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缩写300字:荀子应用注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7:08:07
1、社会行为规范的产生,是为了普通百姓都能生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热     【字体:小大】
【原文】大略。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天子外屏1,诸侯内屏,礼也。外屏,不欲见外也;内屏,不欲见内也。
诸侯召其臣,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诗》2曰:“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天子召诸侯,诸侯辇舆就马,礼也。《诗》3曰:“我出我舆,于彼牧4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天子山冕5,诸侯玄冠,大夫裨6冕,士韦7弁8,礼也。
天子御珽9,诸侯御荼10,大夫服笏11,礼也。
天子雕弓,诸侯彤弓,大夫黑弓,礼也。
诸侯相见,卿为介,以其教士毕行,使仁居守。
聘12人以珪13,问士以壁,召人以瑗14,绝人以玦15,反绝以环。
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
《聘礼》志曰:“币16厚则伤德,财侈则殄17礼。”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诗》曰:“物其旨18矣,唯其偕19矣。”不时宜,不敬交,不欢欣,虽旨,非礼也。
水行者表20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也,先王以礼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去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
舜曰:“维予从欲而治。”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
【注释】1.屏:《荀子·大路》“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吕氏春秋·贵直》“其社盖于周之屏。”《说文》“屏,屏蔽也。”这里用为照壁之意。
2.《诗经》:指《诗·齐风·东方未明》。
3.《诗经》:指《诗·小雅·出车》。
4.牧:《诗·小雅·出车》:“我出我车,于彼牧矣。”《周礼·大宰》:“而建其牧。”《周礼·大宗伯》:“八命作牧。”《荀子·成相》:“请牧基,贤者思。”《礼记·曲礼》:“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这里用为统治、主管之意。
5.冕:《左传·哀公十五年》:“服冕乘轩。”《论语·泰伯》:“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庄子·胠箧》:“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荀子·富国》:“故天子袾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淮南子·主术训》:“古之王者,冕而前旒。”《说文》:“冕,大夫以上冠也。”这里用为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之意。
6.裨:(pi皮)《仪礼·觐礼》:“侯氏裨冕。”《礼记·乐记》:“裨冕鴵搢笏。”《礼记·玉藻》:“裨冕以朝。”《荀子·富国》:“大夫裨冕,士皮弁服。”《说文》:“裨,衣别也。”古代诸侯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时所穿冕服的通称。与衮冕或上一等冕服相对而言。
7.韦:《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乘韦先牛十二。”《周礼·司服》:“凡兵事韦弁服。”《国语·晋语》:“韦藩木楗以过于朝。”《字林》:“韦,柔皮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兽皮之韦可以束枉。戾相违背,故借以为皮韦。”按:熟曰韦,生曰革。这里用为熟皮,去毛熟治的皮革之意。
8.弁:(bian便)古时的一种官帽,通常配礼服用。吉礼之服用冕。赤黑色布做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后泛指帽子。《书·金縢》:“王与大夫尽弁。”《诗·曹风·鳲鸠》:“其带伊丝,其弁伊骐。”《诗·小雅·小弁》:“弁彼鸒斯,归飞提提。”《诗·小雅·頍弁》:“有頍者弁,实维伊何。”《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不说弁而死于崔氏。”《仪礼·士冠礼》:“皮弁。”《周礼·弁师》注:“弁者,古冠之大称。委貌缁布曰冠。”《荀子·富国》:“大夫裨冕,士皮弁服。”《说文》:“覍,冠也。周曰覍,殷曰吁,夏曰收。”《广韵》:“弁,周冠名。”这里泛指为礼帽之意。
9.珽:(tǐng挺)《礼记·玉藻》:“天子搢珽方正于天下也。即考工玉人之大圭。”《说文》:“珽,大圭,长三尺。抒上,终葵首。”古代天子所持的玉笏,其形制因时而异。这里用为大圭之意。
10.荼:(shū苏)《礼记·玉藻》:“天子搢珽,方正于天下也。诸侯荼,前诎后直,让于天子也。”这里用为古朝会时所执玉板之意。
11.笏:(hu户)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说文》:“笏,礼玉藻。笏天子以球王,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这里用为笏板之意。
12.聘:《诗·小雅·采薇》:“靡使归聘。”《周礼·大行人》:“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周礼·占梦》:“季冬聘王梦。”《尔雅》:“聘,问也。”《礼记·曲礼》:“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后汉书·冯衍传》:“聘申叔于陈蔡兮。”《说文》:“聘,访也。”这里用为访问、探问之意。
13.珪:(gui规)同“圭”。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诗·大雅·卷阿》:“颙颙卬卬,如圭如璋。”《左传·哀公十四年》:“司马牛致其邑与珪焉。”《周礼·大宗伯》:“以青圭礼东方。”《庄子·马蹄》:“孰为珪璋。”《白虎通》:“瑞贽珪者兑上。”《汉书·郊祀志上》:“圭币(帛)俎豆(均为祭器)。”这里用为玉器之意。
14.瑷:(ai爱)《玉篇》:“瑷,美玉。”这里用为中有大孔的美玉之意。
15.玦:(lue决)《左传·闵公二年》:“金寒玦离。”《楚辞·湘中》:“捐吾玦兮湘中。”《汉书·五行志》:“佩之金玦。”《说文》:“玦,佩玉也。”这里用为环形而有缺口的佩玉之意。
16.币:《周礼·大宰》:“四曰幣贡。”《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寡君是故使吉奉其皮幣。”《礼记·曲礼》:“幣曰量幣。”《礼记·月令》:“用圭璧更皮幣。”《孟子·万章上》:“汤使人以币聘之。”《战国策·齐策三》:“请具车马皮幣。”《说文》:“幣,帛也。”这里用为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之意。
17.殄:(tian舔)《书·毕命》:“余风未殄。”《诗·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籧篨不殄。”《诗·大雅·緜》:“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诗?大雅?思齐》:“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诗·大雅·瞻卬》:“邦国殄瘁。”《左传·宣公二年》:“败国尽民。”《孟子·尽心下》:“'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文王也。”《淮南子·本经》:“丁殄地财。”《说文》:“殄,尽也。”这里用为断绝,竭尽之意。
18.旨:《诗·邶风·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诗·陈风·防有鹊巢》:“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诗·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多。”《诗·小雅·正月》:“彼有旨酒,又有嘉肴。”《诗·鲁颂·泮水》:“既饮旨酒。”《论语·阳货》:“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仪礼·乡饮礼》:“告旨。”《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说文》:“旨,美也。从甘,匕声。”这里用为美好之意。
19.偕:《诗·鄘风·君子偕老》:“君子偕老,副笄六珈。”《诗·魏风·陟岵》:“夙夜必偕。”《诗·小雅·鱼丽》:“物其旨矣,维其偕矣。”。《诗·小雅·北山》:“偕偕士子,朝夕从事。”《诗·小雅·宾之初筵》:“酒既和旨,饮酒孔偕。”《左传·庄公七年》:“与雨偕也。”《孟子·公孙丑上》:“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说文》:“偕,俱也。”这里用为共同在一起之意。
20.表:《墨子·备城门》:“城上千步一表。”《荀子·儒效》:“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吕氏春秋·慎小》:“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日置表于南门之外。”本意为作标记的木柱之意,这里延伸为表记之意。
【译文】大概简略之文。领导人民的人,丰厚社会行为规范尊敬贤人就能称王,重视法度爱护人民就能称霸,喜好利益多有诈骗就会危险。
想要接近四方,就不如处在中央,所以,称王的人必然居住在天下的中央,这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天子的屏墙在外,诸侯的屏墙在内,这是社会行为规范。屏墙在外,是不愿让里面的人看到外面;屏墙在内,是不愿让外面的人看到里面。
诸侯召见他的臣下,臣下等不及驾车,衣裳颠倒着穿就赶快走,这也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上说:“颠来倒去的,就是因为大公在召唤我。”
天子召唤诸侯,诸侯就赶快去准备车和马,这也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上说:“我驾出我的车,是因为受他统治,先派人到天子的居所,告诉他我已经来了。”
天子的帽子象山一样,诸侯的帽子是黑色的,大夫的帽子是次一等的,读书人戴皮革制成的帽子,这也是社会行为规范。
天子使用大的玉圭,诸侯使用的是玉板,大夫使用的是竹板,这也是社会行为规范。
天子用的是雕刻过的弓,诸侯用的是红色的弓,大夫用的是黑色的弓,这也是社会行为规范。
诸侯之间要见面,要用卿作为中介人,要受到全部教育后才出行,使仁爱的神情形态保留在身上。
访问别人要用玉作为凭信,探问读书人要用玉璧为凭信,召唤别人要用带孔的美玉为凭信,与人绝交要用有缺口的佩玉,反对绝交的人要用环形的佩玉来表示。
作为人民的管理者,先要具备仁爱的心,要知道人民的劳役,要尽到社会行为规范。所以称王的人先有仁爱之心而后才讲社会行为规范,上天就是这样安排的。
《聘礼》上记载说:“送的礼物太丰厚了就会伤害规律,财物太奢侈了就会灭绝社会行为规范。”社会行为规范啊社会行为规范,难道仅仅就是玉布帛之类的东西吗?《诗经》上说:“万物这样美好,但却要与人在一起。”不合季节没有宜处,不尊敬地交往,使人不欢欣,虽然美好,但这不是社会行为规范。
涉水的人对水的深浅要有表记,就不会使别人陷入水中;治理人民的人表记出混乱的,就会使人没有过失。所谓的社会行为规范,就是一种表记。先辈的君王凭借社会行为规范以表记出天下的混乱,如今废弃社会行为规范的人,就是去掉表记。所以人民迷惑而陷入祸患,这就是刑罚越来越繁杂的缘故。
大舜说:“只有顺从人民的欲望才能治理。”
所以社会行为规范的产生,是为了贤能的人以至于普通百姓都能生存,并不是为了使人能成为圣人,然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人却可以成为圣人。但不学,是不成的。尧向君畴学,舜向务成昭学,禹向西王国学。
【说明】本篇是荀子的一些笔记,就象我们现代人抄写的语录摘录一样,本节关于“礼”的很多思想,在《礼论》中都可以看到,但《礼论》中大多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概论,本节却多有许多具体的行为规范。比如屏墙的问题,天子的屏墙在外,就是不愿让里面的人看到外面,这里面就有个难得糊涂的问题,还有个不要明察秋毫的意思。又比如涉水要有水深表记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前面的篇章中都有论述,只不过提法略有不同而已。
2、社会行为规范是以顺从人心为本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热     【字体:小大】
【原文】五十不成丧1,七十唯衰2存。
亲迎之礼:父南乡而立,子北面而跪,醮3而命之:“往迎尔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4。”子曰:“诺,唯恐不能,敢忘命矣!”
