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当兵的人原唱刘斌:终结健康流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02:26:37

终结健康流言

  我们的生活中总流传着一些关于健康的常识。这些常识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哪些是商家搞出来的噱头?哪些又是在口口相传中变形,被渐渐夸大的小常识?

  科学松鼠会成员、医学博士薄三郎运用专业知识,在《健康流言终结者》中为读者解读这些健康常识的来龙去脉,帮助你从纷繁复杂的伪常识中发现科学的健康常识。

  星期一是礼拜几?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周一大早风风火火去上班,那阵仗犹如兵临城下。遗憾的是,工作时却有如梦游,无精打采,注意力难以集中,毫无效率可言。人们理所应当的认为,这是周一综合征在发作而已。

  对很多人而言,周一综合征犹如上班的生理周期,固定且规律地横亘在每周一大清早。有研究称,周一无精打采是可以用生理学解释的:经过周末的精神与身体卸压,人体生物钟难以自律地从懒散状态回归工作步调,难以适应工作应激状态。

  10年前,《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苏格兰地区在星期一因冠状动脉心脏疾病死亡患者数量较其他时间增多。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研究者分析了各种因素也没找到合理解释。最后,作者认为这可能与周末的纵情豪饮不无关系,而周一大清早的工作应激可能也难辞其咎。

  数年前,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一项研究则称,周一清早会让人血压上升。研究者选取了175名志愿者,于监测他们一周七天的血压波动后发现了上述结果。有意思的是,血压上升主要表现在上班人群中。这意味着,很可能是工作应激导致了周一血压升高。美国CNN在报道上述研究发现时,非常直接地写到“周一清早,有害健康”。

  对大部分人而言,星期一综合征更像是一个心理学话题。人人皆知周一慵懒困顿,是周日闲散的过渡期,真正优质高效的工作请周二再说吧。也有人用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理论来予以解释。这种理论是说,动物在一系列有规律刺激作用下,经过多次反复与强化,大脑皮层能够相当巩固并建立一套与刺激相适应的功能活动,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换言之,周一总归是因慵懒而无心工作,周五总是因快乐而无心工作。

  低迷的星期一,很有可能传染给星期二。2009年,英国一项涉及3000名成年人的调查表明,稀里糊涂地“混过”星期一,将使星期二不得不面临“更严峻”的现实。首先,你必须完成周一拖延积留的很多工作;其次,你必须安排协调好整个一周的工作任务。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调查者在每周第二个工作日的上午压力最大,这种压力会持续到当天工作结束。此外,每星期二中午加班的可能性最大。

  每个周一,我为之工作的实验室总是静悄悄,很少有人安排动物实验,大家死鱼一般地坐在电脑前做点手头上的工作,粗心地查阅文献,要不就是上网查看最新世界杯消息。我打趣地向一位老师说:“嘿,周一综合征,对吧?”她耸耸肩,回复我道:“sadbuttrue.”转眼到周二,大家则开始争着霸占实验台,拼命工作。

  这个悲哀的事实真无法改变吗?我认为,我们终归可以做点什么。毫无疑问,周一工作低效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人们寄情于周末的彻底放松,很少顾及正常生理节律;其二,若周一工作并不急迫,在无需有价值的回报时,很多人都喜欢先敷衍一番。

  心理学家势必喜欢开出这样的处方:自律。《少有人走的路》由美国著名心理医生斯科特·佩克所著,被誉为美国出版史奇迹,它让我这个周一综合征患者明白了自律的道理。

  书中谈到,“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这一环,你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困难。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必须承认,这段话差点让我昏聩。反复把这段话咀嚼了很多遍,最后,我自感人生之中仿佛从来没有用心过。自律乃是让自己强大的不二法门。你看,我强逼自己每周一更新网上的一个专栏,正是对周一综合征的宣战。

  可学医的我又深知,凡事还是悠着点比较好。如果周一就是难以集中精力高效工作,倒也别过分强求。毕竟,周二、三、四还在前头等待着我们。今夕何夕,星期一到底是礼拜几呢?

