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当兵的人部队合唱:网民热议中国教育:教育的目的不只为上大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05:30:19
网民热议中国教育:教育的目的不只为上大学 
    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选派了95名乡村教师赴英国学习,他们惊讶地看到,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表现出这样的姿态:双膝跪在学生的课桌前,以一种平等而非高出一头的姿势与他们交流;帅气的男教师,嘴上叼着电子笔,一屁股坐在学生的书桌上,晃动他修长的腿,微笑地看着孩子们交头接耳;一名化学老师,看起来更像面点师,系着围裙,头顶高而尖的白帽子,上面用英文写着“我是魔术师”,在实验室里走来走去,指导学生们如何把一枚枚银色的硬币炼出金子般的颜色……从英国归来,他们反思:教育的目的,不只为上大学。

  应试教育就像一剂鸦片

  钱报网网友百文不如一剑:应试教育就像一剂鸦片,人们都知道它不好,但又摆脱不了这种瘾,所以宁可在它的指挥棒下转,也不愿挣脱出来。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其实很简单,使用鸦片是慢性自杀,而不使用鸦片就等于立即自杀,相比之下还是坚持应试教育能让人活得更好也更久一点,而拒绝应试教育就会死在眼前,在这种情势下,我们会做怎样的选择呢?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要我们的教育有质的改变,不砸烂应试这根指挥棒是绝对不行的。

  钱报网网友孙维国:老师们想这样吗?事实并非如此,我有两个亲戚在中学当老师,他们说,自己也想“个性化教学”,以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呆板教育方式,可在分数至上的现实面前,如果改变导致学生成绩下降,来自学校、家长、乃至社会上的各种压力便纷至沓来,作为一名教师,实难承受如此大的压力。同样,在英国感受“个性化教育”理念的湖北省95名乡村教师,想要复制英国的教育模式,一样会面对“分数至上”的各方压力,最终结果只有一个,选择向现实妥协。可见,我们最缺的不是“英国式”教育理念,也不是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的教师而是“分数至上”的现实强势阻击,只有彻底改变“分数至上”的教育体制,才能有“95名乡村教师”发挥才华的广阔舞台,否则,在“分数至上”的强势阻击面前,任何先进“个性化教学”理念在付诸实践时,都会被无情扼杀。

  教育应多关注人的发展

  钱报网网友天水一滴:英国教育模式固然有自己特点,但不一定适合我们。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素质教育绝不只是个时髦的幌子,现在的素质教育过于偏重形式,而忽视了一些最本质的东西,比如回归传统和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多玩,多接触大自然,多动手,掌握生存发展的技能等。我们现在大量关注课本和教学的变革,其实课本外的变革更需要关注,因为课本只是素质的一个方面知识,而素质的另一半内容应该是人的发展。

  钱报网网友赵应昆: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提出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生活应当是教育价值的核心,“完满生活”不仅有物质条件,还包括培养即成长,成长就是目的。反观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片面追求智育发展而忽视德育教育及品格塑造的倾向,使得教育严重背离了当初的目的。教育不是一个事物,而是一个永远无止境的过程。如果教育只是重复着“不求回报”的无效教育,还在不计成本地重复生产着不为学生素质所需的“产品”,那么,就很难回归到教育价值的轨道上来。

  激动和感动过后,别一动不动

  钱报网网友殷光:我没有机会去国外学习,但是,我去年接受了几位德国老师的培训,眼界大开,耳目一新,我真正体验到了现代教育的真谛应该是让人快乐成长,而不是让人痛苦成长,回来后,我大胆进行教育改革,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走上讲台,学生的创造,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潜力,让我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学习完全可以快乐起来,为什么我们还要让学生痛苦的学习呢?学生用三句半解释《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用时空穿越解读难懂的《国殇》,相信我们学生的潜力吧,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会给你一个精彩。

  钱报网网友李建波:时下,出国学习到外地参观成为一些校长、教师学习的不二法门的选择,可是大多数参观者是看看很激动,想想很感动,回来一动不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应试教育不弱化,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改变,这样的反思只有观赏价值,徒有精神振奋的份了。去年6月1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山西新绛县推行“只上半天课”课改,校长宁致义说,这套东西不是去国外参观学习时学回来的:“我从来没有出过国,只是在践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愿在教育改革上有更多的践行者,哪怕是失败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