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绿花在线下载:又逢“九一八”中国该如何激活历史的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5:08:07

又逢“九一八”中国该如何激活历史的记忆

2007年09月18日 12:11中国新闻网投票数: 顶一下  【大 中 小】

善忘从来就不是美德。

环顾世界,从近邻韩国日本,到中东的以色列,乃至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浩劫的欧洲,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遭遇何种磨难,国家级纪念历史的活动都开展得轰轰烈烈。在“九一八”事变76周年之际,面对他国对待历史的庄重态度和真情实感,我们理应做得更多

以色列:大屠杀日全国总动员

以色列政要不会选择大屠杀纪念日出访,他们必须出席在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举行的官方仪式

以色列人对历史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除去隆重的宗教节日外,有一个日子是生活在这里的人无论如何都无法忽略和遗忘的,那就是每年的大屠杀纪念日。

为了悼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惨遭纳粹杀戮的600万犹太人,1951年,以色列政府通过法令,把犹太历每年尼散月(相当于公历4月)的27日定为“大屠杀死难者和英雄纪念日”。

娱乐场所全部关闭

这一天,以色列举国上下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和教育活动。如果有人认为活动与己无关,想照常娱乐休闲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包括餐馆、酒吧、电影院等所有娱乐场所都要关闭。而当地电视台和电台要不彻底停播,要不就只播放纪念活动或者有关大屠杀历史的节目。

当天上午10点,以色列全国各地同时拉响警笛。无论是正在上班的公务员、上课的学生,还是路上的行人,都要就地立正默哀,整个以色列笼罩在静穆的气氛中,时间仿佛被凝固了。两分钟后,警笛声渐逝,人们再重新继续自己的活动。

去年大屠杀纪念日时,我正在耶路撒冷乘出租车去办事,突然听到警笛声大作,出租车司机抱歉地对我说:“你得等一会儿。”然后他拉开门下车,立正站好。我急忙拎起相机跑去路口拍照,不料一名站在路边的以色列男子冲我高喊“你站住”,吓得我只好“刹车”,站在原地不敢乱走。或许正是以色列人这种对纪念形式自觉、用心地执行,大屠杀纪念日才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吧。

听幸存者讲过去的故事

在以色列,包括总统、总理在内的国家政要,都不会在纪念日出国访问,因为他们必须出席在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举行的官方仪式。每年的仪式内容大体相同:由6位幸存者点燃代表600万犹太遇难者的6支火炬,大屏幕上放映6人讲述在集中营遭遇的画面。当听到某个感人的情节时,观众席上的很多人都会流下热泪。

人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记住历史,但以色列人认为,没有哪种方式比让历史见证人站出来亲口讲述自己的经历更加有效。于是,他们在多年前便开始了一项工程,即用摄像机拍下大屠杀幸存者的口述实录,留作历史档案。目前,已经收存了大约5万到6万名幸存者的口述,其中相当一部分被制作成音像资料。今年大屠杀纪念日的主题就是“留存见证”,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同时,以色列人还在努力搜集殉难者的名字,希望以此取代抽象的数字,从而使大屠杀的事实更加无可辩驳。

“书本上的内容很难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要真正体会到历史,就是让幸存者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我们从心灵上与他们沟通。”大屠杀纪念馆官员埃弗拉伊姆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的确,走进大屠杀纪念馆,给我触动最深的不是那些陈列在展柜里的物品,而是电视屏幕上幸存者的故事。这些年逾花甲的老人,以历经沧桑后的平常口吻讲述那段历史,更加令人动容。

外国政要首访必去纪念馆

以色列的学校对历史教育非常重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准备不同的教学大纲,授课老师也都经过专门的培训。很多中学生还会被学校组织去奥斯威辛集中营参观,并参加名为“生者游行”的纪念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不仅对内重视历史教育,外宣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地宣传大屠杀给犹太人造成的创伤。关于大屠杀的展览、网站甚至有三四种语言版本,以方便外国人了解那段历史。2007年初,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新设了波斯语网页,把二战的来龙去脉和大屠杀以图文并茂的形势展现出来,据说吸引了很多伊朗网民。

此外,所有首次访问以色列的外国政要,都会毫无例外地被安排参观大屠杀纪念馆。所有记者也都会及时得到通知,以方便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记者朱剑慧)

日本:政府下工夫纪念“受害史”

日本人很在意本民族遭遇的灾难,却对自己给其他国家造成的伤害非常漠然

如果在日本街头随便问一个日本人:8月6日和8月9日是什么日子?对方几乎都会准确无误地告诉你:那是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纪念日。

对于二战,日本人的心态或许是最复杂的。但在纪念历史方面,日本政府却非常舍得下工夫,不仅设立了国家级的纪念日,还通过多种方式来推广历史教育。

选择性地纪念历史

日本学校的历史教育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内容包含在社会科目里。教科书中有大量色彩鲜艳的历史照片和图画,不仅图片比文字多,文字介绍也很讲究故事性和可读性,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小学生记忆。