  可乐“杀精”吗?

  2008年的“搞笑诺贝尔”奖特别引人关注,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化学奖”被授予一项大家十分关心的研究:可乐究竟能否杀精。事实上,“可乐杀精”是最有影响力的“都市传说”之一。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听过几次这个说法。

  可乐杀精的传闻几十年前便在中南美洲流传。人们相信:可乐中的碳酸能杀精,其中的糖分能“引爆”精子。摇晃过后,可乐便能被喷射至阴道深处,所以妇女在“嘿咻”过后,会用这一招来杀精避免怀孕(难道南美的可乐很便宜吗?)。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硬摇滚乐队TheFugs有一首叫做“可口可乐喷灌”的歌,说的就是这个。

  这的确是奇思妙想,但尚需要科学验证。1985年,美国哈佛医学院妇产科的三位医生(S.A.UmPierre,J.A.Hill,D.J.Ander—son)为验其真伪,便在实验室捣腾开来。他们向三只装有可乐的试管中加入冷冻的精子。经过观察,欣喜的结果出炉啦:精子数量减少,可乐能影响精子活力。相关结论以读者来信形式发表在当年11月21日刊出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此论断一出,顿起轩然大波。两年后,台北荣民总医院的洪传岳在看到这篇论文后,决定用更缜密的实验去验证。他用了2种品牌5种不同配方的可乐:可口可乐中的经典型、新型、无咖啡因型、健怡型,还有百事可乐。通过跨膜迁移实验方法,将混有精子的可乐滴在薄膜上(能允许精子通过),薄膜下方放置生理盐水。一小时后,他们观察到:至少七成精子活力依旧,能成功穿越薄膜,不会被可乐杀死。这份刊登在《人体毒物学》杂志上的研究推翻了美国学者的观点。换言之,为求避孕,在房事后用可乐冲洗阴道,不但没法达到目的,还容易引起生殖器感染。

  作为碳酸型饮料的一种,可乐中还会添加焦糖、色素等其他成分。当然,它还含有那不到1%的由某些神秘物质组成的保密配方。据称,这配方已保密逾百年,但2000年欧洲食品科学研究院透露,神秘物质包括野豌豆、生姜、含羞草、桔子树叶、古柯叶、桂树和香子兰皮等的提炼物、过滤物和染料。正是它们,让可乐口味独具一格。而在相关配料中,咖啡因尤其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所以又有传闻说,可乐中的咖啡因成分具有杀精作用,不可多喝。

  这是真的吗?

  2003年,在美国生殖医学年会上,来自巴西的法比奥·帕斯卡鲁图对750名男同胞进行研究后提出,喝咖啡男性的精子活动度反而更好。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就是咖啡因。但美国亦有学者认为,每天饮用三杯咖啡就会影响男子的生育能力。结论莫衷一是,目前仍无确切公论。

  此外,千万别小瞧精子。它在有用武之地时绝对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正常精子在阴道内能活半天,在子宫、输卵管里是2天半,而在宫颈内则最长能达8天。不过,若是被排除体外,它只能做半小时的短命鬼了,若把它冻至零下十度,则又能活个三天。

  面对传闻时,科学精神是不可少的。以讹传讹的“喝可乐会杀精,男青年需谨慎”,你完全可以无视之。 
 
  一定要睡足7小时吗?

  我们的身体不是笔记本电脑,可以随时开关机。无论你如何压榨或透支生命,一生时光的1/3仍将花在呼呼大睡上,一个人只要连续五天不睡就可能危及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讲,睡眠甚至可以被称为人生头等大事。

  ●睡眠何为?