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赐予其宫室,犹用庆赏于国家也;忿怒其臣妾,犹用刑罚于万民也。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人心者,皆礼也。
礼之大凡:事生,饰5欢也;送死,饰哀也;军旅,饰威也。
亲亲、故故、庸庸6、劳劳,仁之杀也。贵8贵、尊尊、贤贤、老9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19,礼之序也。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礼,节也,故成。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虚之,非仁也。义,非其门而由之,非义也。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义;审节而不知,不成礼;和而不发,不成乐。故曰:仁、义、礼、乐,其致一也。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
货财曰赙11,舆马曰赗12,衣服曰禭13,玩好曰赠,玉贝曰唅14。赙赗所以佐生也。赠禭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尸,吊生不及悲哀,非礼也。故,吉行五十,奔丧百里,赗赠及事,礼之大也。
【注释】1.丧:《诗·大雅·皇矣》:“载锡之光,受禄无丧。”《论语·先进》:“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郭象注:“吾丧我,我自忘矣。”《文选·贾谊(鹏鸟赋)》:“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李善注引司马彪曰:“坐而自忘其身。”这里用为忘记、忘掉之意。
2:衰(cui催)《左传·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管子·小匡》:“相地而衰其政,则民不移矣。”《荀子·王制》:“相地而衰政。”这里用为由大到小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之意。
3.醮:(jiào叫)《礼记·昏义》:“父亲醮子而命之迎。”《仪礼·士冠礼》:“若不醴则醮用酒。”《荀子·礼论》:“利爵之不醮也。”《说文》:“醮,冠娶礼祭。”这里用为接受敬酒后饮尽之意。
4.常:《诗·周颂·思文》:“陈常于时夏。”《老子·五十五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易·坤·彖》:“先迷失道,后顺得常。”《易·坎·象》:“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荀子·君道》:“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里用为规则之意。
5.饰:通“饬”。《周礼·地官·封人》:“凡祭祀饰其牛牲。”《管子·权修》:“欲民之有耻,则小耻不可不饰也。”《谷梁传·襄公二十五年》:“古者大国过小邑,小邑必饰城而请罪。”《荀子·王制》:“王者之人饰动以礼义。”贾谊《过秦论》:“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这里用为整饬、整治之意。
6.庸:《孟子·尽心上》:“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这里用为酬谢之意。
7.杀:《书·康诰》:“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乃汝尽逊曰时叙,惟曰未有逊事。”《论语·乡党》:“非帷裳,必杀之。”《礼记·中庸》:“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荀子·礼论》:“故三年以为隆,缌、小功以为杀。”清陈澧《声律通考》卷六:“《补笔谈》所谓杀声,《词源》所谓结声,皆为曲终之声,即蔡季通所谓毕曲也。”这里用为收束之意。
8.贵:《老子·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国语·晋语》:“贵货而贱土。”《礼记·中庸》:“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荀子·宥坐》:“因丽节文,非无良材也,盖曰贵文也。”《吕氏春秋·察今》:“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商君书·画策》:“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这里用为崇尚、重视之意。
9.老:《孟子·梁惠王上·七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指第一个老)”《大学·十一章》:“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郑玄注:“老老,长长,谓尊老、敬长也。”《荀子·修身》:“老老而壮者归焉。”杨倞注:“老老,谓以老为老而尊敬之也。”这里用为敬爱,敬重之意。
10.节:《易·节·辞》:“节,亨;苦节,不可贞。”《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管子·牧民》:“如月如日,唯君之节。”《礼记·曲礼上》:“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礼记·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文王世子》:“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俞樾平议:“节之言适也……其有不安节者,其有不安适也。”《墨子·辞过》:“风雨节而五谷孰,衣服节而肌肤和。”《荀子·非相》:“文久而息,节族久而绝。”《广韵·屑韵》:“节,制也,止也。”这里用为适度、节制、准则、法度之意。
11.赙:(fu附)《礼记·曲礼上》:“吊丧弗能赙。”《仪礼·既夕礼》:“知死者赠,知生者赙。”《公羊传·隐公元年》:“车马曰賵,货财曰赙。”《玉篇》:“赙,以财助丧也。”《后汉书·杜诗传》:“赙绢千匹。”这里用为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之意。
12.賵:(feng奉)《仪礼·既夕礼》:“知死者赠,知生者赙。”《公羊传·隐公元年》:“车马曰賵,货财曰赙。”《汉书·叙传》:“赙赗甚厚。”这里用为用财物帮助人办丧事之意。
13.禭:(sui遂)《左传·昭公九年》:“王有姻丧,使赵成如周吊,且致阎田与禭,反颍俘。”《谷梁传·隐公元年》:“帽者何也?乘马曰赗,衣衾曰禭,贝玉曰含,钱贱曰赙。”这里用为用财物帮助人办丧事之意。
14.唅:(han汉)通“琀”。古时埋葬死者前放于其口里的珠、玉。《荀子·礼论》:“沐浴、鬠体、饭唅,象生执也。”《晋书·皇甫谧传》:“殡唅之物,一皆绝之。”这里用为含而不咀嚼之意。
【译文】五十岁不能忘记,七十岁要递减。
成亲迎接的礼节:父亲面向南方站立,儿子面向北方跪下,父亲接受敬酒饮尽后才命令儿子,“去迎接你的内助,完成我们家的传宗之事,要努力带领妻子孝敬婆母,象这样做才能建立起规则。”儿子回答说:“是,但惟恐我做不好,不敢忘记父亲的命令。”
所谓的有所行动,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的名称。所谓的社会行为规范,就是对尊贵的人敬重,对老年的人孝顺,对长辈的人友爱,对幼年的人仁慈,对贫贱的人给予恩惠。
赏赐自己的妻室,也要象国家赏赐臣下一样;惩罚自己的部下和奴婢,也要象国家用刑罚对待万民一样。
君子对待自己的儿子,爱他而不表露在脸上,使唤他也不要用严厉的脸色,引导他正确的人生道路但不要强迫他去走什么样的道路。
社会行为规范是以顺从人心为本。所以,在《礼经》上看不到的但只要顺从民心的,都属于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行为规范的大概:侍奉活着的人,要整治欢乐;送走死去的人,要整治悲哀;武装部队,要整治威武。
亲近需要亲近的人、变故过去的人、酬谢应该酬谢的人、劳动可以劳动的人,这就是对仁爱的收束。重视可重视的人、尊敬可尊敬的人、贤明地对待贤能的人、敬重年老的人,是行为方式的伦理。行为于这些有准则,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的秩序。所谓的仁,就是相互亲爱,所以要亲近。所谓的最佳行为方式,就是道理,所以要行动。所谓的社会行为规范,就是准则,所以能成就一个人。仁爱有内在的,最佳行为方式有一定的途径。仁爱,如果不是从内心发出而是内心没有,那就不是仁爱。最佳行为方式,如果不是由一定的途径来达到,就不是最佳行为方式。推行恩惠而不合理,就不能成为仁爱。顺从道理而不敢实施,就不能成为最佳行为方式。审视准则而不用智慧,就不能成为社会行为规范。和同于人而不表现出来,就不能成为快乐。所以说,仁爱、最佳行为方式、社会行为规范、快乐,它们都是达到同一目的的。君子相处于互相亲爱是以最佳行为方式,然后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行为于最佳行为方式以社会行为规范,然后才是最佳行为方式;制定社会行为规范要根据根本的东西表现在细节上,然后才是社会行为规范。这三样都是相通的,然后才是正确的道路。
送财物叫赙,送车马叫赗,送衣物叫禭,送喜好的玩物叫赠,送珠玉宝贝叫唅。赙赗,是用来帮助死者生还的;赠禭,是用来送走死者的。送走死者不到灵柩前,吊唁生者不悲哀,就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所以,吉祥的事,一天走五十里,奔丧的事一天走一百里,赗和赠赶得及事情,说明社会行为规范是很大的。
【说明】本节亦如同上节一样,是许多笔记摘录,但却是同一个话题,即关于社会行为规范的问题。荀子为什么首先要提出五十不能忘,七十岁要递减的问题呢?其实这个意思是说,人在五十岁已步入老年,逐渐减少了社会活动,但是对于有关的社会行为规范却是不能忘掉的,而人到了七十岁,由于记忆力衰减,很多东西记不住了,所以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记忆衰减,是情有可原的。从荀子的这些笔记来看,都是关于人的社会行为的一些规范性要求,其中有些已经过时,有些对我们现代人仍不乏借鉴意义。如:
赏赐自己的妻室,也要象国家赏赐臣下一样;惩罚自己的部下和奴婢,也要象国家用刑罚对待万民一样。这就是人际关系间亲与疏的问题。这个问题所揭示的深层意义是,不要把自己的妻子儿女、自己的部下、员工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想对她们怎样便怎样,而是要将他们当一个正常人来看待,要尊重她们,这其实也就是一种人权思想。
再比如,君子对待自己的儿子,爱他而不表露在脸上,使唤他也不要用严厉的脸色,引导他正确的人生道路但不要强迫他去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个问题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人不懂,总是把自己的儿女当成是私有财产,强迫儿女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和发展,以至最后逼得儿女心理反常、精神变态乃至于自杀。这不能不说是现代人的悲哀。
再比如,社会行为规范是以顺从人心为本。所以,在《礼经》上看不到的但只要顺从民心的,都属于社会行为规范。这就从根本上点明了社会行为规范的最基本性质,说明社会行为规范与法律的不同。法律可以用条条框框组成,可以不顾及人民的意愿,但社会行为规范却是以人民的约定俗成而成立,它不需要统治者的认可。
还有,社会行为规范的大概:侍奉活着的人,要整治欢乐;这个意思是说,人生的终极目的是快乐,怎么样寻求和获得快乐,才是侍奉生者的关键。送走死去的人,要整治悲哀;这个意思是说,亲人死了,活着的人都会悲哀,但悲哀却不能过度,所以要进行整治,以使活着的人又重新获得人生的快乐。而武装部队,要整治威武。这个意思是说,建立武装部队,并不仅仅是用来打仗,而是要显示出它的威武,起到一种震慑作用。
亲近需要亲近的人、变故过去的人、酬谢应该酬谢的人、劳动可以劳动的人,这就是对仁爱的收束。仁爱不是泛爱,也不是乱爱,而是有对象地爱,这与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一个意思。
荀子还特别强调,仁爱,如果不是从内心发出而是内心没有,那就不是仁爱。这与孔子的“巧言令色”乃是同一个意思。
所以,最佳行为方式,如果不是由一定的途径来达到,就不是最佳行为方式。《论语》中有一段关于“行不由径”的论述,说明的也就是这个问题。
