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武警森林部队:太极内劲的功能与效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39:04

 
 
     内劲对人体的功能与作用就是,提高和完善机体整体的适应能力。内劲的层次越高,其对提高机体适应能力的作用也就越强、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那么,由什么来构成适应能力?内劲为什么能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

   根据系统学原理,任何一个整体系统在外界作用与干扰下,所以得以存在的原因,是因为其具有适应机制,亦即负 反馈稳态机制。该机制的功能结构由三大功能系统组成,其 一是,信息感应与反馈功能回路。其二是,整体系统中各相同层次及不同层次的诸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功能。其三是,各子系统间的功能转换机制。任何一个整体系统皆由以上三项功能系统构成其适应机制。人的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亦 是如此。而内劲对机体功能的完善,如前面所述,正是通过形成机体的内外合一,即机体系统的协同作用能力;动静合 一,即机体系统的功能转换机制;超距感应,即信息反馈感应功能的形成来完成的。所以说,内劲能提高和完善机体的适应机制。

   机体适应机制的水平,表征着人体在外界环境作用下得以健康存在的能力以及承受外界环境作用强度的能力。因此内劲所维系的是:人体在外界各种因素侵扰下,仍能得以健康存在的机制或曰条件。此即内劲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由于形整层次属机体的内劲尚未产生阶段,而修道成真 属机体功能达至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此时内外如一,机体已无内外之分。故这两种情况不在下文讨论范围之内。下文对内劲的功能与作用的讨论,仅是针对内劲在明、暗、化三个层次而言。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其功能与作用。即技击方面、认知方面、健身方面。下面分述之:

[page]

 

   1、技击方面。内劲(明、暗、化劲)是技击技术的基础,但不是技击技术的全部。内劲的水平反映了机体神、气、形三大系统各自的有序程度和相互间的协同作用程度。并通过机体适应能力的水平表现出来。内劲之进阶在技击修为中的  功能与作用,就是通过逐渐完善机体素质,来不断提高机体本能对技击行为的顺应与同化的程度亦即适应程度。使技击 行为成为机体适应机制的自然运作过程。所谓“不求胜人,而神行机园人亦莫能胜之。”从而使人体能够在不悖于且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状态下,从事技击活动与实践。 因此,内劲所提高的是习者的机体素质。所谓先后天相合以变化人之气质,便是此意。

   通过内劲所开发的基本素质,主要为三项:其一是,劲力的承、发能力。即内外合一能力。其二是,内外合一之劲与手眼身法步的协同能力。即动静合一能力。其三是,对发力之机的制造、感应与把握能力。即超距感应能力。随着内 劲水平的提高,这三项素质将在机体中依次渐臻完善。

   必须指出的是,上述素质的提高与完善是在技击修为的过程中完成的。即通过技击技术的修为以及大量的技击实践来逐渐形成并检验上述素质的完善程度。当上述素质未臻完善水平时,技击技术的修为与实践就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技击修为过程中所包括的站桩、走架、推手、拆招、对练及散手诸多技术环节,既是内劲形成与进阶的条件,同时也是检验内劲成果的方法。其中走架是内劲之形成与进阶的基本条件,散手是检验内劲成果的重要方法。故不能把内劲修为与技击技术及方法的修为割裂开,两者在拳术修为中存在的是一种互为条件的对立统一关系。

