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孙卓联系方式:伊朗困局逼大国摊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21:38
    

    ●本报驻美国、伊朗、法国、德国、埃及、英国、俄罗斯记者联合报道●本报特约记者汪析柳玉鹏

    俄罗斯给西方“戴上了一副手铐”:不支持对伊朗实施新的制裁,不接受任何对伊朗的军事打击。俄外交部正副部长在过去两天就伊朗问题连续强硬表态,这正值美国努力推动国际统一阵线对伊朗进行石油封锁的当口。法新社称,俄罗斯在“藐视西方”。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学者斯奈德17日撰文称,“世界主要军事大国,正准备中东摊牌”,他声称所涉及的军事大国包括中国、俄罗斯、美国及其北约盟友、伊朗以及以色列。俄罗斯《晨报》18日警告说,“如果美国占领伊朗,俄联邦可能解体”,多名俄学者建议政府向伊朗出售S-300导弹,增强伊朗军力。埃及学者哈立德18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美国与伊朗的关系“已经势如水火,早晚会有一仗”,一个更大的风险是,对于这场日渐逼近的危险冲突,俄罗斯、中国和美国等大国至今尚未找到一个“平衡点”。

    大国在中东逼近摊牌

    “每一天,每一个小时,战争都有可能爆发。”《南德意志报》对当下“伊朗核争端升级”局势如此评估。

    就在这种情势下,俄外长拉夫罗夫18日称,将“尽全力防止针对伊朗的军事打击”,他警告称,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对核不扩散毫无用处,制裁者只是借此“扼杀伊朗经济,挑起伊朗国内不满”。《华盛顿邮报》称,俄罗斯警告军事打击伊朗可能在世界范围引发“连锁反应”。法新社评论称,俄罗斯在伊朗、叙利亚危机上“藐视西方”。此前一天,俄副外长加提诺夫表示,“我们将反对任何(联合国针对伊朗的)新制裁”,同时宣称“对伊朗的任何军事打击都是不可接受的”。俄《晨报》18日报道说,在美以等国争论轰炸伊朗之际,俄罗斯不允许发生任何针对伊朗的军事打击。报道引述俄专家斯塔涅夫斯基的话说,美目前在伊朗采取行动是为了将军力推至中俄边境,动荡两国局势,中俄必须联合阻止美国扩张。

    “世界主要军事大国,正准备中东摊牌。”《美国思想家》17日称,中俄都反对单方面制裁伊朗,中国一名学者曾说“中国将毫不犹豫地保护伊朗,即便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上周俄驻北约代表罗戈津警告“伊朗是我们的邻国,如果伊朗卷入任何军事行动,将是对我们安全的直接威胁”,这就像门罗总统1823年宣布“门罗主义”,警告欧洲列强不要插手西半球事务,还像1962年肯尼迪总统在古巴导弹危机时的警告,“从古巴发射核导弹,对西半球的任何国家发动攻击,都将被视为苏联对美国的攻击,美国必然进行全面报复。”俄罗斯《真理报》说,如果战争打响,许多国家将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支持伊朗,中国已表示,如果美国或其他任何国家攻击伊朗,中国将立即采取措施回应(实际上中国没有这样的官方表态——编者注),至于莫斯科,国防部消息人士说,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军队已经动员起来应对可能的战争。俄罗斯明显会跟伊朗站在一边,不可能不卷入战争,如果发生冲突,俄罗斯可能与中国结成联盟。

    俄国防部下属的《国防》杂志总编科罗特琴科17日发表声明说,距离美国对伊朗开战可能“只剩下两周时间”。18日,德国《世界报》刊文称,在伊朗问题上“等待毫无裨益”,德黑兰一直在拖延时间,许多迹象表明,今年必将摊牌。由于本周美参联会主席邓普西计划访问以色列,引发外界对攻击伊朗的猜测。18日,以色列防长巴拉克声称攻击伊朗的决定“很遥远”,被追问“很遥远”是几个星期?还是几个月?

    “不共戴天。”美国《华尔街日报》18日报道伊朗威胁时如此评论。文章说,美国可能面临从伊朗境内发射的导弹,伊朗还可以从美国沿海发动袭击,德国二战时就曾这样计划。如果伊朗拥有核武器,它的使用门槛肯定很低,连艾森豪威尔和丘吉尔都考虑过在朝鲜使用核武,肯尼迪考虑过核打击苏联,威斯特摩兰将军考虑对北越动用核武。“我们如何能肯定伊朗是理性的,可以被遏制?”“既然可卡因都可以不受阻截地被偷运入美国,我们不能排除伊朗核武器出现在曼哈顿的可能性。”文章还说,伊朗将其15%的人口称为“烈士志愿者”,每次议会开会都会高喊“美国去死吧”,他们的总统宣称没有艺术“比烈士死亡的艺术更美”。

    曾任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的博尔顿17日在《今日美国报》上撰文说,在伊朗问题上,制裁不是答案,世界上遭受最严厉制裁的朝鲜在人民几近饥饿的情况下仍试爆核武器。暗杀、渗透破坏和计算机病毒,那些西方政治家宣称对伊朗产生了“某种作用”的措施实际上不过是“把娱乐活动化妆成了方案”。唯一的选择是以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打破伊朗核计划。任何称职的美国总统都应下令美国武装部队攻击和摧毁伊朗核设施,“当他们听话了,再让我们的飞行员回家”。

    美国媒体17日纷纷报道伊朗愿意“归还美国‘哨兵’无人机”的消息,但大都带着气恼的情绪,因为伊朗要还的是价值4美元的无人机塑料玩具,而非上月击落的真正的无人机。无人机模型上据称写了霍梅尼的名言“我们要把美国踩在脚下”,美国媒体称,这对美国是一种羞辱和嘲弄。

    只有中俄才能阻止战争?