例如,教科书对东京大空袭、冲绳战役、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写得比较详细。因此,学生们对原子弹给日本造成的伤害都很了解。但是,一些教科书出现掩饰、篡改,甚至美化侵略的现象,大大减轻了其对自身罪恶的反省。

电视剧助年轻人了解历史

不仅在教科书中强化历史教育,文化渗透也是日本国民了解历史的窗口。在这方面,“时代剧”的作用不容小视。

所谓时代剧,就是历史剧,是日本特有的文化景观。日本的电视台有在固定的时间播出时代剧的传统,其中以NHK电视台播出的最多。这种电视剧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故事背景,表现的虽然是过去的场景和人物,但作品视角和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却和当代价值观无异,这是为了易于让年轻人接受,也算是寓教于史。

纪念“受害史”不遗余力

在日本,被纪念得最多的历史当属“战争受害史”了。广岛和长崎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追悼仪式,追思在战争中死难的人。

在广岛,有个和平纪念资料馆,长崎则有原爆资料馆和历史文化博物馆,原子弹爆炸时长崎防空本部所在的防空洞还保留着,供人们参观。有关原子弹爆炸的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相关的展览也时常在日本各地举行。每年8月,许许多多的民众会自发到长崎与广岛参加纪念日本遭原子弹袭击活动。日本首相更是要亲临纪念会场,并发表讲话。

自1996年以来,广岛和长崎地方政府已经资助了涵盖11个国家、25个城市的“日本遭原子弹袭击海外展”,并以此宣传日本战后经济起飞的国际新形象。

日本还有个东京大空袭战灾资料中心,收集并展出日本在空袭中的“被害”资料。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极力否认日本对亚洲邻国的侵略,但他每年都参加东京大空袭的纪念活动。日本人很在意本民族遭遇的灾难,却对自己给其他国家造成的伤害非常漠然。(羽策)

用心去纪念

中国是最看重形式的国家,却在抗战纪念上最缺少形式

牢记历史,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但在更多的时候,这四个字却仅仅只是一个口号。究竟该如何激活历史的记忆,今天的中国人依然在争论不休。

最新的一个例子是上海市的高中历史教材风波。去年9月这本教科书面世,其中关于长征和南京大屠杀等历史内容被大幅删减,一度引起广泛争议。一年后的今天,该版本教科书被废止,新版高中历史书重新出炉。在事关后人如何记忆历史的教科书问题上,竟如此视若玩笑,部分中国人对历史的态度可想而知。

非逢十周年的抗战纪念,在中国似乎屡屡被冷落。即便是“七七事变”70周年,我处在千人纪念大会现场,依然感觉形单影只。国人最为看重的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从1985年开始的每年12月13日,2000人聚集的现场,怎能支撑起30万人死难的重量?

环顾世界,从近邻韩国日本,到中东的以色列,乃至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浩劫的欧洲,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遭遇何种磨难,经济如何困苦,国家级纪念历史的活动都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广岛和长崎,每年纪念原子弹袭击时,都有5万多人集会,日本首相不远千里出席。

许多中国学者乐于把对日索赔、受害者援助、抗战研究等作为抗日战争遗留问题,却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国家级纪念活动。召开国家级纪念大会,全国鸣警报,降半旗,国民肃立默哀,这理应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方式之一。可是不少国人,甚至一次都没来过北京城几十里外的卢沟桥和抗日战争纪念馆。

人类需要宏大的仪式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因为只有渗透心底的纪念,才可能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中国是最看重形式的国家,却恰恰在抗战纪念上最缺少形式,这实在令人尴尬。

有人认为中国应该设立“国耻日”、“公祭日”,但却对纪念内容只字不提。其实中国不是没有抗战纪念日,而是在纪念日很少举行纪念活动。1951年,中国规定9月3日作为抗日战争胜利日,每年全国人民都应该纪念。但事实上,数十年来,全国规模的纪念活动十分鲜见,民众中知道9月3日之意义者更是寥寥无几。如果没有纪念内容和纪念活动,再好听的名字,都没有实质性意义。

抗日战争是中国和世界的共同遗产与共同记忆。在抗战结束62年后,在纪念“九一八”事变76年的今天,许多人还在争论哪一天举行纪念活动更适合。此时,硝烟散尽,英雄远去,惟有烈士坟前的荒草一岁一枯荣。(王锦思)

文本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环球时报:让残酷战争成日本真实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8日09:09 环球时报

  写在“9·18事件”纪念日之前

  作者:萨苏

  被日本老人辱骂

  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为了写作《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一书,笔者在日本花了不少时间来收集有关史料。书出版后,不少朋友都问起我在写书过程中的感受。其实,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当时敌人的眼睛,看一下中国的抗战到底是怎样的。

  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收获超过我的预期,而感受也非常多。但有一件事情虽没有向人提及,却一直在我心头打转。那一次,我是去外地的一个私人图书馆借阅一些珍贵的史料。我借了几本书,在回程的电车上,就忍不住拿出一册当时日军飞行员的照片集来,寻找有关的材料。