所以说,仁爱、最佳行为方式、社会行为规范、快乐,它们都是达到同一目的的。君子相处于互相亲爱是以最佳行为方式,然后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行为于最佳行为方式以社会行为规范,然后才能是最佳行为方式;制定社会行为规范要根据根本的东西表现在细节上,然后才是社会行为规范。这三样都是相通的,然后才是正确的道路。
3、怎么样增长忧患意识?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热     】
【原文】礼者,政之挽1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
天子即位,上卿进曰:“如之何忧之长也!能除患则为福,不能除患则为贼。”授天子一策。中卿进曰:“配天而有下土者,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2,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谓之豫3,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后,后则事不举。患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授天子二策。下卿进曰:“敬戒无怠。庆者在堂,吊者在闾。祸与福邻,莫知其门。豫哉!豫哉!万民望之。”授天子三策。
禹见耕者耦立而式,过十室之邑必下。
杀4大蚤5,朝6大晚,非礼也。治民不以礼,动斯陷矣。
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颡。
大夫之臣拜不稽首,非尊家臣也。所以辟君也。
一命7齿于乡;再命齿于族;三命,族人虽七十,不敢先。
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吉事尚尊,丧事尚亲。
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亲,兄弟不得不顺,夫妇不得不欢。少者以长,老者以养。故天地生之,圣人成之。
聘,问也。享,献也。私觌,私见也。
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鎗鎗。
为人臣下者,有谏而讪,有亡而无疾,有怨而无怒。
君于大夫,三问其疾,三临其丧;于士,一问,一临。诸侯非问疾吊丧,不之臣之家。
既葬,君若父之友,食之则食矣,不辟粱肉,有酒醴则辞。
寝不逾庙,设衣不逾祭服,礼也。
《易》之《咸》,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
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
聘士之义,亲迎之道,重始也。
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陷溺,所失微而其为乱大者,礼也。
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和乐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君子听律习容而后士8。
【注释】1.挽:《左传·襄公十四年》:“或輓之,或推之。”《小尔雅·广诂》:“挽,引也。”《史记·刘敬传》:“娄敬脱輓辂。”《说文》:“輓,引之也。”《汉书·韩安国传》:“转粟輓输以为之备。”本意为牵引,这里用为引导之意。
2.接:《礼记·曲礼上》:“由客之左,接下承弣。”郑玄注:“接下,接客手下也。”《孟子·万章下》:“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史记·平准书》:“汉兴,接秦之敝。”《字汇·手部》:“接,承也。”这里用为承受之意。
3.豫:通“预”。 《易·豫·辞》:“豫,利建侯,行师。”《老子·十五章》:“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荀子·仲尼》:“安则虑危,曲重其豫,犹恐及其祸。”《资治通鉴》:“豫备走舸。”《广雅·释言》:“豫,早也。”《玉篇·象部》:“豫,逆奋也,或作预。”这里用为预备、预防之意。
4.杀:《书·康诰》:“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乃汝尽逊曰时叙,惟曰未有逊事。”《论语·乡党》:“非帷裳,必杀之。”《礼记·中庸》:“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荀子·礼论》:“故三年以为隆,缌、小功以为杀。”清陈澧《声律通考》卷六:“《补笔谈》所谓杀声,《词源》所谓结声,皆为曲终之声,即蔡季通所谓毕曲也。”这里用为收束之意,又为缚紧,勒紧之意。如:杀紧腰带,杀担。
5.蚤:《诗·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礼记·礼器》:“不麾蚤。”《礼记·中庸》:“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於天下者也。”《淮南子·天文》:“日至于曾泉,是谓蚤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这里用为“早”之意。
6.朝:《诗·小雅·雨无止》:“邦君诸侯,莫肯朝夕。”《诗·小雅·渐渐之石》:“武人东征,不遑朝矣。”《左传·宣公二年》:“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礼记·内则》:“昧爽而朝。”本义朝见,是封建时代臣见君的礼仪,用现代话说,就是早晨上班之意。
7.命:《易·旅·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大学·十一章》:“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孟子·滕文公上》:“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赵岐注:“命之,犹言受命教矣。”《荀子·正论》:“故凡言议期命。”《广韵·映韵》:“命,教也。”这里用为教诲之意。
8.士:通“仕”。 《诗·豳风·东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周礼·地官·载师》:“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韩非子·五蠹》:“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风俗通义·穷通》:“夫不以其道进者,必不以其道士。”这里用为作官之意。
【译文】所谓的社会行为规范,是政治的引导。从事政治不依据社会行为规范,政事是行不通的。
天子登上王位时,上卿要进言说:“怎么样增长忧患意识啊!能排除忧患就是福,不能排除忧患就是祸害。”这是进献给天子的第一道论策。中卿要进言说:“才能匹配上天而拥有国土的人,在事情发生之前要考虑事情的发生,在灾患发生之前要考虑灾患的到来。在事情发生之前考虑事情的发生是能够承受,能承受那么事情就能很好地做成;在灾患发生之前考虑灾患的发生叫做预防,能有预防那么灾祸就不会发生。事情发生以后才有所考虑的人,称为落后,落后了那么事情就做不成;灾患发生后才有所考虑的人,称为困惑,困惑了那么灾祸就不能抵御。”这是进献给天子的第二道论策。下卿要进言说:“敬重和戒备不要怠懈,有时庆贺的人还在厅堂上,而吊丧的人已经来到巷口,灾祸是与福禄相伴的,没有人知道它们的途径。预防啊,预防啊,万民都在指望着你。”这是进献给天子的第三道论策。
大禹见到有耕地的人就会扶着车轼停下,经过有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子必然要下车问候。
勒紧收束得太早,上朝上得太晚,都不是社会行为规范。治理民众不以社会行为规范,动不动就会出差错。
头与腰平齐的叫做拜,头比腰部还要低的叫做稽首,头触到地上的叫做稽颡。大夫的臣下,只拜,不稽首,这并非是要尊重家臣,而是要避免大夫象君一样。
最初的教诲是在乡间按年龄进行,再次的教诲要在宗族里按年龄进行,第三次教诲即使是七十岁的老人也不能领先。
次序是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吉祥的事要尊崇尊贵的人,丧事要尊崇亲族里的人。
君臣之间不得不相互尊重,父子之间不得不亲近和睦,兄弟之间不得不顺从和谐,夫妇之间不得不欢乐愉快。少年人以成长为主,老年人以养育为主。所以天地生育万物,圣人成就万物。
所谓聘,就是问候。所谓享,就是进献。所谓私觌,就是私自相见。
形容言语的美,用穆穆皇皇,形容朝廷的美,用济济鎗鎗。
作为被管理的人,只应有谏言而不能有诽谤之言,只能有辞职而不能有嫉恨,只能有怨言而不能有怒气。
君主对大夫,可以三次问候他的疾病,可以三次到他家吊丧。对于读书人,就是一次问候一次吊丧。作为诸侯,不是问疾吊丧不能到臣下家中去。
父母安葬之后,君主和父母的朋友用食物款待自己,那就可以吃,可以不避好菜好肉,有酒则要辞谢。
寝室的规模不能超过宗庙,平时穿着的衣服不能超过祭服,这也是社会行为规范。
《易经》中的《咸》卦,就体现了夫妇之道。所谓的夫妇之道,不能不端正,这是君臣父子的根本。所谓的咸,就是感,把高的放在下面的下面,把男的放在女的下面,柔软的在上而刚强的在下。
问候读书人的最佳行为方式,亲自迎接的道理,就是重视事情的开始。
所谓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人们都要走的道路,失去所走的道路,必然要颠覆飘泊而被陷溺。失去微细而造成大祸乱的,就是这个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行为规范对于端正国家,就象秤对于衡量轻重,就象墨线对于曲直一样。所以,人没有社会行为规范就不能生存,事情没有社会行为规范就做不成,国家没有社会行为规范就不安宁。
和着音乐的声音,行步符合《武》、《象》的节拍,走在中间符合《韶》、《护》的节拍,君子听着音律调节容颜而后才能出仕作官。
【说明】本节亦如同上节一样,是许多笔记摘录,但却是同一个话题,即关于社会行为规范的问题。什么叫从事政治不依据社会行为规范,政事是行不通的呢?所谓政治,就是政府、政党、集团或个人在国家事务方面的活动,而所有这些活动,都必须要遵守所在地区的人们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果不符合当地人民的这些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那就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得不到人们的认可,政事也就行不通了。第二段上卿进言说的“忧患意识”,就是告诫领导人不能只贪图享受富贵安逸,要忧患于人民的忧患。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有着无数的忧患,尤其是在生产技术很不发达的古代,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天不下雨要忧,多下雨也要忧,粮食欠收要忧,丰收也要忧。所以作为人民的领导人,必须要忧患于人民的忧患,并且还要排除人民的忧患。中卿的进言则是“预则立”之意,下卿的进言也是预备预防之意,凡事多考虑一下都是有好处的。荀子所记录的这些东西不见于法律条文,也不见于学校课本,但却是每一个当权者都必须要懂得的,这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作用。
4、文明礼貌思想感情,是互为内外表里的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热    :
【原文】霜降逆1女,冰泮2杀3内。十日一御4。
坐视膝,立视足,应对言语视面。立视前六尺而大之,六六三十六,三丈六尺。
文貌情用,相为内外表里,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
礼者,本末相顺,终始相应。
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
下臣事君以货,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易》5曰:“复自道,何其咎?”
《春秋》6贤穆公7,以为能变也。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蔽公者谓之昧,隐良者谓之妒,奉妒昧者谓之交谲。交谲之人,妒昧之臣,国之秽孽也。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大学,设痒序,修六礼,明十教,所以道之也。《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王事具矣。
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哭比干之墓,天下乡8善矣!
