样的历史,其实互联网诞生的时候也是一样,诞生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互联网到底有什么特点,传统认为就是把内容放在网站上,在中国这个环境下,有机会把新 浪变成一个巨大的媒体整合体,在技术不断进步,产品不断革新的过去十年里面,我们渐渐理解今天讲新媒体也好,互联网媒体也好,跟传统媒体本质的区别到底在哪里?最本质的区别是实现了双向传播,也就是以前我们媒体是大众媒体,就是少数人写给多数人看,受众在这个过程当中是没有选择的,也没有任何参与的能力,但是新媒体诞生,不管是互联网也好,手机也好还是IPTV也好,真正代表是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变化,能够实现双向传播,能够实现互动,能够让用户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这才是新媒体最本质的特点。

  另外一个特点个性化,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进步,对新媒体不断深入了解,发现有很多新的传播方式诞生,这里面有一个大家了解非常熟悉就是博客,博客代表的是一种任何网民都有能力去发布他的信息,刚才讲的传统领域,反过来大家也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传统领域发表内容,是经过一些机构经过一些编辑,很多的渠道选择才有能力把内容发布出去,新媒体打破了发布的限制,有博客。博客平台根本上改变了内容发布的限制,互联网带来很重要的变革就是大量网民自创内容,用户自创内容,极大丰富了内容的来源。但是博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渐渐发现博客这个平台有一些缺陷?名人博客代表的是一种更加精英层面,更加受到关注的,如果你是名人受到关注的程度就比较高的,内容转载率也比较高,如果是草根的话是没有办法,除了你写的东西特别好以外,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搜到你的东西,但是拟稿要做自身传播的话,这个是很难的。这个是博客平台的缺陷,大家可以创造内容,但是很难让网民自觉去传播,去分析。

  所以今天我们讲微博,微博在过去几年里面诞生非常重要的社交网络平台,也是非常重要一个内容,这是新媒体变化发展另外一个层面,根本上改变了我说博客的缺陷,既能创造内容,在微博里面还可以做到自己去分享内容,传播内容,只要你有能力创造比较好的内容,有能力做很多自我媒体建议,就有可能在微博平台上引起很多人关注你,通过这样社交平台的提升,如果你有好的内容,好的信息就有能够把你的原创内容让很多人看到。

  我在访谈里面也提到,如果你有心,有能力很好经营微博平台的话,你是有能力自己拥有这个媒体平台的。我们在微博刚发布的时候,有一个人很形象写了一段描写微博很好的段子,这个也是未来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

  我们讲技术的进步也好,产品不断升级也好,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机会,不断提升新媒体内容创造的传播平台,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发现,不断的创造了大量丰富内容,有很多人可以参与,造成内容极大的多元化,我们发现在网络上很难确定什么内容是真的,可能内容是可信的,什么内容不可信,所以我们很多技术手段,很多的产品发展方向渐渐朝怎么样去帮助我们网民筛选内容,怎么样帮助网民达到他们的需要,而且怎么样让网民能够更好鉴别内容,这个变成互联网公司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经历了几代过程,开始是通过编辑形式,把很多内容整合起来,然后通过分频道,分行业的方式,通过编辑的手段把内容筛选给用户,这其实有点象大众媒体的做法,只不过内容来源是很多元化的,渐渐这种方式不能全部满足人们的需求时候,搜索就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主动去寻找信息,搜索可以非常精准提供你需要的信息。在过去几年里面又发现一个新的媒体,或者一种新的形式社交媒体或者社交网络在用户当中流行起来,这个美国facebook非常有名,中国腾 讯网非常有名,腾 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交网络,他帮助我们通过朋友的关系,通过好友的关系,通过我们对名人,或者对有影响力人物的关注,能够成功筛选信息,然后传播信息,这样的话在这个过程当中把很多信息传播出去。经过一系列的变化以后,本质上能够让用户能够更加方便,更加便捷找到有用的信息,找到可靠的信息。

  刚才舒立也谈到了宽带、手机,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现,她讲的是一些传播的介质,技术不断发展,宽带普及以后,中国网络视频应用数量也在很大的增长,在过去两三年里面网络带宽的应用,网民的数量很多增长都是来自于视频用户,代表的是宽带普及以后发展的趋势。另外一个是手机用户已经超过2亿,从新 浪自身发表数字里看,这个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发展速度也是非常快的,两年以前我们做奥运的时候,是一个非常高峰的时期,手机上网,新 浪网每天用户是200、300万,加上其它可能是600、700万,两年时间这个数字增长是翻倍,这个是非常快速的增长,也代表了互联网另外一个趋势,通过手机获取信息,获取内容,这也是一个今后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

