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锅贴哪家好吃:黄庭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8:02:33

丹经之古者,《参同契》而外,其《黄庭》乎?人人读《黄庭》,视《黄庭》与《参同契》不相符者,此不足以读《黄庭》也,道无不一贯也。视《黄庭》与《参同契》即一事者,亦不足以读《黄庭》也,立言有专属也。是说也,余向者微窥之,今读圆顿子讲义而信乃坚矣。又《黄庭》有内外篇。余幼习吾家右军《黄庭帖》,玩其辞而爱之,久之乃知有内景篇焉。顾疑其文之不类,或出于伪托,今读圆顿子讲义而疑乃释矣。圆顿子于丹经无不读也,无不解也,其讲《黄庭》,盖有得于《黄庭》之先者,而《黄庭》皆为注解,必如是以读《黄庭》,而后“黄庭”之义始了解以解也。吾知是编出,人之有志丹经者,皆将奉若秘玩,知所从事焉,无俟余之赘陈也。

  辛酉孟夏潜道人王聘三识
弁言   《黄庭经》,不著撰人名氏及时代,惟陶隐居《真诰》云:“《上清真经》,晋哀帝兴宁二年,南岳魏夫人授其弟子,使作隶字写出。数传而后,为某某窃之,因济浙江,遇风沦漂,惟《黄庭》一篇得存。”然考魏夫人为晋之任城人,司徒魏舒之女,名华存,字贤安,幼而好道,摄心夷静,年二十四,适次保掾刘文,宇幼彦,生二子,长曰璞,次曰瑕。其后幼彦物故,夫人携二子渡江,璞为温太真司马,至安成太守。瑕为陶太尉从事,至中郎将。夫人在世八十三年,晋成帝咸和九年化去。以时代推之,兴宁二年,较此尚后三十年,则魏夫人辞世久矣,《真诰》所谓授其弟子者,或是夫人生时诸弟子得其口授,后始笔录。否则早有隶字写本秘藏,至兴宁二年,方传于世耳。   《黄庭》旧有内景外景二篇,《真诰》所指,殆内景篇也。晋王右军有《黄庭经》楷书,历代传刻,以为珍宝,即外景篇也。当右军时代,内景尚未行世,自无所谓外景之名,故右军所写,只称《黄庭》,后人据《真诰》之言,遂滋疑义。盖未知此经原有先后之分,内外之别也。   两篇文字,不必出于一手,而精理贯通,体用相备,真知个中消息者,当不复存歧视。故吕纯阳真人题《宿州天庆观诗》云;“肘传丹篆千年术,口诵黄庭两卷经;鹤观古坛槐影里,悄无人迹户常扃。”又陆放翁《道室杂兴诗》云:“身是秋风一断蓬,何曾住处限西东;棋秤窗下时闻雹,丹灶崖间夜吐虹;采药不辞千里去,钓鱼曾破十年功;白头始悟颐生妙,尽在黄庭两卷中。”又《书怀诗》云:“早佩黄庭两卷经,不应灵府杂膻腥;凭君为买金鸦嘴,归去秋山剧茯苓。”所称“两卷经”者,非即“内景”与“外景”乎?东坡居士尝书《黄庭内景》,复仿其文体,而为之赞,备极推崇。世儒狃于晋帖,漫谓内景非真,其识解讵出苏陆二公上耶?   又从来著丹经者,多言男子之事,女丹诀自有别传,而《黄庭经》则历代女真以之得道者,如鲁妙典、崔少玄、薛玄同之流,具见载籍,颇不乏人。是尤属丹家之要旨,为玄门之总持矣。第是经文义曼衍,多立名洞,设譬语,虽无奥颐隐密之谈,然学者读之,罕能知味。余承同志之勖,就两篇义蕴,沉潜探索,译其精要,分类诠释,务使辞皆能解,理尽可通,庶几玄圃丹台,资为先路云尔。   第一章 黄庭   欲读《黄庭经》,必先知“黄庭”二字作何解说。黄乃土色,士位中央,庭乃阶前空地,名为“黄庭”,即表中空之义。吾人一身,自脐以上,为上半段,如植物之干,生机向上;自脐以下,为下半股,如植物之根,生机向下。其生理之总机关,具足上下之原动力者,植物则在根干分界处,人身则在脐,婴儿处胎,鼻无呼吸,以脐带代行呼吸之功用。及出胎后,脐之功用立止,而鼻窍开矣。神仙口诀,重在胎息。胎息者何?息息归根之谓。根者何?脐内空处是也。脐内空处,即“黄庭”也。   引证《黄庭经》本文   上有魂灵下关元,左为少阳右太阴,后有密户前生门,出日入月呼吸存。(内景经第二章)上有黄庭下关元,前有幽阙后命门。(外景经第一章)黄庭真人衣朱衣,关门牡龠阖两扉。幽阙夹之高巍巍,丹田之中精气微。(外景经第二章) 解释   魂灵即心神,关元在脐下三寸,左阳右阴,言其理耳。若必求脏府经络部位以实之,恐近于穿凿。密户,在身后腰部,生门即脐。   涵虚子云:合上下前后左右,暗藏一个“中”宇。此“中”,乃“虚无窍”也。外日月一往一来,内日月一颠一倒,绵绵呼吸,均在此虚无窍中。今按呼为出,吸为入,出为辟,入为阖,辟为阳,阖为阴,阳为日,阴为月,故日:…… “出日入月呼吸存。”黄庭之下,即是关元。关元之上,即为黄庭,故曰:“上有黄庭下关元。”《内景经》云“上有魂灵下关元”,则谓设庭之上有心神,黄庭之下有关元耳。辞虽异而义同。   幽阙即生门,生门即脐,针灸家名为神阙,又名气舍。命门即密户,在背脊骨第十四椎下,即第二腰椎骨之部。修炼家以心神注守黄庭,名曰“黄庭真人”。心色本赤,故日“衣朱衣。”神入气中,气包神外,如牝牡之相衔,故日:“牡龠。”,阖两扉者,喻阴阳相纽。高巍巍者,即《参同契》所云:先天地生,巍巍尊高之意。丹田者,乃结丹之所,如播种子于田中,自然生苗结实,成熟可期,故名日“田”。“精气微”之“微”字,最宜领会。必如易教之洁净精微,老氏之微妙玄通,方尽其用。盖丹道虽不外乎积精累气而成,然徒知执着精气之粗迹,将何以臻神化哉?(附注:后世丹书所言黄庭之部位,与本经微有不同。)   第二章 泥   丸   泥丸即上丹田,在头顶中,针灸家名百会穴,乃脑也,为修炼家最重要之关键。