   另一方面,内劲的形成有一个由微渐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机体的上述三大技击素质还未臻完善,若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实战,也必须进行专项的技击技术的训练。比如,习者练出明劲时,具有了不加力而力自彰,自然发出至 刚整劲的能力。亦即将技击过程中的发力行为,初步同化在机体本能的自然适应的行为中。但自然地发出刚整之力,这还终究仅是一种机体素质。就象一个实战经验很少的人,虽然手中拿着个铁锤,但未必在实战中就能战胜那些有经验的赤手空拳者。由于习者在明劲层次,其内劲的水平尚不能产生动静合一这种能力,即尚不能将内外合一之劲随意转运于周身。因此,如何在实战中运用好这种发力能力,还必须专修如何使发力与自身的手眼身法步相配合,使之协调一致。同时,还必须研究体会与彼交手时,如何认识发力之机、创造发力之机、把握发力之机的技术和经验。但是,当拳手达到暗劲层次时,机体已具有动静合一这种能力。这一能力的出现,说明由于内劲水平的提高,已使自身适应机制进一步加强,从而使习者在静止时和运动时的内劲状态同一,这就为习者的发力与手眼身法步较为自然地配合贯通,创造了更 为有利的素质条件。即暗劲阶段比明劲阶段能更为自然的与技击技术训练中的手眼身法步相协调一致。亦即把技击行为同化到机体本能适应性行为中的程度,暗劲比明劲要高。因此,暗劲在技击修为中的功能和作用就比明劲要大。同样,当拳手进入到化劲阶段时,不仅内外合一能力、动静合一能力已趋于完善,而且还产生了超距感应能力,为机体能自然准确地感应和把握发力之机建立了素质条件。也就是说,在化劲阶段,由于机体的适应机制的渐臻完善,已能将技击行为的全部技术同化在拳手机体本能的、自然适应的行为过程中。这就是化劲在技击实践中能产生无形无意、感而遂通的作用机理。即随着内劲水平的提高,机体对技击行为的适应逾加自然,从而逐渐将技击技术化归于内劲的运作。练与打渐臻合一。

   须强调的是,无形是从有形中来,若不是经过有形的技击技术的修为,如形整的修为,机体就形不成内外合一,也 就产生不了内劲,更谈不上无形无意的技击效果。另一方面,只有在技击的修为过程中是以内劲的修为为核心,才能使拳手的机体逐渐自然适应技击的行为过程,因此能在有益于或不悖于身心健康的条件下,进行技击的修为与实践。这是内家武术高于其他技击体系的独到之处。因此,高超的内家拳师,虽然具有巨大的爆发力和抗击打能力,但也从不以硬接硬打为能事,而是以巧妙的化解和闪避为上乘。即,要想求得在技击中对自身无丝毫损害,首先要独善其身,即使自己的能耗最小,使对方劲力打不中自己,次之才是发力打人,而最好是借力。所谓“不求胜于人,然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拳意述真》陈微明序)就是此意。因此,内劲在技击中的独到价值,就在于其使技击成为习者自身适应机制的自然运作过程。所谓“起钻落翻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孙禄堂先生《形意拳学》第六章)即使技击运作能不悖于自身的中和,从而使技击与养生、悟道相统一。产生打若未打而皆中的效果。

[page]

 

   2、认知方面。由于内劲的出现将带来机体功能和适应机制的提高和改善,这一结果必然要反馈到人的意识活动中去,从而对人的认知功能产生影响。这就是所谓的体悟。体悟是一种主动的、自身经验的、全方位的自我感知教育。其可与 外在的学习和外来的被动教育相互补,有助于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质和认知能力。内劲在认知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是,通过机体适应能力的提高,一方面使拳手直觉感知能力得以增强,另一方面,又使拳术从修为出的成果(功能)中体悟其中的道理。前者属于体道、证道,后者是认知与致用之理。因此,通过拳术开发认知功能的独到之处是:任何一门现代科学和体育活动,都不可能完成通过机体的体验经验来认识世界的任务。另一方面,静坐、站桩、导引等气功活动,由于机体缺少技击活动这种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虽也会有体道之悟,却难得致用之理。故惟通过拳术修为内劲所开发的认知能力具有体用兼备的特征,故其认知体验最为系统全面。随着内劲水平的提高,内劲在认知功能中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到化劲层次时,其将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到化劲层次,由于生物场与宇宙场的接通,使得自身的认知过程已能完全成为一种切身的直接感受,而无需什么理解过程。