    “只有俄罗斯和中国能够阻止战争。”德国《萨尔日报》18日如此评论。文章说,如果伊朗战争打响,北约各国虽然深陷债务危机,但也会助阵,现在只有俄中能阻止战争。俄罗斯已经迈出第一步,如果普京再次当选总统,这种反华盛顿的力量将更强大,中国则相对更加谨慎。“美国之音”报道说,历史上,当俄国强大且人口增长之时,克里姆林宫会反复派军进入伊朗北部,从19世纪80年代到二战结束,

    伊朗北部不是被俄军占领就是作为俄控制区。报道称,如今,俄罗斯人口奔向老龄化,规模萎缩,军力也不及苏联时期,苏联崩溃后,俄罗斯已经没足够资源在这一地区扮演活跃角色。随着世界瞩目霍尔木兹海峡的紧张,俄罗斯与伊朗的关系也备受关注,但这次,“将完全是外交上的”。美国肯塔基州新闻网自信地说,盟军的海空军已经准备好应对伊朗的非对称作战战术,即使伊朗击中盟军第一艘军舰,最终损失比例也将是750比1,伊朗海军将被完全摧毁。报道称,俄中将置身事外,它们得考虑自己未来。

    美国政论网站“沙龙”18日刊文说,对中国来说,伊朗关系到中国的最高国家安全,西方人似乎忘了,中国和波斯人生意往来将近两千年了。中国人已经拿下了一个大单开发伊朗最大的亚德瓦兰油田,中国的石油不少于15%由伊朗供应,从能源上讲,伊朗对中国的重要性比沙特对美国的重要性更大,美国只有11%的石油从沙特进口。美国《大西洋月刊》则认为,中国在中东的第一要务是避免出现战争,因为一旦出现战争,中国的石油供给将被中断,排在第二位的才是避免制裁伊朗。詹姆斯顿基金会专家施克认为,如果最终迫使中国在战争与制裁之间做选择,中国将选择后者。

    俄《晨报》18日说,如果占领伊朗,美国将在里海恢复霸权,这意味着俄罗斯将失去所有地区伙伴。届时阿塞拜疆可能加入北约,亚美尼亚将纳卡归还阿塞拜疆后也将加入北约。“美国之音”引述俄近东研究所专家萨塔诺维斯基的话说,伊朗如果发生内战,将导致300万难民逃往俄罗斯和阿塞拜疆。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则说,如果美伊开战,只要不产生亲西方的政权更迭,俄罗斯就可以“暗中获益”,作为俄外汇主要来源的油价会飙升,至少短期内会如此。另外,“最有可能的结果是,美国陷入另一场复杂、漫长的冲突,不能脱身,这对莫斯科是好事。”

    “美国和伊朗的敌对关系已经变成水与火的关系,彼此难以相容,战争的危险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为接近,早晚会有一仗。”埃及国际政治学者哈立德18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他称,中国和俄罗斯都在伊朗有着巨大的切身利益,不可能彻底妥协,完全扔掉这些利益。除非美国能在其他问题上与俄中进行利益平衡,补偿后者损失,但伊朗危机涉及石油、地缘政治多种元素,似乎很难找到“平衡点”。伦敦大学学者兰杰斯认为,中国最后态度如何,可能需要看俄罗斯的决定。

    《日本经济新闻》说,对伊朗的包围圈到底能紧到何种程度,主要关系国正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激烈外交竞赛。《每日新闻》称,鉴于美国将中伊视为敌人,中国对美国保持警惕和疑虑,不可能支持美国制裁伊朗。不过,迄今中俄仍在避免与美国公开为敌。

    制裁伊朗的联盟不牢靠

    美国彭博社18日抱怨,“在美国制裁之下印度仍旧购买伊朗的石油”。同一天的印度《先锋日报》则为印度的决定叫好。文章说,印度过去两次投票赞成制裁伊朗,而那两次印度本应该弃权,“没头脑地寻求与美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几乎完全让出了印度的国家利益”。报道还说,随着美国升级与伊朗的紧张,“整个世界应该站在德黑兰一边,联合国也决不能成为西方的侍女”。

    18日,《韩国时报》批评“美国选举政治玩弄对伊制裁”。报道说,美国与伊朗没有经济关系,韩国却不一样。韩国石油的10%从伊朗和中东进口,年贸易额达180亿美元。韩国一滴油都不生产,必须得考虑与伊朗交恶的后果。美国《华尔街日报》18日报道说,日本官员质疑经济制裁伊朗是否有效,日本外相还要美国将中印拉进制裁队伍。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学者史蒂芬斯18日在《金融时报》上撰文说,国际石油市场过于复杂,市场参与方太多,有太多掩盖交易的手段可以选择。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失败的石油禁运,从古巴、南非,到1990年后针对伊拉克的石油禁运莫不如此。

    法国《世界报》说,没有证据表明,美国尤其欧洲做好了在伊朗陷入长期军事行动的准备,它们都表示,禁运和追加制裁的目的是向伊朗施压,推动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问题是这种行动只能产生反面效果:俄中已明确表示不会买账,而大多数亚太国家不管如何表态,在禁运方面都绝不会热心,伊朗官方也会想方设法进行走私,结果最大的受害者是伊朗平民,而伊朗核计划如果真的存在军事用途,在这种情况下只会加速推进。文章讥讽道,一些美欧人士总以为“地球是平的”,一厢情愿推行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