  新 浪在过去几年里面,都是围绕刚才讲的要素在发展,一方面是从内容来源,希望能做到最大化,一方面整合所有能够整合的同行,另外一方面是新 浪网站编辑自创,第三个方面是来自网民自创的,这是三块内容。另外一方面是过去不断在内容多元化,多媒体方向发展。新 浪视频在过去几年发展非常迅速,我们从以前大概有500万客户增长到5000万用户,还有多终端,我们希望我们的内容服务,网站服务能够跨越终端,并不是在电脑上、手机上,以后如果有机会还会跨越到电视终端,跨越到其它终端。这是我们整体整合型网络媒体建设,我觉得这样一种整合网络媒体,在未来发展更具有竞争力,也是很有发展潜力的。

  还有今天大家在中国会有一些ipad使用者,但是用户数量很小,ipad可能是代表未来或者互联网服务一种方向,实际上ipad很多东西不管是信息类还是游戏类,包括视频等其它内容,是通过一个服务提供商提供的,让互联网用户使用多元化,更重要以后Ipad带来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可能是以后发展的移动终端,还是wifi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内容,在汽车里面可以打开电脑,如果在办公室里面,在地铁里面可以通过Wifi接收各种各样个性化的服务,在家里面甚至可以把这样的东西,已经上面下载的电影、电视剧通过无线的方式连接到电视里面欣赏。所以我觉得这样一种变化可能会是将来一个发展方向,对传统互联网媒体也是一个发展机会。

  在新媒体发展过程当中,传统媒体可能还有一些新的发展方向。我相信关注媒体都知道,在美国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正在急剧的加快,在美国很多报纸,很多的杂志在过去两年里面,渐渐在消失,去年一个非常轰动的事件一个周刊的拍卖出售,这个报纸是具有非常影响力一个刊物,也是我非常喜欢一个刊物。这样一个趋势带来新闻发展必然的趋势,互联网这个行业,网络的媒体,新媒体一开始是纸质的媒体,某种意义来说具有替代作用,如果互联网媒体发展一个很重要的依据,未来很多内容创作在传播都将是数字化的,所以这个趋势也代表着他们的位置非常明显,但是在中国这个时间还需要一段时间,中国纸质媒体发展空间比一些发达国家要大很多,强很多,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传统媒体还是有很多机会挖掘的。现在很多春秋媒体的人士都在进入互联网,进入新媒体,事实上在国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几家传统媒体转型进入新媒体成功的,这里面本质的问题,大家都不太理解,新媒体本质通过技术的手段,通过产品的手段带来大量用户节省使用媒体的时间,这样一种渠道,做任何内容,不管大众媒体的内容,不管是网络媒体的内容,传播力都是传统媒体远远无法比拟的,如果是传统媒体通过一己之力的话,或者希望能够转型成新媒体,从中能够达到很大规模的话,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大的难点。

  在新媒体到一个新的阶段,大家对新媒体以后期盼都是很高的,随着微博品牌的诞生,很多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突发性的事件,真正新闻事件的报道很多是来自于新闻记者、目击者和参与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来报到这个时间的发生,通过微博的平台用最快的,实时的速度把这个新闻传播出去。现在很多大企业论坛会议都是利用微博在报道这些事件。我相信在今天即使在美国发生的一些事件,在中国发生的一些事件,我们微博报道已经成为报道突发性事件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如果你要等网站把这个东西发出去的时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通过搜索的方式,网站发布之后才可以搜索,搜索有一个时间抓,所以通过微博的方式达到实时传播,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传统媒体或者网站能够很快以大众方式传播出去,所以我觉得微博对新闻事件发布也好,采访也好,会慢慢变成一个全民参与的媒体。这样的媒体对我们传统媒体工作,运营模式都会产生很大的冲击。这样的话传统媒体越来越重要的功能就变成深入报道,所以我觉得在新媒体不断发展过程当中,传统媒体如果能够坚持新闻的精神,坚持新闻的专业精神,根本竞争优势所在,也是今后发展对重要核心的东西。我相信在这个过程当中,传统媒体除了内容创作会改变以外,还有一个方向模式上也会改变,从现在发展趋势来看,新媒体规模越来越强大的时候,传统媒体操作方式也就是创造内容,不会一个介质,一家服务时代已经过去了,经济效益远远低很多,这个也是我们刚才讲的新周刊面临一个非常大的困境,在这个过程当中,传统媒体必须具有强大的品牌和影响,必须能够经过多元化,多媒体,通过多渠道传播新闻,也就是通过一个专业的团队产生各种各样新闻的形式和方式,通过多渠道传播,这种媒体才会长期发展下去。