当行功时,运周天火候,必后升前降,升到泥丸终,降自泥丸始,所谓还精补脑是也。   夫脑髓之体极精,脑髓之用至灵。其成也,乃间接由元气化生,其亏也,非物质直接所能补足。人当中年以后,每患脑力薄弱,常欲求助于药,然药无补脑之效。惟有仙家妙术,借阴阴升降之机,化生灵质,日积月累,方可使脑髓渐充,回复原状,或更觉超胜,于是性有所寄,命有所归,虽不仙,不远矣。   引证《黄庭经》本文   至道不烦诀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一部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其中。但思一部寿无穷,非各别位居脑中。(内景经第七章)琼室之中八素集,泥丸夫人当中立。(内景经第二十一章)保我泥丸三奇灵,恬淡闭观内自明。(内景经第二十一章)问谁家子在我身,此人何去入泥丸。(内景经第十九章)   解释   道法以简要为贵,口诀虽多,重在存真。存即存想,真即真人。言存想吾身真人之所在也。真人,即神。虽周身百节皆有神,惟泥丸之神为诸神之宗。泥丸一部,有四方四隅,并中央共九位,皆神之所寄,而当中方圆一寸处,乃百神总会。修炼家不必他求,但存思一部之神,已可享无穷之寿。因此一部之神,非散居别处,而总居脑中。脑为人身主宰,得其主宰,则易为功也。   琼室即脑室,八素即四方四隅之神,泥丸夫人,即脑室中央之神。名为夫人者,谓脑属阴性,宜静不宜动,静则安,动则伤。本于老子守雌之义也。三奇,即三元。三元,即元精元气元神。恬淡,谓节嗜欲,少谋虑。闭观,谓闭目返观。此言保养脑中精气神之法,惟在返观内照也。谁家子,乃内丹之喻名,内丹既结于下田,是不可不迁,迁将何去,即上入泥丸。盖返观内照,乃静以养性之功,丹成上迁,乃动以凝命之术。作用虽异,道理则同。   第三章 魂魄   自来言魂魄者,理论至颐,不可华陈,挚其大纲,约有十说:   (一)以阴阳论魂魄者:陈氏礼记注日:魂者阳之灵而气之英,魄者阴之灵而体之精。高诱《淮南子注》日:“魂者阳之神,魄者阴之神。”   (二)以五行论魂魄者:朱子全书日:“魂属木,魄属金。”所以说三魂七魄,是金木之数也。   (三)以五脏论魂魄者:《内经》云:心藏神,肝藏魂,肾藏精,肺赎魄。又日;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此言魂与神为一家,魄与精为一家。正合丹道东三南二,木火为侣,西四北一,金水同宫之说。 (四)以鬼神论魂魄者:《礼祭义》日: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气即魂意,魂与气,古人常合为一谈。如延陵季子骨肉归于土,魂气无不知之语可见。   (五)以动静论魂魄者:《性理大全》引宋儒说云:动者,魂也;静者,魄也。动静二字,括尽魂魄。凡能运用作为,皆魂使之尔,魄则不能也。   (六)以升降论魂魄者:《朱子全书》日:人将死时,热气上出,所谓魂升也;下体渐冷,所谓魄降也。   (七)以志气论魂魄者:《朱子全书》引《苏氏易解》日:众人气胜志而为魄,志胜气而为魂。   (八)以思量与记忆论魂魄者:宋儒黄勉斋日:人只有个魂与魄,人记事自然记得底是魄,如会恁地搜索思量底便是魂。魂主经营,魄主受纳。   (九)以知觉与形体论魂魄者:《礼祭义》陈氏注曰:人之知觉属魂,形体属魄。如口鼻呼吸是气,那灵处便属魂;视听是体,那聪明处便属魄。   (十)以生成之先后论魂魄者:《春秋左氏传》云: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后儒为之解曰:始化是胎中略成形时,人初间才受得气,便结成个胚胎模样是魄。既成魄,便渐渐会动,属阳曰魂。   以上诸说,各有不同,合而观之,或可于中取得一较为明确之印象。至其相互之关系,则犹有说焉。《内经》曰;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薛生白注曰:气形盛则魂魄盛,气形衰则魂魄衰。魂是魄之光焰,魄是魂之根柢。魄阴主藏受,故魄能记忆在内。魂阳主连用,故魂能动作发挥。二物本不相离,精聚则魄聚,气聚则魂聚。是为人物之体。至于精竭魄降,则气散魂游,而无所知矣。   又朱子日:无魂,则魄不能以自存,今人多思虑役役,魂都与魄相离。老氏便只要相守得相合。老子云:载营魄,是以魂守魄。盖魂热而魄冷,魂动而魄静。能以魂守魄,则魄以所守而宜静,魄以魂而有生意。魂之热而生凉,魄之冷而生暖;惟二者不相离,故其阳不燥,其阴不滞,而得其和矣。不然,则魂愈动而魄愈静,魂愈热而魄愈冷。二者相离,则不得其和而死矣。   水,一也,火,二也。以魄载魂,以二守一,则水火固济而不相离,所以永年也。愚按朱说颇有合于丹家魂魄相拘之旨,徒知炼魂,不知炼魄,死焉鬼仙;徒知炼魄,不知炼魂,则尸居余气耳。   引证《读庭经》本文   百谷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徒返老得还婴?三魂勿勿魄糜倾,何不食气太和清,故能不死入黄宁。(内景经第三十章)玄元上一魂魄炼,一之为物最罕见,须得至真乃顾盼,至忌死气诸秽贱。(内景经第二十七章)魂欲上天魄入渊,还魂返魄道自然。(外景经第十五章)垂绝念神死复生,摄魂还魄永无倾。(内景经第十一章)和制魂魄津夜平 (内景经第十一章)高拱无为魂魄安。