天下,国有俊士,世有贤人。迷者不问路,溺者不问遂9,亡人好独。《诗》曰:“我言维服,勿用为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
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以其本知其末,以其左知其右,凡百事异理而相守也。
庆赏刑罚,通类而后应。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
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举家不事,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事。父母之丧,三年不事;齐衰大功,三月不事,从诸侯来与新有昏期不事。
【注释】1.逆:《左传·成公十四年》:“宣公如齐逆女。”《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国语·周语上》:“上卿逆于境。”《说文》:“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这里用为迎接之意。逆女:即迎女,指嫁娶。
2.泮:《诗·邶风·匏有苦叶》:“迨冰未泮。”《诗·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老子·六十四章》:“其脆易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轝,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玉篇·水部》:“泮,散也,破也。”这里用为融解、分离之意。
3.杀:《书·康诰》:“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乃汝尽逊曰时叙,惟曰未有逊事。”《论语·乡党》:“非帷裳,必杀之。”《礼记·中庸》:“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荀子·礼论》:“故三年以为隆,缌、小功以为杀。”《荀子·大略》:“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清陈澧《声律通考》卷六:“《补笔谈》所谓杀声,《词源》所谓结声,皆为曲终之声,即蔡季通所谓毕曲也。”
4.御:《书·大禹谟》:“临下以简,御众以宽。”《诗·大雅·思齐》:“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国语·周语上》:“瞽告有协风至,王即斋宫,百官御事。”《孟子·梁惠王上》:“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公羊传·桓公八年》:“御寒暑之美服。”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玉篇·彳部》:“御,治也。”《广韵·御韵》:“御,理也。”这里用为治理、统治之意。
5.《易》:指《周易·小畜》。
6.《春秋》:指史书。
7.穆公: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君主。《荀子·成相》:“穆公任之,强配五伯,六卿施。”
8.乡:用作动词,通“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乡师而哭。”《荀子·非相》:“乡则不若,偝则谩之。”《荀子·仲尼》:“乡方略,审劳佚,畜积修斗而能颠倒其敌者也。”《荀子·王霸》:“主之所极然帅群臣而首乡之者,则举义志也。”《史记·田单列传》:“东乡坐。”这里用为面对着之意。
9.遂:《易·大壮·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易·家人·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诗·卫风·芄兰》:“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国语·晋语》:“夫二国士之所图,无不遂也。”韦昭注:“遂,行也。”《荀子·王制》:“则大事殆乎弛,小事殆乎遂。”《广雅·释诂一》:“遂,行也。”这里用为行动之意。
【译文】霜降节后可以迎亲嫁娶,冰雪融解之后要收束家内事,十天进行一次治理。
坐着的时候眼睛要看着膝盖,站立的时候眼睛要看着脚尖,回答问话的时候眼睛要看着对方的面孔。立视前方六尺而扩大视野,六六三十六,视觉范围可达三丈六尺。
文明礼貌思想感情,是互为内外表里的。在社会行为规范中能思索,就称之为能思虑。
所谓社会行为规范,根本和末梢是互相顺应的,结果与开始是相应的。
所谓社会行为规范,是以财物为应用的,以贵贱为文明的,以多少为不同的。
下等的臣下侍奉君主要用财货,中等的臣下侍奉君主要用自己的一生,上等的臣下侍奉君主要用自己整个人。
《易经》上说:“恢复自己的道路,有什么过错呢?”
《春秋》赞美秦穆公,是因为他能改变。
读书人有了喜欢妒忌的朋友,那么贤明的朋友就不会亲近;君主有了喜欢妒忌的臣下,那么贤明的人就不会来。蒙蔽公道的人就称之为暗昧,隐蔽善良的人就称之为妒忌,侍奉妒忌暗昧的人就称之为诡诈。诡诈的人,妒忌暗昧的臣下,都是国家的祸害。
口上能说,又能身体力行,是国家的宝。口上不能说,但能身体力行,是国家的工具。口上能说,但不能身体力行,是国家的用具。张口就是善,身体却是恶劣的行径,是国家肮脏的妖孽。治理国家的人敬重宝贝,爱护工具,任用其用具,排除肮脏的妖孽。
不富足就没有办法养育民情,不教育就没有办法理顺人民的性情。所以,一户人家要有五亩宅地,一百亩田地,使他们致力于生产而不夺走他们劳动的时间,就可以富足了。设立大的学校,设置乡村小学,修订六种社会行为规范,阐明十种教材,就可以让人们走上正道了。《诗经》上说:“给他喝给他吃,给他教育给他告诫。”称王的事情就具备了。
周武王刚开始进入殷国的时候,在商容家巷口树立起表彰的牌坊,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在比干的坟墓上痛哭,于是天下人都向善了。
现在的天下,每一个国家都有俊杰的读书人,每一代都有贤明的人。但迷惑的人不问路,落水的人不问怎样行动,将要灭亡的人喜好独裁。《诗经》上说:“我说的是正经事,切勿把他当玩笑;从前的人曾经说过,凡事要向百姓询问。”这就是说要广博地询问。
有法律的要以法律来行为,没有法律的以类推的方法来行为。以其根本的就可以知道末梢的,以其左面的就可以知道右面的。不管什么样的事,道理虽然不同但却是同样有道理的。
庆贺赏赐与刑罚,要理通类别然后才能相应。政治教化和人民的习俗,要互相顺从然后才能行为。
年龄上八十岁的人只有一个儿子就不服劳役,九十岁的人全家都不服劳役,家中有残疾重病非要有人服侍的,可以有一个人不服劳役。父母亡故的三年丧期内可以不服劳役,齐衰、大功之类的丧事可以三个月不服劳役。从诸侯国家来有新婚的一年不服劳役。
【说明】本节亦如同上节一样,是许多笔记摘录,但却是同一个话题,即关于社会行为规范的问题。
5、最佳行为方式胜过利益就可以治理世间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热     【字体:小大】
【原文】子谓子家驹续然大夫,不如晏子;晏子,功用之臣也,不如子产;子产,惠人也,不如管仲;管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以为天子大夫。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门人曰:“曷为三遇齐王而不言事?”孟子曰:“我先攻其邪心。”
公行子之之燕,遇曾元于途,曰:“燕君何如?”曾元曰:“志卑,志卑者轻物,轻物者不求助。苟不求助,何能举?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利夫秋毫,害靡国家,然且为之,几为知计哉!”
今夫亡箴者,终日求之而不得;其得之,非目益明也,眸而见之也,心之于虑亦然。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
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
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言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1质2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园;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臧。然故民不困财,贫窭者有所窜其手。
文王诛四,武王诛二,周公卒业,至成、康则案无诛已。
多积财而羞无有,重民任而诛不能,此邪行之所以起,刑罚之所以多也。
上好羞则民暗饰矣,上好富则民死利矣。二者,治乱之衢也。民语曰:“欲富乎?忍耻矣,倾绝矣,绝故旧矣,与义分背矣。”上好富,则人民之行如此,安得不乱!
汤旱而祷曰:“政不节与?使民疾3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与?妇谒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苞5苴6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注释】1.错:通“措”。《易·序卦》:“礼义有所错。”《礼记·仲尼燕居》:“君子明于礼乐,举而错之而已。”《荀子·荣辱》:“则君子注错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也。”《洪武正韵·暮韵》:“错,同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错,假借为措。”这里用为举措之意。
2.质:《左传·隐公三年》:“故周郑交质。”《左传·昭公二十年》:“以三公子为质。”《管子·山权数》:“请以宝为质于子,以假子之邑粟。”《战国策·赵策》:“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这里用为抵押品或人质之意。
3.疾:《易·复·辞》:“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易·鼎·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易·明夷·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论语·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论语·乡党》:“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荀子·非十二子》:“礼节之中则疾疾然,訾訾然。”《诗·桧风·隰有苌楚序》:“隰有苌楚,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无情欲者也。”《字汇·疒部》:“疾,恶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疒部》:“疾,又为疾恶之义。”这里用为憎恶之意。
4.苞:《易·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庄子·天运》:“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陆德明释文:“苞,本作包。”《新语·道基》:“苞之以六合,罗之以纲纪。”这里用为“包裹”之意。
5.苴:(ju居)《荀子·礼论》:“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苴杖:这里用为哭丧时用的竹杖之意。苞苴:竹子做的包裹,这里引申为贿赂之意。
【译文】孔子说子家驹、续然大夫,不如晏子。晏子,是讲究功用的大臣,但不如子产。子产,是爱护百姓的人,但不如管子。管子的为人,致力于功用而不致力于最佳行为方式,致力于智慧而不致力于仁爱,是个野人,不可以成为天子的大夫。
孟子三次见齐宣王都不谈正事。他的学生说:“为什么三次见齐宣王而不谈正事呢?”孟子说:“我要先攻击他歪邪的心理。”
公行子之到燕国,在路上遇到曾元,就说:“燕国的君主怎么样?”曾元说:“他的意志很低卑,意志低卑的人轻视万物,轻视万物的人不会求助别人。如果不求助别人,事情怎么能办成呢?就象那些氐族、羌族的俘虏,不忧愁他们所系的家园,而忧愁他们死后得不到火葬。为了秋毫之类的小事,可以去害国家,然而还要去行为,难道是懂得计谋吗?”
现今有个丢针的人,终日寻求而没有找到,突然找到了,并非是他的眼睛更明亮了,而是由于眼角一扫见到的。心理上对于思虑也是这样的。
所谓的最佳行为方式和利益的关系,这两方面都是人们所固有的。虽然是尧、舜也不能去掉人民对利益的欲求,然而他们能使人们好利不妨碍喜好最佳行为方式。虽然是桀、纣也不能去掉人们喜好最佳行为方式,然而他们能使人们喜好最佳行为方式敌不过喜好利益。所以,最佳行为方式胜过利益的就可以治理世间,利益胜过最佳行为方式的就成为乱世。上层的人重视最佳行为方式,那么最佳行为方式就胜过利益;上层的人重视利益,那么利益就胜过最佳行为方式。
所以天子不讲多少的问题,诸侯不讲利害的问题,大夫不讲得失的问题,读书人不懂财货的问题。有国家的君主不养息牛羊,被举措用来当人质的臣下不养息鸡猪,看守坟墓的官员不参与修治货币,大夫级的官员不行为于菜场花园。从读书人以上都羞耻于讲利益而不与民争利,乐于分配而羞耻于积蓄屯藏。因此,人民不困于财富,贫穷的人也有了出力的地方。
周文王诛伐了四个人,周武王诛伐了两个人,周公完成了事业,到了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就没有可诛伐的了。
多多地积蓄财货而羞耻于没有,重视人民的任用而诛杀没有才能的人,这就是歪门邪道之所以兴起,刑罚之所以增多的缘故。
上层的人好羞耻那么人民就会暗地里修饰自己的行为,上层的人喜好富足那么人民就死于利益了。这两者,就是混乱的路口。民谚说:“想要富贵吗?就要不顾羞耻,就要舍身忘命,就要与朋友断交,就要与最佳行为方式分离背道。”上层的人喜好富足,那么人民的行为都这样,怎么会不混乱呢?
商汤王因天旱而向天祝告说:“难道我的政事不节制吗?难道我使人民憎恶了吗?那么为什么不下雨到如此地步呢?我的宫室很荣耀吗?妇女们请求的事太多了吗?那么为什么不下雨到如此地步呢?难道贿赂盛行了吗?难道进谗言的事兴起了吗?那么为什么不下雨到如此地步呢?”
