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爱在何方好看吗:第十三章 科技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4:36:18

第十三章   科技创新

一、科技创新的概述(P359~)

1.科技创新的含义(P359)

(1)科学创新——通过科研活动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啬科学知识的总量,以及用新的知识通过实验去发展和创造新的应用。

(2)技术创新——使科学创新的知识形态,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并转化为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内在动力的活动。

2.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P360)  ——源与用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科学是知识形态的东西,属于社会的精神财富。它的根本职能是认识客观世界,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能不能”的问题。而技术是一种物化形态,属于实践领域。它的根本职能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和改造,完成“做什么”,“怎么做”的实际任务。

3.科技创新的内容(P360)

(1)材料创新  (2)产品创新 (3)工艺创新 (4)工具创新

4.科技创新的一般过程(P363~364)

(1)新思想的产生——科技创新的萌芽

(2)基础研究(基础科学)——科技创新活动的真正开始

(3)应用研究(应用科学)——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质阶段

(4)设计试制——小规模测试阶段

(5)制造(生产)——

(6)科技产品销售

5.科技创新的基本特点(P365~370)

(1)首创性        最本质的特点

(2)自主性  ①学术自主   ②学术自由

(3)开放性  不是所有科技创新都可以公开

科学技术保密制度

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三个等级

1.绝密级(1)国际领先,并且对国防建设或者经济建设具有特别重大影响的;(2)能够导致高新技术领域突破的;(3)能够整体反映国家防御和治安实力的。

2.机密级(1)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并且具有军事用途或者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2)能够局部反映国家防御和治安实力的;(3)我国独有、不受自然条件因素制约、能体现民族特色的精华,并且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显著的传统工艺。

3.秘密级(1)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并且与国外相比在主要技术方面具有优势,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较大的;(2)我国独有、受一定自然条件因素制约,并且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很大的传统工艺。

4)加速性(P367,参看P349

5)科技创新的高风险性

①创新成果价值量或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确定的

硅谷中平均大约九成的风险投资是不成功的,就充分表明了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高度风险性。

http://www.yout.cn/Lunwen/Lvsee_162767/

人们传统称谓的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经圣克拉拉至圣何塞近50公里的一条狭长地带,是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也是世界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现在硅谷已成为世界各国半导体工业聚集区的代名词。

②科技创新的失败率较高

“国际上技术创新的失败率一般高达80%左右。这是因为技术、环境等等的不确定性,导致技术创新特别是高新技术创新具有风险大的特点。”(P386

③科技创新存在着很大的竞争风险

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具有很强的风险性和不可确定性,要允许和宽容科技创新失败,关心和爱护在探索中受挫的科技人才,支持他们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山大学教授朱熹平等因彻底证明了国际数学界百年未破重大难题——庞加莱猜想,成为人们关注焦点。他对记者说:破解庞加莱猜想是一个希望与失望不断反复的过程,我和我的团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与失望,“我已经把失败看成常态,把成功当做偶然”。

http://www.njnews.cn/v/ca773936.htm

人们传统称谓的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经圣克拉拉至圣何塞近50公里的一条狭长地带,是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也是世界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它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目前它已有大大小小电子工业公司达10000家以上,所产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约占全美1/3和1/6。80年代后,生物、空间、海洋、通讯、能源材料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纷纷出现,该地区客观上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现在硅谷已成为世界各国半导体工业聚集区的代名词。

硅谷的高新科技日新月异,平均18个月就上一个新台阶,多年来,其经济持续繁荣,1999年硅谷的营业额达2500亿美元至3000亿美元左右。1998年硅谷人均年薪已达9.6万美元,1999年则已超过10万,美国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硅谷一年收入不下6万美元,比其他地区一般高出一二万美元。现在全世界人都知道,在硅谷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都是平常的事,即使亿万富翁也不是不可能的。

在硅谷,知识就是工作,知识就是财富,对于所有科技员工来说,除了完成每天的工作,知识更新也是一门必修课。为了跟上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人都不得不废寝忘食,每天的工作和学习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如稍有懈怠,明天就会有被淘汰的可能。