  “人为什么要睡眠,为什么人不能像计算机或机器人,可以随时开机保持高效工作?”很多高级白领和工作狂都念叨过这样的问题,事实上,就连电影《WALL-E》里的机器人瓦力都会日落而息,否则次日就会电力不足,显得毫无精神。对人而言,其实谁也无法完全表述清楚睡眠到底有多重要。你只需要知道,几乎所有动物都要睡眠,不能睡眠甚至有致命之虞。

  许多关于睡眠的研究都认为,睡眠是一种有益于大脑的重要行为。它是维持高度生理功能的适应行为,是生物保持良好防御技术所必需的状态。换言之,睡眠是为了更好地清醒:充足甜美的睡眠能让睡醒后的大脑更加高效。

  科学家对人类需要睡眠的解释中,认可度最高、最经典的便是生物钟理论,即在全天24小时内,生理机制决定人体在生活上呈现周期性活动——睡眠、进食、工作、排泄等,都有一定的顺序。比如,睡眠的时间表通常是晚上十一点至清晨六点。

  另一种被科学家广泛认可的睡眠理论对女性格外受用,叫做恢复论与保养论。恢复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生理上,睡眠能补回白天工作生活的精力消耗,就像人必须吃饭和水;心理上,睡眠能帮助完成清醒时还未结束的心理活动,如信息的处理等。保养论则是恢复论的补充。换句话说,睡眠犹如按下电脑的休眠键,能避免身体过度疲劳,更好保存精力,维护身心健康。

  人处于睡眠状态时,身体会进行一系列维持免疫功能和人体生理所必须的重要新陈代谢活动,如蛋白质合成、细胞分裂和生长激素分泌等,脑细胞得以修整,精力得以充分恢复,所有身体的机能活动下降,呼吸缓慢平稳,心率、血压降低,脑电波速度变慢,波幅变大,生长激素分泌达到高峰,免疫物质产生也最多。

  ●健康新杀手

  睡眠节律的紊乱会让白天工作和精神受到严重影响,长此以往更会导致严重的生理与心理问题,比如,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质量不高,会延缓疾病康复周期,甚至引发焦虑和抑郁。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睡眠过多、睡眠异常等。美国有医学研究结果显示,成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一在一生中曾受睡眠障碍的困扰,而在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是失眠。两年前就有一份源自上海的报告显示:失眠者已经占市民总数15%以上,其中56%为女性,大多为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且这个数字正呈日益上升趋势。

  也有医学专家做过统计,失眠已成为神经科门诊的第二大疾病。失眠者中很多都是从事IT、管理或新闻等高强度脑力劳动的女性,这些人往往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压力过大等原因,长年饱受失眠困扰。

  ●潜伏的危机

  睡眠障碍变得这么普遍,只能算是人们在现代生活方式中自讨苦吃的一种。身边诱惑太多,资讯和娱乐越来越发达的时代,城市的夜晚有如白昼,凌晨才上床睡觉成为家常便饭。对睡眠而言,最大的悲哀是“当天睡,当天起。”不少人都要到凌晨1~3点间才能睡着,早上醒来虽然看上去也可以精力充沛,但节奏却比常人落后3小时以上。医学上讲,这是睡眠时间推迟综合征的表现。其主要特征在于:入睡和醒来时间比期望的要晚;入睡时并无困难,睡眠时间长度与正常人也几乎相同,但就是不能在自己期望的时间醒来。

  至于职场女性,更像两头烧的蜡烛——身担工作与家庭压力,发生睡眠障碍的情况更为常见。有医学研究者如此感叹:“女性可能是地球上睡眠被剥夺最多的生物。”而她们发生睡眠障碍的原因也更为复杂,最明显的是,女性睡眠质量的好坏有时会受到月经、怀孕、分娩和激素分泌变化的影响,在这些不同的生理阶段,睡眠障碍的发生几率更高。另外,女性比男性进入和保持深睡眠的难度几乎高一倍,这意味着,女性平均每天所需睡眠时间至少比男性多15分钟才能满足次日脑力和体力能量需求。

  ●睡多久?

