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难得一知己对唱: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与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39:28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与思考 http://www.qstheory.cn/lg/zl/201107/t20110714_92995.htm
 
时间:2011年07月14日 10时29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王 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摘要:1964年12月在全国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由毛泽东建议,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即中国要在20世纪末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目前四个现代化中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已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只是实现了浅层次、低水平、区域性的现代化,真正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为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只有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科学地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程度,才能清楚地把握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才能合理地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模式的经验与教训,才能制定切合实际的有效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保证农业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

  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宏伟目标,不仅要在工业经济发展上实现新跨越,同时也要在农业经济发展上实现新跨越。要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丰富优势,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各级组织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并切实抓好落实的重大课题。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是我国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政治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们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中,这是已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快速推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业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虽然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不断下降,但农业的极端重要性不仅丝毫未减,反而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突出。民以食为天。13亿人口要吃饭,始终是头等大事。只有做到手中有粮,才能做到心中不慌。因此,必须立足国内,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民离乡进城,从农产品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肉、蛋、奶等消费量大幅度增长,这需要更多的粮食转化而来。根据农业部的研究,与10年前相比,我国城镇人口增加了2亿多,粮食消费增加了1000多亿斤,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分别增长40%和60%左右。与此同时,农业资源约束日益趋紧,耕地和水资源变得更加稀缺。需求增加和资源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因此,如果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无法保障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只要农业基础依然脆弱,就支撑不起国家现代化大厦;只要占土地和人口多数的农村、农民依然被阻隔在现代化的大门之外,国家就不能算实现了现代化。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发展关键期,如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必将丧失发展机遇,经济社会转型难以完成,现代化目标将无法如期实现。

  2、农业现代化是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方针。农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消费层次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家统计局统计表明,2009年我国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社会的32%。现阶段,我国工业已经形成相当大的生产能力,许多行业、企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近两年,国家实施家电下乡政策,不仅农民受益,企业也活了。这充分说明,扩大内需,增加消费,最大的潜力在农村。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农民的腰包鼓不起来,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会失去重要的拉动力。

  3、农业现代化是社会长治久安的稳定器。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明显,最近6年更是连续快速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到2009年,绝对差距扩大到12000多元,相对差距扩大到3.33∶1。差距不只在收入上,还表现在城乡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上,农村人口的交通、教育、医疗、医保、养老等社会化服务水平与城市人口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无法真正实现农民的体面劳动、惬意生活,就没有国家长治久安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由此可见,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因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是潜藏着巨大风险的现代化和不可持续的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因此,必须积极主动地把发展农业的思路调整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上来,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上来,着力拓展农业领域,实施产业化经营,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当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障碍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向农业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农业的市场约束、资源约束、体制约束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传统农业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低;科技应用水平较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等。主要表现在:

  1、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尽管已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但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剩余数量高达亿万之巨。这些剩余劳动力能否成功转移,直接影响到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成败。当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一是城镇化滞后造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二是第三产业发育滞后严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三是乡镇企业对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逐步减弱;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导致就业岗位选择面狭窄;五是农村60%以上的强壮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大多是一些妇女和老人,致使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趋于弱化。同时,由于“农二代”就业观念的变化,采用传统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渐有青黄不接之势。

  2、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劳动生产率不高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粮食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规模比较小,从而无法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加之联产承包之后,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除国有农场和极少数大户实行规模经营外,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

  3、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根据生态经济学观点,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它与农业生态系统的依存关系越密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应该是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它既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水土资源短缺将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长期的、根本性的制约因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土资源被挤占的势头难以逆转,农业将面临日趋严峻的水土资源短缺。

  三、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加快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我们首先看看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情况——

  1.美国模式

  美国的特点是地广人稀,人均土地30公顷以上,土地资源十分丰富。这一资源禀赋特征,使得土地和机械相对价格长期下降,而劳动力相对价格不断上升,促使农场主不得不用土地和机械动力替代人力。这种替代包含着农业机械技术的不断改进。