  正在翻看的时候,可能因为被触动了第六感,总感到有些不舒服,似乎有什么人在瞪着我。抬头一看,真的有个日本老头在很不满地盯着我呢!这种目光让我很不舒服,于是我也回瞪了一眼。那个日本老头显然不满更甚了,居然嘴里迸出来一句:“八格牙路。”不等我蹦起来和他理论,老头已经抢先开口了,声音又快又硬,道:“你不要看这个东西,这不是日本的光荣,是日本的耻辱。”这句话把我说愣了,老头的话又跟上来了,他指着我手里拿的书,指着上面飘扬的日本军旗,“就是因为你们年轻人喜欢看这些东西,你看中国人不喜欢我们,韩国人也不喜欢我们,都是因为你们喜欢这些造成的。”

  这番话我是听得目瞪口呆,刚才被骂的不满也烟消云散。原来老人把我当成日本爱好战争的年轻人了。等老人发现我是中国人时,神色十分尴尬,起身连连道歉。交谈之下,才知道这位老人原来是一位教师,已经退休了,在“终战”的时候只有11岁,但战争带来的恐惧和苦难,他一生也不能忘掉。对我这样的年轻人在电车上公然大看特看“皇军的武勋”感到很不满,自觉有义务要教育一下了。

  可惜,小泽这样的老人在日本今天已经不多了。日本的年轻人,很多谈起大和号战舰来依旧眉飞色舞。有时,从日本城市墓地经过,看着夕阳下无数代表战死士兵的方尖碑。我不禁会想,难道用几百万条性命换来的教训,只要一代人就可以忘记么?为什么那些经历过二战的日本老人能够如此反战、厌战,但很多年轻人却对此不以为然呢?

  日本人好战?

  有人说,日本人善于篡改历史。这话并不准确。日本这个民族有一个崇尚细节的特点,当年,他们官方的记者常常把一场不大的战斗写成长篇大论,而士兵大多习惯于写日记,并且仔细地记录经历的每件事情。我在日本曾经见到甲午战争时代的一张照片,是一个日本士兵坐在一颗巨型炮弹旁边,那是在大东沟海战中,中国军舰定远号发射的一颗305毫米榴弹,它击中了日军旗舰松岛号的前部左舷,穿透装甲在炮廊里爆炸,松岛号遭到重创,被迫撤出战场。问题是,炮弹既然已经爆炸,如何还能与其合影呢?原来,因为从来没挨过这么大的炮弹,战后日军竟然从舰上细心搜集这炮弹的几百块碎片,将其复原,来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样子。这足以反映日本人重视细节和还原历史的态度。

  也有网友说,大和民族是个好战的民族,战争时他们在武士道精神的蒙骗下不怕死。这话也并不真实。我曾在一张当年空战照片下面的注解中,真实体会到日军飞行员的惊恐:“从编号上看,这架来袭击我的I-15战斗机驾驶员是中国空军著名‘荒鹫’柳哲生,死里逃生,真是幸运啊!”由此可见,经过血战后能够幸存的中国空军少数王牌飞行员,在日军眼里确是可怕的对手,而日军士兵在每一次战争幸存后,惧怕之心是显而易见的。

  事实上,这种惧怕一直在二战老兵和那些经历过二战的日本人心中久久不能抹去。分析起来,这是一种对战争残酷性的恐慌,也是一种人性的真实反映,与民族性和国民习惯并没有太大关系。正因为此,那些真正知道战争残酷历史的日本老人们,成了日本国内最忠实、最真诚的反战力量之一。而日本年轻一代没有像小泽老人那样的真实感受,也缺乏对二战的形象记忆。这也给我们在如何实现“中日和谐未来”上提供了若干启示。

  如何达成历史共识

  日本年轻一代并不是对历史不感兴趣,只是把历史兴趣更加集中在模拟游戏或者小说上。在他们眼里,日本是完美的,不可能在历史上有错误,更不用提“罪恶”一说。这正反映了当前中日历史问题的症结之一:中方更强调对战争的价值判断,而日方更能接受的却是战争事实。在两国“价值判断”和“战争事实”的争论上,中方有时在战争事实的细节上挖掘不够,往往很难说服日方。

  实际上,随着时间推移,用一种价值观来评价日本侵华战争,进而形成的中日共识,可能越来越不容易了。但有一点共识却是应该的,即战争是残酷的,任何参加战争的国家到头来都得不到益处。以史为鉴,重要的一点是以战争的残酷为借鉴。因此,发掘并还原真实的、残酷的战争史,让那段历史成为新一代日本人的真实记忆,使之与上一代一样,都成为战争的反对力量。这点恐怕是中日关系“放眼未来,达成历史共识”的可行性方案。转眼“9·18事件”纪念日又到了,在这个有象征意义的日子里,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谴责战争、批判侵略的口号,更需要由此萌生进一步挖掘历史真实性的动力和民众的广泛参与度,以及传播这些历史事实的推动力。▲(作者是旅居日本的资深IT业人士、著名网络作家。)    《环球时报》授权新浪独家使用,其他媒体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