  大部分人需要的睡眠时间约为每天7~8小时,平均7.5小时。不久前,芬兰国家健康与福利研究所对睡眠障碍和失眠的研究显示,每晚保证7~8小时睡眠的人在认知能力测试中得到的分数最高,而每晚睡眠超过9小时或只有6小时的人所得分数较低。

  这么看来,睡得太多和睡得过少一样,都不是好事。不过,这也并不表示所有人都得睡足7小时,事实上,睡眠从来都是因人而异的。对人到底睡多久才合适的问题,科学家也不能做出确切而统一的回答。

  至于你是做早起的公鸡还是夜猫子,也不是一概而论的,这很可能决定于每个人具体的生物钟,所以想要睡眠甜美,需要把握和调整自己睡眠周期,因为没有别人会比你更清楚自己在这方面的状况。

  ●找回缺失的睡眠

  曾有人总结出女性白领睡眠十大恶习,分别是睡前生气、饱餐、饮茶、剧烈运动、过度思虑、强迫入睡、习惯赖床、被子蒙头、张口呼吸、对着风睡。如果你正好有这些恶习,那就需要认真阅读下面的注意事项部分,从现在开始,下决心与恶习说再见,全身心培养科学睡眠的好习惯。

  1. 66天养睡眠

  首先,你需熟知习惯的强大力量。习惯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与对环境的适应。换句话说,当人们不带明确目的去做一件事,而非刻意地思考与盘算时,习惯就已养成。

  2009年7月,英国伦敦大学菲利帕·兰利教授在《欧洲社会心理学杂志》发表报告称:“我们发现对大多数人而言,在经过66天的坚持之后就会养成一种习惯。在开始培养某种习惯时,计划非常重要,即使在行动前几分钟去制定计划也是有百利无一害;好习惯养成要靠环境和计划的影响。”

  这一结论完全适用于睡眠!那么,就从今天开始,针对性地改变之前的不良习惯,并将它坚持下去,如果你有躺在床上思考的习惯,那就开始每晚做一个清空大脑的练习;如果你喜欢熬夜,那就从现在起,争取晚上10点开始洗漱,10点半前准时上床,11点前入睡。如果必须熬夜赶工作,早上也别赖床。设置闹钟在清晨6点时把自己叫醒,6点半前起床,做早餐、稍加运动。为了睡眠这一件健康大事,请将这一计划坚持66天……万事开头难,但是不要再找借口了,就从这里开始优质睡眠的回归之路。

  2. 拒绝光污染

  “灯光是一种毒品。滥用灯光就是危害健康。”美国德克萨斯健康科学中心内分泌学家鲁塞尔·雷特曾这样说。作为褪黑激素研究专家,他发现夜间睡眠时照在视网膜上的灯光,会抑制褪黑激素生成。而夜间照明的增多则会影响人的生理节律,让人难以入睡,也会直接影响次日工作效率。

  恼人的是,人类依赖这个有光的世界。彻底杜绝光污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我们能尽可能地降低光污染的危害。德国有项调查显示,2/3以上人士认为“人工白昼”影响健康,84%反映干扰睡眠。

  降低光污染危害的直接办法就是选对合适的灯具,白炽灯、卤钨灯是健康专家们的推荐。桌上的台灯则最好装上遮光性好的灯罩,避免光线直接照射和刺激眼睛。卧房装修上,用光也应选择以温馨幽暗为主,合理分布光源,照射方向、强弱要合适。这些看似与睡眠不太相干的事情,却是帮助建立良好睡眠的长远之计。

  3. 分床而治

  当松软大床的另一边躺着你的伴侣时,往往会影响双方的睡眠质量。这一论调绝非拆夫妻恩爱的台,英国的科学家可以为此作证。

  英国睡眠专家尼尔·斯坦利博士已经确认,翻身、打鼾、磨牙等行为将会干扰另一半的睡眠。也有研究数据表明,同床共枕的夫妻要比分床睡的夫妻所遭到的睡眠干扰多50%。

  换句话说,睡眠本身就是私事一件,没人能与他人分享睡眠。如果两个人的睡眠质量都不错,那大可不必把这个研究结果放在心上,但如果已经有一人睡眠质量较差,那么就应该分床而睡,为了健康着想,不应一味忍耐。

  杰克逊得了白癜风?