  美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按照机械化发展的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是半机械化阶段,这是以人力和畜力驱动、按机械原理设计制造的改良农机具取代传统农具的过程,是农业机械化的初始阶段。从18世纪末起,先后发明、改良了许多重要农机具,如轧棉机、铁犁、耘田机、割草机、收割机、脱粒机、联合收割机、钢犁、打捆机、玉米割捆机等。②第二阶段是主要田间作业机械化阶段,是以电力驱动的大型现代农机具代替非机械动力农机具的过程,是机械化发展的阶段。在19世纪中期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带动下,农业开始了内燃机(拖拉机、汽车)和电力代替畜力,以机引(或电动)的大型农业机器代替改良的农机具的过程,从而开始了主要田间作业机械化的进程。1910~1940年,美国农场的拖拉机总数从1000台猛增到154.5万台,载重汽车从2000辆增加到104.7万台,谷物联合收割机从1920年的4000台增加到19万台,机械动力的比重由243%提高到94.0%。③第三阶段是全盘机械化阶段,是机械化的成熟阶段。开始于20世纪40~50年代,完成于70~80年代。在这一阶段,不仅农机具的数量增加,而且性能不断提高,设计和制造出适应精细作业要求的农业机械。如谷物联合收割机由牵引式改为自走式,在拖拉机和其他机械上采用发动机涡轮增压、液压传动、快速挂接、电子监控、自动控制等新技术。类似美国以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起步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

  2.日本模式

  日本的资源禀赋特征与美国正好相反,1880年每个男性农场工人的平均农业土地面积只有美国的1/36,到1960年则只有美国的1/97,可耕地是美国的1/47。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土地和劳动力的比价也与美国不同。

  日本的农业现代化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时期:①第一个时期是从明治维新到1900年,是学习西欧先进农业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时期;②第二个时期是从19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出现了以劳动对象为中心的技术改良高潮,出现以多施肥料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趋势;③第三个时期是二战以后到70年代初,通过农村民主化改革,促进现代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建立起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框架;④第四个时期是70年代以后,开发和推广应用高性能的农业机械,以生物技术为农业技术创新的重点,以缓解土地资源不足,提高单产,增加农产品供给。类似日本人地紧张的荷兰,也由于采用生物技术提高单产,成为出口农产品的重要国家。

  3.西欧模式

  西欧的一些国家,既不像美国那样劳动力短缺,也不像日本那样耕地短缺,因此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并进,把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实行“物力投资”和“智力投资”同时并举,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园林化,既提高了土地生产率,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类国家以英、法国、德国、意大利等为典型。

  农业现代化并不只是发达国家的“专利”,我们把目光转向国内,一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先进典型也是随处可见:

  黑龙江农垦三江垦区, 572万亩耕地, 15个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农场,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97%,每年为国家生产近百亿斤粮食。黑龙江省地广人稀,可耕地多,他们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组织,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并依托农垦、森工、矿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初步走出了具有黑土地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原粮仓河南,人均耕地只有1.2亩,亩均水资源是全国的1/6,但小麦良种覆盖98%、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粮食单产一年一个新纪录。全国1/10以上的粮食出产于此。依靠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他们把麦粒变成面粉、味精、啤酒,转化成猪肉、鸡肉,生产出了全国1/3的方便面、1/2的速冻饺子和火腿肠。

  在湖南长沙县农业综合开发金农项目区,有一块现代农业示范田:由隆平高科蔬菜有限公司建设的番茄大棚,自动喷灌、常年恒温、四季生产,亩产值达3万多元。而且,大棚内有通风降温系统,耗电量不到空调的10%。

  湖北谷城县冷集镇山药种植大户常忠义,通过反租倒包其他村民耕地75亩,常年雇用农民工10人左右精耕细作种植山药,每亩产量上万斤,产值近3万元,纯收入达2万多元,仅此一项家庭年纯收入达100多万元。

  从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走过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各个国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和特点也不尽相同,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一些共同的经验教训各地可以认真加以学习和借鉴:

  其一,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如何正确的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农业能否迅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能否迅速实现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日、韩等国在迅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过由于过分剥夺而导致农业萎缩的情况,但都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分别于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实行了对农业的反哺政策,从而使农业迅速强大起来。两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共同点是:政府对农业的反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初级阶段以硬件为主,重点是提高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装备水平、加速农村公共物品建设等,政策导向是为扩大再生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高级阶段则采取硬、软件相结合,以软件为主的方针,政策导向放在结构调整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村级组织水平和农民素质等方面。可以说,没有对农业的全方位支持,日、韩农业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其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管农业的地位多么特殊,它总是一个产业,应该按照产业的特性来发展它,即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这是各国农业现代化最基本的经验之一。韩国自70年代以来的“新村运动”也逐渐按照市场需求把农业划分为粮食、水果、蔬菜、饲养经济作物四大专业化区,这是该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最重要措施之一。荷兰的经验也极具典型意义。早在19世纪后期由于新大陆廉价谷物的大量涌进引起欧洲的大范围农业危机时,荷兰就利用这一机会大量进口廉价谷物饲料,并将其农业转化为畜牧业,实现了农业生产结构的方向性转变。1962年,欧共体推行共同农业政策,进行经济分工,荷兰又借此机会重点发展畜牧业和园艺作物。到70年代末荷兰的养牛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进入80年代荷兰的畜牧产品相对过剩。为此,政府采取了控制牛肉和奶牛生产的措施,并开拓新的市场,着重发展有新的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产业。80年代初期以来,养猪业和家禽业有了较大发展,花卉的发展更加迅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牛奶生产大国,荷兰每年还要大量进口鲜牛奶,并经加工增值后出口。荷兰的农业总产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左右,而农业出口和外汇收入却占出口总额和外汇总额的1/4以上,荷兰的粮食供给也主要依靠国际市场,粮食自给率只有30%左右,这种面向国际市场、大进大出的农业体制,使荷兰农业成为典型的高效农业,每个劳动力创造的农业增加值和净创汇是世界上最高的。

  其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现代化的根基。农业现代化进程表明,一个有效的农业合作体系的建立,对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业合作的体系最完善、运作最规范、对农民和农业生产发挥作用最大的当属日本。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中期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日本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在充分吸收西方国家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独创了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农协制度。这一制度形成于二战以后,其范围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销售、农村金融、农村保险等各个方面,甚至发展成为代表农民政治利益的准政治团体,并且自上而下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体系。韩国的农协制度系从日本借鉴过来,其运作方式与日本近似。农协在日、韩两国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代表分散的小农的利益与政府和大工业进行谈判,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二是有效地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充分满足小农户在生产要素供给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需求。以出口创汇为特色的荷兰农业,其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社会化服务也主要是由合作组织来完成的。农业的各个领域,包括谷物、蔬菜、禽蛋、家畜、花卉等都有合作组织,业务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种子、肥料、饲料的供应,到各种农产品的出售,以及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甚至农民生产和生活所需的贷款,都由合作组织来完成。

  其四,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日本的农业技术推广由政府的农业改良普及事业和农协共同完成,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日本还于1991年对《协同农业普及指南》进行了全面的修改,把加强推广组织的建设和提高推广人员素质放在首位。政府的“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拥有数百个经过国家考试的专门技术员以及1万多名经过地方考试的改良普及员,与农协系统的近2万名营农指导员密切配合,构成了战后日本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体系,也是战后日本农业现代化迅速实现的基本保障。

  其五,走专业化、一体化和社会化的农业发展道路。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不仅重视农业技术现代化,也十分重视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都大力推行农业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其专业化形式主要有三种: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以美国为例,到1969年,美国经营一种产品为主的专业化农场已达农场总数的90%以上。据美国专家计算,仅此一项就使美国农产品大约增产40%,而成本降低50%~80%。发达国家的农业一体化、社会化是在专业化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形式有农业工商综合体和农业合作组织。1967年,法国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已占总农户的83%,在农产品销售、农资供应、农业贷款方面,合作社分别占30%、40%、70%左右。

  四、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积极引导、推动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和完善以下方针政策:

  (1)必须要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完善流转办法,在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使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农场、工厂化生产基地成为现代农业的市场主体,提高农业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水平。