  讲回来对学新闻和传媒学院的学生来讲,很重要一点如果我们还是对新闻感兴趣,对传播感兴趣,能够提高我们的专业性,能够坚持我们的新闻精神跟新闻的理想,同时我们要学会善用新媒体这样的渠道传播方式。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忠告,也是我能想到最为重要的忠告。最后讲到一个问题ipad,互联网的使用方式,它骑士队传统媒体未来的发展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机会所在,通过这样的平台,传统媒体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影响和品牌的话,就有能力通过这样的平台去获取他的用户,发行他的内容,这样的话可以跨越现在网站搜索,可以提供非常独家,高质量的新闻,这个是新媒体在未来发展过程当中非常好的方向。

  因为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比较媒体研究、中国文化研究讲座教授、新媒体行动实验室主任王瑾

  主持人:现代社会和民主信息流通作用实际上不能由公民记者替代的,在这种情况下,这种需求实际上是存在的,但是却找不到好的商业模式,这种困惑应该怎么解决呢?我推荐最近有一篇文章专门讲到google和传统媒体的区别,怎么样再做一些努力,有可能创造出一些新的模式,这个还有待与技术的突破和人们在实践中努力。

  下面有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比较媒体研究、中国文化研究讲座教授、新媒体行动实验室主任王瑾女士演讲,她演讲的主题是:营利性媒体与公民媒体在Web2.0时代的变迁。
  王瑾: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好!我首先要感谢胡舒立院长以及朱建刚教授,感谢他们两位邀请我到中山大学来,其实我这是第二次来中大,第一次在贵校是去年7月,跟朱建刚老师共同合作举办了面向中国公益组织为期四天的网络2.0培训班,培训的重点是向中国国内的中西部草根公益组织来介绍Web2.0的思维,以及2.0的工具,我们项目中文名字叫中国公益2.0,英文名字是NGO2.0,我今天的演讲下半部分会提到。

  在我启动这个项目之前,也就是在2009年7月之前,我在麻省理工学院一直是在研究Web2.0带给商用客户、广告媒体的影响。

  现在我是两头在做,一方面我启动了NGO2.0的项目,这是一个公益事业,是跟公民媒体相关联的。另外一方面我的学术研究跟广告以及商业媒体Buz2.0紧紧的扣住,一般人谈到我做两件事大家不太理解,为什么我两头都做,看起来是两件截然不同领域的事情,所以我很感谢今天中山大学举办这么一个新媒体高峰研讨会,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把我做这两件事情理念之间的结合来梳理一下。

  今天我要谈的是2.0带给两种社会创新模式,一个是新的创业模式,另外一个是NGO2.0,是利用崭新的2.0来展现非营利组织作业的方式,我今天提的问题是这两者之间有何关联。

  首先看创业模式2.0,我今天只集中讲原创,刚才曹总提到自创内容,原创内容2.0与广告营销相结合,从特定的视角来看一下广告2.0以及商业2.0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也会提出一个子题材,就是刚才提到的原创内容,自创内容。

  现在市面上已经有很多这样的2.0软件跟2.0的平台,每个网民都有机会在网站上制造自己的内容把它传播出去,让他人来分享,或者让他人来复制再传播,所以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内容原创者,在广告界也是一个新潮流,原创内容与电子营销相结合而产生的2.0,市场2.0案例非常多,我等一下会讲一个。如果我们要讲到草根原创国内跟国外有一点不太一样的地方,如果讲到视频原创,在国外一定要yube平台看,反之在国内我认为UGC做的最好,最有系统最有可持续性的东西不是放在土豆、优酷的平台上,而是放在大商家的平台上。我们知道国内的法规让少数的视频分享网站有转载原创视频的权利,当然要经过审核,像新 浪、酷六这样的网站虽然有传播权,有UGC传播权,可是上面的东西大部分是盗版的内容,即使有原创,可能原创的内容并不是很有系统在开发的,当然也有很好的东西。比如说《兔子的尾巴》是北京电影学院一个学生制作的,这些好的东西是零散的呈现在网站上,要找的话其实也不是很容易,一般来讲,国内UGC的集成做的最好还是大商家,最有系统的。