  这位曾唱着“Black or White”的流行音乐之王离开我们已经有一段时日了,但他留给世人的种种话题却依然如昨天。比如,作为黑人歌手却有着一张貌似洁白的脸庞,有人怀疑他做了脸部漂白,有人则认为那是白癜风。

  真实是怎样的?争论从来未曾停止过。

  ● 杰克逊就是白癜风

  从杰克逊现有的网络照片和报道来看,他正是一名白癜风患者。事实上,杰克逊早在1986年就被诊断为白癜风。直到7年后,在奥普拉的90分钟访谈上他才首度承认:未进行过皮肤漂白,的确只是白癜风。

  作为皮肤病三大顽症之一,白癜风是种常见多发病。这个星球上,有近2%的人受其困扰,各色人种、民族概莫能外,甚至连马和宠物狗都有可能患上。按照定义,白癜风是以皮肤色素脱失为特征的皮肤疾病。在某些致病因子(化学及重金属毒物)或精神创伤等因素作用下,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紊乱,从而引起自体色素细胞损伤。其结果是形成局限性的白斑,这就是白癜风。简言之,白癜风会使皮肤掉色。

  全世界白癜风的发病率约为1~2%,中国大约在1%左右。研究发现,深色皮肤的人更容易得白癜风:黑种人、黄种人等整体发病率略高。如印度白癜风发病率达4%,日本为2%(难道与工作压力应激有关?),美国白种人则低于1%(缺乏黑人数据)。在发病年龄上,从初生婴儿到年迈老人都能发病,但以6-25岁为高峰期。

  ● 我与杰克逊有瓜葛

  的确,我与杰克逊有些瓜葛:我的家人Z就有白癜风;在这事上,Z与杰克逊有共同点。所以,我与杰克逊勉强还能炒出点关系来。

  与Z每次相见,他都向我提及皮肤的变化。的确,我第一次看到他鼻梁上出现了指甲大的小白斑时,当场就震惊了。他说:身上,特别是腰部更明显。我虽然学医,但也不忍多看。

  他说,白癜风的最大坏处是让人不能太抛头露面。在餐厅做前厅主管的他还曾主动提出换到厨房工作。Z脸上泛起了形状大小不一的白斑,被我戏称为小花奶牛。他没生气,只是有些无奈。这种不痛不痒的疾病有点像不规则脱色的衬衫。虽然穿上去依然舒适,但影响别人观感。毕竟,谁脸上出现块状白斑都会让其他人感到不愉快。

  事实上,人们对白癜风甚至所有的皮肤病都不甚了解。皮肤任何疮包、颜色的变化在观感上都是比较骇人的。一提到皮肤病,人们就自然想到“皮肤性病科”。人们害怕白癜风像很多性疾病一样会传染。其实,这种担心是毫无依据的。要知道,白癜风绝非传染病,不是由病毒或细菌的入侵所引起的,也不具备传染性疾病的任何特点,自然不会传染给别人。

  ● 求医问药多无良解

  为Z求医问药自然是我的份内事。每隔一段时间,他会告诉我某个秘方或网址,让我验证真伪。那些制作精良、招牌响亮的各色网站上挂满了成功治疗白癜风的案例。

  实际上,他们基本都是在忽悠你。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医学上尚未找到白癜风的确切病因。现在学界认为白癜风可能与环境食品污染、饮食习惯、精神因素都有密切关系。换句话说,各种针对上述原因的疗法都算治疗策略。

  Z找出了一本古旧的小册子,上面提到“沙苑蒺藜炒猪肝”的方子;他还吃大量的黑芝麻,拒食任何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这样的方法,我不反对,因为这样至少不会对身体造成大伤害。苦行僧般的生活又佐以各色药物,他的白斑总算没再扩大,于他而言也算是一种慰藉吧。