【说明】本节亦如同上节一样,是许多笔记摘录,但却是同一个话题,即关于社会行为规范的问题。
1、社会行为规范的产生,是为了普通百姓都能生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56    更新时间:2008-6-30       热     【字体:小大】
【原文】大略。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天子外屏1,诸侯内屏,礼也。外屏,不欲见外也;内屏,不欲见内也。
诸侯召其臣,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诗》2曰:“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天子召诸侯,诸侯辇舆就马,礼也。《诗》3曰:“我出我舆,于彼牧4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天子山冕5,诸侯玄冠,大夫裨6冕,士韦7弁8,礼也。
天子御珽9,诸侯御荼10,大夫服笏11,礼也。
天子雕弓,诸侯彤弓,大夫黑弓,礼也。
诸侯相见,卿为介,以其教士毕行,使仁居守。
聘12人以珪13,问士以壁,召人以瑗14,绝人以玦15,反绝以环。
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
《聘礼》志曰:“币16厚则伤德,财侈则殄17礼。”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诗》曰:“物其旨18矣,唯其偕19矣。”不时宜,不敬交,不欢欣,虽旨,非礼也。
水行者表20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也,先王以礼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去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
舜曰:“维予从欲而治。”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
【注释】1.屏:《荀子·大路》“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吕氏春秋·贵直》“其社盖于周之屏。”《说文》“屏,屏蔽也。”这里用为照壁之意。
2.《诗经》:指《诗·齐风·东方未明》。
3.《诗经》:指《诗·小雅·出车》。
4.牧:《诗·小雅·出车》:“我出我车,于彼牧矣。”《周礼·大宰》:“而建其牧。”《周礼·大宗伯》:“八命作牧。”《荀子·成相》:“请牧基,贤者思。”《礼记·曲礼》:“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这里用为统治、主管之意。
5.冕:《左传·哀公十五年》:“服冕乘轩。”《论语·泰伯》:“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庄子·胠箧》:“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荀子·富国》:“故天子袾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淮南子·主术训》:“古之王者,冕而前旒。”《说文》:“冕,大夫以上冠也。”这里用为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之意。
6.裨:(pi皮)《仪礼·觐礼》:“侯氏裨冕。”《礼记·乐记》:“裨冕鴵搢笏。”《礼记·玉藻》:“裨冕以朝。”《荀子·富国》:“大夫裨冕,士皮弁服。”《说文》:“裨,衣别也。”古代诸侯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时所穿冕服的通称。与衮冕或上一等冕服相对而言。
7.韦:《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乘韦先牛十二。”《周礼·司服》:“凡兵事韦弁服。”《国语·晋语》:“韦藩木楗以过于朝。”《字林》:“韦,柔皮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兽皮之韦可以束枉。戾相违背,故借以为皮韦。”按:熟曰韦,生曰革。这里用为熟皮,去毛熟治的皮革之意。
8.弁:(bian便)古时的一种官帽,通常配礼服用。吉礼之服用冕。赤黑色布做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后泛指帽子。《书·金縢》:“王与大夫尽弁。”《诗·曹风·鳲鸠》:“其带伊丝,其弁伊骐。”《诗·小雅·小弁》:“弁彼鸒斯,归飞提提。”《诗·小雅·頍弁》:“有頍者弁,实维伊何。”《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不说弁而死于崔氏。”《仪礼·士冠礼》:“皮弁。”《周礼·弁师》注:“弁者,古冠之大称。委貌缁布曰冠。”《荀子·富国》:“大夫裨冕,士皮弁服。”《说文》:“覍,冠也。周曰覍,殷曰吁,夏曰收。”《广韵》:“弁,周冠名。”这里泛指为礼帽之意。
9.珽:(tǐng挺)《礼记·玉藻》:“天子搢珽方正于天下也。即考工玉人之大圭。”《说文》:“珽,大圭,长三尺。抒上,终葵首。”古代天子所持的玉笏,其形制因时而异。这里用为大圭之意。
10.荼:(shū苏)《礼记·玉藻》:“天子搢珽,方正于天下也。诸侯荼,前诎后直,让于天子也。”这里用为古朝会时所执玉板之意。
11.笏:(hu户)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说文》:“笏,礼玉藻。笏天子以球王,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这里用为笏板之意。
12.聘:《诗·小雅·采薇》:“靡使归聘。”《周礼·大行人》:“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周礼·占梦》:“季冬聘王梦。”《尔雅》:“聘,问也。”《礼记·曲礼》:“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后汉书·冯衍传》:“聘申叔于陈蔡兮。”《说文》:“聘,访也。”这里用为访问、探问之意。
13.珪:(gui规)同“圭”。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诗·大雅·卷阿》:“颙颙卬卬,如圭如璋。”《左传·哀公十四年》:“司马牛致其邑与珪焉。”《周礼·大宗伯》:“以青圭礼东方。”《庄子·马蹄》:“孰为珪璋。”《白虎通》:“瑞贽珪者兑上。”《汉书·郊祀志上》:“圭币(帛)俎豆(均为祭器)。”这里用为玉器之意。
14.瑷:(ai爱)《玉篇》:“瑷,美玉。”这里用为中有大孔的美玉之意。
15.玦:(lue决)《左传·闵公二年》:“金寒玦离。”《楚辞·湘中》:“捐吾玦兮湘中。”《汉书·五行志》:“佩之金玦。”《说文》:“玦,佩玉也。”这里用为环形而有缺口的佩玉之意。
16.币:《周礼·大宰》:“四曰幣贡。”《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寡君是故使吉奉其皮幣。”《礼记·曲礼》:“幣曰量幣。”《礼记·月令》:“用圭璧更皮幣。”《孟子·万章上》:“汤使人以币聘之。”《战国策·齐策三》:“请具车马皮幣。”《说文》:“幣,帛也。”这里用为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之意。
17.殄:(tian舔)《书·毕命》:“余风未殄。”《诗·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籧篨不殄。”《诗·大雅·緜》:“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诗?大雅?思齐》:“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诗·大雅·瞻卬》:“邦国殄瘁。”《左传·宣公二年》:“败国尽民。”《孟子·尽心下》:“'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文王也。”《淮南子·本经》:“丁殄地财。”《说文》:“殄,尽也。”这里用为断绝,竭尽之意。
18.旨:《诗·邶风·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诗·陈风·防有鹊巢》:“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诗·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多。”《诗·小雅·正月》:“彼有旨酒,又有嘉肴。”《诗·鲁颂·泮水》:“既饮旨酒。”《论语·阳货》:“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仪礼·乡饮礼》:“告旨。”《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说文》:“旨,美也。从甘,匕声。”这里用为美好之意。
19.偕:《诗·鄘风·君子偕老》:“君子偕老,副笄六珈。”《诗·魏风·陟岵》:“夙夜必偕。”《诗·小雅·鱼丽》:“物其旨矣,维其偕矣。”。《诗·小雅·北山》:“偕偕士子,朝夕从事。”《诗·小雅·宾之初筵》:“酒既和旨,饮酒孔偕。”《左传·庄公七年》:“与雨偕也。”《孟子·公孙丑上》:“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说文》:“偕,俱也。”这里用为共同在一起之意。
20.表:《墨子·备城门》:“城上千步一表。”《荀子·儒效》:“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吕氏春秋·慎小》:“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日置表于南门之外。”本意为作标记的木柱之意,这里延伸为表记之意。
【译文】大概简略之文。领导人民的人,丰厚社会行为规范尊敬贤人就能称王,重视法度爱护人民就能称霸,喜好利益多有诈骗就会危险。
想要接近四方,就不如处在中央,所以,称王的人必然居住在天下的中央,这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天子的屏墙在外,诸侯的屏墙在内,这是社会行为规范。屏墙在外,是不愿让里面的人看到外面;屏墙在内,是不愿让外面的人看到里面。
诸侯召见他的臣下,臣下等不及驾车,衣裳颠倒着穿就赶快走,这也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上说:“颠来倒去的,就是因为大公在召唤我。”
天子召唤诸侯,诸侯就赶快去准备车和马,这也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上说:“我驾出我的车,是因为受他统治,先派人到天子的居所,告诉他我已经来了。”
天子的帽子象山一样,诸侯的帽子是黑色的,大夫的帽子是次一等的,读书人戴皮革制成的帽子,这也是社会行为规范。
天子使用大的玉圭,诸侯使用的是玉板,大夫使用的是竹板,这也是社会行为规范。
天子用的是雕刻过的弓,诸侯用的是红色的弓,大夫用的是黑色的弓,这也是社会行为规范。
诸侯之间要见面,要用卿作为中介人,要受到全部教育后才出行,使仁爱的神情形态保留在身上。
访问别人要用玉作为凭信,探问读书人要用玉璧为凭信,召唤别人要用带孔的美玉为凭信,与人绝交要用有缺口的佩玉,反对绝交的人要用环形的佩玉来表示。
作为人民的管理者,先要具备仁爱的心,要知道人民的劳役,要尽到社会行为规范。所以称王的人先有仁爱之心而后才讲社会行为规范,上天就是这样安排的。
《聘礼》上记载说:“送的礼物太丰厚了就会伤害规律,财物太奢侈了就会灭绝社会行为规范。”社会行为规范啊社会行为规范,难道仅仅就是玉布帛之类的东西吗?《诗经》上说:“万物这样美好,但却要与人在一起。”不合季节没有宜处,不尊敬地交往,使人不欢欣,虽然美好,但这不是社会行为规范。
涉水的人对水的深浅要有表记,就不会使别人陷入水中;治理人民的人表记出混乱的,就会使人没有过失。所谓的社会行为规范,就是一种表记。先辈的君王凭借社会行为规范以表记出天下的混乱,如今废弃社会行为规范的人,就是去掉表记。所以人民迷惑而陷入祸患,这就是刑罚越来越繁杂的缘故。
大舜说:“只有顺从人民的欲望才能治理。”
所以社会行为规范的产生,是为了贤能的人以至于普通百姓都能生存,并不是为了使人能成为圣人,然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人却可以成为圣人。但不学,是不成的。尧向君畴学,舜向务成昭学,禹向西王国学。
【说明】本篇是荀子的一些笔记,就象我们现代人抄写的语录摘录一样,本节关于“礼”的很多思想,在《礼论》中都可以看到,但《礼论》中大多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概论,本节却多有许多具体的行为规范。比如屏墙的问题,天子的屏墙在外,就是不愿让里面的人看到外面,这里面就有个难得糊涂的问题,还有个不要明察秋毫的意思。又比如涉水要有水深表记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前面的篇章中都有论述,只不过提法略有不同而已。
6、领导人的道路是知道人,管理者的道路是知道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热     【字体:小大】
【原文】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
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诏而万物成。
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工贾亦然。
以贤易不肖,不待卜而后知吉。以治伐乱,不待战而后知克。
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不敢过卞。晋人欲伐卫,畏子路,不敢过蒲。
不知而问尧、舜,无有而求天府。曰:先王之道,则尧、舜已;六贰之博,则天府已。
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颜色、出辞气效。无留善,无宿问。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君子立志如穷1,虽天子三公问,正以是非对。
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
雨小,汉故潜2。夫尽小者大,积微者著,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
小人不诚于内而求之于外。
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3,朝士大夫遇诸途不与言。
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言。故《春秋》善胥4命,而《诗》非屡盟,其心一也。
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同也。
曾子曰:“孝子言为可闻,行为可见。言为可闻,所以说远也;行为可见,所以说近也。近者说则亲,远者说则附。亲近而附远,孝子之道也。”
曾子行,晏子从于郊。曰:“婴闻之,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婴贫无财,请假于君子,赠吾子以言;乘舆之轮,太山之木也,示诸隐5栝,三月五月,为帱6菜,敝而不反其常。君子之隐栝不可不谨也,慎之!兰茝7稾本,渐8于蜜醴,一佩易之。正君渐于香酒,可谗而得也。君子之所渐,不可不慎也。”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9也。《诗》10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子赣、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11士。