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目前在硅谷,集结着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达100万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的就有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达30多人。硅谷是美国青年心驰神往的圣地,也是世界各国留学生的竞技场和淘金场。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前不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清华、科大和北大理工类毕业生中的一半或早或迟的都出去了”,其中主要是走向美国,包括硅谷公司。美国《洛杉矶时报》撰稿人埃弗兰·伊里塔尼说:“如果你浏览一下硅谷公司的员工名单,就会发现无数的清华毕业生。他们是来美国寻求工程技术突破,在英特网领域大显身手或在科技上创业的数以千计的中国优秀科技人才的一部分。”实际上华人控制的硅谷公司现已达2000家以上,占硅谷公司的1/5,而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则越来越多。名闻中国的主要电视机厂家康佳公司和主要计算机公司联想集团都已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实验基地。

在硅谷,一般公司都实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营销三位一体的经营机制,高学历的专业科技人员往往占公司员工的80%以上。硅谷的科技人员大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佼佼者,他们不仅母语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也各有所异,所学专业和特长也不一样。如此一批科技专家聚在一起,必然思维活跃,互相切磋中很容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目前,硅谷高新技术公司的创立和资金投入方兴未艾,仍然呈现出发展的趋势。

自80年代后,世界各国有不少科技较发达地区,为了更快地促进地方经济,都试图建立起自己的硅谷,如美国波士顿的“第二硅谷”、“日本硅谷”、“韩国硅谷”等。中国也不例外,有北京中关村硅谷、上海浦东硅谷和广东深圳硅谷,我们浙江杭州也有一个“天堂硅谷”。但硅谷多了就不成其为“硅谷”了,美国有一个著名科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硅谷是不能复制的,硅谷只有一个。”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417646.html

6)现代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一体性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科技与经济是互相脱节的。科技的发展常落后于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或与其平等发展,以致到19世纪上半叶,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相互作用形式基本上还是“生产]技术]科学”的序列。20世纪以来,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仅是生产推动的结果,而且越来越走在生产的前面,成为推动生产的强大动力,从而改变了以前三者的运行关系,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运行过程,并逐步向三者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双向运行过程发展,从而使科技和经济日益一体化。

 

生产——→技术——→科学

科学——→技术——→生产

——→    ——→

科学      技术      生产

←——    ←——

 

(7)科技创新的实践性   社会生产实践是科技创新工作的起点和归宿。

①社会生产实践是科技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源泉和根本动力。

②生产实践的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充分的物质条件。

二、科技创新规律(370~372)  该部分内容与前后许多内容有交叉、重复

1.启示(好奇心)   好奇心——(发现)—→问题 ——(得到)—→启示

2.探索性

3.创新动力——来源于人类物质生产的需要和对利益的追求

4.创新阻力

(1)认识能力方面(2)社会制度方面(3)哲学、道德、法律等社会意识形态方面

5.科技创新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6.理性和直觉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见“思维的分类”)

7.怀疑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意义

三、科技创新的基本方面(P375~

1.科学观察与科技创新

(1)科学观察的含义(P375)

(2)科学观察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3)科学观察的原则(376~377)

①客观性原则  ②辩证性原则  ③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  ④反复性和持久性原则

(4)科学观察的局限性  3点(P377~378)

2.科学实验与科技创新

(1)科学实验的含义(P378)

(2)科学实验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3.逻辑思维与科技创新(P380~381)

(1)逻辑思维的含义(P380,参见P232~233,P304~305)

(2)逻辑思维的规律(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不是事物本身的规律,但它们又不是和客观现实毫无关系的纯粹的思维规律,它是客观事物规律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它是保证逻辑形式正确性所必须遵守的最起码的思维法则。遵守了这些规律,才能使思想具有确定性、一贯性、明确性和论证性;遵守这些逻辑规律,才能使我们的思维首尾一贯,保持同一和确定,从而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和论证有说服力。因此,它们是任何人进行思维活动(即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时都必须遵守的最起码的规律。

① 同一律

同一律的要求我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每一概念或判断必须保持同一性,亦即保持确定性。也就是说,所用的概念或判断:1.其内容必须明确,不能含混不清。2.其含义必须前后一致,不能前后不一。

违反同一律的表现:

在概念方面是: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无意识这样做叫混淆概念,有意识这样做叫偷换概念。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非集合概念),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直言三段论中的“四概念”错误便是因犯混淆或偷换概念的错误造成的。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中的“群众”属集合概念,“我是群众”中的“群众”属非集合概念。

判断方面:转移论题(跑题、离题、走题)或偷换论题。

老师:“这次课堂作文你为什么不交?”学生:“没有做。我写不出。”老师:“写不出就可以不写吗?”学生:“鲁迅不是说过‘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吗?”鲁迅说的“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是指人们在写作时如果没有生活,缺乏材料,形不成观点时就不要为写而写。这与老师布置学生练习作文,要求按时完成作业而学生不写不交是两回事。这个学生改变了鲁迅的原意,偷换了论题。