  我现在举一个例子惠普,不知道在座的同学有没有人在惠普,“我的电脑我的舞台”上做过UGC?没有人做过,我的电脑我的舞台是一个网络互动体验的平台,也是一个惠普品牌的推广活动,口号:“惠普电脑掌控个性世界”,这个平台是针对着年轻人的群体,通过UGC,通过原创的方式让他们每个人可以有一个自我展现的机会,惠普联合了6名人气很旺年轻者领袖,包括大家非常喜爱的兔斯基,他作为发言人,惠普平台也结合了对其他年轻人有群体关注商家共同打造,共同合作来打造一个个性化的舞台,这个平台是供年轻群体来创造、展示、分享自己的UGC的创意,除了可以自己拍电影,也可以当演员,也可以说唱,也可以写文章记录心情,然后与好友来分享,每个人进入这个平台以后,可以拥有一个web  page,其实这个活动是在不断改变主题,电影是最近的主题,最开始我记得是画画跟写文章。惠普把这些好的UGC内容集成以后做自己的用途。

  我今天举惠普的例子来谈2.0对于广告营销的影响,我是有一个目的的。因为我想提出一个问题,它是非常有系统,而且有可持续性在做UGC的集成,都是很具有创意年轻人UGC,我提这个例子主要是想问一个问题,广告是不是2.0时代唯一盈利模式?大家会很好奇,除了广告以外,还有什么其它盈利模式呢?我现在举一个案例,这是Magnatune,包括各种音乐,古典、爵士、蓝调、金属、朋克等等,这个平台刚刚开业的时候,所有的音乐在上面都可以完整的聆听,而且可以免费的聆听,除了要买CD需要付费以外,除了你要下载要付费以外,这个是他刚刚创业时候一个手段,现在他开始收费,每个月如果付9元可以把这个平台上面所有的音乐无限制的聆听,18元月费可以无限制的下载,可见2.0只是一个手段,不是目的对商家来说。大家会讲付费挺贵的,不过在西方年轻的月迷很乐于付这么一点钱来支持自己喜爱的音乐家。这个地方最有创意的地方是在他怎么卖CD,是由买的人自己来定价,有一个最低价,最低价是5元,5—18元不等,比较惊讶每一张CD卖平均价格大概是8元左右。

  我要强调Magnatune这个平台盈利方式不太依赖于广告,他的盈利方式有两个,第一个是卖CD,那个钱挣的不多,第二个方式是挣钱挣的最多的,就是签订音乐使用的契约,这个有很多东西可以讲,但是因为今天时间时间关系。这是一个新型媒体数字很地道2.0模式,他们也考虑数字版权的问题,音乐家在这个平台上发布作品,很多音乐家选择自己听过,2.0网络知识产权解决方案,所以他考虑到不光是2.0商业模式,也考虑劳动2.0网上版权的问题。

  讲完这个很简单的西方案例以后,中国有很多,最纯粹接近2.0运作的是中文起点网站,还有比较片面的实行2.0思维的类似像猪八戒微客的平台。

  讲到这里要峰回路转,目前在西方成功创业2.0案例大都是很小的,清新草根娱乐媒体,所以这个东西要做大的话是不容易的,是小本生意,而且处在业界边缘地带,不是主流媒体,而我要强调就是主流媒体是在利用2.0,是在占草根原创的便宜。所以在英文里面我们有一个词叫Crowdsourcing,这个是有贬义的,中文可能翻译成外包以广告公司为例,广告是要花钱买内容买创意,现在很容易了,现在可以向惠普、中国移动都利用2.0文化可以来调动大众UGC,既不付他们钱,也占有UGC的版权。