(内景经第二十三章)   解释   人赖百谷以养身,调五味以悦口,而大患即由此而生。荤腥臭气足以秽乱吾人之神明,致使胎中所受之先天元气凋零殆尽。如何能得返老还童之效?魂飘魄丧,后悔何及?若能渐绝俗食,专心食气,保养太和,则可长生。然修炼之道,至为玄妙,阴阳不可偏胜,魂魄必宜合炼。魂魄合炼者,即是由后天之阴阳,复归于先天之一气。但此一气,最不易得,有真有伪。真者,纯是清灵生气可用,伪者,中含秽质死气,乃大忌也。   道家所以贵乎魂魄相拘者,因魂之性每恋魄,魄之性每恋魂,不忍分离。不幸以人事之逼迫,使魂不能不升,魄不能不降,魂魄分离,则人死矣。返还之道,亦是顺其魂魄自然相恋之性而已。   夫人当生命垂绝之时,茍一念至诚,存想吾人身中元神,尚可多延残喘,况知魂魄相拘之道者,岂有倾危之患乎?夫摄魂还魄,虽有作用,惟贵在和平,而不可偏激。偏则不和,激则不平。茍魂魄能和,则气可化津,津亦可化气。周身津气,润泽流通,自无不平之患矣。修炼之术,先有为而后无为。和平之极,归于静定,魂魄自然安宁矣。 第四章 呼吸   前三节虽略具理论,尚未言明学者致功之方。丹诀数十家,深浅各别。而其下手之诀,皆不外呼吸作用。气存则人生,气竭则人死,呼吸所关,顾不重欤?普通之人,徒知以口食谷,不知以鼻食气,虽终日呼吸不断,然此等呼吸,大都出多入少。粗而短,不能细而长;急而浅,不能缓而深。乃修炼家之大忌也。   仙道贵在以神驭气,使神入气中,气包神外,打成一片,结成一团,纽成一条,凝成一点,则呼吸归恨,不至于散漫乱动,而渐有轨辙可循。如是者久之,即可成胎息。   何谓胎息?即呼吸之息,氤氲布满于身中,一开一阖,遍身毛窍,与之相应,而鼻中反不觉气之出入,直到呼吸全止,开阖俱停,则入定出神之期,不远矣。今《黄庭经》所论之呼吸,乃胎息以前之初步,学者习之既久,可以却病延年。若仙道全部工夫,尚未论及。   引证《黄庭经》本文   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外景经第十八章)嘘吸庐间以自偿,保守完坚身受庆;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归老复壮,(外景经第四章)肺部之宫似华盖,下有童子坐玉阙。七元之子主调气,外应中岳鼻齐位。素锦衣裳黄云带,喘息呼吸体不快。急存白元和六气,神仙久衣无灾害,用之不已形不坏。(内景经第九章)呼吸虚无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外景经第一章)   解释   修仙学道之人,非有别种神奇手段,不过积精累气而已。常人皆食五谷与五味,道人独食阴阳之气。《黄帝内经》云: “食谷者,智慧而天;食气者,神明而寿。”亦此意也。   夫人在世俗,无论如何安闲,总不兔有劳心劳力之事。一有所劳,其精神即不免损失,是必用方法以补偿其损失。其法如何?即呼吸也。但呼吸往来,必有定所。其扼要乃在庐间。庐间亦名规中,即黄庭也。如能常用调呼吸之功,而又能保守身内精神,不使外漏,则身有余庆矣。日积月累,回环于方寸之中,以立命根。借身内之元气,以招摄虚空之精神,则自有生以来,历年损失之精神,皆可还归于我身,何患老乎?   人身脏腑,肺部最高,形如华盖。肺属金,其色白,故日玉阙。肺之下有心,心属火,其数七,故日“七元之子”。肺藏气,心藏神,道家贵在以神驭气,故曰:“七元之子主调气”,肺开窍于鼻,人面分五岳,鼻为中岳,故曰:“外应中岳鼻齐位”。素者,纯洁之义,黄者,中和之义。必要纯洁,气要中和,故曰:“素锦衣裳黄云带。”身体偶有小恙,则呼吸不能调匀而喘息,此时急宜存神以调和病气。六气者,风寒暑湿燥火之气。偶有偏胜;则足以致病。茍能和之,则病愈矣。道书凡一身头面脏腑骨节,皆有神名。白元者,肺神也。存白元者,即是凝神以合于气也。   道家工夫,视不用目,听不用耳。久视者,非谓眼向外看,乃神向内视,内视又名返观。人能常用返观内照之功,自然灾害不侵。用此工夫,永久不已,则形可常存矣。但调呼吸之最要口诀,即不可滞于有象,又不可浮泛无根。能合虚无,则不着相,能入丹田,则非无根。不色不空,勿忘勿助,是真口诀。学者当呼吸调和之候,口中必有甘凉之津液发生,顺而吞之,以意直送下降,复得神火炼之,使津化为气,润泽周身,而后归纳于下田,以培值命蒂,故日:“玉池清水灌灵根。”   第五章 漱津   人口中之津液,譬如山中之泉水。水性本就下,而泉水能至山顶者,何也?地下水气循土脉透石隙而上蒸也。水气何以上蒸?则以地中含蓄之热力使然。吾人静坐工夫已久,口中自然发生一种甘津,清凉爽淡,异乎常时。此亦因身中团聚之热力,蒸动下焦之水气,循经络之路而上升,至口中遂化为津。此津由炼气而生,与常津不同。吞入腹中,大有补益。果能勤加修炼,勿稍间断。则第一次吞入腹申之津,又为热力蒸动,化气上升,仍至口中。复还为津,此为第二次所化,比第一次更觉甘美。其补力亦吏大。如是循环不休,直至百千万次,功同乳转醍糊,而古人所谓“玉液还丹”,不外是矣. 引证《黄庭经》本文   口为玉池太和官,嗽咽灵液灾不干。体生光华气香兰,却灭百邪玉炼颜。(内景经第三章)舌下玄膺生死岸,出清入玄二气焕。(内景经第六章)存嗽五芽不饥渴。(内景经第二十二章)闭口屈舌食胎津。(内景经第二十七章)取津玄膺入明堂,下溉喉咙神明通。(内景经第三十三章)三十六咽玉池里。