  ● Z的潜在隐忧

  Z特关心白癜风是否会遗传,这关系到他可爱的儿子。我让他不要担心。首先,担心是没用的。若某种疾病写在你的基因密码里,你的担心并不会延宕或阻止疾病发生。其次,白癜风是否会遗传,目前仍存争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有近1/3的白癜风患者家族成员中曾患此病。比如迈克尔·杰克逊的姐姐拉脱亚杰克逊也被报道患有白癜风。但研究发现,白癜风并非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可能属多因子遗传模式。总之,白癜风的遗传方面研究,目前的证据积累尚为不足。

  另外他担心的是自己是否更容易发生皮肤癌,向我讨教预防策略。我说,白癜风与皮肤癌的关系好比驴唇和马嘴。人们的这种担心其实是把两种疾病生拉硬套地扯上关系。要知道,他们的疾病机理是不同的。白癜风仅是色素障碍性皮肤病一种,仅是皮肤色素的脱失;皮肤癌这种恶性肿瘤,与长期暴露于紫外线有关。换言之,他们在疾病定义、发病原因和症状表现上都无共通之处。这意味着,患有白癜风不会更容易发生皮肤癌。那些喜欢日光浴、暴露过多紫外线的人才应该当心呢。

  ● 能治愈吗?

  这是让所有皮肤科医生头疼的问题。

  首先,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百分百治愈白癜风。如果有的话,杰克逊出门早就不用遮遮掩掩了。过分夸大疗效的产品多出现在报纸整版广告和网页上,忽悠没商量。其次,白癜风的治疗是“多线程任务”:治疗措施、医患配合、患者心态都要到位。

  先说说常见疗法。紫外线(日光)照射这种方法,目的很明确,就是增加色素细胞的光敏性,促进色素细胞制造黑色素。这种最传统的治疗方法近来被认为无益。原因是,过量紫外线能对人体造成损伤,白癜风后人体对紫外线的抵御能力会明显下降。

  那为何不吃黑色素,吃啥补啥嘛!关键是,富含黑色素的食物在体内是不能直接补充到前线——色素细胞里的。要想让色素细胞工作,只能靠其自身调节,诸如补充黑色素之类的外力干预,效果并不好。实际上,白癜风时色素细胞已经歇菜,很难再调动起它的工作情绪。

  临床上常用的方法还有免疫调节、补充微量元素等。前者有一定作用,但治疗效果并不稳定;后者则为许多保健品提供了市场。中医疗法更是多种多样,如补骨脂等。

  移植一块好的皮肤怎么样呢?这个idea1964年就被美国人Kiistala研究过了。简言之,就是将正常皮肤表层取下,移植到白斑区一“盖”了事。经过四十余年发展,这种方法取得了治疗效果,但还需配合药物治疗,并有手术治疗时机的限定。

  ● 总是,去安慰

  对于Z脸上的白斑,我非常宽容,比对我的一口烂牙还宽容。毕竟,他只是稍显难看了点,但不会传染、不影响食欲、也不会癌变。更何况,他的心态已经好转,钱也没少赚,白斑也没扩大的趋势了。

  作为一种与精神因素有关的疾病,心态还是重要的。但我们面前,却常存在两种声音。第一种,白癜风完全可治愈。这种态势,常误导人毫不在乎病情,以至于耽误治疗或者乱用药物,从而导致效果不佳,加重病情。第二种,白癜风是“不治之症”,白癜风的治疗“艰巨而漫长”,在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有可能半年都看不到白斑缩小的迹象,从而患者不顾病情,一味否定治疗。

  的确,很多疾病的治疗总难获得让你满意的效果。写到这儿,我想起了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他在1910年最后一次医学演讲的题目是“乐观在医学上的价值”。我想,对待疾病的态度恰如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白癜风这样的顽疾,你也该顽固坚守并乐观向上。我所提到的Z,现已跳到另一家餐厅,还是前厅主管,鼻梁、下颌角的白斑虽还在,但已没人关注。毕竟,人是多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