  (2)必须要把科技进步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靠科技才能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只有靠科技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只有靠科技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要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要在继续深化农业推广体系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以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各种产业化组织为主的多元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3)必须要突破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性。拓宽农业的发展领域,向产前和产后延伸,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把现代工业、商业乃至运输、金融、保险等产业同农业的种植业、养殖业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共同体,使农业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化、专业化和一体化。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并形成一套从生产初级产品到最终产品的销售管理体制和公平合理的利润分配制度,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地开拓市场空间,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4)必须要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要确保财政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幅度。进一步加大农村道路、教育、水利、电力、通讯、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建立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补贴制度。整合现有涉农资金,优化支农资金使用办法,确保一定比例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加强防灾、减灾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自然灾害救济的扶持力度,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支持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改善服务方式,拓宽信贷支农渠道。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积极拓宽农业投资渠道,改革农业投融资体制,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内聚外引,多渠道筹集农业现代化建设资金。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

  (5)必须要以加强基础建设和产业化组织建设为条件。不仅要加强道路、水利、农田等农业现代化的硬件建设,而且还要加强产业化组织等农业现代化的软件建设。通过各种新型的协会、合作社等农业组织,将农业与市场更好地连接起来

  (6)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社会、技术同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促进资源、环境和现代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二)坚持以农业机械化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技术进步

  1、以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具推广应用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一是要把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各地要因地制宜地推进主要农产品生产机械化由生产环节向生产全过程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办好龙头企业,建好商品生产基地,由农工商发展模式向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模式转变,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规模经济,取得规模效益,不仅要增产,还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比较效益,实现增收和可持续发展,形成农业机械化与产业化经营结合的机制。

  二是要因地制宜,有重点地推进地区农业机械化。首先,平原和城市郊区等有条件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技术经济条件和投资环境,实现农业机械化向更高水平发展,在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中起示范、带动作用。其次,粮食主产区要努力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再次,要支持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的机械化发展。

  三是要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具推广应用步伐。要按照“大农业”、“大农机”的思路,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以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快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操作安全和农村各业所需机械的发展步伐,走量效并重、主配机具协调发展的路子。重点增加大型农业机械、配套农机具数量。从过去侧重于小麦生产机械化转向玉米、水稻、花生、蔬菜、花卉等更为广阔领域的机械化;从侧重于产中环节转向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机械化。加快先进实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认真抓好土地整理工作,切实改善农业耕作条件,促进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

  四是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机投入新机制。坚持以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资为主体、各级财政扶持为引导、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农机的积极性。制定和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的补贴,鼓励农民购买、使用先进农业机械。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和技术培训,努力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不断创新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和服务模式,发展农机大户,培育农机服务市场,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健全农机服务网络,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

  2、大力发展和推广运用生物技术,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生物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生物技术的伟大之处在于:可以对生物遗传信息进行实验室操作;可以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也就是在所有物种间进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可以进行遗传改良的工程设计和施工;可以极大地扩展生物种质资源和杂种优势的利用,创造更加适合人类需要的新的物种,这是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一次伟大革命。最初通过遗传工程获得而进入市场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等,经转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剂和棉铃虫的能力。转基因作物的种类正在不断增加,播种面积迅速增长。微生物基因重组技术的出现,正在掀起农用生物制剂产业的一场革命。新一代生物农药,动物疫苗、生物肥料、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将为农业带来新的活力,也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福音,有助于人类保存、保护地球上仅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 

  3、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健康发展

  农业是利用光热水气土等自然资源从事有生命物质生产的一种产业,因而具有分散性、区域性、时变性、经验性,以及稳定程度和可控程度低的行业弱势。信息技术将成为克服农业行业弱势的有力武器。一是引进农业专家系统(AES)。农业专家系统是把分散的、局部的单项农业技术综合集成起来,经过智能化信息处理,针对不同的土壤和气候等环境条件,给出系统性和应变性强的各类农业问题的解决方案。我国从1992年开始组织农业专家系统地研制和应用,国家“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专家组与地方合作,在北京、吉林、安徽、云南建立了4个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范区。各地如果都能引入农业专家系统,即可以由专家系统推理和辅助决策,进行农田作物种植和畜禽饲养的生态和生产设计,使之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和平台。二是利用网络技术搭建农业与市场的信息平台。解决“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什么值钱发展什么”的问题。网络技术可以弥补农业分散与闭塞的弱势。光纤化和宽带化的国家网络建设为农业网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通过建立农业信息源和数据库、开展信息处理和服务、提高用户素质等方式,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确保农产品稳定健康发展,防止农产品生产的大起大落。