(内景经第三十四章)玉池清水上生肥,灵根坚固老不衰。(外景经第二章)   解释   常人口中储满浊气,皆由不知升降吐纳之法,以致上下失其轻重之机,故下焦之清气不能升,而上焦之浊气不能降。玆谓口为玉池,言其清洁;官为太和,言其调适。果能时刻用功。吐浊纳清,降浊升清。往复循环,酿造灵液,则百病不侵。而肌肤光泽,气如兰香,颜如玉润矣。   舌下有生津之窍,名日:“玄膺”。所关于人者至要。试观病人,若舌卷、齿槁、津涸、液乾者,必死,可知其故也。且津液从气化,气有出入,其上出于口鼻无不清,其下入于丹田无不深。玄即深意,存者存神。嗽者嗽津。五芽者,东西南北中五方之生气,虽曰存嗽,实兼吐纳工夫。《道藏》另有食五芽气之法,烦琐无当,今不具论。   又凡呵浊时,必开口,吞津时,必闭口。屈舌者,舌抵上颚。胎津者,言自生丹田中胎息薰蒸所化生之津液,上溢于口,取而咽之,下喉咙,过明堂,复化为气。气足则神灵,故日:“神明通”也。三十六咽之教乃旧习,今可不拘。灵根,乃人身脐下之命根也。常人此根不固,易为情欲疾病所摇动。日衰一日,而人死矣。修炼家运用升降吐纳之功,使口中津液源源而来,汨汨而吞,如草木得肥料之培养,而根自固矣。   第六章 存神   神者,乃最不可思议之物,变幻无方,出入无时,谁得而拘之?所谓“存神”者,岂非徒托空言乎?然茍知其法,亦不难为。存神之义,即神自存耳,非依他力而后存也。存神与存想不同,存想者,如《大洞经》存想百神之衣裳、冠带、形容、动作。又如《龙虎九仙经》,存想黄云撞顶。《中黄经》,存想五方五色之气,出于身中等法皆是。   若夫存神,则无所想。不过将神光凝聚于一点,不使散漏之谓也。存神,不限于身中一处,亦不限在身内,有时亦存神于身外。丹道步步皆以存神为用。《黄庭经》所云,尚未尽其量,惟示学者以梗概而己。   引证《黄庭经》本文   六府五藏神体轻,旨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可长生,(内景经第八章)心部之宫莲含花,调血理命身不枯。外应口舌吐五华,临绝呼之亦登苏,久久行之飞太霞。(内景经第十章)肾部之宫玄关圆,主诸六府九液源,百病千灾当急存,两部水主对生门,使人长生升九天。(内景经第十二章)窍研恬淡道之园,内室密眄尽睹真,真人在已莫问邻,何须远索求因缘。(内景经第二十三章)三光焕照入子室,能存玄冥万事毕,一身精神不可失。(内景经第二十五章)   解释   人身脏腑所以能有功用者,皆神为之宰也。心与神共为一物,其静谓之心,其动谓之神。五脏六腑,自具天然运动之能力,而无丝毫差式,故日:“心内运天经。”常人脏俯之运动,昼夜不休,终有疲劳之日,亏损之时。   修道者,先守静以制动,复存神以安心,再虚心以炼神,互相为用,则藏府气血之循环,可以缓和而得养,免致外强中干,急促失调浮躁不宁之弊,自可长生。吾人腔内,肺脏之下有心脏。其形如未开之莲花,其功用主调血。血调则命理,而身体光润,无枯稿之容。口中有舌,为心之苗,心动则气泄于舌。若人老病垂危,魂欲离体,一意存神于心,不惊不恐,不乱不摇,则必能延命于俄顷。况当少壮之时,习此定心存神之法,久久行之,有不飞腾霞路者乎?   肾属水,故为六府九窍津液之源,肾气衰则百病丛生。修炼家常以心火下交肾水,使火不上炎,水不下漏,水火既济而结丹。肾有二枚,故曰两部,肾为水之生,故日“水主。。对生门者,前对脐也。人能常以不动之神,藏于脐肾两者之间,以立命基,则长生不难致矣。  玄门功法,虽云奇妙。若尽力研究,仍归于恬淡无为之域,大道本如是也。内视密眄,自见其真,方知真人近在身中,何必他求远索哉?   三光在天为日月星,在人乃耳目口。《参同契》云:”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又云:”三光陆沉,温养子珠,。盖谓耳不外听,目不外视,口不开言,则此五窍之神光,闭而不用,潜入混沌之渊,返照黄庭之室,玄其属水,象坎;神光属火,象离。存神于玄某,则坎离交合,水火既济,自然一身之精神凝结不散矣。   第七章 致虚   前言呼吸嗽津存神诸作用,法良意美,效验计日可期。然恐学者不察,执着太过,非徒无益,且有损害,故继之以致虚。致虚者,非枯坐顽空也,乃动中之静也,非一切不依也,乃心依于息,息依于心,浑然而定,寂然而照也。   医家用参树补气,而俱其滞,必佐陈皮以疏之;用地黄补血,而嫌其腻,必佐当归以行之。修炼家以风火之力,锻出饮食之精华,盖培养吾身之亏损,必顺乎自然之理,合乎虚无之妙,以调和其太过,而制限其有余,方可归于纯和之域,是犹医家陈皮当归之作用也。否则,执着成法,不知变通,刻意猛进,反使阴阳有偏胜之虞,乃悍然谓世无神仙,书皆诬罔,岂其真耶?   引证《黄庭经》本文   物有自然事不烦,垂拱无为体自安。体虚无物身自闲,寂寞旷然口不言。(外景经第十一章)眉号华盖覆明珠,九幽日月洞虚无。(内景经第六章)呼吸虚无入丹田,(外景经第一章)虚中恬淡自致神,(内景经第二十九章)正室之中神所居,洗心自治无敢污,历观五脏视节度,六府修持洁如素,虚无自然道之故。(外景经第十章)作道优游身独居,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羽翼已成正扶疏,长生久视乃飞去,(外景经第十二章)   解释   天下事物,皆有自然之理。顺自然之理而行,则事不烦;若逆之,则生荆棘矣。