  我们看一下惠普我的电脑我的舞台他是怎么处理网络版权的问题,原创者版权的问题,有的做2.0广告商所建立UGC平台来这样的声明都没有,看出刊登如何提交原创版权提交者的问题,所以真正倒霉是原创者,被占了便宜而不知道沾沾自喜,如果得到惠普创意大奖,有5分钟的知名度就很心满意足了。真正获益是这些大商家,主流的商家。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西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批判Web2.0,在质疑这种原创的做法,质疑原创2.0时髦现象,特别是学术圈的人对2.0产生批判是非常尖锐的。所以学术圈的人特别喜欢提出2.0文化负面作用,也正是因为原创2.0有它潜在负面性和剥削性,所以在一年半以前,我自己开始纳闷,如果在2.0用在商业方面是一把双刃剑,一不小心就会为虎作伥,如果把2.0思维跟工具放在公益圈里面,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这个理念是我在国内发起NGO2.0背后一个理念之一,我先把我们项目简单介绍一下。中文名字叫中国公益2.0,英文是NGO2.0,要为中国的草根公益组织介绍2.0思维跟2.0工具,以及提供很多成功NGO2.0的案例,希望做三件事,提升公益之间协作的能力,提升内部管理与沟通能力,帮助他们自我宣传的能力。我们项目有两大宗旨,一个是帮助草根可持续的发展,2.0是穷人的传播工具,第二个是帮助草根提升社会创新能力。总的来说,一句话可以来解释这个项目,我们是在培养草根来做ICT能力建设,来做Web2.0能力建设。

  项目内容有两大块,一块是平台,我们在搭建一个适用于中国草根公益组织2.0平台,平台上面放三块内容,一个是我们做的培训内容,部分内容会互动化;另外是在平台上放一个2.0软件工具集成知识库,是针对NGO需求做的知识库;第三个是要放一些前沿好玩的2.0应用软件,这个平台现在还在搭建之中,我们每年做两次2.0的培训,去年是在中大做的,为期四天2.0培训,这是今年1月在昆明培训,下个月中会去西安再做第三次培训,每次培训参训草根有35—40家。培训完之后,我们也在Q Q上建立培训后的持续老师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彼此之间协作的群落。(图)这个平台上面的东西是很丰富的,又有协作的,又有讲技术的,也有讲公益的,也有个人心情不好,到这个平台上跟大家交流的,彼此交流和安慰。还有参加给培训的参训者,他们回到各自本地以后,比如说兰州这个组织第一次参加我们的培训,回到兰州做小型的2.0分享会,这是我当初在筹划这个项目没有预想到的,每个草根他们自己想要与其它小草根分享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

  授课的内容,强调2.0应用与2.0思维,而且我们讲很多的NGO2.0的案例,不知道在座有多少是做互联网,或者是商家、企业家,案例中包括是企业如何利用2.0来做好公益,企业如何利用2.0来做CSR,中文是企业社会责任,我现在给大家讲几个例子。

  第一个是企业如何利用2.0来做公益募捐,第二个是移动协作的软件。第一个是日本网络公司叫NEC,利用2.0来做公益,来激发一个很庞大的网络效应给他们的品牌带来轰动的社会效益,不但在日本,在台湾,甚至是全球的品牌轰动效应。网民进入里面以后,可以植一片虚拟树叶,线上线下配合,在线下选定的地点来植树,防止全球暖化全民参与的运动,事实上这个平台已经是全世界对公益有兴趣,或者觉得这个应用好玩的人都点击过,都在上面留言过。种树选择在澳洲一个袋鼠小岛上面,2008年收到13万个点击跟留言,在小岛上面种13500棵树,当然现在数字可能会更多。

  下面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软件,这是我最近发现的,这是一个移动协作的2.0软件,它是利用导航仪跟移动网络可以帮助在同一社区的人,在一瞬间可以调动起来,共同协作来完成某一个及时发生的心愿或者是小任务,这个工具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在赈灾,政府商用,也可以帮助草根公益组织。这个软件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来调动一个实体的社区,让十分复杂的移动协作成为一种可能,我等一下给大家举一个非常好玩的案例。社区里面的成员可以透过这个软件工具随时随地向社区里面其它成员发布愿望,发布任务,然后在同一时间可以找到,在同一社区里面既有设计,又愿意协作的这些其它的成员,以这种十分灵活的方式一块来完成一个小任务。这个软件开发者名字叫joe,他在麻州一个很有名的女子学院教舞蹈,有一天教完舞蹈大家都觉得很累,有一个女朋友说,我好想喝一杯咖啡,他就拿了joe手机发现有这么一个好玩的软件,利用这个软件,发了一个愿望,发出去以后,因为这是移动的网络,而且又是导航仪,所以在波士顿有一个joe社区里面的人接到这个短信,他把这条短信在第一时间发给在一个小城其它社区的成员,这个社区成员有一个人接到这样的短信,他非常兴奋,赶快去买了一杯,5分钟以后这个热腾腾咖啡就端到了这位女朋友面前。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用在赈灾里面,大家可以齐心协力,在很短时间内,让他人的心愿可以完成,其实可以在5分钟就可以组建一个小团队。