   其实,即使在内劲的初级阶段——明劲的层次上,已能对拳手的认知功能产生很大影响。如:在明劲阶段拳手已初步具有了内外合一的能力,能不加力而力自彰,自然发出至刚之劲。这一能力的获得,将使拳手体悟到以下多方面的道  理:如,通过式正气从,使拳手体悟到《易经》中无极生太极的道理,从而对现代系统理论中耗散结构所揭示的从无序 到有序的原理,可依据自身的体悟经验产生与之相平行的(观念上的)感性认识。再有通过内外合一产生至刚整劲,可使拳手体悟到中和的道理及功用,从而对现代系统科学中的协同理论的思想产生某种程度的直觉感悟。此外,通过不 加力而力自彰这一机体的整体能力,可使拳手初步体悟到空 而不空之理,有助于习者感悟个体与整体、子系统与整体系统、个人、团体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以上这些仅是泛泛地针对明劲的修为而言。尚未涉及明劲的转换与运用等修为与技术的环节。至若形意拳所体认的中庸与格物之理、八卦拳所体认的《易》之奥蕴及太极拳所体认的阴阳道体等,对拳手的认知功能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真可谓是“体万物而不遗。”(孙禄堂先生语,见《拳术述闻》)因篇幅所限,本文就不一一枚举了。

   总之,内劲在认知方面所以产生作用,是因为内劲使机体的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拳手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产生影响。随着内劲水平的提高,认知功能和认知水平也将不断提高。乃至最终悟道。

   3、健身方面。机体内劲的内在基础就是丹道功夫的进阶,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其外在基础是形整及其转换。因此,内劲在健身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是,一方面由于其符合形整及其转换的运作,使机体的行为举止符合传力原理,内耗最小,使外动合于内修。另一方面,内劲的内在基础就是丹道功夫,本身就具有内修功能。所以其在健身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是其他体育活动所不可比拟的。如,现代竞技体育,虽重视生物力学的合理性,却并非以内修为其基础,更无内修的技术与方法。所以偏于练外健外,疏于练内健内。而静坐、站桩、导引等气功活动,虽有内练修心之法,却无形整运作之修。因此习者在日常的行止坐卧的行为举止 中,难免不合于形整,即增加内耗,又使外动难合于内修。故其健身效果必将不如内劲的修为。因此,通过拳术修为内 劲是修心健体强身的最佳途径。武术所以在健身上优于其他体育活动,道理亦在于此。

   这里须强调的是,并非所有的拳术都可以健身,也并非所有健身的运动都具有拳术在健身中的功能。这里区别与等次的标准就是内劲的有无与善养。

   因为其一,有些拳术的技术方法本身就有悖于内劲的形成。其二,有些拳术并非以内劲的修为为核心,而是以搏杀为核心目的,其内劲的修为体系并不完备。使内劲拘囿于某一过渡阶段而难以进阶。如某些拳术没有拳架练习,而拳架恰是修为内劲运作机制之一——功能转换的必经之途。故此类拳术绝非上乘。其三,有些拳术虽以健身为首要目的,亦强调内劲的善养,但因其理论或技术体系上存有某些不合理缺陷,使内劲的修为亦难臻圆满。故无论在健身还是在技击上,其成效皆不显著。

   另一方面,所以说并非所有的健身运动都具有拳术在健身中的功能。关键是指这种拳术是否有利于产生内劲和善养内劲。如果某种拳术不能产生或善养内劲,则这种拳术与其他健身运动并无本质区别。内劲在健身中的作用即不同于球类、体操、舞蹈等运动,也有异于打坐、站桩、导引等气功运动。这是因为前者重外不重内、而后者重内不重外。两者皆不能使机体整体系统达至中和之妙,即内外合一 。

  综上所述,无论在技击方面、认知方面,还是在健身方  面,内劲的功能与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所以说内劲是武术修为的核心。也只有当内劲成为武术修为的核心时,武术这 种体育运动才具有其他体育运动所不可比拟的价值。武术才 可以成为人类体育活动中的至上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