身无为而身自安,心无物而心自闲,寂寞者静,旷然者虚。《参同契》云:“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又云:“象时顺节令,闭口不而谈。”又云:“兑合不以谈,希言顺鸿蒙。”正是口不言之意。   眉如华盖,下覆明珠。明珠者,目也。目之光最易外耀,如日月然。日月沦于九幽者,即二目神光下藏于气海之中,于是呼吸亦随之而入丹田。呼吸者,气也。气既归根,神亦恬谈,皆不离乎虚无作用,然亦非枯坐顽空也。李涵虚曰:正室者,中央神室,不偏不倚,洗心退藏,自动修治,无敢垢污。由是而内观五藏,历历如烛照,一身节度,皆可审视。由是内观六府,一一修治,洁然如素,并无浊秽,虚无自然之道,本如是也。   修道之士,或在人间,或入山林,须优游自适,守吾身而独居,先修玉炼以明性,后修金炼以立命,其秘要只是内守虚无耳。仙家以炼气为炼羽翼,神定气足,则羽翼已成。扶疏者,神气条茂也。从此内全性命,外固形躯,隐显人间,长生久视,厌居尘寰,乃脱壳飞去。   第八章 断欲   仙家初步工夫,贵在返老还童。若身中精气亏损,肌体不充,必渐用功修炼培补,使其固复原状。培补之道路有三:(一)饮食滋养从口入。(二)空气呼吸从鼻入。(三)元气阖辟从毛孔入。三者荟萃积蓄蕴酿于一身,渐采渐炼,渐炼渐结,内实骨髓,外华肌肤,灵府神清,丹田气满,至此方证长生之果,远离老病之乡。然欲得如是功效者,非断绝房事不可。若古今养生家所言节欲者,非神仙家本旨。徒曰节制,于事无济,必使断绝,方获全功。且不仅禁男女之合,又用法闭精窍之门,待其永无漏泄而后已。   或曰:然则何以解于彭祖之说乎?曰:彭祖所行,本非仙道。不过以房中术延其年耳。似未可相提并论。夫淫机之动,乃身中一种潜蓄之力,为欲念所感,及外景所摄,不得不随机发现,然吾人潜蓄之力有限,丰于此必俭于彼。假令人之生活与禽兽等。除饮食男女,别无所事,则任其纵欲而已。奈人事万变,学业多端,咸赖身中潜蓄之力以肆应。倘此力消耗于淫欲者多,则能运用于他处者必少,无论何事,难以成就,岂独修炼为然哉!  或又问《悟真篇》云:“休妻漫遣阴阳隔。”此语对于断欲之义,是否冲突?曰;吾所谓断欲者,指世俗男女媾精之事而言。为普通说法,为初学立基,必不可无此一戒。若悟真所传,乃金液大还丹之妙道。神仙眷属,回出尘凡,非常情所能测也。   引证《黄庭经》本文   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忽之祸乡三灵灭,但当吸气炼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若当海决百渎倾,叶落树枯失青青。气亡液漏非己行,专闭御景乃长宁,保我泥丸三奇灵。(内景经第二十一章)急中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内景经第二十二经)长生要妙房中接。(外景经第七章,此句含有深意)   解释   欲修长生之术,最宜戒慎者,房中之事也。奈何世人冒死而作,致令精枯气竭,神无所依,能勿泣乎?精气神乃人身三灵物,彼此有连带之关系。试以灯油为喻,人身所藏之精,譬如盏中所贮之油,油量充足则火焰炽盛,火焰炽盛则光亮倍明,反之,则油干火息而光灭矣。火譬如人之气,光譬如人之神,精满则气旺,气旺则神全。今因贪欲之故,使精枯渴,精枯则气散,气散则神亡,而祸不旋踵矣。   然人茍能痛改前非,断绝淫欲,加以吸气炼精之术,则事尚可为。虽曰“寸田尺宅,”其细已甚。能保守之,而扩充之,尽力图谋,未尝不可立百世之基业。若夫房中之事,气亡液漏,其趋势如海决渎倾,其现象如树枯叶落,大非吾辈所宜行也。必使专闭交接之路,乃可长享康宁之福。泥丸得养,则脑髓盈,精气常凝,则神魂定。故修炼家所最急者,在于闭精勿泄。如是则生命可长存矣。   按永久闭精勿泄,虽是修仙者第一要义,然在已破体之人,实行此事,每感受极端之困难。服药无效,运动无效,独身禁欲无效,正心诚意无效,参禅打坐无效,信仰各种宗教无效。甚至于六字气,八段锦、易筋经、开三关、转河车、小周天、大周天、种种工夫用尽,仍属无效。有时遗精或反而加剧。若听其自然,不加遏止,一月泄漏数次,或数月泄漏一次,固无妨于身体之健康,所惜者,修仙之志愿,付诸流水矣。   当知此事,要量体裁衣,因人说法,不可执一以概其余。传道者,须有超群之学识,受道老,须有天赋之聪明,然后循循善诱,由浅而深,历尽旁门,终归正路。不废夫妻,偏少儿孙之累,不离交合,能夺造化之权。道书所谓“男子茎中无聚精,妇人脐中不结婴。”又谓:“男子修成不漏精,女子修成不漏经。”的确具此功效。世有豪杰,不甘为造物阴阳所播弄者,尝有味于斯言乎!    《黄庭经》分《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中景玉经》三种。《中
景经》系晚出道书,通常不列于《黄庭经》之内。“黄庭”一词已见于汉代。古人认为,
黄为中央之色,庭乃四方之中。五行土居中,色尚黄,在人五脏则脾为主。盖喻身体中
央、中空之穴。旧本《黄庭外景经》首句“上有黄庭下关元”即指此。至于“内景”、
“外景”,《荀子·解蔽》篇早有“浊明外景,清明内景”之说。唐梁丘子(白履忠)
在《黄庭内景玉经》上卷注文中解释内景时称,“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心居