  我们这个NGO2.0项目不断在发觉类似这样的2.0软件,把它跟国内草根公益组织需求相结合,灵活的来运用。

  技术创新是我们2.0项目一个必然会产生的副产品,这一点我刚才在讲项目宗旨已经提到了,第二个宗旨就是提升草根技术创新能力。这个宗旨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实现,大家也许知道今年年初民政部与因特尔共同举办了新世界公益创新大赛,我们这个项目参训过的组织有11家去参选,有4家入围,最后获得先锋奖牌有关两家,其中一家就是中山大学朱建刚老师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我要强调NGO2.0文化不但可以激发公益组织的创意,而且还能给商家带来很新的,好的CSR的点子。表面上好像NGO2.0跟商用2.0是两条平行发展的道路,其实两者之间是可以交叉的,2.0文化跟NGO结合不用我多说,因为这两者有先天的联系。我要强调商用2.0,对商家来说并非牟利,是在team,如何把2.0把CSR很好的结合起来,替商家创造价值。也就是说2.0可以帮助商家把自己的品牌作出一个轰动的效应,而品牌本身也可以转化成为利润。我想鼓励在座的企业家朋友们,能够在这一方面2.0如何跟CSR,跟企业社会责任制相结合,在这一块可以多做一些尝试,既可以做好公益,而且自己的品牌也可以作大,这是一箭双雕之事,何乐而不为呢?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新媒体发展的新格局及新机遇”主题讨论


    走过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新媒体已然成为影响和建构中国进程的重要变量。 它的兴起正塑造和影响着转型中的中国传媒、中国经济和中国的社会文化。“如何恰当地运用新兴的传媒技术,使之成为推动中国转型的积极力量”成为热议的话题。

  本次论坛将就“新媒体发展的新格局及新机遇”、“新媒体与媒体、经济、社会文化转型”、“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与传播教育”等主题进行深度的探讨和研究。从学界到业界,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操作,论坛将搭建一个新闻传媒人同台交流的立体平台,规格高、规模大、内容精。搜狐焦点网将进行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主持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会长、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 

  时间:2010年5月26日

  地点:中山大学行政楼B座讲学厅   

  

  

—————————以下是本次论坛直播内容—————————

  主持人胡舒立:现在中国2.0运用非常广泛,但实际上还是比较初级,尤其是怎么样谈到怎么用2.0做公益,在中国还仅仅是一个初级阶段,这也是一个很广阔的天地,有很多探索的机会。

  接下来的环节是“主题讨论:新媒体发展的新格局及新机遇”,下面我把讲台交给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邱林川教授。
       论坛主持人:谢谢胡院长,我来中山大学有十次左右了,以前大部分时间都是来这里招生,也有的时候是请包括传播设计学院同学来给我们一些项目做研究助理,也有去朱建刚老师查阅一些资料,做访谈,但是这次第一次来,不是来利用中山大学,而是为中山大学做贡献的,所以我特别高兴能游服务大家一次机会。

  作为一个主持人,有两件特别重要的事,一个是把时间控制好,现在已经晚了40分钟了,刚才我跟胡院长问了,我们可以同样顺延40分钟,下面介绍几位演讲者:

  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媒体实验与实践中心主任、教授王荔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政治学博士胡泳老师  

  互联网专家,曾任雅虎中国总经理谢文先生

  开心网副总裁郭巍先生

  我要尽量少讲话,所以把话筒按照论坛的安排,第一位是王荔老师,她会跟我们分享一下论新媒体与复合型人才。

  王荔:谢谢主持人,我今天想为大家带来一段我们参与世博会的创意,在这之前,我们学院在新媒体这个领域里面,做了一些探索,因为人才培养对于转型时期人才的缺口非常大,尤其是我们要找到一分有所为的工作,这是我们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学院办学定位是“三M”媒体文化,媒体艺术和媒体技术三结合,我们做了一个动画,是短板原理,如果一块板缺一个,总体水平是上不去的。下面我想为大家带来一段我们参与城市足迹馆创意视频,整个培养过程当中,新媒体专业在我们传播与艺术两大门类日益融合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探讨一个培养模式,邓小平他在十二大当中已经强调,现代化的建设不能照搬照抄,所以难度是很大的,因此我觉得邓小平已经在当时就意识到整个苏联模式对我们国家的影响,总的来看,邓小平他说到:苏联模式在总的指导思想上看尽了共产主义,孤立了社会主义,对立了资本主义,忽视了封建主义,从而扭曲僵化了马克思主义,在我们今天传媒社会当中,在那么一个转型期当中,如何培养新人,如何让学生走得上用得着,担当起工作岗位,我们在参加世博的时候,先让大家看一下这个视频。

