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家协会李华民:年韵~春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00:52:10
        从前两年开始,大年三十晚上的春节联欢晚会就成了各路媒体各个专家临近春节最热闹的争论焦点。

        要不要继续办下去?怎么办才能拢住全国十三亿民众的心?是不是真的到了该取消的时候?争论纷纷,正反两方的意见各执己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热闹过后,仍是照常备战。

       而春晚则成了公众眼里“一致”认定的鸡肋。没有它,就像宴会上缺少了酒水,春节会缺少了重要的滋味;而继续存在,则成了许多人眼里的多余——那么多的春节活动,百十个台的电视节目,谁还看春晚?

       而我要说,我会看春晚。并且雷打不动。

 

       印象中,春晚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那时的春晚可谓是春节期间的一道美餐。虽然当时的经济条件有限,晚会场面布置的很简单,演员的化妆以及服装都相当普通,但是,晚会那种快乐却是人人共享的。大年三十晚上,一家家团圆了的家庭围坐在电视机旁(最初的那些年,电视机还没有普及到每家每户,往往都是搬着小板凳到别人家或是马路边的露天窗口进行观看)那种热闹的气氛,很是相互感染。大家常常会因为晚会上的某个节目开怀大笑,也会因为某个演员的动情表演热泪盈眶。也正是在这种氛围中,我们学会了《我的中国心》《故乡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难忘今宵》等等感人肺腑的歌曲,认识了倪萍、赵忠祥、费翔、李谷一、齐秦、谢丽丝、王洁实、姜昆、李文华、马季、赵丽蓉等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记住了《宇宙牌香烟》《虎口脱险》《逗你玩》《钓鱼》等等寓意深刻令人捧腹的著名相声,一场晚会未等到结束,晚会上的经典台词和精妙唱段就已经在大街小巷流传,待到次日凌晨,这些著名的段落以及它的演绎者就会成为全国上下久经传诵的奇谈。

       后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大步发展,电视得到了家庭普及,再以后,黑白电视被彩电所替代,而彩电的尺寸也在很快进行着更新换代,电视机的尺寸越来越大,电视机的厚度越来越薄,电视的画面越来越清晰美观。而看电视的心情却随之发生了变化,眼光越来越挑剔,需求越来越高,于是就有了社会上的争论。

       从春晚的第一期到现在,已经经过了近三十年的时间。也正是这三十年的春晚伴着我们度过了一个个难忘的不眠之夜。喜欢看春晚,不只喜欢春晚的精彩节目,更是喜欢享受那一份浓浓的春节气氛。这种气氛,是团圆,是喜庆,是祥和,是快乐,也是绵绵的祝福。

       大年三十,晚八点,我们仍会相聚在银屏前,分享除夕,分享春晚,分享新年的钟声。那些对春晚颇有微词的什么专家们,尽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高雅,就让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仍然享受这种平庸而甜蜜的快乐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