身内,存观一体之象色,故曰内景也”。“外景”一词,大概是上清派根据“浊明外景,
清明内景”,取与“内景”相对之义。道书分“内”“外”,代表了传承之异。例如
《灵宝升玄内教经》卷八(敦煌遗书S.3722)自称“无上灵宝升玄内教”,而称《灵宝
五篇真文》为“外教”。《黄庭经》东晋后分为《内景》《外景》或《内经》《外经》,
盖与此同意。
 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外景经》早于《内景经》。《外景经》托于太上老君所说,
为天师道传承的教本。《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大道家戒令》称“《妙真》自吾所作,
《黄庭》三灵七言,皆训谕本经,为《道德》之光华”,则《黄庭外景经》当出于魏晋
之际。《列仙传·朱璜传》所说《老君黄庭经》(《列仙传》亦为魏晋人托刘向撰)与
葛洪《抱朴子内篇》称《黄庭经》者,皆指此书。欧阳修据其所见,谓此书有东晋穆帝
永和十二年(356)刻石本。王羲之为天师道信徒,所书《黄庭经》即此经。《旧唐书·
经籍志》著录,犹称“《老子黄庭经》一卷”。
 《黄庭内景经》托称太上大道玉晨君所说,相传系西晋初魏夫人所得,实为上清派
传承的教本。其名始见于《真诰》,又见于今本《魏夫人传》(葛洪《神仙传》曾提到
范邈撰《魏夫人传》,但据陈国符先生考证,今本为唐人改撰本)。《真诰》卷九《协
昌期》第一记言:“山世远受孟先生法,暮卧,先读《黄庭内景经》一过乃眠,使人魂
魄自制。”卷十八《握真辅》第二又记“经云:主诸关镜聪明始”,陶弘景注称“此
《黄庭经》中语”,而此句见于今本《黄庭内景经》。卷二十《翼真检》第二陶弘景自
记许翙抄《魏夫人传》中《黄庭经》,盖即此书。但此书首章云:“上清紫霞虚皇前,
太上大道玉晨君,闲居蕊珠作七言,散化五形变万神,是为《黄庭》曰《内篇》。”上
清紫霞虚皇和太上大道玉晨君都是上清派崇奉的尊神,其位在太上老君之上。又此书谓
“治生之道了不烦,但修《洞玄》与《玉篇》”。《洞玄》,白履忠注说指《洞玄灵宝
经》,实非。上清派原有《大洞玄经》,即此书所谓《洞玄》。
 《真诰》卷十三《稽神枢》第三记“或讽明《洞玄》”,陶注:
 “《洞玄》即《大洞玄经》,……非今世所传《洞玄灵宝经》也。”
 凡此类例,可证《内景经》至晚出于东晋,是经过杨、许等增益而传世者。此后,
才有内、外景经之分,且皆作为上清派重要典籍而流传于世。
 二书传本繁多,卷数各有异同。《黄庭外景经》,唐宋书目多著录一卷,《郡斋读
书志》作三卷,注本亦有分三卷者。
 《黄庭内景经》一名《太上琴心文》,一名《大帝金书》,一名《东华玉篇》,一
卷,注本亦有分三卷者。二书皆为七言韵语,在长期传写中,各本文字亦略有差异。
 《黄庭经》为道教养生修仙专著,它继承汉代纬书和早期道教的人身各部位皆有神
之说,又吸收古代医学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的理论,着重阐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气的
理论和方法。东汉时代,《太平经》、《老子河上公章句》等书已有历观五脏、存思身
神的论述。早期五斗米道的教本《老子想尔注》则强调奉道戒,谓守道戒即守一,批评
“今世间常伪伎,指形名道,令有服色名字,状貌长短”,“指五藏以名一,瞑目思想,
欲从求福”。至魏晋之际,天师道徒也转而讲求内观存神之术,《黄庭外景经》的出现 《黄庭经》分《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中景玉经》三种。《中
景经》系晚出道书,通常不列于《黄庭经》之内。“黄庭”一词已见于汉代。古人认为,
黄为中央之色,庭乃四方之中。五行土居中,色尚黄,在人五脏则脾为主。盖喻身体中
央、中空之穴。旧本《黄庭外景经》首句“上有黄庭下关元”即指此。至于“内景”、
“外景”,《荀子·解蔽》篇早有“浊明外景,清明内景”之说。唐梁丘子(白履忠)
在《黄庭内景玉经》上卷注文中解释内景时称,“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心居
身内,存观一体之象色,故曰内景也”。“外景”一词,大概是上清派根据“浊明外景,
清明内景”,取与“内景”相对之义。道书分“内”“外”,代表了传承之异。例如
《灵宝升玄内教经》卷八(敦煌遗书S.3722)自称“无上灵宝升玄内教”,而称《灵宝
五篇真文》为“外教”。《黄庭经》东晋后分为《内景》《外景》或《内经》《外经》,
盖与此同意。
 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外景经》早于《内景经》。《外景经》托于太上老君所说,
为天师道传承的教本。《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大道家戒令》称“《妙真》自吾所作,
《黄庭》三灵七言,皆训谕本经,为《道德》之光华”,则《黄庭外景经》当出于魏晋
之际。《列仙传·朱璜传》所说《老君黄庭经》(《列仙传》亦为魏晋人托刘向撰)与
葛洪《抱朴子内篇》称《黄庭经》者,皆指此书。欧阳修据其所见,谓此书有东晋穆帝