  (视频播放)

  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有效进行传播,在今天发展的时代当中,把传媒和艺术融合在一起,实际上传媒和艺术融合在一起还有一个很大的标志就是将科学和艺术融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当中,今天新媒体给我们教学带来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我们的艺术,我们的传媒不再局限在传统的媒体或传统的艺术表达上面,或者在传播领域方面。我们如何去积极支持学生拓宽学习的领域,展开交叉学科的学习,这是我们目前碰到很重要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我们开展了与麻省理工学院、德国一些学院,和意大利一些大学开展共同的交流和展示,都给我们教学带来了很多新的想法和启示。麻省理工创始人有一段话:整个传播通讯媒体,包括电视、电话、录音、录象、电影、报纸、书籍加上将彻底颠覆并没有改变着这些媒体计算机正在发生重大且逐渐融汇的变化,广播与电影业、印刷与出版、计算机行业,原来这些行业各不相关,我能预见他们将合二为一。实际上我们的创意就是落实在集聚点上,我们的教学将由这些集聚点而派生出新的很多想法和手段。

  我发言的重点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王老师,您为我们节省了3分钟,等下再讨论您可以多讲一点。第二位是北京大学胡泳老师,他没有题目,任何新媒体,新格局都涉猎了。

  胡泳:感谢舒立,感谢在座的各位,我是第一次来中山大学,非常高兴,觉得这个机会很宝贵,所以我打算讲一些可能会有点直言不讳的话,我看到在座可能有一些媒体人士,我今天虽然是公开演讲,但是如果任何引用,希望事先征得我的同意。

  我的题目是:三网融合,这是简单一个百科定义,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象等综合多媒体通信业务。

  通常社会人士的理解,是不是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这是一个误区,主要是指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上互联互通,业务层互相渗透和交叉。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消费者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而行业的管制和政策方面逐渐趋向统一。这是一个很标准的,百科的解释,大家看这个东西不见得可以看出什么东西来,中国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每个群体使用不同的语言来描述同一件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分析一下什么是三网融合,首先是消费者层面,指业务,包括内容和服务,业绩业务的获得就是传输和终端,是分离的,业务对普通消费者是透明的,普通消费者完全不关心背后是谁提供这些东西,他们可以自主来进行选择。

  从消费者层面来讲,有两个误区,一个误区是一根线可以打电话,可以上网,可以看电视,其实这个完全是一个错误的理解,我们早就实现了,根本没有必要今天大张旗鼓来搞三网融合。第二个误区通常会理解为广电和电信的双向进入,也就是业务牌照和业务许可双向开放,这个是监管方面和产业方面比较关心的问题,但消费者完全不关心广电和电信是不是双向的。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有一个巨大的变化,从1999年国办发一个文件,电信部门不能从事广电业务,广电部门不能从事通信业务,双方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在2010年1月13号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中国要加速三网融合,这里面说到符合条件的广播电视事业可以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和部分基础电信业务,互联网业务。符合条件的电信企业可以从事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明确双方可以双向进入。

  我刚才说不同的人群用不同的语言来说这个事情,国家是怎么说的,温家宝总理在1月13号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进三网融合,官话:目前我国已具备进一步开展三网技术条件、网络和市场空间,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已进入关键时期,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确定合理、先进适用的技术路线,促进网络建设,业务应用,产业发展,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三网融合,这是官方对此的描述。

  其实把官方的东西可以做一个分析,发现实质启动6000亿基础设施投资。第二点不是具备了什么条件,因为我们这个常务会议上现在中国发展三网和大好时机,实际上我们说是形势被逼到某个份上,因为哪里有用户,钱就会向哪里流动,哪里就会产生最多优质原创内容,现在互联网明显占了上风,如果今后整个社会资源都围绕互联网生产内容,尤其是视频,国企又无法再互联网行业占垄断地位,将来内容监管就没有办法做了。

