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英雄徐良陈燕:我读《西游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7:58:23

我读《西游记》

(2011-07-30 10:18:28) 转载▼标签:

醉言

邓肖达

西游记

读后感

文学

古典

文化

分类: 醉墨亭                      

                                        我读《西游记》

    《西游记》中的故事永远是童年那些抹不去的梦。小时候,时常会梦想自己成为孙悟空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也会梦想自己像如来佛那样,法力无边;还会梦想自己会驾驭筋斗云,可以云游四海,想去哪里去哪里。那一个个美丽的梦想编织着一个纯真的童年。除了看《西游记》的影视作品外,以前还看过与其有关的连环画。而原著,如今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将它读完,真是相见恨晚呀。

   《西游记》的原著有着影视作品无法比拟的韵味。首先从写景上来说吧原著中对景物的描写可算一绝,很多地方写的真的好的不的了,特别是对花果山的描写,真是令人如临其境,心旷神怡。在写景这方面,一些景观的描写甚至要超过我最喜欢的《红楼梦》一书。《红楼梦》则是侧重于人物的有机结合和诗词曲赋的大量运用,在这点上是任何文学作品难以超越的。

   《西游记》的版本大多是100回本,而我读的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这本《西游记》却是101回本的。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确实是有101回本《西游记》的存在。因此在下文中我提到的回目可能要和您手中的《西游记》要错上一回,切莫见怪。

    此次读《西游记》我是边读边做笔记的,也做了一些有趣的统计。比如说:我统计的孙悟空在整本书中共变化成51种形象(仅供参考)。一次性变化最多的一次是大闹天宫和二郎神打斗时,那次变化的了7次(详见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示威降大圣)。其次是和牛魔王打斗时,共变化6次(详见第六十二回 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悟空三调芭蕉扇)。

   《西游记》可以让你学到的很多知识。比如一些神仙的名号和古文化常识,还可以学到一些为人处事的的道理。我们可以从唐僧西天取经可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你永远不知道珍惜;在《西游记》中,土地和山神是两个重要的配角,从中你可以明白为什么人们常说“县官不如现管”了;卷帘大将只是在蟠桃会上打碎一块玉玻璃就被送上了杀场,你就明白什么是“伴君如伴虎”了。当唐僧师徒四人到达西天时,如来的弟子向唐僧索要“人事”时,你就知道了为什么在如今社会你不送礼就办不成事的原因了

    不读西游,你就不知道唐僧有九个脚趾头(详见第九回 陈光蕊赴灾逢难江流僧复仇报本);不读西游,你就不知道三打白骨精那回其实孙悟空并没有画圈(详见第二十八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狠逐美猴王);不读西游,你就不知道孙悟空还会人工呼吸(详见第四十回 一粒金丹天上得三年故主世间生);不读西游,你就不知道唐僧也会说情话(详见第八十三回 姹女求阳 元神护道)。

   《西游记》在文学造诣上是很高的,当然其中也难落古典小说的一些俗套。就比如说书中大肆描写因果报应,早在明朝冯梦龙的“三言”中就见到很多。作者也有其用意,劝人向善,多积阴德,从这点上来说,也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洋洋洒洒的几十万字,其实在有些地方也是有疏漏之处的。当我读到第八十二回(镇海寺心猿知怪黑松林三众寻师)。原文中在有这样一段话:行者道:“人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时我感觉有点好笑,因为这首《悯农》诗的作者李绅生于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而取经的唐僧却卒于公元644年(另一说是公元664年)。这相差一百多年,难道悟空真会未卜先知,神猴的确挺“神”。若这个还可以将就说得通,那下面另一个网友提到的就难以说通了。《西游记》中明显提到取经的时间共经历14年(贞观十三年至贞观二十七年),而在历史上,李世民却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去世,其子李治继位,次年改号永徽。这压根就没有贞观二十七年一说呀。当然,这些小小的瑕疵并不影响其作品的伟大性,正所谓“圣者千虑,必有一失”嘛。我们把错误找出来并不是想去批判谁,只是想让大家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上能够更加严谨周密,尽量做到完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相对于我上面的提到的两个例子而言,现代的一些古装电视剧的台词更是漏洞百出,极为雷人。唐朝人能吟诵出宋朝人做的诗句,《封神榜》中还能出现孟子曰的低级错误。所以在此我建议当代做影视的导演和演员平时抽空多看一些书,尤其是文史类的书籍,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低级错误在以后的影视作品中出现。希望你们能对观众负责,以免误导了观众。

    但愿我的这些读《西游记》的心得能给您带来一些启发和受益,谢谢您的阅读,欢迎批评指正,学生不胜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