永和十二年(356)刻石本。王羲之为天师道信徒,所书《黄庭经》即此经。《旧唐书·
经籍志》著录,犹称“《老子黄庭经》一卷”。
 《黄庭内景经》托称太上大道玉晨君所说,相传系西晋初魏夫人所得,实为上清派
传承的教本。其名始见于《真诰》,又见于今本《魏夫人传》(葛洪《神仙传》曾提到
范邈撰《魏夫人传》,但据陈国符先生考证,今本为唐人改撰本)。《真诰》卷九《协
昌期》第一记言:“山世远受孟先生法,暮卧,先读《黄庭内景经》一过乃眠,使人魂
魄自制。”卷十八《握真辅》第二又记“经云:主诸关镜聪明始”,陶弘景注称“此
《黄庭经》中语”,而此句见于今本《黄庭内景经》。卷二十《翼真检》第二陶弘景自
记许翙抄《魏夫人传》中《黄庭经》,盖即此书。但此书首章云:“上清紫霞虚皇前,
太上大道玉晨君,闲居蕊珠作七言,散化五形变万神,是为《黄庭》曰《内篇》。”上
清紫霞虚皇和太上大道玉晨君都是上清派崇奉的尊神,其位在太上老君之上。又此书谓
“治生之道了不烦,但修《洞玄》与《玉篇》”。《洞玄》,白履忠注说指《洞玄灵宝
经》,实非。上清派原有《大洞玄经》,即此书所谓《洞玄》。
 《真诰》卷十三《稽神枢》第三记“或讽明《洞玄》”,陶注:
 “《洞玄》即《大洞玄经》,……非今世所传《洞玄灵宝经》也。”
 凡此类例,可证《内景经》至晚出于东晋,是经过杨、许等增益而传世者。此后,
才有内、外景经之分,且皆作为上清派重要典籍而流传于世。
 二书传本繁多,卷数各有异同。《黄庭外景经》,唐宋书目多著录一卷,《郡斋读
书志》作三卷,注本亦有分三卷者。
 《黄庭内景经》一名《太上琴心文》,一名《大帝金书》,一名《东华玉篇》,一
卷,注本亦有分三卷者。二书皆为七言韵语,在长期传写中,各本文字亦略有差异。
 《黄庭经》为道教养生修仙专著,它继承汉代纬书和早期道教的人身各部位皆有神
之说,又吸收古代医学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的理论,着重阐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气的
理论和方法。东汉时代,《太平经》、《老子河上公章句》等书已有历观五脏、存思身
神的论述。早期五斗米道的教本《老子想尔注》则强调奉道戒,谓守道戒即守一,批评
“今世间常伪伎,指形名道,令有服色名字,状貌长短”,“指五藏以名一,瞑目思想,
欲从求福”。至魏晋之际,天师道徒也转而讲求内观存神之术,《黄庭外景经》的出现  《黄庭经》分《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中景玉经》三种。《中
景经》系晚出道书,通常不列于《黄庭经》之内。“黄庭”一词已见于汉代。古人认为,
黄为中央之色,庭乃四方之中。五行土居中,色尚黄,在人五脏则脾为主。盖喻身体中
央、中空之穴。旧本《黄庭外景经》首句“上有黄庭下关元”即指此。至于“内景”、
“外景”,《荀子·解蔽》篇早有“浊明外景,清明内景”之说。唐梁丘子(白履忠)
在《黄庭内景玉经》上卷注文中解释内景时称,“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心居
身内,存观一体之象色,故曰内景也”。“外景”一词,大概是上清派根据“浊明外景,
清明内景”,取与“内景”相对之义。道书分“内”“外”,代表了传承之异。例如
《灵宝升玄内教经》卷八(敦煌遗书S.3722)自称“无上灵宝升玄内教”,而称《灵宝
五篇真文》为“外教”。《黄庭经》东晋后分为《内景》《外景》或《内经》《外经》,
盖与此同意。
 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外景经》早于《内景经》。《外景经》托于太上老君所说,
为天师道传承的教本。《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大道家戒令》称“《妙真》自吾所作,
《黄庭》三灵七言,皆训谕本经,为《道德》之光华”,则《黄庭外景经》当出于魏晋
之际。《列仙传·朱璜传》所说《老君黄庭经》(《列仙传》亦为魏晋人托刘向撰)与
葛洪《抱朴子内篇》称《黄庭经》者,皆指此书。欧阳修据其所见,谓此书有东晋穆帝
永和十二年(356)刻石本。王羲之为天师道信徒,所书《黄庭经》即此经。《旧唐书·
经籍志》著录,犹称“《老子黄庭经》一卷”。
 《黄庭内景经》托称太上大道玉晨君所说,相传系西晋初魏夫人所得,实为上清派
传承的教本。其名始见于《真诰》,又见于今本《魏夫人传》(葛洪《神仙传》曾提到
范邈撰《魏夫人传》,但据陈国符先生考证,今本为唐人改撰本)。《真诰》卷九《协
昌期》第一记言:“山世远受孟先生法,暮卧,先读《黄庭内景经》一过乃眠,使人魂
魄自制。”卷十八《握真辅》第二又记“经云:主诸关镜聪明始”,陶弘景注称“此
《黄庭经》中语”,而此句见于今本《黄庭内景经》。卷二十《翼真检》第二陶弘景自
记许翙抄《魏夫人传》中《黄庭经》,盖即此书。但此书首章云:“上清紫霞虚皇前,
太上大道玉晨君,闲居蕊珠作七言,散化五形变万神,是为《黄庭》曰《内篇》。”上
清紫霞虚皇和太上大道玉晨君都是上清派崇奉的尊神,其位在太上老君之上。又此书谓
“治生之道了不烦,但修《洞玄》与《玉篇》”。《洞玄》,白履忠注说指《洞玄灵宝