【注释】1.穷:《左传·昭公十四年》:“分贫,振穷。”《列子·汤问》:“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广雅》:“穷,贫也。”这里用为很少、匮乏之意。
2.潜:《易·乾·初九》:“潜龙,勿用。”《说文·水部》:“潜,一曰藏也。”《广雅·释诂四》:“潜,隐也。”这里用为深藏不露出来之意。
3.内:(na纳)《礼记·月令》:“无不务内。”《孟子·滕文公下》:“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荀子·臣道》:“时关内之,是事暴君之义也。”《荀子·礼论》:“陶器不成物,薄器不成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赵不内。”《史记·项羽本纪》:“欲止不内。”《说文》:“内,入也。自外而入也。”这里用为接纳之意。
4.胥:《诗·小雅·桑扈》:“君子乐胥,受天之祜。”《诗·大雅·緜》:“爰及姜女,聿来胥宇。”《诗·大雅·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管子·大匡》:“将胥有所定也。”《孟子·梁惠王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孟子·万章上》:“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胥后令。”这里用为观察、考察之意。
5.檃:《荀子·非相》:“府然若渠匽、隐栝之于己也,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荀子·性恶》:“故枸木必将待櫽栝烝矫然后直。”《说文·木部》:“檃,括也。”这里用为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之意。
6.帱:(chou稠)《荀子·礼论》:“无帾丝歶缕翣,其貌以象菲、帷、帱、尉也。”《史记·礼书》:“大路之素帱也。”这里用为车帷之意。
7.茝:(chai拆)《楚辞·九歌·湘夫人》:“沅有茝兮澧有兰。”《广雅》:“山茝,藁本也。”《史记·礼书》:“侧载臭茝。”《汉书·礼乐志》:“茝兰芳。”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即“白芷”。
8.渐:《诗·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帏裳。”《诗·小雅·渐渐之石》:“渐渐之石,维其高矣。”《荀子·议兵》:“是渐之也。”《史记·三王世家》:“渐之滫中。”《史记·孝武纪》:“治大地渐台。”《广雅》:“渐,渍也。”这里用为淹没之意。
9.琢磨:雕刻玉石,使成器物,常喻用心推敲考虑、刻意求工之意。《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大雅·棫朴》:“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10.《诗》:指《诗·卫风·淇奥》。
11.列:《左传·僖公十五年》:“入而未定列。”《论语·季氏》:“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国语·周语》:“翟无列于王室。”《荀子·议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史记·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这里用为职位之意。
【译文】上天生育万民,并非是为了君主。上天设置君主,却是为了万民。所以古代的人分裂地区建立国家,并非是为了使诸侯尊贵。排列官职,让爵位俸禄有差别,并非是为了使大夫尊贵。
领导人的道路是知道人,管理者的道路是知道事。所以舜治理天下,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发布命令而事情却能成功。
农民精于田土但不可以成为管理田土的官吏,工匠和商人也是如此。
以贤能的人替换不屑之徒,不用占卜就可以知道是吉祥的。以治理去征伐混乱,不用进行战斗就可以知道一定会胜利。
齐国人想征伐鲁国,但忌讳卞庄子,不敢经过卞地。晋国人想征伐卫国,但害怕子路,不敢经过蒲地。
不知道就去问尧、舜,没有知识就去求天子的库府。说的是:先王的道路,就是尧、舜的治国之道,六艺的广博,那就在天子的库府了。
君子的学习如同蜕变,迅速地变化着,所以他行为着也效法,站立着也效法,坐着也效法,他设置容颜讲话语气也效法,见善事就做,没有过一天的疑问。
善于学习的人会穷尽事情的道理,善于行为的人会推究事情的疑难。
君子树立的志向好象很少,虽然天子、三公询问政事,也以是非实情相对。
君子处在穷困的境地也不会失去志向,劳苦困倦而不苟且偷生,面临患难时也不会忘记平时所说的话。
年岁不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柏的青翠;事情不艰难,就不会知道君子的才干,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
雨下得小,汉水所以才潜藏不露。那能包容小的才能大,能积蓄微小的才能显著,规律到了一定的时候色泽才会融洽,行为尽到了询问的声音才会来自远方。
小人不追求内心的诚实而只追求外表的诚实。
言谈不说明师承就称之为反叛,教学时不说明师承就称之为背叛,反叛背叛的人,明白的君主不接纳,朝廷的士大夫们在路上遇见,不与他讲话。
行动上不足的人,说话过分;诚信上不足的人,言谈上很诚恳。所以《春秋》善于考察命运,而《诗经》不赞同屡次结盟,他们的用心是一样的。
善于为《诗经》的人不爱说,善于为《周易》的人不占卜,善于为《周礼》的人不看人的相,他们的用心是同样的。
曾子说:“孝子的言谈可以听得出来,行为可以看得出。”言谈可以听得出来,所以远方的人悦服;行为可以看出来,所以近处的人都悦服。近处的人悦服就会亲近,远方的人悦服就会来归附,这就是孝子的道路。
曾子出门,晏子跟从他到郊外,说:“我听说,君子赠送别人的礼物是语言,一般人赠送别人的礼物是钱财。我晏婴贫穷无财,请让我借用君子的话,用语言作为赠送先生的礼物,用来坐人的大车的轮子,是泰山上的大木,把它放在弯曲木材的器具里,三个月五个月,就可以成为盖菜的车帷,即使破败了也不会返回原来的样子。可使君子弯曲的器具,不可以不谨防,慎重啊!兰色的白芷草本植物,会淹没蜜酒的香味,佩带一次要更换,正派的君主淹没在香酒里,就可以使谗言得逞。君子的被淹没,不可以不慎重啊。”
人们对于文化的学识,就象美玉被雕琢刻磨一样。《诗经》上说:“就象加工象牙之器,切了还要磋;或者就象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这样才称为学问。和田的玉璧,本是井里的厥石,玉匠琢磨它,成为了天子的宝贝。子赣、季路,本来是乡野鄙人,接受了文化学识,服从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就成为天下有职位的读书人。
【说明】本节亦如同上节一样,是许多笔记摘录,但却是同一个话题,即关于社会行为规范的问题。
7、学知识并不是为了当官,而当官的人必须要学知识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48    更新时间:2008-6-30       热     【字体:小大】
【原文】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
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立,道远日益矣。
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
少不讽1,壮不论议;虽可,未成也。
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
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能而居2之,诬也;无益而厚受之,窃也。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子贡问于孔子曰:“赐倦于学矣,愿息事君。”孔子曰:“《诗》3云:'温恭朝夕,执事有恪4。’事君难,事君焉可息哉!”
“然则赐愿息事亲。”孔子曰:“《诗》5云“'孝子不匮6,永锡尔类。’事亲难,事亲焉可息哉!”
“然则赐愿息于妻子。”孔子曰:“《诗》7云:'刑8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9于家邦。’妻子难,妻子焉可息哉!”
“然则赐愿息于朋友。”孔子曰:“《诗》10云:'朋友攸11摄12,摄以威仪。’朋友难,朋友焉可息哉!”
“然则赐愿息耕。”孔子曰:“《诗》13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耕难,耕焉可息哉!”
“然则赐无息者乎?”孔子曰:“望其圹14,皋如也,巅如也,鬲15如也,此则知所息矣。”
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
【注释】1.讽:《周礼·大司乐》:“兴道讽诵言语。”《说文》:“讽,诵也。”这里用为朗诵之意。
2.居:《易·屯·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易·涣·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诗·唐风·羔裘》:“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诗·小雅·六月》:“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诗·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老子·二章》:“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论语·宪问》:“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孟子·告子下》:“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商君书·算地》:“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薮泽居什一,溪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广雅·释言》:“居,据也。”这里用为据,占据之意。
3.《诗》:指《诗·商颂·那》。
4.恪:《礼记·祭义》:“严威俨恪。”《诗·商颂·那》:“温恭朝夕,执事有恪。”《孔子庙碑》:“追存二代三恪之礼。”《鲁峻碑》:“敬恪恭俭。”《说文》:“恪,敬也。”《字林》:“恪,恭也。”这里用为谨慎、恭敬之意。
5.《诗》:指《诗·大雅·既醉》。
6. 匮:《诗·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礼记·月令仲秋》:“财财不匮。”《礼记·乐记》:“其财匮。”《史记·货殖列传》:“虞不出财财匮少。”《广雅》:“匱,乏也。”这里用为缺乏、空乏之意。
7.《诗》:指《诗·大雅·思齐》。
8.刑:《易·蒙·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书·康诰》:“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乃汝尽逊曰时叙,惟曰未有逊事。”《诗·大雅·文王》:“仪刑文王,万邦作孚。”《诗·大雅·思齐》:“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诗·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诗·周颂·清庙》:“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易·丰·象》:“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易·旅·象》:“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管子·侈靡》:“贱有实,敬无用,则人可刑也。”《孟子·梁惠王上》:“刑于寡妻。”《孟子·离娄上》:“君子犯义,小人犯刑。”《荀子·王制》:“刑政平,百姓和,国俗节。”《荀子·臣道》:“政令教化,刑下如影,应卒遇变。”这里用为典范、榜样之意。
9.御:《书·大禹谟》:“临下以简,御众以宽。”《诗·大雅·思齐》:“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国语·周语上》:“瞽告有协风至,王即斋宫,百官御事。”《孟子·梁惠王上》:“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公羊传·桓公八年》:“御寒暑之美服。”《荀子·大略》:“霜降逆女,冰泮杀内,十日一御。”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玉篇·彳部》:“御,治也。”《广韵·御韵》:“御,理也。”这里用为治理、统治之意。
10.《诗》:指《诗·大雅·既醉》。
11.攸:《易·屯·辞》:“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易·家人·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易·无妄·辞》:“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易·未济·辞》:“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书·多方》:“乃尔攸闻。”《诗·小雅·楚茨》:“报以介福,万寿攸酢。”《诗·小雅·甫田》:“攸介攸止,烝我髦士。”《诗·大雅·緜》:“迺立冢土,戎丑攸行。”《诗·大雅·皇矣》:“攸馘安安。”《诗·大雅·灵台》:“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郑玄注:“攸,所也。文王来至灵囿,视牝鹿所游伏之处。”《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未有攸底。”《尔雅》:“攸,所也。”这里用为助词,放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所”之意。如:责有攸归,性命攸关。
12.摄:《论语·八佾》:“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如:摄衣(整饬衣装),摄衽(整饬衣襟),摄袂(整理衣袖)等,这里用为整理、整顿之意。
13.《诗》:指《诗经·豳风·七月》。
14.圹:通“旷”。《管子·七法》:“不失天时,毋圹地利。”《荀子·议兵》:“敬谋无圹,敬事无圹,敬吏无圹,敬众无圹,敬敌无圹,夫是之谓五无圹。”《汉书·韦玄成传》:“五世圹僚,自我节候。”这里用为荒废之意。
15.皋:《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牧隰皋。”司马相如《上林赋》:“亭皋千里。”《史记·孝武纪》:“河溢皋陆。”《汉书·贾山传》:“江皋河濒,虽有恶种,无不猥大。”这里用为沼泽之意。
16.鬲:通“隔”。《汉书·五行志中》:“鬲闭门户,毋得擅上。”《汉书·南越王赵佗传》:“别异蛮夷,鬲绝器物。”这里用为阻隔之意。鬲如:形状突起高绝如鬲鼎的样子。
【译文】学习询问不厌倦,喜好读书不疲倦,是天下的库府。
君子如果怀疑就不要去言谈,没有请教就不要树立,道路虽然遥远但每日都是有益的。
知识广泛但与人不亲近,广博学习但没有方法,喜好很多但没有一定的,君子不赞同。
少年不朗读,壮年不讨论评议,虽然可以作为一个人但没有成就。
君子一心一意地教,弟子一心一意地学,很快就会成功。
君子进仕,那么就能帮助上级的名声而且能去掉下面人民的忧患。没有才能而占据职位,就是欺骗。没有什么益处而又接受丰厚的赏赐,就是盗窃。
学知识并不是为了当官,而当官的人必须要学知识。
子贡问孔子说:“我厌倦学习了,想停下学习去侍奉君主。”孔子说:“《诗经》上说:'从早到晚温和恭敬,执行事务也要谨慎严肃。’侍奉君主很难,侍奉君主怎么能够停下来休息呢?”