② 矛盾律(不矛盾律)

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互相矛盾、互相否定的概念、判断不能同时加以肯定。就概念方面而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概念指称同一个对象,否则就会出现矛盾。就判断方面而言,一个判断不能既断定某对象是什么,又断定它不是什么。即不能同时肯定具有矛盾关系或上反对关系的两个判断都是真的,必须确认其中有一个是假的。

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表现为“两可”而自相矛盾,思想前后抵触。具体表现:

在概念方面:用相矛盾或反对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反映同一对象;概念包含相互矛盾的内涵。“方圆脸”

在判断方面:同时肯定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上反对关系的判断。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出尔反尔,前后矛盾。例如: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难一》)卖矛和盾之人的两句话是自相矛盾的。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能同时存在,因之誉盾和誉矛两句话不可能都真。

某人进餐馆要了一份鱼,随即以鱼换鸡,吃完鸡起身便走。侍者叫住他:“先生,你吃的鸡还没有付钱。”“鸡吗?我是用鱼换的!”“那么你的鱼没给钱。”“鱼不是退还你了吗?”一份鱼要么退还(可以不付钱),要么换鸡(等于买下,应付钱)。同一份鱼,既是拿来换鸡,又同时退还了,这就违背矛盾律了。

注意:有的判断从语言表达上看是自相矛盾的,但因适用的对象或时间、条件不同,并不违反矛盾律。如:“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既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该判断(联合判断中的联主判断)包含的两个肢判断(“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真老虎”和“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纸老虎”)虽是在同一时间、对同一对象作出的,但它是不同的方面来揭示对象的属性,不属于违背矛盾律。

③ 排中律

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互相矛盾、互相否定的概念、判断不能同时加以否定,必须肯定其中一个为真。所谓排中,就是指排除涉及非此即彼时存在的第三种可能。

排中律主要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思想的明确性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才便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把握。在论证中,排中律是间接论证的逻辑根据。

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A、同时否定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含混其辞,游移不定,“两不可”(“无所断定”)

例如:“完成这项工程,有人说要追加预算,有人说不要追加预算。这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因为追加预算占用国家资金太多,而不追加预算这个工程建设又难以完成。”

B、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无可无不可,不明确表态。

例如,讨论有无鬼神时,有的说有,有的说无,有的则说:“信则有,不信则无”。第三种说法就是违背排中律的说法。

④ 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是思维要有论证性的逻辑基本规律。其内容是:在思维论证过程中,要确定一个判断为真,必须有充足理由。

充足理由律的要求是:理由必须真实;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逻辑联系,能必然推出判断;理由要充分。

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具体表现:

A、毫无理由(不成理由) “领导说行,不行也行,领导说不行,行也不行。”

* 论据的真实性靠论点来证明。

论点的真实性是靠论据来证明的。如果论据的真实性又要靠论点来证明,那么就等于什么也没有证明。这叫“循环论证”。在一个“循环论证”中,论点与论据可能都是真实的,所用的推理形式也可能是正确的。但它终究是在绕圈子,不能真正证明论点。

例如:一学生用圆规和直尺过直线外一点作了这条直线的垂直线后,老师问他:“为什么这两条直线是垂直的?”答:“因为它们相交成直角。”问:“为什么它们相交成直角?”答:“因为两条直线相垂直。”作图后,要证明这两条直线垂直,就要证明它们相交成直角,而要证明它们相交成直角,就要用三角形全等定理来说明,而不能用论点“这两条直线垂直”来证明。

“张老板,你的气色很不好呀!” 张老板:“因为我担心,我焦虑呀!”“你有什么好担心,好焦虑的?” 张老板:“因为我气色很不好呀!”(见一幅漫画)

B、理由虚假   如:

“阿弥陀佛,阿Q,你怎么跳进园里来偷萝卜!……啊呀!罪过呵,阿唷,阿弥陀佛!……” “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里来偷萝卜?”阿Q且看且走地说。 “现在……这不是?”老尼姑指着他的衣兜。 “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你……”(鲁迅:《阿Q正传》) Q话中隐含的论点是:“这萝卜不是你的”。论据是“只有能叫得它答应你的东西才是你的东西,你不能叫得它答应你。”这显然是强词夺理。(不合情理,违背常识)