  除了从政府层面讲,先来看商业层面,广电和电信来讲,广电是要搞台网分离,直播分离,广电网络可以经营语音通信,互联网接入,电信可以经营IPTV和手机电视业务,这是两个商业层面非常大的三网融合业务上的理解。这两个行为其实都是很可笑的,第一个广电和电信在业务上各自不想进入对方的业务是一个市场性,用户有需求你就进,进去赔了就活该,根本没有必要政府来规定是否进。目前商业行为的主题内容,根本不存在三网融合的概念,因为整个过程当中,完全没有提互联网,其行为实质是广电和电信双向进入。中国没有统一的监管机构,无论是美国的FCC和英国的OFCOM都是高度整合的监管机构,向议会专门委员会负责,财务对立、人员精简,尤其是在互联网和移动手机领域管制很松,加拿大《新媒体豁免令》规定互联网和手机上开办的商业兴新业务根本不需要申请许可证。

  我们中国叫许可证当道的中国互联网,自从2000年9月25日国务院公布电信条例,以及互联网信息管理条件之后,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经营型互联网信息服务要实行许可制度,非经营型互联网要实行备案制度,一些特殊网络服务还要经相关部门前置审批,取得特别虚症许可或专项备案。新 浪曹先生已经离开了,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到综合性门户网站看一下他们需要多少许可证。大概有十多项,工业与信息话部,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电子公告服务许可,国务院新闻办登载新闻互联网许可,广告经营许可证,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至关重要视频领域有广电总局互联网视听节目许可等等。可以看到以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为例,可以明确看到内容监管已经发展为资本属性的监管,在另外一方面监管对象由行业逐渐扩及个人,未持有许可证单位不得为个人提供上载、传播、提供视听节目。

  我们来看一下政策的动机层面,同国外角度来讲,国外促进三网融合政策动机主要有两个,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丰富内容和服务,消费者更多自主和利益,做大产业附加值,在过程中孵化和推进技术创新,增强自主竞争力和全球政治经济话语权。国外三网融合政策基础是推进普遍服务,保证互联互通,保护个人隐私,资费和服务质量有保障,调配资源,以及保护未成年人等等。国家需要什么,企业需要什么,个人需要什么分的很清楚。

  反过来看一下我们国家,政策动机也是两个,第一个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所以有人匡算是6000亿,第二个多发许可证。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看到有一位大学学生谈到,三网融合是一个伪命题,这个概念根本不存在,三网不存在,事实上只有两网,互联网不是一个网,只是在电信网、广电网基础上实现功能性一个业务,并不存在电信网、电信网两网融合问题。我刚才讲到消费者对于电信、广电业务双向进入是毫无兴趣的。

  第二中国的三网融合政策导向完全错误,因为中国的人口最大三网融合政策推进得当,最大的收益是两个,第一个是中国文化产品和须提内容产业迅速崛起,产值占到GDP14%以上,现在是不足1%。因此可能具有全球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目前我们只有网游能够出口全球的。第二是能够引导全球ICT产业技术创新,更多中国民营企业做大,全球化,提供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和实惠,更多的就业以及更高的附加值,而不是靠投资基础设施,拉动一种泡沫GDP。所以我们讲三网融合不应该成为电信行业和广电行业实现利益重新分配的工具,关乎全体中国人们的福祉,不是为某一部分,某一个人牟利,而是为全体人们牟利的。

  我们看一下互联网公司当中眼中三网融合,其实核心是两个东西,第一个要发展原创内容,无论是发展影视、音乐、地图、股票还是游戏,如果你互联网这些内容得到用户需求和商业模式的证明,用户根本不关心是通过什么网分发的,不管什么终端,只要内容是优质的,消费者自然会接受。内容品质是一方面,未来的媒体还非常依靠分发内容技术标准,目前有三个核心,第一个是获得内容入口软件,比如说浏览器、播放器,第二个是获得内容的方式方法,比如说广播、搜索和社交软件,第三个是数字多媒体娱乐内容的开发,比如游戏等,技术门槛比较高。

  最后总结一下发言,我认为未来只有一个网,就是互联网,最好的内容和服务都在互联网云上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用户投票被生产出来,最好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都在互联网上孕育壮大,电视、电脑和手机只是获取服务的不同终端而已。广电传输网络和电信传输网络会并行不悖,但发展有限。所有由政府或者行业、城市主导的行为都将失败,包括国务院搞的所谓三网融合。最终因为我们是在中大,大专院校搞的三网融合课题除外,这个一定会成功。

  主持人:感谢胡老师精彩的演讲,我们有很多的掌声,也为下两位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