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人体油画作品:李大钊:把外蒙置于苏俄统治下 人民生活可能更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22:46:34

李大钊:把外蒙置于苏俄统治下 人民生活可能更好

2012年01月19日 08:44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袁南生

字号:T|T
117人参与 4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核心提示:此时,不但北京大学生上街示威,新闻机构对外交部大加鞭挞,李大钊也亲自找到顾维钧,对顾的立场表示愤慨,甚至说“把外蒙置于苏俄的统治之下,那里的人民有可能生活得更好”,孙中山也对顾的做法表示反对,到了最后,居然连以吴佩孚为首的各地军阀将领都发电报到外交部,指责顾维钧。

本文来源:《学习时报》2012年1月16日第12版,作者:袁南生,原题:《晚清以来的外交与新的心态》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革命与救亡成为中华民族两大历史性任务,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潮持续高涨,新的情况催生了两种新的国民心态。

一是革命心态。这一心态最基本的特征是将意识形态的异同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十月革命以后,苏俄为摆脱在国际上的孤立,急于与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1919年7月,苏俄政府以副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的名义发表了著名的《加拉罕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告放弃帝俄在中国因侵略而获得的一切特权。然而,1921年6月,苏军悍然侵入当时中国版图内的外蒙古,接着与外蒙古当局签订《苏蒙条约》,确认双方政府相互承认,苏军可以驻扎外蒙古,公然破坏中国领土的统一和完整。1922年8月,外交总长顾维钧对来访的苏俄副外交人民委员越飞表示,中苏建交的先决条件是苏军从外蒙古撤离。顾维钧的立场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奇怪的是,苏军侵入面积等于43个台湾、140个香港的外蒙古,国人舆论却并不站在顾维钧这一边,相反却要求北京政府“无条件与苏俄建交”。此时,不但北京大学生上街示威,新闻机构对外交部大加鞭挞,李大钊也亲自找到顾维钧,对顾的立场表示愤慨,甚至说“把外蒙置于苏俄的统治之下,那里的人民有可能生活得更好”,孙中山也对顾的做法表示反对,到了最后,居然连以吴佩孚为首的各地军阀将领都发电报到外交部,指责顾维钧。北京学生联合会致函顾维钧,警告他如不改变立场,赵家楼的故事就将重演。也就是威胁顾要用五四运动中火烧卖国贼曹汝霖家的办法来对付他。果然,一个寄给顾维钧的装有炸弹的包裹把家中的2名佣人炸伤。越飞接着会见孙中山,以此施压北京政府,与孙发表联合宣言,孙承认苏军在外蒙的军事存在。这使做对了事情的顾维钧处在难堪和脆弱的境地。国人受十月革命影响,从意识形态出发看待外蒙古事件,没有认识到苏俄对华宣言只是一种外交姿态,并没打算真正实行。革命心态影响下的国人对同样的事情,难免以意识形态划线,如对美军强奸沈崇事件,国人发出了雷霆万钧般的抗议,而对一桩桩苏军强奸中国妇女事件,则鲜有大规模抗议之声。

在革命心态影响下,人们惯于用“非红即白”、“非好即坏”、“非友即敌”的思维方式观察国际事务。先是树敌,然后寻友,最后才去谋事。不少人甚至以唯我独左、唯我独革的心态看待中外关系和国际关系,以致十年动乱中发生砸印度、缅甸、印尼的驻华使馆和火烧英国驻华代办处这类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件,同40多个已建交或半建交国家中的近30个国家发生外交纠纷。新形势下的革命心态仍不难发现,最常见的就是对中外关系抱先入为主的成见,武断地认定某个国家是我们的敌人;只要中国国内有风吹草动,就认为是某个国家在捣鬼。

二是受辱心态,也叫弱国心态、受害者心态。近代以来,中国成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军国主义侵略、扩张、掠夺的受害者。鸦片战争使中国沦落为一个备受“外来蛮夷欺凌的衰弱民族”,从一个在科学技术上独占鳌头、文化先进发达的国家,变成了在新兴科学技术面前无所适从、在文化发展上不知所措的国家。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中国国民心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挫伤。一些人在对外交往中老是持着怀疑的目光,担心对方是否有加害之意。如遇纠纷、争议,第一反应常常是“你有何歹意”,而不是理性地探究纠纷的根源,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受辱心态者,对别人的评论自然十分在意。别人说我好,就喜出望外,到处说“某某说我好了”,好像别人说我好,我的身价也就提高了;对别人的批评则不加分析,一概斥之为“反华”。胡锦涛主席在访问日本时的讲话中提出了如何对待仇恨的新思维,他说要牢记历史但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这话很有分量,值得深思。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人对此务必要有正确认识。要知道,中国几千年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GDP一直是世界第一,即使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其实也一直是个经济大国。《大国的兴衰》引用经济史学者贝罗克的统计,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宝座直到1890年才被美国抢去,此后,中国GDP仍长期保持世界第二、第三位。1890年,中国GDP约为日本的5倍,但中国军队却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这些年,中国发展了,国人越来越自豪,这很自然。但一些国人的心态开始浮躁起来,在对外态度上开始骄傲起来。网络论坛中的外交报复论调、国际赛场上国人的愤激情绪,伴随着中国GDP的增长和国际关注度的提高逐渐蔓延。还有的人以居高临下的眼光看待非洲、拉美的中小发展中国家,以为天下就中国一枝独秀,甚至误以为中小发展中国家的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需要我们去“解放”他们。弥漫在部分国人特别是某些中国官员之中的“虚骄之气”,确实令人担忧。连中国学界一些学人,也大谈特谈“中国的世纪”来刺激“暴发户心态”,诱使国人奔向民族主义狂热的火坑。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居盛思衰,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以谦虚的态度加强对外交往,与各国获得更多共同语言,促进相互合作,推进和谐世界建设。美国、日本等强国都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大国兴衰自有其规律,兴于忧患,衰于安乐,不能日子刚好过一点就忘乎所以。

(2011年第11期《同舟共进》袁南生)

.an{background-image:url(http://y0.ifengimg.com/mappa/2012/01/04/d519868d1480b47d3bf6dbe914995645.jpg);} 

相关新闻:

·李大钊之孙:永远学习祖父“一切为了人民”风范·李大钊之孙:祖父生活简朴 就义后家里物品只值一元钱·建党前后李大钊的报刊实践·日本友人眼中的李大钊张作霖抓李大钊压力大 张学良建议立即正法胡适批驳李大钊只谈主义却不管车夫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