旅客:“你们的火车总是晚点,这火车时刻表还有什么用?” 铁路职员:“如果火车总是正点,那我们的候车室还有什么用?”(《外国小幽默》) 铁路职员的回答隐含了这样一个推理:如果火车总是正点,那么我们的候车室就没有用;我们的候车室有用;所以,火车并不是总是正点。这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前提是虚假的,本是误推,却又虚张声势,不让于人,就显得滑稽可笑。

C、理由不足(论据不充分)

论证中,论点实质上是论据的逻辑结论,如果论据不充分,就推不出论点来。论据不充分的主要表现是以偏概全、把必要条件误作充分条件等。例如:

A)以偏概全的——把“部分”误作全体,把特称判断误作全称判断,这是以偏概全。如:

“他是被蒋介石枪毙的,他一定是革命者。”被蒋介石枪毙的不都是革命者,如山东军阀韩复榘。

“青年学生都是喜爱文体活动的。王小明是青年学生,所以他也喜爱文体活动。”青年学生并非都是喜爱文体活动的。这是把特称判断误作全称判断。

“这所学校的领导最近集中力量抓了智育,可见他们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智育只是其中之一。

鲁迅《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揭露一些旅行者与观察者以概全的错误:“一个旅行者走进了下野的有钱的大官的书斋,看见有很多很贵的砚石,便说中国是‘文雅的国度’;一个观察者到上海来一下,买几种猥亵的书和图画,再去寻寻奇怪的观览物事,便说中国是‘色情的国度’……”。

在进行选言推理时,要注意在一定范围内“穷尽一切可能性”的要求,否则结论也不可靠。如,A、B两班篮球比赛,不能因为A班没有战胜B班就断言B班得胜,还有可能是双方打平。

在进行完全归纳推理时,必须考察该类事物的所有对象,不能遗漏,否则结论不可靠,也有可能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B)把必要条件误作充分条件的,如:

“正是由于家教严格,戚继光长大后成为了一名震惊中外的军事家”

把“可能性”误作“必然性”。如:

又如《科学无世袭》所批判的,有人以居里夫人的女儿是科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匈牙利数学家亚•鲍耶(非欧几何的创始人之一)的父亲是著名数学教授,我国化学史专家张之高教授的儿子张滂是有机化学教授……证明“科学可以世袭”。其实,父母是科学家与儿女成为科学家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事实上,也有许多科学家的父母或儿女不是科学家。这也是以偏概全。

把相对性误作绝对性:即把在一定条件(时间、地点、基础等)下的真实判断当作无条件的真实判断。(教条主义)“刻舟求剑”

3)逻辑思维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5 P380~381

4.想象与科技创新(381~382)

(1)想象的含义(P381,参看P267,272~273)

(2)想象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 假说是人们以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为依据,对未知事物或规律性所作的假定性解释。

5.比较和类比与科技创新(P382~384)

1)比较和类比的含义

类比(Analogy)类比来自希腊文(analogos——相应的,对称的),是个体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类似。从认识心理学上说,类比就是对于两类不同的事物,在比较的基础上,找到、抓住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以此为依据,将关于一类事物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到另一类事物上去的思维活动。在认识中类比应用于提出假设的基础。可分为内容类比、形式类比、综合类比等。类比推理是在掌握一组给定事物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按这种关系从其他的具有各种关系的事物中找出这一组具有相同关系的事物的过程,是一种对关系的推理,往往可以获得科学的发现。联想的形式和现实化是类比推理的基础。对类比进行有目的指向性的探索是可能的,现在研究发现,类比推理能力一般具有以下3个特点:①跨度大,联系广,它由这类事物推断另一类事物,宇宙间任意两类事物之间几乎都可以推断。②灵活性高,可靠性低。类比推理灵活性非常高,可靠性较低。前提真,结论却容易出错。③探索性、创新性最强,类比法的结论不仅超出前提的范围,而且超出前提类别,推断跨度极大。

    类比推理Analogical Reasoning)从两个或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相似或相同的属性的事实出发,推出其中一个对象可能具有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已经具有的其他属性的思维过程。类比法是科学家建立科学假说的重要逻辑方法。类比的客观依据是对象之间的同一性。但事实上这一依据并不是十分可靠的,因为在相似或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因而类比结论具有或然性,类比只是一种推测。同时,在类比过程中通常只是注意到了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同性,而忽视对象之间的差异性。http://philosophy.cass.cn/facu/linxia/xincidian/j-q.htm

2)比较和类比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比较法在科技创新中的三大作用   3

② 类比法在科技创新中的四大作用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