子贡说:“那么我想停下学习来侍奉父母亲。”孔子说:“《诗经》上说:'孝子孝的精神不能缺乏,会长远地赐给你这类人。’侍奉亲人很难,侍奉亲人怎么能够停下来休息呢?”
子贡说:“那么我想停下学习来对待妻子。”孔子说:“《诗经》上说:'给自己的妻子做典范,也给兄弟们做典范,就可以治理和统治家庭和邦国了。’对待妻子很难,妻子怎么能够停下来休息呢?”
子贡说:“那么我想停下学习来对待朋友。”孔子说:'《诗经》上说:'明白的朋友会有帮你整顿,帮助你整顿仪表威严。’对朋友很难,朋友怎么能够停下来休息呢?“
子贡说:“那么我想停下学习来耕耘种地。”孔子说:“《诗经》上说:'白天赶紧割茅草,晚上搓绳到通宵。抓紧时间补漏房,开年又要种百谷。’耕种很难,耕种怎么能够停下来休息呢?”
子贡说:“那么我就没有休息了吗?”孔子说:“看看那旷野罢,象那沼泽地,象那高高的山,象那被隔断似的,你就知道这是休息的地方了。”
子贡说:“这个问题太大了,就是死吗?君子休息了,小人就完结了。”
【说明】本节亦如同上节一样,是许多笔记摘录,但却是同一个话题,即关于社会行为规范的问题。
8、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93    更新时间:2008-6-30       热     【字体:小大】
【原文】《国风》之好色也,传曰:“盈其欲而不愆1其止。其诚可比于金石,其声可内于宗庙。”《小雅》不以于2污上,自引而居下,疾3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声有哀焉。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古者匹夫五十而士。天子诸侯子十九而冠,冠而听治,其教至4也。
君子也5者而好之,其6人。其人也而不教,不祥。非君子而好之,非其人也;非其人而教之,赍7盗粮,借贼兵也。
不自嗛8其行者,言滥过。
【注释】1.愆:(qian千)《易·归妹·九四》:“归妹,愆期,迟归有时。”《书·牧誓》:“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诗·卫风·氓》:“匪我愆期。”《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左传·宣公十一年》:“不愆于素。”《说文·心部》:“愆,过也。”这里用为超过之意。
2.于: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用为超过、过分之意。
3.疾:《易·丰·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论语·卫灵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庄子·田子方》:“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成玄英疏:“疾,患也。”《孟子·梁惠王下》:“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玉篇·疒部》:“疾,患也。”这里用为担忧之意。
4.至:《易·坤·初六》:“履霜,坚冰,至。”《易·临·辞》:“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易·井·辞》:“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谲井;羸其瓶,凶。”《诗·小雅·宾之初筵》:“百礼既至,有壬有林。”《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礼记·中庸》:“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荀子·儒效》:“《颂》之所以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荀子·君道》:“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章炳麟《文始》:“《诗传》曰:‘周,至也。’《说文》周训密,此尤今言周到,至亦有密意。”这里用为周密、周到之意。
5.也:《玉篇·畎部》:“也,乱也。”这里用为乱之意。
6.其:《诗·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阳。”《诗·邶风·北风》:“其虚其邪?既亟只且!”《诗·大雅·皇矣》:“作之屏之,其菑其翳。”《左传·隐公六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论语·宪问》:“其然!岂其然乎?”《国语·晋语》:“其自桓叔以下。”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五:“其,犹殆也。”这里用为也许,大概之意。
7.赍:(jī鸡)《周礼·外府》:“共其财用之币赍。”《周礼·小祝》:“设道赍之奠。”《周礼·小宗伯》:“受其将币之赍。”《仪礼·聘礼记》:“又赍皮、马。”《战国策·西周策》:“王何不以地赍周最。”《说文》:“赍,持遗也。从貝,赍声。俗字作賫。”这里用为送给、资助之意。
8.嗛:(xian谦)通“谦”。 《国语·晋语》:“嗛嗛之德。”《荀子·非十二子》:“嗛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荀子·礼论》:“则其于志意之情者,惆然不嗛。”《汉书·艺文志》:“易之嗛嗛。”班固《东征赋》:“思嗛约兮。”这里用为谦虚之意。
【译文】《国风》所谓的好色,古书上说,它满足了人们的情欲但不会使人们的举止超过限度。它真诚的情感可与金石相比,它的声音可进入宗庙。《小雅》不会用过分的语言玷污上级,它自己引咎而居于下位。它担忧当今的政治,以现状而怀念古人,它的言辞很文明,它的声音充满哀伤。
国家将要兴盛,必然是珍贵老师而且重视师傅,珍贵老师而且重视师傅,那么法度就能保存。国家将要衰弱,必然是贱视老师而且轻视师傅,贱视老师而且轻视师傅,那么人就有快乐,人有快乐那么法度就会损坏。
古时候,一般人五十岁也可以读书,天子诸侯的儿子十九岁可以加冠,加冠之后就可以听取政事,他们的教育是周密的。
君子行为很乱者然而很喜好,大概算个人吧。这个大概算个人的人乱为而不教育,就不吉祥。不是君子而很喜好,也就不是大概算个人的人。不是大概算个人的人而教育他,就是借粮给强盗,借兵给盗贼。
不自己谦虚自己行为的人,就会言过其实。
【说明】本节亦如同上节一样,是许多笔记摘录,但却是同一个话题,即关于社会行为规范的问题。其中要说明一点的就是“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这一段话,在春秋战国时期,师与傅是分开的,师是师,傅是傅,师,纯粹是教育、效法之意,傅是辅佐、辅导之意。所谓贵师而重傅,其实就是继承和学习历史的经验。由于私学的兴起,师傅们尽心竭力的教导,青少年们便感到有了很大的压力和约束力,而宠爱子女的父母们便顺着孩子的心意,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的后果就是这些青少年们快乐了。他们图着自己的快乐而不管不顾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也就导致了法度的损坏。
所以接下来是喜好混乱的行为,大概算是个人吧,对这种人要加强教育,那么他们就会逐渐改变自己,不再去喜好混乱的行为。而不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就是不吉祥。而对不是大概算个人的人,荀子则主张不教育,因为这种人受了一定的教育后,会变得更坏。这又是荀子的一个误点,这是他“性本恶”的延续。
9、所谓朋友,就是互相都有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热     【字体:小大】
【原文】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食则饘1粥不足,衣则竖褐不完,然而非礼不进,非义不受,安取此?
子夏家贫,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湿。夫类之相从也如此之著也,以友观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诗》曰:“无将大车,维尘冥冥。”言无与小人处也。
【注释】1.饘:(zhan沾)《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宁子职纳橐饘焉。”《荀子·富国》:“冬日则与之饘粥。”《说文》:“饘,糜也。从食,亶声。周谓之糜木,谓之饘。”崔浩《食经序》:“饥馑仍臻饘蔬糊口。”《方言一》:“相谒而食麦饘。”这里用为稠粥之意。
【译文】古代的贤人,低贱的时候是布衣百姓,贫穷的时候是一个普通人,吃的东西连稀饭都不够,穿的衣服连粗布都不完整,然而他们对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不进仕,不是最佳行为方式的馈赠不接受,谁能做到这样?