  4、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推广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

  第一,要保证对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投入,努力改善农技推广工作条件。要深入开展以“有服务队伍、有工作场所、有服务设备、有服务实体、有试验示范基地”为内容的“五有”乡镇农技站建设,增强农技推广的实力和活力。要支持农技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加快知识更新,提高为农民服务的水平。

  第二,深化改革,转换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农技服务目标要逐步由促进农产品数量增长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服务形式要由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拓展,服务内容要由以产中服务为主向产前和产后服务延伸。要深化改革,转换农技推广机制、服务机制和经营机制,鼓励农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创办站办农场、开展统一服务等形式,直接面向农民搞好各项服务。

  第三,坚持试验示范,大力推广农业“三新(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技术。要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目标,广泛实施“种苗工程”,大力引进名、特、优新品种;实施农业“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等项目,积极推广农业“三新”技术,努力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增产增收的贡献率;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争创“名、特、优”品牌,搞好品牌品种的标准化建设;坚持试验示范,努力探索和实践,发展新的效益农业模式。

  (三)突出区域发展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按照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市场化理念经营农业,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按照“品质优良化、产量规模化、产地集约化”的要求,突出抓好农产品产出能力建设,建成一大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四)以发展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坚持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一起上的原则,继续抓好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使更多的龙头企业进入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大力支持民营企业争当龙头,鼓励城市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2.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广泛吸收农民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入股,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为主向资产、资本联结为主方向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和帮助农民由生产环节进入附加值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加工、流通等环节,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

  3.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探索多渠道、多区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支持组建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已有的协会要适应新的要求,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组改造。支持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建成有经济实力的独立法人实体。加快制定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法规,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

  1.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组织生产,加快建立和完善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重点制定我国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原产地农产品的地方标准,并使其尽可能成为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建立健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科学适用、国际接轨、统一权威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鼓励引导产地生态环境较好、农民素质和农产品商品率较高的地区先行一步,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示范乡,示范片,推动全国农业标准化生产。

  2.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制度,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测,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范围,加快认证进程。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质量追溯、认证、标识、责任追究和公示制度。

  (六 )努力培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

  要把义务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水平。整合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农广校、农函大等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广泛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努力扩大农民科技培训的覆盖面,开展“读书兴农”活动,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蓝色证书工程”、“星火人才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切实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新型农民。

  推进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只有全社会认识统一,领导给力,善于学习,遵循规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就一定能够早日顺利实现。

  (作者单位:中共谷城县委党校)
 
 
 
关键词:十二五;农业;现代化;研究思考
 
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求是》及本网立场和观点。
 
【打印】 【纠错】 【求是论坛】 【网站声明】 网站编辑:乔雪
 
 
相关文章
· 建言科学发展 助力开好新局
 · 从“十二五”说起
 
· 连玉明:论“十二五”的十大关系
 ·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
 
· 迟福林:改革的新形势与顶层设计
 · 西藏“十二五”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 能源发展由大变强的战略思考(上)
 · 吴敬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成败在“十二五”
 
· 长江上建桥还有完没完?
 · 改善和保障民生是西藏“十二五”时期首要发展任务
 
发表评论
( 评论仅代表评论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求是理论网立场和观点。)
1、发言人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发表言论时请注意文明用语,所有评论经审核后发布,字数在1000字内。
3、本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匿名发表  验证码:     
 
网友留言 查看更多>>
 
 
 
  
 
【《求是》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聘英才】 【投稿《求是》】 【投稿本网】 【意见反馈】 【网站声明】 【红旗文稿】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9 qstheory
******本文来源求是理论网,原文网址:http://www.qstheory.cn/lg/zl/201107/t20110714_929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