经》,实非。上清派原有《大洞玄经》,即此书所谓《洞玄》。
 《真诰》卷十三《稽神枢》第三记“或讽明《洞玄》”,陶注:
 “《洞玄》即《大洞玄经》,……非今世所传《洞玄灵宝经》也。”
 凡此类例,可证《内景经》至晚出于东晋,是经过杨、许等增益而传世者。此后,
才有内、外景经之分,且皆作为上清派重要典籍而流传于世。
 二书传本繁多,卷数各有异同。《黄庭外景经》,唐宋书目多著录一卷,《郡斋读
书志》作三卷,注本亦有分三卷者。
 《黄庭内景经》一名《太上琴心文》,一名《大帝金书》,一名《东华玉篇》,一
卷,注本亦有分三卷者。二书皆为七言韵语,在长期传写中,各本文字亦略有差异。
 《黄庭经》为道教养生修仙专著,它继承汉代纬书和早期道教的人身各部位皆有神
之说,又吸收古代医学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的理论,着重阐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气的
理论和方法。东汉时代,《太平经》、《老子河上公章句》等书已有历观五脏、存思身
神的论述。早期五斗米道的教本《老子想尔注》则强调奉道戒,谓守道戒即守一,批评
“今世间常伪伎,指形名道,令有服色名字,状貌长短”,“指五藏以名一,瞑目思想,
欲从求福”。至魏晋之际,天师道徒也转而讲求内观存神之术,《黄庭外景经》的出现  即标志着这种转变。《外景经》的思想结构比较松散,主要讲述了胎息、嗽咽、内观、
服气、存神、固精等方法。指出黄庭在关元之上,幽阙(肾)居后,命门在前。黄庭收
纳津液,产生精气,为人“灵根”(“灵根”有时又指命门);丹田或命门(书中说
“田下三寸神所居”,盖指命门)乃藏积精气之穴,为人生命之根本所在。
 书中提出“观志游神三奇灵”,“头戴白素足丹田,沐浴华池灌灵根,三府相得开
命门”的修炼法,已略具“三丹田”思想。尤其强调“长生要妙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
精,寸田尺宅可理生”,认为“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所致为专年。人皆食谷与五味,
独食太和阴阳气,故能不死天相既”。书中还形象地描述了“黄庭中人衣朱衣”、“中
池有士衣赤衣”等等身神,主张“历观五脏视节度,六腑修治洁如素,虚无自然道之故”。
其法大致为咽津以养灵根,纳气至丹田又返归黄庭;
 或纳气丹田以生精,上补昆仑(脑),下过十二重楼(咽喉)、绛宫(心)等关窍,
还返丹田;又存观五脏六腑之神,使五神朝会中宫(脾),如此“循环无端”,谓能通
利七窍、老而复壮。《外景经》已初具内丹术的雏型。
 《黄庭内景经》的内容比《外景经》完备,且多发挥。北宋欧阳修认为,此书乃
《外景经》疏义。它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三部各有“八景”,合为“二十四真”。
明确提出“三田”(三丹田)理论,即上部脑中为泥丸,有九宫,九真居之;中部心中
为绛宫,主守神有心神丹元;下部二肾之间为命门,“横津三寸灵所居”,是藏精之处。
“三田之中精气微”,人但思一部,即可延寿无穷。又提出人体百节皆有神,《至道章
第七》《心神章第八》还给面首五官(发、脑、眼、耳、鼻、舌、齿)及五脏(心、肝、
脾、肾、胆)诸神取名,谓“至道不烦决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六腑五脏神体精,
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据称此二章为全经之精要,《黄庭》秘诀皆尽于
此。《内景经》的修炼法,主要为“入室东向诵《玉篇》”,存思身神,默念其神名,
尤其重视存思三丹田之神。以为长诵《玉篇》,默思身神,自可得“不死之道”。《内
景经》中某些文句与《外景经》相同,但它更加强调存思身神,因而更能代表上清派典
型的修炼方式。
 《黄庭经》系统地提出了三丹田、八景二十四真理论和相应的存真修炼方法,这对
上清派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中有些内容较之《大洞真经》更为接近唐宋内丹术,
故而亦被后世内丹家奉为内丹要籍。经中的脏腑、经络、穴位、精气及阴阳五行学说,
反映了古代生理、医理知识。如有关黄庭、命门或脾、肾的观点,与传统医书所说“肾
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大意相同;他如脾主中央、心典一体、肺气起自三焦、五
脏开窍体表,三阳(少阳、阳明、太阳)三阴(少阴、太阴、厥阴)相对应、五行合气
本一等等,亦与医理相通。历史上有不少书法家、文学家喜好《黄庭经》,或写法帖,
或为文作序,王羲之书《黄庭经》换鹅的故事,更传为千古佳话,故此经的持久影响,
已远远超出道教范围。
 历代为《黄庭经》作注者很多,《崇文总目》著录有关著述八种,《通志·艺文略》
道家类专辟“黄庭”一门,著录三十部五十七卷。最有影响的为务成子注《太上黄庭外
景经》《上清黄庭内景经》,唐白履忠《黄庭外景玉经注》《黄庭内景玉经注》,皆载
《正统道藏》。
举报  | 2006-09-05 16:43回复