子夏家很贫穷,穿的衣服象悬挂着的鹌鹑,有人说:“你为什么不去做官?”子夏回答说:“对我很骄横傲慢的诸侯,我不当他的臣;对我骄横傲慢的大夫,我不想再见到他。柳下惠与守后门的人穿同样的衣服而人们不怀疑他,因为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争夺象指甲盖一样的小利就会丧失整个手掌。”
领导别人的人不可以不谨慎地选取部下,普通人不可以不谨慎地选取朋友。所谓朋友,就是互相都有。人生道路如果不同,怎么会互相都有呢?平均放置干柴点火,火总是向干燥的地方燃;在平地倒水,水总是向低湿的地方流。同类事物的相互依从就是这样明显。根据一个人的朋友观察这个人,还有什么怀疑的呢?选取朋友要善良的人,不可以不慎重。这是人生规律的基础。《诗经》上说:“不要去推那大车,昏昏暗暗全是灰。”说的就是不要与小人相处的意思。
【说明】本节亦如同上节一样,是许多笔记摘录,但却是同一个话题,即关于社会行为规范的问题。
10、没有仁爱就是穷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66    更新时间:2008-6-30       热     【字体:小大】
【原文】蓝1苴2路作,似知而非。懦弱易夺3,似仁而非。悍戆好斗,似勇而非。
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至无有者穷。故,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
凡物,有乘4而来,乘其出者,是其反者也。
流言灭之,货色远之。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是故君子蚤绝之。
言之信者,在乎区5盖6之间。疑则不言,未问则不立。
知者,明于事,达于数7,不可以不诚事也。故曰:“君子难说,说之不以道,不说也。”
语曰:“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此家言邪学之所以恶儒者也。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恶言死焉。
【注释】1.蓝:假借为“褴”。《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淹之以利以观其不贪,蓝之以乐以观其不寍。”这里用为滥、破烂之意。
2.苴:(ju居)《荀子·礼论》:“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苴杖:这里用为哭丧时用的竹杖之意。
3.夺:《荀子·修身》:“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富国》:“勿夺农时。”《礼记·仲尼燕居》:“给夺慈仁。”《说文》:“夺,手持隹失之也。”《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这里用为丧失之意。
4.乘:《易·解·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孟子·公孙丑上》:“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字汇·/部》:“乘,趁也,又同也。”这里用为顺应、趁势之意。
5.区:《左传·昭公七年》:“吾文君文王作仆区之法。”《说文》:“区,踦区,藏匿也。”这里用为隐匿之意。
6.盖:《左传·成公二年》:“所盖多矣。”《荀子·王制》:“我今将修饰之,拊循之,掩盖之。”《墨子·备穴》:“盆盖井口,毋令烟上泄。”《淮南子·说林》:“日月欲明,而浮云盖之。”《释名·释言语》:“盖,加也,加物上也。”这里用为遮蔽、掩盖之意。
7.数:(shu暑)《诗·小雅·巧言》:“往来行言,心焉数之。”《周礼·廪人》:“以岁之上下数邦用。”《老子·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二十七章》:“善数不用筹策。”《论语·里仁》:“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礼记·儒行》:“递数之不能终其物。”《荀子·富国》:“必时臧余,谓之称数。”《说文》:“數,计也。”这里用为计算之意。
【译文】杵着破烂的拐杖在路上指指点点,似乎很有智慧然而却没有。懦弱容易丧失意志,似乎很仁爱然而却不是。强悍鲁莽好斗,似乎是很勇敢然而却不是。
仁爱、最佳行为方式、社会行为规范及善良对于人来说,就象财物粮食对于家庭一样。有很多就意味着富足,很少就意味着贫穷,一样都没有的就是穷困。所以,大的做不到,小的又不愿做,就是亡国灭身的道路。
任何事物,都是趁势而来的,趁势而去的,是它的反面。
流言蜚语要消灭它,货财女色要远离它,灾祸的产生,往往是细微之处。所以君子要及早地远离。
说话守信的人,在于他善于隐匿和掩藏。有疑问的事就不说,没有请教的事就不立起它来。
有智慧的人,明白事理,通达于计算,因此不能不诚信地对待事物。所以说:“君子很难说话,说的话不以道路为准,就不说。”
俗话说:“滚动的圆球停在低洼之处,流言蜚语停止在有智慧的人那里。”这是各家言论邪说之所以憎恨儒者的原因。对是非有疑问,那么就用过去的事情来度量,就用近处的事物来检验,用公平的心来参考,流言就会停止,恶毒的言论就会消亡。
【说明】本节亦如同上节一样,是许多笔记摘录,但却是同一个话题,即关于社会行为规范的问题。
11、社会行为规范有它独特的软功能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43    更新时间:2008-6-30       热     【字体:小大】
【原文】曾子食鱼,有余,曰:“泔1之。”门人曰:“泔之伤人,不若奥2之。”曾子泣涕曰:“有异心乎哉!”伤其闻之晚也。
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故塞而避所短,移而从所仕。疏知而不法,察辨而操辟,勇果而亡礼,君子之所憎恶也。
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言无法,而流湎3然,虽辩,小人也。
国法禁拾遗,恶民之串以无分得也。有夫分义,则容天下而治;无分义,则一妻一妾而乱。
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4也。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师旷,言治者予三王。三王既已定法度、制礼乐而传之,有不用而改自作,何以异于变易牙之和,更师旷之律?无三王之法,天下不待亡,国不待死。
饮而不食者,蝉也;不饮不食者,浮蝣也。
虞舜、孝己孝而亲不爱,比干、子胥忠而君不用,仲尼、颜渊知而穷于世。劫迫于暴国,而无所辞之,则崇其善,扬其美,言其所长,而不称其所短也。
惟惟而亡者,诽也;博而穷者,訾也;清之而俞浊者,口也。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五伯。
【注释】1.泔:《管子·水地》:“秦之水泔冣而稽,淤滞而杂,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齐。”《说文》:“周谓潘曰泔。从水,甘声,淅米汁也。”这里用为淘米水之意。
2.奥:古同“燠”。《书·洪范》;“曰燠。”《诗·唐风·无衣》;“安且燠兮。”《诗·小雅·小明》:“昔我往矣,日月方奥。”《尔雅》;“燠,煖也。”《礼记·内则》;“问衣燠寒。”《说文》;“燠,热在中也。”本意温暖加热,这里引申为烤干之意。
3.湎:(mian勉)《诗·大雅·荡》:“天不湎尔以酒。”《墨子·鲁命》:“国家喜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荀子·非十二子》:“故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言无法,而流湎然,虽辩,小人也。”这里用为沈迷,沈溺,因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之意。
4.予:《诗·鄘风·干旄》:“彼姝者子,何以予之?”《诗·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无罪。”《诗·小雅·菀柳》:“俾予靖之,后予极焉。”《诗·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诗·大雅·皇矣》:“帝谓文王,予怀明德。”《管子·宙合》:“主盛处贤,而自予雄也。”《管子·小匡》:“众必予之。”《论语·八佾》:“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荀子·修身》:“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这里用为赞许,称誉之意。
【译文】曾子吃鱼,还有剩的,就说:“用淘米水浸渍起来。”门徒说:“用淘米水浸渍起来会伤害人的身体,不如把它晒干。”曾子流着泪说:“难道我还有别的意思吗?”他伤心自己听到这种意见太晚了。
不要用自己的短处去应对别人的长处,所以遇到阻碍就要避开自己的短处,要转过来发挥自己的长处。知识疏浅然而不效法,能明察辨别然而操守却邪僻,果断勇敢然而却没有社会行为规范,是君子所憎恶的。
言语虽多但有类别,是圣人。言语虽少但有法度,是君子。言语虽多但没有法度,却沉缅于其间而难以舍弃的,虽然能言善辩,也还是小人。
国家法律禁止捡拾别人遗失的东西,这是防止邪恶的人互相串联以无分别的得到。如果有分别的行为方式,那么就能兼容天下而治理;没有分别的行为方式,那么一妻一妾也会纷乱。
天下的人,各有各的意志,然而却有共同赞许的东西。谈论食物味道的人赞许易牙,谈论音乐的人赞许师旷,谈论治国的人赞许三个王(大禹王、商汤王、周文王)。这三个王既然已经定出法度,制成社会行为规范和祭乐而留传下来,但有人不用而又要改为自己制作,这与改变易牙的烹调,变更师旷的音律,除掉三王的治理有什么不同呢?天下不用等待就会灭亡,国家不用等待就会死去。
只喝水而不吃东西的是蝉,不喝水也不吃东西的是浮蝣。
虞舜、孝己孝敬父母而且亲近但没有爱;比干、子胥忠诚于君但不被任用;孔子、颜渊很有智慧但贫穷地生活在这世间,被胁迫在残暴的国家,而且没有办法躲避。那么我们则崇尚他们的善良,发扬他们的美好,谈论他们的长处而不谈他们的短处。
只有唯唯诺诺而逃亡的人,是因为受到诽谤;知识广博而穷困的人,是因为受到诋毁;越是清白而越被污蔑的人,是因为口舌。
君子能使自己可贵,但不能使别人必然重视自己;能使自己有用,但不能使别人必然使用自己。
发布命令和誓言的事不在五帝那里,结盟和诅咒的事不在三王那里,交换儿子作人质的事不在五伯那里。
【说明】本节亦如同上节一样,是许多笔记摘录,但却是同一个话题,即关于社会行为规范的问题。荀子作了许多笔记摘录,但没有写进他的文章里,这些笔记摘录是由后人整理他的文稿时,编成一篇而收录,取名叫《大略》。荀子之所以没有写进文章中,是因为很多思想已经体现出来了,所以这些具体的短句便不再使用。这些东西有没有可取之处呢?有!但这些短句中,大部分是很具体的东西,荀子认为用不着写进文中,所以不用。因为在《周礼》、《礼记》等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中,已经有了许多关于社会行为规范的具体条文,而荀子认识到,社会是不断变化不断进步的,所有的社会行为规范,都会因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他在《礼论》中,只阐述了社会行为规范的来龙去脉,以及阐述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性。我们知道,不论是社会行为规范,还是法律法规,对人都有一定的压抑性,既然人们按血缘、按地域、按氏族组成一定的社会组织形态时,这个组织的成员也就约定俗成地有了一些互相默认的行为规范。行为规范并不是某个人订制出来的,它是人们在生存活动中对周围事物的实践形成经验,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经验积累,人类社会才逐渐形成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比如火的使用和维护,石器的使用和维护等等,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就形成一定的规范行为,这些规范行为就演变成后来的社会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有助于组织间成员的团结协作,互相帮助。随着组织的扩大,各种行为规范也就逐渐增多,以致形成全社会、全人类的社会行为规范。如果有谁不按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行为,就会受到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遣责,甚至是惩罚,法律才由此而产生。因此,法律有着普遍的强制性,而社会行为规范却有它独特的软功能。它以一种无形的精神、价值观、传统力量等因素,形成“软”的约束作用。这个作用包括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公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社会成员产生心理共鸣、心理约束,继而起到对行为的自我控制。这种无形的“软”约束具有更持久、更强大的效果。它还能够对社会整体和社会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起到导向作用。社会行为规范还有一种凝聚功能,其表现在通过社会成员的习惯、知觉、信念、动机、期望等微妙的文化心理来沟通同一社会环境人员的思想,使人们对该社会环境产生对人生目标、准则和观念的认同感,使社会人员乐于参加社会事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对社会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社会群体对社会成员进行鼓励和认可,又会大大加强社会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对群体的归属感,使该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这种凝聚力还表现为一种强大的排外性,能增强该社会内部团结和统一,使该社会形成强大的竞争力量。社会行为规范的这些功能都是以文化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并非象行政手段、法律那样具有直接的强制性。所以荀子以及先秦儒家都更强调“礼”----社会行为规范的作用。只是在战国混乱时期,才有更多的人因为社会的混乱而更强调“法”的作用。而荀子强调,社会行为规范是以顺从人心为本。所以,在《礼经》上看不到的但只要顺从民心的,都属于社会行为规范。然而法律的制定可以不顺从民心,因为它是统治者为了统治和管理社会的志愿、意志的一种表达。因此它们之间有着绝然的不同!
所以本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领导人民的人,丰厚社会行为规范尊敬贤人就能称王,重视法度爱护人民就能称霸,喜好利益多有诈骗就会危险。因此,“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政府、政党、集团或个人在国家事务方面的活动,都必须要遵守所在地区的人们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果法律法规法令不符合当地人民的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那就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得不到人们的认可,政事也就行不通了。这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和法律的不同之处。所以,一昧地强调法制,并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要想解决社会问题,只有象孔子那样提倡普及全民教育,并且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加大加重社会教育及人文教育,减轻减少技能教育,才能使一代代人移风易俗,真正树立起新社会的新风尚,我们人类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